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950字

來源:文書谷 1.81W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入門之書。據材料載:《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近年來傳佈最廣的啟蒙讀物。也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讀本和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三字經》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充分顯示出了《三字經》的文化地位是很高的。

《三字經》讀後感950字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句,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為的座右銘。如關於為人:“首孝弟,次見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於教育子女:“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關於勸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苟不學,曷為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三字經》全書共一千多字,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道德、傳説故事,廣泛深動而又言簡賅,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和欣賞價值。

“昔孟母,擇鄰處。”也就是常説的“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孟子正是因為受到了母親的教育,從此以後,專心致志一心向學,後來成為了一代亞聖,成為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當今,許多的學生家長捨近求遠,不惜花費大量金錢為孩子擇校。想來既不是他們有了幾個錢就“騷包”,也不是他們如何“高瞻遠矚”,而是作為父母的良苦用心,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及以後能成為有用的人,不辭勞苦地奔波、毫無怨言。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説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在冬天先幫父母把被子暖熱了再讓他們睡覺。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教育學生要孝敬老人、體貼父母——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向黃香學習,體諒父母的辛苦,孝敬父母、尊重父母,“啃老族”是千萬要不得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告訴我們,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認真學習,就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如果不用在正當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長大後也會一事無成的。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遍地都是,引發出許多的社會問題都有家庭作風不良或家庭教育不嚴的影子。

讀好《三字經》,能對我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認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養,弘揚正氣。更是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使之發揚光大,建設一個偉大、和諧、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