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蠡簡介

來源:文書谷 6.9K

囚綠記分析

陸蠡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願,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徵着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

1.尋綠(1~4段)。從窗户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4段反覆三次提及“綠影”,儘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度的詞語,如“喜悦而滿足”“歡喜”“喜悦”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2.觀綠(5~7段)。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觀”者行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牆壁和小窗”“我望着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等。“被觀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觀者”心態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託。

3.囚綠(8~12段)。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敍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感。第9段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想,從前鄉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條執意向外。觀景甚細。第11段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着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現綠枝條抗爭後執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

4.放綠(13段)。“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後“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5.懷綠(14段)。一年後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隻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第二,敍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後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第三,含蓄藴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二、問題探究

1.課文既然劃分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五個層次,可為什麼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

選定“囚綠”來給文章命名,這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文章的五個層次中,“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着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複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2.綠枝條日見憔損,“我”卻不願意開釋它,如何理解這種“魔念”?

文章寫出了綠枝條的憔損過程:“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寫得非常細緻逼真。同時也寫了“我”的“魔念”:“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會對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懷有憐惜之情,而“我”卻缺乏對外界生命的同情憐憫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種自私和偏執、較為陰暗的心理。當然,所謂自私、偏執、陰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後還是開釋了綠枝條。

3.在作者眼裏,綠枝條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着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鬚”“舒開摺疊着的嫩葉”,下雨時帶着“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徵,就像作者説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實依據,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關於練習

一、作者為什麼喜歡綠?“囚綠”之後為什麼又放綠?放綠之後為什麼還懷綠?同學之間探討一下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

設題意圖:作者緊緊圍繞“綠”做文章,那麼讀者就應該抓住“綠”來理解文章,抓住“綠”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通過對“尋綠”“懷綠”等品味揣摩,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答案:

第一問,課文的一些語句能啟發我們的思考,“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作者喜歡綠,把綠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徵、希望的象徵和快樂的象徵。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並不順利,甚至還暗示當時整個社會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綠來表達希望。再有,作者説“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徵着生命和快樂的綠枝條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説“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綠,一是為了與綠枝條更親近,二是出於一種他人難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於良心,不忍讓綠枝條徹底枯死,於是“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説明作者最終還是善待生命的。綠枝條被“開釋”與作者逃離危險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處,在文章中具有類比的效果。作者最後懷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這是暗示的寫法。

二、結合語境,品味下列語句。

1.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葱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

3.臨行前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設題意圖:抓住文中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這些語句,應該注意結合語境來考查。這些語句只是舉例性的,其實可以品味的語句遠不止這些。

參考答案:

1.此句前面説:“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可見作者把綠色當作希望、幸福和快樂的象徵。這裏説“我懷念着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説明作者觀綠、親綠的願望,也説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舉目無親,正需要綠色來娛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靈。另外,這句話還對後面寫作者與綠枝條的“親密交往”起鋪墊作用。

2.這兩句話點明瞭綠色的象徵意義和作者對綠色的摯愛。作者的讚美、歌頌之情藴含其中。

3.綠枝條與作者一道經受折磨,但最後都獲得自由。作者把綠枝條當作人來讚美、歌頌,其實是對一種堅強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認定和追求。“不屈服於黑暗”是對綠枝條的稱讚,也是作者自己心靈的寫照。

三、這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着借鑑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像,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徵。

設題意圖:此題意在遷移、延伸、拓展,要求將學過的寫作技巧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要注意“借鑑”,不要按自己習慣的方式隨便寫;要注意調動情感和想像,不要滿足於冷靜客觀的景物描述;要寫出景物的特徵。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欣賞細緻精彩的景物描寫。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有粗略的描寫,“便有一片綠影”,僅是影子;有精細的“特寫鏡頭”,“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着原來的方向”;還有對綠枝條變化過程的描寫,“變成柔綠,變成嫩黃”。這些描寫正是課文“出彩”之處,應當細細品味。

二、理清感情線索,體會隱含的文意。作者在寫景敍事的過程中還或隱或顯地表達感覺、感受,這些感覺、感受是與寫景狀物相融合並貫穿課文始終的,因此要體會作者感情在不同段落的不同表現。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領會作者描寫綠枝條所寄託的深層意味,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但是不應過早地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應讓學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線索自行領悟。

三、注意讀與寫結合。學習本篇課文,讀懂是主要任務,但是也可以順便進行寫作訓練,做到讀與寫互相促進。“研討與練習”第三題的寫作訓練,就是模仿課文寫一篇短文(只寫精彩片段也行),最好做到有精彩的描寫,或多或少寫出景物的一些特點和神韻。還可以參考“語文1”寫作單元的“寫景要抓住特徵”的內容,温故而知新。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陳雷)

陸蠡(1908—1942),字聖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閲讀文學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並嘗試寫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1930年任教於杭州中學。

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寫有大量散文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

《海星》中幾乎全部是散文詩似的篇章,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籠罩着孤獨和空虛的情緒。《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現實主義的色彩,並寫了走向反抗的農民。筆調憂傷憤懣。《囚綠記》寫於抗戰爆發之後,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歎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讚。

1942年4月,日本憲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關抗日的書籍。他雖然當時並未在場,但知道消息後,前去交涉,被憲兵扣留,最後因遭酷刑逝世。

二、陸蠡散文(林非)

陸蠡在最早的散文詩《黑夜》中,曾表示要“懷着無限的希望,從心靈一點的光輝中開始進取”。他確實是這樣做的,在長夜漫漫的舊中國,嚴肅和踏實地前進着。他堅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崗位,在淪陷的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之後,默默地忍受着牢獄裏的折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他在1933年開始寫的第一個集子《海星》中,幾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詩似的篇章,這裏有着年輕人的回憶、幻想和沉思。由於他當時遠遠地離開戰鬥的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寫得很清新和純樸的文字中,流露出了孤獨和空虛的情緒,他“長望着無垠的天空唏噓”(《失物》)。不過其中有些篇章,也多少接觸了人世的不平與酸辛,像《水碓》寫一個童養媳,在疲倦和恐怖之中,摔死在巨大的水碓裏,於是作者發出了憤怒的詛咒。《啞子》寫一個善良的勞動者,在打發着自己坎坷的日子,這也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他的第二個散文集《竹刀》,已經明顯地趨向成熟。用來給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動人心絃的佳構。作者從敍述家鄉的風景入手,先是刻意地描摹平原上的小丘,那晨曦的色彩和晚霞的餘暉,變幻無常,引人入勝。接着就把筆鋒一轉,寫一個來自荒野深山的農人,嘲笑這種渺小的景緻,而誇耀那繚繞在崇山峻嶺上的白雲和流淌在千仞峭壁下的溪水。作者還談論着深山中美麗的少女忽然化成了石像,她已被山靈或河伯娶去。然後才開始訴説山民出賣燒炭和木板,受盡城市商人盤剝的故事。於是,一個青年用竹片削成了小刀,刺進老闆的肚子,替夥伴們殺死了一個吸血的魔鬼,這個驚天動地的壯舉,懾伏了其餘的商人。當官廳傳訊他的時候,他又用那把竹刀刺入自己的臂膀,終於因流血過多死去。這是一曲英勇的頌歌,它從山景的描繪中引出古老的神話,又引出現實生活中一段悲愴動人的故事,層次分明,曲折有致。最可貴的是作者歌頌了走向反抗的農民。只有站出來戰鬥,才有希望搗毀吃人的舊制度,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竹刀》是作者寫得最美麗和最有思想意義的篇章。

《廟宿》和《嫁衣》,都是寫舊社會中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們是那樣温柔、智慧、勤勞和善良,如果在一個合理的社會裏,她們都應該過着幸福的有意義的生活,然而在婦女沒有絲毫權利的舊社會中,她們都被負心的丈夫遺棄了,然後就孤苦伶仃地度過自己的殘生。《廟宿》中的女主人公,後來下落不明;《嫁衣》中的女主人公的結局更為悲慘,她在無意的失手中燒死了自己。當我們在閲讀這些篇章時,好像可以聽到一顆憂傷而憤懣的靈魂,在啜泣,在呼號。

《廟宿》中對陽光的描寫是十分出色的,在暮色蒼茫的峽谷裏,映照在峯巒上的落日的光芒,被作者寫得層次分明。山谷的底層,已被濃重的夜氣所包圍,山頂上卻依舊透出暗淡的亮光,而在半空中翱翔的雄鷹的背脊上,甚至還反射着夕陽的光澤。這真像是一幅精細入微的油畫,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在30年代發表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陸蠡具備着很多作家所有的長處,他像李廣田那樣洋溢着鄉野和泥土的氣息;他像吳伯簫那樣駕馭着優美、清麗的文筆;他像師陀那樣善於傾訴憂鬱和動人的故事。他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內容是比較狹窄的,然而在思想和藝術上卻都閃爍着自己特有的光彩。他的不少篇章都像澗水那樣明朗和清亮,像野花那樣芬芳和嫵媚。學習寫散文的年輕朋友們,到這裏來巡禮一番,也許可以有所收穫。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寫成了《囚綠記》,滿懷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長春藤,祝願和歌唱它永不屈服於黑暗,期待着與它重新見面。他抒發的這種感情,真摯、細膩而又濃郁,從一棵樹木引出了對山河淪亡的感歎,又很含蓄地讚美了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這種意境是相當感人的。文學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本來就可以以小見大,而作者深沉和藴藉的情致,更是加強了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感染力量。作者用這篇散文的題目作為他第三個集子的名稱,應該説是含有深意的。

然而他在抗戰後寫成的另外一些篇章,在思想和藝術上都不能保持這樣的水準。像《池影》在感到異族的侵凌時,卻還沉湎和躲藏在兒時的回憶中。《寂寞》和《門與叩者》,甚至還吟詠着寂寞和虛無的主題,與那個爭取民族解放的偉大時代,顯得是多麼的不合拍。作者思想的天地顯得過於侷促了,這使他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品格無疑是崇高的,他用生命寫成的壯烈的篇章,將永遠被人們懷念。

(選自《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三、熱愛生活,追求光明(劉一新)

文如其人。陸蠡是一位對生活極為嚴肅認真的老實人。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日本特務機關祕密殺害。據説,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最後問他對於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着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説:“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於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

陸蠡的散文“得到了讀書界的重視”(巴金語),《囚綠記》更為人們所稱道,原因是它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閃爍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結構。文章的開篇不是採用破題法,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而是用冒頭法,從去年夏間的事情,娓娓道來,逐層展開。先寫“我”何以一下子就選定這簡陋、炎熱的房間,接着補敍理由:能見到一片綠影。進而寫“我留戀於這片綠色”,並極寫“我”對綠色之愛,作者於“山窮水盡”之處,用“忽然”一詞,異峯突起,把文章推進中心:囚綠。其間穿插“我”在鄉間草屋牀下的嫩綠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發現“綠友”追求光明,永遠向着陽光,要是沒有陽光,它就枯萎變色。至此,作者才借寫綠友點出“文眼”:它是個“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於是決定開釋這綠友。最後以懷念這圓窗和綠友作結。末了的一個問號,含蓄雋永,令人深省。其間,疏密相間(如細寫“囚綠”,略寫“念綠”),虛實相生(如把裝飾“實”的房間的綠移就來裝飾“虛”的心情),富有變化。作者這樣匠心地安排,精巧謹嚴,平實自然,同時又平中見奇,出奇制勝。

深沉婉轉的抒情。作者是個富有強烈愛憎的鬥士。沉默、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當時,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島”的上海。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把他與廣大文化戰士隔離了開來。這使“我”感到“孤獨”。但作為一個永不屈服於黑暗、強烈追求光明的戰士,他是不會感到“孤獨”的。文章寫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難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們還是能體會得到的。在這民族危亡之際,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愛戀綠色──這生命的象徵,委婉而深沉地抒發了作者對光明自由生活的愛,和對窒息我們民族生機的日本強盜的恨。生長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內,尚且都要變成細瘦、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麼,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類,尤其是酷愛自由的中華民族,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囚禁在這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那他們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遠向着陽光生長。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是“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堅強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筆觸,極讚了我中華民族忠貞不屈的氣節。綠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終究要回來。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作者堅信日本強盜終將要被趕出去,總有一天,他會和他的綠友見面。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綠友,怎麼會和追求光明的“我”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飽蘸着作者熾烈的感情。我們讀後像喝龍井,餘香在口,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純樸清麗的語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筆寫來,文字純厚質樸。“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從“伸長”“攀緣”“舒放”,層層遞進,而整個句子,整中有散,長短交錯,讀起來既簡潔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畫家調和色彩那樣運用詞語,準確地描繪出絢麗多變的色彩。綠有“嫩綠”“柔綠”,黃有“嫩黃”“瘦黃”,等。新奇貼切的比喻的運用,更為文章增輝添色。

(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