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4.84K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

首先我很高興能夠選上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課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節課不僅僅在於教會你傳統文化知識,更在於通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讓我對自己更加懂得了讓自己過的充實,讓自己學會了取捨以及灑脱。

記得小時候學古詩,學名著,當時只不過是為了學業要求,為了顯示讓父母開心。高中時學習孟子論語,只不過是為了大學聯考的要求。當時在我的心中認為這些文化的精華是很高深,但是當時卻很少去體會裏面真正所代表的意義。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卻沒有理解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麼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學,如何改,想不想學,想不想改。現在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在經歷的事情多了能夠真正的體會到了其中的含義。

上這堂課的開始,老師就讓我們每人準備自己對國學和傳統文化認識和自己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上去講講。在自己的準備和思考的過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來傳統文化對我們人手的指導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説我自己講的《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其實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經常缺少主見,總希望依賴他人。很多時候要用到知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以前沒學到什麼。其實很多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學習的,別人的只能參考,每個人走的路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聽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還是要克服自己惰性,從根本上博學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順利伐舟。還有《論語-學而》中的過則勿禪改,其實一個人不要害怕做錯事,沒有誰是都不錯的。但很少人卻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它。我們都只會選擇逃避,怕丟臉,總是找一堆的理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一個大丈夫如果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麼他還能做什麼呢?我們最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一錯再錯,所以要勇於承認錯誤的同時,並且學會改正。還有《孟子-公孫丑上》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自己從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便決定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所要承擔的責任。不要抱怨什麼條件,運氣等一些因素不好,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們做下了決定,我們就要有接受後果的那些擔當,無論是成功或者是失敗。或許有些東西的優劣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總有一天我們要承擔我們以前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好比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都是要還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對我們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圖享受,不要現在把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給毀了。一學期課當中,通過老師的教授和指導,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傳統文化並不是只有四書五經,原來還有如此多的東西。老師的卦象講解更是精彩。這些枯燥的知識,通過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解彷彿是一個小故事一樣,每一個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國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古人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領悟出來的,每一句話言簡意賅,同時又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其實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以及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我現在覺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無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麼做,以後要怎麼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卻很少。一個學期以後除了發現自己的年齡大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增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之後,我學會了在每天的課餘時間多看些書。我記得老師説過人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覺得人這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的人覺得無聊呢?

我當時就被這句話震住了。是啊,我已經不止不覺過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虛無的時空裏就這麼浪費掉了。人生最開始的二十年,本應該是我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好讓自己過好接下來日子準備着。現在想想自己到底學會了什麼,每天都在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我記得老師解過一個慌字,人為什麼會慌,是因為心裏沒有底,心慌。每個人都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着自己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從容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面對挫折。我偶爾會在星期二的時候跑去聽老師的從內盛到外亡。我記得當時你講海上鋼琴師的時候,你説了其實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學取捨。我突然有所領悟,對啊,人這一生很幸運的就是有的選擇,但也不幸的就是我們的選擇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學這學那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會。我也是,學的東西太雜了,到頭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換飯吃,是該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實在課中你給的經典句子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很多很多。

其實傳統文化的範圍太廣太廣,太深邃了。它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薰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理解傳統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明確人生價值觀念,提升人倫道德。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她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會道德完善審美觀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內涵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2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1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後發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由此可見,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認識到,必須努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文化,就要從孔子那裏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在道德行為規範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們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今天,我們在學校裏,應該怎樣推行《弟子規》呢?推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師告訴我們,首先要誦讀和理解。學生要誦讀,老師也應該誦讀。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縱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説,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之多。通過誦讀和講解,瞭解《弟子規》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去踐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來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向善的一面,我們要把這種潛在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他們經過不斷地踐行和反思,使正確的做法內化在他們的心中,並使之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説文》裏,“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推行《弟子規》,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於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心,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覆強調:學習《弟子規》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聖賢的要求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動家長協助我們踐行《弟子規》活動的開展。

孔子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規範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從孝入手教育和引導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個道理,也是事實:家長們自己也許在孝方面做得並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裏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説:“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裏、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麼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3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裏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着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户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4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後,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藴含着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裏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

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回來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説過這樣的話: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那是一種豁達、達觀、捨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於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恆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裏?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温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後,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捨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於此。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5

《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心得體會露天煤業財務總監、副總經理何宏偉給我們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學的傳統文化課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通過古代學者的小故事及詩句來引導我們從學習的用途、如何學習、學習什麼三個方面着手,讓我們懂得學習理念的內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現性,讓我們青工受益匪淺。通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學習目的

在課堂上何總用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學習的目的:

1.學習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學習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3.學習是造就臨危善斷自信心的根本;4.學習是來源於自己的快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説是結合了我們青工本質思想做出的一個總結。時至今日,學習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的讀書考證。旅遊是學習,健身是學習,上網是學習,工作是學習,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學習也從單純的求知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最終是要學以致用,探尋從辛苦中獲得的快樂與成果。

二、學習理念內化成為一種激情

學習需要一種態度。牛頓有過這樣的名言“你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才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們知道對於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時間是過得非常快;對於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間過得是‘一時三秋’啊。我們可以想一想,對於那些枯燥無味的、不喜歡閲讀的書籍,是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牛頓給學習的概念已經做一個總結,就是一個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所以,學習的苦與樂取決於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把學習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把學習當做生命過程去經歷,最終會把學習這種理念內化為一種激情,外化為一種習慣。做到快樂學習、輕鬆學習、享受學習,你還會覺得苦嗎?

三、學習是現實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前提

在當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環境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那應該學習什麼呢?人的素養有三點很主要,包括: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個人內涵。

1.綜合素質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為什麼有一些國小畢業或中學畢業的人會成為大老闆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卻上了大學還要給這些大老闆打工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重點問題停留在了綜合素質方面上。大家都經過了國小、中學、高中、大學的學習,可以説都掌握了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但是進入社會後,在綜合素質方面上,我們卻遙遙不及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對綜合素質方面上有所磨練了。我們只有隨着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還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早地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生存能力

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及企業情況來講,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指我們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總總結了做為露天煤業青工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識,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只有懂得行為規範,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財務管理知識,財是金錢和物資的總稱,財務管理教給大家的是聚財用財理財之道,做企業也罷做事業也好,都離不開它;再其次要會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完成任何工作離不開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評價員工的績效?如何使員工薪酬體現均衡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所能告訴我們的;最後知曉相關聯專業,專業是由於社會分工而產生,但一項工作常常涉及多個專業,只有瞭解和掌握了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不僅如此知曉相關專業還能建立全局理念。

3.個人內涵

強化個人內涵,就是強化個人修養,如同武林高手要練內功一樣。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單純的説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提升你的個人修養。曾國藩曾説:“讀書以訓詁為主。”多看經典訓詁學問,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對事物遵循過程瞭然於胸,穩坐泰山。正所謂“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萬兵。”所以實現這高標準人生目標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我們可以解惑;學習,我們可以實現抱負;學習,我們可以擁有臨危善斷的自信心;學習,我們可以擁有快樂。雖然學習很幸苦,但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實現我們高標準的人生目標。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就提出了學習是件歡樂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意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見。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無數不行知的部分,但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才能,學問可以轉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歡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學問,温習舊學問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件,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養、增長才能。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五千年來全部中國人的'才智,我們的祖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才智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 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育我們:利己、利人,功德遺憾。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掙脱了身心疼痛,悟了,獲得了大的才智,然後再去做事,協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 ,即五倫。它告知我們思維的辦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詳細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為先。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生命,我們應當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為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着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才智,這樣才幹真正讓父母身心更歡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 心 字,跟一個弟弟的 弟 ,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懷;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衷心親愛。《弟子規》中 首孝弟 就説明白孝敬長輩、兄妹親愛是教導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恭敬教師、恭敬領導;在家懂得親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懷伴侶、團結同事。在家裏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幹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才智和才能,由於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哄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平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廉價,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格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件應該潔身自愛、廉潔奉公,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平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廉價,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格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件應該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八、恥:是説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慚愧感。子曰: 知恥近乎勇 ,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遇的羞恥,繼而才幹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7

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看慣了世態炎涼,看多了人間冷臉,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眼淚。看到演講台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聲音深情地叫着“媽媽”,“媽媽”。我的眼睛禁不住濕潤了。我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媽媽”“媽媽”的叫着我啊!媽媽,多麼美妙的字眼啊!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的呼喚媽媽,那些生活的小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天剛滿四個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點多鐘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進門,把孩子放到牀上便翹着腳坐到旁邊看電視。廚房冷冰冰的,房間亂糟糟的。年輕的我不會看臉色,一邊笑着和婆婆説話,一邊趕緊做飯做衞生。我幼小的兒子躺在牀上,不哭也不鬧,小臉一直掛着笑,眼睛一直盯着我轉。我當時並不知道孩子餓了多久,只想把事趕緊做完。等我弄好飯,做好衞生,站到牀前時,已經快十一點了,兒子望着我,突然叫了一聲“媽媽”,然後把小臉轉到一旁格格的笑,我驚訝極了,孩子才四個月,居然會叫媽媽?我驚喜地抱起孩子,兒子又衝我叫了一聲“媽媽”,小眼睛裏都是笑。我渾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兒跪乳知道感母恩,我這麼小的孩子餓着肚子,不哭不鬧望着母親歡笑,難道不是感母恩嗎?這也是一種孝啊!

兒子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感冒,我帶他去醫院看病,途間路過一家花圈壽衣店。兒子遠遠地站住了,表情肅穆,很認真地對我説:媽媽,我以後一定會給你買最貴的花圈。我笑着握住他的小手,問他:怎麼會想到送媽媽花圈呢?媽媽還要把你和妹妹養大才能死啊!兒子有些着急,望着我的臉一字一頓的説:媽媽,我是説你很老很老以後死了,我會買最貴的花圈給媽媽。我愣愣的看着我幼小的兒子,心裏感動極了。我的孩子該是多麼的愛我這個媽媽呀!我的孩子沒有學過孝道,這麼小的年齡,卻已經知道媽媽去世後要厚葬媽媽,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感動的孝啊!生活的艱難磨沒了我的耐心,對着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擇言,不知道兒子怎麼想,就算剛罵他出門,他也不忘説一句:媽媽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聽力不好,他是叫我過馬路小心車輛。心裏也感動轉眼卻還是態度惡劣的對我的孩子。看着演講台上講課的老師,他主講的內容是要教好孩子學孝道和弟子規。我真想對他説:老師啊,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學習傳統文化的不應該是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學習啊!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孝順。那天大雨,兒子沒帶傘,看着已經放學了,又沒法聯繫他,只有呆在家裏站在窗邊望着車站乾着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車時瓢潑的大雨居然停了。看着兒子輕快地步子過了馬路,我心裏鬆了口氣。進門後兒子很得意的望着我的`臉説:媽媽,你兒子很棒,這麼大的雨身上一點沒淋濕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這麼大的雨居然沒淋濕自己,他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他知道怕父母擔心,所以學會了保護自己,這不是孝又是什麼?難道孝道真是需要學才會嗎?

吃晚飯後坐在桌旁和兒子談論我去聽了傳統文化課的事,兒子很嚴肅的對我説:媽媽,學習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牽強附會,愛和孝並不需要寫到臉上。磕頭作揖只是形式,古時候是因為沒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變成了下跪。現在是新世紀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嗎?難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順的人嗎?還有節儉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卻是壞事,如果所有的人都節儉了,消費自然就少了,經濟自然就會停滯不前了,社會也就不會向前發展了。這樣好嗎?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媽媽。

我看着兒子,感覺好新奇,原來只是個高中生的兒子居然懂得這麼多事情,看來我怎麼樣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國小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國小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國小生,需要好好學習的更應該是我們這類自以為是的國小生啊!這樣想想,我心裏豁然開朗了。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8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向來薰陶着我們成長。當初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絢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眨眼,珍珠的顏色才會如此刺眼;當六年的營養在體內堆積,毛竹的生機才會如此蓬勃。正是因為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後出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

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後了,這莫非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莫非是我們口口聲聲説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心,鼓舞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聞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樂觀提倡我們青少年應該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由於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未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往返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為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進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庇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決信心,共創美妙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麼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麼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 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餘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決,這般執着。

近百年來,因為種.種緣由,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 啃老 就像一隻 吸血蟲 一樣,在吸食着父母長輩們的 血 。我認為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寒冷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温將父母的被子暖和之後,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 還有孔融,惟獨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 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細葉,但能點綴囫圇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伴侶,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9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0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説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説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説: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説。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1

正式打仗XXX是從聽XXX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入手下手的,XXX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XXX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六合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肯定落下;蘋果肯定要秋天成效。

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XXX,看到了了XXX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XXX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XXX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XXX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XXX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XXX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

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XXX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XXX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2

最近看了《弘揚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的光盤,看後感想無數。在此之前我看過陳大惠教師和蔡禮旭教師所講的,學習《弟子規》怎樣做人的一系列書籍和光盤。關於傳統文化我也不是很懂,但看了這張光盤後知道了,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珍貴的精神財寶,是無價之寶。但不幸得很被我們拋棄了。今日我們又重新撿起學習傳統文化,是十分須要的。

在當今的社會裏,人心浮躁、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與《弟子規》的要求相去甚遠,説白了就是不會做人。在論壇上講演的教師們,他們所講的內容十分感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後,在他們的身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説學習前和學習之後判若兩人。其中有位來自x叫張華的教師,她講的特殊感人。她本人是位癌症患者,她曾畢業於一所名牌高校,畢業後順當地進入一所證劵公司。收入頗豐,很快就有了房子、車子、票子、以及當今社會上讓人豔羨的一切。於是,她捨命的消費享受,不懂得惜福,接下來果報也就跟着來了。先是事業上不順當,婚姻上也亮起紅燈,身體上也出了問題,最後確診為惡性腫瘤。於是她開頭埋怨上天對她不公正,甚至想到自殺。學習了傳統文化後,她明瞭了發生這一系列的不幸的緣由所在。古人云: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當你的德行不夠時,(沒有德行)你去享受大的福報,那麼災殃也就跟着而來。張華教師講,她從小就不聽父母的話,和長輩頂嘴,長大後也不懂得孝順父母,和《弟子規》所講的怎樣做人徹低相悖。

現在她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和《弟子規》之後,懂得了孝順父母,熟悉到過去的行為錯了,她在父母面前磕頭懺悔,宣誓一定改過。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佛教裏常説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 。因為她的心念改變了,身體也隨着發生了變化。她再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奇怪地發覺腫瘤縮小了,可以做手術了。後來通過醫生們的努力,手術很勝利,她也最終恢復了健康。張華教師用她的親身經受,活生生的事實告知人們,癌症是可以治癒的。只要我們根據自然邏輯,去生活、去做人、去孝敬父母、去愛你身邊的人,那你的一生一定安全歡樂。古人云: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古人的話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呀!

我皈依佛教多年了,但我看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光盤後,感到很慘羞愧。與那些在論壇上講演的'教師相比,我做的太不夠差距太大了。我明瞭了為什麼學佛多年,而長進緩慢吶,本來是沒有學好怎樣做人。《弟子規》講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見躋 ,我一定努力向他們去學習,先學做人。做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讓身邊更多人學習《弟子規》,瞭解中華傳統文化,讓老祖宗的教誨深化到每個人的心中,讓更多的人成為傳統文化的受益者。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越發和睦、越發美妙,終於會成為人們憧憬的人間淨土!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3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深邃底藴,這千年的厚重的文化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鬥拼搏着,在世界的勛章牆上嵌上中國人的印記。

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鮮為人知。為了讓更多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國家相關部門羣策羣力傳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廣電局的,有人就通過製作多檔文化類節目,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由中央電視台推出《朗讀者》董卿擔任製作人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又如:由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大型演播室季播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是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比拼。這個節目充分反映詩詞文化在全社會的繼承發展。再如由江蘇衞視、北京天潤農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聯合制作出品的歷時3年的《茶界中國》。這檔節目不僅講好了中國故事、傳遞了中國聲音、塑造了中國形象,更是為中國的製茶行業開闢了新的發展道路,站在全球的視角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作為中國最具標誌性的文化符號,茶人的執着和堅守,代表着中華傳承的匠人之心。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有意義的、有內涵的電視節目正傳承着中華的傳統文化。這些節目將沉睡的或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在觀眾眼前,贏得了各類觀眾的一片叫好。正是在這叫好聲中,那些沉睡的或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得以了傳承。而這些製作人就是真正的傳承人。

有的人看着他們火了,榮耀了。他們也想來蹭一蹭“文化熱”。是的,他們確實是蹭蹭。他們也只能蹭蹭。於是有所謂的大師講《論語》,有所謂的大師講“養生之道”,有了所謂的大師辦“國學班”。他們用着斷章取義的伎倆,祈禱着聖人的光輝能散射出來的一點點榮光在他們無人問津的節目裏。的確,他們做到了。他們騙取了部分觀眾的關注。但是這是不長久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正真去靜下心來去品味孔聖人的《論語》,他們是打着“文化”的偽旗,用所謂的“文化”譁眾取寵。雖然不久就被精明的觀眾揭開了他淺薄無知的本質。

但是他們名不副實,譁眾取寵的行為不僅玷污了聖人的思想,更可惡的是誤導了人們的.思想,又特別是學生們。還有那隻為追求收視效果卻不尊重歷史的影視劇,更錯誤的引導了孩子們對歷史真相的瞭解。這些行為對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極其不利的。他們的行為是可恥的。他們不是正真的傳承人。

那麼,怎樣才能做像董卿等人那樣正真的傳承人呢?請你銘記: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們經得起歷史和現實的推敲。要想把他們發揚光大,同學們必須得有充足的知識儲備,要有“匠人之心”,這樣你才會是一個正真的傳承人。

同學們,加油吧!用你們的勤奮和智慧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做一個真正的傳承人。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4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5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着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説,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説(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説,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説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説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