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來源:文書谷 4.85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高中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

(2)知道常用數集及其專用記號;

(3)瞭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對象;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徵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所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閲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校"、"班級"等,有什麼共同特徵?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徵

由此引出這節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

(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xx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xxxx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實例的共同特徵是什麼?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實例的特徵,並給出集合的含義.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對象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於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麼特點?並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並説明理由:

(1)大於3小於11的偶數;

(2)我國的小河流.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並説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麼與集合A分別有什麼關係?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係有兩種:屬於和不屬於.[來源:Z,xx,]

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説屬於集合A,記作.

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説不屬於集合A,記作.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係分別是什麼?請用數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集擴充過程,然後閲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集的記號.並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並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有什麼特點?適用的對象是什麼?

(3)如何根據問題選擇適當的集合表示法?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

(3)試選擇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五)歸納小結,佈置作業[來源:Zxxk.com]

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麼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對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

1.課後書面作業: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係又有多少種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通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PPT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定義例1

集合×××××××

××××××××××××××

元素×××××××

×××××××例2

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

作業××××××××××××××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後,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通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並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説,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係,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説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於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瞭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髮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導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後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説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通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採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並隨着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我説課的題目是《簡單隨機抽樣》,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和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簡單隨機抽樣"是"隨機抽樣"的基礎,"隨機抽樣"又是"統計學"的基礎,因此,在"統計學"中,"簡單隨機抽樣"是基礎的基礎。在國中學生已學過相關概念,如"抽樣""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礎,新教材把"統計"這部分內容編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但同時也給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隨機抽樣常見的兩種方法(抽籤法、隨機數表法)

難點: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以及由此推斷結論的可靠性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籤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2)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繫,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為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並對學生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本節課內容實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採用這種形式也可強化學生感觀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設置情境,提出問題

例1:請問下列調查是"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A、一鍋水餃的味道B、旅客上飛機前的安全檢查

c、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D、一批彩電的質量情況

E、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持率

學生討論後,教師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抽樣"

「設計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抽樣"調查,明確學習"抽樣"的必要性。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例2:語文老師為了瞭解某班同學對某首詩的背誦情況,應採用下列哪種抽查方式?為什麼?

A、在班級12名班委名單中逐個抽查5位同學進行背誦

B、在班級45名同學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學進行背誦

先讓學生分析、選擇B後,師生一起歸納其特徵:

(1)不放回逐一抽樣,

(2)抽樣有代表性(個體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學生體驗B種抽樣的科學性後,教師指出這是簡單隨機抽樣,並複習國中講過的有關概念,最後教師補充板書課題--(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定義。

「設計意圖」例2從正面分析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徵。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之一。

例3我們班有44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要使每名學生的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怎麼做?談談你的想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分小組合作學習,最後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抽籤法"步驟:

(1)編號制籤

(2)攪拌均勻

(3)逐個不放回抽取n次。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設計意圖」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新知,體驗"抽籤法"的公平性,從而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請一位同學説説例2採用"抽籤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2、體會"抽籤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

〈屏幕出示〉

例4、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

提問:這道題適合用抽籤法嗎?

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抽籤法的侷限性,從而引入隨機數表法。教師出示一份隨機數表,並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結合上例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步驟:

(1)編號

(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

(3)取數。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説説例2採用"隨機數表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體會隨機數表法的科學性

2、體會隨機數表法的優越性:避免制籤、攪拌。

3、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㈢課堂小結:

1.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兩種方法

2.兩種方法的操作步驟

(採用問答形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㈣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2、3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幾何的第一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畫直線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與代數表示;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課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係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課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課有着開啟全章、滲透方法,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 教學 對象是高二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天性活潑,求知慾強,並且學習主動,在知識儲備上 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知道點與座標的關係,實現了最簡單的形與數的轉化;瞭解刻畫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備了一定的數形結合的能力和分類討論的思想。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還沒有形成自覺地把數學問題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需 從 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探究學習,儘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經歷概念的形成、 鞏固 和應用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

3. 通過經 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過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構建,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

生嚴謹求簡的數學精神。

重點:斜率的概念,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難點: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構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於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課的教學原則。 根據這樣的教學原則,考慮到學生首次接觸解析幾何的內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採用 設置問題串 的形式 , 啟發引導 學生 類比、聯想,產生知識遷移 ;通過 幾何畫板演示實驗、探索交流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 觀察、實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由此循序漸進 , 使學生很自然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 五) 教學過程

環節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座標表示,也就是幾何問題代數化。那麼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很多優美的曲線能否用數來刻畫呢?

簡介17 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馬的數學史 。

【設計意圖】 使學生對解析幾何的歷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由此引入課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環節2.活動探究(13min)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後掌握傾斜角和斜率兩個概念,體會概念的產生是自然的,並不是硬性規定的。

(探究活動一:傾斜角概念的得出)

問題1. 如圖,對於平面直角座標系內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過一點P的位置能確定嗎?如圖,這些不同直線的區別在哪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髮現過定點的不同直線,其傾斜程度不同。從而發現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的傾斜程度也能確定一條直線。

問題2. 在直角座標系中,任何一條直線與x軸都有一個相對傾斜程度,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幾何量來反映一條直線與x軸的相對傾斜程度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 由此引出傾斜角的概念:直線L與x軸相交,我們取x軸為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的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

問題3. 依據傾斜角的定義,小組合作探究傾斜角的範圍是多少?

(探究活動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問題4. 日常生活中,還有沒有表示傾斜程度的量?

問題5 . 如果使用“傾斜角”的概念,坡度實際就是 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認為還可以用怎樣的量來刻畫直線的傾斜程度?

由學生已知坡度中“前進量”不能為0 ,補充 傾斜角 是90゜的直線 沒有斜率

【設計意圖】 遷移、類比得出 我們把 一條直線的 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這條 直線的 斜率 , 讓學生感受數學概念來源於生活,並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聯想的能力。

環節 3.過程體驗(斜率公式的發現)(10min)

問題6. 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那麼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的斜率麼?

先由每名學生各自舉出兩個特殊的點。例如A(1,2)、B(3,4),獨立研究如何由這兩點求斜率,再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共同交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進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一般化的問題上來。得出斜率公式k=y2y1。

為了深化對公式的理解,完善對公式的認識,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思考問題:

思考1:如果直線AB//x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2:如果直線AB//y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3:交換A、B位置,對比值有影響嗎?

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藉助信息技術工具,一方面計算 的 值,另一方面計算傾斜角的正切值。讓學生親自操作幾何畫板,改變直線的傾斜程度,動態演示可以把教科書第84頁圖3.1-4所示的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可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

環節4. 操作建構(10min)

第一部分( 教材例一 ) : 如圖,已知A(3,2),B(-4,1),C(0,-1), 求 直線AB,BC,CA的斜率,並判斷傾斜角是鋭角還是鈍角。

學生獨立完成後,請三位學生作答,師生共同評析,明確斜率公式的運用,強調可以從形的角度直接判斷直線的傾斜角是鋭角還是鈍角,也可由直線的斜率的正負判斷。

第二部分 ( 教材例二 ) : 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畫出經過原 點且斜率分別為1,-1,2及-3的直線

本題要求學生畫圖,目的是加強數形結合,我將請兩位同學上台板演,其餘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因為直線經過原點,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點就可確定,再推導斜率公式時,學生已經知道,斜率k的值與直線上P1,P2的位置無關,因此,由已知直線的斜率畫直線時,可以再找出一個特殊點即可。

環節 5.小結作業(4min)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們之間有什麼樣 的關係?

2、怎樣求出已知兩點的直線的斜率?

3 、本節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兩點 直線 傾斜角 斜率

一點一方向

作業: 必做題: P.86 第1,2,題

選做題: P.90 探究與發現:魔法師的地毯

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以明線和暗線雙線滲透。並注意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意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得以 體現。能夠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也使課標理念能夠很好的得到落實。

(六) 板書設計

3.1.1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1定義: 傾斜角 學生板演

斜率

2.斜率k與傾斜角之間的關係

3.斜率公式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後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後,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於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並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座標、頂點座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於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並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後,我將要求學生接着説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麼改?這對於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説,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後,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座標是 ,實軸長為 ,焦距為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藉助於“XXX”,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併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並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慾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於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