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作文3篇

來源:文書谷 2.03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融合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融合的作文3篇

融合的作文1

融合合——人一口,眾人一口,異口同聲。而在這信息爆炸般萌生的時代,多元化的碰撞,文化差異,信仰不同,抑或是存在形式的南轅北轍,似乎註定命運的輪會駛向天各一方。

不,我偏偏不信!地球是近圓球體而不是無窮空間,這理由聽似荒誕可笑,卻又何嘗不是證明了萬物終有交集,融合這一天。實物能與抽象情感完美相融,締造所謂的景情化一。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之言:“一切景語皆情語。”看那噤若寒蟬的小石潭旁何人幽聲輕歎,感一時之悽清寒骨,歎一生之命運多舛。罷了,那人便“以其境過清”而匆匆離去。柳宗元又何嘗不是傷情於景。那“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詩聖也將情寄化於那蕭蕭落下的枯枝中,秋日涼風凌亂了一地的孤獨落木,還有那感慨世態炎涼命不由己的心。

可言其形狀的景物與變幻莫測的情感也有交集,並能夠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名流、萬古不朽的名篇。

孔孟之學,老莊之道,兩者大相徑庭。嚴於求學,恪守本分是儒家學説教授世人的真知,即使焚書坑儒也挫敗不了學士的萬丈豪情與非凡氣節。顯而易見,儒家言論是崇高致真,講禮説義的。萬物卻並非如此簡單,如今世界絕非這般而已,我們還受教於那夢迷蝴蝶的莊子,闡述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老子。

你或許會疑惑,學他們的什麼?莊子不就是那不願居官位而願作泥中龜的人。可惜,歷史的確有些偏愛,那亡妻剛逝,莊子擊盆奏樂為妻大肆歡唱這一雅事,流傳至今竟演變成別人口中的無情荒謬,在我看來,他們人云亦云,或是太沉迷於儒學已無法自拔。老莊教會世人的是理性,是舌頭比牙齒更堅固不摧的讓之道,是超脱生死束縛的自然之原則。謙遜與博學廣知的融合體才為能人。儒之敦厚柔和,道之脱俗超然,相交融已然成為當今世界人類所追求的精神至高境界。

理與美也應是相濡以沫,融匯貫通的。天才之父愛因斯坦在靈感難求的時候也愛彈奏一曲,彷彿思緒會隨着小提琴上跳躍的音符而迸發。古往今來,縱觀中外名人理美兼具的人着實不在少數,一代藝術奇葩達芬奇對人體結構,對哲學,對理學,對藝術的貢獻都是顯赫的。務實嚴謹的理性思維再加以細膩柔和的文人氣質,它們的融合無疑是完人所具備的。

融合,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空虛之物,更是可觸可及之實體。你定見過那萬國建築羣在黃浦江畔莊嚴典雅的'秀氣身影,沒有人會對它們的存在心生排斥,只因上海已融合了國際的文化、經濟、交流各方面領域。那老上海特有的江南秀美之外,洋氣也隨處可見,中外特色相織相結。在冥冥之中,命運鑄就了這顆東方明珠。你定能發現,日新月異的變化悄無聲息中已然講上海將中國與世界相融合。看那謝幕一年之久的世博盛宴何嘗不是一次歷史見證?

融合,你有一種思想,我有另種看法,相結合,汲取精華,去其糟糠,便成了一種完美。

融合,是讓人們追求更加卓越的世界,具備更出色的性格,潛能。

融合,是將一切看似無關甚至矛盾的事物緊密相連,將對立化為相等,將世界縮小,將人與人拉近。

融合,終會讓一加一等於一。

融合,總有一天,南北兩去的軌跡會因它被扭轉至同一直線。在人類未來史中,多元化漸變為一元,各種差異都被磨去稜角。

相信,眾口同聲,眾心合一的世界正等着億億萬萬的人去融入其中。

合,人一口,永遠的眾人一口!

融合的作文2

可記得那位絕不平凡的老人,你曾説哪怕六天苦痛只為他一席話也是值得。那個午後,你們圍坐一圈,聽他把人生娓娓道來。此刻的你並不清醒,閉上眼就有些恍惚,眼瞼相碰時,他仍坐在面前,一臉祥和笑容,對一羣孩子説:“其實這世界上的人哪都沒有區別的,不過是有了山,有了水,把原本一個地方的人隔開了,才有了國家和地方之分……”離開那裏已經好幾個月,你常常念起這段話,總覺得有些懊悔當初沒能一字一句記下,如今再怎麼重複都找不回如他的感覺。

看到“融合”二字,你又不由地想起了他,不曉得若是此刻他在,又能説出如何的哲理,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定能講出很多很多吧,人與人的融合,還有人與自然的融合,你原本想説,融合有太多種,哪怕是兩門學科,兩種方言之間都會存在融合,而你想了想,卻只有他的信念讓你感動至深。

他的事業被同村的人認定為不務正業,而他卻有他的堅持,舉着槍站在可可西里的土地上保護那些動物,導師被偷獵者殺死後,他回到家鄉,依然堅持他要做的事。你曾以為那只是種純粹的保護,後來你卻承認你錯了,當他講起往事,對於他保衞過的一切,眼神裏流露出的並非是對弱者的同情,而像是對故人的懷念。你對身邊的朋友説,他是把它們都當成家人了吧。

他説其實他很平凡,你們始終不相信,一定要把他當作是英雄,而旅途向前,你們慢慢開始相信,因為在相同的人羣中,誰都是平凡的'。居住在南加先生家的日子裏,你們總算親眼所見了那種與動物如同家人般一同生活的場景。南加先生不善言辭,講起自己的故事常常説得沒頭沒尾,你們努力地從他斷斷續續的敍述中尋出他的人生線索,知道他也是個為了護着“家人”而賣過命的人。他家的院子裏有一頭普氏原羚,從小便是他們餵養大的,和他家的每個人嬉耍起來都不分彼此,看到你們走過去卻一下進入戰鬥狀態,擺出一副誓死捍衞他們的姿態。你常笑説,多像我們小時候看見陌生客人上門的樣子。

你們是一羣在城裏住着嬌氣慣了的孩子,第一天到那裏,看到時不時在房間裏飛的蛾子,忍不住伸手去拍打,結果那小男孩卻一下子撲上來,護着那隻差點就要被打到的飛蛾,帶着哭腔,一遍遍地同你們説“不”,一直到你們把手放下才跑出去。你説自那以後幾乎留下後遺症,連伸手打死一隻蚊子都頗有罪孽深重的感覺。

踏上歸程前,你們來到市區的旅遊景點,把一張張“救救普氏原羚”的宣傳單發給旅客和當地的店家,一如往常地一次次遭遇冷眼和拒絕,你卻覺得那一次沒有感到挫敗感,你説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為善而善,沒有在完成某個任務,而是在為愛而善,只為了讓自己心底噴薄而出的某種情感得到安撫。

你的回憶到這裏差不多將畫上句點,在回憶的過程中漸漸地清醒起來,一直反覆地被問,那次旅途到底收穫了什麼,常常都神情呆滯地回答一句美麗的風景和美麗的人。其實,遠不止這些吧。所謂的融合,未必是互相滲透或者是融為一體,人與自然的融合與漢胡文化的融合應當是不相同的,前者未必能以某種明顯的形式體現出來,或許只是一種埋藏在心中的感受,當突發奇想地要伸手觸摸空氣與河流,用奇怪的語言和動植物對話的時候,也許很是怪誕,但世界,的確不一樣了。也許再看達人秀舞台上那個能同雞鴨對話的男子,就不再那麼奇特了。

融合,用一顆心貼近另一顆心,用一個世界觸碰另一個世界,讓一切都有交集。

融合的作文3

這是文明最好的時代,也是文明最壞的時代——題記

900年前,當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還停留在那小小的一片江河湖海之中,對天下的信仰依舊體現在對土地的征服與兼併之上的時候。東亞與西歐,南亞與北非……在着一個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的興衰更替中,文明最初的融合就已經開始。

一個世紀之後,當人類逐漸意識到地球不再是簡單的天圓地方。當征服的鐵騎再無法到達遠方的土地,尚未被證實的學説成為了新的希望,一艘艘航船承載着一代人的夢想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在“地圓説”被證實的那一刻,文明的融合從此維繫在那揚起的風帆之上。海洋將地域性的文明逐漸連成一個整體。

時至近代,日益發展的工業科技終於催生了西方統治者的野心,當侵略不再是冷兵器的戰爭,當無情的火舌舔上古老國度傳承千年的文明。沉淪與救贖,失落或抗爭,中西方文明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着對精神文明的思考和訴求共同組成了19世紀最殘酷的進化論。

如果説古代的融合就如隔霧看花,若隱若現中永遠無法體味地透徹。那麼近代的融合就是刺蝟的擁抱,徹底,卻太過血腥慘烈。眼觀如今的21世紀,信息時代的最大優點就是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如此容易地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炫目華麗。當文明的融合已不再需要極端手段,我們是否已經迎來了文明最好的時代?

當重陽糕逐漸被巧克力所替代,當我們再不能夠用陰曆記住那些傳統節日的年月,當聖誕節的節日氣氛已隱隱蓋過中秋的時候,隨着那些民俗一起漸行漸遠的是否還有傳統文化的靈魂?當“仁、義、禮、智、信”不再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當潮流越發趨向於物質層面的享受與翻新,甚至連高端語言的重心都在向英語傾斜的時候,我們在他國辨認中國國籍的標誌是否只剩下了血脈中基因的傳承?不,追求時尚的'“潮人”們早已將發染得看不出本來的顏色,就連純黑的瞳孔都要用各色隱形眼鏡掩蓋。

我想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一次經歷,在美國的街道上迎面走來一個黃皮膚的姑娘微笑着詢問“Japanese?”或許她的裝扮真的“潮”到了“混淆視聽”的地步,但那一口標準的美式發音到底是隻有説着“平平仄仄”的中文長大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然而她卻為什麼出口就問“Japanese?”是為了顯示自己是一個日版潮女,還是為了讓更多老外以為她是一個“Japanese”而非“Chinese”?那一瞬間心中的刺痛和幾乎沒頂的失落讓我意識到,或許我們這一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遺失了魂魄中最不可方物的部分。那種他鄉遇國人而相視一笑的默契,那種清新淡雅的書卷氣和禮儀之邦特有的高貴與清華都去了哪裏?在政府不得不用假期來使我們記住傳統節日,不得不用考試來使我們記住詩詞歌賦的今天,我們遺失的已不再是那區區幾個數字或古文,而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我們的文明正在被非戰爭形式的文化侵略所侵蝕,傳承了千年之久的文明,連戰火都燒不化的文明,正在我們手中逐漸瓦解消散。再這樣下去,我不敢肯定,百年之後的今天,曾經那麼輝煌的中國文明是否會成為第二個亞特蘭蒂斯,在海洋深處無跡可尋。

我們存在過的證明需要我們自己去傳承與維繫。哪怕是每天花那麼半個小時讀一讀文化經典,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那麼做了,就會對這種風氣的形成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或許禮樂與傳統民俗並不能為我們帶來物質上的收益,但那卻是要刻在骨血之中的東西,不能因為潮流的改變而改變,不能因為文明的融合而被同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