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

來源:文書谷 8.74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與地壇》這本書應該算是暢銷書吧!其實我很早就接觸到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也算是緣分,又與它相逢。它在我腦海裏,應該是一本勵志書,因為作者史鐵生是一個有着勵志故事的殘疾作家。

本以為這本書會有很多雞湯,會有滿篇的大白話,可讀完這幾頁發現自己先入為主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腳。我着實為作者筆下的文字所動容,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從內心深處噴薄而出。作者的心思細膩入微,對景物和人物的描寫都很到位,平和但不如俗套的語言風格深得我心,就像一―位老朋友沐浴在在冬日暖陽裏跟你聊天一樣,那種温情觸碰到了我內心的柔軟。

也許一一個人久了,真的會慢慢獲得獨處的力量,也許過程很痛苦,但還是勇敢地一次次和真實的自己對話,在認識自己的路上踽璃獨行,終和自己達成和解,實現黑暗中絢麗的突圍。因為孤獨,作者對人事物有着更加深沉的思考,對物的一草一―木,對人的一眼一語,一顰一笑都更加觀察入微,才能在最卑微的塵土裏,看到那些盛開的花兒。

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我看到了他文字裏不一樣的色彩,“人生”、“生命”和“堅韌”三個詞,是我讀罷此書腦海裏自然浮現出的,讓我想起來力克胡哲的一本書《人生不設限》,講的.也是他個人的勵志故事。一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下的個人觀念的不同。史鐵生更温和也更樸素,胡哲則更加熱血與釋放,儘管他們不在同一個國度,不在同一個時間相遇過,但他們還是在這場人類共同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動闡釋了生命的超脱,完成了華麗的逆轉,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每次都想提筆來描寫母愛,但是卻不知如何下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母愛是無法描寫,只能用心去感受。”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時,彷徨時所做的,他那時腿殘廢了,而地壇則是作者逃避現實的風港,而他那時卻忽略一直為他沉默的母親的感受。

我覺得全文的情感線索是圍繞母親對“我”深沉的愛。是把地壇、母親與“我”三者聯繫起來,作者的母親是位平凡的母親,但平凡中又顯示着她的偉大。

她的平凡在於她與所有的母親一樣都那麼疼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選擇的愛的方式不同,當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擊,以致心灰意冷時,常常會選擇一個寧靜而荒蕪的地方逃避現實,來撫慰自己心靈上的傷口,而大多數母親會説你不要想不開,別忘了你還有母親,別丟下我。

而作者的`母親卻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勸解自己的兒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兒子做任何決定,難道她不愛自己兒子。不,她愛。當她為兒子幫忙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兒子你去那幹什麼,能不能讓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沒有,她從未求要過,她知道兒子做任何決定都會經過一番考慮,也得給兒子獨處的時間,不想增重他的壓力。

但是,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後,卻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親逝世了之後,作者才反省,最終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尋着怎樣的幸福之路。地壇很大,從而可想而知,有過兒子的車轍地方,必定有母親的足跡。

《我與地壇》讀後感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我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我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我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我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我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所以,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歡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歡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向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應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4

很早以前就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意義,簡直像個歷史文獻,粗略地看過一遍後就置於書架裏了,未再撩起它的面紗。直到我也經歷了類似史先生的經歷,這本書才在我的腦海裏跳躍出來。再看一遍時,如數珍寶。

莫小米説:“讀書首先與生存有關,而讀書讓人成為勇士,與真理有關。”,看完《我與地壇》就想起這句話,而這些又讓我受益匪淺。平安遭遇挫折是一場無形而千般滋味的鬥爭,只有戰勝自我才能終結鬥爭。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害怕面對自己的缺點或缺陷,像個懦夫,其實越害怕越膨脹,戰勝不了自己就開始向嚴復先生説的那樣:“始作於偽,終於無恥。”,甚至有些人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一個生活的懦夫又怎會懂得“鴻鵠之志”?又怎能應對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挫折呢?挫折是力量的再造,既可以增長堅強的意志,又可以認清前進的.方向。挫折也像個濾網,在得失之間,我們丟棄過往中的垃圾,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我們就像樹林裏的毛毛蟲,在或大或小的挫折裏,有的蜕變成飛蛾,有的蜕變成蝴蝶,還有的自縛。天涯海角的每一個角落也有風雨,就像生活中必然存在挫折,躲也躲不開,唯有勇敢地面對。我很享受每一次風雨後的彩虹,回眸滄桑,歲月崢嶸,愈發從容安然,我知道再大的風雨我們都要往前走。

讀《我與地壇》讓我深覺,幸福快樂無需那麼複雜,也不需要太多道理,心靈的平和只需要損失一點睡眠、捨棄一點應酬、控制一點放縱而已。

《我與地壇》讀後感5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就,以此開篇吧。

讀完《我與地壇》,查了一些有關史鐵生先生的資料,更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命運待他如此這般,他曾想過一了百了,但是,他沒有。“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高中時候,語文老師推薦過這本。

前陣突然心血來潮,將其加進書架,是因為讀到了這樣一句話:“我什麼都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於此,讀了整本書。

摘錄了書中很多真切感人的句子。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他對“牆”的描寫,從而引發了他對生活、生命的一些思考。

倒是讓我想起我經歷過的“牆”。

據我媽講述,她送我去幼兒園,我只連着哭過兩回,比起一些小朋友,我算是哭得少的。等她第三回送去,我只是低着頭不説話,但不再哭了。

她還幾次偷偷扒在鐵柵欄邊上,朝班門口瞧我,但我一次也沒有回過頭看她,每次都是乖乖地牽着另一個老師的`手就進班了。

長大,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牆”,日後,也將還會有許多。但願今後再遇無可避免的“牆”之時,能想起史鐵生先生的樂觀,平和,勇敢,堅強。

“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所以,不必急於求成。”

“想來生活無非是痛苦和美麗。”

實在無解,倒不如將那些細碎,全都單獨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地壇它不僅僅是地壇,那裏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裏埋藏着母親的愛;那裏擁有着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與其説《我與地壇》是一本書還不如説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生命、母愛與這個世界的種種感慨。

地壇——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時期是地壇陪着作者度過的。作者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這又何嘗不是宿命呢,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地方與生命緊緊相連而地壇就是屬於作者的那個地方,它溶於作者的血肉裏。

重生——母愛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都歌頌過母愛。而在這篇文章裏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彙描寫母愛卻讓人感受到了母愛。母親看着兒子因為失去雙腿了而痛苦萬分卻無能為力,如果可以他寧願受傷的是自己。從古代的“臨行密密縫”到現代“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母愛無處不在。我們要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不要像作者一樣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重生——不放棄我們要學習作者即使失去了雙腿;即使曾迷茫過;即使曾想放棄過生命。可他終是堅持了下來。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挫折無法避免,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所以,孩子請你一直堅持到最後。不為別人只為你自己你的家人,你要對得起為你日夜操勞的父母;你要對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你要對得起你自己。

《我與地壇》讀後感7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着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達成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不存在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歎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着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着”,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如何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着。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着人應該如何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衝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裏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着的意義”。在這裏,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後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昇華,進行對於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啟。

其中很長一段對於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着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裏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於別人來説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於史鐵生來説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裏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於生命認知的昇華。這裏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我與地壇》讀後感9

史鐵生其實是“好運設計”情理中的人,因為他有我們無法感觸到的力量,而來源,是那座壇。

假如他沒有地壇,他也許要花費時間去接納自己,要花費時間去絞盡腦汁想文章如何寫,要花費時間冷靜下來思考。但史鐵生來到了地壇,那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地壇真對於他來説是一個包容的地方。它容納他不倦的行走,永久的`停留。史鐵生也將自己的思考與自我赤裸裸地展現給了地壇。此時無聲勝有聲。地壇會保持他的記憶,因為在若無旁人時,他才會表現出脆弱而不堪一擊,悲痛欲絕的模樣。《我與地壇》是文字版的相冊,記錄地壇對他母親般的包容。無論史鐵生如何去想,快樂也行,憤怒也罷。地壇的保護如一圈無形的泡泡,快樂之時留以他空間抒發,憤怒之時給他擴大範圍爆發。它永遠在他心邊,別以為它離開,它一直都在。即使下一個人來到,它也依然給予保護,毫無理由。

假如地壇沒有他,它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因此它才偉大。好吧,換句話説它是為來到這兒的人而生的,只有他們才懂它的美——無言。地壇是荒地,很少有人認為它優雅。可要有人讓地壇明白它為何存在。所以史鐵生,中年夫婦與唱歌的青年就應運而生了。也許如此地壇才會以無言的方式去與他們交談。來者內心總是孤獨安靜,它才會無言。萬一真是上天懲罰讓它不能開口,那它真是完美地贖罪了。地壇正因為它的無言而偉大,學不會討好,學不會邀功,然而正是他們的到訪而帶來的。

它正如擺渡人崔斯坦永遠守護迪倫的心,地壇也永遠留存他的回憶。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史鐵生,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雙腿癱瘓,也曾想過“我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吧”,可他所寫的每一個字都透出了一種信念——樂觀。

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寫了他在地壇的所見所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與那位長跑家的故事。長跑家是史鐵生的朋友,用史鐵生的話説,他是天賦異稟的。因文革出言不慎坐了幾年牢,待出獄後,他開始追逐夢想。可命運總愛跟人開玩笑,他想着出名,第一次失之交臂,他仍微笑面對,更加刻苦地訓練。有其一必有其二,一次、兩次,他始終離夢想只有一步之遙。命運彷彿就是要捉弄他,可即使這樣,他與史鐵生始終互相鼓勵,以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一次次的失敗。

正是這樣一件事,令我心中有了很大的觸動:或許只有樂觀地面對生活,生活才會樂觀地面對你吧。讀完了《我與地壇》,抬起頭的那一刻,世界似乎明亮了。眼裏不再充斥着悲傷,周圍的一切彷彿都已抹掉了眼淚,重新綻放出笑容。可是,真正把樂觀刻骨銘心的,又有多少呢?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對生活有許多抱怨,每個人都在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成為他人羨慕的對象,我們又何必去抱怨呢?回想自己在考不好時,總在抱怨試卷好難,抱怨為什麼老師改得這麼嚴,心中的負能量積壓着,總在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可卻從未想過:這次沒有考好,我更要努力學,下次才能考得更好。正因為這樣缺少“樂觀”,我始終無法提高自己。

我漸漸地明白了史鐵生所説的“時刻記着自己是幸運的。”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不要為冬天而哭泣,要為春天的到來而欣喜。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暑假裏,讀大學的表哥借給我一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度過了一個充滿了感動的暑假。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後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很少有人知道。不經意間,眼前總會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史鐵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着有什麼勁!

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説: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説出了多少母親的堅強!<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隱隱約約地,有一種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的秋,已經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在成長的足跡裏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捨與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體弱多病的堅強的母親,是她每日起牀時的咳嗽叫醒了太陽,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燈送走了月亮母愛是那樣飽滿、豐潤,而又是那樣的瑣碎,婆婆媽媽。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嚐,回味無窮。當秋日悄悄的來臨時,母親,請注意身體,女兒在心裏為你祈禱,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滿樹的紅葉就是我對您的愛和牽掛。

我與地壇讀後感附加資料:史鐵生(1951-),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國小讀書,1967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國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當你望着浩瀚的星空,吹着徐徐清風,享受寧靜時,難免會想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我是為什麼而活着?”然而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卻久久不能回答,但在今天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他的視角,得出的結論,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我還記得書中所説:“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亡並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死亡而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我們應該期待他的到來……”是啊,這已經是一個定數了,而人們為什麼一定要探究這個問題得到答案呢?在文裏,這一句句觸動人心的感悟,不正是象徵了作者從絕望走向希望的希望的路嗎?他受了如此大磨難都要堅持活下去,而我們這些沒有殘疾的人不更應該向他學習嗎?

看見史鐵生我不由想起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必須要經過種種磨難才能在千百人之中脱穎而出,這不就是他堅毅的精神嗎?他也沒有因為身體缺陷而放棄自己寫作的夢想!

想到這裏,我想起了曾經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趕公交,看見對面有一個流浪歌聲,我站在橋這邊,他蹲在橋那邊,吹的是薩克斯,曲子是“雪絨花”,那一瞬間,我感到世界彷彿都安靜了,一切喧鬧的聲音都沒了,這麼美妙的音樂,除了我和幾個“閒人”在欣賞以外,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匆匆走過,這不就是千里馬還沒遇到伯樂時嗎?當自己的才華不被人欣賞,被生活壓迫的喘不過氣來時,還堅持自己的夢想,滿懷希望的活下去……這就是我最佩服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評價,而在我認為,只要活下來,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我與地壇》這本書是史鐵生寫的,它又是一本散文。從中,作者講了二十多歲時,雙腿癱瘓,母親又猝然去世,自己在地壇回想小時候和母親度過的時光。每當文學小説獲獎時,眼前每每有母親的身影。想着:為什麼母親不多熬幾年呢?瞬間,一滴滴露珠般的眼淚從臉龐留下……

看到這裏,我油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不禁眼淚往外流。

她,體格中等、微胖,慈祥的面孔下,流露出嚴厲的眼神。也就是這樣,讓我快樂的成長起來。記得有一次,天下着傾盆大雨,我沒有帶傘,本想等雨勢小了再説,但我沒想到,母親竟不顧一切的'把傘遞給我,而自己在這狂風暴雨中飛奔回去。我望着她的身影,不禁感到愧疚。是我錯怪她了!原來她對妹妹和對我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偏心。等到家時,她明知道自己在發低燒,卻還不讓我知道。煮菜、掃地、幫妹妹温習功課。每次我們睡覺了,她還不歇歇。正如,現在暑假,大家都出去玩,而母親卻還要幫爸爸把那些活做完。這十幾年過去,每天都操勞着兒女的她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頭髮,看着就想到了小時候 不懂事又頑皮的自己。石鐵生的《我與地壇》深刻的讓我感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

所以,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多陪陪父母,並好好學習,完成自己的夢想。不讓向作者一樣後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