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6篇

來源:文書谷 2.8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編6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總複習《式與方程》中的內容。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常見的數量關係、周長、面積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的,四年級下冊第13單元已經學過,通過複習幫助學生重新建構相關知識。本課內容看似淺顯、平淡,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學生建立初步的符號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也為學習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數知識奠定基礎。本節課先學習用字母表示一個特定的數,逐步過渡到學習用字母表示一般數、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學習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和數量關係。這樣由易到難,層次深入,便於學生有效掌握。

二、説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着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數、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完整地經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抽象性與概括性,發展符號感。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和興趣,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抽象過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用字母表示數和簡單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從具體問題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係,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方法。

四、説教學方法

一位教育家説得好:“你怎樣去教,也許比你教什麼更為重要。”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創設具體問題情境,提供豐富感性材料,激發學生求知慾;二是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從具體事例中逐步進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機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方式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珍愛他們。根據新課標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感受意義

1、 奶奶買了4千克香蕉,每千克a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列算式是:ax4= 4a

1xa =a

答:一共要用4a元。

2、比一比:

比X多7的數是( ),

比X的7倍少a的數是( )。

3、

(1)、用字母表示數時,數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間的乘號可以記作“.”或者省略不寫。

(2)、省略乘號的時候,把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

(3)、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寫。

首先我用買香蕉為素材,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內容,理解數量關係。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使學生理解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一個暫時不確定的數參加列式,再通過對比,概括出字母表示數的要點。

[設計意圖]: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練一練:

1、用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時間,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數量關係可表示為:( )或( )或( )

2 工作總量(c)、工作時間(t)和工作效率(a)之間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是( )。

重點提示:在同一個問題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

3、學校去年植樹a棵,今年植樹的棵數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植

樹( )棵。

4、一種足球每個原價a元,打折後現價b元,原來賣100個的'錢,現在可以買( )個。

説一説

你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最大優點是什麼?

你知道“a+b=b+a”表示什麼?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xb=bxa

乘法結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c+bc

減法的性質:a-b-c=a-(b+c)

説一説:(用字母表示要求的計算法則計算法則)

同分母分數相減計算法則:

分數乘法計算法則:

分數除法計算法則:

(c可以做 0要除外)

環節二:深化練習,拓寬思路

通過練習不僅讓學生髮現在同一個過程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而且使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計算法則、相關計算公式或特定數量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再次體會字母公式比文字表達更簡便,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設計意圖]: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我 記 得

按要求用字母表示下面各計算公式。

1、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2、圓柱的體積公式:

3、圓錐的體積公式:

我的發現

按照習慣,一些特定的量常用一個固

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要任意選。

説一説下列字母在具體公式中各表示什麼?

S長=ah中

S=vt中

V柱=sh中

重要提示

在特定情況下,某一個字母表示的內容有它的特定意義。

你還發現了什麼?

整理方法提示:

針對重點 分類整理

填補小知識

複習方法提示:

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複習。

環節三:分層鞏固,豐富內涵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練習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與有效性。激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達到鞏固深化的目的。

精選練習(填空)

1、學校原有圖書8140本,又買來a本,現在共有圖書 本。

2、有m噸煤,每次運5噸,需運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時行a千米,5小時行 千米,7小時行 千米。

精選練習(選擇)

1、學校原有圖書8140本,又買來a本,現在共有圖書 本。

2、有m噸煤,每次運5噸,需運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時行a千米,5小時行 千米,7小時行 千米。

填空、選擇。除了進一步明確簡寫方法以外,更注重讓學生從不同的題目中分析數量關係正確列式。

精選練習(做做)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比a多3的數是多少?

2、比a少3的數是多少?

3、3個a相加的和是多少?

4、3個a相乘是多少?

5、a的3倍是多少?

做一做。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表象,經過複習鞏固,從而加深了印象。通過做一做這樣的對比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問題中的數和數量關係,學生在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瞭解字母取值的合理性。

精選練習(想一想)

學校買來9個足球,每個a元,又買來b個籃球,每個46.5元.

請説出下列式子的含義:

1、9a 2、46.5b

3、46.5-a 4、9a+46.5b

説一説、想一想。針對本課內容,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9a/46.5b/46.5-a/9a+46.5b各表示什麼?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字母式子的豐富內涵,進一步體驗到含有字母式子具有簡潔性和概括性等特點。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從整體上來把握教材溝通了一個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將知識串成串,組成塊。這樣不僅便於教師把握教學,更便於學生理解領悟。

環節四:總結評價,贈言勉勵

1、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自主反思。

2、贈言: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成功的祕決時,寫下了一個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説空話,巧妙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本節課我創造性使用教材,創設有效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巧妙地將複習內容與新授的教學目標融入其中,再通過層次分明,簡潔有效地練習,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較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內容。

[設計意圖]: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只有在教師善鑽、善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魅力無窮,生機勃勃,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精彩。

數學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分與合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數的認識的起始階段。2~5的分與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在已經認識了5以內的數並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形成探究數的分與合的方法,初步感悟分與合的思想十分重要。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室理解加減法意義的前提,是掌握10以內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學情分析: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強,活潑好動,這部分的教學應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科學地引導。此時他們對數的分與合知識點有一個朦朧的認識,但不是太清晰,而且學生沒有有序、成對的意識,所以教學的重心應該放在幫助學生形成成對、有序的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活動中經歷2、3、4、5各類分與合的學習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並且能從3、4、5各數的一種分法推想出另一種分法。

過程與方法:培養初步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與同伴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合作、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數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由5可以分成4和1想到還可以分成1和4。

教法: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在操作中體驗分與合。

學法:在老師創設的活動中自主探究並體會相關的知識,課後通過一些習題加以鞏固。

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本課開始我創設小猴過生日這樣的一個情境,使學生沉靜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然後在通過讓學生上黑板動手去給小猴分一分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知識探索、教學例題

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先提出把4個桃分在兩個盤裏,可以怎樣分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探究不同分法,並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從分的角度初步認識4可以分成幾和幾。接着引導思考:幾和幾合成4?使學生根據分的結果,推想哪兩個數可以合成4,從合的.角度明確幾和幾可以合成4。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學習數的分與合的方法。 然後通過齊讀體會排列的順序。

三、自主探究、知識延伸

本環節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究,首先我讓學生拿出5個圓片,要求把5個圓片分成兩堆,先讓學生自己分分看,然後讓學生説説5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5?啟發學生藉助學具操作一併解決5的分與合這兩方面的問題,同時通過虛線框呈現的內容,引導學生從實際操作時的一種奮發推想出另一種分法,既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又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四、多樣練習、鞏固新知

針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差、好動的特點,設計時我採用了多種的練習方式,比如,開火車、對對子等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填一填,自主掌握2、3的分與合。第2題引導學生以遊戲的形式練習和鞏固已學的數的分與合。第3題通過開火車,即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體會一個數不同分法中藴涵的規律,為進一步學習數的分與合坐孕伏。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應抓住學生年齡的特徵,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活動內容,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擺一擺,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有效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激發學生興奮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這節課雖然重視了學生的探索和合作交流,但是在師生互動以及語言表達方面還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同時還需進一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旅遊中的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下冊第36至37頁的內容。

2、説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旅遊中的數學》是一節專題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本課之前,教材已有類似內容分別編排在其他各冊中,學生已有初步的活動經歷、體驗,因此這節課我就把出發時租車、吃飯、買門票都設計到旅遊計劃中,進行了有序的安排,把數與計算、統計與概率等知識也融合在解決旅遊問題的過程中,這樣既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又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於生成數學內部知識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計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為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在模擬旅遊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旅 遊生活中的簡單問題。(2)過程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初步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難點: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教法與學法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自然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模擬旅遊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 密切聯繫。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根據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學具準備

本課程主要是以PPT形式教學,所以PPT要做的精緻。

四、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上課開始,我就利用春季這一旅遊的季節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主動和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模擬旅遊的活動中,積極為旅遊前的準備工作出謀獻策,並引導學生髮現與本次旅遊相關的問題,如:參加這樣的集體旅遊應考慮好哪些方面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自然地提出應考慮安全、租車、吃飯、買門票等問題。課程結束時,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為本課的學習創設一種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以學生為本,模擬生活實際,逐一創設租車、吃飯、買門票3個活動情境,如:學生認為旅遊首先要搭車去才行,因此,這一環節的開始,我首先創設的是租車情境,於是就運用多媒體出示租車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根據信息,先分小組討論、設計各種租車方案,再選出最合算的方案進行彙報,最後是小結優化解決租車的方法。

其次是創設吃飯情境,在解決吃飯問題時,要求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口味,自由選擇,但要注意不得浪費還要搭配營養,口算自己一餐飯得花多少錢?旨在對小數的加、減法進行復習,同時培養學生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這一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最後是買門票觀光。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三環節: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樂

全課總結時問學生:“在這次的模擬旅遊的活動中,你們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懂得數學的真價值,從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形成技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第四環節:活用數學、課外延伸、提高能力

新課標倡導教學活動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所以讓學生設計一個旅遊計劃。旨在靈活利用身邊資源,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為學生提供課外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提高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使課內的學習與課外的實踐做到有機相結合,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數學説課稿 篇4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雖説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已經有了“利用數方格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這一活動經驗。但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三年級的時候學的,四年級沒有涉及到圖形面積的計算,只是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如果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引入新課教學,學生很難想到用數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積。所以學生已經淡忘了“數方格求面積”的這種方法。再加上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這都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造成一定的困難。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讓學生在“複習舊知---大膽猜想---推理判斷---動手實踐---直觀驗證”的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用“轉化”的思想,動手操作,推導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充分發揮直觀教具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體會到知識的由來,引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一、複習舊知 鋪墊引入

布盧姆認為,在影響信息的所有變量中,認知前提佔百分之五十。長方形面積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的前提。為架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樑,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是怎麼求的。想一想我們三年級的時候是怎麼推導出公式來的。然後直接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讓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麼求,並由此導入新課。

二、主動探索 獲取新知

自主探究是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 它難在學生在探究之前對結果一無所知,必須先進行猜想,然後才能實驗驗證。

1、大膽猜想,展示自己觀點。直接向學生呈現問題:展開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並以此作為展開教學的依據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開展下面的探索活動。

2、推理判斷,展示真實思維。我採用了先證偽,再證真的過程。(30+20)×2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大部分學生能夠判斷出這樣算出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而不是面積。那麼30×20也就是底邊乘鄰邊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平行四邊形一拉變成長方形,認為30×20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演示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觀察發現拉成的長方形面積變大了,30×20是拉成的長方形面積,而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接着追問:你從哪裏看到面積變了,請你上來畫一畫,指一指。第二種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嗎?為什麼?這時學生看出了把右邊的三角形剪下來補在左邊,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底乘高對了。為了突破難點,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疑問:剛才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底乘鄰邊算出的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現在也是變成長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什麼就對了呢?至此錯誤得以澄清,正確算法得以掌握,割補轉化意識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邊形割補轉化成長方形已順理成章了。

3、動手實踐,推導面積公式。 由於前面推理過程,這一環節我完全放手於學生。學生四人一組分工合作,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了突破第二個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思考引導:(1)、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面積變大了嗎?(2)、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3)、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接着學生彙報,形成板書,最後介紹字母公式。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驗了圖形的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使空間觀念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

4、湊數方格,直觀驗證結論。我尊重教材編寫意圖:讓學生經歷數方格的方法體驗湊數的過程。在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之後,我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方格直觀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底×高。

三、鞏固練習 學以致用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為了能讓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新知,練習設計由基本練習、判斷選擇、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動手實踐組成。

1、基本練習,計算不同形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2、判斷選擇提升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3、變式練習 ,出示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菜地,讓學生求出它的面積,學生首先必須把它想象成平行四邊形,然後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這時我就提供給他們兩組數據(底和高不對應)以引起學生的爭議,讓他們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最後形成共識: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底和高相乘。

4、拓展練習, 設計同底等高的多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判斷它們的面積是否相等。通過猜測、討論、交流、驗證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不管它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它們的面積總是相等的。

5、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自帶的平行四邊形並求出其面積。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的理解, 同時數學知識也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趣、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個習題設計,雖然題量不大,但涵蓋了本節課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學生思考、發展了學生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反思交流 拓展延伸

學生只有學會不斷的反思,才能夠不斷的進步,在課末我組織學生暢談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體會?本節課的問題解決主要採用了什麼方法?還有別的方法嗎?本節課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最後我還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回去後嘗試着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總之,本節課立足 “基本”,注重“過程”,努力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和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為一個不斷感受、體驗、探索、交流和應用數學的過程。始終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數學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午好!我説課的課題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華東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我把本節內容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課時是不等式組的實踐與探索。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

《數學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組的意義;會解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並會用數軸確定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內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組)的解法及其簡單應用。是在學習了有理數的大小比較、等式及其性質、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簡單的數量之間的不等關係,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數量關係的重要內容,是繼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之後,又一次數學建模思想的學習,也是後繼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數及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的重要基礎,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本章的最後一節,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拓展延伸,是進一步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係的數學模型,是下一節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

數學課程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沿着數學發現過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係到一般規則,逐步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知識。得到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之後,再及時地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問題上去。按照這樣的途徑發展,數學教育才能較好地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數學的聯繫,才能有益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和使數學成為生活中有用的本領。

本節課,既有概念教學又有解題教學,而概念教學,應該從生活、生產實例或學生熟悉的已有知識引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取共性,得到概念的本質屬性。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概念的定義,並引導學生弄清定義中每一個字、詞的確切含義。華師版的教科書中,只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我感覺還不夠,不能從一個問題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因此,在這裏我又增加了一個問題情境,以增加對不等式組概念的理解,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學習的心理基礎和認知特點來説,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並能較熟練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將簡單的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有一定的數學化能力。但學生將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數軸上表示會產生一定的困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主,並向理性認知過渡,所以,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是通過兩個學生所熟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從而引導其自主學習。

基於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正確理解不等式組的解集。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預設的教學方法,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實例體會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研究量與量之間關係的重要模型之一。

2.瞭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解集的概念。

3.會利用數軸解較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4.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勤于思考、樂於探究,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體驗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手段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容量大、操作簡單、形象生動、反饋及時等優點,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而且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積極性。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如下:實際問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解法——應用。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實際問題,創設情境

問題1.

小寶和爸爸,媽媽三人在操場上玩蹺蹺板,爸爸體重為72千克,體重只有媽媽一半的小寶和媽媽一同坐在蹺蹺板的另一端,這時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後來,小寶借來一副質量為6千克的啞鈴,加在他和媽媽坐的一端,結果爸爸被蹺起離地.猜猜小寶的體重約是多少?在這個問題中,如果設小寶的體重為x千克.

(1)從蹺蹺板的狀況你可以找出怎樣的不等關係?

(2)你認為怎樣求x的範圍,可以儘可能地接近小寶的體重?

我提出問題(1),學生獨立思考,回答問題。

考察學生對應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引出新知。

教師提出問題(2),學生小組合作、探索交流,回答問題。

我預計學生對於這個問題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方法是利用估算的方法將特殊值代入來求出適合不等式組的特殊解;另一種方法是求出兩個不等式的解集,並分別將這兩個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本題的實際意義,能將兩個不等式的解集綜合分析。

這裏是通過對數量關係的分析、抽象,突出數學建模思想的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並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解法。

問題2.

現有兩根木條,一根長為10釐米,另一根長為30釐米,如果再找一根木條,用這三根木條釘一個三角形木框,那麼第三根木條的長度有什麼要求?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回答問題。

教學效果預估與對策:預計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可能有所遺忘,教師應給予提示。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與三角形相關的問題,要

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嘗試解決,促使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得到發展,學會新的東西,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活動二、總結歸納,得出概念

1.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通過上面兩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概念。

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linearinequalitiesofoneunknown)。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同時滿足不等式(1)、(2)的未知數x應是這兩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同一數軸上表示出這兩個解集,找到公共部分,就是所列不等式組的解集。

不等式組中幾個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這個不等式組的解集。

師生活動: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將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敍述問題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教學效果預估與對策:估計多數學生在經歷了上述的探索過程後,能夠對這個結論有所認識,但是未必能夠全面得出結論。因此,教師要耐心加以引導。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活動三、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例題

解下列不等式組,並把它們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師生活動:師生共同完成,教師板書。

在對一元一次不等式意義理解的基礎上,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2)是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拓展延伸。

練習1:

用每分鐘可抽30噸水的抽水機來抽污水管道里積存的污水,估計積存的污水不少於1200噸且不超過1500噸,那麼大約多少時間能將污水抽完?

練習2:

某次知識競賽有50道選擇題,評分標準為:答對一題得2分,答錯一題扣1分,不答題不得分也不扣分,某學生4道題沒答,但得分超過70分,他可能答對了多少道題?

師生活動: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練習3:

求不等式組的解集。

練習4:

求不等式組的正整數解。

師生活動: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這兩道習題的設置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概念,會用數軸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活動四、課堂小結

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與不等式在解法和解集上有什麼聯繫?

3.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你的經驗與教訓是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作如下的歸納總結:

1.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是數學知識拓展的需要,也是現實生活的需要,不等式組的知識源於生活實際,要學會分析現實世界中量與量的不等關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可以加深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理解,也便於直觀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課堂小結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互相補充.

教學效果預估與對策:預計學生在利用本節知識解決所提出的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有所收穫。教師要加以引導,師生之間相互加以完善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第一個問題,可以回顧出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通過第二個問題,使學生在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對比中加深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理解,並形成知識網絡。通過第三個問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意志力,並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於學生全面認識數學的價值。

活動五、課後作業

1.教材P53練習1、2、4;

2.P55複習題A組5、6。

教師佈置作業,學生記錄作業.

估計大部分學生可以較為順利完成作業1;作業2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首先進行判斷,如果思維上存在障礙,可降低思維難度。

作業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這個環節中,進一步理解和體會數學建模思想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 教材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 經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閲讀教材後,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並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説一説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説出把每種溶液裏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裏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係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着利用教材裏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後説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係。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後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後,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除法和分數的什麼?並通過自學“試一試”後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最後討論“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築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築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