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宋朝

來源:文書谷 1.02W

歷史故事即生動又有趣,符合現代國中生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更符合現代國中思維發展的需要,同時,巧妙地講解歷史故事也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最後,講故事的題材也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歷史上的宋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上的宋朝

歷史上的宋朝篇一:鹹平之治

鹹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鹹平(998年-1020xx年)年間出現的治世。鹹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訓的基礎上, 對新政權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不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運, 而且在軍事、 政治和經濟等諸方面開創了歷史新局面。

經過一系列惠民政策後,宋代經濟社會得到極大的發展。首先,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是400萬户,到了鹹平六年(1020xx年)是686萬户,增長了46%。農業上,畝產數從唐代2石提升到3石,墾田數更是從太宗至道三年的312,520,000畝增加到524,758,432畝,突破唐代最高值5億畝。 並組織編撰了專門的農業法規《景德農田敕》。商業方面,明確各種商業税規定,做出弛禁通商的決定,使得宋朝政府的禁榷和商業税收入暴漲,逐漸取代農業税成為宋朝政府税收的最大來源。司法方面,嚴令禁止嚴刑逼供,廢除了很多酷刑(如斷截手足、鈎背烙身等),並在京師成立糾察刑獄司,地方設立提點刑獄司,建立了司法複核制度,允許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以上訴。社會救濟上,建立常平倉。和後來的義倉成為政府災年救濟的重要手段之一。

宋真宗勤於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績有聲有色,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税賦,注意節儉,鐵製工具製作技術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入占城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

歷史上的宋朝篇二:仁宗盛治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宋朝也在這代君王之時達到全盛。 期間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

趙禎是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四十二年之久。這一朝達到了北宋乃至於中國封建王朝社會經濟文化的頂峯。由於他改元次數較多,他統治的最後八年,被稱為“嘉祐之治”,也有後人把他的整個時期稱為“仁宗盛治”。和強漢盛唐相比,這個開明治世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

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 士農樂業,文武忠良。被後世譽為“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歷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仁宗盛治主要表現在:

1.人口和財税堪比漢唐。嘉祐八年(1063年),全國人口達到1246萬户,丁男2642萬口,42年國家人口淨增長379萬户。這增長的户數就相當於唐太宗貞觀時期的總户數。由於朝廷實行“藏富於州縣,培護本根”的政策,嘉祐年間的國家税收增至3680餘萬緡,這是唐朝最多貨幣歲入時的四倍。而百姓的皇糧國税卻並非多如牛毛。

2.仁宗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他封孔子後人為衍聖公,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一度賢相諸多,君子滿堂。寇準、王曾、晏殊、魯宗道,以及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歐陽修、王安石,還有被仁宗朝簡拔或科舉入仕的“三蘇”、沈括、米芾等,都是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和讀書人的楷模。

3.文化實現了繁榮。散文“唐宋八大家”中除去唐的韓、柳兩人,其他六個都活躍在仁宗時期。作為詩末的宋詞在晏殊、柳永、范仲淹、蘇軾等一大批詞人的推動下發揚廣大,打造了宋詞在中國文學史的翹楚地位。而説書、小説、雜劇等文學形式也得到了萌芽和發展。

4.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明在仁宗朝有三個得到了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火藥的發明推動了火箭、突火槍、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在對西夏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使宋朝擁有當時世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問世後,使宋代大量的典籍得以保留。還有王惟一發明的針炙銅人,完善了中醫針炙體系。朝廷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官交子”,對於世界經濟和金融史的貢獻不可低估。

5.哲學領域流派紛呈,為現代中華國學打下的堅實基礎。二程提出的“天理”命題,為沉悶的哲學界吹來了一陣清風,同時也為趙宋為何受周禪,以及建立封建統治秩序提供了理論支持。王安石提出了實學理論,培養了一大批學生,為他後來的變法提供了理論指導,儲備了幹部隊伍。

歷史上的宋朝篇三:澶淵之盟

1020xx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20xx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蔣復璁曾説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黃仁宇説:“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