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2.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國小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後階段,教學重點是確定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及試商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筆算的算理;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學生以前學習過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或兩位數的除法,教學時讓學生回憶以前的知識,特別是除法的筆算方法,然後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等基本問題,然後着重解決試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了四組例題,分層次、分階段分化了重點,分散了難點。例1主要解決試商、商的書寫位置等問題;通過例2的教學使學生學會用四捨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例3的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試商。例4教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

從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意識到,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工具,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靈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內容上進行適當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中,計算140÷26,學生多數採用了把26看作30的.試商辦法,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把26看作25來試商,學生在計算中也發現這樣可以減少試商的次數,使計算速度加快,但是這種算法對學生的要求相對也較高,所以教學中不應強加給學生,而應順其自然,隨着學生計算熟練程度的增加,學生會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試商方法。學生初步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用四捨五入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進行試商後,學生試商時困難較大,在教給學生基本方法的同時,還應適當補充一點試商的小竅門。比如當除數的末尾數是1或9時,用四捨五入法一次試商即可成功。而當除數的末尾數是2、3、6、7、8時,在試商過程中,一般都要調商。當除數末尾數是4或5時,往往要經過多次調試方能求出商數來。在這種情況下,四捨五入法就顯得不適應了,因為所取的近似數與原除數誤差較大。儘管教學時已給學生總結出了“用四舍”時,因把除數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試商時可比原來想的商小1,而“五入”時,因把除數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試商時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學生在具體的計算中,還是感到很困難,造成了試商速度慢。針對這種情況,練習課中,在學生應用“四捨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試商的基礎上,還要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提高靈活試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讓學生確定商是幾位數,初商在哪位,然後讓學生討論:被除數、除數有什麼特點,該怎樣試商?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①同頭試商法:如4512÷47這道題,因為除數和被除數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數的前兩位小於除數,可以直接商9,比較簡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這道題,因為被除數的前兩位接近除數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較簡便。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有效的提高了學生試商的速度。

總之,在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教學中,“四捨五入”法、口算法、同頭試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視其情況挑選應用,可以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感受較大數的必要性,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瞭解各單位之間的關係。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自己去尋找有關萬以上的.數的信息,在課堂中又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於大數目有關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一萬、十萬,甚至更大的數到底是多少,大數在孩子的頭腦中不再是沒有意義的。在教學計數單位時,從已經學過的個級入手,結合計數器,學習萬級、億級,以及各個數位之間的關係。本節課的教學太保守,始終牽着孩子走。如學習萬級的計數單位後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億級的計數單位,各個數位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發現。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根據數學新課標理念,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經歷探索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上。課開始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為學習簡算作鋪墊,再讓學生猜一猜情景圖中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並估一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出示課本情景圖,通過從不同角度觀察寫出計算小長方體個數的不同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合作交流討論後,舉例驗證,進而建立模型,歸納總結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最後應用規律,由學生獨立嘗試練習,集體交流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課後仔細分析,我覺得從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來看,應該讓學生邊學邊練,講完乘法結合律就來進行簡便運算的'教學,這樣更利於運算定律的掌握、理解。並不是每次按照學生上課隨機調整教學就是靈活的課堂,就是符合教學規律,有時也應該把學生調整到自己預定的計劃、預期目標、認準的方向去。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位置與方向一課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瞭解道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在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聯繫;有價值的數學學習體驗應當極大的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

我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通過讓學生觀察教室外的景物,藉助操場的旗杆為中心,讓學生觀察旗杆的東、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築物?瞭解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並知道這四個基本方向在地圖上怎樣表示,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圖上方向之間的轉化關係。接着讓學生觀察幼兒園、廁所、伙房等各在旗杆的什麼方向上,學生自然知道這一些建築物都不是在四個基本方向上,從而引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新的方向。然後組織學生動手畫一畫,在給出一個方向的基礎上能寫出其他七個方向,並討論這八個方向之間的關係以便加強記憶。再出示信息窗的圖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然後課件出示一個路線圖讓學生通過米數來描述方向和位置通過課件演示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現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當然,方向感弱、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之後,不能清楚準確地辨別出建築物的方向和行走路線。在以後開展同樣形式學習的時候,對此類學生需要更加細緻深入地加以引導與個別指導,才能達到基本的學習目標。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學情況

1、複習溝通,建立聯繫。在教學新知識前,先簡單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目的在於回憶已學的知識,為遷移做好準備,加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2、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引出例題。

3、通過觀察、探討、交流,掌握新知。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4、鞏固知識、深化練習。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分層次掌握所學的知識,先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方法,再通過變式練習進一步鞏固深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應用題

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本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三、增加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藴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四、存在問題

教師:

1、在用教材上還需繼續深入挖掘。

2、在教學上,注重教學內容的平衡,使得優生在一堂課中有更大的收穫,還要讓學困生在每堂課中有所學習。

3、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學生:

1、部分學生不懂得審理,審題能力較差,不理解題意。

2、有的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差,分析判斷能力薄弱。

3、還有的學生因為懶惰而導致了學習基礎差。

五、改進措施

1、注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在實物操作中抽象到圖形的.認識。

2、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的培養。

3、關注學困生,採用多種方法的幫扶,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對他們的作業爭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地改進教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吸取經驗教訓,根據這次反思情況,制定各種有效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經驗,爭取下學期能夠有所提高。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各種信息。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繪製條形統計圖。教材在85頁的“實踐活動”已組織學生栽種蒜苗並作數據記錄。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經歷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過程。教學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交流實驗觀察記錄的數據;第二步,將各小組記錄的數據填入統計表;第三步,討論如何將所得的數據製成條形統計圖。在學生繪製條形統計圖時,對單位量的選擇,教師不要作硬性的規定,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蒜苗高度範圍確定單位量。然後再交流討論。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圖形的旋轉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最近幾年來的教學充分的印證了這一點。難在那裏?首先是旋轉方向弄不清。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單純的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並不困難,但是一到圖形的時候,就會迷惑不解了。第二是圖形旋轉後會是什麼樣子,學生心中不明確。所以畫的時候,就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今年的教學我採取了分散難點教學的方法。

璧合 我們知道,線段的旋轉是平面圖形旋轉的基礎,平面圖形的旋轉完全可以看作是與旋轉中心相連的線段的旋轉,因為平面是由線段組成的,旋轉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基於這樣的知識之間的聯繫,我先讓學生來觀察鐘錶上的指針的旋轉方向,邊觀察邊自我演示,並讓學生試着描述指針旋轉前後的位置變化和旋轉角度。在這裏,旋轉角度是原來指針的位置和旋轉後指針的.位置之間的夾角,需要學生前後一致的對應觀察。學生描述時要將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説清楚。

再讓學生來觀察一根鉛筆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現象,去發現旋轉的過程中鉛筆的形狀和大小沒有改變,只是鉛筆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由此初步的感知旋轉的特徵。接下來,由鉛筆的旋轉過渡到線段的旋轉,引導學生嘗試畫出線段旋轉後的圖形。學生一開始不明白,我就提醒學生把線段看作鉛筆,鉛筆會如何旋轉呢,這樣學生茅塞頓開,多數能夠輕鬆畫出了。我進行了幾組這樣的對比練習:1、把線段AB繞A點順時針方向旋轉90度。2、把線段AB繞A點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學生通過畫線段的旋轉,慢慢的掌握了線段旋轉的畫法,頭腦中逐步建立了旋轉的概念。

學生有了線段旋轉的基礎,再來畫三角形的旋轉,只是將與旋轉中心相連的兩條線段按要求分別旋轉再連接就行了。因此,出示三角形的旋轉例題時,不少學生相視一笑覺得很簡單。學生嘗試後,有個別學生會將一條線段旋轉對,另一條線段的旋轉方向弄反。這説明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夠,因此讓其他掌握的同學談技巧,一個學生説,把線段看作鉛筆的旋轉,想不出來,就拿鉛筆按要求轉一轉,轉到哪裏,就畫在那裏了。是啊,想不出來,就在操作一下吧。先操作再畫,慢慢的,空間想象能力會逐步增強的。

老師操之過急,見到學生不回畫就惱火,實是不該。老師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思考知識的,學生的思維和老師肯定存在很大的距離。想辦法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才是真的幫助學生,學生可不是老師一發脾氣就學會的。數學老師經常發脾氣,一是有學科的特點,但我想還是有數學老師本身備課的原因吧。就像圖形的旋轉的教學,今天這樣分散了學習的難度,爬坡不見坡,學生自然是樂意投入其中而其樂融融的了。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內容,四則運算是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佔國小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通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後括號外,先乘除後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説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説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現在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應該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後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後算除法,先算加法後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

=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後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特別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係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並寫出正確的四則餘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説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矗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

龍山中心國小房玉鳳

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難點是要準確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離的角度,還要確定單位長度標出距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設大量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交流,從中觀察、分析,然後獨立思考完成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同時,還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主動地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現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

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角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距離的表示,沒有按單位長度換算(少數);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

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

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於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説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由於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本單元的活動交流未能達到想象那樣的效果。有時不得不減少活動的次數,照顧稍差一點的'學生,有時又不得不為思索稍慢一點的學生的反覆的重複,減少了稍好一點學生進一步的提高機會,總之,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到自己的數學,實現學生自己心中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三年級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後反思

龍山中心國小房玉鳳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新課標裏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説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

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我出示教材第19頁的教學掛圖讓學生看圖,進一步説明: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同樣多”、“多”或“少”。那時人們只能藉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隻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隻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説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再如,人們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説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説的一一對應。以後,隨着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着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例如,巴比倫數字就是用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符號來表示1,兩個這樣的符號表示2,三個這樣的符號並排表示3……九個這樣的符號表示9,10就將這個符號橫放來表示(板書出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用一豎表示1,兩豎表示2……五豎表示5,6就用一橫加一豎來表示,依此類推7就用一橫加兩豎來表示……9就用一橫加四豎來表示(在巴比倫數字下面對應地板書出中國數字).除此之外,還有羅馬數字、印度數字和阿拉伯數字(在中國數字下面對應地板書出這些數字).

阿拉伯數字,其實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發明的,公元八世紀前後,由印度傳人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紀又從阿拉伯傳人歐洲,人們就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後來就叫做“阿拉伯數字”.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但各個地區數字不同,交流起來很不方便,以後就逐漸統一成現行的阿拉伯數字(對應着上面,板書:1、2……9).後來人類對數的認識逐漸增加,數認得也越來越大,如果每一個數都用不同的數字來表示,很不方便,也沒必要,這樣就產生了進位制.古代有十進制,還有十二進制、六十進制等等.由於十進制計數比較方便,以後逐漸統一採用十進制.經過很長時間,才產生了像現在這樣完整的計數方法“十進制計數法”。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調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教學時,我讓學生説一説情境圖上的信息,然後討論怎樣安排乘車,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出第(1)題;接着估計商的得數。教材中呈現了兩種估計的方法:一是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估計約需要 9 輛車;二是車輛數直接取整十數,知道需要的車輛應比 10 輛少。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會有其他的.估計方法,只要他們説得合理,就應肯定。在試商的

過程中,學生仍會把“34”看作“30”來進行試商,但在具體的計算時,會發現“9 × 34的積”比被除數大。那麼,積大了説明什麼,為什麼會大呢,這些都是討論的重點問題。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麼商是改大還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數學廣角》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我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在本課中,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如何設計一個自己喜歡而又簡單的圖表。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展開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互相欣賞,引發思維的碰撞,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從中領悟集合的數學思想。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便會激起無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當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經歷“磨難”後,突破重圍有重大發現時,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和令人興奮的情緒體驗,他會產生再次追求這種情感體驗的願望。因此,在本課中,我通過引起學生參加50米跑的、參加跳繩的和兩個項目都參加的是哪些同學的認知衝突,使學生不斷克服思維障礙,自主探索設計韋恩圖,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感悟集合的數學思想,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學生學習中,難免有疑點、難點,教師應及時發現,並抓住它,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思維去介入,用兒童的語言去幫助,和學生一起探討、研究,分解學生探究的難點,使難點不難,讓學生容易明白。

對於“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師們都是這樣描述的: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用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第一次教學時,我照本宣科,反覆講解,但每次作業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所以第二次教學時,我就採用適於兒童理解的語言來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這樣描述的:9個99再加1個99共有10個99,寫成算式就是:9×99+99=(9+1)×99。無需重複,學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學生已經學過了單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條形統計圖,並知道製作統計圖的一般步驟。

在本課教學中,我結合新的教學理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教學伊始,我引導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憶,進一步明確制折線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為新知做好鋪墊。在新知的學習中,我向學生提供充分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次分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使學生明確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異同,從而掌握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和步驟,並會根據統計圖中提供的信息,解答有關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並進行評價,這樣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教學本課如果用常規方法告訴學生怎樣繪圖,教師就要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示範,這樣既麻煩又費時,我就採用複合投影片將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在一瞬間組合成要學習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既生動、形象,又省時省力,學生印象深刻。

有效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本課如能注意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使之開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統計圖、分析統計結果,從中瞭解多種信息,則能更好地提出各種問題,做出正確的推斷與預測。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導,通過收集面積單位,自然引入本課,並使學生在複習以前所學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到本節課所學內容,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觀。

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學慾望,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本節課教學中,全課基本上以學生自己為主導,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開放的空間,使學生暢所欲言。並抓住時機,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我國的地大物博,樹立以祖國為榮的思想感情。

二、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中,能儘量為學生説、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景、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自覺參與、樂於參與,老師只是作為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的引導者、歸納者,使學生在放飛自己的思想的同時,能夠及時總結歸納出本課所需掌握的重、難點。

三、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節課教學中,通過課前收集,課中練習等內容,尤其是練習的設計,都儘量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用數學”中“學數學”,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在講角的定義這節課時,我直接告訴同學們角的兩個定義,一個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公共端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是角的兩邊。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條射線繞着它的端點旋轉而形成的圖形。沒有過多的給同學們舉例子,讓同學們充分領略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角,從而總結出角的定義。而是我直接告訴學生角的定義,使同學們對角的認識不太深刻,學生們會產生這樣一種想法,角這個圖形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不大,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這裏我也設計了教學情境,但設計的不太好不太充分。因此,缺少了知識建構的基礎,成為“填鴨式”教學。這部分教學,在角的表示方法上,我處理的比較好,學生掌握的比較好。我首先畫好幾個圖形,讓學生給它們取名字,這樣調動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女生們給出了好多名字,然後我又説用字母表示應如何?這時同學們陷入了思考,一會兒,同學們就説出了好幾種方法,最後我引導同學們總結出了角的四種表示方法。這裏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讓同學們參與到教學中展示他們的想象能力和總結能力。

角的比較這節課講之前,已經先學過線段的比較,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度量法,另一種是疊合法。同樣角的比較也是用這樣兩種方法。有學過的知識入手,同學們也知道了方法。然後我拿出角的模型比較大小,同學們也知道誰大誰小。於是我就在黑板上寫下這樣一道題:已知∠AOB與∠CDE,頂點O與D重合,邊OB與 DE重合,邊CD落在∠AOB的外部,則∠AOB ∠CDE誰大誰小。做這個題時,發現有好多同學不會做,但你要拿角的模型讓他比較,他會明確告訴你哪個角大。但寫成文字後,再讓他做他就不知道如何做。這説明學生對直觀的知識容易掌握,對抽象的知識掌握起來比較難,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總結能力。在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在講線段這部分知識時,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今後要加強學生這方面的培養。在角的比較與運算中,還涉及到角的和與差。如:∠AOB=∠AOC+∠BOC及一個角可以用另兩個角的和與差表示。剛講時圖形比較簡單學生還可以看出來,後來圖形比較複雜時就不知道如何表示了。我在講課時根據以前的經驗講的還是比較慢的',並且還畫出圖形讓同學們辨認強調這部分的重要性,但還是沒能擋住和以前學生犯一樣的錯誤。這主要是因為在講時雖然注意了這個細節,但有點超之過急鍛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作業都是和角平分線結合出的題,我就把角平分線的知識也加了進來讓學生去訓練,結果就出現了害怕出現的結果。這就是沒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簡單到複雜、由基礎到拔高,直接讓學生接觸到綜合題,從而導致學生做題時無從下手,限制學生的思維。出現了自己出力不討好的事,題是一遍一遍的講學生則無動於衷,遇到題還是不會做。

今後,再講這一部分時,一、要從簡單的角的計算開始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遇到問題如何下手,從何處下手。由淺入深逐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同樣的問題要少講多練,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暴露問題,自己在從旁補充完善。然後再練習,達到會做的目的。三、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平常的教學中,要讓同學們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