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27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光曲》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光曲》説課稿

《月光曲》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鋼琴獨奏曲,具有深邃、雋永的意境和優美、和諧的曲調。課文記敍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展現了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體現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文章採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極富感染力。本單元意在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讓學生領悟到音樂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本文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自學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品讀《月光曲》的內容,細讀貝多芬為何能創作出如此美妙的樂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a、理解“幽靜、傾聽、純熟、激動、陶醉”等

詞語

b、熟讀並背誦第九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農遠設備和資源應用,欣賞《月光曲》的意境。

b、抓住情境特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段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貝多芬為兄妹作曲,理解貝多芬人性中的光輝,瞭解他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旋律,通過朗讀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難點: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瞭解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四)教具準備

農遠設備和資源,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和學法

(一)設計理念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體現“五主一輔”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以學生情感的昇華為主旨;以農遠資源的聲像技術為輔助的原則,確定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對於音樂的欣賞,農村的學生只停留在表面,對國外音樂家的瞭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能將音樂與生活聯繫,本課的教學是拉近學生和音樂距離的良好時機,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更要讓他們懂得欣賞。

(三)教法

在教學中我利用農遠資源的聲像特點,採用“聽、看、讀的情境激發式”教學來激發學生“學”的慾望。

1、聽音樂。通過傾聽讓學生走進課文。

2、看圖片。通過欣賞讓學生入情入境。

3、讀文本。通過誦讀品味讓學生以讀為突破口,品悟人物內心情感。

以讀促思,以讀悟情是本文教學成功的關鍵。聽曲、品文、悟情的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人的情感之美。

(四)學法

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説過:“教師之為教者,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此為善教者。”想要成為“善教者”,必須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

1、自主探究:通過不同任務、不同目的的欣賞和朗讀,讓學生探究自悟。

2、質疑解難: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的語境以及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內涵。

3、合作交流:通過圈劃,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通過對比,加強比較朗讀;通過批註交流,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三維目標和對教材的全面分析,我按照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實施既定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在這個環節,首先會為同學們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説一説這是什麼曲子,聽了以後有什麼樣的感受,並引導學生説出文章的課題《月光曲》。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由於生活閲歷的侷限,使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本課的導入從感性認知入手,教師利用農遠聲像資源,將課文中描寫《月光曲》意境的文字以音樂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呈現,讓學生的情感因受環境氛圍的感染而產生變化,運用農遠課件播放的月光曲是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品讀課文,知《月光曲》

《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兄妹倆在聽到《月光曲》時的表現,並用圈劃的方式區分出虛寫和實寫。同時出示課件,呈現描寫《月光曲》內容的段落。其次,對照出示的課件,提出要求,找一找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讀一讀,並且説説為什麼喜歡?這樣寫好在哪裏?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品讀之後,教師配樂朗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跟隨着教師範讀走近音樂的深處。

(設計意圖:第二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藉助語言文字,提升學生對音樂意境的感悟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的魅力,逐漸自主獲得語言畫面體現意境美的教學策略,我抓住“朗讀”這一教學手段。通過農遠多媒體課件展示重點段落,讓學生自由鑑賞,朗讀品析,讓學生在讀和説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表達能力。重點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結合課件的圖片資源和文中的優美文字,抓住舒緩、曲折和高昂的語調,有層次性,入情入境地讀。教師的課件配樂朗誦則讓學生陶醉於音樂中,感悟音樂的意境。這也為下文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作了鋪墊。)

(三)精讀課文,悟人性美

第三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更好的體現“五主一輔”的原則,此環節重點抓住,農遠課件和互助合作訓練的結合。通過合作實踐探究新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被兄妹情感動 品味親情美

教師提出質疑,為什麼貝多芬會創作出如此美妙的音樂?此時教師創設情境,帶學生精讀課文。課件出示兄妹倆的對話,請同學對照課件練習分角色朗讀,評析人物心理活動。

(2)遇知音而激動 體會人性美

課件出示貝多芬彈鋼琴的畫面,盲姑娘入神的傾聽,同時出示盲姑娘的對話,讓學生自由讀,揣摩盲姑娘的心情。進一步提出質疑,對話中哪裏可見盲姑娘的心情?最後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再來讀一讀課文。

(3)尋找環境描寫 欣賞月光美

此環節,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交流,對學生的各種方法都給以表揚和鼓勵。 最後引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

(設計意圖:第三環節着重讓學生體會貝多芬人性中的光輝,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教學上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剝絲抽繭。解決這個教學難點的關鍵在於運用課件突出妹妹的對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盲姑娘這裏,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心情的方法,分析盲姑娘因為家庭貧窮而艱難地堅持着自己的音樂夢想,聽到貝多芬演奏樂曲後的激動心情。農遠課件的運用,是凸顯人物內心變化的關鍵點,讓學生一目瞭然,確保了人物內心探索的順利和高效,從而也解決了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此外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情境再現,主題昇華

教師通過課堂小結梳理課文結構,再現月光曲的意境,昇華課文主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領悟樂曲包含的文化內涵,昇華主題。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師注意知識的回顧和情感的昇華,利用板書引導學生將文章片段一 一串聯,從整體的角度回顧課文。課文的結束再次播放《月光曲》,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和畫面,一邊朗誦文中對應的句子。此時農遠課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學生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整體迴歸,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新的感性高度。)

四、佈置作業

二選一:

1、 聆聽《月光曲》,寫出你想象的畫面

2、 課後蒐集資料,認識貝多芬音樂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二選一的作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鞏固課內、拓展課外的知識。)

五、板書設計

《月光曲》

月光美

親情美

人性美

(設計意圖:教師運用月光美、親情美和人性美將教學過程一一串聯。既體現了本課教學的難點,也易於讓學生接受。)

本課教學設計的教學重點,在於為學生再現《月光曲》所表現的優美意境,從波光粼粼的海面到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些畫面只有藉助農遠多媒體課件才能呈現。農遠設備和資源的運用拉近了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在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優勢。

《月光曲》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第十課《月光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説、美景、深情於一爐。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3.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四、説教法:

為了緊扣大綱,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件,運用“以讀代講”、“嘗試練習”、“點撥議論”的方法。

五、説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 、“悟”、“勾”等學法。

六、説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個課時,為了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嶄新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情感。

講課伊始,我應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讓學生明確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奏,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和敬仰。創設出濃郁的情景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暗示了課文的內容中心,引出課題 。

(二)倡導合作學習,培養問題意識。

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發明千千萬,起問是一點,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就在每事問。”顯而易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相當重要。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初讀悟文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影響。讓學生質疑提問,教師梳理學生懂或不懂的內容,以學定教。這一步,體現了嘗試教學法的“自練”;體現了學法“讀”、“議”、“悟”。

(三)直奔文章重點,體會樂曲意境。

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而文章並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而這一內容文章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的聯想表現出來的,為此,我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施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湧”。並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映的《月光曲》的三具樂段,即輕鬆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師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三層文字。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水融不可分割的整體,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從而突破了重點,並讓學生分辨了事物和聯想。這一步,體現了學法“勾”和“議”。

(四)追溯作曲根源,瞭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造出來的呢?我讓學生嘗試自學後,出示插圖,師生共同討論得出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靜,聽到琴聲;走進茅屋,引起同情;遇見知音,非常激動;環境清幽,創作名曲。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她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

(五)突破文章難點,解決“兩境”統一。

為理解本課難點“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我讓學生連貫全文,體會貝多芬散步時心裏平靜,正像第一樂段輕鬆舒緩,也如皮鞋匠聽到音樂聯想的第一層文字描寫,當貝多芬聽到琴聲和兄妹的談話十分感動,正象第二樂段節奏漸強發展,也如皮鞋匠聯想的第二層文字描寫,當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認出貝多芬,貝多芬更加激動,正像第三樂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聯想的第三層文字描寫,從而解決了文章難點“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六)釋放情感慾望,強化朗讀訓練。

進入新世紀的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已經充分意識到讀書感悟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讀書是課堂訓練的主線。為此,在教學中,我貫穿了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齊讀、分讀、品讀、讀句、讀層等,通過讀使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共鳴,受到啟迪並釋放了自己的情感 ,進一步體現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七)重視想象能力,拓展創新意識。

在作業設計上,為了讓學生化知為能,遷移應用,我出示文中聯想的語段,並提問“這一幅美妙絕倫的月色海天圖,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進而抓住“好像”、“彷彿”引導學生進一步分辨事物和聯想,並體會寫作時應用聯想的條件和好處。之後出示兩幅圖畫,並配以音樂,讓學生領會美妙的音樂給我們帶來的無限遐想,給我們帶來美的薰陶和享受,從而豐富和提高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再讓學生髮揮想象,練習寫作,力求讀寫結合,課外延伸。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旨在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指導思想。

《月光曲》説課稿3

【説教材】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26課。

2、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敍述,其中分別敍述了貝多芬從瞭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材料。

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薰陶。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後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説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3、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⑴ 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⑵ 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説、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⑶ 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⑷ 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⑸ 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4、課時安排:

3教時。

第一教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並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 按課後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總結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着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1、學法:

⑴ 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⑵ 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⑶ 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文道得到結合。

2、教法:

⑴ 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説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⑵ 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⑶ 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⑷ 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教時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在聽時感受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聽後告訴學生這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世界名曲——《月光曲》,爾後,引學生帶着問題:如“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曲子怎樣譜成?它的內容是什麼?表達貝多芬什麼思想感情?”等進入新課的學習 。

《月光曲》説課稿4

【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26課。

2、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着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敍述,其中分別敍述了貝多芬從瞭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薰陶。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後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説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3、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説、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4、課時安排:

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並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後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0自然段。總結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着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1、學法:

(1)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文道得到結合。

2、教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説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4)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月光曲》説課稿5

《月光曲》文詞優美,感情細膩,意境深遠。課文所記敍的故事,時間距今幾百年,地點相距幾萬裏,加之語文課上談音樂,教學比較困難。在這節課上,教師的幾點做法值得借鑑。

一、在欣賞音樂中體會人物情感。

為便於學生深入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和《月光曲》旋律的變化,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幾次播放《月光曲》。“由於直觀的剌激作用,使學生提高對所學問題的興趣,激發起能夠戰勝疲勞的新力量。”(巴班斯基)收到一舉兩得之效。

二、理清脈絡。

王老師不僅抓住了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的一條明線,而且還緊緊抓住課文的一條因事情發展引起人物感情變化的暗線。這條文脈由盲姑娘的感情發展(對聽演奏的渴望——聽了演奏的滿足——知道是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聽《月光曲》的幸福)和貝多芬的感情發展(對兄妹倆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動——用《月光曲》抒發情感)交織而成的。教師的每一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步驟,始終緊扣行文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讚美貝多芬熱愛人民,為人民而創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確。

三、師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於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捨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人文內涵的具體體現就是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美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的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麼都是在與作者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於是,王老師把一大篇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給具體問題,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象、表達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我們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教師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引導——引導讀書,引導思考……

四、教師用“心”與學生交流

我們看到,這節課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麼和諧、自然、愉悦,這源於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們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悦與生命慾望已遠遠超過文本的侷限。

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閲讀是“個性化行為”。《月光曲》一課教學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

《月光曲》説課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十六課《月光曲》。具體程序如下:

一、縱橫聯繫、説教材

本組教材是以“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和教材的,《月光曲》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課文記敍了德國聞名的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作者借這個優美感人的故事,既體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貧苦人民的憐憫和熱愛,又體現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傑出才氣。課文語言優美、情感富厚、意境優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質料。依照本課課本的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環境,我確定了以下的講授目的:

1、學會“茵、蠟、陌”等生字

正確讀準“譜寫、幽靜、入場券”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為:

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感受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難點為: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樂曲,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礎。

本課安排兩個課時,教具準備為課件。

二、以學定教,説教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運用以讀代講,讀中求悟,悟後品讀的教學方法。

三、因人而異,選學法

針對高年級語文教學要注重學法指導的要求,我指導學生採用課前預習法、課堂質疑問難法、合作學習法、課後延伸法、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學習課文。

四、人文統一,展流程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伊始播放鋼琴曲《獻給愛麗絲》,同時出示貝多芬的照片。引出貝多芬。進而,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貝多芬。然後總結: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窮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課件出示)

(二)檢查預習

課件出示一組詞語,檢查預習情況。

重點指導“券”的讀音和蠟燭中“蠟”的寫法。

(三)、通讀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讀文章,小組討論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讀中求悟,悟後品讀,解決問題

1、引出問題:同學們,音樂的旋律是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想一想究竟是什麼使得心情平靜的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呢?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拿起筆在書上畫出相關的語句。

2、圍繞第三自然段來講解。

就是兄妹倆的談話,我會這樣引導:兄妹倆的對話,被站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見了,有句俗語叫“彈琴知音,談話知心”那麼貝多芬從這段話裏聽出了什麼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並寫上批註。

學生可能會體會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熱愛音樂。我會抓住“那有多好啊”這五個字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可能會體會出家境貧寒,此時,抓住兩個“太”子品讀家境貧寒,並從課文中找出其他表現家境貧寒的句子,進行品讀感悟。

聽到這裏貝多芬聽出了盲姑娘雖然雙目失明,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未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嚮往和熱愛,他的心被這窮兄妹倆觸動了!(同時板書“觸動”)

學生還可能體會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後我會問“隨便説説”是什麼意思,盲姑娘的話真的是隨便説説嗎?

對,窮哥哥愛妹妹,盲姑娘又是多麼體諒哥哥,學到這裏,相信同學們也同貝多芬一樣被深深感動了,(板書“感動”)。

請同桌之間分角色深情地讀讀兄妹倆的對話。

究竟是什麼又一次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又彈一首呢?請同學自由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

3、出示語段二:“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從這段話中貝多芬又聽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理解盲姑娘激動、難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麼叫知音,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讀,我重點指導兩個您的讀法,第一個您表示猜測聲音要拉長,第二個您表示肯定,要讀出激動、肯定的語氣。一曲彈完盲姑娘萬分激動地説

一曲彈完盲姑娘熱情飛揚地説

一曲彈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説

讓學生深情的、反覆的讀這一句話。

有句話叫知音難求,貝多芬沒有想到在一間茅屋裏,卻遇到了懂得他音樂、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嘗不是喜出望外,激動萬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動呢?(同時板書“打動”。)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讓學生再一次感情朗讀。

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語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盲姑娘的回答。

貝多芬決定再彈奏一曲,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學生接着一齊讀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卻照不進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愛貝多芬的音樂,懂得他的音樂中的情感,卻很難欣賞到他的演奏。面對這知音,面對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觸動了貝多芬的情思,觸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和激情,這情思、這靈感、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鍵上。

讓我們一起來聽,課件播放音樂,老師讀。

“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

此時,貝多芬究竟在想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圍繞這段話再次走進貝多芬,體會貝多芬的想法。

(五)、展開聯想,學習寫法。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總結全文,學習寫法。

五、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英華的表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開導性。我的板書以貝多芬的情緒變革為主線,表現了大音樂家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月光曲》説課稿7

一、説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九單元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苦人民的偉大音樂家。作者運用聯想、對話描寫等表現手法,使得課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説、美景、深情於一體。

二、説學生

四年級學生通過先前三年的國小學習生活,學習中已有自己的主見,並掌握了一定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學會積累語言,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樂於揣摩課文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能力:學習本課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同情勞苦人民的情感意義,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良好品德。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設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進一步學會藉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及分辨實際事物和聯想部分;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

五、説教法學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的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知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一種積極的思維。從這一點出發,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整節課的教法設計體現了“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儘量讓學生動腦、動口,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精講、善導、激情、引思”八字貫穿各個教學環節。

本節課使用的教法學法如下:

1.情境法——激發學習興趣,熱情參與。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3.討論法——積極參與,得出結論。

4.練習法——感悟課文,體會內涵。

六、説教學時間

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理解課文內容,本課計劃用2課時完成。

七、説教學準備

本堂課主要使用多媒體音像教學、ppt輔助教學。讓學生更好的,更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在一個相對輕鬆、自由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月光曲》説課稿8

一、依據課標説教材:

《月光曲》是義務教育新課程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篇課文。教材的編排按專題組織單元,本文是單元主題為“藝術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貝多芬同情窮兄妹倆為他們彈琴,並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課文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藴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讀後,既能讓人進入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無限的嚮往,又能對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愛戴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我依據課標理念,充分發揮文本的資源優勢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二、以學定教説目標

本次活動,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預習課文,讀熟課文,學習字詞。基於此,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預設的本課教學目標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弄清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瞭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為:

1、探究貝多芬情感變化的原因。

2、感受音樂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資源説策略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以讀促悟策略:在教學中,實行多向互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貝多芬樂曲音樂的魅力。

2、情境創設策略:主要通過PPT課件展示文章重點句段,並結合《月光曲》音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當中。

3、適時引導策略:因為本課容量較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現文本內容,所以採用了以教師敍述相關文本,自然過渡的辦法,突出本節課的教學中心。

四、多向互動説過程

依據課堂教學靈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為三個環節:

(一)圖片激情,揭示課題

教師出示貝多芬的照片,並通過感情敍述導入新課。這樣設計的原因是考慮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短,對第一課時的學習不繫統,在學生讀熟課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文章主人公拉近師生與文本的距離,給聽者一種融合的感覺。

(二)精讀探究,體會感情

1、敍述故事,領會“平靜”

教師敍述貝多芬演出結束後散步的情節,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當時輕鬆平靜的心境。之後教師在通過敍述貝多芬聽到有人斷斷續續彈自己的曲子,出於好奇,走近茅屋,聽到了對話——課件出示對話。

2、品讀對話,領悟“感動”

引導學生品讀人物對話,體會兄妹倆的互相體貼,並通過想象貝多芬的心理活動,體會兄妹倆的手足之情給貝多芬帶來的感動和他對兄妹倆的同情。

3、思讀語言,領悟“激動”

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願,但他沒有馬上離開,又要彈一曲,是什麼原因促使他這樣做呢?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找到盲姑娘的語言,課件出示語言,學生通過品讀,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理解,領悟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動心情及藉助月光譜曲表達心情的現實。

(三)品讀揣摩,入畫悟情

劉勰曾説:“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閲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學習寫《月光曲》內容的第九自然段,通過默讀思考、讀後交流、朗讀悟情、欣賞體會等活動,將《月光曲》的意境內化為學生自己腦中的畫面,達到學生個性化體驗,使之與兄妹倆產生情感共鳴。具體做法是:

1、默讀課文,想象畫面

課件出示課文第九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自己默讀本段,並想象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

2、根據描述,展示畫面

根據學生描述,教師相機出示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樂曲的旋律,並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喜歡讀哪一處就讀哪一處,教師通過激勵評價,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體驗,努力走進畫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生閉眼想象。教師指導:在樂曲中你好像看到了什麼或感受到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皮鞋匠的聯想,拓寬思路,説出自己對樂曲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4、激情敍述,總結下課。

本課的板書設計圍繞教學重點,按三條線索展開,分別由皮鞋匠聯想到的畫面、樂曲的旋律、貝多芬的心情變化組成,通過板書,既可以瞭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確《月光曲》創作的原因。

《月光曲》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説課資料: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冊第17課。

2.教學資料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冊第六單元第二篇閲讀教學教材,是繼第五單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資料”的訓練後,進行“用幾個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資料的方法”的閲讀訓練。這也是本冊教材閲練訓練的重要資料之一。

本文的閲讀訓練就是將上一課《兩塊銀元》中學到的方法在本課的學習時加以嘗試、運用,也為下一課《五月端陽》的教學——即“回答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資料”的第3次訓練作了奠基。

3.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資料又分兩部分加以敍述,其中分別敍述了貝多芬從瞭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活力,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薰陶。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後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資料,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資料,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説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資料,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資料。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説、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完美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本事。

5.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並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後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的思想感情,然後歸納課文的主要資料。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總結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僅着重研究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本事。

學法:

1.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資料的方法。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進取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文道得到結合。

教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説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4.利用想象,進入主角,讀寫結合。

三、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教時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在聽時感受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聽後告訴學生這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世界名曲——《月光曲》,爾後,引學生帶着問題:如“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曲子怎樣譜成?它的資料是什麼?表達貝多芬什麼思想感情?”等進入新課的學習(出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着剛才的問題,聽課文配樂朗讀。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聽錄音後,引導學生自學字詞:抓字詞的音、形、義幾個方面加以檢測,同時結合近義詞辨析練習加以鞏固。

(字詞教學是閲讀教學的常規訓練,在課堂上安排部分的時間練讀,便於教師個別指導,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落實字詞教學後,讓學生討論剛才的問題以瞭解大意,於是讓學生結合課文資料回答教師設計的由淺入深的提問。隨後簡介貝多芬。

(經過訓練,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經教師對貝多芬的生平介紹,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

上一環問題的初步理解以幫忙課文第一節的學習,而本節的學習為理清文脈作索引。

學習時,生練説,師引導,從“譜寫”曲子,以至“譜寫”壯麗的詩篇,再擴句,使知識得以延伸,從而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習課文第一節後,點出最終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總的介紹”、“關於《月光曲》的傳説”兩部分為篇章結構,從而分段也就不難解決了。

(根據教材特點,充分兼顧學生實際,設計教路,幫忙學生順利地理清了的脈胳。)

四、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的第1、2題。

2.用“券、恬、音、鍵”等形近字組詞。

第二教時

一、研讀課丈,入情悟境

課前,經過教師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情境,於是設計瞭如下描述:“傳説的開頭就描述了一個美麗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在一個月色瀉滿萊茵河的秋夜,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山路上散步,路的盡頭,有一間小茅屋的窗口裏透出微弱的亮光,偶爾還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不由得使貝多芬走近茅屋……

(這樣,讓師在描述的同時,學生潛意識進入情境。)

1.目標的提出

將學生帶入情境後,引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然後提出學習任務,用投影出示“目標導向”及“課後第1題的三個問題”。

學習目標的明確使學生有章可循。目標的準確、具體,便於操作、檢測。

2.目標的落實

(1)結合目標導向,指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揭示學法。

①首先讓學生讀問題,用“____”劃出疑問詞,用“”劃出關鍵詞,並確定回答的重點。

②默讀課文,找出和這個問題有關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劃句子的意思。

要解決第一題,重點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貝多芬聽到……眼睛瞎了”這兩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時,我設計訓練題,以誘發學生思考,如:“貝多芬聽到什麼?”“琴聲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麼”及“貝多芬當時心裏想些什麼”等。

經過分主角朗讀,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再組織語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問題。

(學生不僅僅瞭解貝多芬要以自我的琴聲讓買不起音樂會入場券的窮人得到藝術的享受,同時也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後,有感情地朗讀第2~5自然段。

⑤小結學法,即以上的四個步驟。

(2)分組學習課後習題1中的第二個問題:運用學法。

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學習和遷移的影響作用,在學法上則採用順向遷移的方法。

交流分組學習中的疑難所在,及時加以反饋,師作了小結以後,引學生進入最終一個問題的自學。

(3)自學課後習題中的第三個問題:掌握學法。

(學生將已學會的原理予以廣泛的應用,提高學法遷移的價值。)

在落實這一環節時,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

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4)熟讀課文,歸納主要資料。

在完成文後的問題後,邊讀課文,邊歸納課後習題的三個問題,即可歸納本文的主要資料。

(這一步的教學是前一步教學的水到渠成,也達成了本教時的教學目標,落實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①P40第4題。

2.作業本第6題——歸納主要資料。

第三教時

一、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1.師以形象的描敍,先將學生從《月光曲》譜成的傳説中轉入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1)先讓學生明確朗讀的基本要求,然後簡要交代朗讀課文開頭和結尾的技巧。

(2)重點指導貝多芬為盲姑娘彈曲子這部分。

藉助投影(出示貝多芬和兄妹倆的對話),學生練讀→討論→師點撥→生有感情地讀,重點領悟兩個“您”及歎號、問號的作用。

(經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體會兩次的對話所體現的的思想感情。)

(3)在引導學生朗讀第9自然段中,根據文中描述,藉助簡筆畫,創設情境,便於學生悟境。

a.結合“聯寫”部分的三個畫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的微雲”,及“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了巨浪”,體會“緩慢舒暢→簡便明快→雄壯激昂”的情感變化。

b.帶學生進入課文主角後,再朗讀的“寫實”部分(經過男、女生對“寫實”、“聯想”部分的朗讀,為下一步的背誦理清了思路)。

2.導背誦第9自然段。

背誦前,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兩種背誦法,並指出本文宜按“提綱背誦”,然後嘗試背誦。

在細讀中悟境,於悟境上背誦,既完成了教學目標之一,又突破了難點。

二、感情朗讀,小結收穫

讓學生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後,進行小結收穫,如讓學生説説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等,最終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疑惑之處。

(經過談收穫,檢測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讓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補救反饋,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和本事。)

三、學習創新,設計作業

※創造性描述:

1.貝多芬回到客房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樣寫?怎樣想?

根據以上資料練習寫一段話。

2.學生描述。

(經過描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本事,使的主題得以昇華。)

《月光曲》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6課《月光曲》,是本冊第八單元第二篇精讀教學教材,這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説、美景、深情於一爐。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譜寫、傳説、幽靜、純熟、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能分辨事物和聯想。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情感目標: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1、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

四. 説教法: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着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件,運用“以讀代講”、“嘗試練習”、“點撥議論”的方法。

五. 説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先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悟”、“勾”等學法。

六. 説教學程序:

第一教時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我應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讓學生明確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奏,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和敬仰。創設出濃郁的情景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暗示了課文的內容中心,引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聽課文配樂朗讀。思考:課文主要講的什麼事?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三、檢查預習字詞情況(落實字詞教學)

四、學習課文

1、齊讀第一段,説説你知道了什麼?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學習課文第一節後,點出最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總的介紹)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其它段落,找出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繪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多讀幾遍,想象描繪的景象。(第九自然段)

3、畫出描寫皮鞋匠聯想的句子。

4、體會感悟。

(1)課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大大的眼睛。

(2)請學生自由讀這個句子,大家讀了覺得怎麼樣?還美嗎?我們來讀這些聯想的句子。

a “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灑遍銀光。”

b“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c“海面上颳起了大風……”

(3)彙報這部分內容,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柔和、徐緩、有力、快速、高昂激盪)

(4)欣賞畫面,傾聽音樂,感情朗讀

(5)指導朗讀這段課文,並初步背誦。

(直奔文章重點,體會樂曲意境: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而文章並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而這一內容文章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的聯想表現出來的,為此,我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施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湧”。並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映的《月光曲》的三具樂段,即輕鬆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師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三層文字。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體,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從而突破了重點,並讓學生分辨了事物和聯想。這一步,體現了學法“勾”和“議”。在落實這一環節時,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五、結束語:

如此美好的樂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那麼,貝多芬的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下節課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追溯作曲根源,瞭解人物心境: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造出來的呢?下節課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來得出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靜,聽到琴聲;走進茅屋,引起同情;遇見知音,非常激動;環境清幽,創作名曲。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他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

六、作業:

背誦第九自然段

板書設計: 26 月光曲

柔和徐緩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風捲巨浪

高昂激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湧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旨在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指導思想。

《月光曲》説課稿11

【説教材】

《月光曲》是選自語文注提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展現了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極富感染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藝術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引導學生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樂曲的意境。

2、教學難點:

根據樂曲的旋律,瞭解樂曲的內容,引導學生感悟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説教法、學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把語文學習的過程真正變成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能力發展的訓練場,我認真地分析、研究,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能力,有機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倒敍教學法、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糅合,展開了本課的教學。

針對高年級語文教學要注重學法指導的要求,我指導學生採用課前預習法、課堂質疑問難法、合作學習法、課後延伸法、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學習課文。

【説教學設計】

一、調動情感,激發興趣

這篇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經歷較遠,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親密接觸故事內容,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名旁觀者來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橋樑,對我來説是責無旁貸的。上課初始,我有意設計了一個闖關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斷,並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

隨後顯示各關內容:

1、請你根據樂曲和這一句話,猜一個人,説出曲名。

2、你能簡單地向大家介紹貝多芬嗎?

(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談談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人。)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闖關,多麼富有挑戰性啊,加之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肯定會積極踴躍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能輕鬆地讓學生認識到:貝多芬是一個傑出的音樂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願意用音樂為窮苦人造福;同時他還是個意志頑強的人,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還能創作出那麼震撼人心的鉅作,這些作品曾經使許多人振奮精神,鼓舞人們在逆境中揚起生活的勇氣。正因為認識的深入,學生在貝多芬高尚情操的薰陶下,個人情感的調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時教師再相機提問:你知道這麼優美的《月光曲》,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嗎?以此揭題,為學生創設了主動學習的氛圍,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了很自然的鋪墊。

二、質疑問難,互助解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在初讀課文這一環節時我着重指導學生採用質疑問難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來學習。首先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提出自己不得其解、感到疑惑的地方(對於學生所提的問題,備課時教師已經做了一定的預見);其次,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問題的難易程度,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解決;之後,對於全體學生都感到比較困惑的幾個問題,教師則組織、鼓勵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展開合作學習,各小組分別選定一個問題在組內再讀文、思考、討論、交流;最後請各小組選派代表反饋學習的情況,大家當眾交流。學生在讀中思考質疑,活躍了思維,人人蔘與,熱情很高。通過小組互助討論交流,即便是對文章的某些理解可能會有些偏頗(如是什麼觸發了貝多芬的靈感,創作了《月光曲》?他要通過《月光曲》表現什麼呢?等問題),但也不失為是一次很好的互助學習,以及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再現情境,誦讀內化

這篇文章是寫《月光曲》的創作過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體描寫月光曲的呢?學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體學習課文時我採用了倒敍教學法,引導學生直奔重點。這一段的重點是瞭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並沒有直接描寫樂曲的琴聲、節奏、旋律等,學生僅憑皮鞋匠兄妹倆聽到琴聲而產生聯想的句子來了解樂曲,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為此,在教學重點段時我採用了以讀促講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地品讀皮鞋匠兄妹產生聯想的段落,然後點學生示範讀,讀後相互評議(主要從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展開),評議後再試讀。在反覆多次的朗讀後我再請學生説説讀了這一段文字的感受,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倆是根據什麼想象出這樣美好的畫面呢?是根據貝多芬彈奏的曲子的琴聲來想象的。這琴聲有什麼特點?應該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還應該有輕有重。這其實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麼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樣變化的呢,你能説得出嗎?

此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顯現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捲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湧的動畫,並配上相應的三個片斷的樂曲,組織學生細緻觀察、討論,分別引導學生概括出樂曲三個片斷的特點:柔和舒緩、有力、高昂激越。教師播放課件引着孩子們欣賞、想象、感悟;鼓勵他們展開想象,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配樂表達樂曲的意境: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夜晚顯得格外寧靜,一輪皎潔的明月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緩緩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銀光一點點鋪在海面上,霎時間,月亮越升越高,銀光鋪滿海面,銀色的大海顯得無比壯觀,月亮在縷縷輕紗似的雲彩裏穿行。突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斷地朝岸邊湧來,此時的大海完全沒有了先前的温柔,到處是波濤洶湧

最後請他們輕聲跟着老師伴隨畫面、音樂有感情地誦讀,因為前面有了感情朗讀的基礎,所以有相當的學生已經能夠輕鬆地背誦這段文字了。

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為孩子們搭建學習的橋樑,以多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通過各種方式的感情朗讀引導他們的情感與文本、樂曲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悟到樂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輕鬆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點,不經意間也教會了學生根據事物的特點展開聯想的方法,使學生的積累、感悟逐漸內化。

四、引導探究,情感昇華

如此優美的樂曲,貝多芬創作的靈感是什麼呢?肯定有學生説是因為當時的環境(蠟燭吹滅了,清幽的月光照進小屋,屋裏顯得寧靜、明亮、美好。)使得貝多芬產生了靈感,創作出這首曲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這首曲子的節奏、旋律會有如此明顯的三個片斷的變化呢,這三個片斷的旋律跟什麼有關呢?我意味深長地提出這個疑問,並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全文,引導學生根據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展開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貝多芬到萊茵河畔的小鎮上演出,一天夜裏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當時的心情輕鬆平靜,這正如第一樂段的輕鬆舒緩;而後當貝多芬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樂曲以及兄妹倆的談話內容時,心裏十分感動,產生了對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繼而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琴,當時的心情無疑有些激動,這正象第二樂段旋律漸強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因為能在這樣的小鎮上遇到盲姑娘這樣的知音而更顯激動,因此思如泉湧,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於是即興創作《月光曲》,正像第三樂段高昂激越,進入高潮。

這樣細細分析,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原來《月光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盲姑娘,貝多芬是為遇到盲姑娘這樣熱愛音樂、深知音樂的知音而創作此曲的,文章藉助窮鞋匠的想象來表達了藴含在《月光曲》中貝多芬的內心的情感變化。自然而然地,難點就輕鬆地突破了。那麼《月光曲》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貝多芬的善良和偉大,善良表現在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偉大表現在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作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我覺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讓人敬佩!如果貝多芬沒有對盲姑娘那種高尚而真摯的情感,他肯定創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知、明理、悟情、抒懷,在貝多芬美好情感的薰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昇華。

五、拓展創作,展現個性

為了使課外學習成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特意設計了一項課後選擇練習:請你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月光曲》的來歷,着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寫(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屆時將選錄優秀的作品進入班級的版報、網站,予以獎勵。同學們積極踴躍地參與了此項活動,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的選擇學習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獨特的個性色彩!

《月光曲》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冊第17課。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冊第六單元第二篇閲讀教學教材,是繼第五單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訓練後,進行“用幾個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的閲讀訓練。這也是本冊教材閲練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的閲讀訓練就是將上一課《兩塊銀元》中學到的方法在本課的學習時加以嘗試、運用,也為下一課《五月端陽》的教學——即“回答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第3次訓練作了奠基。

3.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敍述,其中分別敍述了貝多芬從瞭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薰陶。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後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説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併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説、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5.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並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後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後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總結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着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着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學法:

1.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文道得到結合。

教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説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4.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三、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教時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在聽時感受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聽後告訴學生這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世界名曲——《月光曲》,爾後,引學生帶着問題:如“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曲子怎樣譜成?它的內容是什麼?表達貝多芬什麼思想感情?”等進入新課的學習(出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

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着剛才的問題,聽課文配樂朗讀。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聽錄音後,引導學生自學字詞:抓字詞的音、形、義幾個方面加以檢測,同時結合近義詞辨析練習加以鞏固。

(字詞教學是閲讀教學的常規訓練,在課堂上安排部分的時間練讀,便於教師個別指導,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落實字詞教學後,讓學生討論剛才的問題以瞭解大意,於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老師設計的由淺入深的提問。隨後簡介貝多芬。

(通過訓練,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經老師對貝多芬的生平介紹,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

上一環問題的初步理解以幫助課文第一節的學習,而本節的學習為理清文脈作索引。

學習時,生練説,師引導,從“譜寫”曲子,以至“譜寫”壯麗的詩篇,再擴句,使知識得以延伸,從而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習課文第一節後,點出最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總的介紹”、“關於《月光曲》的傳説”兩部分為篇章結構,從而分段也就不難解決了。

(根據教材特點,充分兼顧學生實際,設計教路,幫助學生順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脈胳。)

四、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的第1、2題。

2.用“券、恬、音、鍵”等形近字組詞。

第二教時

一、研讀課丈,入情悟境

課前,通過教師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情境,於是設計瞭如下描述:“傳説的開頭就描寫了一個美麗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在一個月色瀉滿萊茵河的秋夜,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山路上散步,路的盡頭,有一間小茅屋的窗口裏透出微弱的亮光,偶爾還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不由得使貝多芬走近茅屋……

(這樣,讓師在描述的同時,學生潛意識進入情境。)

1.目標的提出

將學生帶入情境後,引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然後提出學習任務,用投影出示“目標導向”及“課後第1題的三個問題”。

學習目標的明確使學生有章可循。目標的準確、具體,便於操作、檢測。

2.目標的落實

(1)結合目標導向,指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揭示學法。

①首先讓學生讀問題,用“____”劃出疑問詞,用“”劃出關鍵詞,並確定回答的重點。

②默讀課文,找出和這個問題有關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劃句子的意思。

要解決第一題,重點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貝多芬聽到……眼睛瞎了”這兩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時,我設計訓練題,以誘發學生思考,如:“貝多芬聽到什麼?”“琴聲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麼”及“貝多芬當時心裏想些什麼”等。

通過分角色朗讀,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再組織語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問題。

(學生不僅瞭解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聲讓買不起音樂會入場券的窮人得到藝術的享受,同時也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後,有感情地朗讀第2~5自然段。

⑤小結學法,即以上的四個步驟。

(2)分組學習課後習題1中的第二個問題:運用學法。

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學習和遷移的影響作用,在學法上則採用順向遷移的方法。

交流分組學習中的疑難所在,及時加以反饋,師作了小結以後,引學生進入最後一個問題的自學。

(3)自學課後習題中的第三個問題:掌握學法。

(學生將已學會的原理予以廣泛的應用,提高學法遷移的價值。)

在落實這一環節時,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

中感受與理解)

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4)熟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在完成文後的問題後,邊讀課文,邊歸納課後習題的三個問題,即可歸納本文的主要內容。

(這一步的教學是前一步教學的水到渠成,也達成了本教時的教學目標,落實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①p40第4題。

2.作業本第6題——歸納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

一、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1.師以形象的描敍,先將學生從《月光曲》譜成的傳説中轉入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1)先讓學生明確朗讀的基本要求,然後簡要交代朗讀課文開頭和結尾的技巧。

(2)重點指導貝多芬為盲姑娘彈曲子這部分。

藉助投影(出示貝多芬和兄妹倆的對話),學生練讀→討論→師點撥→生有感情地讀,重點領悟兩個“您”及歎號、問號的作用。

(通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體會兩次的對話所體現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導學生朗讀第9自然段中,根據文中描寫,藉助簡筆畫,創設情境,便於學生悟境。

a.結合“聯寫”部分的三個畫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的微雲”,及“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了巨浪”,體會“緩慢舒暢→輕鬆明快→雄壯激昂”的情感變化。

b.帶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後,再朗讀文章的“寫實”部分(通過男、女生對“寫實”、“聯想”部分的朗讀,為下一步的背誦理清了思路)。

2.導背誦第9自然段。

背誦前,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兩種背誦法,並指出本文宜按“提綱背誦”,然後嘗試背誦。

在細讀中悟境,於悟境上背誦,既完成了教學目標之一,又突破了難點。

二、感情朗讀,小結收穫

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後,進行小結收穫,如讓學生説説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等,最後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疑惑之處。

(通過談收穫,檢測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讓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補救反饋,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和能力。)

三、學習創新,設計作業

※創造性描述:

1.貝多芬回到客房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麼寫?怎樣想?

根據以上內容練習寫一段話。

2.學生描述。

(通過描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昇華。)

《月光曲》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課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藝術的魅力”為專題。選編本組教材的意圖,一是欣賞音樂、繪畫、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的情操;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在敍事時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是怎樣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學習作者表達感受的方法;三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四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各自條件,通過閲讀和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瞭解各種藝術。而《月光曲》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重點的極好例子

《月光曲》講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同時也告訴我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課文文脈清晰,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暗線是貝多芬的感情發展。這種感情的發展與盲姑娘對音樂喜愛的感情是交織在一起的。另外,體會作者在敍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

二、説學情:

《月光曲》這篇課文,感情深沉,意境深遠,特別是第九自然段聯想和想象相結合的表達效果,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教師引導學習,反覆品悟語言內涵,真正讀出深層次體驗,在此基礎上達到與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説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等詞語。

2、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內容。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3、學會分辨實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意境,感受樂曲美妙和作者在敍事中將兩者恰當結合,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四、説教學重點:

定為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感情變化原因。

五、説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在敍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六、説教法:

抓住重點、默讀思考、讀後交流、朗讀悟境、欣賞體會、感悟寫法、拓展閲讀、遷移運用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説學法:

讀思、批畫、體悟、説與寫。

八、説教學流程:

結合211導學練三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讓教法、學法充分應用於課堂,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兩課時教學。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檢查字詞學習情況(重點指導“粼”和“霎”的書寫)

三、抓住課文線索概況文章主要內容

四、探尋原因,體會情感

五、小結

以上五個環節的實施,主要為了達成兩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等詞語。

2、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內容。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温故而知新。在這一環節主要複習兩個知識點:一、聽寫詞語 二、回顧課文主要內容。通過複習,做好與第二課時內容的銜接,使整個教學渾然一體。

二、抓住重點 品讀感悟

在這一環節,我相信學生的能力,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重點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最能表達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變化,是文章的精妙之處,是本單元及本課讀寫訓練的着力點,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停留駐足在此,引導學生讀思、勾畫批註、概括畫面、朗讀悟境、欣賞體會。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點。默讀八九自然段,勾畫批註,分辨出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品讀第九自然段,體會作者是如何用文字來描寫《月光曲》旋律的變化的。在這裏我做了三個預設。預設1首先出示重點句段,引導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畫面。有效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藉助這些詞語還可以清晰的想象畫面。有利於後面的朗讀指導。預設2聯繫文章內容,體會月光曲旋律的變化和貝多芬情感變化之間的聯繫。用感情朗讀表現景象的變化、月光曲旋律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情感的變化。學生用繪聲繪色地個性化朗讀,再現文本的情境,彰顯語言學習的魅力。內化語言、體悟情感、積澱語感。在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和孩子們一起欣賞《月光曲》

讓語言與音樂相通相諧。

三、領悟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閲讀中,要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並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根據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這樣寫的好處是使文章內容更具體、更豐富,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鼓勵學生在習作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的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閲讀 紮實訓練:

葉聖陶先生説“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將學到的方法在課外拓展閲讀中得以實踐。學生親歷了概括、表達、訓練的過程,奠定了授之以漁場的方法。

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學會閲讀和表達。朱作仁教授曾説“大量讀寫,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的規律”。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環節,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一段話,進一步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月光曲》説課稿14

説教材:

《月光曲》是選自語文注提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展現了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不僅語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極富感染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藝術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引導學生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樂曲的意境。

教學難點:

根據樂曲的旋律,瞭解樂曲的內容,引導學生感悟“美好樂曲的產生不

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説教法、學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把語文學習的過程真正變成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能力發展的訓練場,我認真地分析、研究,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能力,有機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學法、倒敍教學法、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糅合,展開了本課的教學。

針對高年級語文教學要注重學法指導的要求,我指導學生採用課前預習法、課堂質疑問難法、合作學習法、課後延伸法、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學習課文。

説教學設計:

(一)調動情感,激發興趣。

這篇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經歷較遠,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親密接觸故事內容,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名旁觀者來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橋樑,對我來説是責無旁貸的。上課初始,我有意設計了一個“闖關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斷,並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隨後顯示各關內容:1、請你根據樂曲和這一句話,猜一個人,説出曲名。2、你能簡單地向大家介紹貝多芬嗎?(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談談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人。)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闖關”,多麼富有挑戰性啊,加之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肯定會積極踴躍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能輕鬆地讓學生認識到:貝多芬是一個傑出的音樂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願意用音樂為窮苦人造福;同時他還是個意志頑強的人,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還能創作出那麼震撼人心的鉅作,這些作品曾經使許多人振奮精神,鼓舞人們在逆境中揚起生活的勇氣。正因為認識的深入,學生在貝多芬高尚情操的薰陶下,個人情感的調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時教師再相機提問:你知道這麼優美的《月光曲》,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嗎?以此揭題,為學生創設了主動學習的氛圍,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了很自然的鋪墊。

(二)質疑問難,互助解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在初讀課文這一環節時我着重指導學生採用質疑問難和合,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問題的難易程度,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解決;之後,對於全體學生都感到比較困惑的幾個問題,教師則組織、鼓勵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展開合作學習,各小組分別選定一個問題在組內再讀文、思考、討論、交流;最後請各小組選派代表反饋學習的情況,大家當眾交流。學生在讀中思考質疑,活躍了思維,人人蔘與,熱情很高。通過小組互助討論交流,即便是對文章的某些理解可能會有些偏頗(如“是什麼觸發了貝多芬的靈感,創作了《月光曲》?他要通過《月光曲》表現什麼呢?”等問題),但也不失為是一次很好的互助學習,以及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P>

(三)再現情境,誦讀內化。

這篇文章是寫《月光曲》的創作過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體描寫月光曲的呢?學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體學習課文時我採用了倒敍教學法,引導學生直奔重點。這一段的重點是瞭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並沒有直接描寫樂曲的琴聲、節奏、旋律等,學生僅憑皮鞋匠兄妹倆聽到琴聲而產生聯想的句子來了解樂曲,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為此,在教學重點段時我採用了以讀促講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地品讀皮鞋匠兄妹產生聯想的段落,然後點學生示範讀,讀後相互評議(主要從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展開),評議後再試讀。在反覆多次的朗讀後我再請學生説説讀了這一段文字的感受,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倆是根據什麼想象出這樣美好的畫面呢?”“是根據貝多芬彈奏的曲子的琴聲來想象的。”“這琴聲有什麼特點?”“應該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還應該有輕有重。”“這其實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麼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樣變化的呢,你能説得出嗎?

此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顯現“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捲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湧”的動畫,並配上相應的三個片斷的樂曲,組織學生細緻觀察、討論,分別引導學生概括出樂曲三個片斷的特點:柔和舒緩、有力、高昂激越。教師播放課件引着孩子們欣賞、想象、感悟;鼓勵他們展開想象,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配樂表達樂曲的意境: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夜晚顯得格外寧靜,一輪皎潔的明月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緩緩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銀光一點點鋪在海面上,霎時間,月亮越升越高,銀光鋪滿海面,銀色的大海顯得無比壯觀,月亮在縷縷輕紗似的雲彩裏穿行。突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斷地朝岸邊湧來,此時的大海完全沒有了先前的温柔,到處是波濤洶湧……

最後請他們輕聲跟着老師伴隨畫面、音樂有感情地誦讀,因為前面有了感情朗讀的基礎,所以有相當的學生已經能夠輕鬆地背誦這段文字了。

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為孩子們搭建學習的橋樑,以多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通過各種方式的感情朗讀引導他們的情感與文本、樂曲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悟到樂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輕鬆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點,不經意間也教會了學生根據事物的特點展開聯想的方法,使學生的積累、感悟逐漸內化。

(四)引導探究,情感昇華。

如此優美的樂曲,貝多芬創作的靈感是什麼呢?肯定有學生説是因為當時的環境(蠟燭吹滅了,清幽的月光照進小屋,屋裏顯得寧靜、明亮、美好。)使得貝多芬產生了靈感,創作出這首曲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這首曲子的節奏、旋律會有如此明顯的三個片斷的變化呢,這三個片斷的旋律跟什麼有關呢?”我意味深長地提出這個疑問,並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全文,引導學生根據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展開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貝多芬到萊茵河畔的小鎮上演出,一天夜裏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當時的心情輕鬆平靜,這正如第一樂段的輕鬆舒緩;而後當貝多芬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樂曲以及兄妹倆的談話內容時,心裏十分感動,產生了對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繼而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琴,當時的心情無疑有些激動,這正象第二樂段旋律漸強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因為能在這樣的小鎮上遇到盲姑娘這樣的知音而更顯激動,因此思如泉湧,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於是即興創作《月光曲》,正像第三樂段高昂激越,進入高潮。

這樣細細分析,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原來《月光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盲姑娘,貝多芬是為遇到盲姑娘這樣熱愛音樂、深知音樂的知音而創作此曲的,文章藉助窮鞋匠的想象來表達了藴含在《月光曲》中貝多芬的內心的情感變化。自然而然地,難點就輕鬆地突破了。“那麼《月光曲》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貝多芬的善良和偉大,善良表現在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偉大表現在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作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我覺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讓人敬佩!”“如果貝多芬沒有對盲姑娘那種高尚而真摯的情感,他肯定創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知、明理、悟情、抒懷,在貝多芬美好情感的薰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昇華。

(五)拓展創作,展現個性。

為了使課外學習成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特意設計了一項課後選擇練習:請你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月光曲》的來歷,着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寫(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屆時將選錄優秀的作品進入班級的版報、網站,予以獎勵。同學們積極踴躍地參與了此項活動,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的選擇學習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獨特的個性色彩!

附學生改寫的作品:

那是一個秋天的夜晚,格外寧靜。我依舊像往常一樣坐在鋼琴邊,彈奏着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可是反覆地彈了幾遍仍然是斷斷續續,“多難彈啊,要是我能親耳聽聽貝多芬先生是怎樣彈的,該多好啊!”剛一脱口,我就感覺到自己不該説這話。果然,聽見哥哥傷感而又滿懷歉意地説:“都怪哥哥沒用,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我連忙安慰他:“哥哥,你別自責了,我只是隨便説説罷了。”這時,只聽見門“咯吱”一聲響了,好象是有人走進來了。“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説話的人有着渾厚的、有磁性的嗓音,顯然是位先生。我連忙站起來讓座,聽他彈奏。悦耳的琴聲悠然響起,就是我剛才彈的那首曲子,我真是又驚又喜。流暢的樂曲真令人陶醉啊,我都聽入迷了,我從來沒有聽到誰能把貝多芬先生的曲子彈得如此純熟!突然我想到一個問題:貝多芬先生不是到我們鎮上來演出嗎?他會不會就是?於是我激動地問:“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您彈的曲子感情多深哪!”奇怪的是那位先生並沒有作聲,過了一會兒,聽到他温和地問:“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秋風拂過我的臉頰,屋裏顯得靜極了。一陣柔和舒緩的音樂漸漸響起,我彷彿看到了哥哥曾經對我描述的美麗情景:一輪皎潔的圓月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緩緩升起,波光粼粼的大海一望無際,緊挨着月亮的地方銀光點點。不一會兒月亮就越升越高了,速度也似乎快了些,在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裏穿行,海面上鋪滿了銀色。忽然颳起了一陣大風,巨大的浪花不斷地朝岸邊湧來,大海上頓時波濤洶湧,多麼壯觀啊……“哥哥,我看到了!”“妹妹,我也看到了!”“咦,那位好心的先生呢?”“他肯定就是貝多芬先生,只有他才能彈得那麼好!能親耳聽到他為我彈奏,我是多麼幸福啊!”

《月光曲》説課稿15

我説課的內容是出自於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六年制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十六課《月光曲》。這一課是在學習一些描寫方法後,進一步來學習作者想象和實寫的寫作手法,併為以後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奠定基礎。

根據新課改後的教學目標、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茵、蠟、陌、盲、鍵、粼、霎、錄”,

正確讀準“譜寫、幽靜、純熟、入場券”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自身條件,我設定的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關鍵為:

課文記敍了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説。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閲讀訓練的好材料,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於讓學生正確的回答課後的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的美;理解貝多芬的兩次説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對教學起主導作用,在學好、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還要超越教材,而教學設計要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要以學習者為出發點,關注和挖掘學習者內在的潛能,突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了創造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自主學習和互動合作的氛圍和機會,教師要着力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教法源於學法,教法誘導學法,教法服務學法,學法源於規律,規律決定學法、決定於教法,基於這一理論我設定了如下的學法與教法:

學法:

1、運用自主、獨立、探究、創新的學習方法,掌握文章主要內容,學會字、詞;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思維的積極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係,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教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創設情境,引入《月光曲》,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落實第一條學法的目標,根據課後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進音樂,進入語感訓練;

語感訓練是國小教學的關鍵。

4、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根據教學要求以及教學需要我設置兩課時來完成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應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由課堂小天地,轉變天地大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在這個環節,首先會為同學們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這是一首什麼樣子的曲子,並引導學生説出文章的課題《月光曲》。

説出文章題目後,會對學生説,看到題目後,你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與問題呢?

然後問學生文章的作者是誰,讓學生自己介紹作者,教師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指導學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初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學文章的字詞,指導學生讀準詞語。

因為上一環節、提出看到題目後有什麼感想的基礎,因此在這個環節首先會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通讀課文,然後教學生讀字,學會本節課的生字,並會組詞。學會生字後,我會找學生起來讀課文,在讀完課文後,指出剛才學生讀錯或不準的字和字詞,引導學生讀準這些字詞,並理解個別字詞。

字詞教學是閲讀的常規訓練,在課堂上安排部分的時間練讀,便於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後作業負擔。

三、再次通讀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學生掌握字詞後,通讀文章,並讓學生小組討論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過上面對貝多芬的介紹,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對文章大意的瞭解,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讀文章,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月光曲》的情境。

讓學生再次帶着看到題目後的問題繼續讀課文,然後通過貝多芬為什麼要給盲姑娘彈一曲為引子,進入文章,通過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進行分析課文,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並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畫面,來體會貝多芬的心情,並指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在這個學習中,我主要採取讓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來完成。

在讀課文時,我會伴着音樂,讓學生陶醉於音樂中,感悟音樂的意境,使學生潛意識進入情境,感受貝多芬對貧苦勞動人民同情,體會《月光曲》的在幅畫面,感悟其畫面的美景,並充分兼顧學生實際,幫助學生順利地理清文章脈絡。

、配樂、分角色朗讀第九自然段,達到會背誦的目的。

通過多次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達到熟讀百遍,其意自現,體會文章的思想,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分角色朗讀為下一步的背誦理清思路,在細讀中悟境,於悟境上背誦,既能完成教學目標之一,又突破難點,讓學生提問題、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質疑難的習慣和解決問題能力。

文章多處運用“讀”來貫穿全文,是以讀為本,駕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2、對肖邦《夜曲》的描寫。

要求:

1)運用“實寫”與“聯想”的寫作方法;

2)用一段簡短的文字來寫。

板書設計是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服務,板書設計的合理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層次,感悟畫面。

板書設計:

26 月光曲

茵 蠟 陌 盲

鍵 粼 霎 錄

三幅畫面:月亮升起——輕幽、舒緩

月亮升高——漸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