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高中生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7.39K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高中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呼蘭河傳高中生讀後感

呼蘭河傳高中生讀後感1

讀完《呼蘭河傳》,讓我不禁心生感慨。

西二道街、東二道街的比較,及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讓人感覺那個泥坑裏是有魔力的,吸走了那麼多的人,牲畜及馬車,但無任何人修補他,是諷刺還是人性的固然冷漠而這種現象在現代禮貌的都市依舊存在,只要不危及自家人的性命,便無任何關心的立場,只是作為莫名的、陌生的、堆滿笑臉的無情看客,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是陌生、冷漠麻木自我精神的偶爾笑料和刺激。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來就任其自然生長,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看似如同感受到老子般的瀟灑,痛苦,但其隱含其中的淡然、不關心,像個活死人,更讓人心痛,沒有靈魂的活着,似乎從出生只是為了完成生老病死的過程一樣。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跳大神的利用人們對神鬼的敬畏,騙取人們的血汗錢和食物,裝大仙的人樂此不疲,進入其中被騙的也是從未懷疑過,任憑哀傷的鼓聲勾起內心深處最為難過悲痛的回憶。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娘娘廟與老爺廟的區別和差異對待,顯現出的是男尊女卑。自古相傳下來的老規矩,對娘娘廟的不尊,對老爺廟的心悦誠服不都是這般體現的嗎?很多節日都是為鬼準備的。例如,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的祭鬼。鬼神成了第一位,那麼人性應當放在何處呢?這個問題引人深思,也必須要重視起來。

呼蘭河城裏住着“我”的祖父,一段歡樂的時光,只屬於我,“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僅有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和祖父共同擁有的後園及玩樂的日子,是祖父慈祥的愛温暖着我,很令人羨慕和感動,祖孫之間純樸的友誼和愛的傳遞。除了後園的樂土之外,還有兩個小黑屋子的寶貝,任我隨意翻看。

“家裏邊多少年前放的東西,沒有動過,他們過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就算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進取地期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着。”他們對他們之外的人麻木,連同自我也忘了,也麻木,冷漠的對待自我的過去和未來。

呼蘭河傳高中生讀後感2

呼蘭河是一個十分十分普通的小村莊,小小的地方,一條十字街與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幾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的人家,就是整個村莊的基本樣貌,與千千萬萬普通農村沒什麼差別。

全書的主人公是“我”,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純澈乾淨的雙眼觀察世界,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自我,讓讀者在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而感到悲慘的同時,仍然能夠感受到人世間所存在的`最簡單的善良與完美。

呼蘭河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裏,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樣不值一提;在那裏,人的一生能夠被長輩隨便安排;在那裏,人們用可悲的言語掩蓋人的脆弱與無助;人們背離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把一切期望都寄託在不着邊際的封建活動上,一邊做着摧殘人心靈與身體的事情,一邊又可悲地將一切期望寄託於神靈。

呼蘭河也有最簡單的一面。世世代代的農民在呼蘭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土地的敬仰造就了農民樸素的品質。主人公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簡單的歡樂源泉,對待事物有着最簡單的看法與認識,與成人世界構成鮮明地比較,讓讀者在黑暗的格調中仍然能感受到來自孩童的一絲亮光,但孩子的一絲亮光往往會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殺,在感歎的同時也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蘭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農村的縮影,是當時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在那個物質匱乏,科技落後的時代,人們只能將期望都寄託在神靈上,當時的人對大自然、神靈存在十分的敬畏,現代的我們不能否認封建思想在歷史發展史上存在的意義,但我們必須從這段歷史中吸取經驗,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摒棄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學的一面。

作者筆下的呼蘭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惡,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無知也有期望與憧憬,是對這個小鎮的最真實寫照,值得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