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叔夏西遊序》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1.02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一份好的閲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張叔夏西遊序》閲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張叔夏西遊序》閲讀答案

《送張叔夏西遊序》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送張叔夏西遊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張叔夏與餘初相逢錢塘西湖上,翩翩然飄阿錫之衣,乘纖離之馬,於是風神散朗,自以為承平故家貴遊少年不啻也。垂及強壯,喪其行資。則既牢落偃蹇。嘗以藝北遊,不遇,失意。亟亟南歸,愈不遇。猶家錢塘十年。久之,又去,東遊山陰、四明、天台間,若少遇者。既又棄之西歸。

於是餘周流授徒,適與相值,問叔夏何以去來道途若是不憚煩耶?叔夏曰:“不然,吾之來,本投所賢,賢者貧;依所知,知者死;雖少有遇而無以寧吾居,吾不得已違之,吾豈樂為此哉?”語竟,意色不能無沮然。少焉飲酣氣張,取平生所自為樂府詞,自歌之,噫嗚宛抑,流麗清暢,不惟高情曠度,不可褻企,而一時聽之,亦能令人忘去窮達得喪所在。

蓋錢塘故多大人長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鐘鳴鼎食,江湖高才詞客姜夔堯章、孫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館穀其門,千金之裝,列駟之聘,談笑得之,不以為異。迨其途窮境變,則亦以望於他人,而不知正復堯張、花翁尚存,今誰知之,而誰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復有家世材華如叔夏而窮甚於此者乎!六月初吉,輕行過門,雲將改遊吳公子季札春申君之鄉,而求其人焉。餘曰:唯唯。因次第其辭以為別。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浯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垂及強壯,喪其行資 喪:失去

B.餘周流授徒,適與相值 適:合適

C.迨其途窮境變 迨:等到

D.因次第其辭以為別 辭:辭別

10.以下各組句子,全都表明張叔夏“懷才不遇”的一組是(3分)

①自以為承平故家貴遊少年不啻也 ②嘗以藝北遊,不遇,失意 ③東遊山陰、四明、天台間,若少遇者

④語竟,意色不能無沮然 ⑤雖少有遇而無以寧吾居,吾不得已違之

⑥迨其途窮境變,則亦以望於他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記述了張叔夏少年時代家境富足時的翩翩風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懷才不遇的境遇,重點敍寫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懷窮達的豪情。

B.張叔夏的家世顯赫,他的高祖、曾祖是當時的豪門大户,江湖高才詞客姜夔、孫季蕃都曾依附於張家,沒想到張叔夏失意落魄之時,姜夔等人沒有幫助他。

C.作者記敍了與張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對他的文采精華,“風神散朗”,其樂府詞的“流麗清暢,不惟高情曠度,不可褻企”都給予了極高的讚賞。

D.在這篇贈序中,作者簡要敍述了張叔夏坎坷的人生經歷,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他懷才不遇的探切同情,並表達了對其人生態度的讚賞。

12.請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雖少有遇而無以寧吾居,吾不得已違之,吾豈樂為此哉?(4分)

(2)今誰知之,而誰暇能念之者!(2分)

(3)嗟乎!士固復有家世材華如叔夏而窮甚於此者乎!(3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劃線部分斷句。(不超過6處)(3分)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以所寶者異也。”

答案:

9.B(適,恰好。)

10.C(①是説張叔夏認為自己的風度不亞於太平時代世家貴族的公子;④是説張叔夏的神色;⑥作者的議論,感慨世事多變與人情冷落。)

11.B(姜夔、孫季蕃和張叔夏不是同時代的人,在張叔夏落魄時,是無法幫助他的。)

12.⑴雖然稍微有一些被賞識提拔的機會,但是沒有什麼用來使(或“讓”)我的生活(或“居住的地方”)得到安定,我沒有辦法才離開那裏,難道我願意做這樣的事(我以這樣做為樂)嗎?(“遇”“寧”“樂”各1分,大意正確1分。)

⑵現在誰還了解他,而且誰還能有空閒顧念他呢!(“暇”1分,大意正確1分。)

⑶哎!士人本來就還有家世才華和叔夏一樣,但是比他這樣還要貧困的啊!(“材華”“窮”各1分,大意正確1分。)

譯文

張叔夏和我第一次相遇是在杭州西湖上,叔夏風度翩翩,身穿細布做的衣服,乘着有名的好馬,在這個時候,他風度不凡瀟灑飄逸,自認為不亞於太平時代世家貴族的公子。將要到壯年的時候,失去了路費。於是無所寄託,困頓失意。曾經憑藉本領北上謀生,沒有遇到被賞識提拔的機會,不得意。急匆匆地回到南方,更遇不到被賞識提拔的機會。還在杭州安家住了十年。過了一段時間,又離開了,向東到山陰、四明、天台等地出遊,好像很少被賞識提拔。又放棄了這次出遊回到西邊了。

在這個時候,我四處流轉教授弟子,恰好和他遇上,問叔夏為什麼像這樣到處出遊不害怕煩擾呢?叔夏説:“不是這樣,我來,本來是要投靠自認為賢良的人,賢良的人貧困;依靠了解的人,瞭解的人死了;雖然稍微有一些被賞識提拔的機會,但是沒有用來讓我安定地居住的地方,我沒有辦法才離開那裏,難道我願意做這樣的事嗎?”話説完,臉上顯露出悲傷失意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喝酒喝得很痛快意氣舒張,拿出有生以來自己寫的樂府詞,自己唱了起來,感傷不已鬱結低沉,流暢華美,清脆暢達,不是才情高妙胸懷曠達,不能親近企及,而且一時聽到這個,也能讓人忘掉困厄與顯達、獲得和失掉這類事情。

杭州原來就有很多官居高位和長厚的人,叔夏已故的高祖、曾祖,都是豪門大户,江湖高才詞客姜夔、孫季蕃這類人。經常進進出出在他家裏吃住做張家的門客,價值千金的衣裝,車馬眾多的聘禮,説笑之間就得到了,也不認為很特別。等到他走投無路境遇改變,那麼也來期望別人,不知道如果正好又遇到姜夔、孫季蕃等人還活着這種事的話,現在誰還了解他,而且誰還能有空閒顧念他呢!

哎!士人本來就還有家世才華和叔夏一樣,但是比他這樣還要貧困的啊!六月七年級,他輕裝到我的家門來拜訪,説將要再去吳國公子季札、春申君黃歇的家鄉一帶周遊,並且去尋找那個知遇之人。我説:是是。於是順着他談話的次序寫下了這篇文章來給叔夏送別。

13.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 (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斷錯或多斷一處扣1分,3分)

《送張叔夏西遊序》閲讀答案2

送張叔夏西遊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張叔夏與餘初相逢錢塘西湖上,翩翩然飄阿錫之衣,乘纖離之馬,於是風神散朗,自以為承平故家貴遊少年不啻也。垂及強壯,喪其行資,則既牢落偃蹇。嘗以藝北遊,不遇,失意。亟亟南歸,愈不遇。猶家錢塘十年。久之,又去,東遊山陰、四明、天台間,若少遇者。既又棄之西歸。

於是餘周流授徒,適與相值,問叔夏何以去來道途若是不憚煩耶?叔夏曰:“不然,吾之來,本投所賢,賢者貧;依所知,知者死;雖少有遇而無以寧吾居,吾不得已違之,吾豈樂為此哉?”語竟,意色不能無沮然。少焉飲酣氣張,取平生所自為樂府詞,自歌之,噫嗚宛抑,流麗清暢,不惟高情曠度,不可褻企,而一時聽之,亦能令人忘去窮達得喪所在。

蓋錢塘故多大人長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鐘鳴鼎食。江湖高才詞客姜夔堯章、孫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館穀其門,千金之裝,列駟之聘,談笑得之,不以為異。迨其途窮境變,則亦以望於他人,而不知正復堯章、花翁尚存,今誰知之,而誰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復有家世材華如叔夏而窮甚於此者乎!六月初吉,輕行過門,雲將改遊吳公子季札春申君之鄉,而求其人焉。餘曰:唯唯。因次第其辭以為別。

6.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 )

A.垂及強壯,喪其行資 喪:失去

B.餘周流授徒,適與相值 適:合適

C.迨其途窮境變 迨:等到

D.因次第其辭以為別 別:送別

答案 B

解析 適,恰好。

7.以下各組句子,全都表明張叔夏“懷才不遇”的一組是(4分) ( )

①自以為承平故家貴遊少年不啻也

②嘗以藝北遊,不遇,失意

③東遊山陰、四明、天台間,若少遇者

④語竟,意色不能無沮然

⑤雖少有遇而無以寧吾居,吾不得已違之

⑥迨其途窮境變,則亦以望於他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説張叔夏認為自己的風度不亞於太平時代世家貴族的公子;④是説張叔夏的神色;⑥是作者的議論,感慨世事多變與人情冷落。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 )

A.作者記述了張叔夏少年時代家境富足時的翩翩風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懷才不遇的境遇,重點敍寫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懷窮達的豪情。

B.張叔夏的家世顯赫,他的高祖、曾祖是當時的豪門大户,江湖高才詞客姜夔、孫季蕃都曾依附於張家,沒想到張叔夏失意落魄之時,姜夔等人沒有幫助他。

C.作者記敍了與張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對他的文采精華,“風神散朗”,其樂府詞的“流麗清暢,不惟高情曠度,不可褻企”都給予了極高的讚賞。

D.在這篇贈序中,作者簡要敍述了張叔夏坎坷的人生經歷,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他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並表達了對其人生態度的讚賞。

答案 B

解析 姜夔、孫季蕃和張叔夏不是同時代的人,在張叔夏落魄時,是無法幫助他的。

9.請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雖少有遇而無以寧吾居,吾不得已違之,吾豈樂為此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誰知之,而誰暇能念之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嗟乎!士固復有家世材華如叔夏而窮甚於此者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雖然稍微有一些被賞識提拔的機會,但是沒有什麼用來使我的生活得到安定,我沒有辦法才離開那裏,難道我願意做這樣的事嗎?

(2)現在誰還了解他,而且誰還能有空閒顧念他呢!

(3)唉!士人本來就還有家世才華和叔夏一樣,但是比他這樣還要貧困的啊!

【參考譯文】

玉田的張叔夏和我第一次相遇是在杭州西湖上,叔夏風度翩翩,身穿細布做的衣服,乘着有名的好馬,在這個時候,他風度不凡瀟灑飄逸,自認為不亞於太平時代世家貴族的公子。將要到壯年的時候,失去了路費,於是無所寄託,困頓失意。曾經憑藉本領北上謀生,沒有遇到被賞識提拔的機會,不得意。急匆匆地回到南方,更遇不到被賞識提拔的機會。還在杭州安家住了十年。過了一段時間,又離開了,向東到山陰、四明、天台等地出遊,好像很少被賞識提拔。又放棄了這次出遊回到西邊了。

在這個時候,我四處流轉教授弟子,恰好和他遇上,問叔夏為什麼像這樣到處出遊不害怕煩擾呢?叔夏説:“不是這樣,我來,本來是要投靠自認為賢良的人,賢良的人貧困;依靠了解的人,瞭解的人死了;雖然稍微有一些被賞識提拔的機會,但是沒有什麼用來使我生活得到安定,我沒有辦法才離開那裏,難道我願意做這樣的事嗎?”話説完,臉上顯露出悲傷失意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喝酒喝得很痛快意氣舒張,拿出有生以來自己寫的樂府詞,自己唱了起來,感傷不已,鬱結低沉,流暢華美,不是才情高妙胸懷曠達,不能親近企及,而且一時聽到這個,也能讓人忘掉困厄與顯達、獲得和失掉這類事情。

杭州原來就有很多官居高位和長厚的人,叔夏已故的高祖、曾祖,都是豪門大户。江湖高才詞客姜夔、孫季蕃這類人,經常進進出出在他家裏吃住做張家的門客,價值千金的衣裝,車馬眾多的聘禮,説笑之間就得到了,也不認為很特別。等到他走投無路境遇改變,那麼也來期望別人,不知道如果正好又遇到姜夔、孫季蕃等人還活着這種事的話,現在誰還了解他,而且誰還能有空閒顧念他呢!

唉!士人本來就還有家世才華和叔夏一樣,但是比他還要貧困的啊!六月七年級,他輕裝到我的家門來拜訪,説將要再去吳國公子季札、春申君黃歇的家鄉一帶周遊,並且去尋找那個知遇之人。我説:是是。於是順着他談話的次序寫下了這篇文章來給叔夏送別。

10.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部分斷句。(不超過6處)(3分)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 人 請 曰 此 野 人 之 寶 也 願 相 國 為 之賜 而 受 之 也 子 罕 曰 子 以 玉 為 寶 我 以 不 受 為 寶 故 宋 國 之 長 者曰:“子罕非無寶也,以所寶者異也。”

答案 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

解析 根據文段意義和文言斷句的一般規律,“請曰”後文緊跟着“野人”説的話,所以此處有一停頓;兩個“也”均為表語氣的虛詞,均應該停頓,且後一個“也”後轉變了説話的人;“子罕曰”後是“子罕”的話,因而也要停頓;子罕的話從“子”“我”兩方面談對“寶”的態度,所以兩個“寶”後也需停頓。(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

【參考譯文】

宋國的一位農夫在耕田時得到了一塊玉,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農夫請求説:“這是我這個鄉下人的寶貝,希望相國賞我個臉,收下它吧。”子罕説:“您把玉當成寶,我把不接受它作為寶。”所以宋國有德行的人説:“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認為的寶與眾不同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