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新語的讀後感(通用16篇)

來源:文書谷 2.49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世説新語的讀後感(通用1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通用16篇)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

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空閒空餘總算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瞭解,我亦頗有慨歎。“他們或許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敏、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説,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前進事物説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知你日本人的日子辦法,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議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便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許多的觀念,我都很附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生長,社會的前進,如同自己的教育辦法越來越限制了,辦法越來越單一了,因而,和孩子的間隔越來越遠了。我常常考慮自己的教育勝敗,所以,通過各種途徑和辦法來尋求適宜我孩子的教育辦法。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示,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幻想和規則,所以捆綁了孩子幻想的空間和開展的渠道,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挑選,只需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違法,青春期孩子的背叛,網絡問題少年,咱們做家長的真應該從頭審視自己的教育思維和辦法,在孩子生長進程中,是十分需求咱們家庭的協助和協調,是十分需求與校園教師常常的交流。有的家長常常認為校園教師怎麼怎麼,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認為,孩子到校園就應該遭到出色的教育,卻疏忽了家長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別生長的空間是極端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念在逐步改動,教育的辦法在逐步改動,我發現孩子又樂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知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賴。

書中談到的“年青人要有探究的權力”“子彈準備好”,我極端欣賞。孩子在生長進程中,實踐上便是累積的進程,為自己貯存一種能量,為自己沉澱一些常識,為自己儲藏必定的才能,到時機降暫時,你便會挑選適宜自己的渠道大顯神通,而非有了適宜的時機,只能望此興歎。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產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才能為他人做一點點事,便是儲藏生命的價值,也是謀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本來的一位年青的搭檔,曾協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回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久的論題,一起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深思,咱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重視孩子的健康生長(生理和心思),要為他們發明一種寬鬆,一種調和,要啟示他們把常識變成技術,把思維變成視界,體會與愛惜生長中的困難,清晰自己的前行方針,無論怎麼,只需不斷堅持,總有完成自我的一天!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2

《世説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説。它主要記敍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説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讚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關於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説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説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説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説新語》故事短小,儘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它總能述説出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説着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世説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3

看到《世説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説《世説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終於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麼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來《世説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敍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一定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閲讀了。

那麼,《世説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説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穫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而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閲起來很方便,一目瞭然。

其次,它通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穫了許多知識,不僅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的規律,進而瞭解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麼意思。這樣一本好書,誰會不喜愛它呢?

《世説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4

讀了整個暑假,我總算把那本超級後的世説新語給讀完了,真爽,不過也挺累的。世説新語裏的故事真的許多,有的長如龍,有的短如蟻,不過這兒的每一個故事都告知你一個道理,儘管很單調,但它畢竟是一本好書啊,接着讀吧!

作為一篇教育方面的書,劉墉的《世説新語》真實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書本,確實文如標題“新語”。他用最樸素生動,形象風趣的言語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小作業,小故事,而這些文章都顯現了他對教育的情緒與考慮。讀來令人深思,發人深思。

看了他的文章,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他對待孩子的那種情緒。用一個詞來歸納的話便是——“寬恕”。現在的社會幹流文明早已不在倡議“嚴師出高徒”的辦法了,那麼作為教師或家長,究竟用怎樣的情緒對待小孩子呢?劉墉給咱們供給了一種方向。

我是個80後,在我仍是個小屁孩兒的時分,常常聽到外界對咱們這代人的點評,例如:獨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爺等等,總歸大人們對咱們充滿了不信賴。這樣的批判之語聽多了,一朝一夕便有點信了,所以自己如同都不太自傲了起來。從校園走向社會,即便上了班,在剛開端的時分也仍是遭到質疑了。但是漸漸的一年,兩年,三年,日子作業中的一點一滴讓他人知道了我,也信賴了我。周邊的許多朋友搭檔也是如此,在閲歷了這樣的蜕變之後總算成為了社會的“國家棟梁”,由於80後現已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過頭來,許多人發現本來擔憂會垮掉的一代並沒有垮掉,反而是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看到了他們的身影。

當我成了大人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如同在用閲歷過的這一切對待這90後的孩子們。第一屆的學生就現已是90後了,當他們不仔細,調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分,我也曾無比擔憂地拿過去的話批判他們。現在想來咱們是不是太杞人憂天了呢,日子會教會他們許多東西,但是咱們如同太着急了一點,總想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感悟和閲歷提早交給他們,但其實人生是要一點一點去閲歷的不是嗎?哪怕閲歷一點波折,又怎麼呢?奧運完畢了,許多獲獎的選手便是咱們口中所責怪的難以擔任重擔的90後,但現實是他們做得很好,並且將來或許更好。

劉墉説得好,他認為咱們只看到了學生們身上的缺陷,卻忽視了他們身上的長處,所以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90後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些年代大環境所帶來的缺陷,但是他們身上其實也有一些年代所賦予他們而咱們這些60後,70後,80後們身上所沒有的長處。所以,寬恕一點吧,先學會底子的做人道理,其他的或許僅僅咱們和他們挑選的路途不太相同,或者是走向結尾的辦法不太相同吧。

因而用心教育每一位學生,就算現在效果再差,再不聽話,只需咱們用心去交流,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暴力的變相體罰。我信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5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書現已好久了,很不好意思,僅僅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日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分,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處理,真實是可怕之極的。假如處理眼前問題不必久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有意思。劉先生一起引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正人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盡力才是底子啊。劉先生引薦的爬山領隊的也值得愛惜:“現已瞭解的路,作進一步計劃;不瞭解的路,要作退一步計劃。”經典的危險控制論。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有用的原理或行為的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作業。趁便記載一下讀來的語句。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討天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天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久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僅僅人們議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辦法算了。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規律都有必要具有數學美。在閲覽以及聽駱教師解説《名教與天然》進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明中一位無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所以查閲了一些材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教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説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教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標準現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而王弼從道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天然。我個人認為這既表現了他作為形而上學開創人的思維,也是其時魏晉士人思維的描寫,對思維文明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效果。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認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認為屈。所以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談鋒拔尖,辯得世人啞口無言,自己還羅列觀念持續佐證。王弼是其時最出色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其時文風仍是很盛的,並且清談適當盛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習尚。而在宣傳形而上學的進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聯繫的“分”與血緣聯繫的“合”,便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構成調和的社會全體,表現了其時遍及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現已被遭到了形而上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形而上學與清談的進程中,不只表現了名教與天然和調和一致,更協調了儒道文明,促進其時人們的思維的思維交融。

由此,王弼等人開創的形而上學正始之音開端了魏晉清談年代。從此,議論人物着眼於議論和義理,即不只看人的談吐辭藻,並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會,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典範。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敬慕,於此可見一斑。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6

直到本年暑假我才把《世説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招引。《世説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白話志人小説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掌管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首要觸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層的逸聞趣事。《世説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反常豐厚,對後世的.筆記小説的開展有着深遠影響,模仿此書編制而寫成的著作更是不可勝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後世戲劇小説的資料,成為後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我國文學具有重要的位置。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認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説:"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損傷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莫非由於它對自己不安全,就能夠嫁禍他人嗎?早年孫叔敖為了後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仿效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説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間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德品德。當咱們做一件事時,咱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由於個人的一己私益,而禍患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晦氣,也對他人晦氣。所以咱們在做一件事時,咱們要顧及他人感觸。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目中無人。顧憤然不勝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缺乏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反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通過吳郡,傳聞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知道這個名園的主人,仍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來賓朋友設宴暢飲,但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裏點撥議論好壞,目中無人。顧闢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耐不住,説道:“對主人高傲,這是失禮;靠位置尊貴而對人專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僅僅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算了!”就把他的侍從趕出門去。王子敬單獨坐在轎子裏,瞻前顧後,侍從的人好久也不來。然後顧闢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如,置之腦後。從這則故事中使我理解了人際聯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咱們人生的勝敗。所以,咱們有必要重視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他人往來有標準,説話要有尺度,行為要有控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意外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流所潤。

仔細品讀這本書,我收穫頗豐。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繪聲繪色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花團簇擁令人眼花繚亂。那一句句講話措辭,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講述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咱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咱們身上擔負的不只僅是我國的未來,咱們我國的傳統文明也需求咱們去傳承;讓咱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源不絕。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7

這隻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説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裏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齊在這本書裏暢遊一番吧!

《世説新語》原名《世説》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説。成書時光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説新語》按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餘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説:“我快病死了,你來幹什麼?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説情願用自我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後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讚歎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於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説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説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啊!”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於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麼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説新語》這本書吧!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8

近日,教學之餘,在翻閲《世説新語》時,讀得其中一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餘,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苟同: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季倫笑曰:“卿不識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後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一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一樣。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悦目,或動聽悦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説,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裏的“佳”,只是一般人説的“好聽”的意思。若進一步問“佳在哪裏?”“為什麼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郭洗馬所説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着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裏”“為什麼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層次:一為“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悦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為“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一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一個音樂修養高的人會聽得如痴如醉,讚歎不已;而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説的:“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你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瞭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一樣。你不僅會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能對每個樂章都會細細品味,能分辨出哪是“初見鄉村景色時的愉快情緒”,哪是“農民的歡樂舞會”,哪是“小溪流水”,哪是“狂風暴雨”……,從而真正步入音樂美的迷人世界。

欣賞藝術美,少不了知識修養;觀賞自然美,同樣離不開知識修養。有一出歷史劇叫《關公單刀赴會》,其中寫關羽帶着周倉來到江邊,見江水在旭日的輝映下一片通紅,兩人都產生了美感。周倉目不識丁,只能叫:“好水!好水!”關羽滿腹經綸,便由通紅的江水聯想到在此發生的流血戰爭,感慨道:“鏖兵的江水猶然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顯然,關羽多獲得的美感要比周倉豐富得多,原因就在於他比周倉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要高得多。面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人所以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很大程度上與知識修養有關。遊覽黃山,知道一些黃山傳説和歷代詩人吟詠黃山的詩詞的人,會比對黃山一無所知的人增添許多遊趣。登上萬里長城,有點中國歷史知識的人,對長城的雄偉都會發出由衷的感歎,感歎先人的智慧和才幹。而對歷史知識瞭解不多的人,面對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感慨的也只能是表面所見的景象罷了。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就是説,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發現它們。靠什麼去發現呢?藝術修養和知識修養是很重要的方面。修養越深,展現在你眼前的美的事物就會越豐富,你獲得美感的機會也就越多。欣賞美還需要健康的審美趣味。這裏所説的趣味是個比喻,是由口舌的感覺引申而來。長有人講:“説到趣味無爭辯。”也就是説,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你喜歡甜,他喜歡辣,你喜歡鹹,他喜歡淡,——這沒有對錯之分,高下之別,因而沒有什麼好爭辯的。這種看法若僅僅指人的飲食口味,當然無可厚非;若擴大到審美領域,不説大謬不然,起碼也是值得商榷。因為,審美趣味不僅有高下優劣之分,而且這種區分往往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例如,同是閲讀文學名著《紅樓夢》,從中看出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與只見驕奢淫逸和宮闈祕事,實在有天壤之別。同是欣賞西方繪畫藝術,沉浸在美的造型和豐富的寓意裏,與只從裸體中尋找刺激和醫學專用,也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兩碼事。在這裏,前者是吸收營養,後者是吸毒;前者是可使人的精神品位得到提高,後者卻讓人的思想品質受到腐化、墮落。

所以,培養健康、純正的審美趣味,對每個人來説都是不可忽視的大事,對青少年來説尤其是如此。青少年正是審美趣味的形成期,如果缺乏正確的導引,那就是容易受各種低級、庸俗趣味的引誘;而一種低劣的趣味一旦形成,便會逐漸成為習慣,甚至進而由習慣變成自然,不但改起來難乎其難,甚至會執迷不悟,越陷越深。在這方面,一些青少年由接觸網絡到沉迷於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到荒廢學業,甚至違法犯罪的教訓已經很多。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培養健康、純正的審美趣味,在熱愛優秀文學藝術的同時,自覺地抵制那些庸俗、低級“藝術”的侵蝕,以防自己的心靈受到污染。

欣賞美除了要有知識修養和健康的趣味外,還需要有適宜的心境。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心情愉快時,往往見到什麼都能尋出樂趣來;而當自己心情苦悶時,常常對再好的書和風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趣。蘭花很美,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説的:“災區的饑民,大約總不會去種蘭花吧。”這不是説災區的人沒有欣賞蘭花的能力,而是他們飢腸轆轆,沒有擺弄和欣賞蘭花的雅興。《紅樓夢》中大觀園的景色很美,但在寄人籬下、愛情受到挫折的的林黛玉眼裏,最使她動心的不是迷人的春景,而是一片無人清掃的落花。因而她置身於美麗的春色中,反而吟成一首酸楚悽惻的《葬花詞》。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句名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和鳥都是美神的使者,是很好的審美對象,但在杜甫傷感慨歎和悵恨離別時覺得花也濺淚,鳥也驚心。這再清楚不過地説明,適宜的心境對審美活動具有重要作用。

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學習的困難、考試落第的憂愁、失戀的痛苦、人事糾纏的煩惱,以及其他種種人生挫折,都會干擾和影響我們保持愉快的心境。減輕、消除這種狀況的一種很好的辦法,就是“看得開”,就是豁達、祥和、樂觀——以博愛的胸懷去寬以待人,以淡薄的心田去疏遠名利之爭,以堅強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困難和挫折。如果説,美也有“偏心”的話,那麼,它對於豁達、樂觀者常常格外多情,它的大門對心胸開闊者也格外敞開。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9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寫的志人小説,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我覺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語》,寥寥數語的小故事卻訴説着發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舉例來説,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共同在菜園裏種菜,勞作中他們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塊,而是把金子視作土塊,繼續幹活。華韻卻把金子拿在手裏,反覆地看不忍丟棄,導致管寧對他心存芥蒂。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路過,引起大家圍觀。華韻丟下書本也去湊熱鬧,管寧心裏十分不滿。於是,他拿刀割斷草蓆,和華韻分席而坐,説:我們不是朋友!因為管寧發現他們兩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華韻太看重金錢和名利。而華韻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這就是著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簡單但道理很深刻。我絕不會學華韻,不是自己的東西,我絕不存佔有之心,我絕不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真正的人生價值。

因為《世説新語》裏面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個暑假才變得意義非凡!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0

《世説新語》是中國古代志人小説的代表作,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直至劉宋初年近300年間的人物故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學、思想、習俗、民生等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劉宋臨川王劉義慶不是詩人,他及其門下文人編纂的筆記體小説《世説新語》也不是一部詩歌作品,然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説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着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着奪目的詩性光輝。主要在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當我讀《世説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時,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説:“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説:“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如果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1

《世説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説”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後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透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禮貌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齊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我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着、愛着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裏,一向永恆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2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説:“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説:“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為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着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説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説,善於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藴深長,值得大家思考。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3

《世説新語》是南宋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説,由南朝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文學、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講述了當時名士的軼聞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這篇文章介紹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聽説在遠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麼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這座城。匈奴人已經闖進,問荀巨伯:“我們大軍已到,城中無人,你是何等的漢子,還敢留在這兒!”,他説:“不忍留下朋友,寧以自己的性命來換朋友的命。”匈奴人聽了很是感動,便撤軍了。荀巨伯冒死也要保護朋友,這才是君子之交啊!這就是“真”和“誠”的一種體現,能讓敵人自慚而退,讓我們見到了患難見真情的可貴。

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道理:做人應該講情義,捨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堅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捨生取義,重情重義,這些品德值得我們推崇!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4

道義,是一個深不可測而又顯而易見的東西,荀巨伯的故事道義上深不可測,卻又顯而易見。他從遠方來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來了也不走,這顯而易見。胡人知道了他的事情,認為他太道義,自己太不道義,於是胡人退走了,這深不可測。道義令人費解,令人琢磨,卻有時讓人想知道答案。

義,不僅有道義,還有義氣。義氣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間的義氣更純厚、更真實。例如相依為命的兩兄弟用僅有的金錢互相幫助。有人中義氣較散漫、較虛偽,有時比兄弟的義氣更純厚。虛偽的是你交到了一個壞朋友,只會和你稱兄道弟,一起吃喝玩樂。反之,純厚的義氣就是你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和你互相幫助,危難之時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還有意義,意義雖然和義氣不一樣。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決於你為什麼去做,如果你不想去做,這事在別人看來再有意義也沒用,因為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做就有意義,意義只是一個俗稱,意義的意義很多很多,去找到他們,並且是找不完的。

義,只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和π一樣,是個無限不循環的數字,真的,義深不可測。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5

劉墉,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他為自己説話,也為時代説話。他的每一個作品都是積極向上的。這個寒假,我讀了他的作品:《世説心語1》。

這是一本青春勵志類的書籍,講述的都是關於生活、學習、人生方面的隨想文章。儘管這樣的文章也好,書籍也好,書店裏肯定是琳琅滿目,但是《世説心語》並不像其他的書:枯燥、千篇一律。如果讓我來形容它,我認為它就像一條蜿蜒曲折,遍佈各地的河流。文章遍及了各個方面,語言時而幽默詼諧,時而認真嚴謹,應用笑話、典籍、還有身邊一個又一個真實而深入人心的故事。

書本一共有三十五章,然而講説話技巧的更為多一些,也許這就是語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吧。

第四章:識破障眼法是十分貼近生活的。舉了個劉墉買房時發生的故事。現在買房的人常犯的錯就體現出來了:買房前一定要看房吧?看房時總會有人為你講解吧?問題就這麼來了!講解的人往往會略過房子的缺點,隻字不提,而把它的其它“優點”誇大化,説得天花亂墜,將人們的注意力帶開。不過劉墉卻很仔細地觀察着:門外鬆動的石頭、移動過地基、被白蟻蛀空的門框等。所以説,不管是買什麼東西,特別是自己不熟悉的除了少説、多聽、多比以外,一定要小心掉入“陷阱”!讓我來説,就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吧!每到過年都有一羣親戚來問:“考試成績多少啊?”“年級第幾啊?”“隔壁誰誰誰怎麼樣啊?”之類的時候,沒考好的同學總會帶開話題説句:“阿姨吃菜”是一個意思啊。

十七章的標題是:關車門與優雅。舉的三個例子都是他在國外生活時發生的事。例如:有一次坐完同事的車後,一下車別人就會有很異樣的眼神看他。你們猜這是為什麼?在中國,家長總會提醒孩子關車門要用力,確定門關緊了,免得摔出去受傷。然而國外的車質量無疑比中國的好,因此他們認為大力關車門是不禮貌的,表示關門的人心情不好。另外兩個也是類似關於中外習慣差異的故事。然而,像大力關車門、用力擰緊水龍頭、大聲説話這樣普遍的習慣也是從過去開始養成的,儘管中國發展起來了,但這樣的習慣,一時間還是很難改掉的。所以一些外國遊客來中國,會很不習慣餐廳裏的吵鬧聲,也該設身處地的想一下。但是,我們也應該告訴自己,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

像這樣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還有很多,僅管我不能一下子都理解,但是這些生活中的理論,一天又一天地在身邊上演,也許我會在不知不覺領悟。因為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師。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6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説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鍾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鍾會這裏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鍾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鍾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鍾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脱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