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亡命之徒成語故事

來源:文書谷 5.53K

亡命之徒原指逃脱户籍改換姓名、逃亡在外的人,現指不顧性命冒險作惡的歹徒。那麼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字成語故事-亡命之徒成語故事

亡命之徒成語故事

唐末的樂彥禎有個兒子叫樂從訓。他不務正業,整天在外花天酒地、惹事生非,還結交了許多狐朋狗友,樂彥禎對他很傷心。

一次,樂從訓聽説都統王鐸調往滄州,要經過魏州境內。他對王鐸的家財嚮往已久。於是,用重金買通王鐸家的歌女,説出王鐸的行走時間和路線,便糾集了一批兇徒設置埋伏。等王鐸一行走進他們的包圍圈,便蜂擁而上,亂砍亂殺。不久,樂從訓等人殺死了王鐸及僕人,搶了王鐸的金銀財寶和歌女之後逃之夭夭。

後來,樂從訓的膽子越來越大,他召集了500多個亡命之徒,為非作歹,弄得周圍雞犬不寧。州府上下怨聲載道,紛紛要求嚴懲他。樂從訓聽到風聲,連夜逃走了。

這時,樂彥禎被任命為六州都指揮使兼相州刺史。樂從訓便打着父親的旗號,收集兵器,聚斂錢帛,濫殺無辜,州府懷疑樂彥禎圖謀不軌,便罷免了他,推舉都將趙文出來主持州事,樂彥禎又氣又恨,不久病死。

樂從訓帶了3萬餘人來到城下,氣勢洶洶地來問罪。趙文膽小怕事,按兵不動。上司懷疑趙文與樂從訓串通一氣,又罷免了趙文。羅弘信自告奮勇出來充任節度使,率軍出擊,殺得樂從訓片甲不留,終於消除了地方一害。

門牆桃李成語故事

子貢,春秋時衞國人,姓端木,名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曾在朝中向其他大夫説:“看來子貢要比他老師強些。”這話傳到了子貢的耳朵裏,他就説:“比方拿住宅四周的圍牆來説:我家的圍牆,才肩頭那麼高,從牆外向裏一望,屋子裏有什麼東西,誰都能全部看得清清楚楚;而我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周尺七尺為一仞),要是找不到大門,走不進去,就根本沒法看到裏面祖廟的雄偉美觀、各種房屋的富麗堂皇。不錯,有幸認得並走進我老師的大門的人,恐怕是不多的。這樣看來,武叔説出那樣的話,也就難免了!”子貢這段話是説自己的品德學問都很膚淺有限,哪裏比得上老師的學問那般高深淵博。

後來,人們就稱師門為“門牆”。形容初步學得一點東西,叫做“入門”。

陽虎在衞國犯了罪,便逃到晉國,對趙簡子説:“今後我再也不舉薦人了。”

趙簡子問:“為什麼?”

陽虎説:“坐在廳堂上判事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養的,朝廷的官吏、邊境的將士,經我舉薦的也都在一半以上。可是現在,堂上之人叫國君冷落我,朝中之吏仇視我,邊境之士搜捕我。”

趙簡子説:“種桃李的人,夏天能夠在它們的綠蔭下乘涼休息,到秋天還可以有果子吃;種蒺藜的人,夏天既不能從它們那裏得到乘涼的蔭地,到秋天還可能會被刺着。現在看來,你所植的都是蒺藜。以後一定要先選擇好對象,而後再加以培植,不要先培植,後選擇。”

把“桃李”比喻為培植的優秀人才,其出典就是趙簡子的這幾句話。

義不帝秦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大將白起率大軍攻打越國,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帶兵作戰,因為輕敵中計,40萬大軍被白起、王齕坑殺,趙括也當場陣亡。接着,秦將鄭安平替代了白起,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不得不向魏、楚兩國求救。

魏安釐王派了將軍晉鄙救趙,但又鑑於秦昭王的警告:“誰敢發兵救趙,我就在滅趙之後,必先滅之。”所以傳命晉鄙屯兵蕩陰不進,並派辛垣衍通過平原君趙勝見趙王,勸趙王尊奉秦王為帝,秦兵必自動解圍,趙國就可以保全了。但平原君對此建議,不以為然,因此終未引領辛垣衍去見趙王。

這時齊國高士魯仲連,正被困在城中,就求見平原君,詢問國家大事,並願意和這位辛垣衍將軍見面,當下平原君引見。魯仲連引證古今,痛陳尊奉秦王為帝之害。接着又舉出齊王稱帝不成,逃亡出國的事例對辛垣衍説:“齊王到魯國,魯國官員願以肥牛10頭供奉齊王,但齊王的侍從大聲叱罵:‘這10頭肥牛算得了什麼供品?我大王是天子,按天子出巡的禮節,所到諸侯國家,諸侯必須讓出自己的宮室,並將國庫所有鑰匙都呈交上來,任天子索取。諸侯要捲起袍服,捧着几案,伺候天子用膳。而你國竟用10頭肥牛作供品,簡直是混賬!’魯國官員聽了,趕快關上城門,拒絕齊王入城。齊王無奈,又轉往鄒國。這時鄒君已死,齊王欲弔喪,侍從通知鄒國嗣君:‘天子下吊,主人要背向靈樞,靈位方向也要移為北向,這樣才可使天子南面而吊。’鄒國臣子説:‘如果要我們這樣做,寧願仗劍自殺,也不受辱。’拒絕了齊王弔喪,不許他入城。你想鄒、魯兩小國都如此,而魏是大國,竟欲尊秦為帝,豈非連鄒、魯的奴僕婢妾都不如了嗎?”

辛垣衍羞慚而退。

魯仲連又對平原君説:“秦國是不講信義、祟尚武力的國家,用欺騙手段差遣士卒,像對待俘虜一樣地奴役人民。如秦王稱帝,統治了天下,執掌生殺予奪大權,那我寧願跳到東海自殺,也不做秦國順民。”

平原君大悟,這時,魏國公子信陵君奪得晉鄙兵權,大敗秦軍,趙國解圍。平原君要封魯仲連官職,但魯仲連堅決不受,飄然而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