《橋》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1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橋》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橋》説課稿

《橋》説課稿1

一、教材簡析

《生命橋》這篇文章是蘇教版第八冊中的《生命的壯歌》這篇課文中的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一羣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場面悲壯,揪人心肺。儘管該故事的情節完整,獨立成篇,但編者把它與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安排在一起,構成一篇課文起名叫《生命的壯歌》,是頗具匠心的,其內涵極其豐富。

首先這兩個小故事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的關健時刻所表現出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對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操的薰陶無疑是積極奮進的。其次,兩個故事的悲劇的產生都是人為造成的,是人類自己進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兩個故事語言優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讀者的心靈……。

因此,本文是老師引導下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體驗、學好語文、感受生活、薰陶情感、體驗生命的極具人文性的佳作。出於對教材以上的認識,擬定以下教學目標及相關措施。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憑藉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保,正確的價值取向等人文素養。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順學生思路,組織讀書交流。

2、學法:自讀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法,以利自學。

1、繼續學習18課“生命的壯歌”。這節課學習這課的第二個故事“生命橋”。

2、這課的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我們是怎麼學的?

①先讀課文,把生字讀準,難讀的句子讀通順。

②反覆讀自己感動的地方,説感動的原因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動表現出來。

3、下面我們就用前面的讀書方法來讀“生命橋”這個故事。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①請幾個同學上黑板把自己認為同學們難讀或可能讀錯的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讓這些學生檢查、教學有關字詞的讀音。

(注:課堂是學生練習、糾錯、發展的主渠道。這裏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別人可能讀錯或難讀的字詞抄在黑板上。這樣做,第一,這種資源來自於學生,同時又服務於學生,資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讓學生髮掘資源,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第三,既處理好了字詞讀音這一知識點,又巧妙地讓學生與學生交流,增強了學生間的交際能力,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

(注:把課文讀通,整體感知課文大概,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基礎)

(二)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現在我們進行讀書學習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待會兒彙報、交流。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注:教師的隨機瞭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2、彙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估計學生可能有以下一些彙報交流。

①第一節的第4句。“年輕羚羊後退了幾步,突然奔跑着向懸崖對面跳過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後面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讓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弄清老羚羊躍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願的而並不是其他原因,同時交流讀書學習的方法。如聯繫上下文讀書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內容。

A:先説説為什麼感動,再讀一讀。

B:評讀,重點評一評讀的好的地方。引導學生體會“…猛蹬一下…”年輕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後果。

師(指圖):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一剎那間它就要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這時老羚羊飛躍到年輕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撐年輕羚羊作第二次跳躍。年輕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卻永遠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讓給了________、把死亡留給了______,這是多麼偉大而神聖的壯舉啊,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

C:學生試讀。

D:指名讀後齊讀。

③第三自然段。

“一隊隊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

讀讀議議,教師也可講講自己的感受。

“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教學策略:

A、指3人連讀這句話。

B、教師作簡筆畫並激情講述。

這是一座懸崖,這是懸崖的對面,年輕的羚羊快速向對面飛躍,可是它只能飛躍到這裏,眼看就要摔下山澗,此刻老羚羊縱身一躍,飛躍到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飛躍,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老羚羊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頓時——(學生接讀)

C、這已不是一道道弧線,它是——(學生接讀)

D、讀題:生命橋。

E、透過這座生命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注:繁瑣的分析,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只能讓生動的語言變得生硬,讓充滿情感的語言變得麻木,這裏通過簡筆畫和教師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導學生走進那些悲壯的場面,進入那讓人蕩氣迴腸的境界,通過學生進入情境的想象,不僅使學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義,更主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心靈的震撼,從而豐富個人的生命體驗。)

師:誰先飛過山澗誰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誰落在後面就可能遭到獵人的槍殺,在這生命存亡的關鍵時刻,這羣羚羊決不爭先恐後,一個接一個有秩序地飛躍山澗,以一個個老羚羊的死亡換來一個個年輕羚羊的生命,這簡直是一首——生命的壯歌(讀題)。

3、配樂朗讀全文。

(注:這部分的教學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設計的,在這活動中力求讓學生把自己讀文本的體驗通過和同學及老師讀讀議議的形式表達出來,積累語感,內化語言,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師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構築平等對話的平台,或傾聽學生的體驗,或表達自己的體驗,或引導昇華學生的體驗。)

三、由此及彼,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但想到了些什麼呢?

(注: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並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這一設計在培養學生把學語文同生活實踐聯繫起來,關注課堂中生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感受人類文化的無窮魅力。)

四、引向課外,拓展閲讀。

師:有一件事,我必須要告訴同學們,這一羣羚羊並不是偶數,是奇數,這就意味着有一隻羚羊並沒有對子,而這隻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揮這場戰鬥的羚羊頭,此時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懸崖上,沒有年輕羚羊需要它的幫助,也沒有任何人來幫助它飛躍山澗,後來這隻羚羊怎麼樣了呢?請同學課後閲讀國中語文第三冊第13課《斑羚飛渡》。

(注: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興趣,強調課內和課外的聯通,這種設計不僅是應對這一要求的,而且這種閲讀更是對本節課的閲讀體驗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附板書設計:

生命的壯歌

生命橋

一前一後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

《橋》説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的16課《橋》。作者談歌。這是一篇微型小説。該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讓給羣眾的老黨員的光輝形象。作者為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設置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山洪暴發,人們只有唯一的退路——一座窄窄的木橋。從而以“水”的上漲為線索,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用一個普通老支書生命的一瞬間的閃光行為,使作品既表現出一個嚴肅的政治性主題,又凸顯出人性的美麗風采。

二、教學目標的定位:

1、 基本技能目標: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機情境及木橋發生的變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

2、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 語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結合飛速上漲的洪水,感受情況的危急,領悟老漢的每一次舉動的內涵與精神。

2、 教學難點:理解“橋”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方法的使用: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這節課,主要採用“品讀感悟”式教學方法,採用討論、想象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悟情的過程中。

五、學生學法指導:

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會學是這節課的真正目的,根據教材和學生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不僅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

六、教學程序如下:

(一) 直觀感知,孕伏情感

1、 導入:學生觀看山洪暴發的課件。完畢,可問學生,你見過類似可怕的場面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怎麼一種災難?

2、 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你讀了課文最想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緊急、害怕、感動……)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先觀畫,後讀文,再説總體印象,由畫面進入文本,以觸目驚心的畫面加上教師言語的煽情,使學生產生閲讀的願望,形成閲讀期待。之後,學生説出讀文後的總體感受,整節課就圍繞學生的初步感受——緊急、害怕、感動拉開了帷幕。]

(二) 感受洪水肆虐與人們恐慌

1、 自讀文,想想從文中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緊急、害怕……

2、 交流文中使人害怕的語句。出示句子: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讀讀這些句子,説説從中讀懂了什麼?從哪兒讀懂的?(適時引導:除了感受到了洪水兇猛,勢不可擋,還暗含洪水來得快,水上漲迅速,暗含情況危急。

3、 當時,被驚醒的人們有什麼表現?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你是什麼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從讀書聯繫生活實際,説自己的感受,體悟洪水到來時人們的害怕,形勢的緊急,從而為下面老支書的出場做好鋪墊。]

(三) 感受在死亡緊逼時,老支書的人格魅力。

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抓老漢的三次壯舉,通過危險的進一步逼近與老漢言行舉止的對比,反襯出老漢的無私無畏,頂天立地的人格。可叫學生説説哪些地方使你感動,在書上作出批註。然後全班交流。

交流:感動之一:(第一次喊話)

老支書的壯舉: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思考:老漢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句話的?{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從這兒可以看出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啟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為他們做過什麼?為什麼説他“像一座山?”

讀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感動之二:(第二次喊話)

老漢的壯舉: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這一句的教學,可結合文中插圖)

先讓學生圈出老漢動作的詞,説説你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老漢為什麼要這樣做?當時已出現了怎樣的情況?(對照讀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逼近。木橋前,齊腰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就是這樣一位老漢,在危險進一步逼近時,毫不猶豫地揪出自己的兒子,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村民們,把死亡的危險留給了自己和他的親人。

感動之三:(第三次喊話)

老漢的壯舉: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當洪水齊胸膛時,老漢的哪些舉動又讓我們肅然起敬呢?圈出動詞吼、推,你從中又體會到了什麼?當時又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況。

對比讀句子: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橋前,齊胸膛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將環境描寫(水勢之大,情況危急)這一條線與老漢高風亮節,捨己為人的光輝形象這一條線結合起來學,避免了孤立地體會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因為脱離環境描寫的烘托去純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零碎而雜亂的,這樣做,沒有注意文字內容的完整性。所以,圍繞這一問題,以三個小板塊的形式出現,命名為感動之一,感動之二,之三,實際上就是抓老漢的三次言行,並與當時水勢的兇猛結合起來讀,便使老漢的英雄形象凸顯得越來越美麗動人。這也符合《課標》上説的:不要孤立地做一些繁瑣的分析,機械地把它們割裂開來,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揭示課文結尾,探究老漢內心,銘記老漢精神。

1、五天以後,洪水退了,但老漢早已被洪水吞沒,想想看,在死亡逼近時老漢衝上前揪出的居然是自己的兒子。是什麼力量使老漢這樣做?他當時是怎麼想的?難道他就不愛自己的兒子嗎?你從文中哪兒看得出來?

出示句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猜猜看,老漢想喊點什麼呢?

五、情感延伸,昇華感受:

1、深化老漢精神。英雄就這樣遠離了我們,作為他的親人,作為曾經被他救起的村民,作為每一個讀過這個故事的你們,此時此刻你最想説點什麼?清明節快到了,讓我們懷着一顆崇敬之心,一同來祭奠祭奠這位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可以與同桌交流,也可以在書的插圖上寫上你最想説的話。或者你什麼都不用説,再次端起書,認真地讀讀課文。

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感動着!老支書,你在關鍵時刻捨己為人,高風亮節,你把生死置之度外。你永遠是全村,乃至全國、全世界人所擁戴的老漢,你為我們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同學們,此時課題的“橋”還僅僅是那座窄窄的木橋嗎?

2、感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內容的原因外,還因為作者在表達方法上的獨具匠心。請同學們讀一讀,找一找,看看作者在表達上都有哪些特點,比一比誰發現得多。

3、 課後收集更多類似的故事讀一讀,如:《豐碑》、〈船長〉。

[讓學生“情動而辭發”。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有時語言實踐的活動。帶着感動,帶着敬佩,帶着深切的懷念,寫幾句為老支書祭奠的話,即深化了老漢的精神,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讓孩子們明白:英雄就在身邊,英雄具有無私無畏、頂天立地的共產黨員的人格。此外,〈課文課程標準〉上説: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所以,初步學習一些表達上的特點,是第三學段的孩子所必須具備的。]

後來,經過自己對教材的再認識再展讀,每讀一次看一次都有新的認識和理解,於是修改……

朗讀 交流 感悟 昇華

《橋》説課稿3

一、説教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述了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錢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二、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雖然同學們缺少對於文中提到的白血病、地震等事件的切身體驗,但是他們已經具備了藉助教師的引導以及情感遷移等方法來體會文中所藴含的情感。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也能深切的體會海峽兩岸同胞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認讀生字詞,並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生命橋”的含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體會兩岸同胞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四、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讀生字詞,並能夠體會生命橋的深刻含義。

2.難點:感受兩岸同胞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五、説教學方法

討論法(展開)、談話法、情境創設法、多媒體演示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

使用投影出示1999年台大地震的相關資料,並提問:“遇到地震我們應該怎麼辦?”同學作答:空地避難、有序離開建築物。

教師講述:但是在地震當時有兩位台同胞堅持呆在室內,他們為什麼會這麼選擇,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下。

2.整體感知

1)播放範讀錄音,提示同學們標出文中的生字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並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

3)請同學們合上課本,回憶文中講了一件什麼事。並隨機點名請同學回答,回答不完整的會請其他同學補充,並由教師進行總結。

3.深入研讀

1)隨機抽取同學範讀第1、2自然段,並提問:“小錢得了什麼病?”並與同學們談話互動分析得出:“小錢是不幸的,更是幸運的。”因為小錢有機會能夠得救。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3、4自然段,並從文中找出,為什麼李博士和青年都沒有離開醫院的大樓。

3)由教師範讀第5、6自然段,讀後提問:

a)“針頭從肌膚中脱落,青年的反應是什麼?”

b)“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説明了什麼?

c)為什麼青年一直靜靜地躺着?

並請同學們四人一組進行討論,時長5min。討論結束後隨機提問,由教師進行總結。

4)由教師繼續追問:“骨髓抽出之後是否就能鬆一口氣呢?”同學尋找答案:“骨髓必須在24小時之內注射給小錢。”

5)最後,請同學們齊讀第7自然段,並提問:“這座生命橋是由哪些人的努力架起來的?”同學們會自然想到:“李博士還有青年。”教師加以引導:文中沒提到的人有沒有呢?比方説兩岸的醫護人員。在引導之下,同學們可能會進一步回答出:飛行員,接送的司機等等。再此,我會加以總結:“在這個故事的背後,還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他們也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4.拓展延伸

由教師提出問題:“小錢獲得新生的血脈來自於這位無名的台青年,那又是什麼讓這位青年可以不計得失的付出?”同學們通過思考及回憶文章內容,就會找出:“兩岸同胞的心及血脈親情都是連接海峽兩岸的。”由此同學們自然的會感受到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

5.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同學們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濃濃的血脈之情。

作業: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想象十年後小錢與台青年兩人見面的情景,並分別選人飾演,在下一次的活動課上進行展示。

七、板書設計

《橋》説課稿4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説。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課文先寫老漢將一個小夥子從隊伍裏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的最後;又寫小夥子讓老漢先走,而老漢把小夥子推上了橋,但就在這時木橋塌了,他們二人被洪水吞沒了;最後寫洪水退了以後,一個老太太來祭奠兩個人,一個是她的丈夫,一個是她的兒子。故事到這裏戛然而止,直到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這雖讓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聯繫前文仔細想想,又覺得在“情理之中”。這樣安排結構,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2)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如,課文開篇就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暴發作了鋪墊。再如,課文最後寫“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這裏每句話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他像一座山。”“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這幾句話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使描寫生動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這裏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洪水瘋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感染,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幫助學生在讀書思考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藴含的深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這裏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現了老漢的威嚴、冷靜,與人們在山洪暴發時“驚慌”“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又寫出了老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座“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橋》説課稿5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橋之美》。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方面談談我的教學方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橋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本單元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中,有比較規範的説明文,也有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這樣編排,既方便進行比較教學,又能使本單元不至於單調、枯燥。

《橋之美》先指出在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具體説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特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

本文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寫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説明性的文字和詩意的描寫性相間雜,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對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以及對科普小品文的閲讀能力,本文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設想

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的萌動時期,對什麼東西都好奇,對什麼事物都想問個究竟,特別是八年級的學生,經歷了國小六年和中學七年級的莽撞之後,思想開始發展成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長。在經歷了第一課的學習後,對於説明文的閲讀,學生已經認識了説明文,並積累了一些閲讀説明文閲讀的方法和技巧。但是,他們對於科學小品文才剛剛接觸,對於它的形式和內容尚在朦朧中,所以,對科學小品進行必要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育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説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定位在這樣一個層面上,那就是體現新課標 “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用一課時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説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閲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該單元的單元教學要求是:瞭解什麼是説明文;認識到説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説明方法並能説出其作用;體會説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根據新課標及本單元的閲讀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為: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美詞,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知識。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

3、品讀賞讀精彩語言,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魅力,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

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本文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説明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充分感受美的薰陶,提高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二)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知識和能力目標當屬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鍛鍊思維應是語文課永遠的使命。而“理解橋美在何處,瞭解本文所表達的審美觀點,學習文章多角度舉例的説明方法”則是教學中努力突破的難點。有不少語句藴涵豐富而表達上不太符合常規,我在教學設計中以點帶面,啟發學生通過舉例內容來推敲語句內涵,對於美學知識則大膽捨棄,鼓勵學生自求自得。不是讓課堂陷入纏夾不清的美學理論的學習之中,妨礙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是通過小巧的練習,一方面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法

都説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更有助於學生語文能力及素養的提高。對這樣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我採用朗讀法、討論法引導點撥學生走進課文情境,細心體會,反覆揣摩,讓學生自主發現精彩句子,在涵詠品味中接受美的薰陶,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互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去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時而獨立使用,時而融會貫通,盡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師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務於學生的學。

五、學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指導思想,在朗讀、討論、思考、品評、欣賞中快樂學習,快樂認識“橋之美”。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會學,培養了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素質。討論使人機智,討論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思辨能力。自主討論、合作學習和成果展示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在教學中,通過分組討論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教學程序是教師、學生、教材共同對話的一個平台,教師的組織、參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自身的價值都在這一

個平台上得以展現,它是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而我設想“以讀貫之,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説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會重視學法指導,兼顧學法實踐,具體設計為六個板塊:快速閲讀,感知形象——定向閲讀,提取信息——可視閲讀,學會鑑賞——句段品讀,體味語言——美文聯讀,感受特點——課外擴讀,拓展延伸。以求得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那麼在畫家眼裏,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跟隨吳冠中先生一起,對“橋之美”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探尋吧! (直入課題,會比圖片展示更具簡潔性,閒言少敍,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語境中)

(二)快速閲讀,感知形象。

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思考文章説明對象是什麼?用“這是一篇寫??的課文”句式説話。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與把握,眾説紛紜的課文感受也考察了學生的概括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相對淺顯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定向閲讀,提取信息。

1、再讀課文,並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語言信息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我設想讓學生注意勾畫圈點,學做批註,大膽積極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要求他們學習中切實體現合作意識。)

4、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説明順序。

(教師點撥指導:可先概括各段的內容要點,內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劃成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每部分大意,依次銜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總-分-總的説明順序)。

(1) 同桌之間合作、交流。

(2) 師生互動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課應突破的難點,重視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並讓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四)可視閲讀,學習語言。

多媒體顯示形態各異,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橋,讓學生比較鑑賞,認識“橋之美”。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形象直觀的對學生進行了美的薰陶,並且讓他們直接學用了文章的美學原則如變化和諧等去品評鑑賞,而不僅僅止步於欣賞。)

(五)句段品讀,體味語言。

1、多媒體顯示一組句子,要求學生體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鄉??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令畫家銷魂”等。

2、自己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藴含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可用“我喜歡??這句話,因為它??”(可以用詞,修辭,表達手法,句式特點等多方面入手)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個性化閲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暢談審美體驗)

(六)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聯讀《中國石拱橋》,比較兩文的異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或製作表格具體對比。 (教師提示:從兩文的説明對象,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比較評析。)

(這一環節設計是主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規範説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聯繫,全面認識“説明文”這一文體,深入認識文章寫作特點。)

(七)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1、課外蒐集有關“橋”的詩詞文字,或者瞭解橋的名稱由來,有關橋的故事傳説等。認識立體全面的“橋”,發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橋之美”。(可以當堂展示一些教師準備的詩文資料)

2、以“寫”為主的拓展延伸,用書中所學的美學原則,如對比、變化、和諧等欣賞、品評一幅山水畫,學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這一環節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連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本課的學習中我精心地設計了板書,原則力求簡潔,全面,概括。

橋之美

順序:總——分——總

語言:描寫説明

七、對本課的開發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相關配套閲讀材料、其他圖書、報刊、工具書、教學掛圖,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在對本課資源的開發上,我除了有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外,還充分蒐集整理相關文字、音像資料,作為本課的教學資源。在拓展延伸環節,我讓學生找與“橋”相關的詩詞、傳説等,學習欣賞一幅山水畫,這些都是為了實現“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個大語文教學理念。

八、説得失

在這樣一節“以讀貫之”的語文課上,學生“活動充分,積累豐富”,他們不僅收穫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訓練了思維,愉悦了審美,而且在貫穿全課的閲讀中,在對課文富有情趣的欣賞中,在師生自由平等的對話中,在深入內質的思考中,會引導培養學生擁有開放的學習視野,合作探究的意識,自主創新的勇氣。這樣的語文課,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發展為核心的新課標理念,課堂上定能出現活潑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及較好的效果,必能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但在實際授課中也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由於學生蒐集材料的平台單一,所掌握的材料單調、重複,這就要求教師要協調學校的圖書館、微機室等信息平台,讓學生能更多的掌握材料。

以上是我對自己所執教的《橋之美》的一些粗淺認識以及對教學設計的説明,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領導和評委指正。

《橋》説課稿6

人人都向往温情的友誼,如何讓友誼之花遍開,讓友誼之樹常青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友誼橋》這一課吧!

這篇童話中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羣有着不同膚色的蠟筆娃娃的爭吵,到後來他們聽從了紫娃娃的勸告,聯手共同描繪了一道象徵友誼的彩虹橋的故事。全文共十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敍述的重點是蠟筆娃娃們為炫耀自己的長處而引發的爭吵,第二個部分敍述的重點是在紫娃娃的提議下所有的蠟筆娃娃共同合作,畫出了令他們驚歎不已的美麗畫卷。文中沒有空洞的説教,孩子們通過閲讀、比較、表演、感悟,就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懂得其中藴藏的道理——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學會與他人合作,追求真摯、美好的友誼,珍愛我們的集體。

我打算本課分兩課時完成,在這裏我着重分析第一課時。

本單元教材編寫的意圖是通過學習,讓孩子們細細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無限樂趣,並且《新課標》中對低年級閲讀提倡讓孩子們喜歡閲讀,能感受閲讀的樂趣。教學時,應抓住蠟筆娃娃們情感、態度、言語、行為的變化,引導學生多方位的朗讀二~七個自然段感悟蠟筆娃娃的爭吵是因為只看到了自己的本領大,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引發學生迫切地想要去認識友情。將圖畫與八~九個自然段的學習相結合,讓孩子們在看看,説説,演演的形式中去發現友誼,體驗友誼,從而激發孩子們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領悟友誼的真諦。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讓孩子們建立友誼,感受合作的快樂。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本課的具體情況,我將“通過在研讀蠟筆娃娃們的對話和認字、識字中,品味語文學習的樂趣”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如何讓孩子們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學會與他人合作,追求真摯的友誼,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將其作為難點來處理。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友誼橋》一文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圖畫導入。

出示CAI課件:蠟筆娃娃們合作畫的一幅畫,在學生欣賞的同時,請孩子們説説自己對這幅圖畫的感覺,引入課題。

二、初讀課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小組合作檢查字音。出示CAI課件檢查生字和生詞的讀音,誰讀對了就可以過橋。

三、細讀課文。

品讀感悟,認識友誼。

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小組讀,師生合作讀,自由讀,指名讀,師範讀,男女生賽讀等等。以教學藍娃娃的話為例,先老師範讀藍娃娃的話,請學生評價,你聽出來了藍娃娃説話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抓住詞語“傲慢”,鼓勵學生誰還能讀出傲慢的語氣,並進行現場的表演。男女生再次賽讀藍娃娃的話。

(設計意圖:感受課文的情感美,離不開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先生稱之謂“美讀”。葉老説:“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此,要想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應進一步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對課文的美讀中體會課文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以羣體和個體的形式讀蠟筆娃娃的爭吵,並進行自我評價,引發他們想要去尋找蠟筆們爭吵的原因,從而突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創設角色,發現友誼。

在這部分教學中,創設了一個角色"智慧老人",演演當小蠟筆們爭吵的時候,智慧老人會怎樣勸説小蠟筆們?過渡到紫娃娃的話,通過讀紫娃娃的話,領悟到不能只説自己的本領大,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把學生變成了一個發現者,首先為他們創設了一個角色"智慧老人",使他們親身參與到童話中,讓他們來勸勸小蠟筆們,接着過渡到紫娃娃的話,通過讀紫娃娃的話,領悟到不能只説自己的本領大,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昇華情感,體驗友誼。

出示CAI課件,再次欣賞蠟筆娃娃們的畫,談談當你再看到這幅畫時,自己有什麼新的感受嗎?引導學生帶驚歎、欣喜的語氣讀第八~九自然段,體驗小蠟筆的感受。

(設計意圖:本單元教材編寫的意圖是通過學習,讓孩子們細細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無限樂趣。所以我將"品味樂趣,感悟友誼"作為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在開課時先用CAI圖片,讓孩子們欣賞蠟筆娃娃們一起畫的"藍天、白雲、青山、小溪、麥田……"詢問孩子們對圖畫的第一體會,當學到課文的第九個自然段時,再次將圖片拿出,繼續引導學生看圖,因為在前段學習中學生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尤其是讀蠟筆娃娃爭吵的對話中和扮演智慧老人的親身體驗中,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和體驗,再次看到圖畫的時候無疑是情感的一次昇華。這時他們再聊的不僅僅是圖畫很美了,他們會談到自己受到的思想的啟迪,即對友誼的自我理解。在此時教學的難點得到了突破。在這個片段教學中,給學生充分和開放的思維空間,珍視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學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給予認可和鼓勵,並利用這種差異進一步推進教學。)

四、識字、寫字。

合作創新,建立友誼。

小組合作學認生字"娃、膚",比比哪一小組合作得最愉快,效率最高。師範寫,生評價。描紅,相互欣賞。

五、課後練習。(任選一題)

自由組合創作一幅畫,寫寫感受或收穫。或是排演一次課本劇,寫寫感受或收穫。

(設計意圖:當孩子們經歷了認識友誼―――發現友誼―――體驗友誼這三個過程以後,對於"友誼是什麼"有了更深的瞭解,那麼該聯繫實際來體驗一下,友誼的魔力了!於是安排了一次小組合作識字和選作的練習,讓學生有了實踐的體驗。)

不要只説自己的本領大,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

2、友誼橋

板書設計

我覺得板書是我施教的“藍圖”,是教與學思路的體現。在板書的設計上我抓住低年級孩子喜歡圖畫的特點,瞧,蠟筆娃娃發生爭吵的時候,他們臉上帶着難受的表情,當他們聽了紫娃娃和智慧老人的勸告後,一起合作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蠟筆娃娃們開心地笑了,合作令人多麼的愉快呀!學生通過板書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友誼給人帶來的快樂。

語文是一個包容性較強的學科,探究、發現和創作的完成,勢必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和人性美的薰陶感染,我想這就是語文課帶給學生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最後願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探究、體驗、實踐中更加的精彩;願我們的孩子在創新、合作、個性中更健康的成長!

《橋》説課稿7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橋之思,這是一篇散文詩,文章闡述了人們對橋的直觀上的認識和心靈上的聯想,圖文對照,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的“心橋”的讚譽,也寄託了作者美好的願望。本課以“橋之思”為題,説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為珍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基本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係,聯繫到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樸實,富有哲理。

1、所展示的兩節課哪些地方側重體現了那種課型?

第一節課是預習課,通過練習寫摘錄筆記,能正確認讀6個二類生字,會寫會用7個一類生字。利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詞語。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學生自由預習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自由學習生字,從書寫到認讀在同桌、組內過關,並完成本課摘錄筆記。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理解文中重點字詞,並能歸納,交流學習方法。初步清除課文朗讀障礙,能背誦文中喜歡的句段,體會個別詞語、句式在文中的精妙之處,融入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

第二課時是展示課,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橋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無形的橋的深刻含義。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內容。本節課將展示學生對課文的預習結果,通過小組展示課文朗讀,從正確、流利度,到感情融入程度,掌握學生的字詞預習、句段理解情況,以及是否能恰當概括三節的主要內容。

2、根據學校高效課改的基本要求、基本模式及教學流程,在每個課型中注重了“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課堂教學四環節”教學模式的哪些環節?

在預習課中,側重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和鞏固練習、當堂達標環節,自學生字,尋找易錯處,掌握書寫格式,小組內過關認讀字詞,力求在本節課中解決本課的生字、生詞,能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加上適當的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

在展示課中,則側重學生展示,在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中,讓學生以個人、組隊等方式展示朗讀表演,互相點評尋找錯誤和優點,學習別人朗讀時的方法,指導自己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對三部分的主要內容的概括是重點,設想能通過上節預習所得在小組內交流後,得到一致的結果並展示,其他各組能積極評價,更正存在的錯誤和不足,由我點撥、補充,講解學生未提到、未拓展到的知識點。

3、在課堂上是如何組織、引導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

我準備了8張生字卡片,原計劃各小組每組一張,分小組學習生字,展示學習結果。上課後我發現學生乏力、氣氛死沉,改變計劃吧,我想是讓大家來爭取,搶一搶,基本達到效果,學生精神了許多。為了練習生字的學習結果,在中間環節在一次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同學們上來貼讀音,也還不錯,氣氛活了不少。

4、在課堂上是如何組織調動學習小組的活動的?

為了更好的調動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組內之間的團結,也便於在課後實施和管理,我將教室內的星級加分站的評定改為從星星到宇宙的升級過程,從學生的平時表現到上課回答問題,作業評價各個方面綜合,隨時加,換組監督。在課堂上,團結一致,有向上力的小組才能凝聚在一起,並能很快達成共識,也是為了小組能獲得升級,獲得肯定,課堂上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很快的反應,並投入討論,大膽展示。

5、在貫徹學校課改要求的同時,兩節課的亮點是什麼?

生字教學時,利用圖染生字卡,標註易錯處,組內過關認讀,學困生重點指導,生字基本過關,完成目標。

學生積極參加課文朗讀表演,基本能做到聲音洪亮,感情豐富、正確、流利。

6、自己是如何準備這節課的?

在上課之前熟悉了整篇課文,初步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並編寫導學案,提前下發指導學生預習課文,並完成部分導學案內容,根據導學案的完成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分解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及破解策略,準備教學用具。再次下發導學案,小組內總結存在的錯誤,並達成共識,能夠上課認真聽講,課後組內完成。

《橋》説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第十二課《橋之美》,這是一篇優美的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一位畫家所獨有的眼光,發掘出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文章以詩意化的描寫,幫帶着説明性文字,生動而形象的説明了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既給人知識,又賜予人美的薰陶。尤其是議論抒情與描寫等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而準確的説,這不是一篇常規性質的説明文,而是擁有説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潑、內容生動的優美散文。據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積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美感、駐足等詞語;瞭解橋的美學價值;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和審美能力;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詩意化的説明性文字;感悟精讀四步法;(教學重點)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令學生接受美的薰陶;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學難點)

這裏要強調説明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即聽説讀寫思辯悟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必須承擔的基本任務,無論教改的方向往何處發展,也不管他是哪一類的課文,只要是語文教學,就必須直下承當,無可卸責。這裏之所以標顯出來,是因為近來的教學大有忽略傾向,藉此警示自己,語文教學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務實。

二是教學重難點的設計,並沒有凸顯説明方法及順序等,而是注重領受語言文字及其內涵的美的薰陶,同時感悟學習方法。這是因為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個性在於擁有豐富的藝術底藴和強烈的語言表現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語段: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撫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卧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如此優美的文字,充滿着詩情畫意,這樣生動的意象,具足着藝術底藴,句句如歌,旋律動人,這決非常規説明文可比,若不將此定作教學重點,豈非失之交臂?並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令學生接受美的薰陶,提高審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學難點,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標制定之後,便要選擇確定符合課文個性特徵的教學方法,針對這一課,我以為詩化意象的語言,應當以讀攝之。因為只有讀,才易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領會文章的精妙之處,進而領悟其內涵。因此,鑑於課型,私下設計了“精讀四步法”展開教學,即:

一讀通字詞整體感知,

二讀品佳句領悟印證,

三讀析特色實現收穫,

四讀重遷移能力提升。

實踐證明,這一方法在實施二類閲讀課文的教學時,效果較為理想,甚至一類課文的教學也可在這基礎上細化運用,具體原理將在教學設計的程序中加以解釋。

那麼確立科學規範的教學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準備工作之一,鑑於新課標理念中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這一理念已成共識,這兒不再多説。

接下來,談一談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創情景,自然導入 (旨在將學生導入學習境界)

(具體做法:採用與上一課《中國石拱橋》作對比的方法導入,兩課的作者,一是科學家,一是畫家,藝術家,他們眼中的橋分別是怎樣的呢?激起疑情,導入學習。)

二、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

㈠ 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橋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覺,訓練感悟思辨及語言表述能力)

1、 聽讀,説感受

(要求聽出關鍵詞句,之後説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實聽力訓練)

2、圈點勾畫,解決字詞 (重視積累的習慣培養)

深化感知,發現疑問 (引導學生初步進入自主學習)

㈡ 快速默讀課文,要求:

1、圈劃自己喜歡的詞句,同時批註喜愛的理由 (個性化閲讀能力培養)

(這正是個性化閲讀的體現,這種閲讀放中有收,既能發散思維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讀中內化又可寫中運用,而且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並且圈點批註也是讀書必須的基本功訓練之一,他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故而有此設計。)

2、交流互動 (引導落實課後練習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決重點)

3、小組合作 討論探究:

①橋美何處?揭示相關文句 (探究主旨)

②劃分層次,思考文章運用了怎樣的説明方法及順序?(理清思路(重點))

(這裏要説明的是,以上兩個問題是非常簡單的,學生很容易地就可解決,但卻不可缺少。第一個問題“橋美何處?”實際上在整體感知及前面的個性化閲讀中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解決,這兒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討中進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難度,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成功感,令其產生愉悦,從而培養與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個問題的設計也基於此,只是他還肩負着解決教學重點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於明瞭説明方法和順序,很好地鞏固單元學習重點。)

③讀後有何啟示?哪裏最值所學?(發散思維 為下伏筆(突破難點))

(這是為突破難點而設計的問題,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於深層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營養,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發散思維,為下面三讀收穫而伏筆。更重要的是,本節教學難點“提高審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將在這成熟的契機中得到解決。大家知道,所謂提高審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實際上是難以具體操作的教學目標,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見識增廣、見地開發、觀點觀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來實現。而在以上的學習、討論、交流、探究中,學生已經得到美的薰陶,他們的思維已經經受許多次碰撞,那些閃耀着智慧之光的靈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們的見識增廣、見地開發、觀點乃至觀念漸趨形成。於是,在這種成熟的契機中,拋出這一問題,便能很好地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④討論小組成員個性化閲讀疑問 (照應開頭,借智慧開釋疑情)

(以上四個問題的設計,其難度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正適宜八年級學生的學情及心理特徵。)

4、彙報、點撥 (深化思維 提供語言組織鍛鍊機會)

㈢ 三讀課文,出聲朗讀,要求:

1、在與中國石拱橋的對比中,説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實現內化建構)

(一方面對比閲讀可以明辨思維,另一方面,之所以採用比較閲讀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建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新舊知識之間一旦建立了聯繫,便易於同化而內化。這裏兩文對比,即可彰顯其意。同時也照應了開頭,解決了導入疑情。)

2、集體整理與本文相關的生動形象的詞彙

從中精選十個左右(為四讀遷移作準備)

(這是為四讀遷移做準備工作,在前面我講過,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的核心卻是思維,於是激活發展思維就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另外,大家所共知,學語文就是要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讀書而不學會運用文字,那就收效甚微了。怎樣把二者結合起來?我從語文教學通訊中得到啟示:串詞成段,乃至串詞成篇!就是讀好課文,便着手蒐集學習過程中的有關精美詞句,然後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條目,通過想象、聯想等手段來表達經驗,串詞成段或成篇。這一方法實質上正是把學生課堂內化的知識乃至經驗、情感等,通過思維訓練外化為能力的過程。實踐證明,其效果是極為理想的。他足以打破某些語文課堂的花色教學,真正的落實語文能力的培養。)

㈣ 選讀課文,要求:

1、讀精美句段,悟寫作方法

2、將精選詞彙串成文段 (寫作訓練,將內化知識外化為能力)

三、反思過程,總結學法(要求為學法命名)

一讀感知 二讀領悟 三讀收穫 四讀遷移

(精讀四步學習法)

四、板書設計:

橋之美

━━━ ━━━ ━━━

橋之美(?)→ ━━━ ━━━ ━━━ → 串詞成段

━━━ ━━━ ━━━

一讀感知 二讀領悟 三讀收穫 四讀遷移

(精讀四步學習法)

整個教學過程,依學法展開,既實現了過程中的自主合作與探究,也讓學生在變幻着的意義閲讀中體驗到了快樂,收穫到了學法,提升了聽説讀寫思辯悟等多種語文基本功能力。

總之,該課教學重在實上着力,一方面繼承傳統,着實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深刻發掘其思辯智慧,另一方面,吸收時代營養,賦予學生會學習、愛學習、能合作、敢探究的人文素養。這是我所設計的基本思路。當然,鑑於水平,疏漏與錯失難免,願在反思中不斷改進。

《橋》説課稿9

課文講述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險救助小錢這樣的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用動情的語調,描繪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一家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於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花蓮的慈濟醫院裏。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我就是以兩個兩景來切割,今天執教的是第二課時,重點引導學生感受台*青年和李博士等醫護人員在餘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由此體會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基本設計思路:

一、溝通課堂內外,拓展文本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於四年級的同學而言,在平時的生活中,對於地震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缺乏具體直觀的感受。因此,教師就有意識地補充地震時房倒屋塌,人員傷亡的課外資料,旨在充分利用這些語文學習的資源,引導學生在大語文的背景下學習語文,那一幅幅悲慘的畫面,一個個具體可感的數據,激盪着學生的心靈,學生對台*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救助傷員有更深刻的體會。又如:結合“李博士帶着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一句的理解,補充李博士當天的工作時間表,請同學們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將抽象的語言化為一連串具體的數據呈現的學生面前,學生對於李博士和醫護人員不辭辛勞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二、注重語言感悟,引導個性化閲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有專家説:國小語文歸根到底還是姓“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感悟文本語言,從具體的語言中體會在餘震中抽取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

課標也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閲讀文本,他們的閲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和發現。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同一樣的文本,學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學感受到工作的緊張,有的同學感受到情況的危急,有的同學則油然而生對台*青年和李博士的敬佩之情……不同的學生由於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的不同,他們感悟到的內容也各不相同,教師對於同學們的不同感悟都給以積極的肯定,並引導他們用朗讀表達自己感悟到的內容。教師不一刀切,不搞標準答案,不以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替代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注重學生的獨立發揮,讀出每個同學鮮明的個性,讓學生做閲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三、挖掘文本空白,注重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基本理念。這就是説,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學生既要對語言材料有所感悟,產生感情的共鳴,受到情感的薰陶,也要加強語言的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才能真正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在引導學生理解台*青年不顧家人的安危為小錢捐獻骨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台*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他的內心卻極不平靜,此時此刻,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學生感動於青年博大的愛心,寫道:爸爸媽媽,不是我不擔心你們的安危,實在是我沒有辦法來看你們。如果我現在不給小錢捐骨髓,他就會有生命危險,等做好手術,我一定馬上回來,請你們保重!

《橋》説課稿10

一、把握大綱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説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再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着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當今的國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大類,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要求,結合教材依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2)形象優美的語言2、能力目標: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一、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二、品味形象優美的語言。其中第一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説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為自讀篇目)。

二、説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並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於學生。1、比較閲讀法:《橋之美》位於《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複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説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並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採用比較閲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1)在比較閲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

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為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着“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3)、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3、分組討論法

三、説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1、聯繫: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2、替換:(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啟發。

四、説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比較閲讀、語境解讀、討論品評、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一)導課: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2、複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3、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二)解讀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繫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2、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3、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1)談談閲讀本文的啟示。(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繫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中選一題完成:

A、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橋 環境

小橋 流水人家

板書設計: 烏鎮石橋 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 細柳拂絲

長橋卧龍 湖水蒼茫

風雨橋 飛泉瀑布

畫中橋 街頭市集

《橋》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跨躍海峽的生命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閲讀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台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運用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等詞語。

2、讀懂課文,理解跨躍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台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貴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三、説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敍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教學設計以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體會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説、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説教學思路與意圖:

(一)、故事導入,引發愛:

1、講故事,談感受。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孩子正從自己五樓的陽台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後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試驗,讓這位母親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為什麼呢?

2、揭示課題: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慘禍,拯救了孩子。是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我們要學習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着我們?

(二)初讀課文,體會愛:

1、自由讀課文:

(1)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讀後你有何感想?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説你能理解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

(緊扣文本理解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感悟課文內容)

(2)回答問題2

(三)研讀課文,感悟愛:

1、學習課文第二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性。

如:小錢靜靜地躺在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得連紅潤起來。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2、學習3-6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劃出是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在空白處寫上感受。

(2)、有感情地練讀你劃記得語句或段落,説説理由。

(3)、學生交流體會。

(隨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的指導,指導學生如情入境的反覆朗讀,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從大地震剛過,台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體會台青年一心只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質;從禮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鎮定沉着,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晝夜,體會其不顧個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醫德。同時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敍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學習第7自然段

4、説寫練習

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台青年相遇了,他會對台青年説些什麼?

5、學完課文,談談你對課題理解。

(四)拓展延伸,暢談愛:

1、組織討論;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機,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怎樣?

2、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温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讓學生在欣賞《愛的奉獻》中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橋》説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語文,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語文A版五年級下冊第13課《飛奪瀘定橋》,我將從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課前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教材分析: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了紅軍抗日途中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的壯舉,表現了紅軍戰士 英勇 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

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樂於表達和交流,但要完全透過文字感悟文本背後藴含的情感還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本課我將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析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情感,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程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技能目標: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邊讀邊想象,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理解“妄想,狼狽,震耳欲聾 ” 等詞語的意思。

過程方法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情感價值目標: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啟發學生(學習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為了落實本科的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抓住“飛”和“奪”,理解紅軍奪取瀘定橋的過程, 教學難點定為:體會紅軍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法與學法:教是為學服務的,選擇適當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本節課我將採用創設情境法,朗讀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體輔助法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讀、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來學習本文,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在讀中獲得思想啟迪,在讀中享受審美樂趣。

為讓學生自然而然走進文本,更好地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從而產生共鳴,我預設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成功的導入,能激起學生的閲讀期待。所以開課伊始,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

現在的瀘定橋圖片,讓學生觀察這座橋是由什麼組成的,讓學生説説走在這種橋上,

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暢所欲言,得出瀘定橋就是一座讓人心驚膽寒的橋,在1935年5月29日,發生了一場讓人至今難忘的戰鬥,順勢讓學生找出課題題眼並板書課題,讓學生齊讀課題。

二、 整體把握,感知全文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我將讓學生先自由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哪些段落寫了“飛”?哪些段落寫了“奪”?讀後,讓學生彙報交流,這樣為接下來的第三個環節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三、 細讀品味,理解感悟

閲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

生積極與文本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於這一認識,我將根據上一環節學生的反饋交流,引導學生讀課文描寫“飛”

的段落(2—5自然段),先讓學生讀一讀這些自然段,説説從哪些詞句裏面能感受到紅軍搶時間的?引導學生抓住“28日早上”、“29日早晨”來感受時間緊、任務急,抓住“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全身淋透”、“翻山越嶺”、“雨大像瓢潑”“飢餓、疲勞”等詞句來感受紅軍所遇到的困難極大。再抓住“一整天沒顧上吃飯”“仍舊摸黑冒雨前進”“與敵人對話”等語句來感受紅軍是怎樣克服困難和機智,體會紅軍戰士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激發起學生對紅軍的熱愛之情,並讓學生帶着這種熱愛之情再讀讀課文第

四、五自然段。

接着我還將引導學生讀課文6—8自然段,來了解紅軍奪取瀘定橋的經過,我將通過這樣的過渡語“當紅軍29日清晨趕到瀘定橋時,卻發現”,讓學生齊讀第6自然段,讀後讓學生説説:瀘定橋給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導學生抓住13根鐵鏈,木板被抽掉,河水濺起“兩米高的水花,水聲震耳欲聾”來感受瀘定橋的險要。接着我將抓住守城敵人瘋狂的喊叫,引出課文7—8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默讀這兩個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讓你感動的場景句子。預設學生劃出“22名戰士------一邊前進,一邊鋪橋”和“英雄們聽到------搏鬥”這兩段話,讓學生齊讀這兩段話,找出第一段話中描寫動作的詞和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並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語和比喻句中,你體會到什麼?感受到什麼?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從英雄們的動作詞語中和對英雄的描寫中,感受到英雄們的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對紅軍的無比崇敬之情,並讓學生再通過過渡句“正因為紅軍

的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精神,才能飛奪瀘定橋,順利渡過大渡河。”他們為什麼要渡大渡河?結果怎樣?讓學生齊讀第一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順序。

五、總結全文,昇華感情

課文學到這兒,我將設計這樣一段結束語 :同學們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紅四團的高大形象一定會永遠 矗立在我們每個人心中,老師希望你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像紅軍叔叔一樣堅強勇敢。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最後來説説我的板書設計,根據課文內容,我設計了這個板書,我是按文章的主題線來設計的,該板書力求簡潔清晰,使學生一目瞭然就能對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

13、飛奪瀘定橋

接命令

搶時間

飛奪瀘定橋 攻天險 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奪勝利

《橋》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家鄉的橋》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教科書第十冊12課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以優美的文字描寫了記憶中故鄉美麗的小橋,展現了江南水鄉那份優雅的意境。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掌握二類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受江南水鄉的優美景緻。

2、過程與方法

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聯繫課文中的具體語言環境,體會文章藴含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江南水鄉的優美景緻,體會作者熱愛家鄉,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

重難點與關鍵

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三、説教法

自讀自悟法,朗讀體會法

四、説學法

五、説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入情入境。

1、師:江南水鄉河湖交錯,小橋流水,如詩如畫,一起去看看吧!

2、齊讀課題

3、審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內容?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生字組詞。

2、,理解預習3的詞。

3、通讀課文,瞭解大意。

三、初識家鄉的橋。

1、指名讀課文,你對家鄉的橋有哪些瞭解?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2、學生交流

①故鄉江南的小河多。(板書:河多)

②小橋的數量多。(板書:小橋多)

③小橋的造型千姿百態。(板書:造型多)

④小橋的名稱美,來歷多,字體各不相同,關於小橋的故事多。(板書:名稱美)

⑤小橋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是孩子們的“樂園”。(板書:樂趣多)

⑥作者最憶家鄉的橋。(板書:憶橋)

四、欣賞家鄉的橋

(一)數量多

1、出示句子

在我的故鄉江南,彎彎繞繞的小河,象一條條血脈,網布在大地母親的身上。

小河長,小橋多。橋連着一個村莊與另一個村莊連接着一户人家與另一户人家。如果提着籃子趕集去,不經過八座十座小橋才怪哩!

2、那麼多的橋造型卻各不相同,千姿百態。

最簡單的是過户橋,一塊長石板擱兩端,把兩户人家連起來;最漂亮最有氣派的數單拱橋,橋洞像個大大的圓餅,兩邊的幾十級石階形成個大“八”字,一對對石獅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裏,你撐條小船過去,那光景,會使你懷疑是不是進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指導朗讀

(二)橋名美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鑿就的橋名字體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隸或楷或草,有的飄逸瀟灑,有的剛勁雄健,跟橋相襯相映,又平添了幾分情趣。

(三)橋趣多

整個炎熱的夏天,家鄉的橋也成了我們的樂園。我們在橋頭下棋、猜謎、講故事,我們在橋邊釣魚、摸螺螄,碰得巧,還能從橋洞捉一對毛蟹呢!

家鄉的橋是我們的樂園,我們__________,我們________我們____

五、配樂朗讀,拓展感悟

1、此時,故鄉的橋不再模糊,它清晰的展現在眼前。配樂朗讀全文。

2、當年的孩子長大了,他時常想起家鄉那千姿百態的橋。他愛的只是橋嗎?

3、款款的思鄉情,濃濃的戀鄉意,隨着彎彎繞繞的小河,象一條條血脈,網布在作者身上。這一座座小橋,不正將作者和故土相連嗎?

六、課堂小結,感悟鄉情

是啊!家鄉的橋是那麼千姿百態,富有情趣,他給孩子帶來快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橋,童年的回憶就是對橋的回憶。時間可以讓人淡忘許多東西,但對家鄉的感情,對童年的記憶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這就是鄉情!

七、作業設計

選家鄉的一種事物寫一寫

板書設計:

12.家鄉的橋

河長 橋多

故鄉江南 橋千姿百態 孩子們的樂園

橋名 優美

《橋》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教學本組課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動我們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橋》的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穩,高風亮節和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羣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上很有特點: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2。多用簡短的句、段渲染氣氛;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

二、説學生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朗讀能力,語言感悟的能力。對於本課扣人心絃的故事,學生的閲讀主動性,積極性應該很高,但對共產黨員面對危險時,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夠深入,也不容易聯想到橋的深刻含義。

三、説教法

針對學生認知特點和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準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究性教學,多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悟,從而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四、説學法

學生主要通過自讀自悟,換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學習本課。

五、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本課新詞。

過程與方法: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品位語言,理解內容,深刻感受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2、。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瞭解課文在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上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課題所藴涵的深意。

六、説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和了解生活中優秀共產黨員的故事。

教師:準備洪水暴發的視頻及重點句子的課件。

七、説課時安排

我準備安排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第二課時抓住文中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八、説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創設情境

同學們,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時候,連續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發。橋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該是多麼重要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橋的扣人心絃的故事。(這一導入讓學生感受了課文的氛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遇到不好讀的字、句子,多讀幾遍。

2、開火車分段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重點字、詞讀音。

3、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通過檢查學生對字、詞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三)課件創設情境,感悟洪水猛烈

課件播放山洪暴發視頻。如果是你面對這樣的山洪會怎樣?(慌亂、恐懼、不知所措、逃命)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情來讀讀3—6自然段,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1、再次播放山洪暴發視頻。多麼可怕的洪水,用自己的話描述你所看到的山洪暴發的情景。

2、書中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劃出突出洪水猛烈的詞句,感悟感悟。

3、交流句子,指導入情入境朗讀。

出示短句子例子,再找找文中還有哪些短句子,讓人感受請情況危急。(把學生的描述和書中的描述形成對比,相機點撥使學生明白用簡單句段,用比喻、擬人描述能渲染氣氛)

(四)細讀課文,探究人物。

過渡:同學們剛才初讀了課文,已經感受到了洪水的兇猛與人們的恐慌,在這危急時刻,我們看看村民擁戴的黨書記留下的感人的故事,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看。

1、默讀課文7—23自然段,想想老漢是怎樣的一個人?劃出你有感受的或者感動的句子,讀一讀,並做批註。

2、學生交流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生可能會彙報:沉着、冷靜、勇敢、捨己為人、深受愛戴、盡職盡責、不徇私情)為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聽別人發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

3、學生交流有感受的或者感動的句子,師相機指導。閲讀是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理解代替學生的行為。可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師重點點撥以下句子:

(1)出示: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盯”是什麼樣的眼神?堅定、沉着。這麼多的人,亂哄哄的,擁向橋,即將失去生命,這多麼可怕,我們的老漢此時此刻像一座山一樣不説話,心裏是多麼焦急,多麼擔心啊!老漢心裏會想些什麼?)

(2)出示10自然段(在危急情況下,用短句合乎情理。如果老漢此時不喊,那麼窄的橋,那麼擁擠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在危險面前,黨員要把生的希望留給羣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雖然沙啞,可感歎號表示傳出來的聲音像大山一樣堅定。)

(3)出示11、12自然段(師質疑黨員也是人,為什麼黨員要排在後,説明黨員要保護羣眾,為羣眾着想。)

(4)出示15自然段(為什麼兇得像只豹子,“揪”説明形式危急,是黨員就該先人後己。再次讓學生體會黨員就該留在後面,把生的希望留給羣眾。)

(5)出示22自然段(想象老漢會喊些什麼?)

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讀出感動,教師相機指導。(指導學生研讀課文,通過交流促讀,讀中交流,交流中讀,使學生在讀悟中探究人物)

(五)再評老漢,聚焦父子。

同學們,在抗爭中,老漢與小夥子之間發生的一幕一定讓大家難以忘懷,老師已將相關自然段呈現,自由讀。

1、師範讀24—27自然段。

2、出示15、20兩個自然段,比較,質疑老漢前後舉動有什麼矛盾嗎?老漢愛不愛兒子?從字、詞中體會老漢愛兒子,更愛村民,把村民的生命看得比兒子的生命還重,把羣眾的利益看得至高無上。(通過對老漢的再評,為理解課題含義做鋪墊)

(六)評讀課題,昇華感情。

1、橋給人以逃生的希望,是不是有了橋,村民就一定能逃生?

2、生回答,師總結:對,不是,老支書是真正連接生命的橋,這是黨員聯繫羣眾的橋。(由於在交流感動的句子時,反覆強調黨員和羣眾,使得此時理解含義水道渠成。)

(七)總結,佈置作業。

總結:作者筆下的老漢感動了鄉親們,也感動了每一個人,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會用崇高的心靈、美好的言行,架起一座愛心橋,友誼橋,成功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你感動的句子。

3、寫一寫父親的揪和推的內心世界或者兒子的瞪和推的內心世界。

4、進一步蒐集優秀黨員的故事。

《橋》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美術》(人美版)第三冊。屬於造型.表示領域的課程。本課的目的是通過觀察、分析北京的橋,瞭解橋的結構、藝術特點以和用途,從而激發同學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創作欲,並用繪畫的形式創作北京的橋,培養同學的美術實踐能力。

同學分析:橋對於二年級同學來説並不陌生。但是對於橋的歷史、用途、結構並不瞭解。為此,我給他們安排了一個課前作業:蒐集各種有關橋的知識,目的是讓同學自主的探究、瞭解橋的知識,起到一個先入為主的作用。另外同學已具備一定的線描能力,所以本課佈置同學用線描的方式表示橋。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同學仔細品味我國建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成績,瞭解北京地區古代橋的歷史和現代橋的作用,以和橋的基本結構和外形特點;欣賞橋的造型美。

技能目標:通過查找資料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和收集、處置信息的能力。並啟發同學用多種繪畫形式來表示北京的橋,培養同學的創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表示過程,提高同學的鑑賞能力,培養同學愛家鄉、愛北京的情感,增強同學的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

認識瞭解有關北京的橋的知識、作用以和外形藝術特色;用自身喜歡的繪畫形式創作北京的橋。

四、教學難點:

橋的不同結構表示方法以和畫面組織;感受橋的造型美。

五、教學方法:

每個人都以自身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學習過程中我採用猜謎語、做遊戲和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充沛激發同學的學習美術的興趣,讓每一個小朋友都參與課堂並從中得到鍛鍊,從認識橋的歷史—橋的作用—橋的結構—橋的表示方法,我採用了“循序漸進”、“情境性教學方法”、“ 演示法”等進行教學。

六、教學程序:

下面我以教學程序為框架,以教學思想為先導,以教學內容為主體説説這節課的教學環節和主要教學方法:

一 導入局部:謎語:駝背公公,力大無窮,愛馱什麼?車水馬龍。(謎底:橋)出示板書課題——北京的橋。

目的:我充沛利用二年級同學愛玩的心理特徵,我課前準備了一個關於橋的謎語,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通過謎語中對橋的語言描述,使同學對橋的形狀有了簡單的瞭解。

二 講授新課局部: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六個環節都緊密相連。

(一)第一個環節:做遊戲

1.首先我們一起玩有關橋的知識的搶答遊戲。

2.出示搶答問題:

(1)中國最古老的橋建於那一年?誰知道我國第一座橋建在什麼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長江。

(2)我國古代石拱橋的傑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什麼橋?

生: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3)我國還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較知名的橋,你們知道嗎?(出示南京長江大橋的幻燈片)

生:中國人自行設計、製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橋南京長江大橋。

目的:課前我安排讓同學瞭解、學習有關橋的資料還有知識,課上以搶答遊戲的形式,反饋了同學自主學習的結果併為之後的師生互動打好了基礎。讓同學從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同時協助同學初步瞭解橋的歷史和特徵,並激發了同學的學習慾望,為下一步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第二個環節:結合圖片講解關於橋的歷史(展示課件)

我國的最早的橋樑大多是木橋,如:獨木橋。

直到人們發明了磚和鐵器,橋的外形和製作資料也多了起來,從而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提問:根據你們收集的資料,誰來説一説都有哪些不同資料的橋?(同學回答後出示答案)

同學舉手回答:石橋、磚橋、竹橋、藤橋、鹽橋、冰橋……

隨着科學的不時發展,人們設計建造了許多外觀新穎、起到不同作用的橋。

提問:那你們所知道的現在的橋都有哪些呢?(根據回答展示圖片)

同學回答:鐵橋、鋼橋、立交橋、公園裏的橋、過街天橋

目的:通過對橋歷史的講解,解決了同學缺乏對橋文化的瞭解。在這個過程中我針對古代橋和現代的橋分別進行了提問,第一個問題是讓同學結合自身所找的資料,利用回答問題的過程,把知識相互補充,擴充了同學的知識面。第二個問題則培養了同學的觀察能力。並對我國建築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使同學在潛移默化中對古代勞動人民和現代的科學技術充溢了敬重。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第三個環節:橋的作用(展示課件)

設置問題請小組討論:北京的橋很多,它們最早的用途是什麼?在現在還有什麼其它的用途?

生:在過去橋是過河的。現代橋的作用不只僅用於便當人的過河,還可以實現四通八達、人車分流,並可以節省土地的作用。美觀、實用的橋給我們居住的城市帶來了美。

目的:發散同學的思維,為設計橋作鋪墊。

(四)第四個環節:介紹北京橋:

1.教師:那有一首關於橋的歌曲,你們聽説過麼?知道這首歌的名字麼?

同學回答:聽説過,叫《北京的橋》。

教師播放《北京的橋》的歌曲片斷。

同學欣賞歌曲。

2.北京古代的橋:

(1)金水橋:天安門前的金水橋,通體的漢白玉,連接成五坐並列的石橋。

(2)沁芳庭橋:處在大觀園中軸線上,白石為欄。

(3)頤和園裏十七孔橋:猶如一道彩虹,凌空飛架在昆明湖上。

(4)北京盧溝橋:盧溝橋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始建於金朝,全長267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柱頭上均雕有大小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5)頤和園玉帶橋:都是大型石拱橋。

玉帶橋全部用玉石琢成,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盧溝橋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始建於金朝,全長267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柱頭上均雕有大小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3.北京現代的橋:玉蜓橋、天寧寺立交橋、復興門立交橋、三元橋、過街天橋。

目的:利用聽《北京的橋》這首歌曲過渡到介紹橋,我使用了“情境教學法”,為同學創設環境,使同學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在介紹北京的橋的過程中,我是依照從古至今的順序介紹的,這樣使同學逐步體會到橋的變化。古代的橋我選擇的都是外形美觀、各具特色的古橋,金水橋的選擇,抓住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使同學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了崇敬之感並增加了民族自豪感。現代橋樑首先介紹玉蜓橋是因為我校李玉蜓橋比較近,同學對玉蜓橋的印象非常深刻,對玉蜓橋的造型也比較瞭解,所以從同學的生活動身,能夠拉近橋與同學之間的聯繫,使同學有親切感。過街天橋的選擇是為了加重橋的現代感,過街天橋的介紹突出了他的特殊的功用,從而向同學滲透交通平安意識的重要性。我選擇的橋基本上都是大家所熟悉或見過的,因此同學假如對那些橋有了解我就讓同學來介紹這些橋,從而培養了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第五個環節:橋的結構特徵

1.小組討論橋的結構:每組分別拿出資料袋裏面的古代橋和現代橋的圖片,分組進行討論。

同學:拿出圖片,進行觀察,分組討論分析橋的結構,進行總結,並彙報結果

2.教師根據同學發表的結果,播放課件,出示答案:橋身、橋墩、橋欄、橋洞、橋面裝飾物。

3.橋的形式多樣,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它們的一起之處?也就是説它們有什麼相同點?不同之處?(師出示課件,進行對比)

同學討論結果:相同點:橋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點:橋樑的橋墩粗細的變化、護欄的變化、橋燈的變化、橋的裝飾的變化。

4.教師展示圖片,提問:説一説古代的橋與現代的橋有什麼不同之處?

同學考慮問題、回答問題。

5.鞏固學習:通過拼圖的形式鞏固同學對橋結構的認識。

同學到黑板上面依照橋的結構把拼圖拼正確並且完整,假如遇到困難相互幫助。

目的:我把橋結構的分析作為本課講解得重點,只有清楚瞭解橋的基本結構,才幹更好的設計橋、創作橋,並能更好的體現橋的功用性。這個環節我選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分析橋的圖片,讓同學學會自主考慮、自主探究,從中發現橋的結構,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在彙報討論結果的時候間接鍛鍊了同學組織語言的能力。強化同學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事先製作了一些橋的結構的拼圖,請同學到黑板上依照橋的基本結構親自動手拼一拼,並且講一講各局部得結構和名稱,這時候就可以針對橋的各局部的作用進行滲透,加強同學對橋結構的理解。

(六)第六個環節:橋的繪畫

1.教師請同學充任小橋樑設計師,想一想怎樣用什麼樣的方法表示這些橋。

同學:假設自身是橋樑設計師,開始構思。

2.範畫:老師根據同學地拼圖,用線描的形式示範作畫過程。

同學:觀看教師演示,學習線描表示方法。

3.欣賞書中同學作品。

同學:欣賞同學作品,拓展思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