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傅雷家書》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0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優】《傅雷家書》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這是普通話書裏《落花生》中最令人耳熟的一句話,傅家父子對這句話是最為受之無愧的。傅雷,除去自己的文章和著作,有著名經典翻譯作品三十四部,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有許多都是世界名著經典庫裏的鴻篇鉅作,對那個年代的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幾本書的意義,是一種中外文化的交流,是難以出國的中國人的一次“外國之旅”,他的貢獻不僅是那個時代的,是中國永遠的光。

而傅雷之子傅聰,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鋼琴家、音樂家、藝術家,除去他手下演奏之曲給人的種種享受,他的成就更是祖國的驕傲,是全中國人的驕傲。是他們告訴我,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或許很多人成功的定義是名利,而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我會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做個於社會有用的人,這將是我的終生宗旨。

《傅雷家書》讀後感5

翻開《傅雷家書》濃濃親情溢於字裏行間,傅聰出國在外,父母的一封封家書表達出對他的學習生活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對他的引導教育。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家書合理的教育中隱藏着深深的愛。傅雷多次與傅聰交流音樂上的技巧,為他點名方向,還不斷要求他擁有高尚的思想,頑強的精神。在經濟上給傅聰合理規劃,使在國外的傅聰並沒有墜入寂寞的深淵,對學習生活手忙腳亂,而是井井有條,最終擁有了自己的幸福。

傅雷如此重視教育孩子,以至於卧病在牀也不忘寫家書。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大事,而現在不少父母忽略教育,一味地溺愛孩子,認為足夠的金錢讓他們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是對他們的愛。傅雷在兒子出國時沒有塞給他大把大把的鈔票,而是給予他經濟上的`建議,做出合理的規劃,每月將所有花費記下來與月初的打算對比,然後做出下個月的打算。這讓傅聰獲得了比金錢還要珍貴的東西——合理支配金錢或時間。在21世紀,金錢已經貶值,更不能滿足精神世界,而最值錢的就是教育,合理的教育讓兒女受益終生,並非一時之樂。

傅雷夫婦會為傅聰的離別難過的茶不思飯不想,也會因為“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傅聰的第三名的成績欣喜若狂但不忘上進。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學習。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濃濃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我們常常沉浸在回憶中,把你的一生重新問過一遍,想着你在強保中疾肥胖,又淘氣又可愛的童年,頑強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羅馬尼亞出發去參加肖邦比賽為止:童年時所受的`嚴格的家庭教育,少年時代的發奮用功,出國後的辛勤疾苦,今天的些許成績真像電影中的一個個鏡頭歷歷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歡樂!如今你到了人生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階段。開始成家立業了。”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對兒子的愛意,連小時候的支根末節都還記得。是啊,父親對孩子的愛永遠那麼偉大,傅雷對兒子博鞋的愛都暗含在書信中了。

有人説,沒有父愛,就沒有剛毅;沒有父愛,就沒有寬廣。的確,父愛一點也不弱,一點也不渺小。從小到大,父親都帶給我們高大強壯的形象,這種形象延續到了那無形的父愛中的我們。就算有一天父親不再強壯,它那濃濃的父愛卻早已告訴我們:做人要勇就堅強。

父親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幫助我,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好像對於他來説,我的事永遠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種幸福叫兒女,有一種温暖叫關懷,有一種親情叫父愛。這句活説的一點都沒有錯,父親對我們的愛可謂之偉大,父親常以他獨有的沉靜,詮釋着父愛的責任。

《傅雷家書》充斥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關愛及嚴格要求,洋溢着濃郁的父子情深。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我的父親希望我能快快樂樂的長大,凡事只要努力就好,俗話説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説我們只要努力過,竭盡所能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要太過介懷,只要無愧於心即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很多時候,一本書都有其最佳的閲讀年齡。雖然很多年輕人的評論普遍都很負面,可對於我這樣一個走完半輩子的人來説,《傅雷家書》所帶來的百感交集,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説得清的。

這原本就是家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書信是最普遍的交流信息的方式。作為父母,既然不能常常見着孩子,那深切的牽掛和思念,恨不得在紙上全數傾吐,所寫內容自然也不會有任何避諱,家長裏短,叨叨擾擾,想説啥就寫啥,如同孩子就在眼前一般。對子女而言,也是見字如面。

可傅雷畢竟不是一般人。他學識淵博,藝術涵養高深,他熟通西方文化,但更追崇東方文化的精髓,他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身教重於言教。他品性率直,個性剛毅,同時又擁有藝術家的敏感氣質。他身上體現中國文人的清高自傲,卻又平易近人。一個嚴謹,認真,聰慧,高貴,正直,敏感,以精神追求為重的學者與一個愛子情深的父親的完美結合。在其人生後半段,與兒子書信往來的十多年裏,寫下了三百餘封信,單就提筆塗墨,平均每封達數幾千字(後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並逐一編號登記,字裏行間承載着一個深沉如山的愛。

而書信的內容,除去生活瑣事外,首要還是重在道德教育,以"先做人"為第一原則,從瑣事,細節,古語,經典等等談開,無一不體現其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誨。此外,在信中還有如此之多的關於東西方文化,藝術,哲學的.精彩論述,以及對中國古籍作品的推薦與評論,較為難見且珍貴。父子倆最終性情相近,通過精神交流與共鳴,共同在藝術的世界遨遊,也是令人羨豔。

可歎的是,這段至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抹上一道如此濃烈的悲劇色彩,不由扼腕,幾度淚目。一身清白留人間,最好地詮釋了傅雷作為中國文人的節氣與自尊。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杜甫曾寫過這樣一句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在古代是人們主要的通訊方式之一。而在現在眾多通訊方式中,書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説出自己想説的話。《傅雷家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書》摘自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於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和傅敏的書信。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書。

傅雷是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對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書中常常強調的便是如何做人這一問題。

在傅雷去波蘭留學,獲得國際大獎,後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終關注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並不時給予指點。他常常在信中告誡自己的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到問題不氣餒,獲得大獎不可以驕傲,要對國家和民族有榮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進行了有益的引導,比如如何勞逸結合,如何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不管是在兒子生活工作還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關心,在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愛。

傅雷是優秀的,他在藝術方面很有造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國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那樣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國父母的典範,在他的引導下,兩個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讀過《傅雷家書》後,我不禁感歎傅雷對他兒子濃濃的愛,也不禁羨慕起傅聰及傅敏,因為從小我對父愛的感受並沒有那麼地深刻。有人説過,《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父愛的教子集,我認為這句話很對,《傅雷家書》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處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託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傳送帶。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在戰爭年代對親友的掛念;“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是張籍客居異鄉時難平的情緒。過去,家書不僅是一封給家人問候的信件,也是一條維繫親人情感的紐帶,還是一座溝通親人思想的橋樑。在《傅雷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與關懷。

眾所周知,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一位有思想的作家,更是一個有着細膩情感的父親。他對兒子的關愛,在家書的字裏行間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曾因為兒子的離開而難過,痛哭流涕;也曾因兒子的信被弄掉後,日思夜想,輾轉難眠;也曾多次在信中告訴傅聰要記得回信,要説明是否收到……

傅雷的愛並不只是對兒子的寵愛,有時還表現出了老師般的嚴格。當傅聰在肖邦鋼琴比賽中出乎意料地排行前列時,他告誡説,“人生本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的很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讓兒子不要驕傲自滿。當兒子想離開波蘭時,他又仔細列出波蘭與蘇聯的利與弊。這種諄諄教誨與思想引領,讓兒子也變得審慎、嚴謹。

《傅雷家書》之所以能使人獲益良多,還因為書中能見其廣博的胸襟。他能兼有西方文化的優雅與東方文化的穩重,能客觀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優點與不足,並將其融會貫通。他也對批評家的建議大方接納,深刻自省。他能公正對待兒子,他曾用“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來教導兒子,也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雅葛麗娜對愛情的一味追求來引導兒子的愛情。

《傅雷家書》也是一本有温度和真情的書。當傅聰的前任老師過生時,他會特地在信中提到務必要祝他生日快樂。當彌拉生病時,他也單獨寫信問候。當傅聰遠赴重洋蔘加比賽時,他在信的開頭讓他記住祖國。他的關懷是衷心的,他的'叮嚀是温情的,他們父子的情感是真摯的,父子關係是和諧的。

我們總是會問,親情到底是什麼?父子之情到底該怎樣?我想,《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親情不是寵溺,也絕不是父輩與小輩之間的劍拔弩張。父子真正的良好關係應該亦師亦友,可在你身處險境時伸出援手,在你孤獨寂寞時送上陪伴,當你迷茫困惑時給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驕傲時給你温馨提醒。

家書,用筆墨讓親情團聚,用信封將親情送達。我想,這也正是“家書抵萬金”“欲作家書意萬重”的原因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穿越了汪洋大海、漫長時光,這一封封書信將父子的心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它們滿載着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對他的期望。

傅雷在書中無疑是一個渴望父子親情的慈父形象。傅雷先生的家書封封流露出對兒子深切的事無鉅細的關愛,但卻不侷限於家長裏短,他們如師如友般地切磋音樂與藝術,父兄般地交流生活所思所感。傅雷就如同傅聰成長路上的一位導師,困惑時指點迷津、提供幫助,無助時堅定信念、給予力量。他並非高高在上的權威型家長,他會毫不掩飾的傾訴自己對兒子的掛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日常瑣事,與兒子傾吐心聲,這在父輩中是難能可貴的。

傅雷對傅聰的期望,不是功成名就,也不是大富大貴,而是希望他能在他所熱愛的藝術方面有所造詣,真正地為祖國作貢獻,為藝術的發展作貢獻,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樣的期望,源於傅雷內心的原則和道德操守,也源於他對兒子深沉的愛。

但當我們走出書外,傅雷對傅聰的愛又堪稱“殘酷”。傅聰接受採訪時曾説過:“你看我鼻樑上的`疤,就是五歲時,父親在吃花生米,他不高興,就拿起盤子摔過來,一下打中了我,我立即血流如注,被送進了醫院。”對於父親的教育他給的評價也有“封建”和“不通情理”之語。就連傅雷也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過於嚴厲過於偏激,認為自己的教育並不是完全成功的。因此在《傅雷家書》最前面他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之語,這樣的懺悔背後,是一個父親何等深沉的愛。他知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幼小孩子的暴力永遠無法改變了,他只能從現在做起,引導已經成長的兒子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但也不得不説,就是在這樣嚴厲的教導下,傅雷不僅為傅聰播下了音樂的種子,更潛移默化地教給了他嚴謹、向上的品格以及尊嚴與愛。在傅聰眼中,傅雷無疑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嚴格的老師,知心的朋友,更是一位愛國的赤子。敬畏與欽佩共同構成了傅聰對傅雷的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幾組黑白照片,數不清的來往家書,譜寫着傅雷家的情與意。

家書中,傅雷不忘時刻教誨兒子,沒有一絲的溺愛,既教他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樣與兒子閒談,與他交流音樂、文學、藝術等等,扮演着一半父親、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愛兒子,雖然言語間總是嚴格的苛求,但在嚴肅的面孔下,卻藏着一顆温柔的愛子之心。這絲絲縷縷的愛,不時從嚴肅中流露出來,流淌在字裏行間。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這樣的摯愛與欣賞,他不會因為兒子才華出眾就放鬆教導,在兒子取得成就時也沒有高興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囑兒子再接再厲,教會兒子正確對待得失榮辱。傅雷對兒子的愛,像呵護着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謹慎又温柔,動人心腸。

傅雷也經常和兒子討論文學藝術。在信中,他與兒子討論了李白、杜甫詩的異同,分析了各自的長處、短處,再與蘇軾的詩相比較,不禁感歎文人墨客高深卻無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給人感覺描繪得清晰、明朗,耐人尋味的文字寫盡了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縹緲虛無、温柔嫵媚。傅雷是循循善誘的父親,更是能和孩子的心靈碰撞、靈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傅雷對兒子的'愛是諄諄教導,是吟唱在音樂藝術間的愛。而父親對我的愛,是不曾言説的安靜的愛。他很愛我,也很關心我的學習,但在我們的交流中卻從不提成績。只是,在我煩躁、迷茫、厭倦時,他會久久地陪伴在我身邊,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摯愛温暖我疲憊的心。他的聲音,總能使我躁動的情緒平靜,願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從不安沮喪到振作奮起。我的父親,像一盞黑暗裏的明燈,照亮我腳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愛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愛,躍然紙上,信中的每個字都充滿着濃濃的愛意。品讀這深沉的父愛,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卻是甘甜。一封封的家書,承載着多少的愛與思念,只怕,這張張薄薄的信紙,載不動這跨越大洋的許多的情與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早就聽説《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個暑假,我認真拜讀了這本名著。

這是一本由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至1966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186封家信組成的書,書中傅雷夫婦對孩子諄諄教導,要求孩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熱愛自我的祖國,和孩子暢談自我對音樂的見解與感悟,父子的濃濃親情,流淌筆端,躍然紙上,縱使千山萬水,依然近在咫尺。

父親的愛是嚴肅、莊重的,他反覆地與兒子討論藝術上、事業上的問題,但當他細細回想孩子小的時候情景、醒來後因想念兒子無法入眠時,更多的温情瀰漫在字裏行間,催人淚下。作者經常提到對兒子的愧疚,認為在兒子的童年時代,沒有給他足夠的愛與温暖,更多的只是批評、指責和條條框框的禁錮。也正因為這些,傅雷後悔不迭,他用自我的`餘生為兒子在藝術事業上披荊斬棘、指引方向。他是兒子尊敬的長輩,在與孩子探討學習、做人、藝術的同時,不厭其煩地告訴遠在他國的兒子要時刻堅持一顆愛國的心及一腔愛國主義情懷。他又是兒子最好的朋友,他説:“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能夠和這種幸福相長的。”亦父亦友,這就是傅雷,一位偉大的父親。

經常有同學講,和父母有代溝,父母不理解自我,自我有心裏話不願和父母説,這些在《傅雷家書》面前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呀。其實,父母不管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才華、是否有金錢,他們對孩子的愛都一樣的深沉,最關鍵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我很有幸,和爸爸媽媽一向相處愉快,但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事情鬧得不愉快,覺得不理解他們,他們更不理解我。其實事後一想,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有時只是一句話的事兒。

成長的路上,聽聽父母的意見,説説自我的想法,和父母多溝通,我們的人生將少走很多彎路,將會收穫更多的幸福。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寒假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讀完《傅雷家書》後,有人感歎傅雷先生對兒子深沉而細膩的父愛,有人則細心鑽研傅雷先生教給兒子的人生哲理,而我更加關注的是先生的“教法”。

《傅雷家書》記錄了傅雷夫婦給兒子的書信,信中既有談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如何正確對待藝術,又寫到了學習方法與生活的瑣碎。字裏行間透露出一位父親對遠在國外的兒子深深的思念與諄諄教誨。

傅雷先生在音樂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與知識,而兒子傅聰更在音樂上有着極高的造詣,其中離不開父親與他的交流。傅雷並不因自己是“父親”而忽略兒子的想法,他與兒子平等地交換意見,有時因為兒子的意見產生新的想法還會記錄下來。在告訴兒子應該怎樣做時,他總用提醒的語氣,而不是命令。教給兒子道理時,他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兒子,而是潛移默化般的教育。當兒子獲得榮譽時,他給予足夠的`讚揚,同時還提醒兒子不要被過分的讚賞衝亂了陣腳。

他以更温和的方式去教育兒子,卻也不失一個父親的威嚴。

父母與孩子之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正因為有了這段歲月的沉澱,父母會更有能力、更有經驗去面對生活,而把這些方法傳授給孩子也是人生的課題之一,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一環。

“教法”在家庭教育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太過温和,便會寵壞了孩子,若是太過嚴厲,便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在這個點上失去分寸後,孩子就像脱韁的野馬。傅聰年紀小時,傅雷就因太過嚴厲使兒子一度匱乏自信。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在聽孩子的建議時常説:“你還小,什麼不懂。”卻從不解釋“不懂”在哪裏。失去了交流後,父母與孩子在思想上便成為兩條平行線,各自延伸卻從不相交……

所謂“教法”,就是教育的方法,好教法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與孩子的配合。我們都在羨慕着傅雷先生的兒子成績斐然、家庭教育成功,羨慕着所謂的“隔壁家的小孩”,不妨自己學習他的教法,學會用心地、正確地傳達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同時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努力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能夠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辦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能夠從中學習提升技藝的辦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獲得一些知道,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身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身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覺得書信是比較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由於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身,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己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因此,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便是傅雷自身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便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己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升,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小朋友,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小朋友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很多,我更知道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能夠拉近父母與小朋友的一本書,讓小朋友更知道父母,讓父母更知道小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自古以來,父母都是最疼愛孩子的人,可是夫婦間總有着不一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傅雷夫婦將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或許這就是《傅雷家書》能夠暢銷不衰的原因吧。

傅雷是有名的翻譯官,而他的兒子聰又在國外發展音樂,所以家書中的家教家風,顯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家書中濃濃的父愛與母愛,有時卻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因為父親總是在國家和聰的.角度思考。一次,聰想要回國,作為父母,當然是期望漂泊海外的兒子能回家看看。可傅雷的回信中卻有這麼一句:“每年回國一次,在體力、時間、金錢方面都太浪費。期望多研究。”夜色中他合上書,強壓着心中的不忍與思念寫下這句話的場景漸漸在我眼前浮現。

這父愛是要有多強,才能到這種不顧自我,只顧外界和兒子的境界啊!

聰的音樂天賦一點也不低,再加上刻苦努力,演唱會往往很成功。這個時候,父親總會寄來這麼一句:“在獲得成功的同時必須深深的檢討自我的缺陷。”,以此來澆滅聰驕傲自大的小火苗。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期望,可成功卻必然需要付出努力。對於聰刻苦的練習,傅雷卻又常常勸説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需要讓自我太辛苦了。”只是不明白,聰有沒有把這句忠言聽進耳朵裏呢?

母親卻又與父親截然不一樣。“究竟派你在哪個團體裏學習?與夏部長見過面了嗎?樓伯伯那裏去了沒有?”母親的信裏,出現最多的就是問號了。既然傅雷承擔了一個嚴師、嚴父的形象,那麼母親就當起了一位“慈母”,“小棉襖”,不斷的温暖着在異國的兒子。時不時穿插的幾句告誡,讓聰心裏的警鐘又一次被敲響。

之後聰結婚之後,母親又更加展現出了她的母愛:“記得有時候要放下工作,多陪陪妻子。”……

相對於父親的嚴厲來説,母親的温暖能撫平聰心中因嚴厲而起的不滿。也就是因傅雷夫婦的相輔相成,才讓聰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幾分煩惱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傅雷家書》記述了父親傅雷和母親朱梅馥以一封封飽含真情的家書給遠在歐洲求學的傅聰給予幫助和支持的。在這一封封的家書中,體現了父母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照和對兒子前途的指引。

傅聰是鋼琴家,在信中必然少不了有關藝術的問題。傅雷在心中不僅指引傅聰找到合適的老師和合適的學習方向,還對一些藝術問題如是不是演奏時要哼唱,上身是不是不要大幅度晃動等,和他進行探討,通過探討告誡傅聰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還注重培養心理健康,對傅聰上台緊張的問題進行了三番五次的告誡,希望它能夠改正。在這些有關音樂的家書中,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對兒子進步的希望和欣喜,也包含了父親對一個身處他鄉的兒子的牽掛和懷念。

傅雷在信上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甚至寫錯字也要糾正。傅雷在其中循循善誘,不僅把他的經驗傳授給傅聰,還告訴他為什麼,這樣更有利於讓傅聰懂得生活到道理,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在今後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我認為這種方法是非常好的,現在都是注重某一個點的問題,單點突破,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傅雷在一封封家書裏訴説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督促服從改正,讓傅聰形成正確的習慣,在國外可以照顧好自己。這些教育,哪一點不是傅雷父愛的'體現?正是有了傅雷這位大無私的愛,才讓傅聰成長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的。

我真為傅雷對孩子的如此關愛而感動。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無不關懷。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敢於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批判,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在傅雷對傅聰的教育和幾次重大安排上,可以讀出,傅雷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以國際關係為重的,甚至自已可以做出一些犧牲;傅雷這種愛國之情也讓人動容。

傅雷家書中處處藴含着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一樣使用,我們要向書中學習,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還要學會感恩,主動幫助父母,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