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54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整理房間》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使學生能對具體的物品進行分類,讓學生懂得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為讓學生能比較輕鬆地認識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我設計了導入、探究、練習、遊戲、小結五個環節,以下是我本堂課後的幾點反思: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數學課插上飛翔的翅膀。

1、圖片對比,分塊探討,初步認識分類及分類的好處。

2、做練習時播放動畫,在屏幕上拖動物體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嘗試的熱情,在“拖出來”再“加進去”的挑選再聚合的分類過程中,不僅能展示不同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而且學生能自己在思維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結論進行批判,最終形成對標準的認識,將平時生活中的分類提升上一個新的思維高度。

多媒體的使用為數學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學生的每一次分類整理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在提問中,我們應該更多得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多問“你可以怎麼分”而儘量減少“把他們按照會飛和不會飛的分出來”。

三、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髮展的重要基礎。在認識分類整理房間的方法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分類的必要性有所體驗和總結。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規範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效得支持教學。

規範的教學語言,首先是在對學生的評價上:“這種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請再説一遍好嗎?”、“誰願意來為大家做個示範?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有針對的評價能有效拉動學生積極性,是組織教學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單純的“你真聰明”、“知道的請舉手告訴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明顯不足。

不足之處:

1、在新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課堂組織這有待加強,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意識不強。

2、讓學生在“分一分”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瞭解分類的方法,而此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分,對於識字量少的學生來説,題意是不明的,因此重複解説,浪費了時間

3、課堂的應變能力還很欠缺。

4、板書時出現了錯別字。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既有得也有失,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經驗和借鑑,督促我成長。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教學內容:練習四

教學目標:練習看圖意列式,會填寫未知加數

教學重點:會填寫未知加數

教學難點:填寫未知加數的方法

課前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一、自己看圖列算式,説圖意。

生:10-2=8已知飛機裏和飛機下邊共有10個人,飛機下邊有2個人,求飛機裏有幾人。用總數減去飛機下邊的2個人,就是飛機裏的8個人10-2=8

8+2=10已知盒子裏有8塊糖,盒子外邊有2塊糖,一共有幾塊糖?用加法。8+2=10

二、求未知加數

1.看盒裏有幾隻果茶?(7瓶)再放幾瓶就是10瓶了?(3瓶)你是怎麼算的'?(從7數到10,還有3個。10-7=3)

2.看:小剛做了幾個燈籠?(6個)再做幾個就是8個?(2個,從6到8還差2個,8-6=2)3.算一算:3題

三、看誰做的快

注意幾減0還的幾。

四、小貓釣魚看誰釣的最快

五、遊戲:

猜一猜左右手湊10。 左右手湊9

六、賽跑

1.觀察哪一隊跑得快?為什麼?

2.你能提出什麼算術問題?(兩隊共有幾人?哪一隊快?男生幾人,女生幾人,共幾人?

七、作業:練習10以內加減法口算卡片

板書: ?人 8塊糖

飛機圖 2塊糖

10-2=8 8+2=10

教學反思:多數學生計算較快。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學了數的大小比較以後,在做練習的時候常常發現學生對這兩種符號分辨不清,雖進行了強化記憶,效果也不明顯。學生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種是説的對,但寫的不對,如説得是4大於3,寫出來的卻是4<3;另一種是寫得對,讀得卻不對,如寫得是4>3,讀得卻是4小於3。真是讓人苦惱。後來在網上查閲了許多教師的教學案例,發現了許多有效地方法。

一是利用順口溜。

“開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通俗易懂,形象直觀。

二是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大於和小於號。

左手出2,手心對自己,然後橫過來,表示小於號;換成右手錶示大於號。用手勢表示很形象,學生在出手勢的練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縱觀老師們的方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形象直觀。

是呀,國小生的思維活動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而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使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要善於運用生動、具體的形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多加註意,用心去設計教案,採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化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1.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的設計。

對於低年級學生,教師總不放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而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進行了合作探究,且學生的交流與展示自主化、多樣化,既可以同桌交流、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組合交流。讓學生在動手擺、動腦想、動手寫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有着重大的意義。另外,在合作過程中,還增進了孩子間的感情,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情不自禁地説出了“我們……”,很讓人感動

2.注重練習的`設計。

本課的練習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學具、圖片等多種資源創設良好學習環境。練習1是基礎,較簡單,但我並不是一筆帶過,而是充分加以利用,讓它形似課中操而神依舊是本課重點;練習2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把原本粗糙乏味的計算設計成開火車形式的小組比賽,既激起學生的參與慾望,掀起高潮,又鞏固了新知,迴歸本來目的;練習3大膽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有小組根據圖意列出了更多的算式,真是意外的收穫;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學生手腦並用,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在活潑、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有效地鞏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使學生在知識和情感方面達到雙重昇華。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這節課主要利用了做遊戲和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得數是6、7的加減法,學生在一種活潑、開放的氛圍中輕鬆地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在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入遊戲,學生都覺得非常有趣,氣氛相當活躍,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來,進行下面的遊戲。同時我還體會到不僅要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要設法保持住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本課時的`題目就有兩道題都是開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學生能夠做出合理的説明,就應肯定並且鼓勵學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放手給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舞台。

不足之處:

內容比較多,有遊戲、有故事、有習題,所以在處理各部分時間的問題上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部分用的時間應該再長一些,而有的就應該短一些,所以在處理課堂用時方面還要多花心思。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説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悦,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國小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説: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説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説説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着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2、教學大約幾時。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説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説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5以內的減法》這一課是主要的基本減法運算,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一,結合課件,理解減法含義。

而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還是先讓學生從基本出發,從認識減法的意義出發,讓孩子自己通過理解來説出為什麼用減法來計算?什麼時候要用減法來計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件演示“原來有5個小朋友,後來走了兩個”和“鞦韆上有3個小朋友,走了一個”等等這樣的情境,讓孩子們看圖來説一説他們看到的,進一步讓他們去理解,“飛走了、掉下來了、開走了”等等要用減法來計算,滲透減法的意義。當孩子們把減法的意義理解了,計算起來就會明白多了。

二,結合説圖意的過程,列減法算式。

減法列示相對於加法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讓學生結合圖意,用三句話説説圖的意思,並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原來有( ),走了( ),還剩( )”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哪部分減?減去那部分?總結要從原來的.一共當中去掉飛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減。雖然有一定的好轉,但仍有錯誤,需要多加鍛鍊,養成説圖意列算式的好習慣。

三,運用多樣方法,練習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發現口算方法不是難點,而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重點。因此,要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上。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各種競賽等手段來進行,在教學中,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台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鬆,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於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塗。

我感到,對於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説,課堂上採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説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範,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説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9加幾的計算方法,探索計算8、7、6加幾的方法。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指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圖片

2、學生觀察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説圖意,你會列式嗎?

3、你能夠根據學過的'方法計算嗎?

二、學習新知,學生探索計算方法

1、小組合作交流,怎樣計算?

7+58+5

2、學生彙報交流結果

重點指導:湊十法

3、學生説説你在計算中遇到的困難。

4、反饋:

5+6=

三、課堂練習:

1、計算

8+6=7+6=6+6=

101010

2、速算比賽

3、找朋友

學生連線

四、獨立作業:

計算109頁4、5題

五、課堂小結

説説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積極性很高,他們根據9加幾的計算方法,自主探索8、7、6加幾的計算方法,進一步感悟“湊十法”的計算方法。大多數學生在口算中,速度提高較快。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幾節課的一次應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繫,並讓學生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意,知道要解決的問題。

教材從易到難,先進行加法的應用。我先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圖,問學生看到了什麼,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會説有兩組兔。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接着我又補充誰能根據上面同學的回答,用三句話完整的説説圖意。

學生會回答草地上左邊有4只小兔子,右邊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幾隻兔子?與此同時出示大括號和問號,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此一來,同學們很輕鬆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進行減法應用的學習,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我先讓學生進行觀察,自己嘗試説出圖意,然後再列出符合圖意的算式。

最後我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什麼時候用加法,什麼時候用減法,最後我再來總結,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這樣在孩子遇到同種類型的數學問題時會很輕鬆的去解決。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同學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同學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減,而用大數減小數。他們並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着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説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

另外在本節課中孩子們由於第一次遇到這麼多教師在課堂上,所以不敢發言,課堂氣氛不十分活躍,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回慢慢來引導孩子。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於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着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於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着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點,而沒有深層次的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我應該再增加一個估點子數的環節,讓學生估這是不是10個圓點。先畫個兩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少了很多,畫20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多了很多,從這樣的一個比較中,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10個圓點。

2.對“ 10” 的基數和序數的教學編排不夠理想。這裏的着眼點是讓學生明白第10只有一個,10表示10個。我在出題的時候應該給出的數量不一,隨時變化,讓學生靈活運用,而不是機械的出示兩道類似的珠子圖和鴿子圖。

3.在10的組成教學時,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把白紙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規律分成兩堆(畫一畫)。我的想法是,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如果拿實物小棒去分會出現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種之後,不能把分法保存下來,到最後到底分了幾種方法可能學生並不清楚,通過畫可以把每一種分法都很好的記錄下來。但問題也隨之出來了,通過畫小棒,學生體會不到總數不變,也不能很好的體會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種分法,只是交換了小棒的位置。所以這部分的處理,應該在細緻點。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這節課的內容是本單元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計算時都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做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的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採取了兩項措施:

一、把連加、連減的情境圖製成了動畫課件,動態地演示小雞來吃米和離去的先後順序,引導學生根據畫面的動態過程理解“5+2+1”,“8—2—2”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然後組織學生討論連加、連減的算式可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緊接着引導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數後提問:第二步怎麼算?以此提醒學生第二步應根據第一步的得數進行計算。這樣使學生較順利地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並克服了看不見第一步計算得數的計算障礙。

二、增加了學生的學具拼擺練習,讓他們在學具拼擺的活動中解決兩個問題:

1。根據擺的過程填寫連加算式中前兩個加數的和、連減算式中前兩個數的差。

2。根據擺的過程説算式,並説出相應的計算過程。通過學具的拼擺,加深了學生對連減連減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