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數學説課稿國中錦集六篇

來源:文書谷 1.98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説課稿國中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數學説課稿國中錦集六篇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級上冊《平行線的判定》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手段”和“教學過程”這四個部分來彙報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 教學內容

“平行線”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到的。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在七(上)的第七章,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線的概念,知道平行線的表示方法,以及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的畫法。在前一節課,學生接觸了“三線八角”,瞭解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經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這種畫法的依據其實就是我們剛學過的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

因此,這一節課將在學生這樣的知識基礎上繼續學習判定兩直線平行的另兩種方法:“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和“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線的判定是作為公理出現的,在新教材中卻至始至終沒有出現“公理”二字,只是作為一種方法出現。它是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兩直線平行的方法,這裏更注重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七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簡單的説理過程。因此本節學習時,將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內容、學情的分析,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重。由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讓學生通過直觀認識,掌握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2、 會根據判定方法進行簡單的推理並能寫出簡單的説理過程;

3、 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同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判定方法的概括與推導.

難點:方法的歸納、提煉;

例2教學中的輔助線的添加。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布魯納説過:“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來獲得知識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同時基於八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遵循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育思想,從實例出發,讓學生親歷觀察、發現、探究、歸納等一系列過程,再現了知識的發生、發現及發展的過程。在新知識學習和例題的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引導者的形象出現並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適當的啟發。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引導發現法.讓學生合作、探究,主動發現.

教學手段上,一開始借用道具“紙帶”引出問題,從而圍繞着這一問題進行探索,教師邊啟發引導,邊巡視,隨時收集與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調節。同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形象生動地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而且容易加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複習舊知,承前啟後

如圖,直線L1與直線L2、L3相交,指出圖中所有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繼續提問:如果∠1=∠5,直線L1與L3又有何位置關係?

此問題旨在複習原來的知識,從而為新知識作好鋪墊。

2、 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將會使學生產生求知慾,引發教學高潮。因此在複習好舊的知識後馬上提出新問題。

問題:如何判斷一條紙帶的邊沿是否平行?

要求:

1、小組合作(每組4人,確定組長、紀錄員、彙報員等進行明確分工);

2、對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對於要求一進行明確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參與,而在最後當彙報員進行總結的時候,可以由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確了對工具不做任何限制,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從而會使我們的方法多樣。

最後可以對學生的方法進行羅列,問其根據,由學生自己進行講解。總結學生的各種方法,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推二畫三折。

⑴.推平行線法。經過下邊沿的一點作上邊沿的平行線,若所畫平行線與下邊沿重合,則可判斷上下兩邊沿平行;

其實我們知道這種畫法的依據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而除這樣的推法外學生也會想到用畫同位角的方法來説明。就比如第2種情況中。

⑵將紙帶畫在練習本上,作一條直線相交於兩邊,如圖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來判定紙帶上下邊緣平行;

而有些學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紙帶上畫,直接在紙帶上作一條相交於兩邊緣的直線,因為紙帶侷限了作圖,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用量角器度量學生會發現∠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經過這樣一系列的演示和歸納,學生就對平行線的新的兩種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觀的認識。這時候可以請學生模仿平行線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請學生給出總結。應該説這時候學生的情緒會很高,通過自己的動手發現了平行線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時教師可結合多媒體利用動態再來演示這兩種判定方法。同時在黑板上給出板書。在多媒體課件裏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達,而在板書時,為更易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只簡單地記為:

內錯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其實在教材中對這兩種判定方法的編排裏,它是先從“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進行教學,然後再經過例題教學讓學生對這種方法鞏固加深,然後再從開始的引題裏讓學生尋找同旁內角的關係,從而引出“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這種判定方法。而我在對這節課的處理上則是直接利用“紙帶問題”引導學生先得到這兩種方法,而後再是對這兩種方法進行鞏固、應用。

3、 初步應用,熟悉新知

“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適當的鞏固性、應用性練習是學習新知識、鞏固新知識所必不可少的。為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給出以下兩個小練習,意在對平行線的兩種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説一説:

1.課本練習:如圖,直線a,b被直線l所截,

⑴若∠1=750,∠2=750 ,則a與b平行嗎?根據什麼?

⑵若∠2=750,∠3=1050 ,則a與b平行嗎?根據什麼?

2.根據下列條件,找出圖中的平行線,並説明理由:

圖(1)∠1=1210,∠2=1200,∠3=1200;

圖(2)∠1=1200,∠2=600,∠3=620。

對這2個練習可直接由學生搶答,並説明理由,因為題目簡單又由這樣搶答的方式,學生感到意猶未盡,此時馬上推出範例教學。

例2、如圖∠C+∠A=∠AEC,判斷AB和CD是否平行?並説明理由。

確定例題是難點,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根據已有的條件與圖形,無法解決問題時,要添加輔助線。

2、 將推理過程由口述轉化為書面表達形式,這也會讓學生感到一定困難。

因此在本例題的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引導者的地位,啟發學生思考當遇到要我們説明兩直線平行的時候,應該要從已知和圖形中尋找什麼?這時學生會總結學過的三種判定方法,然後再要求學生在本題中是否存在滿足這三種判定方法的條件?當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引導學生是否可以在沒有防礙題目的前提下對圖形做適當的改變,然後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輔助線。

4.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説一説,寫一寫:

1. 如圖,∠1=∠2=∠3。填空:

⑴ ∵ ∠1=∠2( )

∴ ∥ ( )

⑵ ∵∠2=∠3( )

∴ ∥ ( )

2.如圖,已知直線L1、L2被直線L3所截,∠1+∠2=1800。請説明L1與L2平行的理由。

練習的安排遵循了由淺入深的原則,讓學生在觀察後再動手。

説明:練習1由學生個別回答,其他學生更正,教師作注意點補充;練習2由3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同練,對於個別基礎差的學生在巡視時可做提示,最後集體批閲。

因為我所面向的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總體的素養相比較市直屬學校的學生來説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我在對練習的選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課內練習,我想教材之所以為教材總是有他一定的科學性和可取性。當然對於好的學校或者是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給學生做適當的提高,數學原本就是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反過來它又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因此在編排題目的時候我也特意找了關於這方面的題目,讓學生在一種實際的背景中去應用所學的知識。那麼對這兩道題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授課的情況隨機來定,課內有時間,可以讓同桌進行討論,共同完成;假使時間不夠的話可以留給學生在課後思索,但是不作強制要求。

附加題:

⑴小明和小剛分別在河兩岸,每人手中各有兩根表槓和一個側角儀,他們應該怎樣判斷兩岸是否平行(設河岸是兩條直線)?你能幫他們想想辦法嗎?

⑵一個合格的彎行管道,當 ∠C=600,∠B= 時,才能在經歷兩次拐彎後保持平行(AB∥CD)。請寫出理由。

5.知識整理,歸納小結

用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思索本節課的收穫

提醒學生在這兩方面思考:

⑴在實驗、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們的收穫……

⑵如果要判定兩直線平行時,我們可以聯想到……

6.佈置作業 :

結合教材上的課外練習與浙教版作業本,選擇適當的作業題,避免重複。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2

一、説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數據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數據的波動狀況,分析數據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數據“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數據的波動是對一組數據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通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數據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通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數據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a、掌握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

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經歷感受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

b、通過數據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數據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

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數據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

d、在具體實例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通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數據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接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通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實例來發現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打開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通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通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導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數據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數據,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通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數據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説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鏈接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數據,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數據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通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情景(鏈接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數據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數據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通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於比較和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從本章來看,前幾節課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後面即將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本冊書來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後面學習二次函數、圓中的有關計算的基礎;從整個國中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來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國中數學“數與代數”的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國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的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從學科領域來看,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也有重要意義,如物理學中電學的一些計算、化學中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練習課,旨在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四種解法的類比歸納,讓學生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並在學習中體會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

2、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並能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進行類比,理解解一遠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體驗分類討論、轉化歸納等數學思想。

(3)通過學生間合作交流、探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慾望,同時提高小組合作意識和一絲不苟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對解一遠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説教法學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教學就相當於和學生作戰,只有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夠針對學生的具體水平而選擇最好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要先分析學情,再確定教法。

1、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在七、八年級的時候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時,在討論、探索、交流學習等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應更多地應用探討、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去求得新知識,加深和擴展學生對一些數學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並能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採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為四個字:精講多練。講,就是講四種解法的優缺點及“降次”的思想;練,就是通過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選擇適當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過“降次”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體驗化歸的數學思想。

所以,本節課主要採用引探式教學方法,在活動中老師着眼於“引”盡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引導他們解決問題並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學生着眼於“探”,通過探索活動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發展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採用電腦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投影儀出示練習題,節約了課堂時間,保證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交流,還可以展示學生的練習結果,糾正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

三、説教學過程

1、 回顧舊知:學生回顧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 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學生自己選擇方法解方程。學生完成任務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或者跨小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種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較看誰的方法更簡單。老師深入各小組瞭解學生的解題情況,並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題過程在投影儀上展示。

3、 歸納小結:老師以四名學生的解法為例,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選擇的基本原則就是簡單易行。對於形如完全平方等於非負數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採用直接開平方法來解;對於方程的左邊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則採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餘的方程,則選擇公式法或配方法。通過比較發現,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開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通過開平方達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通過配方再開平方達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通過把方程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等於0的形式而達到降次的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同時可以看出,這幾種方法都是將“二次”降為“一次”,然後將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然後用七年級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解決問題,這體現了一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可以給學生強調:我們學習數學知識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遇到的新問題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的、已經能解決的舊問題而解決,這就是轉化歸納的數學思想。

4、 拓展延伸: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歸納,學生髮現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為一次,那麼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這樣學生就會理解以前學習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都採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了。為學生以後學習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5、 鞏固練習:通過前面的練習和講解,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新的認識,這時應該趁熱打鐵,再出示幾道習題讓學生練習。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4

您現在正在閲讀青島版數學《數運算》説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精品教學資源!青島版數學《數運算》説課稿尊敬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我説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回顧與整理總複習第117頁知識與技能部分(二)數運算。

數運算這部分內容包括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意義和計算法則、運算定律和簡便運算以及四則混合運算三部分。《整理和複習》中將國小階段計算知識和技能進行了系統整理:

(1)進行比較對照,溝通了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意義,看到四則運算間關係。

(2)通過複習運算定律和簡便算法 及其應用,加深對算理理解。

(3)通過複習四則混合運算,在掌握運算順序基礎上,學會在計算過程中根據運算符號和數特點以及數與數之間聯繫,合理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對於數與計算,學生在生活中有一定認識和理解,又經過前邊單元系統學習,對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意義和特點有了比較詳細瞭解,通過本節課複習,增強學生數感,靈活選擇適當計算方法進行計算,進一步感受計算在生活中應用,體會數與計算與生活緊密聯繫,增強數感,提高計算能力。

説目標:本節課教學目標是:

1、系統歸納、整理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意義、特點和表現形式,並能正確靈活運用運用。

2、學生對生活中事件和數據,從數學角度、用數學思想加以解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數學意識,經過分析、思考、討論、爭論,得出數學結論。靈活選擇計算方法,把枯燥計算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深化。

3、體會合作交流實際意義,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中事件和數據,從數學角度、用數學思想加以分析解決。教學難點是:能靈活地運用運算定律和性質進行計算。

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①預習與回憶法讓學生對將要複習內容先進行回憶,調動自己頭腦裏相關記憶,並對將要複習內容先進行自我學習.

②自主梳理,整理歸納法梳理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相同知識點聯繫起來,二是把不同知識點分開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整理歸納法是教師在研究教材和學生基礎上,讓學生把學過知識按一定方式予以分類,整理,以求系統連貫,便於學生複習與提高.

③比較法比較是重要也是常用思維方法.在數學複習課中利用比較法複習,可以幫助學生分清知識聯繫與區別,便於對知識理解和記憶.

④討論法便於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複習中疑難問題,提高複習效果.同時也便於教師及時掌握複習過程反饋信息,以便更有效地進行下一步複習.

您現在正在閲讀青島版數學《數運算》説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精品教學資源!青島版數學《數運算》説課稿三、説學法:

本課屬於複習課,內容和形式十分特殊。雖然這一階段學生思維能力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獲得了一定發展。他們已初步具備了主動學習,自學思考能力。對於老師提出學習任務,他們有主動回憶,主動複習內驅力,他們能根據具體要求有序地展開思考、討論、從而獲得豐富知識再現。可以説,他們有能力去將尚不清晰相關知識加以整理,內化整合,形成體系。因此本課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通過交流回顧,調整起點 合作交流自主梳理,引導建構比較分析,強化認識綜合練習,整體提升獨立練習當堂反饋,小結反思.等學習活動,經歷自己建構知識過程,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在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這個目標,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數學這個目。

教學過程:

一、預習回憶,先行復習.

課前我先安排學生根據教材預習並注意做好預習筆記,這既是讓學生先回憶,調動自己頭腦裏相關記憶,對將要複習內容先進行自我學習,也為教師組織課堂複習提供基礎.

二、交流回顧,調整起點.

在上課第一個環節我先安排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全班進行交流,既是對學生預習情況檢查,反饋,也是希望通過兩個層次交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再次體驗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意義,調整全體學生學習指向與起點,為系統建構運算意義做準備.

三、自主梳理,引導建構.

在學生體驗回顧了四則運算意義基礎上,我通過一組題獨立思考與交流,意圖在於引領學生能在具體問題中尋找所學過運算原型,比較系統地構建四則運算現實意義.

四、比較分析,強化認識.

此環節主要是通過小組,全班交流學過運算定律有哪些,應如何應用。

五、拓展深化,提高認識.

本環節主要依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引導學生研究四則運算各部分間關係,拓展深化學生對四則運算認識.主要分兩步:首先解決應用與反思第四題,體會四則運算中合理選擇計算方法。其次,出示118頁,紅點問題,讓學生體會採用合理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六、總結內化,形成系統.

本環節在引領學生全面回顧,體會四則運算意義與關係,各部分間關係基礎上,通過我們本節課複習了哪些知識 這個問題,讓每一個學生再一次經歷全面,系統地總結四則運算意義與關係,形成相應知識體系.

我説課結束了,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5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教材是國中數學____ 年級 冊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____ 的基礎上,對____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____ 等

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關於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____,對____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____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3.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三、 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複習就知,温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範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於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我把學生導入第____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其中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

(7)當堂檢測 對比反饋

(8) 佈置作業,提高升華

要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代數式》這一課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及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情,我將本節課分為五部分: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幾點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代數式是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知識,是對上一節內容的深化,通過這節課要培養學生合理、規範、準確的數學表達方式和書寫習慣,這是體驗數學的美感和鍛鍊數學邏輯思維的必不可少的步驟。

2.代數式既是有理數的概括與抽象,又是整式運算的基礎,也是學習方程及函數知識的基礎。列代數式即用字母把數和數量關係簡明地表示出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思維實現由數到式的飛躍,數學的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換,它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係的角度更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本教案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探究、概括、表達等數學方法,所以本節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例讓學生經歷代數式概念的產生過程,瞭解代數式的概念,學會用代數式表達簡單的數量關係,深化符號感,掌握代數式的有關書寫格式。

2.能力目標:通過豐富的例子使學生體驗從語言敍述到代數表示,從代數表示到語言敍述的雙向過程,能解釋一些簡單的代數式的實際背景或幾何意義,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與探究的意識。

3.情感目標:提供多個實際生活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廣闊的思維空間。通過列代數式表示生活中簡單的數量關係使學生體驗到代數式的實際意義及建模思想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與同學互動過程中學會和人交流和合作,體驗互相支持互相關懷的美好情感。

(三)教學的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代數式的概念和如何根據文字的意義列代數式。

2.教學難點:學生自己構造現實情境,去解釋不同代數式的意義。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是:通過探究性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領悟新知識,並讓學生在主動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自然地獲取知識,去親身體會學習知識的過程,從而加強學生主動探索,敢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設置問題,探究討論,例題講解,課後小結,佈置作業,突出主線,層層深入,逐一突破重難點。

二、教法分析

1.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為主進行學習,教師以啟發等方式進行引導,課堂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以及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突出體現了“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與“自主性、互助性、創造性”的教學思想,逐步培養了學生運用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通過“激發興趣、引入新課,觀察聯想、形成概念,應用拓展、鞏固概念,反思辯論、深化概念,縱橫發散、智能升級,學以致用、運用知識,自我反思、課外拓展”的教學程序,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三位目標的達成度。

三、學法分析

古人言:“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給學生如何學是教師的職責。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主動觀察、比較、分析、討論、交流,使學生的手、腦、嘴充分調動起來,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授之以欲

師(熱情地):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老師今天就來和同學們做一個猜數的遊戲好不好?下面我來講解一下游戲的規則--同學們任意想好一個數,不要説出來,然後先把向好的這個數乘以2結果加上8,再除以2,最後減去所想的數。現在由老師猜同學們的計算結果(教師同時給幾個學生髮放事先寫好答案的紙條)。請這幾位同學告訴大家,老師猜的對嗎?誰能找到老師猜對答案的奧祕呢?

用字母表示數是跨入代數大門的第一步,代數的重要特點是廣泛地應用字母表示數,它是數學發展的一個飛躍,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和解決許多數量關係的基礎。我國古代“代數思想”的出現是領先世界的(可向學生簡單介紹代數學的發展史),我們在為先人做出的成就感到驕傲的同時,也要反思一下未來我國數學發展的責任要落到誰的肩上你?大家想不想進一步學習知識呢?

【設計意圖】

創設愉悦寬鬆的遊戲氛圍,讓學生在完全放鬆的情緒下感知生活,增加新鮮感,激發學生興趣,鍛鍊學生的反應能力,體會代數式的重要意義。產生學習代數的興趣,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也進行了思想及責任感教育。教育家霍姆林斯曾經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形成概念,授之以漁

1.實例引領

例:用代數式表示(1)乙數比甲數大3;(2)甲乙兩數的和為10;(3)甲數是乙數的5倍;(4)乙數比甲數的平方少2.(5)某班有共青團員m名分成兩個小組,第一組有x人,第二組由有多少人?(5)已知正方體盒子的稜長為b釐米,則該盒子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學生獨立完成,請一生板演答案,師生共同糾錯,重點強調做題的細節,如(4)題中的括號不能漏掉,(5)題中用乘方來表示)

【設計意圖】英國數學教育心理學家斯根普指出:概念教學應該從大量實例出發,用實例直觀地幫助完成定義而不是就定義教定義。因此,教師在課本已有的加、減、乘、除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了兩個實例,(4)是減法運算,(5)是乘方運算,這位後面概括代數式的意義及代數式的書寫規則做了一定的準備,並進一步體現了字母代數的數學思想,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

2.概念生成

(1)觀察:上述問題中出現的式子:a+3,10-a,1/5a……這些都稱為代數式。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小組討論併發言,應適時進行點撥,目的是讓學生歸納出上述式子的共同特點,並總結出怎樣的式子是代數式。

(2)聯想:如50,a等單獨的一個數或者一個字母是不是代數式?(學生思考討論並舉手發言)

(3)質疑:何為運算符號?運算符號是+,-,*,/,乘方,開方。而=,大於,小於,等等是關係符號而不是運算符號,凡由這些符號連結的式子都不是代數式而符號兩邊的式子是代數式。

(4)歸納:

代數式的特徵

a.代數式是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接而成;

b.單獨一個數或字母也是代數式.

c.代數式中不含等號和不等號。(學生歸納,教師板書,概括要點和關鍵字)

【設計意圖】此階段通過“觀察-聯想-質疑-歸納-表達”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思考過程,發展學生的智力品質,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領會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思維方法,實現學法指導的目的。

3.鞏固聯繫,聯繫實際,貼近生活

學生獨立做課本上第120頁1題,兩生板演答案,師生共同糾正書寫問題。

【設計意圖】設計此練習,讓學生積極主動自我嘗試、剖析、修正和反思,使其真正理解代數式概念的內涵。讓學生能在實際情境中準確地用代數式解決實際問題,並記住相關題目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教育和刻苦學習的教育。

(三)自我歸納,授之以魚

1.結合上面的練習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後總結出代數式的書寫規則,請代表發言補充.

(探索歸納出)書寫代數式請注意以下幾點:

(1)x×y×z通常寫為x·y·z或xyz(乘號省略)

(2)把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如6*b常寫作6·b或6b。如果數字是帶分數的要寫成假分數。

數字和數字之間相乘用*

(3)10÷m通常寫作 (除號用分數線表示)

(4)若最後結果是加減關係的須寫單位時,則將整個式子括起來再寫單位。

(5)相同字母或因式的積,要寫成乘方的形式。

2.補充練習

下列代數式中符合書寫要求的是2 B.1-x C.-x2y

【設計意圖】一是培養學生勤於動腦思考,善於總結歸納的良好數學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二是可使學生運用批判性的思維找出代數式書寫中的錯誤,進一步加深理解代數式的書寫規則。

3.縱橫發散,自主創新

人人來當老師

(1).請同學們用10x+5y賦予實際生活背景或幾何背景設計一道數學題!

(教師可類比英語中的英漢互譯,使學生明白此題與前面的練習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互逆思維,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大膽想象出此代數式的實際背景.)

(2).拋磚引玉,分組競賽

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下列代數式做出解釋。a+b,ab,6p.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代數式讓學生説出不同的生活意義,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

4.學以致用,關愛生命

例:現代營養專家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這個指數等於人體質量(千克)與人體身高(米)平方的商。一個健康的人身體質量數在20-25之間,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屬於不健康的瘦,高於30屬於不健康的胖。(1)設一個人的質量w(千克)身高為h(米)求他的身體質量指數。(2)老師的身高是1.60米,體重是55千克,幫老師計算一下我的身體狀況屬於哪一類型?(3)請同學們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況屬於哪一類型?

【設計意圖】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質量,關注健康,此應用題的教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也為下一節列代數式及後面要學習的代數式的值做延伸和鋪墊。

(四)課堂小結

1、談談你的收穫;

2、談談你的疑問,

3、解疑。

(小組暢所欲言,互講本節課的內容,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和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對小組總結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在學習成果分享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學生概括歸納知識的能力,從而不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五)分層作業,自由拓展

(1)必做題:課本105頁2、3題

(2)選做題:課本121頁1題

【設計意圖】由於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不盡相同,所以分層次佈置課外作業,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和學有餘力的學生,使他們都能達到數學標準中規定的基本要求並使部分學生能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五、幾點説明

1.板書設計

(1)代數式的特徵

(2)書寫代數式請注意以下幾點

(3)補充練習

2.時間安排

(1)創設情境,授之以欲 (5分鐘)

(2)形成概念,授之以漁(15分鐘)

(3)自我歸納,授之以魚(15分鐘)

(4)課堂小結 (5分鐘)

3.設計特色

在探究過程中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讓學生從接受知識到探究知識,真正煥發教學活力,讓他們自己往前走,自己去鍛鍊去創造。

始終把素質教育思想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