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化學説課稿彙編八篇

來源:文書谷 1.91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説課稿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高中化學説課稿彙編八篇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1

苯是繼烷烴、烯烴這些鏈狀烴學習之後,向學生介紹的另一類重要的環狀烴,它的學習使烴的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 。以下是高中化學苯説課稿,歡迎閲讀。

一、教材的地位和

苯是芳香烴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因此教材在介紹苯的化學性質之前,首先介紹了苯分子的結構,通過苯分子結構中的獨特的化學鍵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性質,通過苯分子化學鍵的分析研究引出下節課苯的化學性質,為下節課苯與溴的反應、苯與硝酸的取代反應的講解奠定了基礎,使學生體會結構決定性質的辯證關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苯的物理性質,理解苯分子的獨特結構,瞭解苯能夠燃燒。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物展示、學生自學瞭解苯的物理性質;通過對苯分子式的可能結構的分析,與提供的信息資料分析最後得出苯的特殊結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苯”之前已學習了烷烴——甲烷、烯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一些特徵反應,所以學生在探究苯結構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少部分學生甚至還有碳碳叁鍵及環的概念,具備了一定的“先備知識”,這正為“後續學習”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我們應引導學生對比前面剛剛學過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質得出苯的獨特的性質,幫助他們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逐步熟悉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苯的分子結構的研究與其能夠燃燒的化學性質。

(2)難點:苯分子結構的推斷,理解苯環上碳碳間的化學鍵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化學鍵。

(3)關鍵:正確處理苯的分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的關係。

高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邏輯分析、歸納、概括和綜合的能力,另外烷烴、烯烴的學習使他們對碳碳單鍵和碳碳雙鍵的性質比較熟悉,所以學生在探究苯結構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四、説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有人説我笨,其實並不笨;脱去竹笠換草帽,化工生產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發現】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都使用煤氣照明,煤氣通常是壓縮在桶裏貯運的,煤氣用完後桶裏總剩有一種油狀液體,但長時間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對這種液體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提取這種液體,從中得到了一種含碳氫的無色油狀液體。熱拉爾等化學家測定該物質的分子式為C6H6,並命名為苯。這

就是今天廣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設計意圖】用學生感興趣的猜字謎引入,學生的興趣瞬間被調動起來,然後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學習的內容苯,苯的發現史更讓學生知道了苯的來源,更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有化學,化學牽引着生活,聯繫着生活,要善於發現,敢於質疑。

2、實物展示,引發探究

A、在學生對苯這種新物質充滿好奇的時候,我及時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裝的苯發給學生,讓學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質。

B、再讓學生探討苯還有哪些物理性質,應該如何得到呢?學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問題。在試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盪,觀察現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學生會觀察到苯不溶於水,學生會觀察到下層體積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層

體積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測出上層為苯而下層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結論。

C、最後引導學生迴歸課本,找通過實驗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 苯是無色、易揮發、有特殊氣味、比水輕、不溶於水、熔點5.5℃,沸點80.1℃的有毒液體。

【設計意圖】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質時,實物的展示更有説服力,通過學生親眼所見使他們對苯的物理性質印象更深刻,我通過A.B.C三個步驟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質,這種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給出答案而使學生死記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學生逐漸形成實驗推斷的能力。

3、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第一步,實驗探究

給出苯的分子式C6H6,讓學生與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通式做對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飽和度。引導學生討論猜測苯的結構。學生會得出苯為不飽和烴、可能含有多個雙鍵、具有與烯烴類似的性質這些結論,並得出苯的可能結構CH2=C=CHCH=C=CH2。

結合學生已有知識,我會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這些猜測,學生在前面乙烯內容已經知道,雙鍵能夠與溴水、酸性高錳酸鉀反應。所以學生就知道根據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來驗證這一猜測。我把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組分別通過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成立,通過實驗,甲組會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組則會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這一結論,兩組交流實驗結果,可以認識到苯不是不飽和烴,苯中不含有雙鍵。

第二步,化學史實

由於探索的結果與學生的猜想並不一致,這時學生會非常困惑,此時我引出凱庫勒發現苯的化學史料,1865年的一個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凱庫勒做了一個夢,夢中,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轉了起來,醒來後凱庫勒深受啟發,提出了苯的單雙鍵交替的環狀結構,此時我會讓學生想到凱庫勒提出的苯的結構應是怎樣的呢?我及時鼓勵學生轉變思維,討論得出苯凱庫勒式,進一步探究苯的結構。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學生討論之後,發現凱庫勒式中依然含有雙鍵,這與剛才的探究實驗得出的苯中不含雙鍵結論並不相符,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到這裏我就會直接向學生解釋苯凱庫勒式中含有的雙鍵是怎麼一回事。我會解釋到: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邊形結構,分子中 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均處於同一平面上,各個鍵的鍵角均為 120°。苯中的碳碳鍵是一類特殊的化學鍵,苯分子中6個碳原子之間的鍵均相同,而非單雙鍵交替,每個鍵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特殊鍵,既不同於單鍵也不同於雙鍵。畫成單雙鍵交替的凱庫勒式,僅僅是為了表示苯不飽和度的一種形式,因為苯的通式CnHn與飽和烷烴CnH2n+2相比還遠達不到飽和的狀態。

【設計意圖】

苯的結構探究這一內容是我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在課堂中設置了“三步”教學步驟,根據學生認知過程一步步突破這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簡介:

本節教材選自全日制高中化學課本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第四節化學鍵,課時為3課時。

本節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第二部分是關於化學鍵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關於介紹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第四部分介紹化學鍵的概念。此外本節還包括了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張表格。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概念,能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學生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3. 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學情分析:

第一部分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活潑金屬鈉與活潑非金屬氯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的過程。第二部分關於共價鍵的內容,學生也已學過了氫氣和氯氣的反應生成氯化氫的過程。因此這兩部分可在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學生學習。在國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等知識,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熟→生的過程。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物質結構理論的範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形式認識了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對分子結構理論將有整體認識。

教學重點:

1. 離子鍵,共價鍵

2.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及其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化學鍵概念,電子式

二、教學方法

1.“啟發探究式”

本節內容具有教學的特點,又有基礎理論教學的特點,可採取教學方法,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教學

本節教材概念多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講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結構時,可藉助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或實物模型,展現分子結構進行教學,展現微觀分子的運動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將化學鍵概念放在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後,我認為這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即歸納教學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學也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進行。

1.關於離子鍵的教學

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複習國中化學課本中關於離子化合物的內容,重點複習離

子與原子的區別和離子化合物的形成。

課堂中要根據教材的安排,通過鈉與氯氣反應生產氯化鈉的過程進行演示實驗,組織學生討論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從而引出離子鍵的概念。討論中要着重抓住離子鍵的原因,成鍵粒子和成鍵性質三點,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離子鍵的本質和形成條件。要指出在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時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如(1)離子漏標電荷數;(2)離子所帶正負電荷數與元素化合價分辨不清等,注意強調書寫的規範化。

此外,為了使學生知道氯化鈉在通常情況下以晶體形式存在,我將利用課後資料中的晶體結構示意圖展示氯化鈉晶體的模型,培養對此感興趣的學生,並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2.關於共價鍵的教學

課前可佈置學生複習國中關於共價化合物的內容,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討論氫氣和氯氣反應的過程,討論中要着重抓住共價鍵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討論共價鍵的原因時,我將啟發對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分析為什麼氖分子是單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雙原子分子。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是否達到穩定狀態,分析得出形成共價鍵的條件,並用電子式表示氫氣和氯氣的形成過程。在本節的教學採用與離子鍵的對比進行教學,通過概念與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形成的對比,將使教學更加順利。

3.關於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教學

複習導入:在複習共價鍵概念後,可由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氫氣,氯化氫,水分子的電子式。

提出問題:(1)在氯化氫中及水分子中,為什麼電子對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為什麼電子對未偏移?(3)氫氣和氯化氫,水分子中的化學鍵是極性鍵還是非極性鍵,並總結出規律。

4.關於化學鍵的教學

在通過以上的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歸納出化學鍵的概念。同時得出“一個化學反應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的結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其設計成多媒體動畫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結時,應當着重強調以下幾點:

(1) 化學鍵是存在與分子內相鄰的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兩個直接相鄰的原子

(3) 原子指廣義的原子與上面的原子有所區分

(4) “強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説成結合力

四、反饋練習

離子鍵部分是強調離子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共價鍵部分應強調共價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共價分子的形成過程。此外,還要強調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區別。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3

一、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1.教學內容: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第五章第四節《化學鍵》第一課時包括:①化學鍵,②離子鍵,③共價鍵,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2.教材所處的地位: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後學習化學鍵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化學鍵的學習,學習這些知識有利於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同時對下節教學——電子式的學習提供基礎,下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學生首先要知道化學鍵的概念。學習化學鍵知識對於今後學習氮族元素、鎂鋁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複習國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關於共價鍵的內容——跟離子化合物一樣,複習國中學過的氯氣和氫氣起反應形成共價化合物氯化氫的過程基礎上提出共價鍵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非極性鍵和極性鍵,它是對共價鍵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了共價鍵之後,必然要考慮成鍵原子之間對共用電子對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引出了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概念。

4.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瞭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瞭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2)能力目標:對立統一論思想:陰、陽離子構成了離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

3)情感目標:通過觀察鈉跟氯氣起反應、氯氣和氫氣的演示實驗,從宏觀上體驗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通過課件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

難點: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確立依據:化學鍵存在於微觀結構中,我們無法進行觀察,只能通過CAI演示,使學生去了解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這在大學聯考試題中也屬於重點,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這部分內容。

三、教材處理

內容調整:這節課先講解化學鍵相關的知識,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內容放到下一課時去學習。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4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製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後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通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聯繫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盪後,在瓶後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最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並註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灼熱銅,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於水又有什麼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麼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鋭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麼?通過這一與學生聯繫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並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麼這麼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麼呢?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5

一.指導思想

在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節選自全日制普高教科書<<化學>>第二冊第二章,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碳族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認識硅的晶體結構.性質和用途.聯繫C的知識來學習硅的新知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改精神.新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a.理解並掌握晶體微粒種類及其相互作用力與晶體類型的關係,晶體類型與晶體主要物理性質的關係

b.掌握理論知識指導學習硅元素性質知識的方法

c.培養空間想象能力,會將平面圖想象成為空間結構,又能將空間結構表示在平面圖上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具備有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同時都有一定樂於展示自我.在本節課的概念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與乏味感.

由於理論性較強.採用互動式教學 理論性較強,用圖片

四.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程,我準備請同學在課前對景德鎮陶瓷.秦始皇兵馬俑等作一定的瞭解,在課堂上早請同學作介紹後,我將給他們較為具體的去陳述中國陶器的歷史.從而引出現實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質.

2.豐富知識的外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讓學生閲讀課本,並請學生歸納課本內容並回答

提問如"誰知道硅在地殼中的含量?""誰知道硅在宇宙範圍內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藉助於多媒體向同學們看晶體彩圖

從晶體的外在結構引入硅的結構及其硅晶體結構平面

再展示金剛石晶體球棍模型

通過對比金剛石晶體與晶體的結構分析結構對物理性質的影響

再推出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

通過討論晶體硅.金剛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種原子晶體的熔沸點高低

再比較它們的化學鍵,對它們物理性質的影響因素

利用判斷題,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模糊點

4.指導學生歸納本章本節的內容

歸納.總結.及時鞏固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學生掌握並及時解決可能留下的問題.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學習方法。

2.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特點,結合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②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甲烷的結構特點

③通過實驗探究理解並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④通過對甲烷結構和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從結構角度學習有機物性質的有機化學學習模式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究實驗、模型、圖片、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②通過講授、討論、自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與邏輯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並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可能的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②通過甲烷的結構和性質的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分子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二、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及時對比、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四、説教學過程

採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二: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並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係。具體的教學流程:

【引入】隨着“西氣東輸”工程的順利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氣,請問天然氣的成分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些地方?它作為能源有哪些優點?請同學們快速閲讀教材第一段並思考以上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教材,並思考回答

【投影】“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佈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開採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

【過渡】天然氣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開採和使用的同時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為了防止悲劇再次上演,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氣,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瞭解甲烷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和學習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設計思路: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天然氣成分,存在及作為能源優點等相關信息;展示“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佈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圖片;開採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儲量境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瞭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並引出《甲烷》課題。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説課題目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專題3第二單元 《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的“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打開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説的同時打開課件這個按鈕〕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知識是本專題的重點之一,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從自然界獲取鐵和銅”的知識,併為下一節“鋼鐵的腐蝕”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識體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的“結構—性質—製備—用途”的模式,而是從熟悉的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事例着手,引發學生對“他們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類如何獲取這些物質”的思考,進而產生探究的X望。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認識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瞭解化學在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與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並且通過 “鐵三角”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説這句話的同時打開相應按鈕〕

【知識目標】

1、瞭解鐵、銅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2、掌握鐵、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3、掌握的Fe2+、Fe3+的檢驗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鐵、銅製品及課堂表述,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並能準確表述有關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在“實驗—反思—再實驗—再反思”的過程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過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使實驗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問題討論的過程,培養學生善於合作的精神。

2、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説這名話時打開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 鐵、銅的化學性質、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難點: 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四、教法和學法〔説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關於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得出結論。先引導學生從生活常識發現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然後通過結論總結鐵、銅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 模擬發現過程,通過推測、設計探究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認識Fe2+、Fe3+的區別和轉化。最後由學生總結歸納三方面的結論要點,嘗試用簡潔的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三角”關係。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教學的程序〔按教學的程序的按鈕,以下按順序點擊〕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鐵、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金屬材料,它們的用途特別廣泛(展示圖片:江陰長江大橋、火鍋、門鎖、電線等)你能根據圖片説出它們的物理性質嗎?學生回答,教師幻燈片投影總結

2、交流與討論 對於鐵、銅參加的一些反應,在國中我們已經瞭解了一些。請你寫出下列(課本72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若是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還原劑。你還知道有鐵、銅參加的其他反應嗎?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比一比哪組既快又正確。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活動與探究 ---- Fe2+、Fe3+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先告訴學生Fe2+、Fe3+的性質及檢驗方法,其次介紹Fe2+、Fe3+可以相互轉化,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完成探究實驗,最後由學生得出Fe2+、Fe3+轉化的條件,嘗試構建“鐵三角”關係。

告訴大家:Fe2+、Fe3+的檢驗:

⑴ 觀察法:含Fe2+ 的溶液顏色為淺綠色;含Fe3+的溶液顏色為黃色色

⑵ 顯色法:Fe3+遇KSCN溶液顯血紅色; Fe2+遇KSCN溶液不顯血紅色

【分組實驗】現有下列試劑:鐵粉、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雙氧水)、其它試劑和儀器。怎樣設計實驗來證實Fe2+和Fe3+之間的轉化?

【歸納】能否用簡潔的圖例表示(歸納)Fe、 Fe2+、Fe3+轉化的關係?

2、活動與探究 ---- Cu、Cu2+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這個實驗由老師做,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創新應用

創新應用一:

實驗室中配製氯化亞鐵溶液,試劑瓶中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鐵釘?

創新應用二: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強弱。

第四部分:佈置作業

課本第78頁 5、6、7

高中化學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説課的內容是,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這一

節 ,而這一節的學習會使學生 。因此教好 ,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 ,而且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2.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

B、

(2)過程與方法

A、

B、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c、通過以問題為驅動的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推測、分析解決問題和觀察的能力 、實驗綜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

B、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c、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D.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教材的重,難點及確立依據:

通過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A、

B、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A、

B、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那麼,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採用講授法、問題探究法、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啟發式教學法、類比法、分析推理法、比較歸納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發現、對比、啟發、綜合)並藉助實驗教學,教學模具和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説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學情分析:從知識層面看,在必修階段已經具備有機化學基本的類別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機物的性質。在選修5第一、二章的學習過程中對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基團的相互影響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有待完善

從能力層面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分析簡單實驗的能力;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規律比較熟悉,因此具有性質預測的知識基礎,知道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備進行探究活動的能力。

因此在 學法指導上: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通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四、説教學程序

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導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熟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

適當的課堂練習一方面是學生對本節課學習情況的反饋,另一方面,能夠鞏固加深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使學習得到正遷移。

第四環節: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請同學進行課堂小結,適當的課堂小結是必要的,它不僅僅是本節教學知識的回放,還可將本節知識貫穿聯繫起來,同時還鍛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不僅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概括,更重要是能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使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因此十分重要。好的板書體現一個好老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夠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堂教學內容,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