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3篇

來源:文書谷 1.25W

沒人願意只做一個普通的員工,誰都想成為優秀的員工。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3篇

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職場八大告誡,也許能讓你少走很多年的彎路

1、成長的機會永遠比眼前的待遇重要——做重要的事比多拿錢重要

我知道在水木BBS上的worklife版本,每天都在上演的就是比較自己的第一個offer是多少。offer不高就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每次看到類似的曬Offer的帖子,我就彷彿回到十幾年前的校園

關於畢業生的Offer,尤其是麪霸的Offer,我只想説,名企給畢業生的高offer,第一是遠遠超過這個畢業生的實際身價的;第二,名企的這個很稀少的高Offer,很多時候起着PR即宣傳的作用;第三,很多名企,尤其我前段時間反思的外企,很高的Offer請去的畢業生,只是做很簡單的支撐性的工作。所以,眼前的高薪未必對應的是高成長的機會。

關於成長,我講兩個身邊的故事。第一個是以前Motorola的老同事,他給我們講起,自己當年的同學中最終做成大事的不是他們這些進外企的,也不是當年趾高氣昂出國的,而是一個當年去四線城市的。因為他去了當年沒有人願意去的一個老牌電視機廠商。而且去了之後也是任勞任怨。最後很早就當了這個大型國有企業的副總。原因很簡單,當年,沒有名牌大學的學生願意去四線城市,去一個國有企業工作,所以他一來所獲得機會就非常好。

另外一個也是我同學身上發生的,大約在20xx年左右,她在讀研期間,我們有一次同學聚會,她説自己在一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實習,她當時説起這個公司的名字時沒有人知道。當時我剛去Motorola,她後來工作選擇了另外一家外企。這個當時沒有人知道的互聯網公司的名字叫“百度”。後面的故事我無需再講,因為這家公司早期的前台,也成了傳奇。

2、沒有一個人可以做你一輩子的導師,但是你一生都得不斷去尋找導師

其實成熟的企業都會有導師制,就是你一進公司就給你指定的帶你熟悉公司文化、規章,幫你適應公司的“老人”。這個放在古代就是老師和學徒,我們歷史上那些精美的工藝品加工技藝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這裏我要講的是,除了公司指定的那個3-6個月的導師,你更應該去不斷尋找自己的導師。導師不是面面都比你強,這樣的人,你也很難搭訕。你最看重的能力、見識方面,如果有缺陷,就得找有這些方面所長的“牛人”。

請客拜師之類的倒未必,你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機會接近Ta,觀察Ta,爭取當面請教Ta,甚至是創造和Ta共事的機會,就可以了。

我一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就馬上去尋找可以成為自己導師的人。然後再利用之前提到的“搭訕”的技巧,接近Ta,被Ta注意到,從而得到學習的機會。

這個尋找需要有一個雷達,你內心的雷達。建設這個雷達,你首先需要的就是虛心,只有任何時候虛懷若谷,才能不斷髮現牛人。其次你也需要能客觀冷靜的分析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缺什麼,知道自己拿什麼可以吸引到別人,可以和別人換。

3、如果你在身邊找不到比你強的人,換個地方

很多人換工作都是為了有更好的待遇,這個目的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把收入結果“結果”,去追溯這個“結果”的原因,你發現,你需要另外的跳槽理由。

前面第一條説過,成長的重要性。成長怎麼來?第一是取決於這個公司的平台。就和歷史上各個國家民族的興盛與衰落一樣,大勢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國勢上升,民眾都受益。國勢衰落,則民眾都受損。公司也是這樣。

成長的第二條就是來自於你身邊的牛人。我從上學到公司都是這樣,身邊一旦有牛人同學或者共事,就一定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可能一開始自己還跟不上牛人的節奏,有點灰頭土臉。但是一旦身邊有這樣一個目標,你的水平不提高也難。

所以,對我而言,如果一個環境無法讓自己成長,那就應該果斷的離開,而身邊沒有牛人,沒有你可以學習的目標的地方,就是一個無法讓你有成長的地方。

4、理財,要從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開始

最近看歷史的緣故,看到一些我們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晚景淒涼,比如胡適。他在老年時在美國的那幾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沒有太多收入,而自己年輕時雖然風光,但是沒有積蓄,所以見到年輕人就對他們説:“錢是人的膽子,年輕時要注意多留點積蓄!”

我相信“改變自己”的粉絲中,大多數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所以,從畢業的第一份工資開始,就養成積蓄和理財的習慣,對於你30歲之後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給會員的一期語音中,專門講到理財問題,其中的重要觀點就是大家應該從第一份收入開始就學會理財,逐步養成理財的習慣。

理財的本質,不是積少成多——那個是省吃儉用,做簡單的加法。而是要實現隨着時間的複利。愛因斯坦説:“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複利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而複利的最終結果,和你理財的年限長短相關,因為我們的預期壽命是固定的,所以,越早開始理財,你的人生會越來越有信心!

想放下一切去流浪,想和心愛的人周遊世界,想去創業?先從現在開始理財吧。創業成功是一種概率,只有少數人最終做得到。但是理財,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你所需要的就是學習+自律。

為什麼你工作努力但沒有起色?

成為職場達人,未必要像上圖中的人一樣,經常挑燈夜戰。相反,注意到下面幾條,會讓你少走彎路。

5、不要總盯着自己的缺點,去發現並放大自己的優點

在“揚長避短”和“揚長補短”這個選擇上,我也困惑了好多年,後來,逐漸明白,所謂的“長”和“短”,如果歷經歲月還是“長”或“短”,那個東西可能是無法根本改變的,是你與生俱來,並且不斷被加強的個人根本屬性。

不信?抬頭看一下你的父母,看一些你眼前的老師、教授,看一下你的領導。看一下那些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特點?哪個不是歲月悠久?

後來在做經理的時候,招聘的過程中,發現我們不再去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去尋找一個適合的人,一個優點你很看重,缺點你可以接受,能力匹配崗位需求的人。我也終於明白,對於我們自己,需要做的也就是“揚長避短”。

那麼木桶效應呢?那個對組織更有效。不過即使是組織,你難道沒發現,每個NB的好公司都有優缺點都很明顯嗎。做符合自己DNA的事情時,得心應手。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笨手笨腳。

人生苦短,多花時間放大自己的優點吧。一個優點足夠明顯的人,才是可以成事的人。一個看起來沒有什麼缺點的人,反而可能是很平庸的人。

6、只會埋頭苦幹你會變得憤世嫉俗

在工作這麼多年以來,見過不少埋頭苦幹的人,同時也是抱怨叢生的人。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抱怨領導不是伯樂,抱怨公司升遷機制失靈……

為什麼埋頭苦幹的人最後成了憤世嫉俗的人?我後來才想明白。沒有人是不求回報的人,但是有人明騷,有人悶騷。埋頭苦幹的就屬於這種“悶騷”的,我有一度也是悶騷的,孤芳自賞的。

埋頭苦幹的人因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而變得憤世嫉俗。其實他不知道,別人不是不認可他,而是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更別提在想什麼了,有什麼特長和奇思妙想了。

可能部分埋頭苦幹的人是完美主義者,但是,領導沒有時間去探索每個人的具體進展。同事也沒有義務像一個伯樂一樣,去窺視自己身邊的每個人。你可能的確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最完美的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但是身邊的所有人,等到的往往是“沒有任何進展”。

這種情況下,你的靠譜指數為0,誰會把機會給你呢?

怎樣溝通,怎樣變得不那麼“埋頭苦幹”,其實很多時候不用花言巧語。可以經常和同事、領導討論一些進展,具體問題。可以階段性的把工作進展在大家那裏Demo演示,也能取得很有效,很積極的反饋。當你和大家都把自己的階段性成果放在一張桌子比較時,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具體的位置。你才可以及時做出調整。

從今天起,抬起頭來,做一個幸福的人。

7、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這才是正軌

這句話我説過好幾次,到現在依然想再次強調,因為這個規律對我現在依然成立。

在任何一個以盈利為目標的組織裏,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沒有人真正愛你,他們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他們付出的成本是工資和時間!

在打工的環境下,在一個大型的,盈利良好的企業內,價值創造的鏈條被切成若干關聯的環節,絕大部分基層員工都會被侷限在某個環節內,無法直接曝露在客户面前,更無從瞭解價值鏈條的細節。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技巧可以分享。總結起來就是“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

眼界指Vision,就是説盡管你可能是基層的工程師,但是還是要有遠大的理想,並且瞭解公司遠景,最好找到合適的結合點。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8小時之外堅持不斷學習,提高水平,並及時和老闆溝通這種心得。經常能站在一定高度和老闆進行溝通的人,他所能得到的機會要比整日默默無聞的人多得多。這就是所謂“眼界高於能力”,從而得到很多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實戰機會。

能力大於所得指的是,如果你本身價值7000元月薪,那麼6000可能是一個更好的數字。因為所有的績效考評都是人主觀判斷,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橫向比較。如果同樣是貢獻價值7000元的人,一個拿8000,一個拿6000。如果你是領導,你會給哪個人加薪?而如果這個價格低一些的人,在8小時之外還非常努力,經常能表現出更好的潛質,那麼又是什麼結果?作為領導,你是不是還經常得考慮給這個性價比高,潛質更好,更加努力的同事多升職?如果你足夠努力,總是能讓“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的狀態一直保持下去,那麼持續的上升渠道就在你面前。而作為員工個人,往往又容易在這種狀態下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從而形成正向反饋,加速提升。所以,在大的企業的同學們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

8、堅持學習,即使是你在最低落的時候

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我在Motorola面試時,之所以在同批人中第一個獲得二面機會,是因為我在筆試前後,還在埋頭看一本C++的書。所以,“愛學習”是我給第一任領導的第一印象。後來在Motorola,也是不斷給同事介紹書。所以,書在工作中給我了我很多機會,很多印象分。

我個人的生活也曾落入低谷,在那個時候,我看了很多書,《少有人走的路》、《愛上雙人舞》等,無一不給我啟發。在去年陷入焦慮的時候《痊癒的本能》,《精神焦慮症的自救》又給了我安靜的力量。所以,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書就像我的救生艇。朋友的語言給我慰籍,而書籍則給了我黑暗中的火把和黎明的曙光。

我們人生的智慧無非就是向前看的能力和向後看的能力。前者,可以看一些講趨勢的書,比如《失控》、《奇點臨近》。後者,可以看類似《中國大歷史》。這些書讓強化了我的Vision和反思的能力。

我們每一天都在變老,唯有讀書,能讓你不再恐懼。

總結一下,如果人生是一場遊戲,恭喜你已經從“訓練模式”畢業,進入獨立作戰模式。而遊戲的最終結果,就是看你把有限的人生資源:時間,金錢和注意力投在哪些地方。集中火力,在正確的事情上確保投入!

切忌孤身奮戰,從作戰的第一天開始,就要尋找自己的“戰友”。戰友在哪裏?戰友就是那些和你目標相容,優秀的人。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要離這些優秀的人近一些,再近一些……

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優秀員工和普通員工差別

一、關於剛入職時

普通員工:

看重工資的高低,在一無所長的前提下,沒有想過學習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

優秀員工:

更看重寶貴的工作經驗,踏踏實實的去學習業務技能,他相信只要有豐富的經驗,以後無論到哪都能贏得高薪。

二、關於對待問題

普通員工:

在工作中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問題他們往往以抱怨的態度去對待,而沒有想方法去解決。

優秀員工:

在工作過程中,碰到問題會冷靜的分析原因,並通過各種手段去解決,慢慢培養了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關於執行力

普通員工:

對於上司交代的問題本着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慢慢磨,執行效果較差。

優秀員工:

上司交代的事情積極去解決,遇到問題會積極與上司溝通請示,執行效果好。

四、關於個性

普通員工:

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不善於處理自己與同事領導的關係,往往給人一種很浮躁的感覺。

優秀員工:

為人謙虛低調,能協調好與領導同事的關係,人際關係非常好。

五、關於下班後

普通員工:

下班後往往通過看電視、打打遊戲等方式,度過一段休閒時光。

優秀員工:

下班後會抽出時間回顧今天一天的工作內容,反思不足之處,並規劃好第二天的工作內容。

六、關於工作重點

普通員工:

工作雜亂無章,搞不清楚工作的核心內容,工作往往忙起來手足無措。

優秀員工:

能很好的做好工作規劃,找準核心工作內容,即使忙起來也能井然有序。

七、關於客户溝通

普通員工:

和客户溝通僅侷限於單純的送貨收款,沒有考慮到客户的實際需求,往往工作很辛苦,但是成效卻很低。

優秀員工:

能很好的處理與客户的客情關係,準確的找到客户實際需求,並結合客户需求達成銷售。往往事半功倍。

八、關於視界

普通員工:

缺乏宏觀思考,經常糾結於某個終端問題,有時為了應對單個終端問題不惜提高政策從而影響了整個市場價格體系。

優秀員工:

從市場整體角度出發,能很好的協調好各個渠道之間的市場問題,對於違反市場規律的個別終端堅決予以治理。

九、關於批評

普通員工:

對忠言逆耳理解的不透徹,總認為自己想的是對的,把上司或資深前輩的意見或建議不當一回事,我行我素。

優秀員工:

能謙虛的接受批評,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在哪,並積極改正!

十、關於職業規劃

普通員工:

沒有職業規劃,對自己想要什麼沒概念,能做多久算多久,風風光光是一輩子,窩窩囊囊也是一輩子,得過且過。

優秀員工:

有自己的職業規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如何去努力。

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工作,本就是一場修行

摘自艾茲拉•貝達著,胡因夢譯本的《存在禪:活出禪的身心體悟》裏的一篇職場感悟文章:工作,本就是一場修行。

人哪裏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稻盛和夫。

真正的“志業”是什麼?

二十五歲左右我所從事的是一般白領階級的工作,起先當老師,後來又當起了電腦程序設計師。但是我並不快樂。我厭惡自己的工作,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苦思自己真正的“志業”是什麼。當時我正開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議我,每當我對工作的焦慮生起時,心裏應該避免去思考這件事,而只是試着去感覺眼前身體上所出現的實況。

當時我完全不瞭解他建議的方法是什麼意思,可是基於一份急迫感,我還是試着去做了。如此修行了幾個月之後,雖然並沒有洞悉到自己該從事什麼工作,不過卻發現,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實況之上,確實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覺察的本質。

某一天,幾乎是突如其來的,我發現自己今生的任務就是要成為一名木匠。雖然我完全沒有做木工的經驗,可是我心裏卻很清楚,學習做木工一定會讓我意識到許多令我退縮的恐懼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在決定工作的方向時,必須放下無止境的對利害得失的衡量,因為答案只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誰、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時,才會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頭腦的執着,也不去意識肉體上所出現的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煩躁感,那麼這層理解將永遠被障蔽住。覺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層層的緊張和不安,我們就會對人生的目的產生一份清晰的認識。但如果一心只想在頭腦中獲得解答,這樣的洞見就不會出現。

透過思維活動來做出決定,其實是一種想找到立足點的人性傾向。促使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的驅力,則是一份對安全感的執着。我們以為憑着一些思考的過程,就可以不去經驗伴隨着無常而來的無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於這份感覺之中,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只要願意經驗肉體上的這份無依無恃感,我們的心就會逐漸變得清明起來,因為這麼做會讓我們看透自己恐懼的根源。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放棄主觀思考的耽溺傾向。不過,我並不是在建議大家從此以後就不用思考了,因為我們永遠都必須考量一些實際的問題——金錢、教育等等——然而這些邏輯性的事實,不該是我們思考人生志業時的主要焦點。

也許有一個問題我們問得還不夠: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我們通常只會專注地分析自己能從工作或事業中獲得什麼,因此很少會考慮自己在貢獻社會時所能得到的那份滿足感。我們不妨將“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視為一則公案,然後將腦子裏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進入未知中。提出這個公案之後,就把焦點集中於當下的完型經驗之上。

這麼做並不能立刻帶來任何解答,或許也不是什麼愉悦的經驗,因為它會讓我們再度面對那份無依無恃的感覺。雖然如此,安住於當下的經驗仍然是真實又令人歎為觀止的,而且能讓我們遠離那流轉不停的心智活動。

另一個時常在工作中不斷面臨的困境,就是感覺自己進退維谷、焦慮或不快樂。我們要的也許並不是另一份職業,卻不斷地質疑自己是不是該換工作了。在修行的體悟之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裏,我們保守的反應通常是認為有某些事不太對勁,而必須尋找出路。

但是在修行生活裏,我們並不是以快樂或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我們必須發現煩惱的價值,並且要學會讓煩惱來轉化我們。藉由修行我們才終於明白,感覺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個感覺上很糟的情境並不一定是壞事。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壞事最後往往變成了好事。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機會

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強烈的反應,那麼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學習的東西。問題並不在工作的本身,因為假設有兩個人正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一個人可能覺得很滿意,另一個人卻只感覺到苦惱。我們的情緒反應主要奠基在我們為這份工作帶來了什麼問題,而不是這份工作的本身有什麼問題。我們的反應永遠都和我們帶來的包袱有關——各種的期望、需求和計劃。

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該為了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裏。不過我們至少要考慮一下我們在這份工作中到底能學會什麼,然後才決定是否該離職。只要你還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留在那份工作裏經常是有助益的,因為你大可趁這個機會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統和恐懼。

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即使進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懼和信念還是會伴隨着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實際的,那麼你不妨設定一段時間,併發願在這段時間裏盡力學習。

即使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或是並不打算離開目前的工作,我們還是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裏進行覺察的練習。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和工作的關係,不再將工作與修行一分為二,而是將工作視為道途。

我們時常會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麼,我們真正的工作就是去發現自己是誰。如果能記得這一點,就不會那麼輕易地將工作和修行一分為二了。我們會開始認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修行的機會,即使是在工作的職場中。

要達到這種轉化,長期以來的受制觀點和習性必須轉變;但是我們只能一步一步地轉化自己和工作之間的關係。這時正念的修持就變得特別有幫助了,也就是要留意當下這一刻的質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藍領階級工作。其中沒有任何浪漫、神祕或令人興奮之處,因為要對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裏最瑣碎的基本問題。一旦不再追求細微需求的滿足,就會開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變成修行的機會。我們會發現拿起電話筒、關上門、留意周遭的聲音、甚至上廁所時,都可以提醒自己在當下保持覺醒。這樣我們的工作就變成了覺醒的契機。

觀察職場裏不斷出現的情緒戲碼

在工作中修持的關鍵之一,就在觀察職場裏不斷出現的情緒戲碼。不論我們發展出的核心信念是什麼,不論我們行為上的對策是什麼,它們一定會在工作中製造出混亂,如同它們在關係裏製造混亂一樣。比較不個人化的工作環境,通常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不斷重複的模式。

早在十一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在每個夏季裏為父親工作,持續了十年一直沒間斷過。我的兄弟姐妹和我一起在他的禮品店裏幫忙售貨,這間禮品店坐落於亞特蘭大城的海濱大道上。雖然我們都是非常能幹的售貨人員,父親還是會為了生意下滑而大發雷霆。很不幸的是,他的怒火通常都會針對某一個小孩而發;那個小孩通常都是我。

父親發起脾氣來十分的生猛有力。他會怒斥我努力得不夠,或是責備我不知感恩,老是在敷衍了事。每當他大吼大叫時,店裏的人都被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然後他會踏着重重的步伐走出店外。那些神經緊綳的顧客,尤其是我服務的那些人,這時往往會開始瘋狂採購。回想起那種情境,感覺上似乎有點可笑,不過當時的我可是一點也笑不出來了。

我覺得自己被不合理地挑毛病,自然十分光火。可我就是那種典型的乖男孩,所以我總是會更加努力。我開始將我所銷售的東西列出一張清單,並且在一天的工作結束時,將所有的錢數加起來,然後拿去給父親看,向他證明我已經達到他的標準了。

許多年下來,在各種不同的事情上,我都繼續採取“列清單”的對策,來證實我是有價值的。我覺得如果自己能明顯地層現出成就、生產力和價值,就可以避開那份伯自己沒價值的恐懼了。

當然,如同所有的對策一樣,這個對策也從未生效過。或許它能讓我達到某些外在的成就,並驅使我凌駕於他人之上,但是它從未讓我意識到自己最核心的恐懼——我是不夠格的。那份核心的恐懼以及每天都會從其中生起的焦慮感,只能暫時擱置一旁。

我們只要一天不認清自己是透過想像出來的畫面在採取行動,只要一天不敞開心胸去經驗這些畫面底端的層層防衞機制和恐懼,我們就無法產生有意義的轉化。後來我終於看到這股心理動力的真相,然後才有能力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面對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模式。從此以後我就不再企圖符合自己所設定的標準,也不再按照自己所列出的清單來行事,而開始真的去覺察恐懼的本身。

我們真正的工作就是去發現自己是誰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看到自己“列清單”的版本。你是不是還在把自己當成一名“孩子”來看待,總想取悦某個被你盲目視為權威的人物,並且想從他那裏得到讚許?或者你的模式是不斷地忙,忙,忙,總想在同一個時段裏轉動過多的盤子。

你能不能看到忙碌的上癮本質,看到你如何利用它建立起自己的價值感,讓自己不去面對那份“什麼都不是”的恐懼?我們也許會認為自己必須盡力讓盤子繼續轉動,然而只消一場慢性病就會使我們看到這個想法是不真實的。

我們並不是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些我們自認為必須做的事都可以委派給別人,或是暫時不做也無妨,甚至從計劃中撤銷都行。問題不在於我們必須做多少事,而是我們時常會利用工作來固化和支撐自己的自我感。活出實修的生活,意味着從任何一種受制的自我感中解脱,尤其是那些奠基在恐懼之上的自我感。

也許你的習性比較傾向於擔憂,譬如為工作的表現、工作的安全感或是經濟上的保障而擔憂。不論擔憂的內容是什麼,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只是對擔憂的本身上癮罷了;更精確一點地説,就是對維持住“自我感”上癮。

不論你的問題是什麼,修行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習性模式到底是什麼。第二,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編織出來的畫面和信念是什麼。第三,我們必須親自體驗恐懼以及從恐懼中所生起的信念和行為。如果能以這種方式來善用我們工作的環境——善用情緒的變化來幫助我們去除對自我的認同——我們就不會再陷入職場的混亂中,而能利用這些混亂作為轉化自己的工具。

在倦勤中修行

接着要面對的議題就是倦勤。倦勤不但意味着我們已經失去了工作的動機,同時也代表自己不再從工作中找到滿足感,而已經生起了負面的犬儒心態。在修行生活裏轉化倦勤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倍地覺知自己為這份工作帶來了什麼問題。換句話説,與其去注意工作的情況有什麼缺點,或是同事有什麼缺點,不如回來看看自己。

舉例而言,我們可能會深信不疑:“我即使受了這麼久的訓練,還是做不好這類的工作。”或是“我只是在虛應故事。”也許這些想法可能是真的,然而,只要生起任何一種對眼前情境的強烈反應——譬如挫敗感、憤怒、犬儒心態——都清楚地顯示出我們必須放下歸咎,仔細思考一下自己到底為這份工作帶來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期待與需求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何時開始對成就產生了執着?何時開始認為自己已經能掌控結果,讓事情順利,並且有能力改變他人?把自己看成是唯一能把事情做好的人,或是對事情的成果開始產生執着,都必定會導致倦勤所帶來的挫折感和失望,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決定事情的結果是什麼。

這樣的態度會讓我們錯失問題的關鍵:我們對成果的執着幾乎都根植於必須支撐某種形象,或是不想去經驗失敗之中的恐懼,以及自己什麼都不是的那份恐懼。我們遲早得面對虛假的安全感遭受挑戰或消失時的無依無恃感。我們遲早得深入到以下這些信念和恐懼的底層——我們是不夠好的,我們永遠也達不到理想的標準。

在倦勤中修行,意味着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動機、期待或計劃——所有會掌控我們人生的基本信念系統。我們必須意識到那些會產生制約的意象和自我感,我們也必須學習面對及經驗那些一直在掌控我們的恐懼。但是面對這些恐懼並不是一項黑暗陰鬱的任務。

在更寬廣的覺知空間裏,我們將以越來越輕鬆開闊的心情來經驗這些恐懼。就像那些層出不窮的苦難一樣,倦勤與否也是可以任由你選擇的。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倦勤往往是一塊最豐饒的沃土。

我並不是在暗示我們在職場遇到的困境都是自找的。某些困難確實需要被提出來,不過我們對這些困難所生起的情緒反應畢竟是自己的問題。進一步來看,如果我們卡在自己的情緒反應裏,就無法清明地對治工作中的真實挑戰了。

只要執意於達到某種特殊的結果,或是想以某種方式來獲得聲譽,那份執着就會讓我們無法全心全意去完成自己的工作。這種態度也會阻止我們因盡心工作而得到滿足。我們越是能在工作中修行,並透視自己對事情該如何進行的那份需求,就越能以最真實的方式生活,而得以從考慮不周的衝動及恐懼裏解脱。

以上就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工作勵志的文章摘抄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