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説課稿國中錦集6篇

來源:文書谷 1.2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國中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數學説課稿國中錦集6篇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1

國中數學對比國小數學來説,難度增加了不少,學生們也難以理解一些知識點,那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怎樣講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國中數學數據的波動説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數據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説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説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數據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數據的波動狀況,分析數據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且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數據“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數據的波動是對一組數據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通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數據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通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數據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並且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通過數據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數據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數據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實例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通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且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且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數據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接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且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通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實例來發現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打開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通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夠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通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導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數據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數據,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通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數據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説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鏈接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數據,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數據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通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情景(鏈接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數據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數據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通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達測深化

做一做:

兄弟倆賽跑,哥哥先讓弟弟跑9m,然後自己才開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m,哥哥每秒跑4m。列出函數關係式,作出函數圖象,觀察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何時哥哥追上弟弟?

(2)何時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3)何時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4)誰先跑過20m?誰先跑過100m?

(5) 你是怎樣求解的?與同伴交流。

教師活動:展示做一做,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請部分學生展示其解法。教師藉助課件對學生解答作出評判。展示練習,在學生思考後,用課件展示圖象以便學生識圖。

設計意圖:函數、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通過具體例子滲透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不等式,感受函數、方程、不等式的作用。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作業 P19 讀一讀 P20 習題1.6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6

“説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下是“國中數學分式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所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 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分式加減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國中數學的學習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説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和因式分解,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二)説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國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徵。因此,我認為本節課適合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説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説:"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2)

解後總結概括:(1)式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2)式又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能説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於引導)

(學生應該能説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並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為:

設計意圖: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採取板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範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3.你有什麼收穫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學生作為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説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