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作文(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1.36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融合的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融合的作文(集錦15篇)

融合的作文1

我獨自一人託着疲憊走在回家的柏油路上,昏黃的街燈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長,路邊的梧桐定格腐朽的姿態,沒有星子的夜空漆黑地沉默。我踩着重重的步子,聆聽寂靜中纖弱的回聲,想像那是隔壁街上與我正同樣回着家的學子腳步;如果我抬頭能看見前方人匆匆的背影,我會覺得心底温暖,真好,在這個由夜歸人組成的樂章中,我並非獨自寂寞。

我忽然想起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帶着一身寂寞,拼命走向熱鬧的人羣,希望融入眼前的世界。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每個人都不甘心在故事外作一個寂寞的傍觀者,無論如何含蓄害羞,都願意在故事中去詮釋哪怕一小小的角色。這不是害怕孤獨、害怕被拋棄的自私心理,而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羈絆,是人與人之間的引力,是構成“融合”、融合民族、融合世界、乃至融合一切生命的基礎。

就個人生存空間而言,一生的成長,除了肉體的伸展發育至萎縮衰老外,就是精神境界的改變與昇華。精神成長在於挫折磨練之後所養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困難並不是一沓沓考卷、文件的有形堆積,它真正艱難地是如何待人處世。無數的人構成了這個社會,而成長過程就是把這些人的精華融合進自身。因為人與人原始的情感牽絆,所以人與人之間有太多微妙,若你能在不斷經歷中,學會吸納他人的方法乃至經驗,融合於自己的性格,藴育出一種新的風格和觀念,那就是一種融合性的成長,只要你還在遇到其他人,這種融合就不會停止,在不斷學習轉化的過程中,融合性地成長恰恰能給你無限的發展空間。

就人類世界而言,融合是一層最高境界。當參觀世博會的時候,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想法,每去一個館時會驚歎那一國家的創造力和科技力,而在參觀完畢甚至過了一段時間後,讓我驚歎的就不再是一個個民族,而是整個世界文明的進步與絢爛,沒有一個人,一個民族可以獨自靜默的發展,不與外界交流配合,不向他國學習模仿。分隔和融合的界限十分有趣:雅利安人對猶太人的屠殺,融合了全球工業軍事的繁榮;三大宗教看似分道揚鑣的信仰,融合在一起其基本內涵就是時刻轉化生命的內在。經年的傳説,浮誇的戰爭過後,世界走完了分隔的旅程,開始朝着統一方向進步。國與國的互利互惠,民與民的友好善良,生命與生命的彼此尊重和攜助,這是融合性地發展,沒有種族歧視,沒有異教焚殺,眾生皆是平等、般若蓮花,那人與人之間攜手走過兩千個世紀的引力和默契衝破信仰的束縛,紛紛從彼岸跑向此岸,融合性全球發展,世界文明進程統一向前邁進,才能豐盈無限之未來。

那時地球還很年輕,我們的祖先在寒武紀長出脊柱和勇氣,後來能夠踩着腳印走出原始叢林,學會雙手擁抱學會想愛相依。融合的道路依舊漫漫,那份人類的羈絆願他彌足深遠

融合的作文2

在這個科技突飛猛進的國度裏,隨着時代的變遷與推進;文化的發展,全球經濟化狂潮的席捲而來,“融合”這詞已不在是説説而已,它早已進入了人們的心尖。”深入到了人們的骨髓。

彼時千年,在《鑑真東渡》裏,回到盛唐時期。鑑真六次東渡,他帶去佛教經典以及建築.雕刻和醫學等知識,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佛教與醫經也有着緊密的關係。佛教以慈悲為懷,不僅要治世人的“心病”,還要治世人的“身病”,所以佛陀被稱為“大醫王”。《法華經》上説“多聞有智慧”,懂得醫方明等,是智慧的表現。特別是大乘佛教修菩薩行的出家人,為了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要把“於諸病苦,為作良醫”作為一種自覺的行動。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深入到名族靈魂的“融合。”這種歷史輪迴的是一種成功的現象。

融合,他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在無形之中,早已與這個時代融為一體。

在《德國式閲讀的力量》裏,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閲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侷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揹包裏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如果你在德國生活,你一定知道這裏的圖書是多麼昂貴。

説到他們對閲讀的需求知識的融合,不得不談及到我們中國了,在這個充滿科技創新的國家裏,手機成為了我們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每天有多少青少年對着手機“埋頭苦幹”,看小説,也不願意多看一兩眼對自身有用的書。説到閲讀量,更是令人咋舌!中國人每年每個人平均的閲讀量是一本書,甚至是零。若説想要像德國人那般與書本精髓的融合;答案不言而喻,那簡直是天方夜譚!魯迅的《拿來主義》裏有説過:“取其精華,去其槽帕。所以,我們應該向德國人學習,閲讀永恆的書,吸取書裏的精華,來對自身文化不足的填補!去掉看小説的不良習慣。也相當於是去其槽帕。因為融合是人與人之間的靈魂,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

融合,無關時間,無關事情。他只是願與不願,想與不想。我深喜北島先生那首叫《生活》的詩,只有一個簡潔得不能再簡潔的字:“網。”可他卻勝過了千千萬萬句話!我認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裏,我們不應該把忘了最終目的的“融合”稱之為融合;不該為自己找了那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矇蔽自己。我們該是要理解融合的真正涵義。

我們不該被這個時代給網住,我們要像蜘蛛那樣,與網融合的同時也要掌控那張網,而不是,蝴蝶,飛蛾,蚊子……諸多此類被網住的昆蟲。因為這個世界的進步創新需要我們,而我們需要知識文化的融入來補足世界的需要。

融合的作文3

當下的時代,融合成為世界發展的主題,我們見證着這種思潮改變着每日的生活。融合,代表了人類不斷向前探索的道路,也指明瞭世界發展的前進方向。

日新月異的世界,新奇的事物層出不窮,觀其根本,是融合使得它們獨立獨行,與眾不同。幾日前,喬布斯撒手人寰,但蘋果依然誘人。是喬布斯將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理念植入了蘋果的設計精髓。他所製造的產品不僅僅是數碼產品,而更像是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與奢侈品。正是科技與藝術的融合讓蘋果成為市場的領先者,時代的開拓者。

再看看我們每日沉迷其中的微博,它短小精悍,內容言簡意賅,深受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的人們的喜愛。因為微博身上即保留了博客“記錄生活,珍藏心情”的功能,而且又融合了快捷性與時效性,成為人們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窗口。這些來自生活中每時每刻的一點一滴,至真至情,讓我們駐足,流連忘返。此外,隨着科學發展的不斷推進,對於學科的分類與探索也是在不斷進行着。不同的兩門學科相互融合、推陳出新,出現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新學科,成為一個個不同的研究方向,不斷深入的探索造福着人類,讓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提升。

融合使得事物與眾不同,然而融合同樣也是這個世界走向和諧統一的助推器。文明間的交流促使雙方共同繁榮,共同發展。這種交流自古有之,從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到唐王朝成為東亞文化的交匯點,不同地域文化的種子經過傳遞,在他鄉生根發芽,落英繽紛。從西域傳入我國的胡牀、胡椅、飲食文化如今都成了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國的農耕技術、書法繪畫藝術,也在他國繁榮生長,遙相輝映。

可以説,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趨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着的,而這種趨勢在17世紀新航道開闢,大航海時代來臨後更顯引人注目。隨着通信技術的不斷髮展,時間與空間的柵欄正在被拆除,文化交流與融合無處不在。文化上,美國的快餐文化與西方的節禮文化正在不斷影響着國人的生活;而同樣,中國的孔子書院遍佈全球,“漢語熱”成為世界的潮流,連耐克的球鞋也有了“青花瓷”版……現代與古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正在不斷融合,走向和諧。經濟上的連鎖關係也許就更大了,全球經濟市場早已將每一個國度甚至每一個人納入其中,成為一個整體。美國的金融危機也讓世界各國“感冒發燒”,這一切都是融合使然。它讓這個世界走向統一,走向“微世界”。

我們走向融合,因為內在人性的光輝是相同的。融合的理念改變着當下的時代,也許我們人類今後會融合成為一個民族,説同一種語言?未來會告訴我們答案。

融合的作文4

你無法阻擋他,哪怕一絲一釐,他是一場風暴席捲了每一個角落,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力量,正在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他,是融合。

“老早的時候啊,喏,我和你爺爺結婚,送喜帖都要提前大半年類!喏,要人家慢慢送過去,然後還要風塵僕僕趕過來,要不怎麼來得及啊,我們那個時候啊,上海到甘肅到四川,那真是遠得很啊,想什麼國外咯,根本是想也不敢想的。”奶奶一邊泡着茶,一邊淡淡的笑,“不像你們喲,趕上好時候啦,坐飛機嗖的一下就到了,哈哈”

喝茶的時候和奶奶聊起,想象着賓客為了一場婚禮,提前大半月就上了旅途,那樣的祝福想必是非常虔誠的,見到來人的驚喜也必然不可用普通的欣喜來描述,越是遙遠的朋友越是欣喜,這樣想來在互相等待的過程中壘下的感動遠比現在方便快捷的一通電話來的濃厚得多。人來了皆大歡喜,也許不急着馬上回去,與老友呆上一陣,互訴衷腸將沒有見面的日子補全,又與當七年級般相互瞭解這才戀戀不捨的歸去又長久的期待下一次見面;若是沒有來,也必是一封厚厚的信,交待自己的近況,失約的原因,真心的祝福以及自身的抱歉,新人看來也是極為感動的,然而天南地北這樣的情感也要沉澱許久才能傳達。

這東西方融合帶來了汽車火車飛機自行車,帶來了電腦手機播放器遊戲機。看似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排遣了許多閒暇,實則無形之中也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全世界最遠的地方十幾個小時也就輕易的抵達了少了那份惴惴不安的期待和忐忑;用電話方便快捷的聯絡,削弱了和他人溝通千言萬語都想説完的熱絡;網絡能給人巨大的滿足感然而我們似乎缺乏了一個正式接觸相識的途徑;有了電視,遊戲機,我們也不會對酒當歌,吟誦詩句,去郊外踏青和鄰里相熟都變得很少了。

融合是一個過程,物質上的融合的確給生存帶來質的飛躍,幾乎所有的事都能快捷的搞定;可是就是去了沒有如此快捷時候對一切的珍惜。當每件事都變得不那麼困難的時候,我們反而失去了興趣。

如果是這樣,我寧願不要這樣粗暴地融合,我小時候還有過和同齡人打鬧的時候,而如果人們即使每天玩的都是ipad macbook,失去現實中交往的能力後,會不會變得一樣冰冷。

我希望的融合不是以淡泊人情為代價的物質融合,看奶奶的表情,也知,她到底是懷念過去的,如果有位老友猝不及防的突然出現,她定是會感動得一塌糊塗。

在世界如此之小的今天,人情味就變得異常珍貴,其實融合,某一程度上也將現實的感動擴大的無數倍。

如果我們利用物質的融合在現實中表達感動,傳遞感受,這才是生活上的質變,人情味厚重,才是是世界真正的不斷變小。我愛的是這樣的融合。

融合的作文5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融合漸漸成為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上海這個包羅萬象的城市在中國的覺醒下屹立在其東方。它的成功,它的輝煌來源於兩個字——融合。再者,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融合乃是所有成功的前提之一,而上海是由中國帶領着前行的。

當太白帶着西域的豪情壯志闖入中原朝廷時,那種氣囂勢高的態度讓久坐高堂的皇帝、讓美豔驚人的貴妃、讓朝野百官在驚歎中折服欽佩。不得不説的不是他那天賦異稟的文采,是那細雨中子代的狂野與豪邁沸騰了他的血液他的心,是那塊富饒而神祕的土地賦予了他的霸氣,是他那一顆與土地一樣不甘被束縛的膽識,在屬於他的世界馳騁。

這正是一種地域的差異而產生的融合,若沒有那塊西域土地的滋潤,李太白怎會穩坐詩仙的高位,帶着他飄渺浪漫的詩讓我們欣賞到他那時的情、那時的月?而這種融合也促成了當今世界的一種風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絕不僅僅靠了那一棟棟建築,而是人們可以在上海這一塊土地中見證到世界各國的融合,見識到地球村的和諧,這種融合就如那交錯的赤道,緯度,經度一般交錯而無法分割。

孔子帶領他所教的弟子周遊四國,以德為師,以智為師,以仁為師讓他的言行舉止被弟子記錄成《論語》,而這部儒學經典成為後事推崇的原因不單單是它的深刻性和理論性,更是因為孔子集百家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集合。當他遊歷諸國,或許是融合了西邊的事理、東邊的言論,在深入淺出的話語中他教會了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是融合了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各個方面的集合。這種教育,就如他在杏樹下淺淺教導着孩子一樣、温和。而上海的教育體制也在這種方向的驅動下,重視客觀人才培養,吸收各地高校畢業生與特長生,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從科技到服務,一步一步地為上海的高速發展鋪下基礎。同時,也不忘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任務,學習他國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大力推進中外合資的經濟體制,集外國的長處,在發展中改變自己。這是一種人才、地方、科技的融合,是一種集百家之長的融合。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精華。

我堅信這座融合了玩家的城市會在世界永遠散發光芒,我也深信當地域風情、人文事理融合在一起時,它的胸懷會更大,不愧於“東方之明珠”。

融合的作文6

融合,是一個與“前進”“發展”“創新”集於一身的字眼,誠然,融合創新發展,融合融合強盛。我國古代有一個圖徽叫做陰陽太極圖。陰陽兩魚融合形成一個圓。雖説帶有宗教信仰,但兩極溶成一體,才會有一個圓滿。這不正體現了我國古人對於融合的理解麼?唐朝初期,天朝一片盛況。

不斷有外邦前來建交進貢,又或者是朝廷派遣“御史”去外邦進行交流。正是這些交流,有了“鑑真東渡”,“唐玄奘西天取經”等佳話;正是這些交流,有了對當時社會乃至影響至今的“絲綢之路”。我曾經看過一張表格。記錄的是大唐年間公主們出塞外嫁的情況。其中以文成公主最廣為流傳。公主們嫁至外域不經能使國家之間的感情更為深厚,還能使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得到交流。這為華夏的文明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因有了這些融合,才有了“青牛白馬七香車”的盛唐。

民國初期,動盪的政局催生出了一大批留洋的有志青年。比如國父孫中山,就曾在日本學習過,並建立的一個直接引發之後“辛亥革命”的組織:興中會。“民族魂”魯迅先生也曾前去日本學醫。回國後發現國人比起“醫身”更需要的是“醫心”。於是他依然握起筆,寫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尊敬的周恩來總理,也曾去法國勤工儉學,學習了先進思想和技術後回到祖國,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大批留洋的有志青年,無疑是為推動歷史變化做出了巨大作用。清朝末期。封建王朝的統治導致中國嚴重缺乏與外邦的交流以及先進的知識。正是這批有志青年,融合了外國發達的各種技術和思想,為祖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其有了新的動力。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是什麼讓它有了今天的發展?無疑的融合。它融合了我們中國的文化:京都各大寺廟和古式房屋建築如詩如畫;它融合了西方的文化:東京街上聖誕節濃郁的氣氛,還有生產流水線上的重工業等高科技產物。融合帶來了發展與創造,更帶來了前進的動力。

相比較,我國近年來的表現也絲毫不遜於外國。去年,我們成功舉辦了世博會,讓世界矚目。世博會場館建造時,中外建築師們一同探究討論。描繪着一張名為“世界”的美麗藍圖。正因有了這樣美麗的融合,才有了後來集大成於一身,讓遊客們無不拍手稱讚的開幕式與世博園。這正體現了融合的力量啊!

一塊純鐵是很柔軟脆弱的。但若是有了別的元素融入其中,它便能成為一塊堅硬無比的鋼。不僅金屬是這樣。世間萬物皆是如此。句話不是叫做“團結力量大”麼?

現在,我想説,融合的力量更大!

融合的作文7

當我們呼吸的空氣愈加沉重,當我們生活的土地愈加荒涼,當我們飲用的淡水愈加稀缺時,倍感無力的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怎麼辦!或許此刻的我們該聆聽來自自然、來自內心的聲音。

春日的某天,我第一次這麼親近大自然。

踱步於樹木花草之間,彷彿什麼都是無關緊要的,就這麼靜靜地走着,淡淡地笑着。

清風拂過,身後傳來一陣樹葉的聲響。我回過頭。這是一副何其美的景緻呀!伴隨着風的吹拂而灑下一地花瓣的那棵不知名的小樹,如同一個驕傲的舞蹈家,站在偌大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一支舞罷,昂起頭接受着所有人的掌聲。莫因那滿地的花瓣而惋惜,孰不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亦是另一番超然之美。這風與樹如同琴與琴手,唯有互相配合融為一體才能彈奏出華美的樂章。多麼浪漫的大自然呀!竟鬼斧神工地在不經意間創造出這般浪漫的景緻。

再往前走些,便聽到孩子們細細的笑聲。路旁的古稀老人正用毛筆在地上的小方格中寫字。這毛筆生的不同,筆頭是用一般毛筆的頭所制,只是稍大幾周,筆身則是一隻礦泉水瓶,裏面盛滿了水。老人彎腰順着地面上的格子流暢地揮動着手中的“毛筆”,不經意間,一列漂亮的行數躍然地上。老人寫了幾列,太陽便不解風情地蒸發了之前的勞動。幾個圍觀的孩子又“咯咯”地笑了起來。老人像是沒有聽見,淡然地不倦繼續着。或許老人已化為一個得道高僧,看着萬物內心紋絲不動,這是份灑脱,彷彿外界的一切都無法改變其內心的目標。孩子們有些無知,老人卻“我笑他人看不穿”。那地面與老者如同棋局與棋手,唯有置身其間,才可決勝於彈指之間。多麼聰明的人類呀!不經意間的這般灑脱如同一首歌曲那麼動人。

站在頗有些高度的小丘上,俯視着大地、小樹、小河還有人。我突感世界的渺小。彷彿我便是當初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猛然間深吸一口氣,連空氣裏都瀰漫了青草的清新。彷彿我是一棵樹,峭壁之上依然挺立;彷彿我是株小草,野火不止卻生生不息,我感到無窮的力量湧入了我的內心。我想至少在那刻,大自然與我已融為一體。多麼迷人的畫卷!

我們是一體。大自然這麼告訴我。我這麼告訴我自己。

這是來自大自然的呼喚。這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呼喚。當大自然與內心律動起同樣動人的節奏而相融合時,便會勃發出響徹天際的力量!這副迷人的畫卷需要我們共同完成。

融合的作文8

沒有哪個詞能比“融合”二字更準確、貼切而不失偏頗地描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了。

全球化的進程已風風火火地運作了逾百年,頻繁的交流不斷地給人類文明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為各領域既有成果的夯實和再創新帶來了可能。電影大亨卡梅隆説,“全球化將人的視界縮小,聚焦與回顧又將人的眼球放大。”於是在過去的那些日子裏,我們看到:

生物和化學真正實現了“不分家”,科學家正在“生化”這片孕育無數可能的沃土上耕耘,並且不斷有所斬獲與突破;

文學跟數理似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冤家對頭,可數學家竟用算法與統計無懈可擊地給一場持續半個世紀的“紅學”難題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藝術、文化更是隨處播種,隨處開花。如今,凡所到之處,遍地都有西部的搖滾、歐美的藍調,還有中國的民樂。再小再破落的村鎮,也總會有那麼三兩處異域風情的教堂、寺廟。

沒錯,“融合”向世人彰顯了它獨領風騷的魅力。它邁着輕盈的步伐,就這樣在潛移默化間,推動者我們文明的進步,悄悄改變了每一個個體。“融合”是具有時代性的理念,我們身處的21世紀需要越來越多“融合”的實現。

提倡融合,先講究的是寬容的精神基礎。它是“厚德載物”的彼此尊重;是蔡元培先生的海納百川,“兼容幷包”;是毛主席高呼“閉塞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開放觀念,亦是鄧小平“走出去引進來”的全球視野。美國昔時的種族歧視一度危及亡國,而今卻有黑人總統執政,不失為價值取向之“融合”的佳話。再談我國的民族政策,力圖實現民族和諧、相與為一,同樣是對“融合”至上的嚮往。

融合,又是一種互補的姿態,一種求同存異的方法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能夠優劣互補,形成合力,便能化戾氣為祥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袁隆平將高產水稻和高質水稻雜交,得到了能養活數十億中國人的口糧,這無疑是融合的妙不可言;一國兩制的方針,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攜手並肩,在五星紅旗下熠熠生輝,又何嘗不是融合的巧奪天工?

但無論怎樣,“融合”的是非終究還要等待實踐的考量,一切都該化歸本質辯證地看待。一體化往往是融合鮮明的旗幟,弗裏德曼認為,世界正在變得平坦,這意味着融合讓文明前進的步伐空前的整齊。融合雖已是大勢所趨,卻切忌過猶不及。融合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刻品。唯有保留自我本色風采,適當地綴以個性,進退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方才恰到好處。

在“融合”的主旋律聲中,這個世界依然在悄無聲息地變化着。沒有誰可以阻擋這個趨勢而倒行逆施。學會融合,融入這個恆變不居、和諧統一的世界裏去。成全它,也讓它成全你,為你我乃至人類文明的前程鋪上一條康莊大道。

融合的作文9

兩顆水珠,彼此靠近,一經觸碰便成為了一體,再難以分離——融合最初的,也是最純粹的體現,就這麼悄聲無息地存在於世間。在這樣平靜而又平常的表象之下,融合,作為一條自然規則,有着不為人知的力量。

或許是生於這樣的自然之中,人類,作為自然之子之一,有着使用並且嚮往融合的本能。從最初的人類將紛繁的金屬煉成瑰麗的青銅,到資本主義引導的經濟全球化;從大航海時代之前各地區文明之交匯,到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貿易、信息的大爆發,一切都本能地一步步向融合邁去。

所有紛繁的物質融合,構成了這個世界;而一切無形之物的融合,則成就了人類的發展史。自從人類降生於這個世界,就被賦予了兩顆種子;而人類今後的發展,則與它們的萌芽與融合密不可分。

第一顆種子,我們稱之為情感。人生來有情,而每個個體的情感又是如此不同——時而熱烈,時而冷漠;時而開放,時而閉塞……千變萬化,層出不窮。而正是這種各異的情感,將我們這個種羣緊密聯結在一起,難以分離。

水滴的融合,需要觸碰;而感情的融合,我們稱它是——愛。

這種融合,可以跨越許多阻礙,不論是地域,甚至於種族。大愛,這種神奇的融合,將人與人連在一起,同悲同喜,患難與共;將人與動物連在一起,生活在同一星球,相互保護;將人類與植物連在一起,它為我們提供生命的寶貴養料,我們去栽培愛護它們。

另一顆種子,我們稱之為思想。思想的存在,讓我們走上了物種的頂峯;思想的融合,則讓我們發展。

其實,思想的融合並非易事,往往需要通過覺醒來完成。正如100年前的那次輝宏革命——那時閉塞的中國好比什麼都吃不進的硬石頭,但因有了那些志士的覺醒,使得各式偉大思想跨越了國界,跨越了迂腐與傳統,植入、融合,不可磨滅。而有時,思想則由共鳴而融合。書本中的文字若缺了那珍貴的共鳴,既可能永遠也進不了我們的思想中,那麼前人的思想與我們間斷,我們的思想也自然無法傳遞下去——這樣的人類,應是早該滅亡了——但由於思想的融合,我們存活了下來,並且活得光榮。

最終,這兩顆萌芽並且茂盛了的種子的枝葉交融在了一起,從現今望去,已然是青葱一片而不分彼此了。而正是這樣的融合,本能而亙古不變的,成就了“相互矛盾卻又高度統一的,人類的容顏”,讓人類這個奇蹟存在下去。

融合的作文10

融合,似乎是這個世界發展的潮流與大趨勢。其實,融合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麼遙遠與龐大,每一天,當我們與不同的人交流,溝通時,實際上,已是最簡單的、最直接的一次融合。所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我們每人依然只有一個蘋果;而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一下,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思想的碰撞,即是一次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徽,列國紛爭,諸侯混戰,然而,請允許我借用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所説的這句話來描述一段複雜的歲月: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大動盪的時代,更是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正是在這個不安定的環境中,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奇觀。儒、法、墨、道……哪一個不想用自己的理論來扛杆天下?然而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矛盾與碰撞,才有了其後的融合與統一。無論是後來西漢時黃老之術的盛行,還是更其後儒家思想的一統天下,隨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勢,思想的融合與統一必然是來自先前的矛盾與碰撞。有“不和”,才會有“融合”。

然而,融合必是趨勢,必是潮流,我想,這更體現在人們“天下大同”思想觀念上。從新航路開闢開始,分散的古代世界就漸漸演變為融合、整體的現代世界。在菲律賓,至今仍可看到一面雙面碑,記載着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碑的一面,清楚地記載着,島上的人民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如何經歷了侵略與屠殺;然後,碑的另一面,卻是這樣的文字:偉大的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來到此島,不幸遇害身亡,其船員繼承着他的精神,繼續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這一塊雙面碑,無疑是站在世界平等、融合的角度上,記錄了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如若這個民族沒有足夠的包容心,與世界一體的融合心,又怎能兼顧到民族與世界,立下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塊碑?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在一首小詩中寫過這樣一段:失去了一個島嶼,歐洲就失去了它的一角;不論誰離開了,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失去了;我從不問喪鐘為誰而鳴,它為我,也為你。這是何等的一種大包容、大融合的心態?人類是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敗俱敗,只有擁有了這樣大悲憫的融合心態,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沒有民族與宗教的任何束縛,世界、人類就是一個大融合的存在。

先有“不和”,才會有和;融合,必是大潮流,大趨勢。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人類、世界、自然永是一個融合的集體。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融合的作文11

融合,顧名思意就是將原來分離的事物合二為一轉化為一種新的事物,其後從而讓新事物發揮它的優越性,它可以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遠。在平日的社會教育中融合往往是關鍵,三四十年前,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佔了近70%,因為他們的吃苦耐勞,並不養尊處優的個性,使他們完全能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近年的比例已降至10%,歸根究底是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儘管政府已出台相關措施但卻沒有找到癥結所在。城裏的學校新制定了一條校規:貧困的農村孩子可以免費使用“特困生免費自行車”,上面有醒目的橙色條形碼,讓別人都能知道你“特困”,果然無人來借。他們缺少的不是物質一種,更多的是一種使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力量,那可以是人文關懷,是心理疏導,弄幾輛特困自行車就能將他們融合於城市生活嗎?

當務之急是減小城鄉差距,使兩者共同發展,有了這樣的“融合”,中國才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中國的一國兩制,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構想,是我以為是最完美的“融合”。將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向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緊密相融,留其精華,剔其糟粕,才能一方面推動大陸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使港澳台佔更加繁榮、穩定。使兩岸的文化緊密相融,就好比留下了澳門70%的賭場,暫不論賭場是好是壞,它是澳門收入來源的80%,我們能作為中央領導政權將其全部廢除嗎?當然不,我們應學會融合,將對事物發展有利的一部分留下,即便是賭場都有它可以被留下的理由,更不用説我們兩岸的傳統文化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的融合,才是對中國最有利的。當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最開始是源於他國對我國的尊敬。周恩來逝世時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命令應為總理降半旗,他所獲得的尊敬是源於他的一句“求同存異”,他倡導和平共處,世界共同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更應友好,取長補短,相互融合,世界人民都才能幸福。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説到面對之前主人留下來的大房子,徘徊不敢進入的,全部佔為己有的,都是昏蛋,我們應當將其中的煙槍煙桿取一部分拿到藥店作為藥材使用,另一部分就在博物館警戒後人,姨太太則一眼也別看。這就告訴人們要學會佔有、挑選。而這也是“融合”的.最根本原則。將好的融合,不好的揚棄,才是真理。大到國家,小到家庭,只有接受融合,才能進步。

融合的作文12

油畫上的各種色彩,相互交織,融合成新的色彩,給人們奉上蒙娜麗莎神祕微笑,向日葵的絢爛之美,春江花月夜的靜謐。

一種色彩,一種色彩,又一種色彩,又一種色彩,保持着原有的特性,又改變着原有的特性,融合誕生了富有新特性的新色彩。這正如水加水,無論加多少水,終究還是水,鹽加鹽,無論加多少鹽,終究還是鹽。而鹽加上水,則誕生了鹽水。

新航路開闢以來,人們的世界觀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也逐漸意識到地球的另一端,有着與自己體態相近、思想認識迥異的另一個文明。當初的歐洲人,總以為自己是優等民族,大肆屠殺土著居民,土著居民也只是無助、痛苦,其中一位酋長説“只要記住我們是大地之子”。那樣的純樸,那樣的坦然。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終究美洲大陸的文明與歐洲大陸的文明碰撞、整合、融合了,誕生了有別於前兩者新美洲文明。“你不能在世界上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誠哉斯言,是無數的不同構成了我們豐富的世界。然而也正是一個個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調和,才創造出耀眼的輝煌。我們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圍的人發聲各種各樣的關係。你是學生,就要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遊戲,共同完成學業;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廠的生產任務;你是軍人,就要和戰友一起生活,一起訓練,共同保衞我們的祖國……總之,不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也不論你在何時何地,都離不開與別人的調和、融合。

怎樣才能卓有成效地調和呢?你一定在音樂廳或電視裏看到過交響樂團的演奏吧,這可算得上是人與人合作的典範了。你瞧,指揮家輕輕一揚手裏的指揮棒,悠揚的樂曲便從樂師的嘴脣邊、指縫裏傾瀉出來,流向天宇,也流進人們的心田。是什麼力量使上百位樂師,數十種不同的樂器合作得這樣完美和諧?我想,這主要依靠樂隊不同個體之間的調和,最終的融合為一。可是,今天,還有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發生了,中國與美國因為貿易,而發生了史詩般的摩擦。雙方互相指責,尤其是美國出爾反爾,一意孤行,高唱“美國優先”的論調,四處樹敵,不共存更談不上共生,絕沒有調和,當然也不會有百味生,只有戰爭硝煙的瀰漫。美國,不團結,不合作,只想着從他人身上獲取更多的回報,而不想着也給別人以應有的回報,你不容我,我不容你,哪來多彩的“百味”呢?哪來美妙的“融合”呢?

融合,不是刻意地拋棄自己的特性,而是共存下的共生,共同誕生出新的世界。

融合的作文13

還記得那些弄堂裏的故事嗎?上海的弄堂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但隨着一座座高樓大廈的建立,真正能稱之為弄堂的事物也漸漸消失。只是曾經住在弄堂裏的人還在,那些人也搬進了高樓將那些文化融進了鋼筋水泥的世界。

我還記得住在桃源坊的那段時日。“桃源坊”是一條弄堂,也有好幾百年的歷史。那時間,整條弄堂里門對門,窗對窗哪家裏住着哪些人都清楚的很。晚上時,一棟樓裏,一家人起了油鍋,上下樓層的都能聞見。又是兩家人家在一個廚房裏燒飯,許多瓶瓶罐罐的混淆着放在一起,不必區分這瓶醋是哪家的,那瓶油又是哪家的。或許因為一條弄堂的人都像一家人。沒有血緣的羈絆,也拉不開坦誠相見的鄰里情。

至今想起來,仍是對那種時光想念的很。它被我放在記憶中,然而卻彷彿不能再現了。後來我們搬離了那裏。在離開的那天,我看着來來往往的陌生面孔,看着慢慢關上的窗户,揮了揮手。我一位再也看不見它們了。

搬進了高樓間,心間那一塊空地似乎不能彌補。我曾認為或許永遠的。它將空在那兒。

直到那一天,我在家中練習着鋼琴,門卻忘了關,叮咚的聲音傳了開去,在風中輕輕的飄揚,着陸在鄰家一位小妹妹的耳朵裏。等我一曲奏罷,稀拉的掌聲引得我回過頭去看。那妹妹瞪着一雙善良的眼睛從門外望着我,一會兒眼骨碌一轉有看向鋼琴。那興趣盎然的樣子讓我毫不猶豫的打開了門請她進來。那一個下午。她和我玩了很長時間,離開時,似乎是下定了決心要學琴,也是那一天我的心被填滿了。隔了兩日,她帶着她爸爸來到我家,和我媽媽聊了許多關於鋼琴的事兒。再後來?在又來我和她們家便熟絡了起來。

原來要讓曾經美好的鄰里情回來是如此的容易,只要打開了那扇門,就有的時光就會融入新的時光,人在心在,文化間就會滲透打破那層冰冷的玻璃。

因為這件事,我開始放眼觀察那曾經一位再也不會有的細節。每次看見那對父女,我都要揮一揮手,笑一笑,彷彿是在慶祝與它的重逢。那一扇們便再也斬不斷那些鄰里情。

其實融合已然成為一種驅使,但它仍是離不開人,脱離了人又談何融合,沒有了記憶,沒有生機的文化永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只要人在,即使時過境遷,那些舊文化,包括弄堂文化,亦或是那種鄰里情就會改變它的模樣,融入新的文化, 然後在跟隨着人類的步伐進前,等待下一次的改變。

融合的作文14

融合,從淺層意義來説,可以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結合,可以發揮物質本身以外的更多作用。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或靈魂之的共通和昇華,而這樣所產生的力量又究竟有多大?從某種程度上説,貝多芬是一個很可悲的人,他既沒有平凡人都擁有的眼睛,也沒有能夠聆聽美妙聲音的耳朵,他看不見,也聽不見。他更沒有富裕的生活,事實上他一路走來都是窮困潦倒伴隨着他。

但他又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他能夠將自己熱愛音樂的最高尚的靈魂和藝術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平凡的人卻是不能夠做到的。基於這種力量的支撐,他從沒有過放棄,一生都只為音樂藝術而努力着,奮鬥着。無論是《命運交響曲》亦或是《月光奏鳴曲》,我們都可以聽到,聽懂他對音樂的滿腔熱愛和他在藝術領域極高的造詣。他的作品流傳至今,他的名字會永遠被世人所銘記。而他自己,也光榮地成為了藝術道路上一塊堅實的里程碑。融合的力量,就是摒棄物質與肉體,使真正的熱愛藝術的靈魂得到昇華,得到永生。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女人,因為她是唯一一個得到兩次諾貝爾獎的人。她,是一個很美麗的女人。有多少貴族子弟為之傾倒。

她,又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女人。她把得到的獎牌給孩子當玩具玩,貴族子弟對她的青睞她卻不屑一顧。是的,這個獨特的女人便是居里夫人。世間如此之多的榮耀與人人都想要得到的美貌她都擁有,但是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她一心投入到自己那片科學的小天地中,探索着,挖掘着。化學具有放射性物質的冶煉侵蝕了她的雙手,憔悴了她的容顏,但她也從未放棄過,所以她成功了。她之所以成功,因為她沒有被世俗的一切所羈絆,包括世俗的壓力,和親人離世的悲痛,她的堅強中透着自信的美麗。但她更成功的,是將自己最美麗的靈魂與科學結合在了一起,使之更理性,更加別具一格,實為世間美麗所不能堪比的。因為她懂得,暫時的榮譽不可能永遠存在,吸引人的美貌也不可能青春永駐,只有將其融合進靈魂裏,才能得到永存。

融合的力量,就是讓真正的美麗使之堅強,使之永恆。人的精神與靈魂在融合,人與人之間在融合,民族與民族之間在融合,世界之中都在融合。所有的一切在融合,都只為營造出那一片真正光輝,理性,絢爛多彩的精神世界,只屬於那些擁有精神,擁有高尚靈魂的人,脱離物質,遠離喧囂,不斷昇華。而那些只想着眼前的物質,為物質所困的人只能永遠渺小地站在一旁,哀歎着命運的不公,自欺欺人罷了。

融合的作文15

“民族大融合”“世界大融合”對我們來説並不是陌生的字眼,從小的歷史書上有,語文書上有,政治書上也有,對於“融合”,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某某東西融合了各處的精華。“融合”看似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凡是一提到融合,我們便會聯想到“多種特色”“兼具”等等,但我們應該瞭解,融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也不是“取其長處,避其惰端”的取長補短,融合是一個不易掌握的複雜變化。

中國歷史上就有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時期,湖人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的漢人自然是對其鄙夷不易,但事實已成定局,為了避免人民內部矛盾日益激烈,孝文帝想到了“融合”。他帶領文武百官穿起了漢人的服飾,學起了“孔孟之道”,漢人也開始借鑑胡人的生活習慣,漸漸地,小馬紮取代了席地而坐,胡人的食物也開始出現在漢人的餐桌上。這是一次成功的融合,因為這次融合使一個國家得到了安定的發展。

同樣也是少數民主佔領中原,清朝的統治者的“融合”就讓人唏噓不已了。一開始,他們強硬地推行“剃髮令”,一紙“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激起了本來就排斥外來入侵者的漢人多大的憤怒!這種強硬的融合的後果只能是使兩個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本應在馬背上長大的八旗子弟也學起了漢人書生的樣子,但他們是貴族,他們有世襲的官位,因此他們不需要努力考個功名。也正因如此,他們就成為了騎不得快馬,拉不開強弓的滿族公子哥兒。斗轉星移,經過兩百多年的失去本性的融合,一個偌大的清王朝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

由此可見“融合”談何容易?既不能通過強硬的手段一面適得其反,又不能失去自我。沒有一把標尺可以去衡量。以美國為例,當年的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陸的大肆掠奪與血腥屠殺是不爭的事實,而後來的黑奴買賣更好四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儘管有了《解放黑奴宣言》,儘管種種法律相關條例規定不應有種族歧視,儘管馬丁路德金人人敬仰,儘管美國有了個黑人總統,凡此種種,儘管有了這些融合,但種族歧視仍然是一個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是融合,對於產生問題和衝突逃不開,躲不掉。

然而融合仍是一項必須進行的過程,面對不同地區的差異,我們應該接受,那是他們驕傲的文化;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地區發展的差異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民族大融合,城鄉攜手發展“勢在必行”。融。融為一體;合不僅是合眾,更要合適。在融合中,我們要注意方法,也不要失去自我,更要堅持到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