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簡介

來源:文書谷 1.81W

武昌起義

黎元洪簡介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

是年夏,四川保路運動興起,隨即發展成為人民的武裝反抗。9月,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長期堅持在新軍中發展力量的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見武漢清軍力量薄弱,便於14日聯合組成領導機構,積極籌備起義,並派人往上海邀黃興、宋教仁等來鄂主持大計。24日,召開有60餘人參加的骨幹會議,制定了起義方案,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定於10月6日(中秋節)發難。同日下午,南湖炮隊部分參加革命團體的士兵因反抗長官壓迫而企圖暴動,引起湖北當局注意。湖廣總督瑞激下令加強戒備,收繳士兵子彈。起義總指揮部便決定起義延期舉行。9日上午,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起義機關裝配炸彈,失慎爆炸。孫武受傷,革命文告、名冊、旗幟、符號等均被俄警搜去,交予瑞激,起義計劃暴露。瑞激飛調巡防營於武漢三鎮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同日17時,蔣翊武以臨時總司令名義發佈命令,命南湖炮隊於當天午夜發炮為號,城內外各標、營聞聲舉事。因官方戒備森嚴,送信人未抵南湖,起義未成。當晚,起義總指揮部被軍警破獲,蔣翊武逃脱,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被捕,次日黎明英勇就義。10日,軍警按名冊繼續捕人,形勢緊迫。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於當晚起義。19時左右,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和新軍二十一混成協輜重隊分別於武昌城內外發難。城內革命軍在工程第八營共進會總代表熊秉坤率領下迅速佔領楚望台軍械庫,獲得大批槍枝彈藥。其他各營隨後繼起,至22時,佔領鳳凰山、蛇山、中和門等要地,推舉工程第八營隊官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時聚集在楚望台的革命軍有七八百人,為防敵反擊,決定分兵三路向督署及第八鎮司令部進攻。22時30分,革命軍發起第一次進攻,由於不明清軍部署而受挫。午夜後,再次發起進攻,步炮配合,英勇衝鋒,突破清軍防線,進圍督署。瑞激見後路被斷,倉皇逃至江邊“楚豫”號兵艦上,第八鎮統制張彪隨後亦率輜重第八營逃往劉家廟。至11日黎明,革命軍攻佔各官署、城門,武昌全城處於革命軍控制之下。時蔣翊武、孫武均不在武昌,革命軍推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發佈宣言,號召各省起義響應。

點評:武昌起義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和領導的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為起義的爆發和成功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起義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湖北地區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革命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門户之見,成功地實現了聯合,使武漢地區的革命力量得以統一,從而奠定了起義成功的組織基礎;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功地選擇了起義的時機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間,全國革命形勢趨於成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利用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之機,果斷決定選擇革命力量雄厚的華中重鎮武昌作為突破口,堅決發動起義。事實證明,這一選擇完全正確;三、起義發動後,革命黨人不失時機地向督署和鎮司令部等敵之關鍵部位發動進攻,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這一不斷進攻的戰術是符合起義的規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四、革命黨人和廣大參加起義的士兵的英勇奮鬥精神,保證了起義的勝利。起義爆發前,武漢地區的革命黨人處在羣龍無首的狀態,但他們仍然自行聯絡,發動起義。起義爆發後,他們不怕流血犧牲,頑強作戰,終於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武昌城頭。武昌起義的成功對於辛亥革命的勝利意義重大。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很快形成,不久,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迅速形成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高潮,清政府正是在全國人民的不斷打擊下才走向滅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