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5篇

來源:文書谷 2.6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八單元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本課中滲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經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進行進行描述,並和同伴交換看法。

3、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事件發生存在可能性,並能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據已知條件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進行比較。

説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的主線是: 摸球實驗-------機智問答-------解釋生活現象-------描述生活現象。 從摸球實驗入手使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通過摸球遊戲引入可能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採用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並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經歷了猜測,實驗,驗證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遊戲,學會簡單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遊戲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

機智問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課重點,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 幫小明解釋生活現象,將知識從紙上延伸到生活中,學生明確學習了可能性之後有什麼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學詞語説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學生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聯繫實際,闡述生活現象,進行簡單的推理,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在如何突破重難點時,注重學生的體驗,提出問題後,先猜測結果是什麼?再實踐驗證,看看實際和猜測是否一致。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從而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2

大家好,我是11231號江沿國小王穎,下面我就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一課進行反思性説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平面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所以,要落實好這部分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快樂、充實的課堂中得到一定層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藉助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徵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材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我覺得教材這樣的編排符合中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

所以,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我作了課前調查,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於四邊形並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學生的認識存在差異,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學生只是直觀上理解,還不能概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課件出示不讀》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和認識四邊形的特徵,能夠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並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探索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四、設計理念及實施方法

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創設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1、本節課的教學我儘量運用直觀的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始終貫徹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學習方法1、動手操作的方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類出不同的四邊形。

3、觀察比較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知識,體驗了學習樂趣

五、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是否部署得科學合理,關係教學的成敗,因此為了圓滿地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下面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件》

上課前,與學生交流你們喜歡那些體育運動?讓我們到運動場上去《課件主題圖》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情境中發現的圖形,能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程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與數學的外延重合,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從整體上感知了生活的幾何圖形,而且產生了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同時,四邊形作為幾何圖形之一,又滲透了集合的數學思想。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課件》

在這一環節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四邊形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在教學時,先讓學生在題卡上找出四邊形,塗上喜歡的顏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在課件上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確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再引導學生逐步明確四邊形的特徵,《師課件在課件上展示四邊形的特徵。

在學生找出的四邊形的基礎上,給這些不同的四邊形分類。四邊形的分類教材上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分法,在教學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分類,這個環節,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説説你是怎麼分的。瞭解學生的思考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進一步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學生給圖形的分類中,大部分是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為一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邊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對摺的方法主動去探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接着用課件展示出它們的特點,《課件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個過程學生選擇的方法是多樣的,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這個舞台上盡情演繹,盡情發揮,盡情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老師的賞識中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使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練習

經過上述的教學,我抓緊機會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在課件上出示練習題。《課件題》讓學生找出四邊形,説出生活中的四邊形,畫出自己的四邊形。用這些方法來加深對四邊形特徵的認識。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性的練習,《課件》這樣一來,學生不但發現生活中四邊形是無處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也讓學生明確生活處處皆數學,數學處處皆學問。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運用這一手段,我用課件展示四邊形的特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整個板書重點突出,簡潔明瞭,更有利於輔助學生準確理解教學內容。

四邊形的認識《課件出示不讀》

四邊形:四條邊,四個角

長方形:對邊相等

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四個角都是直角

這節課主要是以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幾次的試教和網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再加上團體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完善,基本達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強部分潛能生的動手能力,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的問題。

謝謝大家!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課.件.園)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

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

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繫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繫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後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摺紙,並塗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着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並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後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國小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裏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並獲取知識。

二、説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方面: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3、教學難點: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説教學策略

1、突出數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分數的概念是一個原發性概念,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須遵循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按照實例觀察、分析共性、抽象屬性、符號表示、具體運用的流程充分展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着眼於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1)自主學習,着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半個蛋糕時,讓學生嘗試着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二分之一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張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四、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説説準備了哪些食品?怎樣分能讓兩人都滿意?(突出平均分)

2、學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彙報分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拓展到分數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1/2。

(1)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小圓片動手摺一折、塗一塗、説一説,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師小結揭題,規範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並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

【設計意圖: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2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完成於意義建構。】

(3)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摺紙遊戲:表示其他學具圖形的1/2,體驗不同折法,設問:大家看黑板上這幾幅作品,他們的折法不同,塗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來表示,那是為什麼呢?並觀察發現:平均分的圖形大小相同,他們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圖形大小不同,他們的1/2也不同。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2”。[這裏為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遊戲中發揮創造性,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中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相機板書:1/3、1/4、1/5……)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貼上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並説説分數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3、在辨析中深化認識。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設計意圖:針對分數概念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的讓學生鑑別,以加深印象。】

4、辯論驗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談話引出辯論問題:媽媽買了兩個同樣的大餅,弟弟吃了一個餅的1/2,哥哥吃了一個餅的1/4,他們誰吃得多?引發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通過摺紙來加以直觀驗證,也允許學生進行單純數學思考,即從平均分的份數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媽媽吃了餅的1/8和兄弟倆比一比,是多還是少呢?

(3)整理本堂課上用圓片表示的分數,進行排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祕密。(同樣大小的圓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個全部塗滿顏色的圓,體會幾分之一與“1”的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主動辯論、驗證比較,一方面豐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三)鞏固新知:

1、聽寫分數的練習。(教師説分數的方式是多樣的,如A、八分之一;B、一個分數,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塊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這塊糖的幾分之幾。)

2、從身邊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數,並具體説明一下,老師可以先舉個實例作啟發。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聽寫分數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迴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黑板報中“藝術園地”約佔版面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拓展。

1、全課總結。

2、發散練習:表示出每個小圖形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此題是課本上“想想做做”第6題的延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激趣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麼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聯繫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説説公園裏的小朋友都在幹什麼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説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鞦韆、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並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裏,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徵,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才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並在小組內説一説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台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麼?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幹什麼?(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並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為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説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為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説:“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於思考,善於思考,樂於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台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温馨與和諧,並沉醉其中。

(三)聯繫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説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才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遊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裏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為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為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為直着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説一説。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説一説麼?(説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説一説,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説説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優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並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祕。

(五)課外延伸。

剛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製作的,他們聽説你們是一羣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願意嗎?(願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於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祕。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