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內角和》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3.09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內角和》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內角和》説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説課稿1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雲周國小,共同行走在“生本”課堂的道路上。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也是抱着一種學習的心態來評課。應老師的這節《三角形內角和》,無論是他的設計,還是他對課的演繹,都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去探討:

一、學生的起點在哪裏?

既然是生本課堂,那我們在備課之前,就要做到備學生,找起點。新課導入時,應老師花了一些時間複習三角形的分類和平角的知識,充分喚醒學生對三角形的認知,分類是為了抓住三角形的本質,縮小驗證時選材的範圍,而三個角拼成一個平角的練習,則為學生之後的驗證搭好一個腳手架,降低他們學習的難度。但從課堂上來看,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而且當出示平角那道題時,學生立刻説出180°是三角形內角和,而沒有想到平角,這需要我們來反思這個環節的必要性。為什麼學生會聯想到內角和呢?我想可能是應老師在此之前詢問了:“三角形有幾個角?如果告訴你兩個角,會求第三個角嗎?”同樣是為了複習,卻產生了負遷移,反而沒有達成預定的效果。再此之後又介紹“內角”等概念,這樣難免有回課嫌疑。課堂選材要有取捨,我覺得這個環節可以刪除。

二、既然量正確了,為什麼還要拼?

有位老師説過:“數學老師和語文老師就是不一樣,語文老師會發散,將一句簡單的話複雜化;而數學老師會收斂,將複雜的例題、方法融匯成一句話。”所以數學課上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應老師放手讓學生想方法驗證猜想,學生首先會想到量出內角並相加,從反饋來看,學生量得的結果都是180°,既然得到想要的結果了,再拼不是多此一舉了嗎?課堂上應老師也對學生的精確結果趕到意外,究竟量角的誤差在哪裏?

學生的心裏總是不敢犯錯的,這就會讓很多數據失真。其實誤差不僅僅只是存在於內角總和,還存在於每個內角的度數。課堂反饋上,對於同樣的鋭角,學生量出了“60°,40°,80°和55°,45°,80°”同樣一個三角形,為什麼內角度數會有所不同,此時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量角時有誤差,容易改變角度,看來量不是最準確的方法,而撕角拼角則不會改變它的大小。我想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將力氣花在剪拼法上了。

三、如何凸顯內角和的本質?

通過各種方法的驗證,我們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難道點到即止嗎?應老師巧妙藉助幾何畫板,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並引導學生觀察什麼變了,什麼不變?這一簡單的`演示卻寓意深遠,無論形狀大小如何改變,三角形內角和永遠是180°,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説明了三角形為什麼具有穩定性,只要確定兩個角,第三個角永遠的唯一的。結論只是靜態的文字,而課件是動態的演示,這種動靜結合的美渲染了我們的眼球,同時也凸顯了內角和的本質,讓結論更具説服力。

四、練習設計的創新點在哪裏?

練習是一節課的精髓,這節課的練習主要分三層,一算二辨三延伸。應老師在練習的設計上很注重一材多用,而且非常有坡度性,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只知道一個角”的環節中,應老師設計了只露出一個70°角的等腰三角形,求另兩個角。大多數學生只想到一種情況後,便沾沾自喜,不會更深入思考問題,因為在學生潛意識中總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關注答案,更要關注學生解題的意識,引導學生從多維角度思考問題。

這裏我有一個的想法,這個想法也來源於作業本的習題。能不能把70°角改成40°,當學生算出答案後,詢問學生,如果按角分,這是一個什麼三角形?溝通按角分和按邊分三角形的橫向聯繫,在練習中温故而知新。再設計已知一個角是140°的等腰三角形的練習,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並不是所有等腰三角形都有兩種可能。之後再詢問:“一個角都不知道,如何求內角。”讓練習更具層次性。

應老師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應老師自如的教態、親切的語言讓學生倍感温暖;精心準備的教具讓課堂不再沉悶;精彩的練習讓知識落到實處。以上是我對這節課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三角形內角和》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探索與發現部分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這部分知識。本課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操作的方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體驗探索的過程和方法。能使學生應用三角形內角和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認識圖形”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對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認識。因為教材的小標題為“探索與發現”,所以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本課內容。先讓學生明確“內角”的意義,然後引導學生探索三角形內角和等於多少。

結合學生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對於本課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撕拼、摺疊等方法,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和等於180度。已知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會求第三個角的度數。

2、滲透猜想--驗證--結論--運用--引申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的好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把教學重難點設定為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並學會應用。

二、説教法學法

本堂課我採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運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學法,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通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重點引導學生從“猜測――驗證”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這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舊知

由於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一些關於三角形的一些知識,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連貫性,我首先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對三角形有哪些瞭解?”,讓學生在複習當中加深對三角形的認識,自然引出“內角”一詞,為後面的探索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節課一開始,我採用故事導入,用兩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創設一個擬人化的對話情境,“大”對“小”説:“你看我個大所以我的內角和一定比你大。”“小”問到:“那可不一定,我雖然個小可我的內角和不一定比你小啊!”兩人爭論不休,請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引入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把問題隱藏在情景之中,將會引起學生迫不及待探索研究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要比較內角和的大小,就要知道各自的內角的度數,從而引導學生開始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進行思索,引發學生探知慾望,也為下一步的教學架橋鋪路。

(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由於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和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求知慾,在此我首先設計了一個問題“什麼是三角形的內角和?怎樣才能求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從而引起學生的繼續思考。在此問題提出的基礎上,我又分別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讓每組同學分別畫出大小,形狀不同的若干個三角形,並分別量出三個內角的度數,並求出它們的和。填入記錄表中。活動二:讓學生分組彙報己的記錄表,闡述發現了什麼。

由於本節課是一節發現探索的課程,所以我在此環節進行了這樣的設計。通過這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實際操作”到“具體感知”,再從“具體感知”到“抽象概念”,讓學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量一量、算一算中產生猜想,在探索中發現,在活動中思考,經歷三角形內角和的研究方法,體會活動結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四)驗證結論

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之後,已經知道了三角形內角和。我做了這樣的提問“除了測量計算出三角形內角和,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學生可以通過: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體會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思想方法,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

(五)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設計了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訓練,通過練習明確,會求簡單的三角形內角和。第二層:綜合訓練,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從紛繁複雜的條件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最後一道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探索經驗去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對知識進行遷移,使學生得到了發展。

(六)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裏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麼建議想對他説的?

《三角形內角和》説課稿3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朋友:

大家上午好!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新課程標準教科書第八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第三節的內容。

一、説教材和新課標

(包括教材、新課標和教學目標)

1、在學習本節內容——探索與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角的分類和三角形的分類知識,知道平角的度數是180°,並且能夠通過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教材編排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即每人隨意畫一個三角形,通過小組成員的分工與合作,求出每個同學畫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然後與學生共同分析各活動小組的“三角形內角和”的記錄情況,進而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

180°。為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和加深學生的認識,教材還編排了“拼一拼”(即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和“折一折”(即先把一個長方形折成一個三角形,再把這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折成一個平角)這兩個實踐與操作環節。本節教材的最後編排了已在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度數求第三個角的度數的內容。

2、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其中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就是由過去注重教師“怎麼教”到現在更重視學生“怎麼學”,因此我認為:學生“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一個學生如果掌握了“怎麼學”,就如同擁有了點石成金的仙人指,這才是他一身中最可寶貴的、無窮無盡的財富。基於此,我們的教學目的就不言可愈了。

基於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小組分工合作學習與親身體念,學習和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

2、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這個已知條件進行有關角的計算;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二、説教法和學法

在本課題的教法和學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去思考,讓他們親身感受知識的來龍去脈、獲取知識的認知規律。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取多媒體輔助教學,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參與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取操作嘗試、觀察對比、發現歸納等方法進行教學。

2、讓學生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

學會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初步解決問題,體念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技能;通過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努力嘗試去發現和創造,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這也正是“新課標”賦予我們每一個教學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事先邀請兩個學生表演兩個大小相去甚遠的三角形的爭辯:都説自己的內角和較大,用誇張搞怪的動作爭得唾沫星四濺,以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出問題:到底誰説的正確呢?以“請你做裁判”為名引入課題。

接着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學習活動,在小組內,每個同學畫一個任意三角形,然後分工量角度、登記與求和,並對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180°左右的初步結論。接着由教師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歸納各活動小組的計算結果,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於180°的結論。

為證明這個論斷的.正確性和加深學生的認識,教師接着組織學生進行“拼一拼”(即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拼成一個平角)和“折一折”(即先把一個長方形折成一個三角形,再把這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折成一個平角)這兩個實踐與操作活動,使學生更進一步確信: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同時向學生灌輸數學王國裏有許許多多的規律和奧祕,有待同學們去努力探索,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是知識的應用:已知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度數求第三個角的度數以及其他的相關知識和練習。

四、教學演示

1、兩個學生表演爭論自己的三角形內角和大些,以讓大家做裁判為名引入課題;

2、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然後綜合歸納: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

3、引導學生實踐操作:拼一拼、折一折(以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確實等於180°);

4、練習:判斷題

①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大於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②把一個三角形剪成兩個三角形後,每個三角形的度數不再等於180°了。

③直角三角形中的兩個鋭角和等於90°

5、學習求三角形中角的度數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