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6.76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宿建德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宿建德江》教學反思

《宿建德江》教學反思1

完成了古詩《宿建德江》的教學後,想對這節課的內容進行反思。

這是孟浩然的一首代表作品,緩緩流淌的江水,夜泊江邊的清孤,月色親近的無奈,水天一色的美好,天低樹高的夜色,這是一幅多麼清幽孤單的遊子圖,作者別樣的情緒透過字字句句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客愁新”中的“新”。作者以前有什麼樣的千頭萬緒,讓孩子們聯繫孟浩然一身博學多才,想要入仕,可惜一直以來,苦於無路,只能隱居鄉村。這應該是作者原有的“舊愁”。那麼“新愁”源自哪裏呢?讓孩子們聯繫作者漂泊異鄉,看着日落西山,眾鳥歸林,路人漸少,思鄉之情,念家之意應該會噴薄而出,於是形成新愁,付諸筆尖。

人世無情,月色有意。那一紙月色恍如輕柔的絲被,緩緩滑過詩人愁苦的心緒,在那一泓苦澀的清泉裏蕩起温柔的漣漪。一個“近”字,讓月色更加温馨,讓月光更加温柔,讓月亮更近人情。在這孤清的深夜裏,也只有天上的明月似乎明確作者那顆漂泊無依,出仕無門的心緒吧!所有她用柔柔的月色沾染着作者的愁苦,用水中的倩影擁抱作者的孤獨。多麼好的一個“近”字呀!

在此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範讀,引導孩子讀好文本,孩子在此基礎上,朗讀能力明顯提升。因為理解,所以能懂,因為明白,所以回讀。

《宿建德江》教學反思2

在這個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春天,我帶着一份執着、一份期待、一份激動的心情,走進了美麗的光谷一小,和這裏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孟浩然寫的古詩《宿建德江》。更讓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領導和各兄弟學校的教學主任、教學精英一起和孩子們走進了建德江。不管教的成功與否,我的心如那悠悠江水,漾漾不平。

古詩《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寫旅途愁思的詩。詩人獨自一人漂泊客鄉,日暮之時,舟泊建德江上,觸景生情留下這千古絕句。詩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對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以及對人生複雜的感受。

教學這首古詩,如果僅僅停留在“解釋”上,肯定枯燥乏味、了無生趣。考慮到全詩圍繞一個“愁”字,把詩人的孤寂、愁悶、思念、困惑等複雜心情藴含在詩中的`每一個字中,有許多地方值得細細品味、反覆推敲。我就想:何不在學生已能把詩讀得字正腔圓、有滋有味的前提下,開啟他們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先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大膽猜想,説出欣賞後的初步感受,然後再細讀推敲古詩中的每一個字詞,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證據,小組交流後,再全班反饋,並在反饋的過程中,結合感情朗讀,最後,我再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之中,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詩人的情感,並通過感情的朗讀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為了昇華情感,在拓展中,我利用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人羈旅中的惆悵,思念,體味人生坎坷的複雜情感。

基於自己這樣的理解和思考,我又結合多媒體來輔助自己的教學,不管是在畫面的選擇上,還是音樂上,都緊緊圍繞詩的意境和情感,體現出一個“愁”字。

但授完這課,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教學過程並不如我所願。教學效果竟比校內的試講差遠了。説實話,我很失落,我自認為,我不比別人差,但我畢竟敗了。靜下心來,我也好好檢查了自己。

首先,在授課的前三天,不小心摔在樓梯上,把腰部軟組織摔傷,在家躺了三天,寢食難安的我不想就這麼放棄,執意授課,導致在課堂教學中聲音偏小,這只是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我為了營造詩中那“愁”的氛圍,低沉了我的聲音,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壓抑了學生,結果弄巧成拙。

其次,我過高的估計了學生,沒有好好分析學生的學情。短短二十分鐘的接觸,只是感覺班級很吵,但我自信我能夠駕馭課堂,因此,只是要求學生回去預習古詩而已。導致上課時,學生並不按自己的設計思路上走,影響了自己的教學效果,但也可説明我太感性了,這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其三,對時間的掌控不夠。由於看錯下課的時間,總感到時間過於充足,因此,在學生感悟詩情這一環節上,時間放得太多,以至於事先準備好的課文的小結和拓展沒有落實,如能擠出兩分鐘,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為此頗為遺憾。

授後雖很失落,但也感欣慰,看到孩子們能聲情並茂的讀出詩人的孤獨,寂寞,思念,惆悵,我感受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就把這次的嘗試當成一種成長經歷吧,相信未來的我更自信,更成熟!

《宿建德江》教學反思3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詩人獨自一人漂泊客鄉,日暮之時,停船在建德江上,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惆悵,心中的孤寂以及思念家鄉的情感。

全詩圍繞一個“愁”字,把詩人孤獨、愁悶、思鄉等心情滲透到詩中,若只是停留在解釋上,學生難以產生共鳴,所以,在教學中,當我把問題“此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時,學生很快都能找到表示作者心情的詞語,但都只停留在表面層次的理解。我問:誰還有哪些疑問請提出來,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天為什麼比樹還低,一個是月亮為什麼離人很近。我沒有解答這兩個問題,而是把問題又還給了學生,學生的發言:作者覺得天比樹高是因為原野空曠,日暮時分雲層厚會感覺天很低,而且這是作者感覺心裏非常愁苦,人在情緒壓抑的時候會覺得天很低。第二個問題發言:感覺月亮離人很近一是水中有月亮的倒影,人和月影距離很近。二是作者孤獨寂寞,覺得月亮是自己的一個老朋友才會覺得很近。三是古人總是以月亮來寄託思鄉之情,作者看到月亮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家鄉,這是作者思念家鄉了。

多麼精彩的發言,老師一定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