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説課稿(精選3篇)

來源:文書谷 9.92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課文説課稿(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課文説課稿(精選3篇)

高中課文説課稿1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説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説《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説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説説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閲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説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説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

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

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課文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從教材上説,《江南的冬景》屬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模塊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本專題分為“諦聽山籟”“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個板塊並分別側重了欣賞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課是第一板塊第一篇,大綱對本板塊的要求是感受鑑賞,把握文章本身的審美韻味,培養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顯地體現了散文的美學特點即“行文如行雲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本課用美麗的江南冬景激發學生在親近自然中陶冶性情,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自然之美的能力,併為後面兩個板塊打下基礎。

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思考,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分為:

從知識與能力上説,引導學生掌握本文引用詩句、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從過程與方法上説,讓學生通過品味散文語言,感受和欣賞散文意境之美。

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説,使學生學會感受和表達自然之美,提高對自然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從語言特色、修辭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賞析散文。

教學難點:

學會虛實結合、引用詩句、營造意境這些藝術技巧。

二.説學情

從學生方面看,我們北方人沒見過江南冬景,但此陌生感帶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過上個專題“月是故鄉明”的學習,學生已具備欣賞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説教法學法

從教法上説,本課將採用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模式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用問題引領學生朗讀課文,通過品讀完成教學目標。

從學法上説,本課將創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採用分小組合作探討的學習模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

綜合以上所有分析,我把教學過程分為情境導入、整體感知、品味鑑賞、寫作探究、拓展延伸五個過程。

(1)情境導入: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方冬景圖,引導學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近寫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發現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書課題和作者)

這樣導入本課,並快速介紹作者,處理預習字詞。

(2)整體感知: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寫了江南哪些冬景,並給每幅畫加個標題”,要求學生先讀5分鐘課文,之後展開小組討論。此處要注意分組方法:一要明確分組人數;二要選個組長,讓他負責組織討論、組織展示討論結果。

等小組討論之後,老師示意各小組積極主動展示本組討論成果。若在一小組展示成果時,其它小組有疑問可以提出來讓學生討論。老師注意引導點撥,多表揚學生。

經過討論會形成以下內容:

曝背談天圖、冬郊植物圖、寒村微雨圖、江南雪景圖、冬日閒步圖五幅畫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整體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下一步品味鑑賞作好鋪墊。

(3)品味賞析: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你們組最喜歡哪幅畫,為什麼?”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繼續品讀課文。之後進行小組內部討論。

此時在屏幕上展示欣賞提示:從品味語言、寫作技巧、感受意境三個角度欣賞段落。這樣就給學生鑑賞本文指明瞭方向,有利於完成教學目標。

這樣形成小組討論成果之後,各組選一人把他們的賞析分享給全班同學。當這一組的成果不全面時,請另外一組補充,當其它小組有疑問時就讓全體小組討論研究。當學生不會時,老師適當引導點撥,注意調動積極性。

這樣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學重點,提高了鑑賞散文能力。

(4)寫作探究:

用課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寫之景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為什麼引用詩句”問題,讓組內同學展開討論,稍後展示討論成果。

本設計意圖在於引導學生掌握引用詩句、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5)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學寫作手法,描寫自己家鄉之景。寫完之後讀給全體同學。

此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完成教學難點。

王立新,樑秀英,教師,現居山東滕州。

高中課文説課稿3

一、説教材

《逍遙遊》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説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並領略文言文在敍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遊》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於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註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説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後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説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二、説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禦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遊》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採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課文舉例説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讚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莊子説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麼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説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説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並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後的結論?

4、《史記》説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麼?為什麼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説,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後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着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説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裏,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脱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