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勵志文章3篇

來源:文書谷 2.92W

工作中我們是不是的會需要一些勵志的文章來激勵自己,那麼工作中的勵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工作中的勵志文章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中的勵志文章3篇

工作中的勵志文章:如何在任何一個領域,儘可能快速地牛逼起來?

“成功未必可以複製,而牛逼一定可以複製。”

大家可能都聽説過10000小時定律,但常人可能很難完全通過刻意地方式去達到10000小時的積累。

別拿時間投入當質量,我認為對於任何一件事情/一個行業或者是一個學習任務而言,兩週一定可以入門,有集中精力的3個月時間-6個月,反覆練習,提升。未必能成為頂尖高手,但絕對也能夠超過行業平均水準了。

對正常人來説,一萬小時是成為頂尖高手的門檻,可遇而不可求。想要獲得比較好的收入,能夠做出較好的事情,基本上只需要超過平均水平即可。不必凡事都跟行業內最頂尖的幾個人相比,但是能夠超過一個行業的平均水平,也足夠獲取比較好的利潤和回報。

學習與商業比起來,稍有不同。比如市場上,因為市場足夠大,所以你只要超過平均水平,也就可以在很大的市場上獲取到屬於自己的客户了。

學習這件事情也一樣,大家應該把“分數” 和“名次” 兩件事情分開。“名次”是排他性的,而“分數”卻是不排他的。也就是説,世界上只有一個第一名,一個第二名。但是,世界上可以有很多人託福上100分,雅思考上7分,這是非競爭的。

前言到此,只是想説一件事情—— 事情並沒有那麼難,先追求快速入門,超過60分即可。

面對新領域,如何快速入門?

我曾經鼓勵一個很聰明的姑娘,此人已經申請到了北美的PhD,攢學費期間來做點人蔘的生意。姑娘卻覺得,只有半年時間,自己什麼都不懂,也沒有既成的銷售渠道,也不懂人蔘這個行業,所以不敢來賣。

這就是很典型的學生思維。 要做夠了習題,看夠了書,才敢參加考試。可是商場上的練習題就是考試,考試就是練習題。去跑去闖,才可能長見識。

辦法有三條:

(1)用“足夠大的量”的觀摩和學習,快速地找到章法,讓自己心中有譜。——不建議這個階段找牛人聊

無論是銷售也好,還是產品經理也好。不可能不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試錯都是有成本的。

要 降低試錯成本,就要短時間內讓自己曝光在大量的內容中,快速學習。比如銷售,花1-2周,把銷售領域比較有名的書都看完,業內的培訓師的課都聽一聽(這裏 自己也要學會選擇學習材料,有些東西不必浪費時間)。兩週之內修煉內功,基本上能夠快速地瞭解銷售這個崗位和通常的銷售流程,自己也會有譜。

產品經理也一樣,花時間看業內最推薦的書籍。但產品經理的成長路徑還有一點更方便的是,自己下載大量的APP來用,來玩。請注意,這個大量一定是指數量在100+ 以上,不要玩了10來個就覺得自己見多識廣了。足夠大的樣本才可能真正產生有用的認知pattern。

再 例如現在很多做新媒體運營的,很可能公司裏面帶你的老大自己都不會做新媒體運營——這是一句很真很真的真話。腫麼辦呢? 那就學別人是怎麼做的咯。這種東西,看書最沒用,什麼《社交紅利》《微信營銷實戰》,《玩轉微信》,都是垃圾——請注意,當我在評論這些書都是垃圾的時 候,基礎是我已經把這些書都看過了。

那就學啊,學微博大號,微信大號別人是怎麼運營的,揣摩學習幾十上百個大號,粉絲構成,內容運營,人家哪些地方做得好,你照抄過來用就是了。有什麼困難的呢?

現 在社會變化很快,新知識出來的很多,很多公司所需要的崗位也還可能根本沒有形成一套培養體系,創業公司尤甚,只能靠自己培養自己。請記住,凡是很多人能做 到的事情,必然不是困難的事情。當你確定想要入門一個行業後,先把行業內相關的書籍,論壇,各種資源刷一遍,對,先求數量,足夠大的曝光量至少會讓你開始 入門,然後在各種學習中找到章法。

(2)入門之後開始練手,先求數量,再求打造“樣板房”

看了幾本書,聽了點東西,就到了該實戰的時候。菜鳥實戰,仍然要數量取勝。也就是,各種客户,各種項目,都儘量去上,儘量去做。

在這個階段,是深化認識的時候。前一個階段相當於你背了平面地圖,而這個階段你要到城裏真正去行走,從A到B,具體的每一個岔路口,經過的每一個建築物,都必須自己走了才知道。

所 以,大量地幹,大量地賣,接觸各種各樣的客户和項目,不要挑剔,以求快速地把腦海中的平面地圖真正3D化,立體化,變成自己的經驗。這時候,你也會發現可 能還要不斷地改正腦海中的地圖,地圖可能過時了,跟你的實際情況不符合,所以要自己儘量把能跑的範圍跑的廣泛一點,各種東西都做,都試試,不要怕錯,只有 走過了路,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副地圖。

根據行業和項目週期的長短,基本上3個月-1年內,這個階段可以完成。當你積累了一定經驗,並且發現自己接下來做的客户或者項目,有可複製性,也和原有經驗有一定重疊的時候,就可以進入打造“樣板房”階段了。

這個時候適當地收縮精力,專注一個項目或者一個客户,把全部的精力和才華都用在這上面,打造出一個真正具有品牌效應,可以當做你的樣板房的項目。

很簡單,挑選最普遍的,具有最大的複製性,或者業內很有名頭的一些公司,打造成精品的樣板項目。做完一個之後,無論是你個人,還是你的公司,就有了真正的品牌和可複製的模板,在後面做到類似項目的時候,就會感覺很平順。

我 們想想,談生意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説:世界500強是我們的客户,或者,我們跟大公司有活動,有這種巨大的name dropping能夠很大的提升你個人的行業地位,也會提升公司地位。所以,公司簽下來的這種項目,也是人人都想染指去做的。更需要你努力爭取,或者你牛 逼,自己籤這種客户去。

(3) 完成上兩個階段之後,才到了資源和人脈積累,快速擴張的階段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認識很多人很會混圈子,但是人都是勢力的,你如果不能成為別人的人脈,也不要想讓別人成為你的人脈。年輕人走出去,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的情況下,也很難接觸得到真正有價值的人脈資源。

所 以,前兩個階段是為你自己打造一張“名片”。對自己的行業有見解,也有拿得出手的項目和成就之後,可以開始橫向或者縱向地參加活動拓展人脈,無論是營銷圈 子,互聯網圈子,還是各種圈子,這時候你出去,能夠被別人認知,同時也可能真正地獲取一些合作和發展的機會。看看自己行業或者其他行業都在搞什麼,也會對 自己現在的事業有一定的幫助。

我素來不喜歡人講兩個詞“人脈”和“資源”,一個人擁有的人脈和資源只能小於等於你現在的牛逼水平。先花點時間,把自己修煉出來,腦子裏有東西,談吐的過程中有真知灼見,就算年齡很小,也能夠留下好名聲,甚至幸運者也會得到行業內的大佬點撥,獲得人生導師。

以上三條,其實都不難。能看得通透,任何行業,任何職位,任何公司,都是適用的。You are your job. 你看全中國,那麼多產品經理,那麼多碼農,那麼多設計師,你大學不是學XX專業的又怎樣呢?大家大學四年怎麼過的不是很心照不宣地“呵呵”嗎?

從現在開始,你只要選定一個方向,努力學習,投入時間,總結方法,很快就能夠達到至少行業的平均水平以上——1年之內。 多少也能算個小牛人了。我不少朋友,工作2年內,就成為公司某些核心部門的關鍵人物,甚至是元老級,也就是這麼個邏輯,不難理解。

談談更頂級的牛逼!

不談更頂級的牛逼,來談平均水平簡直就是耍流氓。我有幸遇到過某些行業內真正全國頂尖的人物,也包括超級大學霸。頂級的牛逼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也有章可循。

頂尖牛逼的人物,通常在頂尖的學校或者機構工作。譬如哈爾濱佛教學院,牛津劍橋,或者投行諮詢頂級VC等機構。從IQ上來説,他們確實比絕大多數人更聰明,平均智商應該是125-135左右(我是指平均,並不是説這些機構的大par或者諾獎人物)。

但並不比普通人聰明太多。我接觸頂尖投行和諮詢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會是很強勢很自信,從而讓人覺得他們智商相當高——其實是假象,對某一個領域的鑽研和精深產生的自信跟智商無關,更多的是一種工作習慣。

如 何進入頂尖機構,成為頂尖牛逼的人物? 請參見剛才的三條牛逼原理,在每一條上再多付出更多的努力,且投入更多堅持即可。當然,投行諮詢最終錄人基本看長相,所以再加上點先天不可預測的運氣成分 吧。(我對天發誓這句話是真話,當然那是在諸多學霸裏挑個長得好的而已,你首先得是學霸,再追求長得好吧。)

頂尖名校= GRE+ TOEFL + GPA + 研究成果

頂尖公司= 英語好+ 行業認識和經驗 + 基本EQ + 長相

分析開來:

1、大量的學習資料曝光和快速入門 —— 全部適用

先説英語吧,我做夢也沒想到我以前豆瓣上寫了個學英語的帖子被人轉的很瘋。證明絕大多數人連最基本的英語線都沒有過。可以參考我原來的那篇日記裏的東西。

大量曝光是什麼意思? 絕對不是讓你拿着隨便一本單詞書就開始背了。我可以有這個自信説,我首先做的事情是世面上各種英語書,我基本上翻了一遍,對學習的套路和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認知。

無 論是單詞書,還是英語教材,還是很多英語報紙和雜誌,我短時間內瀏覽了一遍,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材料和學習方法後,才開始深入下去做。現在大家學英語基本上 是“勤奮地”懶惰,是個人都捧個單詞書在那裏背啊背。你背單詞有毛用啊,絕大多數中國人連國中語法都沒搞懂,你背單詞不是緣木求魚的事情麼。

所 謂頂級牛逼,就是閲讀量/曝光量在普通人的基礎上× 2 -3 , 堅持的時間長度在普通人的基礎上× 2-3 即可。比如考GRE,絕大多數人新GRE 320分夠用了,頂級牛逼者330分以上。絕大多數人紅寶書零零散散背3遍,頂級牛逼者基本上可以做到紅寶書嚴格按照遺忘曲線背5遍。

更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和一個現在在Morgan Stanley的學長聊起來,發現我們不約而同的採取了一個絕大多數人沒聽説過的備考方法—— Merriam Webster Vocabulary Builder。 綠色的小書,全英文拆解詞根詞綴的,而且詞源探究到希臘文源頭上,很難讀很生澀。

我 們備考GRE的時候居然都花了半年時間把這本書整個背完了。這就叫做資料曝光量夠大的情況下,你才能選擇到最佳的學習材料。偷懶不得。(透露下,鄙人的老 GRE滿分1600,我得了1550,Ranking是1%。雅思8分,託福只有112分。雖然決定做生意不要出國了,不過做個英語好的土人總是能幫助我 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和客户。)

學校裏的GPA和相關行業資源也一樣。別人刷題一遍你刷2遍,別人讀行研報告讀10份你讀40份,甚至100份。差距就是這麼來的。

2、大量實踐+打造樣板

這個就不多講了,比如到實驗室裏各種做實驗啊,想要發paper莫不來自於此。再比如到相關公司去實習,你未必第一次就能去麥肯錫,但是可以從小諮詢公司開始,瞭解業務流程,熟練了,自己才開始提升了。

申請的時候申請很多個學校,或者投很多個企業的崗位,要不要你不重要,關鍵是練手啊。面試的多了自己就有感覺了。這時候眼緣比較對的,有幾個公司看上你了,只要拿到一個好一點的offer,底氣就足了,也就有了可以出去説的資本。

你 不知道那幫人每次選人的時候,都會先問:“Do you have any offer in hand ? Is there any special DeadLine that you would remind us of ?” 你總不想:“No, you are my only hope”, 還是可以昂着頭説:“I've had Goldman Sachs IBD offer and the deadline is next Tuesday, so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an notice me your results ASAP” 讓那幫賤人哭去吧。

這就叫樣板。

3、縱向人脈和資源

申請學校的時候,我們管這玩意兒叫套磁。 你先做出點東西來,發了點狗屁不通的文章了,就去找心儀學校可能的導師,開始跟人家進行深度套磁運動了。或者去參加參加學術論壇,投幾篇會議文章,增加下曝光度,説不定就被大牛看上了。

找工作也一樣啊,什麼金融論壇啊,商業峯會啊,各種的自己明確目標,積累完畢之後,就多去混混麼。這種情況你認識的人基本上不是HR,而是更高層的老闆,有些老闆很喜歡你,甚至就欽點你直接給OFFER,也不是不可能的情況。

以上任何行為深度 x 2-3, 廣度 x 2-3, 就是從小牛變成大牛的不二法門。

工作中的勵志文章:“做完”和“做好”

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會抱怨,認為自己工作多,老闆總是讓他們每天干那個幹這個,而且事情基本上都是重複的。當他們怨天不由人的時候,卻沒有想過原因。

除了基礎的日常工作,老闆為什麼會讓你反覆去做同一件事呢?你在第一次執行時是不是哪裏沒有做好呢?老闆是不是因為對之前的執行結果不滿意,所以要你再做一次呢?

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出在哪裏。有的時候總是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卻沒有想一想自己做得怎麼樣。

那麼,每天看似忙碌不跌的你,在工作中執行任務時,是否也只是滿足於“做”,卻忽略了做的“結果”?

雖然,“做完”和“做好”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

前者執行了,但卻不到位,只是走過場或者是純粹地應付了事;而後者不但執行了,而且到位了,它代表着對自我目標負責、對上級組織負責,對公司利益負責。

而一名員工是否有較高的執行力,關鍵就在於他重視“做好”這一結果,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執行力,千萬不可自我滿足,更不可自欺欺人,明明是自己一開始就沒有執行到位,最後卻把責任怪在別人頭上。

既然執行了,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去做事,一步到位交出滿意結果,否則拖延到最後不合格,老闆就可能反反覆覆地要求你重新執行,直到符合要求為止,但這不僅浪費了企業的資源,更浪費了你自己的時間。

有人會質疑:99.9%和100%差別就那麼大嗎?明明就是沒有差別啊?

不,你錯了!相信很多人都一樣抱有這樣的錯誤觀點,雖然99.9%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變成100%了,其實不然。這就像比賽一樣,最終總要分出個勝負,如果大家實力相當,或者在99.9%時的成績都是一樣的,那怎麼來評判呢?

這就要看最後那0.1%了,誰堅持下來了,把最後這0.1%的事做好了,誰就贏了。所以,我們看到,在一場比賽中,平局的現象畢竟是少數的,大多數的比賽還是分出了勝負,因為大部分人還是輸給了那0.1%……

一件沒有結果的事,做是做了,但是它有什麼意義呢?但不幸的是,在企業中,有類似想法的員工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我只是企業僱傭的一名員工,我在這裏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薪水,至於執行得如何,企業有沒有賺到錢,那是老闆和企業自己的事,與我無關。

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做到99.9%,雖然可能已經盡力了,但卻將最終結果好壞拋在腦後,企業不給這樣的員工任何獎勵也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一步到位地執行,第一次就把任務“做好”而不是“做完”呢?

執行落地法則

1、糾正“差不多”心態,執行任何一項任務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縱觀市場上的名牌企業,為什麼它們的牌子百年屹立不倒,經久不衰?因為他們不但在產品品質上精益求精,對於人的管理也更加精益求精,他們從不允許自己的員工做事時總是一副“差不多”的心態。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想做得出色,受到認可和歡迎,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這也是把事情做好的保證,如果總是覺得“差一不二”就行了,那你將永遠停留在“做完”那一步。

2、在執行中樹立自己的品牌,既然做就要做好

在如今這個年代,人們對於一份工作的渴望,早已不再是謀生的工具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渴望在職場中闖出一片天地,業績出色,有所作為。所以,很多人對於職業的情感都是神聖的,工作更多地成了一種精神支柱。

既然如此,一次高效的執行不僅可以帶給你一個圓滿的成果,還能使你漸漸樹立其自己的品牌,產生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所以,既然做就做好,這樣一來,你的整個工作流程就會變成一種良性循環,任務就會輕鬆一步到位地搞定。

3、對自己和結果負責,提高核心競爭力。

執行得不好,説到底其實是一個人對自己和結果不負責任的表現,而這樣的人在職場中是很難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的。

因為競爭力的基礎是執行力,執行不到位,甚至謬以千里,你之前描繪再好的藍圖也只是一張廢紙,你交出來的最終結果對企業沒有任何價值,不過是在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罷了。

所以,身為企業員工,不要一味地背誦執行的重要性,更要在實際行動中把任務執行到位,對自己和結果負責,這樣才能在“做完”的基礎上“做好”,逐漸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工作中的勵志文章:從0—1,手把手教你時間管理

一、時間管理有三道牆

1、時間管理是什麼?

這麼多理論,這麼多方法,究竟誰説的才是正確的,都被弄糊塗了。

2、高手是怎樣做到時間管理的&我為何會失敗?

高手推薦的書看了,方法怎麼不管用?

3、照做卻無法堅持?如何堅持&會有何收穫?

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這麼輕鬆,我卻無法堅持呢?我怎樣才能體會到“那種感覺”呢?

Kyle今天的分享,就是為了幫助大家把這三道牆破壞掉。

二、Kyle做時間管理最欣賞的3個人

1、David Allen《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

“時間管理”這一概念的提出者,作者認為時間可被管理,將時間管理好能同時做什麼事情,此書內容太複雜、提到的工具比較舊了,可操作性不高、不夠人性化。很多同學第一本書選擇了這本,照着上面方法做,發現完全行不通。

2、《奇特的一生》裏的柳比歇夫

他將記錄時間流水這件事情進行到極致。一天從早上起牀後的任何事情都記錄在本子上,連續記錄幾十年,偶然一翻查看時間流水就能回到當年那天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Kyle的啟發:如果時間都被數字化記錄下來,以此督促自己,一輩子能做非常多了不起的事情。

3、自己。

管理好時間每個人都會有奇特的一生——選擇自己的羣小夥伴“慕禾”

三、時間管理的發展歷程

1、第一代

注重效率,單位時間能做更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提升單位效能,例如你一小時只能寫1000個字,現在老大教會你一些方法,然後要求你一小時寫20xx個字!這就是效率。

2、第二代

注重效能,不片面求速度,要求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事情,當所做的事情不是正確的事情時效率越高效能越低。

因此做事情的時候要考慮:我做這件事目的是什麼,我有着怎樣的目標,投入的時間是否能達到目標。

典型:to do list,早上將要做的東西列表,按事情的優先次序、輕重緩急完成。根據smart原則制定目標,注重方向,不片面求效率,要求做正確事情。

3、第三代

潛能導向性,思考什麼目標對長期有益,任務計劃不單着眼於一天,而是放眼未來,做的計劃短到一週,長至一生,要做一生的規劃。

4、第四代

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比前幾代人性化。工作生活都遊刃有餘。但是這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很多很優秀的同學會滋生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陷入安逸,明明是高手,卻選擇一直在新手房打怪。

5、第五代

分享生活的平衡,和他人share自己的時間,讓別人參與進自己的時間管理中。

時間管理的趨勢

1、對象:從事到人,從關心怎麼做事到關心怎麼做人。

2、關注點:由着眼每秒每分每小時放大到一年十年一輩子,抓大放小,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四、時間管理的幾個概念

1、時間鍾

手錶顯示一天時間上面有秒針分針時針,時間是有限,每過一秒時間就少一秒,時間就像一種遞減的無形資產,你永遠不知道它何時會破產,用理財的觀念來進行時間管理,我們需要考慮收益率,好好進行投資。

扔掉手錶上的時間概念,不以24小時看時間,衡量事情要不要做不是看當下的價值,而是看長遠價值,長期有大益處的事情值得更多的投資。

2、心流

當我們跑步到一定時間後,會有一小段時間心情特別愉悦,感覺世界的節奏都慢了下來,這就是心流狀態。

讀書、寫作這些喜歡的事情都會發生心流,在這種狀態下的平時發揮會比平時更好。

當你在不喜歡的學校不喜歡的公司,你做事情會被動消極、沒動力、效率低。

相反,做喜歡的事情,進入心流狀態,做起事情會事半功倍。

選擇跳起來能達到的最高點而不是伸手可觸的任務,我們獲得的成就感最高也最幸福,當我們達到目標後,又會起促進效果然後更努力達到更高目標,形成良性循環。

當我們無論工作學習都處於充滿挑戰的狀態,我們就能在挑戰中產生心流,從而能更高效率完成事情。

3、逃出舒適區

有人因為所在的環境好,過得挺舒坦的,因此停止前進,選擇了“舒適”、“安逸”。

但是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在快速的進行改變,在我們還充滿可能性的年齡,如果用來享受安逸與穩定,20xx年後,當你想改變的時候就會發現力不從心。

如果你有處於這種狀態的趨勢,要給自己敲警鐘哦!

4、習慣

時間管理是好種習慣,為什麼大家很難養成?

很多人培養習慣,就像在做火箭式創業,跟全世界宣佈,老子要創業!畫火箭圖紙,準備大量物料,最後發現火箭點火發射,還沒升空就失敗了,這時候已經花費了昂貴的代價。

還有就是減肥,定私教,買會員,買運動裝備,最好的跑鞋,結果瑜伽卡健身卡只去了幾次,有動力衝動金錢卻無法堅持習慣,你的精力和金錢都沒有花在點子上。

不要把事情弄太複雜,要維持的事情都無法長久。

不要做那種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資源在不關鍵的地方。請用mvp式的方法來創業,替換成最小可執行方案。

如果你需要下班坐一個小時的車去健身房健身,坐一個小時車去健身房就是火箭式創業,極其容易失敗。但是如果我換成只要求自己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打開計算機跳一段鄭多燕,那就簡單多了。堅持一個月效果會更好也更容易堅持下去。

將習慣縮小成最小可執行單位,習慣養成的機率就會比較高。

毅力的用處在於推動我們從0開始去做最小可執行的單位,一種比較多人認同的説法是21天養成一個習慣。在21天后,毅力的作用就很小了,取而代之的是潛意識的力量,此時習慣的堅持不再需要消耗你的意志力與毅力,你又可以嘗試培養新的習慣了!

五、時間管理的工具

傳統使用手帳,或者紙筆記錄,下面重點介紹時間管理的幾類軟件。

1、待辦清單

把要做的事情列入,做一樣勾一樣,適合做每天計劃的人,按四象限法則處理事情。不斷複查,好讓自己安心做別的事情。

適用於:出國旅行,把要準備的東西統統羅列上去,準備的時候就不會遺漏。

職場上,把上司交代的雜事列下來,按輕重緩急處理。

2、日程安排型

朝夕日曆、蘋果、google日曆,與人會面之類用。

3、時間記錄軟件

記錄特定項目裏花的時間的app,比如學英語所花的時間,一年後回顧統計在英語、閲讀、聽力等不同項目花了多少時間,跟以前狀況作比較,衡量當年是否達成目標,並調整自己來年的學習計劃。

安卓:愛今天;

蘋果:ihour(免費),nowthen(付費)。

4、習慣養成

打卡類,比如“早起的第幾天”,“寫作第幾天”,“吃了多少個西紅柿”,app【種子習慣】將打卡跟社交聯繫起來,上面會有小夥伴的分享、可互動,有堅持幾百天的大神。

5、番茄工作法

簡單版的定時器,是以分鐘來記時、要求你專注做事情的定時器。番茄工作法是專注工作25分鐘+完全放鬆5分鐘=一個番茄鍾

以上就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工作中的勵志文章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