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34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次的期會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學生雖然能從多個方面靈活地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具有較強的口算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但是對數圖形和較複雜的解決問題不能夠認真動腦思想。一年級學生對於審題、分析題目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有時找不到對應的量,有時列成加法。基於以上情況,自己在下半學期的改進措施:

一、把握課堂,提高效率

課堂教學是學習知識的基礎,如果基礎沒把握,學習效率自然低下。我們的數學學習內容是較抽象、枯燥、無味的,而一年級學生存在着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等特點,註定着他們不可能在40分鐘都能集中精神上課,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採用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我們可以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電化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選擇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數學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

二、加強學生審題能力與方法的指導

1、加強題目重點詞、量的理解。如針對“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有時找不到對應的量”,我們可以讓學生先找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用圓圈圈出,然後再讓他們對應地找出具體的數量,並且把數字標出,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找不到對應的量。

2、加強數形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針對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有時列成加法。我們可以讓學生把已知量用圖形表示出來,並標出所要求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圖來解決問題。

三、加強後進生的輔導

後期將繼續通過家校聯繫與家長共同督促學生。對於後進生我主要採取一幫一的方式來輔導他們,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來激發他們樂於完成作業的興趣;給他們作業優先批改的機會,及時表揚他們的微小進步,鼓勵他們積極動腦,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

總之,在教學教育的路上,我將與學生一起反思,一起進步。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本案例教學以“學生”為本,體現數學是生活所需,實際所需,從而產生要學數學,要學有用的數學;體現數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反映數學的價值觀而設計的,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數學展現要源於生活

總感到現在的國小生學數學學的特別的辛苦。數學課和數學作業,對於多數學生來説,只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符號的枯燥運算,很少有趣味可言。作為數學老師,我們不得不經常依賴數學之外的力量(如獎勵、懲罰、競爭等),來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其實,數學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即便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例如,片斷一(我們學習過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説説日常生活中你所見到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如果我們把國小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現象或可能遇到的問題當作數學研究的對象,並且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嘗試去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的力量,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並且萌發主動學習和運用數學思維方式的動機。

2.數學教學要超越生活

數學知識雖然源於生活,但與現實的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畢竟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高度嚴密的學科。當數學教學找到了與生活的連接點,把數學現象規律用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來表現時,數學知識的學習就變的“通俗易懂”了。如本課教學中從“體”到“面”的展開教學,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物體上找長方形,接着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那麼你們能不能從其他的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呢?”充分體現由整體認識到局部探索的教學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學生認識與探索的難點。但並不是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公開課”,教學形式“五花八門”,教學過程卻沒有層次、深度,沒有從單純的“形式”提升到數學的理性分析上來,導致一堂“數學公開課”變成了“生活指導課”。

3.數學學了要反映生活

反映生活要求數學學了着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中需要數學,啟發學生從學習中感受數學思維方式及其力量,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弗賴登塔爾所提出的數學教育的四條教學原則中有一條是“數學現實”原則。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觀世界以及反映這個世界的各種數學概念,它的運算方法和數學知識結構,這就是所謂的“數學現實”,數學教學就是從學生具有的“數學現實”作為直接出發點,並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把經驗材料“數學化”。這就要求我們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使數學有親近性、現實性,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這種具體、生動、直觀的數學教育,可以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悟數學,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客觀世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教學過程的設計中要注意讓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注重引導他們去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存在。如片斷四設計:“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敍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按排了對生活中交通標誌形狀的辨認,既鞏固可學習內容,又對學生進行了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教育,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體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密碼箱中密碼的排列數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要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排列組合的簡單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在講完課後,我對本課進行了一次反思:

首先、在教學目標設計方面,對學生的要求過高。有些內容是本學段內不作要求的教學知識硬加到了學生的學習欄中,導致吃力不討好,講了還等於沒講一樣,浪費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

第二、不能做到認真地傾聽完學生的發言再做評價。當時站在講台上,只怕學生説不到自己設計的那方面,所以搶學生的話,沒有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以後一定讓學生在説完後,自己再發表意見,起到主導作用,即使學生沒有按自己的設計説,發生了小錯誤也不怕,也許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資源。以後得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讓課堂在錯誤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第三、沒有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比如在4人握手時,很多孩子想出了不同的表示方法,這時應讓學生上台板書自己的方法,並給同學介紹,這比每個孩子説,師在上面做記錄要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更多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許多不足,相信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克服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的課堂真正精彩,讓學生真正受益!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繫。”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繫,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觀察圖畫的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説説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裏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説一説。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再現了數字的意義。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很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在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二班的數學,由於每個兒童的生活條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維方式等不同,他們對同一數學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過分強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樣化,允許每個兒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針對學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導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對能解答出得數同學我都給予肯定,通過不同的方式給獎勵,讓他們體驗到創造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不少數學問題是從實際中來的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再加上家庭及學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教學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反思,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育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本學期認真鑽研《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平時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2、上課。

(1)致力新授有趣實效。在教學中逐步實踐新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改變了教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現象,努力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完成練習題,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做到複習及時有效。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作業。

及時佈置適量的作業,並初步有層次性的作業。並及時批改練習本、練習冊等作業,針對不同的練習錯誤,我儘量面批,指出個性問題,集體訂正共性問題。學生訂正之後,仍給滿分,鼓勵學生獨立作業的習慣,對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較好效果。而教師本人做好錯題的收集工作,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4、輔導。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5、測評。

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為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類型依次進行講解。希望通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二、以學習教研為助力:

1、重視學習,提高業務知識理論,改變教育觀念,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明確教育是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的。

2、積極教研,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每週四下午參加圍繞“一年級數學怎樣教”的專題討論交流會等,以明確方向,促進教學。

三、視不足之處為壓力

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為了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就必須培養他們的表達、合作、傾聽等能力,但拘於學生年齡上的限制,還需在課堂中多花時間引導,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展示。

再者是沒有充分調動家長參與教育,學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以致個別學生的家長總認為:孩子在學校,所有的事就都是老師的事了。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給自己施壓,並化壓力為動力,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進不足,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滿意的是以下幾點:

1.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

本節課由謎語引入,一開始就增加了課堂趣味性,並且用小朋友們喜歡的小動物企鵝貫穿整堂課,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觀察圖,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知識,並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整節課都體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着搶着幫助“小企鵝”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強烈願望。

2.本節課比較重視關注學生的發展。

本節課讓學生觀察圖,根據所看到的兩個信息進行提問,解決問題,交流想法,評價表現,這些都是關注學生的發展。

3.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發展學生的思維。

設計的反饋練習讓學生通過看圖提問及根據算式提問,為大括號和問號找到相對應的位置,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目的是:

(1)為了讓大部分學生都有表述的機會,使那些表述有困難的同學獲得幫助。每組選取一名語言表達能力田頭好的同學擔任組長,負責傾聽和幫助組員看圖提問及解答問題。

(2)培養學生協作、互助的合作精神。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在小組內分一分、説一説、寫一寫,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自主完成8、9的分解、組成,鞏固8、9的加、減法的計算。

(3)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讓學生逐步理解在合作時要説什麼,要討論的是什麼。

把兩幅圖對比起來時,如果把3、6、9這3個數在兩幅圖中的不同之處對比起來説效果會更好一些。如:9在兩幅圖中都表示兩部分企鵝合起來的總數,在圖1中是要求的問題,在圖2中是已經知道的。3表示的是右面冰山上的那部分企鵝,在圖1中是看得見的,是已知的,在圖2中是看不見的,是要求的問題。這樣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求總數用加法計算,求部分數用減法計算。

不足之處有:

1.本課的難點就在於認識大括號和問號,由於一年級同學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讓他們理解這個大括號和問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需要花時間,這兒還是有點過快,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説。

2.主題圖問冰山後面有幾隻企鵝,應該用9-3=6,有幾個孩子認為是9-6=3,沒有預設到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看一看(一)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觀察過程,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根據圖形推測、拼搭的方式,引導學生簡化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注重發揮教具的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取得直觀的感性認識,通過動手操作使數學知識不再那麼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麼空洞。我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抽象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後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國小一年級學生,特別對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課運用很多的玩具促進他們學習,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的玩具中學習數學,這樣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觀察的過程中體驗到觀察多樣性。同時,這節課抓住教材的難點讓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不足點:在較難懂的空間概念中,雖然我在教學中多次為學生創設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發現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有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創新意識,但是感覺這節還是要多讓學生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在實踐中找出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結果,使問題得到解決。使學生的思維在這種帶有開放性的活動中被激活,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豐富了對數學學習的體驗學生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在實踐中更能找出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有着哪些常用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過生日》情境圖進行一些比較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比較蛋糕、西瓜的大小,理解整體與部分。在比較三杯飲料裝的多少的活動中,能讓學生懂得形狀、高度一樣,裝得飲料也一樣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裝得多,細的杯子裝得少。最後通過兩瓶形狀不一樣,眼睛很難分辨的飲料,能促進學生動腦筋、想出不同的辦法解決問題,讓他們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通過上課,我覺得有以下不足:

1、忽視了給學生合作學習、討論的機會。針對本課的特點,應該讓學生討論、多説。但我之前考慮一年級學生剛進學校,好動的天性加上沒有認真聽講的習慣,以及課堂紀律方面還不夠完善,害怕課堂組織教學耽誤時間,所以沒有進行小組討論。

2、數學語言不規範、不簡練。課堂中出現的兩瓶飲料圖進行比較,用語言來説,學生讀不出來,我也隨便讀了句飲料和飲料誰裝得多。

3、相對本班學生實際來説教學活動開展的有些快,估計部分學生沒有真正領悟。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引以為戒,彌補不足,爭取更好。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我從來沒有教過數學,這個學期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級的數學,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無怨無悔的做好工作。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快兩個月過去了,很有必要小結一番。

一、我覺得做得較好的方面

1、不侷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例如:教學“第幾”,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猜第5個小朋友是誰,然後讓第5個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猜的是否一致。

2、要信任學生,一年級的學生一樣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如教學“6的組成”時,學生不僅能總結出5種組成方法,還會把5種方法併成3種。

3、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分類”時,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並能説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後;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

二、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了過培訓,看了較多的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雖然思想開放,也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麼好,學生一聲高於一聲,做什麼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

2、像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但平時上課,自己本來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準備的。

3、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學校的有些設施也跟不上,像我們學校還算好了,有多媒體教室,但沒有配套的課件等。

4、一年級學生起點不同是令老師們頭疼的問題(這在我們學校顯得更為嚴重,農民工子女較多)。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三、幾點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於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當然這有時我也怕考試不這樣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2、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其他人的觀念,但家長對教師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怎麼質量這麼差,計算都不如以前熟練了等,這些都是對課改要求不理解的反應。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在本週四根據學校安排我上了第八單元中的《解決問題》一節,本節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1、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不同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解決同一個問題,訓練算法多樣化。2、落實四能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3、進行習慣養成教育,有效地去組織課堂,完整的表達。

解決問題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解決問題,對題目的題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前一階段的學習,

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從圖中提取信息,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選擇加法解決問題。讓學生具備“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孩子把已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首先,在喚起與生成環節,通過考眼力,訓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為新課做準備。接着出示口算。複習已學過的計算方法,為後面解題做準備。

其次,在探究與解決環節,通過對“一共有多少人?”的充分探究,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信息,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引導找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為後面學生自己做題提供了依據。基於此,我在訓練與應用環節,就只領着做了第一題,其餘的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效果還可以。

最後,回扣板書,回憶本節內容,並總結,教育學生,生活中也是如此,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像在複習口算時用時過多,課件不熟練,檢查時只注重了結果,忽視了數據和過程的檢查,語言沒有激情,忽視了課堂生成等,總之,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總之,我願虛心學習,做一名優秀的老師。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跳 繩》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特別重視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發展學生數感,力求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中的生活。本節課在教學組織上充分利用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徵,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樹立自信心。為了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我巧妙地佈置數跳繩的次數及誰多誰少,自然地引入本課內容。這樣學生興趣高,下面的教學自然就容易多了。

在學生初為學童時,要想讓學生很好地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成功地在老師提供的自主選擇算法與交流各自算法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合作學習活動,順利地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先引導,培養其合作交流意識,再養成合作交流習慣,從而形成交流能力。而且,這不是一次、兩次課堂教學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要通過一定時間,並且要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不懈地去嘗試,讓合作交流能力逐漸提高的過程。

針對這些,我在教學中首先利用了“跳繩”這一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捕捉圖中的數量信息,進行集體交流,探索“ 8”的加減法。學生在老師的提醒下,能夠充分注意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説出算式。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通過學習“7”的加減法所具有的認知水平使有一部分學生能不看圖就直接説出算式,這時老師應該肯定學生,在肯定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説出算式的由來,把學生自然拉回到圖上來,讓能説出由來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做出提示。例如説:4+4=8,讓學生解釋兩個4分別表示什麼?合起來又表示什麼?通過一個學生的解釋給予其他學生提示,明白兩個4分別表示4個男生,4個女生,合起來是一共有8個人,從而也能獨立寫出算式。

學習了8的加減法,課堂進入了9的加減法探索階段。最初,我設想學生能通過探索8的加減法獲取學習方法,這時去自主合作交流探索9的加減法,會很順利,結果發現:1、學生沒有這個理解能力,到底怎麼塗不知道;2、塗的時候學生受書上已塗一個的影響,自己塗的時候把這一個排開了,很容易得出的仍然是8的加減法算式;3、學生口頭交流能力有限,討論活動顯得不激烈。發現問題之後,我趕快拿着教材給大家做了示範,學生通過觀察我的塗色過程,進行集體討論再提出問題,得出了一組9的加減法算式,然後我再要求學生進行同桌討論,並要求學生塗得和我不一樣,寫出不同的算式。這樣學生才順利地進行了合作學習活動。看來對於低年級學生的交流意識及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一引二引,多次的引導,多次地進行交流活動,學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意識和交流能力,要讓學生具有主動、積極、正確地交流能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要想讓學生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學會交流方法,更重要的當然是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願意主動交流。所以教師要在預設中花費不少的功夫,組織好數學遊戲,數學故事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是一個好舉措。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小動物們“湊成9”的遊戲和豬八戒吃西瓜的數學故事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利用生動活潑的數字形象和可愛的卡通形象製成教具,組織好遊戲和講故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交流解決數學問題,把加減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想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通過評價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來鼓勵學生運用這種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針對每個學段的學生年齡差異和學習的經驗性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及交流的興趣,從而增進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與交流的意識,並通過堅持不懈地多次合作交流,養成合作學習及交流的習慣,培養合作學習及交流的能力,受用一生。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成功之處:

1、密切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悟分類。本節課創設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整理書包以及練習中的分類等情境,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較瞭解,容易產生強烈的興趣,有利於進行積極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分類的好處。

2、開放時空,放開手腳,使學生充分經歷分類過程,體驗分類的好處。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展示多種分類方法,在練習中進一步體驗分類的多元化,多樣性,再次讓學生感受分類的價值,解決各種分類問題使整理書包成為學生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過程。

3、課內分類向課外不斷延伸拓展,增加了學生應用實踐的機會。教學時我並不滿足一個分類活動的設置,而是進一步創設了許多情境,這樣分類的`範圍擴大了,給予了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學以致用。

4、多元化的活動為課堂注入了活力。多媒體的使用,遊戲等活動的引入,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興趣高漲,使整個課堂環環相扣,輕重突出,使學生充分學習數學,感悟數學、享受數學。

5、德育適時滲透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從整理書包入手的這節課,貫穿始終的分類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做“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春遊情境,一統全課。課的一開始,就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春遊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知識的輕鬆獲取。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有目的加以引導觀察,從養殖場主題圖中所提供信息,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以更好的發揮教材的作用。充滿童趣的內容,引起學生的高度感知,數一數誰多誰少,教給學生直覺思維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維的一次熱身,這樣由淺入深的思維訓練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課上應放手讓不同的學生説,讓學生有不同的説法,教師只需適當引導。新內容“少得多”的獲得,是在對前一部分知識的應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師有效的提問:為什麼不選76人而選12人呢?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火花,與疑難處茅塞頓開,“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跡,水到渠成,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更勝一籌。數學課同樣肩負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的適時一問,教育學生尊敬老人,禮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滲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數字形象化,生活化,變得栩栩如生,這樣的設計正是學生所喜歡的,富有人文氣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出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加深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傳統教學中小結是教師的拿手戲,本課中,我放手讓學生進行充分體現自我主體作用的小結,學生真正成為一堂課的探索者,發現者,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學生學習了知識,陶冶了情操,課已盡而味無窮。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一、從感興趣話題引入,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認為,當學生的學習材料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時,他會主動與它接近,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方法對其進行再創造。愛玩玩具是國小生的天性,我從學生喜歡玩玩具、做玩具這一特點引出,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和研究,獲得親身的體驗。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有關圓的實例,並且還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答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靈活處理教材,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

“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學生手中有了圓規,多少都有一些畫圓的實踐。不能把學生已有的畫圓的技能都看成空白。故我在課一開始就讓學生畫圓,事實也説明,雖沒有老師強調的一二三點,但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地畫出來。然後通過引導學生歸納畫圓過程中的注意點,進一步學會用圓規畫圓,掌握畫圓的方法。這些發現都是學生動手實踐探索出來的收穫,學生通過感知便能知道,不再需要老師的畫圖三步曲了。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其中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特別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如在這節課中,讓通過“做玩具”等一系列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使學生掌握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以及本年段學生所具有的能力特徵。特別是在對學生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

四、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上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標準》還指出“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作為數學教師要合理利用資源,儘可能的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一組連線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各種大小不同的圓和它的直徑有關,並通過對錯題,如“自行車車輪直徑7釐米”、“茶杯蓋的直徑5分米”等的辨析和藉助手勢比劃來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等諸多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備課時,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學生之所想,備學生之所需,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給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教學時,教師也應多關注學生,要敢於擺脱教材、教案的束縛,根據學生出現的實際情況,臨時適當地調整教案,開發和利用課堂的生成資源,使課堂成為一個資源生成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成為促進師生生命共同發展的場所。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一樣東西(出示裝有15枝鉛筆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麼嗎?

生:粉筆、糖、……

師:其實裏面裝的是鉛筆。上課之前老師想跟你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遊戲,願意和我玩嗎?

生:(興趣極濃,大聲回答)願意!

(評析“猜猜老師盒裏裝的是什麼?”“願意和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遊戲嗎?”這一話題的提出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為新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老師把盒子裏的鉛筆全抓在手中)同學們,猜猜看,老師手裏的鉛筆有幾枝?

生:(自由猜測)6,9,15,…

師:同學們猜了這麼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麼辦呢?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把鉛筆拿在手上邊數邊擺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對了嗎?(台下猜對的學生髮出一陣歡呼聲。)

師:好,我們再來猜,(教師在桌上再添鉛筆)現在有幾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師:原來有15枝,再添上去,應該怎麼樣?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數數發現有20枝。)

(評析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猜一猜鉛筆的數量是多少”,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當學生把估算當成胡亂猜測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使學生體會到檢測估算正確與否的策略與方法,加強對學生數感與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

師:我們再來猜。

(變20為26,重複經歷猜――數的過程。)

師:好,我們猜最後一次。(教師在桌上拿掉了4枝)現在猜猜有幾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師與學生一起興趣濃厚地一枝枝數着:1,2,3,…,22。)

師:剛才我們猜完以後要想知道到底有幾枝鉛筆,都是通過一枝一枝地數,每次都要這樣數一數,你感覺怎樣?

生1:很麻煩。

生2:很累……

師:對呀,一枝一枝地數這麼麻煩,那有沒有好辦法使鉛筆擺起來別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學討論討論。

(師巡視,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師:好,現在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其他同學呢?

(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幾種數法並標上序號。)

生1:2枝2枝地數。

生2:5枝5枝地數。

生3:把10枝紮成一捆。

……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出這麼多種數法,你們比較一下,覺得哪種數法最好呢?

生:把10枝紮成一捆的好。

師:為什麼把10枝紮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個2個或者3個3個也要數好幾次,也比較麻煩。

生2:10枝紮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後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數:

10,20,30,…

師:對,一捆就是1個十即10,二捆就是2個十即20,三捆就是3個十即30,……,九捆就是9個十即90(板書:1個十是一十,2個十是二十,3個十是三十,……,9個十是九十,學生齊説),再數數有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幾十幾了。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多次猜鉛筆,然後一枝枝地數鉛筆的活動,使學生感覺到當鉛筆數目多時,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發學生去尋找好方法,以便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在反覆數的過程中,學生領悟到10枝紮成一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