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5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

今天,我給學生上了人教版國小二年級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新課《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告訴小朋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會。伊琳娜動手一做發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朗志萬告訴她——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要用心聽,用心想,懂得動手實踐的道理,並感受到動手做的樂趣,明白動手做的意義,喚起學生勇於實踐的意識。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我主要從“用心品讀,讀中感悟”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兩方面來進行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用心品讀,讀中感悟。

《新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進行文本對話的主要途徑,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從讀中感悟並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與文中主人一起苦惱、一起快樂。如在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科學家的瞭解與看法,從而明白科學家是個很優秀、很了不起的人。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並説説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然後同桌之間讀一讀,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而後,通過指名讀,小組讀體會兩個小朋友對這個問題堅信不移的態度,從而引出伊琳娜的疑問,明白動手做做的意義。在伊琳娜發現朗志萬的話錯了時,讀出她生氣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我先讓學生講講發現自己受騙後的感受,再説説讀這句話時應用什麼語氣。通過老師範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小組內讀一讀的方法,學生很快就從讀中體會到了伊琳娜生氣的心情,並感受到了伊琳娜敢於向科學家提出錯誤的勇氣。最後理解朗志萬説的那段話,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後再大聲朗讀,説説自己從他的話中讀明白了什麼。這樣,學生不會脱離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課文來思考問題了。

正是有了這些不同形式的朗讀,才讓學生緊緊地圍繞着文本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昇華了情感,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也讓課堂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

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不是很難,但要讓學生通過課文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明白“動手做做看”的實際意義,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課上,我先準備了一條金魚和一個杯子。在讀完伊琳娜的疑惑後,帶領學生和我一起操作朗志萬的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説説看到實驗結果時的心情。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快就體會到了伊琳娜的心情,明白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在學完課文後,我再一次將一個有趣的話題拋給學生:有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在杯子上面放一張紙,再把杯子倒過來,請問會出現什麼情況?A、水會全部倒出來。B、水不會倒出來。學生看完後,爭議紛紛,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選擇要動手做做看來證實自己的答案。從而喚起了學生勇於實踐的意識,將內容進行了拓展,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效果還不錯。但也出現了幾個不和諧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改進。如,在引導學生讀出伊琳娜生氣的語氣時,我提醒學生可以想想平時生氣時會做什麼動作,用表演的形式來朗讀這句話。有的學生就加上了一些粗魯的動作或不文明的語言,這樣反而過火地強調了伊琳娜的'生氣,也教給了學生不好的行為習慣,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在引導學生理解朗志萬最後説的那段話後,我出了“()説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這樣一句話讓學生仿照“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説:“小偷説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自己試試看。”我當時沒有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與正確的引導,導致後面幾個同學也出現説偏題的現象。如果我及時引導説:“朗志萬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是有一定權威性的人物,他説的話一般人都會相信的。小偷的話當然不可信,他是一個壞人,沒有人會相信他的話。要在括號裏填有一定權威性的人物才行。”我想學生聽了後,也一定能夠及時明白題意,就不會這樣的課堂尷尬了。

提高語文教學素養,培養語文教學機智,是我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不斷進步,做得更好。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2

《動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通過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學家朗萬志的引導啟發下,動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學家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在孩子讀完課問題目後,我讓孩子帶着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動手做做看是誰説的?課文講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為什麼?”孩子們讀開了,有孩子邊讀邊和同桌談論着。三五分鐘後很多孩子舉手了,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多數孩子説出“動手做做看”是朗志萬説的,個別孩子説是媽媽説的。我讓孩子們在書上找答案,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重要學習朗志萬的.話。他為什麼這樣説?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自己再讀全文,在四人小組中議論交流。這篇課文講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還要動手做做看。第二個道理是:科學家的話,不一定全是對的。 教學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在今後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沒能準備相應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動手實踐獲得知識;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3

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於創造’。《動手做做看》是本單元的首篇課文。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郎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為什麼。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並明白了科學家郎志萬的真正目的。

我講的是 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我會寫”九個生字,並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為了突破重、難點,教學過程中,我設置瞭如下四個問題: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是什麼?

(3)小朋友對他提出的問題有什麼反應?

(4)伊琳娜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結果怎樣?因為課後讓學生預習了課文,課堂上,我採用教師範讀課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在課文中找出以上四個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穿插學習了生字,這樣有機地把課文與生字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聯繫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主要憑藉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

推理等抽象思維較差,為了讓孩子們真正明白:科學家的話,也都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緊緊抓住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設置了三個小實驗。實驗一: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石塊,讓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石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二: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木塊,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木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三: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條金魚,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金魚,觀察水位又有何變化?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們目不轉睛的盯着我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個步驟。

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動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時,對課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魚太小,實驗效果不及前兩個實驗效果明顯,其次,學生沒能親手做做這個實驗。同時,由於課堂時間有限,知識容量較大,沒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朗讀課文。

在有限的40分鐘裏,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全部完成,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以後,我會更加註重這方面,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4

《動手做做看》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閲讀教學也是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陣地,“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回顧我的教學,老師們認為本課的`教學設計切中單元主題“無論學生和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設計中充分關注到學生學情,教學步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白“動手做做看”的意義,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後在課堂上説説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慾望和興趣。

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現階段是個難點。常訓練學生可以得到好的訓練。

3、思考—動手—結論,缺一不可,首先關鍵在於學會思考。動手做的前提是“懷疑”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闡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時,學生拘泥於“動手”。

4、朗讀教學紮實有效,換詞添詞教學使學生思維開闊,為指導學生朗讀語氣掌握提供了條件,但是板書設計稍有些滯後。

5、拓展部分《小馬過河》是學生喜歡的童話,但我設計了小馬過河受阻後部分讓孩子自己想想,這樣切合了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加明確遇事要勇於實踐。

6、我班有個別學生課堂上學習習慣不好,聽講不認真,我要及時關注他們,這節課關注不夠。

有人説:“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應當不斷加以總結、學習、積累,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像一泓源源不斷湧出清流的山泉,充滿生機活力。上完這堂課後,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穫,但由於自己自身素質原因,有的地方出現遺憾 ,也還有許多地方要努力改正。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5

【片斷一】

師:同學們看黑板,説説老師寫了些什麼?

板書:動手做做看

師:你有想問的問題嗎?

生1:老師,動手做什麼?

生2:讓誰動手做?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提得很好,那我們通過什麼途徑可以找到答案呢?

生:從課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師:好,下面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老師提意,小朋友們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自由組合,你讀給他聽,他讀給你聽,讀之前,老師要提兩個要求,一要藉助拼音把句子讀通順,二要把生字畫出來,想辦法記住它。

生:學生高興地去找自己的好朋友,開心地大聲朗讀着課文。

師:你們的好朋友讀的好嗎?給大家推薦推薦。

生1:我覺得××同學讀得很好,讀得很有感情。

生2:我覺得××同學讀得很好,讀得很激動,很開心,讓我也很想去讀了。

〖反思

傳統整齊的座位讓學生有束縛的感覺,本次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夥伴,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從小善於發現他人之長,從中受到感染,樂於肯定表揚他人,激發他學好的學習願望。

【片斷二】

師:相信小朋友們的課文讀得很不錯,那麼是誰動手做什麼呢?

生:我知道是伊琳娜她動手做實驗的故事。

師:好,下面的時間就找幾個問題小博士和幾個聰明小博士來解決以下課文的其它問題好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

生1:“奇怪的問題”是指什麼呢?

師:哪個聰明小博士來告訴他?

生2:“奇怪的問題”是指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的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

師:你們説他説得對嗎?

生:對。

師:掌聲鼓勵。

生1:老師,我還有問題想問一問聰明小博士,伊琳娜回家做了一個什麼實驗呢?

師:嗯,提得很好。

生2:伊琳娜回家找來一條金魚,把它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

生1:那結果又是什麼呢?

生2:結果水漫出來了。

生1:媽媽為什麼不告訴他?

生2:因為媽媽想讓伊琳娜自己動手做做看。

師:我們繼續。

生1:伊琳娜為什麼會生氣呢?

生2:因為她認為朗志萬在哄騙小朋友們。

生1:那郎志萬又為什麼哈哈大笑?

生2:那是因為他説: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師:同學們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們能告訴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嗎?

生:老師,課文告訴我們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不要迷信權威,遇到什麼事都要動腦想動手做做看。

師:今天小朋友們的表現都不錯,和課文中伊琳娜一樣,也是自己動腦動手把課文中的疑問都解決了,並且還能悟出道理來,以後,同學們也可以當小老師了。

〖反思二

整個環節是以問題小博士、聰明小博士的問答形式來學習課文的,是在啟發學生自讀自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由同學、小組互相交流討論並解決問題。課堂中,教師轉變了角色,不只是在教給學生知識,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這樣比起以往的老師提問題,學生答問題的機械性形式,學生感覺輕鬆多了。學起來也沒有很大的壓力,連一些膽小的學生也願意去當聰明小博士。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自主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堂課,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明白了課文中的道理,學完後,學生自然能感覺到成功的喜悦,明白了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方法。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6

《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啟發和鼓勵下,通過親自動手做做看,終於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但是隻停留在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更重要的是應該引導學生感悟——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文章情節簡單,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啟迪……要讓學生感悟以上兩點核心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教學時,我為了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慾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做了如下嘗試:

一、課前試驗,激發興趣

上課之前,讓學生在家裏做試驗:兩個不同重量的'球從同一高度落下,哪個先落地。作業一佈置,課堂上當即眾説紛紜,對於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回家試驗,在興奮中感知,在疑問中探究。

二、學習課文,突破難點

有了以上的切身實踐,加上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時此刻你會對郎志萬説些什麼?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三、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為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或疑問?你是怎麼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於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後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7

《動手做做看》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裏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説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説一説,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説、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説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説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説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4、抓寫字訓練。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識字寫字佔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在初讀課文時,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用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認識“朗讀”的“朗”;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認識“漫”等等。在書寫指導的時候,引導學生因形索義、因意記形。“提、題”兩個字先讓學生比較異同,然後引導學生知道字的偏旁往往跟它的意思有關。比如“問題”是要靠頭腦來想的,而在古代的時候,“頁”字就表示“頭”的意思。這樣,學生根據意思記住字型,錯別字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同時,在識記字型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把“題”字的一捺寫得舒展,以便托住上面的“頁”字,這樣教學就會做得比較紮實到位。然而,上課的時候,由於教學內容安排過多,以至於後來寫字十分倉促,今後,在教學中實在是應該引起注意。低段一定要保證寫字的時間。

教學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在今後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8

片斷一:

師:同學們看黑板,説説老師寫了些什麼?板書:動手做做看

師:你有想問的問題嗎?

生1:老師,動手做什麼?

生2:讓誰動手做?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提得很好,那我們通過什麼途徑可以找到^答~`案呢?

生:從課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師:好,下面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老師提意,小朋友們可以去找自己的好朋友,自由組合,你讀給他聽,他讀給你聽,讀之前,老師要提兩個要求,一要藉助拼音把句子讀通順,二要把生字畫出來,想辦法記住它。

聲:學生高興地去找自己的好朋友,開心地大聲朗讀着課文。

師:你們的好朋友讀的好嗎?給大家推薦推薦。

生1:我覺得××同學讀得很好,讀得很有感情。

生2:我覺得××同學讀得很好,讀得很激動,很開心,讓我也很想去讀了。

反思:

傳統整齊的座位讓學生有束縛的感覺,本次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夥伴,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從小善於發現他人之長,從中受到感染,樂於肯定表揚他人,激發他學好的學習願望。

片斷二

師:相信小朋友們的課文讀得很不錯,那麼是誰動手做什麼呢?

生:我知道是伊琳娜她動手做實驗的故事。

師:好,下面的時間就找幾個問題小博士和幾個聰明小博士來解決以下課文的其它問題好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

生1:“奇怪的問題”是指什麼呢?

師:哪個聰明小博士來告訴他?

生2:“奇怪的問題”是指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的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

師:你們説他説得對嗎?

生:對。

師:掌聲鼓勵。

生1:老師,我還有問題想問一問聰明小博士,伊琳娜回家做了一個什麼實驗呢?

師:嗯,提得很好。

生2:伊琳娜回家找來一條金魚,把它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

生1:那結果又是什麼呢?

生2:結果水漫出來了。

生1:媽媽為什麼不告訴他?

生2:因為媽媽想讓伊琳娜自己動手做做看。

師:我們繼續。

生1:伊琳娜為什麼會生氣呢?

生2:因為她認為朗志萬在哄騙小朋友們。

生1:那郎志萬又為什麼哈哈大笑?

生2:那是因為他説: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師:同學們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們能告訴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嗎?

生:老師,課文告訴我們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不要迷信權威,遇到什麼事都要動腦想動手做做看。

師:今天小朋友們的表現都不錯,和課文中伊琳娜一樣,也是自己動腦動手把課文中的疑問都解決了,並且還能悟出道理來,以後,同學們也可以當小老師了。

反思二:

整個環節是以問題小博士、聰明小博士的問答形式來學習課文的,是在啟發學生自讀自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由同學、小組互相交流討論並解決問題。課堂中,教師轉變了角色,不只是在教給學生知識,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這樣比起以往的老師提問題,學生答問題的機械性形式,學生感覺輕鬆多了。學起來也沒有很大的壓力,連一些膽小的學生也願意去當聰明小博士。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自主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堂課,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明白了課文中的道理,學完後,學生自然能感覺到成功的喜悦,明白了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方法。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9

《動手做做看》是我曾經上過的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這課時,孩子們處於低年級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不夠精確,思維主要憑藉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的思維初步發展,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地模仿行為,活動的依賴性較強。這篇課文對於他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並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宜於採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上完公開課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着交流蒐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居里夫人的資料,不僅有助於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這時老師順勢而導:“法國科學家郎志萬經常喜歡問小朋友們一些奇怪的問題,今天他又提出了什麼問題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生生這間的朗讀評價中,在老師對重點語句朗讀的指導中,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0

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孩子們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這篇課文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並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我認為在本課教學中宜於採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動手做做看”帶給他們的樂趣和感悟。

上完本課後,結合師父對我的指導,我對自己的本科教學進行以下反思: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着和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的資料,不僅有助於他們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教授第一自然段時,指導學生朗讀郎志萬的提出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郎志萬提出的這個問題真是奇怪,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帶着奇怪的語氣讀讀這個長問題。

在教授第2—4自然段時,讓孩子們找到書中小朋友們聽了郎志萬的問題以後各有的`反應之後,分角色練習和朗讀各自的對話,由此引導學生想象人物心理,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有助於朗讀時能較好地把握感情脈絡。但是當讀到伊琳娜用生氣的語氣對郎志萬説的話時,我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讀的不是很好。

3、為了激發學生學生探究的興趣,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親手做把一個蘋果放入放滿水的杯子中後的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結果;二是做金魚實驗,將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當場裝滿水,再把一條金魚放進鋼中,觀察實驗結果。

但是在操作中,由於我的失誤,第二個實驗沒有做到位。而且我認為如果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後在課堂上説説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慾望和興趣。

4、在本課設計中,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説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説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

5、在指導寫字教學中,我範寫了兩個字:“提”和“題”。我讓學生先是仔細觀察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但是當中我沒有設計讓學生加以區別這兩個字。這是一個缺憾!

通過本次教學,讓我想到一句話: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是啊,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加以積累和改進,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有所進步。上完這堂課後,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穫,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會更加註意課堂細節,使自己的課堂更加地完美!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1

還是糾結着語文課怎麼教的問題?今天教《動手做做看》一課,文中有個實驗——把金魚放進裝滿水的瓶子裏,看看水是否漫出。相信很多老師都在課堂做過這個實驗,孩子們必定激情澎湃,課堂必定生氣勃勃。記得以前上《烏鴉喝水》的時候,我做過烏鴉往瓶子裏放石子的實驗,課堂氣氛和學生興趣的高漲時很容易得到的,可是我想,如果同學們能想象得到實驗的.過程,如果這不是學習理解的難點,我們未必要在語文課堂上動手做實驗,何不把時間騰出來做語文的正事——多讀詞句,多訓練語言。

因此,根據課文用一件小事説明一個道理的表達特點,我在課堂上以“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帶領學生學文,以為小組合作的方式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學生基本能提出學文的關鍵問題:伊琳娜為什麼先生氣,後來又高興地笑了?朗志萬是真的“哄騙”小朋友們嗎?圍繞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在邊解決問題中邊朗讀課文,積累詞句。應該説,學生能真正自主學習,動腦思考,沒有被老師牽着走,自然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2

《動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通過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學家朗萬志的引導啟發下,動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學家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在孩子讀完課問題目後,我讓孩子帶着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動手做做看是誰説的?課文講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為什麼?”孩子們讀開了,有孩子邊讀邊和同桌談論着。三五分鐘後很多孩子舉手了,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多數孩子説出“動手做做看”是朗志萬説的,個別孩子説是媽媽説的。我讓孩子們在書上找答案,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重要學習朗志萬的話。他為什麼這樣説?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自己再讀全文,在四人小組中議論交流。

孩子開始説了,有人説:“朗志萬是故意提出這個問題的,他很會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學家説的話也可能有錯誤,我們要動手做做看,看看他説的是不是正確。”“我想到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是明説的,這孩子真的是看書看多了,語言的感覺特別敏鋭。我把他説的這成語寫在黑板上,讓孩子説説記記。

“我想到了我們上學期學的《酸的和甜的》,裏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沒有動手試試看,小猴子才是動手做做看的。”呵,孩子還會聯繫舊文,聯繫得真是到位。我表演了發言的澤,説他真會讀書,想得真好。小傢伙高興得紅了臉蛋。

……

趁熱打鐵,在孩子的議論中,再讓孩子讀書。

瞭解了朗志萬,我開始引導孩子説説伊琳娜,你認為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要讓孩子説出來,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説説。孩子有的説她是個好問的人。有的説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有的説伊琳娜不隨便相信科學家,敢和科學家對質。有的説她是個愛動手做做看,善於實踐的人。還有的説她是個懂禮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議論中還是找課文句子讀,一次一次的讀課文。

最後全班一起再讀讀課文,讀完了,我拿書上合作伙伴的話問孩子:“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嗎?她會對朗志萬説什麼?”唯説:“她會説,朗志萬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學家的話,要相信自己親手做的。”彬説:“她會説,謝謝您,朗志萬先生。”書説:“她會説我誤會了,對不起,朗志萬先生。”……聽學生這麼説,我知道他們都能夠理解課文了,可是課文中主要告訴我們了什麼?我問孩子説:“讀到這裏,你有什麼話想説嗎?”教室裏沉默了一會兒,終於有隻小手舉起來,“我知道了科學家説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要動手做做看。”這是課文中的,能夠延伸到我們實際的生活嗎?終於我們的煒説他看百科全書時好象看到書上有錯,就和媽媽一起做做看,驗證對嗎。“這是説,書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我們有問題一定要多請教別人,動手實驗來判斷是不是正確的。”玉説到她媽媽,她媽媽教她很多知識,可是有時侯媽媽也會有錯誤,我們應該找實際來説明。終於聽到了,我趕緊接着説是呀,我們的爸爸媽媽都很會教我們,可是爸爸媽媽説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試着實踐來判斷。我把話鋒一轉,“老師也一樣,我覺得我雖然教你們,可是也一樣會有錯誤,同學們就經常幫助老師,如果有錯誤,我們很多同學都曾經幫助過我了。所以,我們小朋友對長輩説的話要學會思考,學會用實踐來證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後面的道理好象深了點,我有灌輸之嫌,可是也只能夠這樣了。最後留有個問題,朗志萬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學家?讓孩子回家查找資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來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兒,同樣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朗志萬,是個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夠查出來嗎?這個故事對於伊琳娜來説,媽媽和朗志萬對事的態度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影響。

晚上自己細想,我這堂課上是不是話多了,讓孩子讀的時間不夠。問題是就那四個大問題,分在課堂的不同時間,可是沉浸下來讓孩子讀,品的餘地不夠?這麼説過去,如果孩子沒有傾聽,真的只是走過場罷了。因此不管是什麼時候,傾聽是很重要的,傾聽是學會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3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由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裝滿水的盆子,如果在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的。而開始了一次有趣的經歷。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境,是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的。

在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隨文識字上,基本解決了孩子的識字,寫字的問題。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並佈置了回家自己動手做做看,驗證伊琳娜説的話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據一課時的已有的基礎,我把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會寫2個“題”“提”字,並能根據兩個字不同的部首來區別兩個同音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能結合實際生活,明白“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為了提高了孩子們寫字的效率,於是我就把寫字這個部分提到了最前面。再由伊琳娜的情緒變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出示兩幅表情不同的圖片,設問“伊琳娜為什麼生氣了”和“伊琳娜又為什麼笑了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讀書探究的積極性。孩子們積極朗讀相關的段落然後進行交流,交流“伊琳娜為什麼生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好小朋友、媽媽説的話。小朋友説的話要用肯定、想當然的語氣。媽媽説的話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在交流“伊琳娜為什麼又笑了”的問題時,引導學生練讀科學家説的話,瞭解他這樣做的用意。再用照樣子寫句子的方式,使學生懂得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善於質疑,注重實踐,不要迷信權威。 最後再用《小馬過河》這個視頻,進一步讓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應該動腦筋,動手做做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

本節課在引讀人物對話時一個亮點。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在“題”“提”的教學中,字的有些知識落實得不夠,對於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夠清晰。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4

《動手做做看》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旨在培養孩子們不迷信權威,勇於實踐的品質。這是我作為實習教師講的第一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能夠較為流暢的將整個教學活動進行下來,也能夠較好的處理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小意外”,能夠利用這些“小意外”適時的教育引導學生,這一點做得相對較好,也是值得我繼續發揚的。但還是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

首先,從整堂課來看,對每一教學環節的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第一課時出現前鬆後緊的現象,第二課時又提前完成了學習任務。第二,指導朗讀不到位,二年級正是培養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時候,要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三,教案中設計的一些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未能實現,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主要還是由於對教案把握不夠透徹所致。第四,課件中出現多處小錯誤,且未能及時板書。這些問題都是我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要要深入理解課標要求,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採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5

本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我會寫”九個生字,並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為了突破重、難點,教學過程中,我設置瞭如下四個問題:(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2)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是什麼?(3)小朋友對他提出的問題有什麼反應?(4)伊琳娜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結果怎樣?因為課後讓學生預習了課文,課堂上,我採用教師範讀課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在課文中找出以上四個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穿插學習了生字,這樣有機地把課文與生字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聯繫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主要憑藉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思維較差,為了讓孩子們真正明白:科學家的話,也都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緊緊抓住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設置了三個小實驗。實驗一: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石塊,讓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石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二: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木塊,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木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三: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條金魚,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金魚,觀察水位又有何變化?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們目不轉睛的盯着我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個步驟。

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動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時,對課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魚太小,實驗效果不及前兩個實驗效果明顯,其次,學生沒能親手做做這個實驗。同時,由於課堂時間有限,知識容量較大,沒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朗讀課文。

在有限的40分鐘裏,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全部完成,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以後,我會更加註重這方面,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