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53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桃花源記説課稿

桃花源記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敍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敍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説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閲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説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序:

(一)複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二)導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複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象: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書設計: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 桃花源外

人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五、説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着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複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註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為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後,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設置作業再造想象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

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桃花源記説課稿2

【説教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新課標註重學生閲讀淺顯文言的能力,這篇課文正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鞏固,為今後的文言學習大有幫助。

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學生應在文章的學習中,體會到文言註釋的重要性。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熟讀成誦;能夠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養想象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彙,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説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並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藉助工具書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和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藴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説教法】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將適時採用點撥、提問、評價的教學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與老師對話,指導學生通過品讀,分組討論來關注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形象,我將運用多媒體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説學法】

陶行知先生的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在學法上,我將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法指導,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基礎,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朗讀法讀懂課文,用圈點勾畫法來分析難點,用討論法來學習文章重點,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認識、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會以“美”為突破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習的興趣,這樣更利於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疏通文意。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通過聽範讀錄音、自由朗讀、齊讀等方式,更好的進入情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在字音、句讀方面提出要求,並指導語調、節奏等。

2、學生自由閲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疏通文意。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若仍不懂,則提交全班一同解決,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瞭解文章線索,通過這幾遍的讀,學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線索,即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三段,啟發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進入桃花源後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

接着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結合文本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創造性的描繪。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再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這樣學生既發現了“美”,又創造了“美”。

在學生講述之後,我將進一步提問: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激發學生的熱情,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接下來,便進入了拓展延伸的環節。我會提出問題: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嗎?作者為何會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

學生展開討論,自主發言,從而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時,還能將鍛鍊學生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補充,充分體現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佈置作業

新課改提倡開放性的作業,因此針對本節課我預留了以下兩個作業。

1、學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文章。

2、拓展閲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瞭解陶淵明。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説課稿3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可謂一波多折。

《桃花源記》是現行鄂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紀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它同時也是一篇傳統古文篇目,有過很多優秀的課例。但現在,如何結合新大綱,用課改的新觀念進行教學,卻是困擾本人的一個大問題。

考慮到八年紀學生大多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所以本人第一次設計的以教授古文翻譯方法的課程很快就失敗了,這一切只因為學生絲毫不感興趣。又由於在八年紀這個學習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分析語言和體驗感悟的能力,所以本人將重點定在了第二課時,即是疏通文意後的一堂課,並設計了兩大板塊,即讀與寫。詳細説來,就是以反覆誦讀帶動學生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以再創作寫作引領學生深入感悟,同時展現寫作的積累和運用等多方面能力,這兩個重點一定下來,頓時覺得課明朗了許多。

但問題很快又產生了,由於課堂設計的問題太多,太雜,學生有點疲憊不堪,使得整個課堂如一盤散沙。

於是如何給文章內容牽一條清晰的線索,使教學流程更清晰明快,成為我第二階段研究的重點。為此,本人找了很多現成課例,開始吸收運用,最後決定還是以一個核心問題帶動全文,讓學生充分展現個性化的`閲讀,然後誦讀出來,這樣以四兩撥千斤的方法就可以將文章內容梳理了,情感體驗也能通過誦讀達到了。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你喜歡桃花源嗎?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從文中找出依據?”

前階段的課總算定下來了,但是後階段寫作的問題又顯現出來,學生的感悟很多,而課堂給予他們寫作的時間又太少,於是只好折中,在課下寫,課上交流,雖然這在公開課上這樣做不是很合適,但為了告訴大家,原來古文課也是可以這樣上的,我覺得很是值得。後來的試講中印證了我的看法,學生的寫作超出了老師的預設,甚至可以和陶淵明相媲美,這樣原本想讓學生自行評説、分析的環節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畢竟學生已經陶醉在自己的文章中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已經足夠説明問題了。還是那句話,好得文章值得學習,更值得模仿再創作。

最後本人才考慮到課的主題和反思的問題,要在學生和陶淵明中搭起座橋樑,讓學生能深入的感受到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也不是很難的事情,學生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嚮往的理想社會,將這點想到,全課程的主題也就出來了,即是“嚮往和追求”,陶淵明嚮往什麼?為什麼創作桃花源?桃花源為什麼是虛構的?學生會嚮往什麼?又能實現嗎?為什麼不能實現呢?其實説到底,有了共通的情感體驗,彷彿有了一把打開課程大門的鑰匙,再難的文本,找到這把鑰匙,都能上好了!

想説得還有很多,感謝學校和區開展的這次比賽,雖然讓我絞盡腦汁,輾轉反覆了幾個晝夜,但最終的收穫還是頗多的,能有這樣一個展示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已經足夠!至於課的效果,我想一定會有的,到那時再寫課後記吧,謝謝!

桃花源記説課稿4

大家好!我今天的説課題目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學手段、説教學環節、説重難點、説效果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説學生

該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羣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國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於美的鑑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圖像與畫面的質感。

三、説教學手段

因為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採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通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並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採取想象法,通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説教學環節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徵的意義,並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導入,截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後帶着問題走進課文(便於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後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後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並選出代表,説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瞭解陶淵明,瞭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説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於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並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説效果

通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並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為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採取寫作文或讀後感的方式,然後,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的道理。

桃花源記説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課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國中語文語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課文。這是一篇“記”類文章、文質優美、又居單元之首,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並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它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作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

作為本單元的重點,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作進一步品讀,這裏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説教學設想

1、説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於以上條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並背誦課文。

(2)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3)情感目標:瞭解 “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2、説教學重點、難點

《桃花源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筆墨為我們構置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桃源勝境。怎樣引導學生去品讀這個桃源勝境成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是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可以這樣設定:

(1)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2)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4、説課前準備

學生:(1)課前預習,根據註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2)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情境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 ,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説學法

眾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學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閲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 “美美地説”。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通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力求實現課堂教學模式從單一“接受”到“創新”發展的轉型。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實現知識的能力化、認知和情感的結構化。整個教學過程主要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導入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現在請大家觀看一段“再現桃源生活”的視頻進入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世界。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設計意圖:以視頻渲染情境,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想,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為本節課學生的認知活動尋找一個“停靠點”“發展點”。

(二) 配樂朗讀,促進理解(約10分鐘)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鑑賞,以鑑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1、學生聽配樂朗讀,感受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

2、學生聽音樂誦讀。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讀出感覺。

3、“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既有精美畫面又有名家朗誦,再加上學生對課文的初步感知,為“品味語言”環節做好準備。

(三)賞讀課文、品説桃源之美(約15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本,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於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敍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質疑探究,評説桃源情結(約10分鐘)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也是值得探究之處。我將充分利用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形成閲讀期待,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有批判的閲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千百年來,“桃花源”已經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成為一種“桃源情結”。怎樣評價“桃源情結”也是這個環節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勝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評價桃源勝境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白桃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問題一拋出,學生肯定有不同的觀點,對於他們的看法,我們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們言之有理,應加以鼓勵。同時,在課堂要讓他們互相辯論,拓展思路,弘揚個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鳴。

在本環節中,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疑問;如“東晉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外人進入桃花源,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等。對於他們的疑問,可讓他們分組討論,也可輸入課件,作為課後探究題。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另外也是語文課程與歷史課程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五)歸納總結(約3分鐘)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秀,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讀課文,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桃花源記説課稿6

一、説教學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強,虛構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美圖,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憧憬,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説教材定位

1、説《課標》的要求:《課標》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説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讀、合作探究,理解課文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析,培養想象能力、整體感知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説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文言常識有了一些積累,藉助於工具書和語境學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與現在生活相隔甚遠,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課時界限,《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將其確定為:

教學重點: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據線索人物,複述故事。

教學難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三、説教法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學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審美入文;

利用漢語言文字特點導入,小角度切入課文,有利於檢查預習,引起回憶並有效進入課程學習。圖片激發想象,詞語引起聯想,有利於審美入文,契合本課時重難點突破。

(二)朗讀入境,合作感知;

朗讀有利於鋪墊,合作有利於發揮學生積極性,高效解決詞句理解問題。

(三)讀議反饋,有效鞏固;

反饋是檢查,更是鞏固和強化,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是必要的,有利於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兩個大問題的設計符合建構主義理念和分層教學原則。

(四)快速瀏覽,複述故事;

複述也是為了掌握和理解,實現反饋詞句意義之後的更高層次的強化,這符合認知心理學規律。我們之所以記住部分,是因為我們記住了整體。

(五)朗讀入情,表演誦讀;

為了突破難點,必須使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覆螺旋昇華,品足美感。與下一環節桃源消失,形成鮮明對比,激發學生強烈認知衝突。

(六)設疑結課,繪圖展示。

課堂延伸,有利於鞏固所學,併為第二課時做足鋪墊。

五、説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有着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機械分析易使本來意藴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簡明地利用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介入文本,用充滿詩意的畫面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首先讓學生由詞到景,由景入境,彷彿身臨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愜意;接着弄懂文意,以複述為抓手,進一步讓學生説內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後,通過開放性的“先放後收”策略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審美層次有所提升。第一課時的界限因此清楚,又為第二課時深入探究主旨意藴做好了充分的鋪墊,整個解讀過程,充分藉助註釋和語境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由小組到全班,共同討論解決;並通過多種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課堂有內在的邏輯。

桃花源記説課稿7

一、説教材

首先,我説説教材,《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由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組成,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寄託了作者的情懷,使人深思。作者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和新課標對文學作品的要求, 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古今異義現象。

2、理解背誦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並且依據學生現在認知水平及心理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積累文言詞語,翻譯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八年級的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還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因此,我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與學法

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根據我對新課標的理解,為了儘可能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法、學法這兩件法寶不光要説,還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學過程中去)

三、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激情導入

在課堂的開始,我將展示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一讀並説一説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嚮往。這時,自然地導入新課。

那麼今天,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請跟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了學生與《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之間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關於整體感知文章,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閲讀課文,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在讀書過程中,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彙總起來。然後學生自主閲讀開始。

1, 學生閲讀完之後小組內交流,看能不能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內部解決,進行初步消化,實在解決不了的,請小組代表板書在黑板上。

2, 小組交流完之後,引導學生全班交流,用搶答或叫號的方式把黑板上讀不懂的疑難詞句進行再次消化。

3,在搶答和提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沒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組代表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之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適當點撥。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鼓勵學生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勇敢的站起來,説説自己的見解!”“很好,第二組的同學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不斷的鼓勵聲和讚揚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勇氣被激發。課堂呈現出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良好狀態,爭搶有序的搶答氛圍已經形成。

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弄懂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了文章內容。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主持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學生手中,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適當點撥,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學習的整體效應。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整體感知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你認為桃花源怎麼樣?是從哪裏讀出來的?

默讀課文,邊讀變標記相關的語句,在旁邊寫出讀書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完之後請全班交流。

默讀完之後,鼓勵學生進行搶答:

我認為桃花源的環境很美,是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樂。是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讀出來的。

我認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從“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中讀出來的。

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感悟,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美麗、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安寧祥和,有的讀出了桃花源的神祕,學生邊讀書邊談感受,從中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體會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並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在學生理解了文章所藴含的情感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悟。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讀,然後小組之間進行賽讀,每兩小組讀完,都有學生進行評價,然後激勵其他小組直接挑戰。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書:美),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體驗情感的目的。

此時,我又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桃花源在陶淵明時代真正存在嗎?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然後全班交流辯論,在辯論後,老師補充有關陶淵明的生活時代背景,讓學生重新思考,並順勢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也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課的學習,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老師、學生和陶淵明之間進行了真誠的交流,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

這個過程,不是學生被動聽講,而是學生自主合作、交流,體會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師、學生、文本真正對話的過程。

經過這一環節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現在的生活現實,談談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老師適時補充世界並不太平的數據資料,讓學生體會和平安定的生活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從而引導學生珍惜生活,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這個環節也是對學生的反饋提升。

結束語:桃花落盡,落英繽紛,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傷,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誠、善良與美好,世外桃源就會常駐你的心裏。

六,説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時。(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用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板書設計: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這節課我只板書了關鍵內容,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本節課的重點

桃花源記

桃花源 美

最後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結束説課:“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也會繼續激勵、喚醒和鼓舞我的學生探索語文的奧祕。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桃花源記説課稿8

第一、 分析教材。

1. 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藴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今天把它作為一節複習課來上是希望讓學生能對文言知識進行再積累、再鞏固的同時學會一些複習文言文的方法,這對今後的文言文學習都大有裨益。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 理清本文的線索,把握課文內容。

(2) 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歸納文言現象

(3) 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3. 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 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這節課主要採用問題導引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於已經學過的文言文,學生對於文中的字、詞、句子以及課文的內容,都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放開手讓學生去識記字詞句子的解釋和翻譯的同時,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並互相補充、完善。老師略起指導性作用。從而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對於課文內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採取問題導引法,使學生在問題中閲讀,閲讀中思考,努力讓學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組織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2) 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瞭解內容、歸納整理、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具體的教法有:

一、激發興趣法。文言文的複習課相對比較枯燥,所以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於是我在複習課文之初先回顧課文的`線索和主要內容,以便幫助學習儘快進入課文。緊接着面向全體學生檢查課文背誦,以喚起學生的整體感知,同時採取男女生背誦接力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比如對文言現象的整理過程,學生討論歸納交流心得,老師就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並對學生展示的討論成果給予肯定性評價。師生共同營造平等交流的氣氛。就極大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分組討論歸納文言現象並上講台整理這一環節的設置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合作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做一回小老師,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快樂和成就感。

三、問題引導法。是指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課文重難點。本文中對於主旨的理解與把握是難點。因此我採用問題引導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其優美、祥和的特點,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將二者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陶淵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從而理解作者寄託於此的社會理想。這樣引導可以避免學生生硬機械的背誦主旨,而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把握。在此環節中,讓學生看圖描述畫面內容,而後在文中找出對應的原話,其目的是努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為了讓學生對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是為了讓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其寫作能力,從而設置了“寫出你心中理想的家鄉”一個環節,希望通過這一環節拉近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積極上進的人,進而完成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第四、 板書:(力爭新、實、精 )

桃花源記 :

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

情節發展:發現桃源—訪問桃源—再尋桃源

寄託的理想: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嚮往。

桃花源記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大綱》的要求: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於七年級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説,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

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

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裏的統治者是誰?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裏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着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繫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薰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

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

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藴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説,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説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記説課稿10

一、教材説明

(一)、教材位置及單元目標:

《桃花源記》是現行國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依照先後順序,它們分別是《桃花源記》、短文兩篇(包括《陋室銘》及《愛蓮説》)、《核舟記》、《大道之行也》、杜甫詩三首(有《望嶽》、《春望》和《石壕吏》)。至於本單元的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二)、本課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它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本課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剪裁功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4、背誦全文並體會作者所提出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難點:

見上述目標2、3、4

所需課時:

三課時

所需媒體:

幻燈片6張、光碟一張、錄音帶一盒及多媒體課件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由於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

桃花源記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的大意,瞭解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的主旨,這裏我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1)理清結構。

(2)品味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説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説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閲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 誦讀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課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温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三)賞讀課文、品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説:“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敍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的美,不要拘限於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2、 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

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此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説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四)評説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有批判地閲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六)佈置作業

有人説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説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説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內容:作者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了一定的社會理想。

教材特色:語言淺顯易懂,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審美情趣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培養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重難點:

【重點】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

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2、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三、説學情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應該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思維的獨立性有所發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點撥法。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學法: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計劃用多媒體課件1課時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五、説教學過程

我將從情境導入,檢查預習,譯讀品味,體驗欣賞,拓展延伸,總結全文,佈置作業等環節進行教學。

(一)設置情境導入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教師以一幅桃花源圖片配上輕音樂,在這其中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四季風景如畫,當春天桃花盛開時,人們在田間自由的耕種,老人和小孩悠閒自在地生活着,這個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文中去領略一番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麗的圖片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預習檢查

新課標指出:“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同時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簡介作者。教師先檢查學生對陶淵明的瞭解情況,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從課下註解瞭解到陶淵明的部分知識,顯然這些知識還不夠,教師出示課件上的知識並引領學生去了解。

2、全班齊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瞭解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情況。如果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糾正字音、節奏、情感的環節。

3、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教師講明自讀要求。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揚,以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

4、展示朗讀成果。教師請幾位學生讀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字音、節奏、情感。並安排教師師範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5、再次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閲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

2、將字音的教學放在朗讀中,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規律。

3、教師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示範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譯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複習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和信達雅要求。

2、同桌互譯全文。教師先提出要求:用鉛筆圈下較難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學生對照課下註解一人一句翻譯全文,教師在此巡視全班掌握學生翻譯的情況,並相應答疑。

3、全班交流疑難點。

4、教師出示檢測題。

【設計意圖】

1、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並能嘗試着用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2、通過檢測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四)體驗欣賞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有趣的情境——穿越時空連線,讓學生扮演記者和漁人、桃花源村人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教師記錄並用多媒體呈現出來。

2、問題有: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尚如何?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為什麼?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並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符合新課標的閲讀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我們今天的社會便出現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導遊,你怎樣向遊客介紹桃花源呢?寫出你的導遊詞。

(六)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桃花源,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設計意圖】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七)佈置作業

1、必做題:背誦全文

2、選做題:用自己的話敍述文中的故事,並説給父母聽。

3、拓展題:預習24課《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繫。

【設計意圖】

作業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説板書設計

七、説教學反思

1、對於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備課時主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對照課下註解自行朗讀課文、疏解課文。通過朗讀展示,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充分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二主”作用。

2、創設情境,時空連線讓學生與文中人對話,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作業設計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我的説課完畢,感謝各位聆聽。

桃花源記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這一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瞭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一,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2.課文內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語一一世外桃源,無人問津,皆出自於此,詩人所描繪的“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更是那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時代的人民所追求與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虛構的,但它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為人所傳誦的重要原因。

3.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並背誦一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繫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説(寫)一段話。

由於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為重點目標,第③為難點目標。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知識面窄,沒有預習的習慣,但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較易接受,從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慾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級這個班比起其他班來,在這方面更是參差不齊,從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容易因此出現冷場的場面,對於這一點,教師應滿懷激情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從而取得預期目的。

三、教法與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於優化課堂教學,不利於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採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彙、解説,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c

(二)學法:

1.朗讀法,古文重在多讀,讀順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樣更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易背誦。

2.討論法:通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讀寫結合法:課文結束前,讓學生根據書中對桃花的描繪,訓練學生遷移能力,通過寫或説出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描寫事物。

四、教學程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優化課堂過程為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着重於“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一)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一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一位學生解釋一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後,順勢讓其説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一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説寫成“園”。然後瞭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為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一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註解①,簡單瞭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後利於複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於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注意正音、節奏感,並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儘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髮揮主體性的同時,注意起到一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為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敍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並背誦第一段。

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一方面是為過渡到下一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一段。

(六)聽説訓練

通過對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説)一段話。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説)一段話。

七、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着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國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設想

1、説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説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七年級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説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桃花源記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説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於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採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於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也很容易就解決了。因此,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走近作者、背景資料、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識積累,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本節課講的.是第一課時。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教學時主要是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採用這種方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理解文意,文言詞彙的積累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本課教學時主要是在疏通文意時讓學生四人一組合作通過註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區疏通文意。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背誦並説説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嚮往)。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並板書課題及作者。(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陶淵明的處世思想)

(二)、展示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文意,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預習檢測。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主要是正音,劃分停頓的節奏線。使學生能按正確的節奏朗讀課文。

(四)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朗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正音、把握朗讀的節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2.學生自讀課文,分段朗讀,教師提出朗讀要求(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並對學生的朗讀及時點評,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學生合作疏通文意。

學生四人一組結合註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學生再次對課文進行翻譯。

5、讓學生起來複述本文所講述的故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五).當堂檢測。(本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彙,也是檢察學生疏通文意的情況)

1.翻譯重點的句子:

2.文言詞彙的積累:

1.通假字

2.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古義:()今義:()

絕境:古義:()今義:()

無論:古義:()今義:()

3.一詞多義

(六).:理清思路:

1.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故事情節是怎樣的?完成最後一個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瞭解作者的寫作思路)

(七).背誦課文。(預習時已經佈置背誦,課堂上再給點時間,估計就會了。)

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林:景色幽美

生活環境土地肥沃

桃花源記進入、訪問桃花源:理想社會

桃花源風俗淳樸

社會風尚和平安寧

離開桃花源:不復得路,無問津者(虛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