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説課稿彙編15篇

來源:文書谷 2.6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的應用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的應用説課稿彙編15篇

比的應用説課稿1

一、設計理念:

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基礎上,努力營造一個充滿“磁性”的課堂環境。着眼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作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分數乘法的應用題,分數乘法單元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簡單應用題。擬引導學生在提出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的解答方法。是在國中第一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問題,能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後面分數除法應用題的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習大眾的、現實的、有價值的數學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讓學生由具體的問題引入現實情境。將解決現實問題與學習分數乘法的知識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計算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

2.學情分析:

根據九年級一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和求知慾都非常強,並且在國小的基礎上七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分析力,歸納力和根據他們的特點,聯繫生活實際中結合問題結合本節課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真正理解這節課,我選用學生身邊的例子如班級男生與女生的個數差異,讓學生在課堂上多交流,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組織學生參與“歸納,總結”的活動,最後得出公式,這符合新課程理念下的“要把學生學習知識當作認識事物的過程來進行教學”的觀點,也符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同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這符合新課程理念下的直觀性與可接受性原則。雖然他們求知慾特強,但是部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差,將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數學成績不及格,接受新知識較慢,所以儘量把教材細節處理得慢一些,多讓這樣的學生動起來,多給他們機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興趣入手,調動積極性,補救知識欠缺。

3.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及遵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所以確立目標如下:

(1).讓學生經歷歸納用分數乘法能解決的應用題的一般類型,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有哪些類型,並能正確地進行解答

(2).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的能力.

(3).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其應用數學的意識.樂於探究數學知識。

4.重點與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應用題教學一直是國中數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學生對此總是感到為難,分數乘法應用題也是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也是增長率及打折銷售問題的前提,所以對用分數乘法能解決的應用題的類型的分析是本節的重點;每種類型應用題的解決方法或公式的掌握是本節的難點。

另外,本節課通過歸納總結,分組展示,合作交流的途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聯想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公式的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數學美的教育。因此,這節課無論從知識上,還是在從學生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教學手段:採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的視聽效果,增大課堂容量,激發學生興趣,把知識容量擴到最大。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節水廣告中有這樣一句話:"水是生命之源"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人體內水分佔我們體重的4/5,有誰知道自己的體重説出來讓大家幫他算一算他體內水分有多少?(一個兒童體重35千克,他體內所含水分佔體重的4/5,他體內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複習

根據條件説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

(1)棉田的面積佔全村耕地面積的2/5。

(2)小軍的體重是爸爸體重的3/8。

(3)故事書的本數佔圖書總數的1/3。

(4)汽車速度相當於飛機速度的1/5。

3.通過自主歸納總結,你認為用分數乘法能解決那些類型的應用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充分發現問題的存在,再帶着問題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應用題的題型理解與應用。

(二)、揭示課題,出示目標:

理解用分數乘法能解決的`應用題的類型;

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再一次明確學習的目的性。簡潔有可操作性。

(三)、組間交流解惑:

各組組長把本組在預習中總結出來的應用題的類型及所配備的練習題梳理出來後在全班展示;

題型一:求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例題1:我們班現在有60人,其中女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2/3,求女生有多少人?

歸納:所求數量=單位“1”的量×所求量佔單位“1”量的幾分之幾

題型二:連續求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例題2:我們班現在有60人,女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2/3,其中名字中帶“月”字讀音的學生佔女生人數的1/8,問名字中帶“月”字讀音的學生有多少人?

歸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關鍵是要清楚每一步誰是單位“1”,誰是誰的幾分之幾,同時找準中間量。

誤區警示:甲同學收集廢電池180節,乙同學收集廢電池是甲的5/6,丙同學收集的廢電池是甲的4/5,問丙同學收集的廢電池是多少節?變式:甲同學收集廢電池180節,乙同學收集廢電池是甲的5/6,丙同學收集的廢電池是乙的4/5,問丙同學收集的廢電池是多少節?

變式:

題型三:已知一個部分量是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另一個部分量

例題3:我們班現在有60人,女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2/3,求男生有多少人?

歸納:先求出這個部分量,再用總量減去部分量;或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佔總量的幾分之幾,再與總量相乘。

題型四:已知一個數量比另一個數量多(少)幾分之幾,求這個數量

例題4:在一次英語單詞”PK“過程中,男生組共答對200個,女生組比男生組多答對4/5,求女生組答對多少個單詞?

歸納:這個量=總量+總量×幾分之幾或這個量=總量×(1+幾分之幾)。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享受到成為學習主人的快樂,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消化性檢測 

1.學生獨立完成下列各題。

2.將獨立完成不了的問題進行合作考試

練習:試一試:某人請客,已經來12人了,還有説:“該來的怎麼都不來呢?”客人幾個人沒來,他等得很焦急,隨口就一聽,馬上有三分之二的人藉故走了;他不好意思的説:“不該走地怎麼走了呢?”馬上又有原來四分之一的客人走了;此人着急了,説:“我説的不是你們那!”又有原來十二分之一的客人走了。問:此人請客,最後剩下幾人?

變式練習:一個人請客,已經來12人了,還有幾個人沒來,他等得很焦急,就説:“該來的怎麼都沒來呢?”客人一聽,馬上有三分之二的人走了;他不好意思的説:“不該走地怎麼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中馬上又有四分之一走了;此人着急了,説:“我説的不是你們!”剩下的客人中又有三分之二走了。問:此人請客,最後剩下幾人?

根據下面所給的算式

編幾道實際應用題

300×4/5

120×2/4×5/6

100×(1-1/8)

設計意圖:及時完成消化性檢測,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加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轉化、類比、數形結合與方程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

(五)、自我總結:

説一説本節課你的收穫

學生談談體會、收穫或不足。

分兩個層面:

第一層是知識和方法的總結

第二層是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體會和感受方面的總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和能力

四、佈置作業:

總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歸納總結的過程,注重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注重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中受益,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到完美。

比的應用説課稿2

一.教學內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決應用問題比列一次方程(組)要稍微複雜一點,教學時候要引導學生抓住尋找等量關係,恰當選擇設未知數,確定主要等量關係,用含未知數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關鍵環節,細心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對於常用的數量關係,雖然學生以前大都接觸過,但是在本章的教學中仍然要注意複習、總結,並且抓住用兩個已知量表示第三個量的表達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注意檢驗,解釋所獲得結果的合理性。

課本呈現了大量由具體問題抽象出數量關係的實例,目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猜想等思維過程,所以,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在這些具體活動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其次看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思維發展水平—————能否獨立思考,能否用數學語言(分式分式方程)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而發現新的問題。

課本設置了豐富的實際例子,這些涉及工業、農業、環保、學生實際、教學本身等方面,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能否嘗試用不同方法尋求問題中的數量關係,並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獲得問題的答案,並且檢驗、解釋結果的合理性。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求等量關係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難點: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並且進行解答,解釋解的合理性。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引導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學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語言表達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的縝密性。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四部分進行:複習引入、探究新知、應用、小結

(一)複習。首先,我讓學生回顧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驟,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的區別、解法的.不同,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通過一個練習(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公式變形)加強解題能力的培養。

(二)新知探究。例1、是一個工程問題,例2是一個行程問題。這一例題只給出了情境沒有具體的問題,進而讓學生去分析題意及各個量間的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式。然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最後我在學生所提問題中選一問題進行解決。(規定工期是多少?)這樣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多采用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獨立完成、互幫互助、上板展示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並且進行解答,解釋解的合理性,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知識應用。同樣是一個行程問題一個工程問題,例3、例4作為練習題這樣不僅鞏固了新知應用,而且進一步檢測了學生的分析、表達、書寫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

(四)小結:讓學生在組內交流和在班內交流,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回顧知識、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補充小結使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五、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

1、課本108頁第1題、109頁第5題

2、基礎訓練同步練習

六、板書

板書是基本基本量列表和關係式,讓學生書寫解題過程,這樣有利於把握重點、掌握新知。

比的應用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本課時是華師大版八年級(上)數學第14章第二節內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礎上對勾股定理的應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國古數學的一項偉大成就。勾股定理為我們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間的數量關係,它的逆定理為我們提供了判斷三角形是否屬於直角三角形的依據,也是判定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繫和比較,瞭解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典型題目的思考,練習,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勾股定理有關計算,深入對勾股定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探討,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定理的美。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正確使用。

教學關鍵:在現實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確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後,再應用勾股定理。

二、説教法和學法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的慾望。

三、教學程序

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序設置如下:

一、回顧問:

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麼?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新授課例

1、如圖所示,有一個圓柱,它的高AB等於4釐米,底面周長等於20釐米,在圓柱下底面的A點有一隻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A點相對的C點處的食物,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多少?(課本P57圖14.2.1)

①學生取出自制圓柱,,嘗試從A點到C點沿圓柱側面畫出幾條路線。思考:那條路線最短?

②如圖,將圓柱側面剪開展成一個長方形,從A點到C點的最短路線是什麼?你畫得對嗎?

③螞蟻從A點出發,想吃到C點處的食物,它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什麼?

思路點撥:引導學生在自制的圓柱側面上尋找最短路線;提醒學生將圓柱側面展開成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兩點之間的所有線中,線段最短”。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興趣高漲,氣氛異常的活躍,他們發現螞蟻從A點往上爬到B點後順着直徑爬向C點爬行的路線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發現了這種爬法是正確的,但是課本上是順着側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訴學生:“課本中的圓柱體是沒有上蓋的”。只有這樣課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確的。例2.(課本P58圖14.2.3)

思路點撥:廠門的寬度是足夠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觀察當卡車位於廠門正中間時其高度是否小於CH,點D在離廠門中線0.8米處,且CD⊥AB, 與地面交於H,尋找出Rt△OCD,運用勾股定理求出2.3m,CD= = =0.6,CH=0.6+2.3=2.9>2.5可見卡車能順利通過 。詳細解題過程看課本 引導學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課堂小練

1、課本P58練習第1,2題。

2、探究: 一門框的尺寸如圖所示,一塊長3米,寬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從門框內通過?為什麼?

四、小結

直角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希望同學們能緊緊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學透勾股定理的具體應用,那樣就能很輕鬆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課本P60習題14.2第1,2,3題。

比的應用説課稿4

教學內容:

教材第20頁例2、練一練。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步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計算圓錐的體積,能應用圓錐體積公式解決-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的'條件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2.複習體積計算。

(1)提問: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2)口答下列各圓錐的體積:

①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積4平方釐米,高4.5釐米。

3.引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練習圓錐體積的計算,通過練習,還要能應用圓錐體積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究:

l.教學例2。

出示例題,讓學生讀題。提問:你們認為這道題要先求什麼,再求這堆沙的重量?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先求體積,才能求這堆沙的重量?這裏底面直徑和高的數據怎樣獲得?指名板演,其他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組織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討論練習三第6題: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和高分別相等,那麼,圓柱的底面積和圓錐的底面積有什麼關係?這道題,已知圓柱底面的周長,先求出什麼?在怎樣?理清思路後

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3)討論練習三第7題。

底面周長相等,底面積就相等嗎?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練習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和應用:計算體積需要知道底面積和高。如果沒有告訴底面積,我們要先求半徑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應用圓錐體積計算.有時候還可以計算出圓錐形物體的重量。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三第5題及數訓。

2.出示圓錐形模型,提問:你有什麼辦法算山它的體積嗎,需要測量哪些數據?怎樣測量直徑和高。請同學們回去測量你用第167頁圖製作的圓錐,求出它的體積來。

3.思考練習三第8、9題。

比的應用説課稿5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本課學習幫助學生對長方體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比較,達到對長方體知識的靈活應用。為後面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的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對象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等知識,並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自學能力。

3.教學環境分析

這節數學綜合實踐應用課選擇計算機網絡教室來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在網站中挑選適合自己難度的測試題,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充分體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理念,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整理、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知識及內在聯繫,並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在複習整理的基礎上,藉助網絡平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整理複習後,學生在競賽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綜合應用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一、複習梳理 構建體系

二、綜合應用 解決問題

三、自主嘗試 個性發展

四、交流收穫 拓展延伸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梳理 構建體系

課前我佈置了學生自己梳理有關長方體的知識。課堂上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各自總結的知識點,達成共識,然後彙報。由於學生彙報時的順序可能和表格順序不同,我充分利用計算機操作靈活性、便捷性特點配合學生的彙報,實際教學時我僅用時3分鐘即完成表格,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

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魚缸裏的數學”和“包裝的'學問”兩道綜合應用習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母題的訓練下進行變式練習。

“魚缸裏的數學”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展示給學生一幅形象直觀的魚缸圖,學生從圖中清晰地看到各種製作材料及缸中水的深度。幾次教學實踐後,同伴們建議我改變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式改為學生看圖自主提出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應點擊課件,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被調動起來,課堂節奏也明顯加快了。

“包裝的學問”中,我首先請學生設計包裝2盒禮品有哪些方案,完成表格,藉助對錶格的觀察、比較、分析,複習包裝而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之和越小,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就越小”這個規律。然後讓學生思考包裝4盒、8盒時怎樣最省紙。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課件中設計了各種包裝的方案,用以配合學生彙報、比較,這樣省時高效,形象直觀,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規律。

三、自主嘗試 個性發展

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其目的是藉助網絡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索,學習交流的平台,檢驗學生對長方體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此環節中我按照以下5個步驟來完成。首先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專項測試網站“奇妙的長方體世界”,它分為四大板塊: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和綜合應用,及每一個板塊中的三項基本內容,重點向學生介紹了自主水平測試板塊中的三種不同層次的檢測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選擇檢測題。

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分工後,開始進行自主檢測,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我尋求幫助,此時我利用網絡教室特有功能實現師生互動,但沒有影響到周圍任何一位同學。學生們在提交答案後,計算機會做出判斷,並統計出學生的得分情況。在這樣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選擇,不用再全體同學同做一道題,通過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機交互,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完成了比以往更多的題目,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10分鐘過後,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典型錯題,全班達成共識。最後宣佈比賽成績。

四、交流收穫 拓展延伸

這是全課最後的環節,我請學生們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們暢所欲言,説出自己的感受。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建議: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瀏覽網站,自主選擇測試題,教師會定期更新檢測題,歡迎同學們提供好的檢測題。將知識拓展至課外,進一步發揮網絡優勢,幫助學生繼續學習。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想,總結本節課的設計,有以下4個特點:

1. 容量大

2. 反饋快

3. 效率高

4. 自主性強

比的應用説課稿6

在過去的幾年中,開展素質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眾多教育工作者對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評價等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xx年6月份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教育改革的實質,並賦予了素質教育時代的特徵和新的內涵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是指:能夠解決有實際意義的和相關學科中的數學問題,以及解決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夠使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展示交流,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又增設“國中數學中要培養的創新意識”主要在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

要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貫徹這一精神課堂教育就必須有創新的情景和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誘因也就是説,課堂教育必須創設一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適合教育規律的和生動活潑,讓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們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下面就讓我通過“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追及問題”的教學設計,展示我們對問題的思考和實踐,向在座的領導、專家請教,並衷心的希望你們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改進我們的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

我們這堂課主要有五個特色:

1、學而時習之

2、新課當舊課上

3、重視引導學生再創造,再發現

4、突出學習和強度,角度和反思

5、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一、學而時習之

“學而時習之”就是説,通過反覆地、多次地進行對知識的複習、鞏固,提高學習能力,使知識學習呈螺旋式結構這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這裏我們具體設置了三種類型的題目

(1)、對知識進行系統的複習例如課前訓練一中的1-6題與13-15題,作業部分的1-5題,通過對以往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複習,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過去學生經常出錯,疑難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課前訓練一,第7-10題和作業第6-10題,我們有意設計一些隱藏錯誤或缺漏的題目讓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和能力,對自己學習嚴格要求,並時常進行反思,這也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的基礎

(3)、練題例如課前訓練11-12題,作業11-15題,都是以大題小做的形式出現,讓學生了解哪一些是關鍵之處,通過局部訓練提高學生學習的強度

有些老師認為訓練題的題量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嗎?但我們在求學生定時不定量目的是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不少教師都埋怨學習學生的知識遺忘率大,學習的內容有章節性和階段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用學而時習之的思想但不是説要在3分鐘過後,我們不論學生完成實踐了多少都讓學生必須進入課堂訓練二的部分

二、新課當舊課上

這裏具體體現在課前訓練二上,這裏遵循了從人的學習規律而設計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課當舊課上,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完成一組遞[進的變式的訓練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新課另外,把現代數學手段引進課室,通過電腦的聲、色、象等功能,把動態與靜態的結合起來,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現實問題,再次呈現眼前

第1題是相遇問題,通過電腦模擬情境,讓學生進一步對相遇問題的本質有深刻的理解,並複習解應用題的一般思維習慣與解題步驟,強化學生的實踐路和找相等關係的能力,為本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問題1在第1題中改變條件,產生了不同於相遇問題的新情況,重點是讓學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條件下的

問題2在問題1的基礎上改變了條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問題作全面的正確的分析,通過電腦模擬,直觀地反映兩種情況的數量關係和本質第一種,隨着時間增加,距離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種,隨着時間的增加,距離越來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後再與問題1結合在一起,通過對比向學生交待一個追及問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讓學生觀察模擬後,加以想象、分析,先畫出線略圖再完成局部訓練題,弄清追及問題的數量關係

而問題3,實質是問題2中的追及問題,不同的只是甲、乙兩人的距離,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過先後出發而產生的也就是説;“把兩人相距40千米“用“讓乙早出發12分鐘“代替,其實,還是將問題3回覆到問題2上

在這裏我們對本節例題作適當的處理,把原例題放入A組練習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本幾節的問題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例題一定在講解的習慣整個訓練二,以一題多變化作為新課當舊課上的切入點,創設一個讓人學得輕鬆,學得容易,學有所得的氛圍

三、重視引導學生再創造、再發現

為了發揮分層教學的優勢,我們設計了兩種層次的題目,定時不定量要求各層次的學生完成從而使學生在一節課內,不同趣點,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鞏固和發展,讓學生有收穫感、滿足感,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A組訓練題是本節知識的直接運用,面向全身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本節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題用填直線型示意圖和填表的形式讓學生弄清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把實際問題建立抽象的,科學的數學模型

B組訓練題較A組靈活,適用於學有餘力的學生

(1)-(3)題是通過對A組題目進行變成訓練形成的因為是通過題型多樣化,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後用局部與全過程相結合,多渠道拓展學生的視野

第(4)題,學生要考慮兩種情況;目的是通過分類討論的思想,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第(5)題,把常規的追及問題變為一個人,自身追及問題,這題比較注重思維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並注重聯繫實際,注重應用數學,保證了數學成為再創造、再發現的教學從而使學生從定勢思維過渡到發散性思維從不同角度地讓學生分析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習的強度,讓學生始終處於一個主動參與的狀態

同樣這裏也是限時20分鐘,但並不是説,在20分鐘學生必須全部完成,學生因應自己的情況,有選擇的進行練習

以上不同起點的練習設置,不但照顧了差生,解放了優生,同時也調動了中層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抓兩頭,促中間的效果

四、突出學習的速度、角度、強度和反思

在當今的社會,人必須有時間觀念、競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而學習就必須有速度和強度所以我們設置了限時訓練和反饋卡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事負責,促使他們有一個時間觀念從而提高解題速度,並與其他的同學產生一種競爭意識,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風氣

俗語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學習的角度也就是説,必須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要從多角度進行,強化聯繫,強化轉換所以我們在引入訓練時運用變式,分類討論的形式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局部訓練,填圖或填表弄清題目的已知與未知的關係,培養學生審題的角度而B組題主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角度,使優生有更多的空間去提高解題能力,學會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更高層次的要求,鍛鍊了優生思考問題的零活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習的強度,就必須在課內利用一切的時間,對本課內容進行多次的、反覆的訓練,以達到熟練和應用自如的強度,具體表現在本節重點和難點的反覆,大容量的局部訓練和具有層次安排的題組訓練上

例如:課前訓練一和作業中對新舊知識的系統複習,通過多次鞏固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

又如:練習中的局部訓練在一堂課,只有45分鐘,時間是有限的,老師不能面面區到的為學生講解全部知識,只能有針對性的集中解決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通過局部訓練來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進一步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另外,我們設計了強化A組題,在學生完成A組訓練題後,可以自由選擇是進入強化A組題還是進入B組訓練題中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養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和為在A組訓練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學生再次創造一個條件和空間,務求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再次有機會形成基本技能,充分體現學習強度和分層教學

“學問”的意義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有問題存在,並且要主動的通過多種渠道解決問題,掃除成長中的障礙

作業中反思的設計,是培養學生對自己嚴格要求,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回顧、反省,並不斷好問、好思的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五、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是對素材的興趣所以,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情境,把數學問題溶入到一個與他們密切相關的生活問題中,使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以上就是我們根據當前教育的新要求,進行的具體的改革和實踐謹請各位領導、專家指導

比的應用説課稿7

一、 説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是海南出版社的海南省中國小信息技術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內容是電子表格的特點及應用,是學生學習word軟件和powerpoint軟件辦公軟件的基礎上,再繼續學習的電子表格軟件。教材是先從日常生活中的電子表格的應用舉例,到介紹電子表格處理軟件,再結合word文檔處理軟件與excel電子表格處理軟進行對比,總結出電子表格特點。本課體現了從生活到計算機知識與技能,從計算機知識到實際應用的理念。本節課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教學時結合學生啟動Excel軟件、打開Excel表格工作表以及進行簡單的數據編輯等操作任務,從生活和實際實踐中更好地瞭解電子表格特點,為學生後面繼續使用電子表格軟件的解決實際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特點、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及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電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應用

2、學會啟動Excel軟件和打開Excel表格文件

3、瞭解電子表格的特點

4、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編輯等方面的異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師生的交流和討論, 知道電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應用和處理電錶格所用的軟件

2、通過學生初步嘗試,初步瞭解電子表格的特點。

3、通過操作任務,讓學生學會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編輯等方面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能力

2、通過學生交流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觀察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電子表格的特點及應用

教學難點: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

對於電子表格學生在學習Word軟件和powerpoint軟件時已經初步接觸,並且在為後面Excel表格軟件的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説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學生的學習學生對word軟件和powerpoint軟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礎,以及具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對學習計算機知識有強烈的慾望,但由於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教學時可利用學生本身的資源,互助合作的原則開展活動。

三、教學與學法的設定

教學方法:

情景導學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

學法

情景導學法、自主探索法

四、説教學流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初步探索——初步嘗試——初步小結——深入探索——知識小結——知識拓展——總結反思——課後實踐

五、説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預設時間4分鐘)

使用“學生成績表”讓學生觀看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實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慾望

探索新知:(預設時間28分鐘)

(一)初步探索:活動任務一

提問:(1)、生活中常見哪個行業使用電子表格 ?

(2)、這些電子表格是使用什麼計算機軟件處理的?

給出活動任務一:

1、電子表格的應用舉例

2、電子表格處理軟件

先讓學生討論電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應用,以及列舉電子表格的處理軟件

學生小組討論,先從學生熟悉的電子表格入手,可藉助互聯網平台,進行舉例

設計意圖:先從學生熟悉的電子表格入手,教師引導,讓學生初步領略計算機是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工具,知道電子表格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應用

(二)初步嘗試:操作任務二:

1、啟動Excel軟件,並認識Excel工作表的組成

2、打開“學生成績表”Excel工作表,對數據進行編輯,熟悉電子表格的工作環境

讓學生輸入和修改數據,並認真觀察 Excel工作表

提問:電子表格有什麼特點?

Excel工作表、討論,初步瞭解電子表格的特點,

預設答案:

1、 在空白的單元格中輸入數據時,使用回車鍵、方向鍵或單擊鼠標

2、 雙擊鼠標

讓學生保存文件 掌握好啟動Excel軟件的方法,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這點對學生是較簡單。

讓學生熟悉電子表格的工作環境,通過上機實踐,只是讓學生初步瞭解電子表格的特點,

(三)初步小結:電子表格的特點

結合學生的表格,教師進行引導總結:

EXCEL主要用於對數據的處理、統計分析與計算,排序和篩選,能繪製圖表,可以做到快速、準確、直觀

Excel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操作簡單易行

設計意圖:該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但本課只能是通過師生共同交流合作,初步總結出電子表格的特點,為下幾節課學習Excel軟件作好輔墊作用。因為後面幾課中,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及應用中才能領會電子表格的特點。

(四)深入探索:操作任務三:打開“個人簡歷”的Word文檔,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

學生實踐:操作任務四:打開“個人簡歷”的Word文檔,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

讓學生仔細觀察和小組討論

教學意圖:該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通過學生上機實踐,學會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編輯等方面的異同

學生認真觀察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五)知識小結:比較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編輯方面的異同

預設問題:

學生對兩種表格的異同認識時,對於語言表達方面會有困難,教師加以引導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適當引導。

學生認真觀察“學生成績表”Excel工作表,以及 “個人簡歷”的Word文檔,並且進行小組討論,

比較兩種表格中在內容、排版、編輯方面的異同

設計意圖:該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通過學生上機實踐,以及師生的交流,教師的引導,總結出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在內容、排版、編輯等方面的異同

知識拓展(預設時間5分鐘)

通過Excel提供的模板,體驗電子表格的呈現形式和適用範圍

學生實踐:通過Excel提供的模板,

1、結合教材第24頁的內容

2、讓一位學生展示操作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電子表格的呈現形式和適用範圍,進一步瞭解電子表格的特點

總結反思共享收穫(預設時間3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個人的收穫

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夠及時反饋教師教學效果

課後實踐

1開展“中學生消費調查”工作,並把所收集的數據,使用Excel電子表格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3、使用Excel電子表格處理軟件對本“學期段考成績”進行統計和分析

設計意圖:學生課後的任務,讓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用投影展示)

電子表格的特點及應用

(一)、電子表格的應用舉例

(二)、電子表格處理軟件

(三)、電子表格的特點

比的應用説課稿8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必修二《元素週期表及其應用》的一輪複習課。

我通過對教學指導思想以及教學背景的分析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以此設計了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最後並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倡導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化學大學聯考説明中強調:要藉助本部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應用一定的化學思想方法;並適當鍛鍊學生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背景

學情分析:到目前為止,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並熟練掌握了有關原子結構的知識,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時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以及元素週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對元素週期律週期表的理解和應用。

教材分析: 週期表是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學生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工具,元素週期表及其應用是每年大學聯考的熱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一輪複習,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構——性的關係,體會元素週期表、週期律在指導生產實踐中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接下來我根據教學理念和大學聯考説明以及教材分析,從學生的實情出發,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熟練掌握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2。理解週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係,掌握原子半徑、化合價、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遞變規律,會用元素週期表去推測和判斷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學會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學習方法。

2。 讓學生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與特殊的學科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元素週期表的應用,感悟科學理論對科學實踐和學習的指導意義。

2、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嚴謹求實、樂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教學難點:元素週期表的應用

四、 教法和學法分析

為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節課主要採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闡述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通過知識線、素材線、能力線、活動線四條主線穿插在三個教學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複習課的引入

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的元素週期表,提出問題:“科學家們為什麼要研究週期表的編排呢?”,這樣設計,可以藉助鮮活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週期表結構及應用的複習種,讓學生感悟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同時落實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環節二:週期表的結構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歸納總結—教師點撥—反饋練習五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一,其中的第一小問主要藉助氧元素考察週期表中一個小格的具體結構,後兩問主要考察學生對元素週期表結構的整體把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藉助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學生不難歸納總結出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其中包括週期的種類及每個週期的元素種數,族的種類及每族在週期表中的具體位置。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掌握分析綜合與歸納的學習方法,落實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學生討論結果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點撥和強調:同主族原子序數的差值和同週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數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順序,以及鑭系錒系出現的位置,這個時候問題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緊接着由反饋練習進行落實,三個題分別考察了週期元素種數,族的排列順序,週期表的結構,針對性強,在落實學科主幹知識的同時,還有助於加深學生對週期表結構的理解。

環節三:元素週期表的應用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學生總結—教師歸納——遷移應用—反饋練習六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元素化合價的遞變規律以及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以週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為兩個主方向,總結出得失電子能力、金屬性、非金屬性如何隨着原子半徑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元素週期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討論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到特殊的化學思想方法。之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判斷依據。接下來第五步,遷移應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元素性質總是呈現週期性的變化,這為研究物質結構,發現新元素,合成新物質,尋找新材料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指導。引導學生遷移應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間尋找耐高温材料,在過渡元素中尋找優良的催化劑,在金屬非金屬的交界處尋找半導體材料,此外,人們還利用週期表尋找合適的超導材料、磁性材料。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元素週期表對工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最後是反饋練習,通過對製冷劑相關性質的考察,讓學生學會應用元素週期律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元素週期表的社會價值。

六:效果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自主複習為主,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教學素材,通過四條線穿插在三個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和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通過課後檢測來看,達到了很好的複習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後進生對這種複習方式有些吃力,還需要在課下加以輔導。

比的應用説課稿9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52頁例2和例3——比的應用,在本冊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將例2和例3放在一節課,主要是為了形成知識的層次和漸進,以利於通過知識點的對比,讓學生堅定對知識的感知結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教材是採用把比化為分數,用學生前面已學過的分數的知識來解答。這樣安排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了對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繫,為今後學習正反比例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説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以及自學能力,促進能力的發展。

在轟轟烈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因此,為此,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我制定了這堂課的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四、説重難點

重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

難點:讓學生知道“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具有典型的特徵,理解並掌握了這種特徵,就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則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為難點。主要將採用“自學——比較——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操作實踐,複習引入,指導自學,分析比較,實際應用等教學法。

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把學生由被動聽變為主動參與,關鍵在於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針對這種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應該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導自學,培養自學能力。

讓學生帶着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第四就是重視應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程序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決什麼是按比例分配,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從而感知,以加深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決怎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

要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要首先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而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即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感知,既貫徹了新課程理念,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部分

什麼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導入新課。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數學課程標準》第21頁】

以同方為單位分一分

(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1)、按1: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2)、按2: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説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除了“平均分”以外,還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導入新課,“按比例分配”。

這樣安排導入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

怎樣按比例分配

(一)、複習

(1)、甲數是8,乙數是10,則甲數是乙數的(),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2)、第52頁出示複習題: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裏播種60公頃小麥和40公頃玉米;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

這樣安排,目的是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為分散難點起着積極的遷移作用。

(二)、自學

1、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自學

先出示自學要求: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來分配?播種小麥和玉米的面積比是3:2,表示播種小麥和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小麥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玉米的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玉米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

老師引導學生嘗試,讓學生自學課本例2。其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生小組自學,教師進行指導

小組自學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也是新課程要求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品質之一。

3、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解題

先檢查自學情況,師生共同簡略解決例2

然後讓學生彙報:把誰按什麼比例分配

4、自學例3

讓學生在學習、理解了例2的基礎上自然的過渡到例3,並運用例2的技能來解決例3,使學生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以及綜合運用。

5、比較例2、例3

例2是把總面積100公頃按3:2進行分配,例3是把總棵樹按3個班的人數所佔比例進行分配。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比較,讓學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個量比,還可以是3個或3個以上的量比。

(三)、練習

多層次訓練,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洽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某班男女學生人數的比是9:4,男生佔全班人數的(),女生佔全班人數的()。

這個練習用採分散難點,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

2、對應性練習。

62頁的“做一做”第1題

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後即時得到鞏固。

3、綜合性練習。

(1)甲、乙兩數的平均數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2)一塊長方形地周長120米,長和寬的比是3:1,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

這種練習旨在加強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運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現在有20噸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產出這種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礎知識,並不等於擁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識方法的同時,教師大力提供應用時空,讓學生自主地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形成技能和對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應用能力,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全新而又生疏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對於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非常重要。

(五)、全課總結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比的應用説課稿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8頁的例4~例6,練習二的第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根據比例尺正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教學難點:設未知數時長度單位的使用。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圖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複習提問: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進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釐米=( )毫米

1千米=( )米=( )釐米

2.什麼叫做比?

3.化簡下面各比。 12 :8 10釐米:100釐米

2米:140釐米 3米:15千米 16釐米:90千米

二、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用途呢?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教室有多大,它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米。(長大約8米,寬大約6米。)如果我們要繪製教室的平面圖,若是按實際尺寸來繪製,需要多大的圖紙?可能嗎?如果要畫中國地圖呢?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在繪製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有時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體(如機器零件等)的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再畫在圖紙上。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1.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教學例4.

設計一座廠房,在平面圖上用10釐米的距離表示地上10米的距離。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讓學生讀題。指名回答:

"這道題告訴我們什麼?"(在平面圖上用10釐米的距離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離。)

"要我們做什麼?"(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板書: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知道嗎?實際距離也知道嗎?各是多少?"繼續板書如下: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10釐米 : 10米

"10釐米和10米的單位相同嗎?能直接化簡嗎?"

教師説明:這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再化簡。

"是把釐米化作米,還是把米化作釐米?為什麼?"(因為把米化作釐米後實際距離仍是整數,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釐米。)

"10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教師把10米改寫成1000釐米。

"現在單位統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樣化簡?"教師邊説邊擦掉10和1000後面的單位"釐米",並加上" :",板書成如下形式: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10 : 1000

請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化簡這個比,別的同學在練習本上做。集體訂正後,教師寫出這道題的"答:…".

然後説明:因為在繪製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經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就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比例尺".(板書: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有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也可似寫成分數形式。(板書:或

圖上距離=比例尺

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是比的前項,實際距離是比的後項。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比。

教師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圖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圖給學生看,讓學生説出它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麼意思。

最後教師指出: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後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 1O釐米:1O米,要把後項的米化成釐米後再算出比例尺。

③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寫成:1:100=

(2)鞏固練習。

讓學生完成第6頁的"做一做".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集體訂正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項是不是" l".

2.教學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師:知道了一幅圖的比例尺,我們可以根據圖上距離求出實際距離,或者根據實際距離求出圖上距離。

(1)教學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釐米。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新 課標 第一 網

指名讀題,並説出題目告訴了什麼,要求什麼。(告訴了比例尺,又告訴了南京到北京的圖上距離,求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教師啟發: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要求實際距離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來求。

"這道題的.圖上距離是多少?"板書:15

"實際距離不知道,怎麼辦?"(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書出x,並在它們中間畫上分數線。

"因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要相同,所設的x應用什麼單位?"(應用釐米。)板書:解:設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為x釐米。

"比例尺是多少?寫成什麼形式?"(寫成分數形式。)最後板書成下面的形式:

15= 1x 6000000 之後,再回憶一下解答過程。

然後讓學生求x的值,並説出求解過程,教師板書出來。

"這道題做完了嗎?還要求寬的圖上距離。寬的圖上距離不知道,應用什麼未知數來表示呢?因為前面求長的圖上距離時,已經用了x,這裏就不能再用它來表示寬的圖上距離了,要用其它的字母來表示。我們就用y來表示、"板書:設寬應畫y釐米。讓學生把這道題做完。最後教師寫出這道題的答。

三、練習

1、比例尺=( ) 實際距離=( ) 圖上距離=( )

2.2.5米=( )釐米 0.00006千米=( )釐米 0.032米=( )釐米 350000釐米=( )千米 3.5千米=( )釐米

1、獨立完成練習二第1題,並訂正。

2、完成練習二的第2題、3題。

第3題,讓學生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釐米的圖上距離相當於100釐米的實際距離。)然後再量出圖中所示的寬和高,並計算出實際的寬和高各是多少。集體訂正時,要讓學生説説計算出的實際的寬和高的單位是什麼。

比的應用説課稿11

一、課程信息

所授課程為《應用文寫作基礎》,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張金英主編的《應用文寫作基礎》一書,是為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課程,該課程一般在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設,周課時二節,共計36課時。是一門理實一體課。

二、專業分析:

1、計算機專業培養的目標崗位主要是從事美術排版、圖形圖像的處理、房屋裝修、廣告設計、海報燈箱的製作、計算機裝機與系統安裝、計算機硬件及外圍設備維護、局域網綜合佈線等方面的國中級應用型人才。

2、課程地位

應用文作為實用文體,是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進行交流、聯繫的重要工具,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同樣在學好專業課的基礎上,還面臨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適應崗位的需要,進入社會生活,面臨着頻繁的社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同時,我校也在培養學生特長方面提出了“四能”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能寫會畫,所以開設應用文寫作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目標的制定:

依據以上分析和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實際,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較規範地掌握常用文體寫作的基礎知識,包括寫作格式,要求等;鍛鍊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處理能力,實際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激烈競爭職業變化的綜合素質的能力。

四、課的思路:

教材中將應用文劃分為七大類:公文類、傳播類、法律類、演講類、事務類、禮儀類、涉外類。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對各類文體的熟悉程度,有針對性地運用幾種教學方法,避免按部就班的程式化講授,方法靈活,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切合學生的.實際。結合各章節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探索各類應用文體的文體格式,寫作方法和寫作規律,明白“為何寫”,“寫什麼”,“怎樣寫”。本課程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歸納法、練習法、點評法。

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邊學邊練,達到強化、鞏固的所學知識的目的。運用的學習方法主要有:案例法、討論法、練習法、互評法。

為了更好地展示案例及學生的作業,激勵學生,主要採用投影儀進行教學。

教材的內容由於涉及的文體多,而課時少,結合學生的實際和認知水平,在教學計劃上做了相應的調整,對內容做了適當的刪減。

五、學生分析

所授課班級為08—12班,有44人,其中男生近30人;08—19班23人,男生17人。大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對寫作不感興趣,認為自己是學計算機的,又不是學文祕的,學了也“沒用”;有些文體以前也學過,“簡單”,沒啥意思。作業應付差事 ,大部分學生動手寫較困難,所以老師在授課的同時要糾正學生不正確、片面的認識,還要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想辦法,要讓學生樂學,能夠寫出規範的應用文。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案例,領會其寫作要領,模仿其寫作格式,進行文體的寫作訓練。認真完成佈置的作業,部分重點文體還要反覆練筆。

六、評價方法

注重讀寫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平時測驗、練習和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

七、説本節課

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張金英同志主編的《應用文寫作基礎》一書。這堂課的教學內容為第七章《事務應用文》中的第三節《申請書》。

這本教材把應用文劃分為七大類(前面敍述過),本章《事務應用文》是其中的一類,是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實用性文體,而且與其它文體相比較,也是學生較為熟悉的一個文體。

本節《申請書》是繼《倡議書》之後的一種文書,兩者雖同屬事務類,但寫法不同,《倡議書》是由個人或團體發出提議,號召大家做某種有意義的事時使用的應用文體;《申請書》是個人或團體因某種需要而向上級有關部門、組織、領導、社會團體表達願望,提出請求的一種使用十分廣泛的專用書信。申請書不僅加強了上、下級之間、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巨大作用,它同一般書信一樣,也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申請書》這個文體我校所有學生都寫過(貧困生資助時使用過),但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規範地寫好申請書,有些學生甚至不會寫,就有必要系統、規範地學習。由此制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知申請書的含義,掌握申請書的寫作格式、基本要求

[能力目標]: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申請書,並能熟練具體應用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地學習,使學生明白“為何寫”,“寫什麼”,“怎樣寫”,“我也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學重點:

對申請書要點的歸納

教學難點:

在掌握申請書寫作格式要求的基礎上能熟練具體應用

採用的教學方法:

應用文寫作教學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讀寫應用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方法上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通過講、議、寫、練和歸納等方法,特別要突出邊講邊練,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展現學生不斷獲取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寫作水平的過程,基於本節前面的分析及本節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歸納法、練習法、展示法(點評法)

學習方法:

教師要做到學法指導和教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進行積極思維主動書寫,以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使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環節,既要求學生“學會”,又要學生“會學”。本節課上,先從案例引入,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寫法,在老師的幫助下,明確寫作要領,然後大膽擬寫、練寫,直到熟練掌握規範書寫申請書的目的。

教學過程:

(一)案例導入新課(約5分鐘)

用投影展示案例,請同學齊讀,根據內容,提問學生,案例使用何種標題合適,學生回答,老師明確標題為申請書,引人新知識《申請書》

(二)明確本節課重要知識點(約1分鐘)

(三)學習新知識

1、申請書的含義、種類(約3分鐘)

運用提問、啟發等方法,使學生理解其含義,知道在思想政治、工作學習、日常生活方面常常會用到它。

2、申請書的格式(約15分鐘)

通過藉助對所出示案例《助學貸款申請書》的分析,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出申請書的結構,主要有:標題、稱呼、正文、結語、署名和日期五部分,在此基礎上,歸納其寫法,理清思路,其中正文主要要寫申請的理由、申請的事項,有的還要表明決心,然後趁熱打鐵,轉入對教材案例《開業申請書》的學習上,採用提問方法,讓學生指出每一部分都寫了什麼,進一步強化所學知識。主要方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3、課堂練習(約15分鐘)

老師給學生提供素材,請2名同學上黑板擬寫一則申請書,其他同學在作業本上練寫,然後學生互評、修改,老師點評,強調深化,表揚寫的好的同學,激勵同學們的積極性,同時指出不足和努力之處。

4、課堂小結(約3分鐘)

5、作業佈置(約3分鐘)

八、課程實施的條件

1、師資條件:

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課程的內容及知識,熟練掌握主要文體的寫作格式及要求等,具有現場指導學生寫作、修改學生文章的能力。

老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注重案例分析,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寫作訣竅,指導學生認真學習教材案例,認真完成平時作業,作業指導與講評要抓住要點與普遍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和指點。

2、設施設備: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多媒體、投影儀來實施課堂教學。

比的應用説課稿12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最後一節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繫,掌握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並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按比例分配問題看似新知,實際上是用比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只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繼而形成數學模型。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會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種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以加深對按比例分配的意義的理解。

2、通過解決問題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3、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學生自主探索意識、靈活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和特徵,探索並掌握其解決策略,能正確解決相關的現實問題。

教學難點:把比轉化分數或成份,再使題目轉化為分數乘法應用題或歸一應用題來解決。

教具準備:幻燈片電視

三、教學設想:

本着《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這一理念,對比新舊教材對該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情的.需求,本節課我預設了五個環節:熱身練習,複習鋪墊;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引導探究,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體系;分層練習,拓展延伸。力求達到課堂環節環環相扣,學生認知步步為營。在每個環節中也只是預設了有層次性和目的性較強的問題,而給學生以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以問題為引路,在學習活動中活躍思維、暢所欲言,使所學的知識自然生成,使學生既對只是有較深的體驗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訓練思維,使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

四、教法和學法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引導—探索”是本節可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只是適當的點撥引領,而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2、緊密結合實際體現數學的應用性。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只是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而忽略了數學自身的應用價值,本節課我將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其應用性,將數學生活化。例如:截木棒,分蘋果,種樹,分紅利等情景的引入,問題的呈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而用於生活,體現數學價值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課堂流程

(一)、熱身練習、複習鋪墊

1、 35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米,2段長()米,5段長()米。

2、六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男生佔全班的(),女生佔全班的()。

3、鹽和水的比是1:10,鹽佔鹽水的(),水佔鹽水的()。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基本的認知水平出發,複習舊知,為新知做好鋪墊,同時讓學生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情景引入,揭示意義

1、一根木棒,按1:1分成兩段,你如何分?

2、一個蘋果3個同學來吃,如果讓你來分,你如何分?

教師:像這樣將一個物體等分成若干份,叫做平均分。

3、生活中的比

(1)我們喝的鮮橙中橙汁與水的比是2:9。

(2)安利洗滌劑與水的正常比是1:8。

(3)媽媽做米飯時,水與大米的比是2:1。

質疑:所給信息中,兩個部分量是平均分嗎?

教師:像這樣的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比在生活中的應用。

出示課題:比的應用———按比例分配

(設計意圖;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易於解決的例子和生活中的比,使學生體會“平均分”和“按比例分”只是兩種分配方式,“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的特例,而“按比例分”是“平均分”的發展,從而體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1。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地裏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的面積比是3:2。兩中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問題2。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各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最主要的一個環節,以教材中的兩個例題為依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師只是適當進行點撥,以及線段圖的出示,讓學生從份數轉化成分數,然後用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問題,加強學生對部分量和總量之間關係的掌握,讓後在用份數歸一的方法解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四)、對比歸納,形成體系

同時呈現已解決的兩個問題:

1、兩個問題有什麼相同點?

2、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

3、小組交流,歸納概括。

(設計意圖:將已經解決的兩個問題同時呈現,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歸納概括“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策略,從而形成數學模型。)

(五)、分層練習,鞏固延伸

1、基本練習

(1)一個三角形三各邊的長度比是3:5: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釐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釐米?

(2)甲、乙、丙三個數的比是2:3:4。這三個數的平均數是12。這三個數分別是多少?

2、應用拓展

小明説:“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資做生意,爸爸投資8000元,王叔叔投資4000元,一年後共獲利3000元,請你幫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應分得多少元錢?”

(設計意圖: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體現和驗證,我設計的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有利於數學知識的領會、掌握、鞏固和發展,並能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設計意圖:將已經解決的兩個問題同時呈現,引導學生觀

比的應用説課稿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4頁“比的應用”。

【教學分析】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化簡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屬於按比例分配的內容,但教材並沒有給出這個名稱,目的有兩個,一是由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有一定的解題方法,易把解決問題變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學生易問什麼是比例?,這樣,在學生剛引入比的概念時,又要去區分比例是什麼?而忽視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從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義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引導式教學,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學具準備】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在學習中探究,我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圓片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課件出示課本主題圖:幼兒園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麼分合理?

2、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認為怎麼分合理?説一説你的分法。通過彙報交流確定按兩個班的人數比,也就是3:2分配比較合理。

(設計意圖)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説:“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給人數不同的兩個班分橘子,怎樣分合理,來引入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部分內容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教學:

第一層是明確如何按3:2分配。具體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小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實際操作)。

(2)記錄分配的過程。

(3)各小組彙報: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個2個

6個4個

30個20個

第二層是解決如何將具體個數按比例分配。這個層次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

出示題目:如果有140個橘子,按照3:2又應該怎樣分?

(1)小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們的共同點。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個20個

30個20個

30個20個

方法二:畫圖

140個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個)

140*2/5=56(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

(還會出現用整數方法來列式計算的`。)

3、小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同學們要認真分析數量關係,可以選用多種方法解答。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師生講評中發現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這種解法的解題思路。這樣在解題策略的開放過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又發現了新的解題方法;每位學生都體驗着參與探索的樂趣。這些問題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方法——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程序,是學生數學“再創造”的過程。正如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數學學習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樣的探索學習中,使每位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學生都體驗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升

由於,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運用很廣泛,所以在練習的設計上,主要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滲透思想教育,體現應用題的趣味性和德育價值。

具體的練習設計如下:

1、小紅和小薇投籃數之比是3:5,小薇比小紅多投了6個,小紅投了多少個?

2、藥粉和藥水的比是1:30,如果藥水有60千克,那麼藥粉有多少千克?

一種藥水中藥粉和水的質量比是1:50,用2千克藥粉配置這樣的藥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麗用了3小時,小紅只用了2小時,問小麗和小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數學故事。(共同探討方法)

阿凡提分馬的故事,可能有的學生以前聽過,可以讓學生自己把故事講出來。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算出三個人分得的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12+14+16並不等於1。

課後的練習題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反饋,一個好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活動,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學生談收穫,回顧如何用比的意義進行問題的解決。

比的應用説課稿14

我所講課的內容是第十一冊數學第58、59頁,這節課中,要使學生在理解線段比例尺含義的基礎上能用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應用價值,感知不同領域數學內容的內在聯繫,增強用數和圖形描述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在這一課中,學生特別要掌握用方程的方法解決這類問題,尤其需要強調的是設未知數時單位名稱的正確使用。

為了能使學生把學習數學與日常生活相聯繫,入情入境的參與學習活動,我在上課開始用腦筋急轉彎的遊戲把學生吸引到地圖上,自然引出圖上距離、比例尺,並使學生積極主動去算實際距離,然後應用“旅遊”這個話題反覆練習,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並反覆強調設未知數時單位名稱的正確使用,以上這些是我在這節課中努力要做到的文章

比的應用説課稿15

一、 説教材分析

1、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一單元第2小節“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中的 “連除應用題”。這一部分內容分兩課時教學,我要説的是第1課時,教學內容包括P9-10的複習、例2、“做一做”及練習三的第1-5題。

2、學生在第六冊已經學過要求用兩種方法解答的連除應用題。本課學習的是另一種形式的連除應用題,這類應用題與本冊前面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互逆的。學習這類應用題,可以為以後學習複雜的歸一應用題作好鋪墊。

3、教材首先安排複習與連除應用題有互逆關係的連乘應用題,為知識的遷移作準備。然後學習例2,讓學生藉助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掌握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學會在分步列式解答,弄清每算的是什麼的基礎上,列綜合算式解答。接着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道與例2相似的連除應用題,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練習中的第1、5題採用不同於例題的形式敍述題目,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第4題則把連乘應用題和相應的連除應用題排列在一起,讓學生通過比較建立知識間的聯繫。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會用兩方法解答這一類應用題。難點是掌握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關鍵是找出解答連除應用題的中間問題。

二、 説教學目標:

在理解了教材的編排思路的基礎上,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的:

(1) 通過觀察線段圖,結合線段圖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會用兩種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綜合算式解答這一類應用題。

(2) 教給學生藉助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3) 通過讀題,説已知條件和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通過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的對比,滲透普遍聯繫的辯證思想。

三、 説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材提供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我分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一) 複習導入

多媒體出示P9頁複習題,通過師生討論,藉助多媒體分步用線段圖表示出複習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再借助線段圖複習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為學習例2,進行知識的遷移作準備。

(二) 學習新知(分2個環節)

第1個環節:學習例2

1、 多媒體出示例2,通過師生討論,藉助多媒體分步用線段圖表示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培養學生的認真審題的習慣。

2、 運用多媒體閃動應用題的問題和條件及線段圖,比較例2與複習題的題目和線段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例2的條件就是複習題的問題,例2的就問題是複習題的條件。從而搞清例2與複習題的聯繫,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為知識的.遷移作準備。

3、 結合屏幕出示的複習題和例2的線段圖,啟發學生思考:要求每台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麼?通過師生間討論得出:要求每台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每台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還可以先求“5台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同時藉助多媒體動態演示,分別兩張線段圖上表示示先求部分的。

4、 結合第1張線段圖,讓學生先説説要求“每台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怎樣算?求出“每台織布機8小時織32米布”後再算什麼?怎樣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分別板書。然後通過指名板演,集體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步解答的基礎上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

5、 讓學生自己結合第2張線段圖,在學會用第1種方法解答的基礎上在課本上用另一種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綜合算式解答。解答好以後指名説説每一步算的是什麼。

第2個環節:完成P10“做一做”。

(1) 通過審題,讓學生説一説要求“平均1只母雞1個月生多少個蛋”,可以先求什麼?再採用指名板演,集體練習的形式進行練習,鞏固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

(2) 師生討論,歸納例2與“做一做”在數量關係、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方面的共同點。

(三) 練習鞏固

根據教材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本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2、3題,進一步鞏固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

第二層次,完成練習三第1、5題。通過審題,使學生明白這也是一道連除應用題,只不過敍述的方式和例2不一樣,再讓學生用例2的方式把第1題敍述一下。防止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只根據題目敍述的形式就判斷運算方法,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第三層次,對比練習:練習三第4題。

(1) 審題,説説這兩題分別是什麼應用題。

(2) 比較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題目。通過比較,讓學生髮現:連除應用題的條件就是連乘應用題的問題,連除應用題的問題就是連乘應用題的條件。

(3) 獨立解答。

(4) 比較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通過比較,讓學生髮現:連除應用題先求的中間問題和連乘應用題先求的中間問題是一樣的。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為第9題改編應用題作準備。

(四) 全課小結。教師根據屏幕的線段圖和板書,揭示連除應用題的特徵,板書課題,並總結這一類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 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主要採用了分析比較法,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演示進行輔助教學,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藉助線段圖,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的方法。

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複習題和例2的線段圖,進行知識的遷移,找出連除應用題的中間問題,掌握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最後通過三個層次的練習,鞏固、深化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