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來源:文書谷 2.01W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到你!

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一: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是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慶曆新政失敗後,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朝廷內外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一度沉寂之後,很快又高漲起來。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請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沒被仁宗採納。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遂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國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現有法度”,並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王安石認為,北宋國家貧苦的癥結,不在於開支過多,而在於生產過少;農民之所以貧苦和不能從事生產,一方面是由於官僚富豪兼併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於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財富國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勞動力去開發自然資源,是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神宗採納王安石的相關主張,並要求其盡心輔佐。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熙寧三年(1070年),頒佈募役法、保甲法。

熙寧四年(1071年),頒佈方田均税法,改革科舉制度;

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

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二:慶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曆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0xx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宂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佈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北宋兩次改革在中央集權統治一體化中起了一定的調節和完善的作用。例如范仲淹的提倡設置“祠堂” 、“ 義莊” 、“族產” 、“族規” 、“ 鄉約” , 發揮了宗法血緣的統治功能。范仲淹和王安石除了在政治體制和思想意識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外, 在經濟方面也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整頓, 如慶曆新政中的“均公田” 、“厚農桑” , “減搖役” 。

以上這勢都是書宋兩次改革對專制豐只中來集權一體化的調節和加強的措施。從社會的改進, 歷史的發展來説, 范仲淹和王安石所有的措施都沒有成功; 但從加強宋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一體化來衡量, 如通過官僚機構的調整, 財政經濟的治理, “重農桑” 、“均公田” 、“ 減搖役” 、“ 青苗法” 、“ 免役法” 、“ 方田均税法” 、“均輸法” 、“ 市易法” 等等, 限制了兼併, 擴大了財政税源, 這就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體化的統治,一定程度的延長了北宋封建王朝的壽命。

慶曆新政主要只限於在政治機制上作些表面的微小的改革, 不敢太多地接觸到社會經濟的根本問題。

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故事篇三:越南李朝對廣西的三州大屠殺

公元1075年,取代黎朝的李朝,趁北宋王安石改革政局不穩之際,動員了十萬大軍入侵宋朝,藉口“先發制人,打敗宋朝進攻李朝的陰謀”,企圖攻佔中國的兩廣地區,分成水、陸兩路向宋朝進攻。

越南軍隊攻入宋朝邊境,先後攻陷欽州、(今中國廣西欽州)、廉州(今中國廣西合浦)及邕州(今中國廣西南寧)等地。越南將領李常傑在整場戰事中最矚目的行動,就是進行了大屠殺。

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10萬人馬入侵,邕州知州蘇緘帶領全城5萬軍民在邕城奮戰,後因外援不至,城被攻破。蘇緘以"吾義不死於敵手"的英雄氣概,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國。

當攻陷邕州後,由於知州蘇緘不願降服而自殺,全城軍民“無一人降者”,於是李常傑便“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常傑等俘虜三州人而還。”

李常傑組織的這次侵略和大屠殺,自然引起宋朝的震怒,隨後宋朝便調集數十萬軍隊和民夫反攻,大敗李朝軍並進逼升龍(今河內)附近。不過戰事進行了三個月拖到了雨季之後,宋軍半數患病,且因洪水氾濫而糧道中斷,李朝軍又不斷進行襲擾,戰局陷入僵持。

此時,李常傑也開始明白以本國的力量難以對抗宋朝,認為應該乘機議和。於是,當李朝仁宗表示願對宋納款稱臣後,宋軍就於1077年撤兵。宋朝雖然沒有消滅越南李朝,但是終於遏止了越南的侵略野心,接着越南便將擴張的對象轉向弱小的占城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