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的散步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11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學的散步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美學的散步讀後感

美學的散步讀後感1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於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於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瞭解到底什麼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麼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裏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彷彿是在美學的境地裏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穫良多。正如他在前言裏説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説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係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並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慾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閒情,更別説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麼“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麼困惑生活無趣,要麼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為什麼呢?“我們在自己的心裏找不到美,那麼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裏,不只是在自己的心裏而是到廣闊天地裏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的散步讀後感2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於文學,宗白華偏於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子裏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

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裏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台樓榭、花樹池石。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麼美在哪裏呢?美就在你自己心裏。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境,那麼什麼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界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美學的散步讀後感3

閲讀這本書之後,我最想談論的是這個章節——《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説來有些慚愧,不是其他的內容不值得寫,而是覺得還無法把握好力度去寫其他內容的讀後感,或許還要再多讀幾遍才可以放心落筆,所以我決定就先從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入手,關於意境。

在此之前,我對意境的瞭解還停留在《人間詞話》之中。其中説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而且在開篇就描寫了作者心目中的境界為何物: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而《美學散步》中的境界又有些不同,其中説道,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他説藝術境界介乎學術境界(真)和宗教境界(神)之間,藝術境界主於美。

好像這二者(兩本書)之間的不同,就是一個切乎於文學角度,而另一個切乎於美學角度。而美學角度又更接近玄學,是的,我覺得這段説辭總有些玄乎,且奇妙。這一點也可以從最開始“論文藝的'空靈與真實”中找到。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着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藝裏。文藝指示着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妙。

在藝術的境界與山水之中提到,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徵。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國中的語文學習中就開始了,譬如“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我認為這些種種之手法都是這個意思。作者通過景物寓之情感的表達,那麼這就是一種境界。但是這卻並不容易,在美從何處尋之中提到:我們要把整個情感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應到心裏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藉物質創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我明白了,這是方法。

莊子認為: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特點是道、舞、空白。寫到這裏,感覺藝術意境一下子就拔高了許多,更為玄學卻也更為透徹了。尤其是“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總之立意拔高了,那麼關於對意境的追求也忽然拔高了,是深入靈魂的“藝”的“美”的追求。

美學的散步讀後感4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裏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穫,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於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於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説説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説,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為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淨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着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裏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在書中提及到,那麼意境的境界有什麼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

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別於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裏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昇華與淨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