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不知作文

來源:文書谷 8.78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與不知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知與不知作文

知與不知作文1

央視《東方之子》欄目曾對諾貝爾物理學獎項獲得者丁肇中進行過一次專訪,在訪談過程中丁教授卻説了多個“不知道”,當記者問及丁教授的多個“不知道”時,丁教授回答道:“不知道的,你絕對不能説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不要瞎猜。”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孔子曾經説過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這樣做才是明智的。

反之,不懂裝懂則是不明智的。

在日本,曾經有一個叫清藏的人,一天,他和朋友們在草叢中發現了一隻兔子,一個朋友説:“看,這兒有一隻兔子死了。”清藏聽朋友這麼説立刻捂住鼻子説:“怪不得我聞到一股臭味。”話音未落,兔子突然跑開了,他的朋友非常吃驚:“原來它是在睡午覺!”清藏立即接上説:“怪不得我剛才看見它在動——”

後來,日本人就把那些不懂裝懂,隨聲附和的人稱為“清藏的兔子。”

可見,不懂裝懂不僅是不明智的'行為,有時還會給人留下笑柄。

在科學上,我們需要有嚴謹的態度,“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或許當你對別人“猜”出這一不知道是對還是錯的言論時,你可能意識不到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因這一“猜”所帶來的後果。如果他人依照你的言論去嘗試,或許也將與成功擦肩而過。

在學習上,我們更不能這樣,記得在國小六年級時,有一次老師在講解完一道題後説:“這道題會了的同學請舉手,不會的同學下課後到我的辦公室來,我再給你們講一遍。”我環顧四周,發現周圍的人都舉起了手,於是我猶疑着,最終還是將手舉了起來,儘管這道題我並不會做。

過了幾天,老師發下了單元測試卷,我驚奇地發現那道題醒目地出現在測試卷上,更讓它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分值——12分。我慌忙將其它的題寫好,以便節約時間來思考它,但直到考試結束鈴聲響起,那道題的答案處仍是空白!

我慶幸,這只是一次小考,但我也知道我要改正什麼——

我想,無論在學業上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或許也是我們成功路上的一輛車,助我們走得更遠更快——

知與不知作文2

最近,我參加了國學知識競賽。以前我從不去讀這些古籍的,只有在語文課上才會瞭解一些。現在,我每天讀、背古文,雖然效果不怎麼樣,但我多多少少還是瞭解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在學習方面,我們總會遇到一些難懂,讓人不知所措,無法理解的題目。我也是一樣,而我是這麼做的。

那天,老師講了新課,讓我們專心聽講,還説:“這些題目很難的,要聽好了,等會題目又不會做了。”一開始,我專心致志,一心想聽着老師講課,別人和我講話我都愛理不理的。可,很快我就經不住誘惑了,開始分心了。我和同桌只顧着講話,做作業時,我一竅不通。是這麼寫嗎?怎麼算不通呢!我想:早知道就聽老師講了,剛才幹嘛講話呀,真是的。我發了好長時間的呆,還是沒想出來。這是老師問:“這次的題目難不難?需要我講嗎?”我們講到:“不難!”我的.心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到底要不要説呢?我捫心自問:我會做嗎?到底是説還是不説呢?説,多丟臉啊,別人不都會笑我,説我傻。不説,本子上都是叉叉,多難看。還要到辦公室去訂正,臉面何有?,算了,錯就錯,管他呢。想起那一次,我就覺得好笑。特別是讀了《論語》中的“子曰:‘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説:“由!我把對待知於不知的正確態度交給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是呀,孔子教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知與不知。

説明了講學問要老老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知道了就是知道,只有這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才能獲得進步,是智者的行為。現在我不會做傻事了,我沒聽課不會做題目,不懂就去問。問了你才會明白,原來這麼簡單。只有明白了,成績才會有所提高。我不怕再被同學恥笑了,反而我覺得他們才傻,他不知道“知與不知”知與不知,你弄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你才會更加聰明。這次的國學知識競賽,真受益匪淺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