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課稿範文15篇

來源:文書谷 3.04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範文15篇

説課稿範文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鑽研課標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單元第四課的第一框。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後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

2、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成熟。對傳統文化的概念理解比較困難。

3、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1)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以及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的知識目標是:學生能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

(2)依據高中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閲歷淺的實際情況,結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確立的能力目標是: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3)針對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徑和某些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度”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重難點:傳統文化的概念及表現形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麼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二、説教法

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我準備嘗試採以下教學方法:

設疑激趣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着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為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三、説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分析法:通過對周杰倫中國風的歌詞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形式。

自主學習法:通過學生耳聽、口讀、眼看、動手、心思,從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上課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表現、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釋放。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為“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歌詞分析突破難點————歸納小結佈置作業—---情感昇華實踐導行”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播放《卷珠簾》視頻,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身邊事入手,讓學生容易接受,感覺親切,激發學習興趣,為下一教學環節作鋪墊。

2、歌詞分析突破難點

(1)通過對《卷珠簾》流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對歌曲《卷珠簾》知識背景的展示,總結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

(2)通過對歌曲《東風破》《菊花台》《蘭亭序》《聽媽媽的話》的分析,探究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形式。

3、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對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做總結,帶領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佈置課後作業。

4、情感昇華實踐導行結束語:作為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藉助先進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3

説課稿範文2

一、活動目標

小班幼兒的好奇心較強,對新事物的探索慾望較強,由此,我根據我班幼兒的年根據《新綱要》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各種事物,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堂《喂寶寶》的數學活動,讓幼兒能夠大膽地參與活動,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

齡特點,將目標定位於:

1、讓幼兒初步學習按物體大小進行排列,並學説從小到大,從大到小。

2、在遊戲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我將第一個目標定為重難點,希望能在活動中儘量去突破。

二、活動準備

根據本次活動需要,我準備了動物卡片一套,橘子四隻,幼兒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我還特意邀請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的幼兒也來參與了本次活動。

第二部分,出示橘子,請幼兒動手分,讓幼兒對橘子進行講述,比較大小,怎麼樣分才是最合適的,並引導幼兒初步説説從大到小,從小到大。

第四部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每一個幼兒都是不在同一發展基礎上,所以在進行才做時,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指導。

説課稿範文3

一 、説大綱

根據 《大綱》要求,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激發、培養、發展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及愛好,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京劇的藝術表現能力,從而掌握鑑賞京劇藝術的知識和技能,認識京劇的藝術特徵,知道京劇的產生、發展的歷史沿格及主要的代表人物。

二、説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的

1) 欣賞樂曲,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特點及情感內涵,在這基礎上認識兩個唱腔的特徵。

2) 通過京劇名段欣賞和參與實踐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培養他們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聆聽,認識(南邦子)和(四平凋)在刻畫人物形象,表現角色情感方面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通過感受體現表現音樂美的載體來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因此,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選擇方法很重要,根據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採用讓學生聽音樂作品的節奏、音色、唱腔、拖腔等方面用比較的方法來了解京劇的不同唱腔特點,從而來探究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有關京劇的知識。

四、説教法

京劇是我國戲曲中影響最大的劇種,尤其是老年一輩特別痴迷,相反對於我們年青一代來説起魅力卻不是很大,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對其京劇所要表達的一些內在的東西瞭解甚少,所以,為了要激起學生對聆聽京劇的興趣我採用以下的方法來教學。

1,視覺圖象法

京劇的聲腔、行當、板式和伴奏對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為了能幫助學生在瞭解京劇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我在課前收集了一些有關京劇的片段,讓學生來欣賞,給學生視聽結合,通過圖象和聲音來直接觸動學生的感官,為易於理解京劇的綜合表演藝術打好基礎。

2,對比聆聽法

在瞭解兩個樂曲的唱腔特點時,我運用畫面表格的形式將兩個樂曲的聲腔、板式、伴奏、行當等特點做比較,這樣有助於學生朝這幾方面有目的地去聆聽。

3,音樂律動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師生互動是十分關鍵的,我首先將給學生現場演唱一首比較簡單的京劇,讓學生實際感知其藝術魅力,讓他們感受到京劇並不是聽不動,學不像的高深音樂,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其積極性和演唱慾望,讓學生大膽地去嘗試、模仿所聽的音樂。

説課稿範文4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温、降水統計圖説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為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説説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説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説課稿範文5

垂直是兩條直線相交的一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它是在學生認識直線與角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也將是今後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相交、交點、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

2、在閲讀自學中理解垂直的概念,自我評析閲讀成效,用自己的體驗來歸納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意義。

3、能用語言、符號表達兩條線段、直線互相垂直。

指導學生能夠通過自學理解互相垂直、垂線、垂足這些概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開始,我出示了一張學校的地圖,讓學生尋找路口,直觀引入“相交”和“交點”的概念,再將路抽象成數學中的直線,讓學生認識到兩條直線相交會形成一個交點。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相交情況引出教學內容“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可以稱作為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垂直的相關概念。

自學之後通過判斷幾個小夥伴的説法是否正確,來檢驗學生看書是否看懂了,有沒有真正理解垂直的含義,認識垂線和垂足。互相交流討論進一步建立垂直的正確概念,找出相交與互相垂直、交點和垂足之間的區別。

垂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找出身邊的垂直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通過讓學生尋找“垂直”兩個字的垂足,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讓學生自己來歸納互相垂直的意義,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後,引入垂直的表達方式。再次讓學生通過自學和練習,尋找表示的方法,經過教師的寫法指導,知道如何來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教學中主要是通過練習達到運用概念的目的的。練習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練習鞏固階段,我設計了兩組題目:一組是先判斷的兩條直線是否垂直,然後用垂直符號表示出來的綜合練習;另一組是背景比較複雜的判斷哪些線段互相垂直,並用垂直符號來表示。

教學的最後,我設計了摺紙遊戲,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數學學習更貼近學生。通過對不同折法的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進行教學時,我綜合使用各種方法,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堂上有講有練,有問有答,既有教師的啟發、引導、講解、演示,又有學生的看書、質疑、討論、操作。使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説課稿範文6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題目是《空氣》這一課題的第一部分《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下面開始我的説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説明,首先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説教材

《空氣》是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1。本課題是繼“什麼是化學”、“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室常見知識”等基礎內容後,第一次學習和研究物質,包括物質的組成,物質的性質,物質的分類等常見的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空氣在國小科學已有接觸,避免重複。課題開篇安排了實驗2-1,一則可以學習實驗操作,培養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二則通過領會該實驗設計的意圖,以便加深體會二百多年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時的實驗思路。認識了空氣的組成後,教材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淨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這裏只能給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識,教學時不宜擴展。到學習分子時,再從組成上進一步認識這兩個概念。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説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説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空氣已經有了常識性的瞭解,知道空氣有體積,有質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知道動植物離開空氣便不能生存等。但從化學學習要求的角度看,學生僅僅知道這些科學常識是不夠的,需要系統地掌握空氣的組成和重要性質,需要系統地學習對物質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於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系統地學習的第一種物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氣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身邊,學化學並不難。另外,由於學生尚不完全具備相應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對“測定空氣裏氧氣含量”實驗的全面認識會存在障礙。教學力求避免過度重視記憶和過度拓展。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測定空氣裏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瞭解空氣的組成。

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瞭解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

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過渡:下面我再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

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區別;空氣成分測定實驗中的誤差分析。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我採用瞭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節循序漸進學習本節課。

過渡:下面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投影圖片,導入新課

教師投影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燃環境:藍天、白雲、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離不開空氣的觀點。進而提問“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説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引發學生討論發言:比如“拿一個食品袋,將其自由放置,欲將其密封,發現裏面有氣體使其膨脹”等等。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鬆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過渡:既然空氣無處不在,我們又離不開它,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由什麼組成的呢?

第二環節:觀察探究,學習新知

投影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26頁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設計實驗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意在讓學生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

做實驗前,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實驗2-1並搶答以下問題“1.有關儀器的名稱。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然後演示實驗2-1,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作好記錄,得出空氣中約含有1/5氧氣。學生通過觀察具體操作(注意細節,先後順序,速度等),分析討論如果我們做實驗時減少的體積小於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補充為什麼這個實驗用紅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質。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以及實驗的嚴謹性,並體驗很多理論都是在不斷實驗不斷總結中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的。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討論,分析,最終得出空氣的主要成分是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組成。那麼根據已有的知識我們知道剩下的氣體中含有氮氣,那麼還有其他氣體嗎?學生閲讀課本第27頁歸納總結空氣的成分,意在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嚴謹的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鞏固提高

通過閲讀課本第27頁,學生得出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進而引出物質的分類:像空氣這樣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叫做混合物,組成混合物的各種成分保持着它們各自的性質。像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分別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它們都是純淨物,可以用化學符號表示。然後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加深印象,順便做幾個小練習鞏固一下以上所學。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課後探究

最後,通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1)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的實驗中應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項,會做誤差分析;(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3)物質的分類: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以及會判斷一些常見的物質的類別。

説課稿範文7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魯科版書八年級第八章《功和機械能》第二節《功率》的內容。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的內容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多樣化等基本理念。部分學生在學習浮力、壓強等知識後,會感到物理有些難學, 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而第八章涉及的內容是緊密聯繫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的知識,本節教材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採用與之前學習的速度定義進行類比,自然的引出功率的物理意義、概念及功率的計算公式和單位, 並列舉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實際需要出發的實例,讓學生感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和意義,感受到物理並不難學,有利於鞏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過程和方法。也為今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作了必要準備。

(二)教學目標

1.從身邊生產和生活實際中,認識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別,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實例感受到做功的快慢,學會運用類比速度定義的方法理解功率的概念、公式、單位。

2.學生通過實例,提高讀題能力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會計算簡單的功率問題。

3.學生通過閲讀一些物體的功率,對功率有一定的感性瞭解,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通過舉例,學生加深對功率的理解,注重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功率的概念的建立及理解(物理意義、定義、計算公式、單位)是本節課的重點。其中功率的概念建立是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以討論交流的情境導入方法為主,情景激學、比較、 閲讀、講解等方法為輔;用計算機多媒體課輔助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閲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可節省許多板書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有更多的時間自主討論學習。

三、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悟了物理學習的思路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歸納能力。九年級學生對物理學習有較強的求知慾望,也比較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

(二)學法指導

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宗旨,創設實際生活情景引導學生 觀察情景解決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實際意義;用討論與交流的學習方法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閲讀的方法獲得對功率單位的感性認識,用練習鞏固對功率公式的理解,用估測方法學會測算人上樓時的功率,讓全體學生全面投入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新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 承前啟後,從生活到物理,引出課題

我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提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是某同學家裏要建造新房子正在挖地基的情景,這裏挖地基的兩種方式, 你認為應選擇哪種方法?為什麼這樣選擇?在學生討論後, 水到渠成的提出本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 ― 做功的快慢。

(二)以交流討論的教學方法為主,講授新課

1、討論交流比較做功的快慢 通過提供的兩情景:

一頭牛一天(12小時)能耕地5畝;一台耕地機耕地5畝需要3小時。

一個農民一天能收割一畝水稻;一部收割機一天能收割數十畝水稻

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 兩個情景中的不同條件。經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討論結果,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必須考慮兩個因素:一是物體做了多少功,二是物體做功所用去的時間。 比較做功的快慢有兩種方法,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較做功所 用的時間,時間越短做功越快;方法二: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做功的 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從而水到渠成的建立出功率的概念,進而説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功率的概念、功 率的公式。

(三)鞏固練習與課內檢測:鞏固練習:迴歸生活,討論在建築工地,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麼方法?請説説你的看法及理由.鞏固功率大小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講解運用公式進行功率的計算,練習讀題能力和計算題思路步驟;最後進行課內檢測,主要以判斷題的形式給出,充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知識拓展與延伸: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從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六)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五、説教材統整

本節課的設計與原教材的最大不同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多媒體圖片的展示,延續了上節課機械功的實驗,而沒有用學生走或跑樓梯的實驗。主要是考慮到上課的實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二是課堂應用方面,沒有采用傳統的習題來鞏固知識,而是通過回放引題中的動畫提出問題,採用搶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後呼應,又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展示視頻瞭解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功率,把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繫起來。

以上就是我對《功率》這節課的説課。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範文8

一、説教材

《頤和園》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1、瞭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和愛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國小生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就會想方設法研究它、解決它。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民主、寬鬆的環境放鬆他們,使學生產生閲讀的興趣,主動來參與閲讀,並在閲讀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2、運用信息技術的資源進行設計

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課堂,為課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較好的外部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新課改的要求。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便把網上的一些資源展示給學生看,這樣就會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愉快,也為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3、依據課改的新理念進行設計

新課程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

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自我學習”、“自己主動的去學習”,在讀中去感悟,在讀、看、思、議中體會頤和園的美麗風光,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了都會得到發展。

三、教學方法

1、談話激趣法

學生在交流頤和園的美麗風光時,教師適時談話激趣,撥動學生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2、情境在現法

課堂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對照,以次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課文,共同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3、以讀促讀法

在教學中,實行多項互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理解課文。用聲音讀出美、用心靈感受美。

4、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文本,做頤和園中的一名小導遊,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們進行解説、介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課文。

四、教學程序

(一)複習引入

課的伊始,讓學生説一説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頤和園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讓學生整體感知對課文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作下鋪墊。

(二)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

請同學們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作者重點遊覽了哪些景點,把這些表示地名的詞語標上記號。為進一步感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三)學習課文

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讀文,想一想,在這裏你都看見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在書的旁邊做一做批註。

説課稿範文9

一、説教材

《假如》是一首兒童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裏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好教材。這一課需要用兩個課時完成。

二、説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

三、説目標

1、認識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詩歌中一個小節。

四、説教法

重視學生個性化的識字方法。

重視學生自讀自悟,運用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説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學中給足學生充分自主的時間,自讀自悟。

六、説教學流程

1、緊扣生活,導入新課

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首先我問學生:你們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嗎 知道神筆的作用嗎 讓學生明白馬良這枝神奇的筆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這樣就調動學生對神筆的興趣,學習的慾望也被激發了。

2、聽配樂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精點,它融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以精碎的語言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教學初始,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

3、識記生字,理解詞語,交流個性化的識字方法

低年級主要的教學任務是以識字為主,二年級的識字量大,學生認的快,忘得也快。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採用多種形式多次復現生字,先讓學生四人小組按小組合作識字三步法合作識字,並要求學生在小組自學中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再向小組成員講一講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用什麼方法記住這個字,培養學生個性化的識字方法。接着全班彙報交流,先由學生提出難記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識記,而後齊讀幾遍。最後我以小組為單位,開火車領讀,開火車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反覆出現生字,及時正音,並把生字放在詞語中認讀,進一步鞏固生字的音,形,義,以此突破本課的重點,同時把評價融入其中。

4、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讀通課文,並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讓學生自讀課文中再一次感知課文內容。

5、細讀課文其中一節,讀中感悟,悟中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落實的:由小組自由選擇喜歡的一節學習,小組內讀後交流:這一節詩講什麼 你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説出自己的體會,在學生充分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就此一節適時點撥引導,而後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小組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感悟,悟中生情。

總之,整個設計,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學習,加深理解和體驗,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以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讓學生學有所得,在輕鬆,愉快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説課稿範文10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松鼠》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是説明文單元,我認為教材編者的目的是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習性,從而呼喚我們人類關注動物世界的生存狀態,激發我們人類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松鼠》是法國作家、博物學家布封寫的一篇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它是説明文的一種,它與其他説明文不同之處,是採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來説明事物。《松鼠》這篇課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生活習性的特點,採用擬人手法把松鼠寫得活靈活現。所以這是一篇學生喜歡讀的介紹小動物的文章。

2、教學目標:

鑑於以上分析,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用“先......再......然後”造句。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

思維目標: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思考、聯想和想象能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單元的教學要求,本課教學重點確定為:

1、自主識字識詞。

2、能夠按照一定順序描寫事物。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提倡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是比較淺顯的文章,介紹的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動物,所以本課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老師的啟發、引導為輔。學生以讀為主,以閲讀促進學生思考,通過師生交流、溝通,生生交流、溝通,合作探究,達到共識,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同時藉助多媒體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設置來激活課堂的教學氣氛。

三、説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喜歡哪些小動物呀?(學生自由發言)看來同學們都很喜歡小動物也很熟悉小動物吧,現在我們來一個猜謎比賽,看看誰猜得又快又準(多媒體展示動物謎語)。

第四個謎語把同學們給難住了吧,因為這種動物在我國主要生活在西北和東北地區,所以同學們不熟悉它,它是誰呢?你看它駕着一隻小船來了。(多媒體展示松鼠的圖片)今天我們就隨着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豐的筆端去結識這位新朋友。

【設計説明】運用猜謎的方法導入課文,既增加課堂的知識性又增強趣味性。藉助松鼠的圖片,給讓學生對松鼠有了具體可感的認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閲讀課文,圈點出生字生詞,討論查證。

問題一:請你以“我知道了松鼠是……的動物”的句式説話。(師生共同歸納出松鼠的一些特徵,板書)

【設計説明】通過説話的形式使學生對松鼠的特徵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訓練了學生對重要信息的篩選、歸納能力。

問題二:文中是否能找出一句話來概括松鼠的這些特徵。(板書文章的結構)

【設計説明】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掌握文章總分的結構形式。

2、品讀課文

問題一:假如你就是一隻最漂亮的松鼠,請結合課文有關內容,大膽發揮你的想象,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漂亮。

【設計説明】讓學生以松鼠的身份來介紹松鼠的漂亮的特點,讓學生不僅對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讓學生學會用用擬人的手法來介紹小動物。這樣,教學的難點也能得到了很好地突破。

問題二:(多媒體展示老師用“反串法”講有關松鼠的故事)“反串法”故事內容就是從松鼠的活動範圍,活動時間,食性等方面故意反説,並串編成一個故事。

【設計説明】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串法”故事促使學生更認真的閲讀課文,記憶更紮實,通過對比學生對松鼠馴良的特點理解更深刻。

問題三:閲讀第4、5段內容請你以“我覺得松鼠是一種……的動物,理由是……”的句式説話。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認識和體驗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設計説明】利用説話的形式使學生在講述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熟悉松鼠內在習性“機靈”這一個特點,從而進一步掌握説明事物要抓住特徵,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進一步體會到生動説明的妙處。教學重點難點再次得到落實。

3、能言善辯

多媒體一段同樣是介紹松鼠的文字,讓學生與課文比較一下有什麼不同。

【設計説明】通過對比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本文生動説明的妙處,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

4、遷移訓練

那現在我們就一展身手,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一下你喜歡的小動物吧!

【設計説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習課文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寫作。通過口語訓練,對課堂知識的加以鞏固及運用。

(三)課文小結

提問: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寫作上的啟示?讓學生暢所欲言之後,由學生自己來板書明確。

【設計説明】把黑板交給學生,讓學生來總結,會比由老師執筆的效果來得好。這更體現了本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閲讀探究為主,教師點撥、啟發為輔的教學方法。

(四)佈置作業

佈置學生課後去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仿照課文《松鼠》的寫法,寫一篇説明文。

【設計説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板書設計(多媒體展示)

松鼠啟示:

外形——漂亮

生活習性:活動

我的説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範文11

我所設計的説課內容是高一歷史第十課《服飾》。本校今年的歷史教材是使用最新的二期課改的新教材。二期課改的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中學歷史課程要從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以知識記憶為目標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被動接受的簡單化做法。”而我把它理解成了四個字“以人為本”。所以,無論是教材的內容,還是在本人的日常教學過程中,無不貫徹了二期課改的這種理念,這也正是我設計《服飾》這課內容時的根本出發點和基準。

在歷史課程中,“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過程為主線,注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明特徵以及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和影響,突出人類的實踐與創造活動。新的歷史教材就是以人類生活、人類文明為主要內容,從人們的實際生活出發,揭示人類生活的特徵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這正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

在教學中,我抓住服飾與自然因素、技術進步和文化發展間的密切聯繫這樣一條主線,這同時也是這個內容的難點。根據這條主線,這節課需要重點解決的是“服飾是人類社會生活史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有實用功能,還具有社會功能,其中藴涵着豐富的文化意義”。因為服飾它既是人類生活的內容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服飾的發展演變過程,同時也必然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的演變過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去了解人類的文明,這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也符合人們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已知到未知。為了解決以上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將powerpoint與網絡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並配以多種教學方法,從服飾的起源、服飾的構成、服飾的社會功能三個層次來進行教學。

首先,我採用3—4分鐘的時裝表演片段導入,使學生能儘快進入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服飾世界,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得學生明白我們身邊的一切都能發現歷史,發現美。歷史是枯燥的,同時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所以,“興趣”,對於學習歷史來説,至關重要。歷史課應該“以感性與理性並重為特徵”,使學生“形成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審美情趣”。

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二期課改的課程目標中有這樣一句話:要讓學生“集中和深入地瞭解以中外文明進程為背景的具有重要地位或巨大影響的歷史史實”,“能夠在較為抽象的方法論層次上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蒐集、提取、整理和解釋相應難度的史料”,“能較為熟練地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匯到學習與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去”。根據這個目標,在設計該課內容時,我主要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查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發展情況,比如服飾材料,地區服飾與民族服飾,特別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服飾,這樣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得有效的歷史資料,初步掌握了蒐集、甄別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當然,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讓學生查找資料之前,我也為他們提供了相關的網址,這樣既節省了他們查找資料的時間,也使他們在查找時能夠有一定的方向與目標。這同時也使得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當然,僅僅讓學生掌握有關服飾的史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新的課程標準同時也指出:應該使學生對於這些史料能夠“理解其內在聯繫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繫;知道人們對它們的認識與評價;懂得它們與人類文明發展有着重要關係的客觀條件和內在原因”,並且能夠“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與方法解釋、評價歷史事實”。因此,在課堂設計中,我主要採用單獨思考、集體討論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比如在介紹不同服飾的材料發展時,讓學生討論服飾的材料構成與地理、氣候、物產、技術、經濟發展等因素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才是影響服飾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介紹服飾的基本構成時,着重讓學生在瞭解中國的“三寸金蓮”與緬甸克揚族婦女所佩戴的銅項圈“佩飾”,討論它們所反映出來的病態的美以及封建制度對婦女的生理上與心理上的摧殘,使學生對“美”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同時在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服飾時,我也是採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服飾的樣式與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習俗和人們的審美情趣都會影響到人們的服飾。在“服飾的社會功能”中,我除了讓學生了解服飾的護體、遮羞、禦寒和裝飾這些最基本的功能外,着重也是讓學生從生活實例中討論服飾社會功能,特別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他們社會功能的演變與發展。如服飾在封建社會中的維持身份等級秩序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歷史材料補充介紹相互配合,充分實現了師生的互動,既體現了歷史課程中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也“促使學生形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同時也極大地加強了服飾這個內容與其他人類文明之間的聯繫。

在設計這節課時,雖然所有內容都需要從古今中外進行聯繫討論,但是,我的切入點和重點分析的都是從中國史的內容。比如,有關服飾的材料,我主要設計介紹的是中國的絲綢,而在服飾的構成中,我也是主要介紹中國的“三寸金蓮”,至於服飾的社會功能,則是介紹和分析中國清朝官服的補子圖所反映的社會等級。這樣的設計就是要讓學生“瞭解世界、瞭解國情,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潮流,感悟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特徵,具有對國家、民族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希望能使學生通過聯繫、比較各國曆史,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線索以及中國的發展與演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為中國歷史定位。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注意中外史實的結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側重訓練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尤其要重視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通過訓練使學生養成學習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具有創造性的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觀,使學生通過歷史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問題。當然這其中的具體操作還存在着相當的難度,初高中歷史教材的脱節就是最大的一個難題。但是我已經盡力在實際教學中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以期能夠體現二期課改的理念和精神,給學生以實際的鍛鍊和能力的培養。

説課稿範文12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課選自湘版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8課,屬於“綜合探索”領域的教學內容。通過本課教學主要是想讓學生探索和發現與門密切相關的各種問題,在跨學科的廣泛聯繫中,幫助學生了解人類在造門的進程中,設計思想和審美趣味的變化,認識造門藝術與時代、場所性質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門的人文內涵。然後再結合對門的審美感受與瞭解,大膽嘗試設計有特色的門,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

2.教材處理

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應該靈活又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考慮到原教材在教學程序編排上的先欣賞後設計或先理論後實踐的教學思路,不利於開發學生的原創力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因此將本課的總體教學程序更改為設計、欣賞、再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接受理論指導而提高實踐能力,符合人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3.教學目標

依據美術課程標準中“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要求:“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開闊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與創造水平,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為:

⑴.具體目標

①.能較詳細地描述門的結構、功能,懂得造門藝術與時代、民族文化、場所性質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之間存在着聯繫。

②.區別不同門的藝術風格,簡要分析各類門在造型、色彩、材質和裝飾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點,並獲得對造門藝術的審美感受。

③.探討有代表性的門的設計意圖,領會造門藝術的人文內涵。

④.嘗試設計一個獨特的門造型,並畫出設計草圖。

⑤.喜愛古今中外的不同造門藝術,激發美化生活的創造熱情。

⑵.教學重點

①.瞭解造門藝術與場所性質之間的關係,並探究有代表性的門的設計意圖。

②.感知和簡要分析各類門的設計要素的藝術特點,獲得對造門藝術的審美感受。

③.嘗試設計一個獨特的門造型。

⑶.教學難點

領會造門藝術的人文內涵和拓展設計思路。

4.課時安排

在本課教學活動的時間安排上,為了給以學生更充裕的嘗試設計和繪製門的效果圖的時間,可安排3課時。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置,因考慮到實際教學條件的限制,將原教材中課內安排的調查活動列為學生課外自願完成的學習任務。

二.説學情與教法

1.學情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每天都需要穿越各種大大小小的門,其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為他們瞭解門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雖説七年級學生沒有多少有關門的藝術設計知識與技能,但他們還是對門有一些粗淺的認識,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對門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組織教學活動。觀察、感知、比較、分析、推斷、歸納、探究、練習和實踐等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學習方法。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各種門進行觀察、感知、比較和分析出門的結構、功能和藝術特點,並獲得審美感受。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推斷、歸納和探究出造門藝術與時代、民族文化、場所性質和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有代表性的門的設計意圖,並領會造門藝術的人文內涵。想要學生能設計出獨特的門,就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設計門,使他們在嘗試中的創造性思維能自由地發揮,並在嘗試中提高動手的實踐能力。此外,教學活動中的初期階段就讓缺乏專業設計經驗的學生來設計門,或許還有使學生少受條條框框束縛的優勢,這對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有益。

2.教法

為了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既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又鍛鍊學生的表現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特點以及教學目標的要求,本課教學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①.學業遊戲法。以組織全體學生進行組詞遊戲,激發他們參與本課學習的熱情。②.演示法。體現了美術學科的直觀形象性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形象思維能力。③.頭腦風暴法。此方法對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有效。④.案例學習指導法。通過對相關案例的觀察、感知、比較、分析和歸納,能使學生較為淺顯易懂地瞭解事物內部的各種關係,併為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提供參考的案例材料。⑤.練習與實踐指導法。美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美術課中學生必然要運用工具材料進行練習或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而培養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就必須對學生的練習與實踐進行指導。

三.説教學程序

本課教學過程大致可分九個環節,即遊戲導入→初步感知→嘗試設計→展示評價→提高認識→深化設計→技法傳授→完善設計→評價總結。第一課時的教學進程預計先完成前五個環節。考慮到實際課堂教學進度可能會因多種原因而有所變化,因此第五環節的教學內容和進度將進行臨時的調整,把上不完的內容移到下一節課。

1.遊戲導入

組織全班同學以“門”字進行組詞接力活動而導入課題,是試圖通過較為輕鬆的遊戲調動所有學生參與本課學習的熱情,並激活學生對門已有的認識。在遊戲規則中規定所組的詞的詞意要指向建築物上的門或門上附屬的物件,目的是不想讓學生“節外生枝”地偏離課題而浪費時間。還有本環節所組的詞可為下一環節的進一步瞭解門提供切入點。

2.初步感知

以講演法簡介一些有關門的常識性知識,讓學生對門的基本形、結構和材質有了初步的瞭解,這可為接下來拓展門的造型活動做好知識鋪墊。在此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視覺美感和避免學生被動地聽與看,還要求學生進行比較和感受不同造門材料的材質美,以及不同形狀的門的視覺美感差異,並且這一要求也強化了對教學重點的掌握。

3.嘗試設計

本課教學之所以在初期階段就要學生大膽嘗試以幾何形設計門的造型,意圖讓學生在對門的設計還沒有太多的“雜念”時,更能不受條條框框約束,自由地組合幾何形而創新門的造型。這樣的放任與自由是有益於學生獨創性的發展,而美術作品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獨創性體現出來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針對這一目標在此採用頭腦風暴法,這一教法就是讓每個學生自由地、無顧慮地在頭腦中刮過一陣思維的風暴,產生更多的設想與創意,這樣就有利於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

4.展示評價

在嘗試設計後立即展示和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能使教學信息得到及時反饋,並且能讓全班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從而拓展視野與設計思路,這對突破教學難點或許有益。在評價時將遵循不批評的原則,更多地肯定學生創新精神和獨創的價值,這有助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保持積極創造的熱情。

5.提高認識

有了對門的初步感知和嘗試設計之後,再組織學生賞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門,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識,這是因為更高一層的認識,只有在初步感性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被接受。本環節分別從造門藝術與場所性質、民族文化、時代和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繫中,結合典型實例,以案例學習指導法引導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裏觀察圖例,感知、比較、分析和歸納出不同門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感受的差異,門的外觀形象與內在場所性質的密切聯繫,門的造型、色彩和裝飾的人文內涵與象徵意義,門的時代、地理環境特徵。本環節涉及到的問題較為繁雜,因此要圍繞本課安排學生所做作業的側重點,選擇瞭解造門藝術與場所性質之間的關係,探究有代表性的門的設計意圖和領會造門藝術的人文內涵為教學重難點,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習。其中對待重點應該多引導學生對實例進行感知、比較、分析和歸納,這樣才可能透過表面看實質,真正瞭解造門藝術與場所性質之間的關係。對待難點可引發學生探究和討論,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本環節提高學生對門的認識,學生才可能以更高的審美眼光和豐富的門文化知識,在前面用幾何形自由設計的門造型的基礎上深化設計,然後設計出一個符合場所性質的有特色的大門。

説課稿範文13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第一個目標: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為第三個目標: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啟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為了展示給幼兒,作品的優美意境,又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 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 錄音機,一段舒緩的音樂磁帶。

知識準備:

瞭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節特徵。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活動中我運用了

1、 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為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逐段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 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怎麼樣了?秋天又怎麼樣?小樹葉落不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將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學習此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1、 動作表演法:本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為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學習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 遊戲法:活動中還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説教學程序:

1、 幼兒交流導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以經驗春夏秋冬的樹葉及特徵。

2、 完整欣賞散文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接着老師提出問題:小樹中落下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裏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為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 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

4、 集體朗誦並表演一遍散文 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情感。在表演過程中着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 遷移作品情感 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媽?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説課稿範文14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INTERNET》,其內容包括四部分: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國際互聯網,是根據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鄂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信息技術》第一冊中的第八,九兩課演化而來的。

2、三維目標:

A、知識目標:我設計這課的意圖是:讓學生明白INTERNET的基本知識,消除網絡在學生心中的神祕感.

B、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辯證看待網絡的能力。

C、情感目標:

1、通過對上CCIE的講解,激發學生學習的上進心。

2、通過《焦點訪談》的播放,讓學生遠離網吧,遠離網絡遊戲。

3、重難點:

1、重點: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難點:網絡的連接圖和帶寬的概念。

二、説教法

1、培養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討論INTERNET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北京到xx的路由有幾種,有老師講述,有多媒體播放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

2、以現場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説學法

1、結合實際,精細地講解。當講到TCP/IP,把其比做交通規則。INTERNET就像是道路,數據就像是車輛。

2、合理引導學生。

3、適時變換教學方式。以學生討論,老師講解,學生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四部分進行:

A、引入(3分鐘)

1、以跨國公司的網絡拓樸圖為引子,讓學生寫出由北京到xx有幾種方法,來引出今天的課題:INTERNET。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B、基本知識講解。(15分鐘)

2、引出INTETNET的概念、然後講到他的起源,發展。把INETNET比作公路,車輛比作數據,那麼數據是怎麼傳輸的呢,比作像交通規則一樣的TCP/IP協議。

3、通過展示一組數據分析比較,説明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

4、讓學生們相互交流自己家裏是怎麼上網的,小組進行討論,歸納上網的方式,老師總結四種上網方式。

5、以現實生活中道路的寬窄引出帶寬的概念,字節這個單位,展示中國互聯網連接帶寬圖,進行細緻講解,説明網絡的複雜性。那麼這些網絡是怎麼組建起來的呢,由此引出CCIE,展示CCIE在世界上的分佈情況,説明的稱謂來之不易,培訓學生的上進心,立志成為CCIE。

C、聯繫實際。(22分鐘)

6、然後聯繫實際,讓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就他們所知道的,網絡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推一個人出來發言,最後教師總結歸納,並分條展示給學生觀看。使學生形成一個比較深的印象。

D、進化主題。(5分鐘)

7、播放《焦點訪談》,通過重慶兩名學生因為上網困了,在鐵軌上睡覺被xx這一血的教訓,讓學生遠離網吧,遠離網絡遊戲。

最後讓學生針對今天所學的知識,寫一篇感想。

我的課就説到這兒了,謝謝各位老師和專家評審,歡迎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到隨州去指導工作。

説課稿範文15

【説教材】

《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後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説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説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説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説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説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後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

⑴ 詩人看見了什麼?(月光)

⑵ 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白霜、故鄉)

⑶ 李白思的是什麼?(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⑴ 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彷彿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⑵ 聽完錄音後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⑶ 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瞭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並質疑。讓同學們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領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⑴ 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⑵ 再請同學們帶着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

⑶ 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⑷ 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裏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傳説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麼地方?

⑹ 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悽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麼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⑺ 詩人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温馨的夜景,寄託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麼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淒涼的畫面。

⑻ 請學生自己找出好的詩句進行賞讀、分析!再次領悟文章,全班交流發言。

總結: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⑴ 學生先個人試讀説説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着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並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並核准節奏和重音,然後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

⑵ 有感情背誦全詩: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瞭解了什麼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 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説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閲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閲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⑴ 作者在這首詩裏,是看到了什麼而聯想到什麼,最後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⑵ 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繫。

如:

鋼筆──月亮 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作文──題目──中秋──月亮。

再如:

大海──小狗:大海──漁家──寵物──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

田野──汽車;人──木星;電腦──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淨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説板書】

靜夜

想 聯

象 想

現實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