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

來源:文書谷 1.8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説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説,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歎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説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2

暑假裏,讀大學的表哥借給我一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度過了一個充滿了感動的暑假。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後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很少有人知道。不經意間,眼前總會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史鐵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着有什麼勁!

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説: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説出了多少母親的堅強!<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隱隱約約地,有一種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的秋,已經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在成長的足跡裏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捨與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體弱多病的堅強的母親,是她每日起牀時的咳嗽叫醒了太陽,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燈送走了月亮母愛是那樣飽滿、豐潤,而又是那樣的瑣碎,婆婆媽媽。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嚐,回味無窮。當秋日悄悄的來臨時,母親,請注意身體,女兒在心裏為你祈禱,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滿樹的紅葉就是我對您的愛和牽掛。

我與地壇讀後感附加資料:史鐵生(1951-),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國小讀書,1967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國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3

書籍《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因為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其中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我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我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我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我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我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所以,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歡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歡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向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應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描寫的是作者人生中最失意、最低落的階段。讀完這篇文章後,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偉大的母愛。

作者的母親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當作者發瘋一樣離開家時她內心十分擔憂,當作者忽然截癱時她情願替兒子受苦……

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當自己的兒子天天獨自往地壇跑時,她沒有上前攔住,也沒有要求兒子和她一起去,而是由着他做任何決定。她不是不愛自己的兒子,而是以另一種最苦最難的方式愛着。當他為兒子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問兒子去地壇做什麼,讓兒子也為她想一想。但是她沒有,她給了兒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去自由安排未來的日子,給他獨處的時間,自己卻在家中承擔了太多太多的苦難。而做兒子的也真的沒有為母親想過仍舊每天去那個荒僻的院子,回來後不説一句話。

在擔心時,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繞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蹣跚,而作者卻在茂密的樹叢中,決意不去喊她,只是暗暗地看着她茫然而又急迫的神情。不管他是出於長大了的倔強還是羞澀,留給作者的都只有痛悔。直到母親逝世之後,他才開始反省,逐漸意識到,母親為了在這麼大的.院子中找到自己的兒子,曾經走過多少焦灼的路。園中不單單是處處有過作者的車轍,有過他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

因此,當我們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往往是一切都來不及補救的時候。現在有多少人真正瞭解自己的母親?有誰問過自己母親的喜好?當我們向母親要錢為好友買生日禮物時,有誰為自己母親買過生日禮物?可能大多數人會難為情,羞澀而

不敢。但是,勇敢去做吧,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羞澀而讓自己後悔一生。

所以,趁着我們還年輕,母親身體還硬朗,多陪一陪自己的母親,攜母親的手上街,為母親唱歌,記住母她的生日,給她一個驚喜,讓母親的人生歷程中有我們陪伴她一起走過的足跡。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6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説,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由受挫之感。所以,承受苦難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生命的苦難呢?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能力,他的生命是否還有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及相信或至少説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它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

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鹼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就命運而言,我們無法去論公道。這是一個音克難而充滿着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那麼你還能有什麼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看來只好接受苦難,這樣看來事情似乎變得非常絕望了,但實際不然,我們接受苦難並不代表我們要做苦難的犧牲品。如果我們像是鐵生那樣弄明白生死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人活着就應順應自然,苦難是人生中要遇到的,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就能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如果允許選擇,人們寧願要平安的生活,但克難的確是人生必含的內容,一旦遭遇。他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的某些特質,唯有藉此機會才能得以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於它來之不易,也就不會輕易喪失。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7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8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讚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卻湧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裏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麼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麼和死又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於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讚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卻湧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裏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麼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麼和死又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於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9

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以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來引申當子女想要贍養父母親人時,他們卻已不在了。

這句古訓讓我聯想起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描寫的那段情景:曾有過好多回,我在地壇待久了,母親來找我,她視力不好,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看見她了,可我決意不喊她。一次,我坐在矮樹叢中看見她沒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過我身旁,走過我經常待的地方。我決意不喊她,也許出於大男孩的倔強與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而絲毫沒有驕傲。

而後,史鐵生還不無悔意地告誡我們,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但當他懂得時已經來不及了。所藴含的也是“子欲養而親待”的道理。

正好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充滿了叛逆與倔強。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們,卻急於擺脱父母的束縛,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甚至也時有發生史鐵生所述的這種情況——樂於看到父母為自己乾着急的情形。可是,我們可曾想過,當父母尋不見自己的兒女時是何等的着急,何等的惶恐麼?即使父母有時會責怪你、打你,但這都是為了你好呀!你卻用叛逆與倔強來對待他們。也許大多數人有了孩子後,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種痛苦罷了。所以我們也要多點將心比心,想想父母的感受。

為了不要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悔,我們能做些什麼呢?作為學生,首先是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其次是在學校要做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除生病外,儘量不要父母操心;最後,還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當我們成家立業後,就要多些回家看望父母,錢不是重點,再遙遠的路也阻擋不了回家看看的腳步。當父母變得年老多病時,更要多多關心他們,陪伴他們走完最後的時光。

讓我們擯棄那些倔強與羞澀吧!好好兒珍惜與父母的時光吧!用心去愛他們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0

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

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1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2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結果,文章中飽含作者對人生感悟,對親情謳歌,樸實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年齡忽地失去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死亡。是母親愛喚起他意志,他堅定把自己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難道,我們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難道,你真忍心自己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母親?難道,你真願意讓你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自己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一名新秀。當他第一篇文章被髮表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誓言,或是恪守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母親堅忍一直和毫不張揚愛。

《我與地壇》給予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引導作用。

史鐵生文章讓人學會感恩,學會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一次心靈搜索和對生命詰問,對生命意義又加深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3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這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裏(地壇)所發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刻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刻國破碎面成片斷。“這又是一句《我與地壇》裏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於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説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着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齊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枱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裏,我開始想寫點什麼……”,孤獨,那裏有孤獨,也有期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願,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願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天,看着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期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好處的靈魂,前者能夠祈望上帝的恩賜,後者卻務必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正因人活着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為孩子們寫出最美的故事,領着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於有些人來説,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裏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在它身後發奮、奮鬥,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裏行間中透着憂傷,在憂傷中有着另一種感情——歡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着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複雜的一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4

在夏日炎炎裏,《我與地壇》這本書給了我一段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

書的作者,也就是史鐵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氣方剛時失去了行動能力,只能終日在輪椅上度過。碰上這事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絕望,抱怨,不知不覺傷害關心自己的人。史鐵生一開始也是這樣,他急於找一個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壇。

首先,史鐵生想表達的有對母親的歉意。如文中所述,我們看見了一個小心翼翼,不知如何與兒子交流的母親。可惜那時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憤怒裏,沒有顧及母親。他已經無法彌補這個,但我們可以。事項我們是否也曾這樣,遇到過挫折,只哀怨命運的不公,沒有注意到母親不知如何安慰我們,怕一開口又傷到我們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關注,安慰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母親面前,我們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強羞澀,傾訴對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這樣的機會為什麼不好好珍惜?還有那麼多可以讓母親為我們驕傲的日子,為什麼不好好珍惜?

其次,書中説道“就命運而言,休倫公道”。可以看出,史鐵生認為命運是十分強勢的,只能按照他説的走下去。但有句話説,命運只有一條,選擇卻有無數。史鐵生自己也做出了選擇。面對癱瘓,他最終還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釋然了。要知道,面對挫折許多人選擇的是扼殺自己的生命。通過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要學會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後,我認為讓史鐵生冷靜下來的還有地壇的那一羣人。看着從風華正茂的情侶一起走向年老,聽着年輕人練的歌,長跑男人交談,感歎同樣受命運之苦的兄妹……這讓他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接觸到的事,實在沒必要悲歎,活着已是最好。我想,這些景象我們不必在遇到困難時再發現,在生活間隙中,我們應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難時激勵自己。

感謝這本書給我的其實,也讓我更加尊重史鐵生先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15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史鐵生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史鐵生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史鐵生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史鐵生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史鐵生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