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數學説課稿錦集7篇

來源:文書谷 2.17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數學説課稿錦集7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先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再讓學生經歷按指定的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操作過程,藉助圖形的直觀變化,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內涵。同時教材將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貫穿整個單元的始終。這樣的安排,既突出體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發展,也能為以後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圖形的相似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擴大或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擴大或縮小的方法。

情感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4、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中安排了一些有利於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和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對於比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等內容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而且學生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並不陌生,對生活中應用放大與縮小的實例也有一定的瞭解,如:洗照片、放大鏡等等。但是對於圖形基本形狀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具體方法不明確。課前已經自學了相關內容,對圖形按相同的比放縮有初步的認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教學中主要採用情境導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並以同桌為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並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分析、思考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討到討論和交流活動中來,增強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

首先讓學生思考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再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很小,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另一張很大,也看不清楚,縮小才能看清楚。

這一環節中首先以談話的形式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知識進行復習,再讓學生從兩張圖片的放大和縮小中初步感受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再感知把圖形放大和縮小是有一定規律的,到底存在什麼變化規律?既引入新課,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

(二)自主學習,探索發現

首先出示由一張圖放大後得到的兩張圖,讓學生體會相似,感知放大現象。再出示放大前後長方形長與寬的數據,引導學生髮現:長方形圖片放大後與放大前相比,長和寬都是原來的2倍,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接着通過把長方形畫按1:2的比縮小,使學生初步理解什麼是圖形的縮小。然後通過教學把長方形按比例放大和縮小,讓學生理解按幾比幾的比放大或縮小的含義,説出放大或縮小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和原來的關係,各應該畫多少格,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最後引導學生把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進行比較,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發生變化,而且這個比是不變的;放大前後或縮小前後的圖形形狀沒有變,只是大小變了。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達標檢測

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九第2題,在畫一畫過程中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過程,畫完後再及時讓學生説根據什麼來畫,及時引導學生反思、總結。這樣學生在思考後操作,在操作後再思考,讓學生形成技能,養成勤于思考、關於思考的學習習慣。

(五)總結評價

首先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應用圖形放大和縮小的例子,再整理圖形放大和縮小後相關知識。

在學生有了實際畫的經驗後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到圖形放縮知識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繫,進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實際意義。在自由交流中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數學説課稿 篇2

1、教材分析: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不僅是教材的執行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我們教師擁有開發課程資源、整合教材知識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我跟據七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借鑑“華師大”版及“蘇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內容,把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節課特意設置為形式多樣、輕鬆有趣的序言課,目的是讓學生先消除對數學的懼怕心理,幫助他們做好中國小數學學習心理的銜接。通過這樣一節課,我想讓學生對數學有更深的認識,對今後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對數學產生興趣和動力,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帶動學生充滿信心地投入到今後的學習中去。

學情分析:(1)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已瞭解和掌握了數與形方面的初步知識,但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的思維能力還不具備;

(2)學生個性活潑,對國中生活充滿好奇,學習積極性高。

2、教學目標設置

知識目標:(1)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

(2)再借助於趣題解答和活動參與讓學生再次回顧國小的知識方法,並對國中數學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塊內容進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動手試驗的過程,引導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和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引發求知的慾望,從數學的重要性和數學家的故事中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教學策略

(1)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引導思考”為核心,邊啟發、邊分析、邊觀察、邊總結,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與數學交朋友;

(2)學法——採用知識內容的趣味化形式,吸引學生樂學,用問題的生活化情境,讓每個學生都有感而發,再用類比、猜想、驗證、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引導學生會學;

(3)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更好的展示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

4、重難點分析(放在後面説)

教學重點:通過大量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很重要、很有用,雖然有點難,但它很有趣,並能很好的鍛鍊一個人的思維。這節課就是要設法改變學生以往對數學的.印象,化枯燥為趣味、化理論為實用、化複雜為簡單,讓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

教學難點:突破方式是通過問題點化、課件點撥、動手實驗等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5、教學過程與方法

由於本節課沒有專門的知識點和特別要學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主要採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序與方法

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1、給出英國數學家克萊茵形容數學的名言:

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悦目,詩歌能動人心絃,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而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

2、、問題:數學是什麼?

讓同學們用一個或幾個詞語描繪數學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聯繫生活、討論交流

3、問題引出“數學超市”內容,根據往屆學生的答案,事先設置好十個不同板塊,用課件展示出來:測量、想像力、真有趣、有點難、拼折圖、數學家、運用廣泛、開發思維、有挑戰性、其樂無窮

瞭解數學家眼中的數學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一種嚮往。

從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問題開始,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創造機會讓學生交流、討論,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同時通過老

師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教態消除學生對中學老師的懼怕心理,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個四人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點擊“我眼中的數學”不同板塊,全班同學根據板塊所對應的內容,展開討論和提出方案,進入本節課的互動環節。

互動環節

讓每個小組隨意點擊“數學超市”

的不同板塊,根據板塊對應的內容,讓全班同學或參與設置的活動;或進行相應的遊戲;或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

交流、相互啟發;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不同角度體驗數學的思維方法。

所有板塊都是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概率”三個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讓學生對今後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感受。

(課堂上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素材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歸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用“湊十法”進行一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加法,並且在本學期第三單元學會了運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不進位的兩位數加法。在本節課中,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列豎式的方法計算進位加法,瞭解“滿十進一”的計算規律,這對於他們以後學習筆算加法非常重要。因此對豎式的寫法,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基於這些理念,本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在豎式計算中,知道“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2、探索適合於自己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培養學生綜合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學會與他人積極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

4、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滿十進一”的規律正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表達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的認知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表現欲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已有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基礎,對豎式有簡單的瞭解,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對計算有着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我採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我們在“激趣導學”課題研究中大力倡導的。因此本課我採用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運用大量的活動、討論、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探究算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根據國小一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為:自主探究法、討論學習法等。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開課之初,我利用國小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讓學生過二關才能到圖書館去看看的情境,使得學生都想當勇敢的闖關者,激發了學生挑戰知識的慾望,併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使課堂有了良好的開端。

(2)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在這一部分內容中,首先我利用“圖書館”這一情境圖進行新舊知識鏈接,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然後,在探討算法中,我設置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自己獨立思考算法,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感受探索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第二步是在組內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給學生充分探索、思考、動手、動口、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第三步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我特別注重了列豎式的計算方法,學生已經學會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甚至已經有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我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教師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3)暢談收穫、總結學法。

在小結中,不僅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穫,而且還評價自己這節課的表現,這樣做不僅歸納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自信心,找準了自身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本節課緊緊圍繞本次研究主題“激趣、導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算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也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四節——旋轉變換。下面,我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分七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向大家説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本章第四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講,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全等的基礎上學習的,是繼軸對稱變換、平移變換的又一基本圖形變換,也為今後研究其他具有對稱性質的圖形及幾何變換奠定基礎,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它既是數學上的一個重要基礎知識又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樹立變化觀點的良好素材。它和軸對稱、平移這三種變換既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難點。

2、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研究旋轉現象,抽象概括出旋轉的概念,探索發現旋轉的性質。

(2)教學難點:由於旋轉較前面的軸對稱變換和平移變換對學生在觀察圖形和空間能力想象有進一步的高要求,學生對旋轉變換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範例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3、突破難點的關鍵

(1)設置恰當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2)通過演示操作及運用類比的方法,歸納出旋轉變換的性質,加深旋轉變換的三要素的理解。

二、 學生情況分析

在學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兩種變換,對圖形的運動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因此對本節內容比較容易接收,但七年級學生的想象比較單純,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觀察、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弱,而且旋轉變換較前兩種變換複雜、要求也高。所以在下面的幾個環節設計中都要考慮到這一情況。

三、 課程目標分析

在分析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教材的知識基礎後,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實例認識旋轉變換,經歷探索,發現旋轉變換的性質。

2、經歷學習活動,學會交流合作及獨立探究。

3、會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經旋轉變換後的圖形。

4、培養學生初步掌握應用旋轉變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5、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試驗等方面的能力。

四、 教法分析

鑑於七年級學生思維的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所以在概念教學中以生活實例為背景,從具體事實上抽象出旋轉變換的概念。為了突破難點,選用情景探索、類比、發現的教學模式,通過直觀教學加強對學生直覺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方式啟發學生,以生動的實例吸引和啟發學生,在整個教學中採取情景教學法。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五、 學法指導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在學法上,我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採取自主探索與互相交流結合的方法,儘量讓每一位學生參與研究,最終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六、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為了使導入生動形象,使學生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藉助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1)升紅旗的過程;(2)飛舞的蝴蝶;(3)大風車的轉動等等。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你能從這些在做各種運動的圖片中找出哪些是我們學過的嗎?它們各具有哪些特點?有沒有跟這兩種運動不一樣的運動?來引入課題。實現了複習前面學過的內容,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物體除了軸對稱、平移這兩種運動外還有另外一種運動――旋轉運動,也讓學生感受到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旋轉變換)來源於物體的旋轉運動。又為了下面對三種變換做一個比較做好準備。

(二)合作交流,探索問題

旋轉變換的.概念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教學時顯示日常生活中物體的旋轉現象的圖片,設計如下幾個提問:(1)風車是怎樣在轉動?轉動有規律嗎?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風車的轉動的過程描述出來嗎?這些物體在轉動的過程中具有哪些共同的特點?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在合作學習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得出旋轉變換的有關概念(旋轉變換、旋轉中心、旋轉角度)和旋轉變換的條件:繞一個固定點,按同一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指做圓周運動)同一個角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物體旋轉運動的特點:物體的各部分旋轉的方向和角度都相同,到旋轉中心的距離保持不變。

本環節的意圖是突出重點。通過形象、直觀的動態演示,突出了運動的觀點和概念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認清概念的本質。

(三)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1、為了使學生加深對旋轉變換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充分利用教材中P53的“做一做”第1小題,並提出設問: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準備從哪方面入手?要講清楚這個運動過程,你覺的要抓住哪些要點?學生討論。並通過幾個練習加以説明。(這幾個練習題的設計的思路是:要旋轉的圖形只告訴你的是三要素中的其中兩個要素,問這樣的像能畫成功嗎?)用意是強調三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做一做” 1、如圖,經過怎樣的旋轉變換,可由射線OP得到射線OQ?

2、引導學生歸納出要敍述一個旋轉變換必須寫全旋轉的三個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然後補充幾個練習加以鞏固。(學件三)

3、並再次設問:經旋轉變換所得圖形和原圖形的形狀和大小有沒有發生變化?全等嗎?從而得出旋轉變換的性質之一(旋轉變換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經旋轉變換所得圖形和原圖形是全等的。

這一環節設計的意圖是:理解鞏固概念,在理解鞏固概念的同時進一步揭示概念的實質,得出性質。

(四)講練結合,鞏固提高

1、為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並能進行初步的應用,講解例題。由師生共同分析,引導學生採取多種策略完成本題,(這個例題是本節課的難點,運用類比的方法,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三角形的平移變換做法,由此聯想到本例是否也可從幾個關鍵點着手呢?利用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模型進行旋轉,給學生一個大概的位置印象。然後多媒體展示,讓學生觀察點旋轉變換和線段的旋轉變換(學件二),從中直觀形象地找出作旋轉變換後的像的方法。)並通過示範性板書,提高學生的作圖能力和幾何語言的表達能力。

例、如圖,O是外一點。以點O為旋轉中心,將按

逆時針方向旋轉80°,作出旋轉變換後的像。

解:如圖。

(1)、以點O為旋轉中心,分別把點A,B,C按逆時針方向旋轉80°,

得點、、.

(2)連結,,。

就是所求作得 旋轉變換後得像。

2、為了確保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掌握,設計幾組鞏固、反饋練習。

練習題組一:

(1)在例題的基礎上,旋轉角度改為180°。

(2) 教材中的課內練習P54 1、2。

這是一組基本型的練習題,及時根據學生練習的信息反饋作出診斷。

練習題組二:

(1) 再在例題的基礎上,把旋轉中心的位置改在圖形內部。

(2) 把例題中的三角形改為四邊形,旋轉中心為某一頂點。

這組題是在上一組題的基礎上的一個提高。通過本例和練習題組二總結出旋轉變換的作圖方法以及旋轉變換的性質之二。(性質: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點與旋轉中心連線所成的角度等於旋轉角度。作圖方法:可以先將圖形上得某些點作旋轉變換,然後根據旋轉變換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大小,以及點線之間的位置關係等性質,作出原圖形的像))

練習題組三:

利用性質來解決一些問題。(補充練習)

補充這個練習,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五)探索與發現

利用教材P53“做一做”的第2小題和P55的“探究活動”,來對旋轉變換、軸對稱變換及平移變換在形狀、大小和方向等方面做個比較和總結。教學時可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利用學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完成問題。這一環節的內容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成。

(六)歸納小結

1、教師組織學生總結,提出設問:“通過本課的學習與探索,同學們學會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穫?”以談話交流形式重點小結以下內容:

(1)旋轉變換的概念及其內涵。

(2)旋轉變換的性質

(3)旋轉變換的三要素。

(4)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實踐。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重新梳理一遍,加深印象,得以理解和鞏固。

2、作業佈置。

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分為鞏固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

七 教學評價分析

本節課的評價是以鼓勵式評價為主,輔之以過程評價,採用師生交流中評價、學生活動中評價、解決問題中評價等方式靈活處理。

數學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第二節課的內容,它是在百分數的意義教學之後的例題教學,通過一個例題同時教學求百分率和分數、小數化百分數。結合新課標,我個人體會,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以下的意圖和設計思路:

1、本節課的內容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問題,促使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自主解決。這樣就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基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有利於喚醒學生的知識經驗,並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教材的編排一方面是凸顯數的轉化的必要性,即讓學生體會到:把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是解決百分率這個實際問題的需要,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數化成百分數、分數化成百分數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決同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多維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

3、教材的編排,有利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觀察、分析、比較、發現的學習方法,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強化了知識的遷移、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積累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據上教材分析我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義,會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把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感悟轉化的必要性。

3、引導學生走入情景,產生問題意識,經歷從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百分率的含義,掌握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的掌握轉化方法。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如下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走入情境,自主產生問題意識,發現、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時,我把主題圖活用為學生身邊的急需他們解決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很快走入情境,進入角色,成為主人,思考遇到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在認知需求的驅動下,很容易發現了問題並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求命中率。

2、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使學生親身經歷新知識的生成與形成過程。滲透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本節課的教學,我注意以問題為引領,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自己通過計算、嘗試、觀察、類比等學習活動中,獨立解決遇到的新問題,經過自己的努力與合作交流,學會了數的轉化方法,並發現歸納出了轉化的規律,體會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達式的數學模型,發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課中,本節課的教學注意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比較、發現、歸納、總結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數學學習方法。感受數學學習抽象性、層次性和邏輯性的數學思維特點,強化了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最後通過回顧反思,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積累了學習的.活動經驗,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落實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三維目標。

3、關注數學 本質,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落實

課標指出,課程內容的教學,它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藴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我注意在落實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關注了數學的本質,為學生搭建了感悟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總結小數,分數化百分數時,我僅僅抓住板書這一直觀的思維材料,通過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對比分析,充分比較,讓學生經歷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歸納總結的數學思維活動過程,使學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

4、激發興趣,調動思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又不能以直觀的教學手段作支撐,學生的學習完全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進行知識的遷移、生成、發展和類推,所以,教學時,調動學生思維上的參與是本節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因此我採用了激發興趣和求知慾望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強調了思維上的參與。比如課的一開始,我就把問題拋給學生,根據圖中兩人爭執的問題,如果讓你來當裁判員,你認為,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自然進入問題情境,提出了數學問題,明確瞭解決問題的方向;在求王濤的命中率時,先遇到了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這一問題,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問題,在計算李強的命中率時,又遇到了除不盡的情況,又通過引導學生回顧以前的知識,喚醒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

5、障礙勵志 激發參與的動力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靠學習責任感和學習興趣兩個要素得以保持,兩者相輔相成。勵志能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趨於穩定和自覺。要想激勵學生努力奮發向上的志向,離不開障礙的磨鍊。因此教學時,我有效利用教材內容這一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不斷的提出或使學生遇到一個又一個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礙,從而激發學生排除萬難,勇攀知識高峯的動力,使學生真正投入到探知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方程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數學工具,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佔重要地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課時。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點也為今後學習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數有重要基礎作用。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解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解方程的慾望,教材設置了新穎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列方程,然後嘗試主動探究方程的解法。並通過練習歸納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技能。

1、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並能解這種類型的方程

2、瞭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2)、能力目標: 經歷 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發展用方程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引入新問題(如何去分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通過埃及古題的情境感受數學文明.

2、教學重點:通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學難點:探究通過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説教法:

在前面的學段中,學生已學習了合併同類項、去括號等整式運算內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因此,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根據學生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和麪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的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 1、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接受老師的答案。3、精心設計問題,因為好的問題設計能不斷激發學習動機,還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可能。授課中通過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並得出結論。

三、説學法

教學活動流程圖 活動內容和目的

活動1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創設埃及古題問題情境,列方程解決該問題;發展利用方程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量與量之間關係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動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以學生已有的關於等式性質的數學知識基礎,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動3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應注意的事項;歸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活動4 小結 總結本節收穫

活動1、創設問題情境:

引言: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紙莎草文書,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寫在一種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了在文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數學的問題

問題 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決這個問題?

(2)能嘗試解這個方程嗎? (3)不同的解法有什麼各自的特點?

設計意圖: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再一次讓學生感受方程的優越性,提高學生主動使用方程的意識

2、經過對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夠使解方程的過程更加便捷,明白為什麼要去分母,這是 去分母這一步驟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同去分母是科學的、可行的,明確為什麼能去分母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參與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動,從而發現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一方法也首次由學生自行突破了難點。

3、通過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2

下面方程 可以怎樣求解?

觀察方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先去分母

怎樣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這個方程

歸納總結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依據是等式的性質2,即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結果仍相等

呈現不同學生的解題過程,選取學生在去分母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發現去分母的易錯點鞏固了學生對解方程的透徹理解。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團體協作精神,還對與重、難點知識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錯例的辨析,加深學生對 去分母的認識,避免解方程時出現類似錯誤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轉化為熟悉的形式,新舊知識自然銜接,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把

新問題想辦法合理轉化為熟悉的知識,問題就能得以解決通過在解方程過程中去分母這一步驟體會轉化思想

活動3 解方程

設計意圖:用實踐來加深對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 結合本題思考,能總結解這種方程的一般操作過程嗎?

鞏固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時説明解方程的步驟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

套,每個步驟要不要使用、何時使用都應視方程的特徵而定了解對方程的每一次變形都是為了將方程最終化歸為的形式解題時應根據題目特點,合理選擇解題步驟

小結

活動4總結

(1)學生能否總結本節的`知識,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據,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體做法;

(2)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3)學生是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後複習、鞏固本節的知識,學會總結反思

四.評價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參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的評價要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學習、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獲得成績的喜悦,從而激發性的學習動力。在這節的數學課,如要獲得最直接、真實的反饋,就要儘量讓學生多説、多思考,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引導,並隨時觀察解決,評價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這節課通過現代化的技術的運用,節省出儘可能多的時間,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開放式的數學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交流中獲益。通過隨堂練習和作業來激勵其學習。同時做練習時,將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並在課後作成長記錄,使學生比較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習過程,特別感受自己的不斷成長和進步,為下一步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旋轉與平移》是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期第三單元的內容,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出現得比較多的一種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一些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獲得對這些現象的直觀瞭解,為國中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説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許多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一些旋轉與平移的意識,只是沒有很清晰認識,因為抓不住這些現象的本質特徵,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受他們生活的侷限性,好多現象沒有見到過,難以想象。

(三)説目標

基於上述,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技能目標:能夠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數學思考:在認識旋轉和平移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平移現象。

難點: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説教學方法

1、觀察法;2、探究式教學法;3、理論聯繫實際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五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説一説,做一做、練一練

1、玩一玩

我是這樣引入的,老師在這週末進了趟城,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東西,你們想知道嗎?通過這樣的語言,一下將學生吸引住,從而出示課件,旋轉木馬、纜車、摩天輪、電梯讓學生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觀察他們是怎樣在動,讓他們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現象和平移現象。

2、學一學

將學生帶到一個花園,讓他們觀察哪些是旋轉現象,哪些是平移現象,讓學生尋找,找了之後,點擊出實物運動,如找出了鏍陀是旋轉現象,就點出旋轉的螺陀,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抽象出旋轉:圍繞着一箇中心轉動。平移:直直地移動,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特徵。

3、説一説

找出了旋轉與平移的特徵之後,再讓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旋轉現象和平移現象,説的過程中,注意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比如,學生很可能將風扇葉子的轉動説成風扇葉子,在這些地方要指導他們説正確。

4、做一做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文具、書本或自己的身體做一做,旋轉現象或平移現象,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老師注意觀察,將做好的找出來,叫到講台上,讓他們表演並讓他們説出哪是什麼現象,下邊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

學生做完後,老師用線拴住一顆釦子旋轉,讓學生判斷,而後,不做完一圈,作盪鞦韆狀,又問學生,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緊接着推門問:門的運動屬於什麼現象。為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像剛才的扣子運動和門運動,它們也都是圍繞中心轉動,儘管沒有做到一圈,但是仍然性於旋轉現象在這裏,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5、練一練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來完成課後的習題,第一題,由於書上配有圖,判斷起來要簡單一些,讓學生觀察之後,便問答,然後點出實物運動核對,第二題,在旋轉現象後面畫O,平移現象後面畫口,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容易將符號搞錯,因此,讓學生回答,讀題之後,你覺得完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從而將這一點加以強調,然後由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而後評講,點出實物運動加以核對,並問:盪鞦韆和開推接窗,為什麼性於旋轉現象?對這一難點加以強調。

最後讓學生回答: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將剛才學到的知識技能加以整理。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箇中心轉動 直直地移動

(八)本節課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要簡潔,不要囉嗦。

2、學生很可能要説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平移的特徵,去加以判斷。

3、學生們在做一做時,課堂容易混亂,老師要注意加以組織。

4、老師要注意因勢利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