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5篇

來源:文書谷 2.05W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5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北京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教科書第75—76頁的內容。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二、説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四、説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五、説教學過程

(一)説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些圖形,你還認識麼?看課件説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體圖形,説給大家聽你手裏拿的是什麼立體圖形?

規範語言:我手裏拿的立體圖形是長方體。

剛才大家認得都很清楚,記憶力真不錯!

它們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大家庭裏,除了立體圖形,還有另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還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體會圖形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就藏在你的.立體圖形上,它的某一個面就是平面圖形,請你找一找、摸一摸,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追問:你的手掌上是什麼感覺。(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對了這就是平面圖形。(引導學生説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位加減法、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能力目標: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説一説 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教學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四、説教法説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在開課時以談話方式導入新課,問學生早上有幾個人喝牛奶。我接着説:“小明家裏有好多牛奶,你看!”並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並試着自己提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 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環節,理解圖意,列出算式。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學生在本冊第三單元已經學過10以內加減法,列算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

第二環節,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並試着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我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我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彙報交流算法。説説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在彙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着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我可以説:“這些同學説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學生討論。

第四環節,講解湊十法。我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範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所以9+5=14。”然後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採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彙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説一説的過程理解“湊十法”。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裏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説一説的活動,採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彙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於“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針對算式9+5=,我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彙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

第五環節,介紹撥計數器的方法。我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 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環節,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裏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6+9=。

(1)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於鞏固“湊十法”。

(2)“看圖列示,解決問題”。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中鞏固進位加法。教學時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算法多樣化。

(3)“登山遊戲”。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

4、總結提升,複習小結。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總結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內容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裏,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裏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摸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稜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係。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説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裏。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麪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麪的關係。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麪的關係。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説:“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説説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説:“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説:“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裏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説。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囱還冒着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説,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説説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説説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説説。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後練習,為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對象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採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敢想、敢説、敢問,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願望強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聯繫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為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2)花壇裏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襬放着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裏,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隻,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於8和9的數據,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後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後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數據張貼在教室四周並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麼圖形就擺什麼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並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裏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通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填好後再讓學生順着數一遍,倒着數一遍。最後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着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後讓學生説説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 8<9 7<9 8>7 9>8 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塗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塗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於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通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台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要求學生把調查實踐作業和課堂上得到的獎勵,課後收錄到成長記錄袋裏。)

國小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我的説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一、説教材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喜歡做運動,育才國小的同學們也很喜歡體育運動。他們學校舉行一次全校運動會。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運動時熱鬧的畫面。(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説説)運動會上,學校給運動員們準備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現在還有多少盒?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 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説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 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 先數箱子裏的9盒,然後再接着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裏,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説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 9 + 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後)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裏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後,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於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並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從3根裏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b、 從9根裏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裏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2、從9根裏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這裏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豔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 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後,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説説這節課裏學到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六) 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