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簡介

來源:文書谷 1.77W

俗世奇人分析

馮驥才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由文題可知,本文要點有二:一寫“俗世”中人,二寫“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領。刷子李、泥人張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們有才能、有個性,喜怒哀樂樣樣俱全,但行事言語又高於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稱之最為恰當不過。

兩篇短文都以兩位手藝人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作者描寫人物的本領十分高明。

寫“刷子李”,先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天津碼頭“優勝劣汰”的環境,為人物預設一個極不同尋常的背景,然後再寫刷子李的奇妙絕活,極力寫他手藝之高──“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幹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這是在與自己挑戰?還是以特立獨行顯示自己的超凡出眾?但無論如何這吊起了讀者的胃口。接着,從一個小徒弟的視角印證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來,居然連一個芝麻大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正當徒弟對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時,卻突然發現刷子李褲腳上有一白點:師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後揭開謎底:那白點原來是黑褲燒了個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敍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寫“泥人張”,則是單刀直入。三言兩語介紹泥人張後,便切入正題,這是一場人格的較量,也是智力的較量。面對海張五的挑釁,人們都等着看泥人張怎樣“回報”。於是,故事有了懸念。而泥人張的回報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臉狂氣”的海張五頭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張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張的手藝──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對此,泥人張居然毫無反應,但事後的“回報”更令人叫絕──次日,街市小雜貨攤上擺出了一二百個“海張五”泥像,並大書“賤賣”等字。泥人張一言不發而妙招制勝。

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本文的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並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無論是人物語言,還是敍述語言,均情趣盎然,簡潔傳神。

二、問題研究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關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藝平平,專在保證“身上沒有白點”上下功夫,那就不但無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舉的目的其實是在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藝,其中流露出對自己手藝的絕對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和較勁。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實力做後盾,就絕不能説是作態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確實“優秀”。或者説,這是一種“包裝”,是一種廣告效應,完全無可非議。

而曹小三的心態也屬正常。既然刷子李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標準,別人就必然會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他。

2.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獨到之處?

首先是濃郁的“天津”風味:“要哪沒哪”“就賽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個泥團兒砍過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華。

其次,語言極具造型能力:“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着”一句對稱工整,有對比,有比喻、誇張,將天津衞碼頭上的世風描寫得淋漓盡致。

再看寫刷子李刷牆的一段文字:

“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晃來,悠然晃去,好賽伴着鼓點,和着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的清脆一響,極是好聽。啪啪聲裏,一道道漿,銜接得天衣無縫,刷過去的牆面,真賽平平整整打開一面雪白的屏障。”

這哪是刷牆,簡直是在舞蹈,真有《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風采。幾句簡單的白描,人物就立刻活在紙上。

又如,泥人張捏好海張五頭像後,“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一個“戳”字看出了泥人張內心的憤怒、鄙夷與不屑,真是無可更易的一個字眼。

此外,全文語句短小精粹,活潑幽默,又大有單口相聲的風味。

練習説明

一、熟讀課文,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張”各自“奇”在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本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要旨並進行評價。文章題目是“俗世奇人”,閲讀時應當着眼於“奇”字。

“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藝出眾,技藝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為自己設立的近乎苛刻的“從業標準”更是奇崛之極。他以這樣的標準使自己遠遠超越了同吃這一碗飯的同行,使自己成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實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領。大膽的“承諾”,充滿自信,豪氣干雲。同時又心細如髮,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

而“泥人張”則是另一種風格。他沉穩、幹練,面對他人羞辱鎮定自若,喜怒不形於色。他胸有成算,後發制人。面對無端侮辱,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予以還擊,一招制敵。這是一位個性內斂、應對從容的奇人,恰與“刷子李”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恰當的語氣、語調和重音,研討括號裏的問題。

1.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着。

(這個句子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突出了作者什麼觀點?)

這是一個對仗工整的對偶句。作者把截然相反的兩種人做了一番鮮明的對比。有比較才有高下,一組對比就傳神刻畫出了“天津碼頭”上“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作者運用這樣的對比句突出體現了他對具有超凡技藝的“奇人”由衷的讚歎和肯定。

朗讀時對於“絕活”,“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詞語應該重讀,應讀得響亮,有底氣,讀出得意風光的味道。而對於“吃素,發蔫,靠邊站着”等詞語則應該用降調,應該讀出沒落、受窘的情狀,還應該表現出“碼頭”對他們不屑一顧的神情。另外,還不妨輔以一定的手勢動作以增強表達效果。

2.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碼頭上的一種活法”是什麼意思?“地地道道”用在這裏有什麼作用?)

“碼頭上的一種活法”指的是天津衞“碼頭”的生存規則,這是經過長期社會選擇而形成的強者生存弱者淘汰、強者風光弱者受窘的規則。“地地道道”強調的是這條鐵的法則所具有的廣泛性、徹底性──貨真價實,毫不通融,毫無迴旋餘地。

3.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

(作者説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這麼説是不是太誇張了?你怎樣理解這種誇張的作用?)

作者確實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這是民間文學中十分常用的手法。這種誇張其實是在突出“泥人張”的技藝超凡絕倫,遠遠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寫“技藝高超,眾人莫能望其項背”,文字就過於平板。而作者運用這樣強烈的誇張後,就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4.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這些話在他手裏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

(你怎麼理解句中加點的“找”字?試着將它換成其他的動詞,看看錶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這一個“找”字源於海張五的“找樂子”,“找”者,尋覓是也。海張五拿“泥人張”取笑找樂,“泥人張”便“找到”他“找樂”時的醜態並捏進了“泥人”中。一個“找”字,看出了“泥人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機智,還看出了“海張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換成“捏、揉、做”等字眼,就只有“泥人張”一方的行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還擊”和“機智應對”了。

三、“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揣摩這些話,看作者對待手藝和手藝人持怎樣的態度。你認為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按作者的觀點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本題旨在從思想內容角度理解文章並進行評價。文中的這幾句話從兩個方面旗幟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態度:一、手藝人必須有本領;二、有了本領才能有自己的尊嚴。

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概括這兩句話的含義,然後組織學生就此討論。學生可能會聯繫一定的時代背景理解這句話,通常會有不同的結論,教師不必匆忙做出評價,甚至可以不評價,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説服學生。但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確:能夠達到以上兩點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夠保障這種人生的社會是合理的社會。

四、為你周圍有絕活的人,比如能一筆畫出一個圓的數學老師,能生動模仿各種聲音的同學等,寫一篇人物速寫。要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特徵,寫出他們的奇處、絕處。

這是一道學以致用的題目,有一定難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機械的模仿。因此,首先應使學生反覆誦讀本文,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寫一事的敍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注意選擇,力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特徵展開描寫。

教學建議

本文文字淺顯,故事生動,學生閲讀障礙不大,教學中可以採用學生活動為主的方式。

一、誦讀

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文中情境進行誦讀,要求讀出聲調、語氣等,力求活靈活現;也可選出幾段由師生共同揣摩品味,然後由教師範讀一二段落,再由學生自讀其餘段落;或由教師領讀,學生跟讀;還可以分角色朗讀──按人物語言、敍述語言引導學生朗讀。總之,讀書方式可以多樣化,一切視學生實際情況而定。

二、表演

本文情節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戲劇化特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課本劇進行表演。在這一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本文生動活潑的人物語言;

注意本文的情節安排和戲劇衝突;

改編課本劇目的主要是為了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語言的學習,不能苛求劇本的改編水平和學生的表演水平。

三、品味詞句

對於文中尤為傳神的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韻味。可以進行口頭評析,也可以要求學生寫評析文章。由於國中學生對評析文章比較陌生,教師應該寫一兩篇類似短文供學生學習仿效。至少,在教學中應該做口頭上的指導示範。

四、分析人物

對刷子李、泥人張的行事加以比較進行評價,可以聯繫生活實際,聯繫學生自身,談談自己的認識。這一環節可以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來進行。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

馮驥才 1942年2月生於天津。浙江寧波人。著有中篇小説《啊!》、《神鞭》、《三寸金蓮》,短篇小説《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雙燈》,散文《珍珠鳥》,紀實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等。

馮驥才,1942年生,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曾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説《義和拳》(與李定興合寫)、《神燈前傳》,中篇小説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説集《雕花煙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説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電影文學劇本《神燈》,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説集》《馮驥才小説集》《馮驥才選集》等。短篇小説《雕花煙斗》,中篇小説《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説獎。部分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藴,咀嚼人生的況味。

近年來,馮驥才致力於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上,完成從文藝家向這樣的“社會活動家”的角色轉換。對馮驥才觸動最大的是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後開始的大規模舊城改造,他發現很多城市都破壞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變成了一個樣子。馮驥才認為,工業文明正在逐漸代替農耕文明,在這個過程中,原有農耕文明建構下的非常龐大的民間文化就即將散失,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先進的發達國家都開始對自己的民間文化進行搶救,但目前,我們整個知識界的自覺還不夠,加之我國民間文化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沒有人關心,不搶救就真的會消失。

馮驥才負責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要對包括漢族在內56個民族所遺存的所有的民間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間文學,做一個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馮驥才一再強調,搶救中國民間文化的目的,不是為了保存某種形式,而是為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與精神,對於世界文化來説,東方成果也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礦藏,所以也是未來需要我們重點去探尋的。靠着馮驥才執著地呼籲和奔走,人們開始意識到了古老文化的價值。馮驥才説,知識界要做的,就是去喚醒大眾認識這些文化的價值,但這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單靠某幾個知識分子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們民族能夠開始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熱愛並瞭解了其獨具的價值,特別是精神上的價值,並能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

(摘自2002年9月14日《燕趙都市報》)

二、關於《俗世奇人》 (馮驥才)

天津衞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剛烈;水鹹土鹼,風習強悍,近百餘年來,舉凡中華大災大難,無不首當其衝,因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餘聞者甚夥,久記於心;爾後雖多用於《神鞭》《三寸金蓮》等書,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閒置一旁未被採納。這些奇人妙事,聞所未聞,倘若廢置,豈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筆錄下來,供後世賞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眾生相耶?故而隨想隨記,始作於今;每人一篇,各不相關。冠之總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三、作者題外話(馮驥才)

日本的新鋭作家南條竹則極通吾國文學。他讀過我刊在《收穫》上的幾篇《市井人物》,便問我所寫的這類小説是否受馮夢龍的影響。我説:“然也。我與他皆姓馮,我們這是‘家傳’。”他笑了,接着問我受馮夢龍哪些影響?

我説:三個方面──

一是傳奇。古小説無奇不傳,無奇也無法傳。傳奇主要靠一個絕妙的故事。把故事寫絕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終盯住故事。

二是雜學。雜學是生活,也是知識。雜學必須寬廣與地道,而且現用現學不成。照古人看來,沒有雜學的小説,只有骨頭沒有肉。故而我心裏沒根的事情決不寫。

三是語言。中國的文學史,散文在前,小説在後。小説的語言受散文影響。中國人十分講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單個的方塊字的運用,決不是一寫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數很多。

南條竹則説:“你所有小説都這樣寫嗎?”

我説:“只這類小説才這樣寫。這是文本的需要。”

此後,我主動告訴他,鄙人寫完《神鞭》與《三寸金蓮》等書後,肚子裏還有一大堆人物沒處放,棄之實在可惜。後來忽有念頭,何不把一個個人物寫出來。各自成篇,互不相關;讀起來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體性格”?於是就此做了。

初寫數篇,曾冠名《市井人物》。這次又續寫十餘篇,改名《俗世奇人》。話説明白,為了怕把讀者搞亂。

四、關於泥人張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後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摶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俗動。“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台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在歷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為是出類拔萃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日本蘆屋市的一座中國近代藝術館為“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展出彩塑小説詩歌文學作品58件。近年來“泥人張”彩塑積極地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友好交流,成為中外交往的橋樑。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紮根於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土壤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