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姿勢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9.15K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後的姿勢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1

接到上課任務,按照教學進度很快定下了《最後的姿勢》這課,首先是因為課文內容打動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便於教學內容的選擇,契合本次活動主題。研讀教材、查找資料、設計、試教指導、修改完善、課堂展示,在反覆磨課中,真正讓我從教材裏走了個來回。我嘗試着“轉身”,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一、創設情境,尋找教學的最佳基調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瞭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難時刻譚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高尚師德。因此,課前我就佈置學生蒐集和汶川地震有關的資料,做在《採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貼、可以打印……豐富的圖片、文字資料必將把學生帶回到3年多前的那場災難中。課前交流時,我又啟發學生回憶地震當時的情景,再結合預習資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有同學從資料上獲知傷亡慘重,人數眾多;有同學查找到當時的地震影響範圍極廣,波及到中國的絕大多數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鄰國;有同學回憶起當時娛樂節目全部停播,網頁全部以黑色為底色,表達人們的哀悼……隨着談話交流的深入,學生已逐漸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當中。此刻,以圖片、音樂為背景,由教師的講述帶領大家眼見青山綠水瞬間變為廢墟,再展現災難中的英雄——譚千秋老師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姿勢,自然導入課題,也奠定了本課教學的最佳基調。

二、整體感知,尋找訓練的最佳形式

作為高年段的閲讀教學,要充分發揮預習的功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即是對學生的預習反饋。在最初的中,我是由課題“最後的姿勢”切入,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課題的句子,即最後的姿勢是什麼樣的姿勢,再提供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因為關鍵詞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幹,學生概括起來並不困難,這一環節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實。但在試教後,李老師提出:“這種方法符合學生通常的閲讀姿勢嗎?作為一篇記敍文的教學,有沒有更有效地滲透方法指導的概括主要內容的形式呢?”一語點醒了我,看似簡便易行、大家都在採用的方法也許適合老師的教學,但並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從根本上説,它並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從記敍文的結構出發,讓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説説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和學生的閲讀習慣是一致的,也符合文體特點,能達到有效訓練、遷移運用的目的。

三、品讀語言,尋找閲讀的最佳路徑

本文出自一篇新聞稿,選入課文時有所變動,編者將其改成了普通的寫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達讀者”的特點。因此,在試教時,我發現原先設定的中心問題:“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答案顯而易見,對於學生來説沒有什麼難度。預設的“品讀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側面描寫”的環節無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現了“寫什麼”的問題。因此,在二稿修改時,因預測學生能自行完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過程,我將閲讀教學的第一個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樣寫的”切入,即閲讀教學的.第二個回合“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並藉助於反饋瞭解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把握。由於災難來得很突然,譚千秋不可能像哈爾威船長那樣有20分鐘的時間,所以文章正面描寫人物的文字不多。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災難性場景中,用一個撼人心魄的姿勢來刻畫人物,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同事的話以及同學們的感受來交代後續的事件,交代倒在廢墟中的那個英雄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於是人物形象豐滿了。本文與一般寫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沒有辦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只能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本文教學的最佳路徑。

四、讀寫結合,尋找表達的最佳方式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學生學會了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對於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對於“最後的姿勢”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給課題換詞的方式,啟發學生總結“最後的姿勢是一種怎樣的姿勢?”“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捨己為人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護衞學生的姿勢”、“生命的姿勢”……學生都能脱口而出,看來譚老師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們的心中,但這樣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徹呢?我又設計了一道讀寫訓練:以“最後的姿勢是的姿勢”為開頭寫一段話,後面的內容要具體説明為什麼是這樣的姿勢。這就考查了學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夠正確表達。然後,我以學生較少關注的“最後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為開頭作了示範,拓寬學生的思路,並恰當選用文中關鍵詞句,結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斷寫作。再讓學生仿造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謂情動而辭發,雖然課堂時間有限,未來得及當堂反饋,但從學生練筆質量來看,都能夠圍繞中心自由表達,達到了訓練目的。

關注課程目標,有效選擇教學內容,所有一線教師仍需不斷研究和實踐。針對不同的文章,應有不同的教法,我們都要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的。《最後的姿勢》講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蹟。“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於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學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於職守,捨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的意思。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採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繼續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註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譚老師特點的詞、句,並在旁邊批註。

2、課後練習

4:在2008年地震災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蒐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蹟,跟同學們交流。

(一)複習導入

1、《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譚老師生命中最後的姿勢是怎樣的?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第1題的內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穫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熱愛學生、忠於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後,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5、課文從幾個方面來寫譚老師的,重點寫了哪一方面,為什麼?(結合最後以自然段理解)相機板書: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組內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容,要求先説事蹟,再説這個事蹟帶給我們的收穫。

2、全班交流。

(四)作業

繼續蒐集有關忠於職守的英雄事蹟。

(五)板書設計

6最後的姿勢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