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1.39W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閲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閲卷打分時的參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什麼類型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練習檢測

一、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②無論魏晉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④遂與外人間隔

⑤尋病終⑥後遂無問津者⑦悉如外人⑧便要還家⑨欣然規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⑾漁人甚異之⑿阡陌交通⒀不足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選擇題

1、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B.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林盡水源D.未果後遂無問津者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不復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儼然

1、D2、C

3.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還家(邀請)D.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4.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敍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

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值得D.處處志之志:記住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忘路之遠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見漁人,乃大驚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今為宮室之美為之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源裏,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歎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裏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文章來自:愛師網

八年級(上)文言文高效訓練: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練習檢測

一、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②無論魏晉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④遂與外人間隔

⑤尋病終⑥後遂無問津者⑦悉如外人⑧便要還家⑨欣然規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⑾漁人甚異之⑿阡陌交通⒀不足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選擇題

1、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B.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林盡水源D.未果後遂無問津者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不復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儼然

1、D2、C

3.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還家(邀請)D.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4.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敍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

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值得D.處處志之志:記住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忘路之遠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見漁人,乃大驚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今為宮室之美為之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源裏,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歎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裏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文章來自:愛師網

八年級(上)文言文高效訓練: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練習檢測

一、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②無論魏晉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④遂與外人間隔

⑤尋病終⑥後遂無問津者⑦悉如外人⑧便要還家⑨欣然規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⑾漁人甚異之⑿阡陌交通⒀不足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選擇題

1、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B.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林盡水源D.未果後遂無問津者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C.復:復前行不復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儼然

1、D2、C

3.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還家(邀請)D.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4.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一篇記敍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

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值得D.處處志之志:記住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忘路之遠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見漁人,乃大驚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今為宮室之美為之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源裏,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歎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裏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文章來自:愛師網

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B.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選文)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為武陵人捕魚為業(選文)不足為外人道也(選文)

D.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雖殺臣,不能絕也(《公輸》)

10.下列説法有誤的一項是()

A.所選文段出自《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東晉人。

B.文章是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來結構全文的。

C.桃源中人與漁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生活是不一樣的。

D.太守遣人隨漁人去尋找桃花源,説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過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陶後鮮有聞B、悉如外人悉以諮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予作文以記之D、設酒殺雞作食食之不能盡其材

12.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所識窮乏者得我與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予作文以記之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橘生淮南則為橘

13、哪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行道之人弗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更若役,復若賦D.不足為外人道也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E.遂與外人間隔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4、下面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項不正確?()

A.此人一一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聞,(漁人)皆歎惋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馬)也。(馬説)

C.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D.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客)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答〕

15、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彷彿若有光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陵人/捕魚為業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D.後遂無問/津者

17.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18.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敍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1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B.①問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C.①不復出焉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D.①設酒殺雞作食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0、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B.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C.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漁人甚異之じ敢煅桑借旁近與之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屬な粲枳魑囊約侵

C.太守即遣人隨其往ぐ擦昃其許寡人D.未果,尋病終に熘臉刑燜卵罷嘔趁裎惱呂醋裕喊師網

22、下列各種説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聞之,欣然規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漁人發現桃花源這件事。

B、選文前兩段寫了“漁人”的行蹤: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B.、問所從來,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24、以下各組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便舍船太丘捨去B.欲窮其林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忠之屬也D.問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四、簡答題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

2.用原文語句作答: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4.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

5.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我的研讀:

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漁人説了些什麼?為什麼皆歎惋?

我的聯想:

7.下面兩題難度各異,分值不同,請任選一題作答。

①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藴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説明。

我的鑑賞:

②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託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試作評價。

我的探究:

8.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麼“□□□□”。離開桃花源時,他“□□□□”,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9.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11、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13、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14.“黃髮垂髫”分別指代什麼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答:

15.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答:

17.陶淵明在封建文人中屬特立獨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為最能表現他這一性格特徵?

18.“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三句話有着怎樣的內在聯繫?

1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彷彿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韓愈説“桃源之説誠荒唐”,那麼陶淵明為什麼要“荒唐”地虛構出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模式?文章來自:愛師網

一、①交錯相通②更不用説③妻子兒子④隔絕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邀”,邀請(9)計劃(10)類⑾對……感到詫異;⑿田間小路;⒀值得;⒁從前的,舊的;

二、(1)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説魏、晉兩朝了。

(3)(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4)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5)他們自己説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三、3.B解析:悉:全,都。

4.A解析:A.豁然:開闊或通達。8.交通:古:錯雜相通;今:運輸事業。C.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D.無論:古:更不要説;今: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5.C解析:這兩句話不能表現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

6、D(志:做標記)

7、B(都解釋為“於是”“就”;A項前句“之”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前句“為”解釋為“向”,後句“為”解釋為“為了”;D項前句“其”解釋為“他”,後句“其”不譯,加強反問語氣)

8、B(他們感歎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帶給人們的戰爭災難)

9.D10.D11.B12、C

13、A、B(A項:走;B項:指示代詞,這;C項:副詞,相當於“又”/恢復;D項:説/道理;E項:隔開/偷偷地)

14.A(“漁人”應為“桃花源中人”)

15、A(古義;B交錯相通:C與世隔絕的地方;D不用説,更不用説.今義略)

16.D(“問津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語言單位,中間不能停頓)

17.B(交通:互相通達)

18.C(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是虛構的,展現的是理想社會而不是現實社會)

四、1、第一問:漁人的行蹤。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

4.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5.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漁人説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源中人歎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歎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着痛苦生活而歎惋。

7.①如在敍述漁人與村人相互問話時的語言就是一個證明,作者不正面敍述,而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概括。但簡潔中還有豐富,一切問話的內容盡在其中,又見其豐富。②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作者這一社會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8.答:欲窮其林怡然自樂處處志之不復得路需要強調的是,你必須用原文四字短語填寫——請注意,每處都有雙引號。如果因忽視雙引號而丟分,你就是百裏挑一了。

這四個空並不難填,看來,今年的前幾道題難度都不大,拉不開距離。

9.提示:要從四個角度來考慮:一、環境方面(優美);二、物質方面(富足)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樂);四、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答三點即可。這道題是分點的,不要簡單地答:幸福。

10、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2、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間,並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具言”的內容和“歎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歎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13、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並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14.“黃髮垂髫”分別指代老人和小孩。“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

15.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16.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17.厭惡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祿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亂而出走,明曰“秦時”,實為東晉,戰亂頻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漁人就桃源人的“問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個“亂”字了得,從聽者的“皆歎惋”既與“秦時亂”相呼應,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種囑咐、叮嚀,如與“外人道”,這塊靜土何以獨存,再一次表現出對外面的時局的恐慌。

1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圍繞“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賦役沉重,民不聊生;從陶淵明追求無富無貴,無君無臣的社會思想,少有大濟蒼生之願望,現實的黑暗使他難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理想社會”來考慮即可。

19.D20.B21、A22、C23、D24、D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2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和劃線短語。(2分)

①漁人甚異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13.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他們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共同的用意?(2分)

參考答案:

11.(2分)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之類。(2分)

②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説,他們聽了都很驚歎。(2分)

13.(2分)都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憎惡,(1分)以及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1分)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3

一、見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後,雖“歎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裏生活的一句話是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

二、林盡水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的的含義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 (2)悉如外人( )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

2.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彷彿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譯文: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5.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

三、閲讀甲、乙兩篇文言文 (10分)

(甲)晉太元中…並怡然自樂

(乙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悦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絃與琴徽,琴徽即琴絃音位的標誌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2分)

⑴漁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穎脱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2.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絃,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3分

4.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譯文:

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譯文:

四、讀下面文言文(17分)晉太元中…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

3.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3

5.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3分)

五、(甲)閲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晉太元…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3.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4.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 什麼樣的願望?

5.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分)

六、閲讀文言文(13分)〔甲〕見漁人…皆歎惋

〔乙〕房玄齡①奏:“閲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閲: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 (2分)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還家 要: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3)誠不可缺 誠: (4)卒亡天下 卒:

3.用現代漢語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文: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兩文都傳達着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呢?選一個角度具體説説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3分)

〔幫幫你〕可回憶《治水必躬親》、《捕蛇者説》、《岳陽樓記》、《鄒忌諷齊王納諫》、《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 七、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復行數十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負者歌於途…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3分)

(1)悉如外人 悉: (2)無論魏晉 無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4分)

(1)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

欲脱塵網,陶淵明志寄□□□□;□□□□,歐陽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説説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4分)

八、(甲)閲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10分) 晉太元中…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詩人 (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尋病終( )

3.成語皆言簡意賅,許多成語都語出有典,如成語 ,就是濃縮本文的故事而來,意思是

4.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2分

5.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3分)

十、閲讀《桃花源記》中的兩段文字林盡水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1.哪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4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説》) D.不足為外人道也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出師表》)

E..遂與外人間隔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項不正確?( )(2分)

A.此人一一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聞,(漁人)皆歎惋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馬)也(《馬説》)

C.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D.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客)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3.用現代漢語翻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黃髮垂髫”分別指代什麼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5.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閲讀下面兩則文言文(13分林盡水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1.從選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在括號處填入短語(2分)

發現桃花源——( )——( )

2.在選段中找出與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詞(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還家(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第一段中表現桃花源優美環境的句子是 , , ;表現村中人快樂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盡水源…“不足為外人道也”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4分)

(1)屋舍儼然: (2)雞犬相聞: (3)鹹來問訊: (4)皆歎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問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C.①不復出焉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D.①設酒殺雞作食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不足為外人道也

4.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本文明顯不同的一項是(2分)( )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B.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C.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遊山西村》)

D.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十三、晉太原中…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後遂無問/津者

2.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敍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4分)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閲讀(15分)【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註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裏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於虎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②今吾子又死焉

3.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 (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託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4

閲讀《桃花源記》選段,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 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思。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__________

(2)餘人各復延至其家____________

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天下唱

②村中聞有此人/不求聞達於諸侯

③從口人/民弗從也

④漁人甚異之/或異二者之為

3.翻譯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説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體現在哪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類

(2)請

2.①

3.①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

②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罷都感歎起來。

4.桃花源的美好體現在:自然環境優美,社會和平安寧,人民生活快樂富足。(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5

(一)閲讀下文,完成6—8題。(8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節選自《桃花源記》)

6.解釋文中加點詞。(3分)

(1)武陵人捕魚為業 為:________

(2)欲窮其林 窮:________

(3)雞犬相聞 聞:________

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3分)

8.梳理選文中武陵人的行蹤,完成下面的圖表。(每空不超過4個字)(2分)

緣溪行---->( ) ---->至山前---->( )遊桃花源

答案:

6.(1)作為 (2)盡 (3)聽見

7.中間沒有其他樹木,芳草新鮮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6

桃花源記的閲讀題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 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騏,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翻譯下面句子。

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2.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離開桃花源時,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再來尋找時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從第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2.欲窮其林 怡然自得 處處志之 不復得路

3.(1)環境優美(2)和睦安樂(3)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7

陶淵明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下列各組加粗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便要還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B、欲窮其林∕窮山惡水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陷入絕境

D、尋向所志∕尋病終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4、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①段着眼於“異” 字, 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開頭的“忽逢”與結尾的“不復得路”都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祕色彩。

C、本文既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也含蓄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D、本文結尾寫桃花源再也找不到,是為了諷刺漁人的不良用心。

參考答案:

1、A

2、“略”。

3、提示:(1)環境方面(優美);(2)物質方面(富足)(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樂);(4)能避亂,無戰亂(沒有壓迫、剝削)。

4、D

(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8

義烏 (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16.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於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1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8.[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16.(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

17.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18.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9

【甲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文】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丙文】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文,穎脱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其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節選自《晉書》)

【註釋】①〖融然和悦快樂的樣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絃與琴徽,琴絃即琴絃音位的標誌。

6.丙文中加點的適在工具書上主要有以下解釋,在這兒最恰當的`選擇是( )

A.符合 B.恰好 C.滿足 D.舒服

7.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因以為號焉 自號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曳屋許許聲

C.期在必醉 與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8.根據你對以上選文的比較閲讀,下列説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A.以上3篇選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淵明本人所著,丙文則是他人為陶淵明所著。

B.以上3篇選文都體現了陶淵明的安貧樂道和隱居思想。

C.乙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率真放達、安貧樂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淵明。

D.丙文主要通過陶淵明喝酒和撫琴兩件事情來體現其穎脱不羈的性格。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答案]

6.C

7.A

8.B

9.①這裏面的人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0

閲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共13分)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悦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絃與琴徽,琴徽即琴絃音位的標誌。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劃線的詞(2分)

⑴漁人甚異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穎脱不羈 ( ) ⑷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小題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⑵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小題4: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1分)

小題5:文章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小題6: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絃,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2分)⑴對……感到驚異 ⑵交錯相通 ⑶ 束縛,約束 ⑷停止(每個扣0.5分,共2分)

小題1:(2分)D

小題1:(4分)⑴這個人一一地為(桃花源的人)詳細的.説了他所聽到的事,他們聽了都很驚歎。

⑵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樂呢?

小題1:(1分)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小題1:(2分)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厭棄,對安定、和平的生活的嚮往,以此來寄託作者的社會理想。

小題1:(2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撫琴的樣子。(1分)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意對即可)(1分)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字詞的意思。(4)

(1)漁人甚異之

(2)便要還家

(3)一一為具言所聞

(4)便扶向路

【小題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桃花源的美好恰好反襯出當時社會現實的殘酷。請在表格中各填入一個四字短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解讀。(4分)

桃花源當時社會安定和平

A. 賦税繁重

怡然自得

③平等互愛

【小題4】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試舉一例,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題1】(1)對感到詫異;(2)(通邀)邀請;(3)詳細地説出;(4)沿,順着。

【小題2】(1)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2)(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説了。

【小題3】①戰亂頻繁(連年戰爭);②自食其力(人人耕作、沒有賦税);③苦不堪言(水深火熱);④階級壓迫(剝削壓迫)。(符合題意即可,順序不可換)

【小題4】符合題意即可,舉例1分,分析2分。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具言的內容和歎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歎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異應解釋成意動用法的詞。要是通假字。具言中的具是詳細的.意思。扶根據語境亦可推斷出來,譯為沿着、順着。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妻子、絕境、無論等,這幾個詞都是古今異義詞。妻子應譯為妻子兒女,絕境應譯為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應譯為不用説,更不必説。然後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閲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會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 根據題幹中的反襯的字眼,可知,要填寫所給詞語的反義詞,再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即可把相關詞語填寫出來。如第一個安定和平的反義詞可寫動亂紛擾,第二個賦税繁重的反義詞可寫沒有剝削沒有賦税等。依次類推,表格即可填寫完整。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要在審清題目的基礎上,看清題目的要求,再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切題的詞語擬寫出來。

【小題4】試題分析: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 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具言的內容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根據後面的皆歎惋就可以想象到具言的內容。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寫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點評:我們要知道寫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徵,常見的寫作手法如懸念,照應,聯想,想象,動靜結合、敍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託物言志、鋪墊懸念、比喻象徵、借古諷今、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實寫虛寫、託物寓意、詠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2

閲讀《桃花源記》(節選),完成第1-3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尋病終

尋: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2)不久

2.(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就順着原路(回去),處處作了記號。

3.①自然環境優美②社會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樂(意思對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3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一、詞語解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甚異之。

4、豁然開朗。

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6、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8、問所從來,具答之。

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處處志之。

11、聞之,欣然規往。

12、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二、翻譯句子。

1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15、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16、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8.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0、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23、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4、後遂無問津者。

三、選擇:

25.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A.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C.復前行不復出焉

D.便舍船屋舍儼然

四、回答下列問題:

2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27、表現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是:

28、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29、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説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目的是什麼?

30、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桃花源人為何歎惋不已,“皆歎惋”的內容又是什麼?

31、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那些人生啟示?

32、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33、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語一直沿用至今,請寫出來並解釋。

34、假如當時的漁人是一名導遊,請你代他擬寫一段桃花源的導遊詞?

答案:

1、緣:沿着。

2、落英:落花。

3、異:詫異。

4、豁然:開闊的樣子。

5、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6、交通:交錯相通。

7、怡然:喜悦的樣子。

8、具:詳盡。

9、妻子:妻子小孩。

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0、志:作標記。

11、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

12、尋:不久。

津:渡口。

13、芳香的野草鮮豔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14、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15、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16、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17、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18.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悦之情。

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20、(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説魏晉了。

21、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22、這裏的人告訴他説:“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説啊。

”23、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24、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25.C26、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27、詣太守,説如此。

28、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9、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作者不滿當時現實,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河理想社會的嚮往與追求。

30、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皆歎惋”的內容是①世界變化大。

②時間過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戰爭頻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慶幸自己得社會和平安定。

31、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

32、漁人是一個背信棄義、不守承諾的人。

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的淳樸好客形成鮮明對比,加深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

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33、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脱離現實鬥爭的地方。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明亮,也比喻心裏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落英繽紛: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34、略。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4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沒有“王税”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麼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後,為什麼“皆歎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歎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為什麼叮囑漁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説:“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請説説理由。

28、在桃花源裏,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30、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後,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説起這裏的情況,為什麼?

3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繫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後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託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敍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後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通過漁人所見,着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歎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着痛苦的生活而歎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係)②寫村人自敍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脱壓迫、擺脱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歎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説明桃花源裏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着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的願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敍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閲讀答案1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釋詞。

①屋舍儼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__

2.解釋劃線詞的古今義。

①阡陌交通古義: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欲窮其林欲與天公試比高

B.初極狹,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儼然

D.漁人甚異之 水陸草木之花

4.有些成語出自本文,寫出其中的兩個。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5.翻譯下列句子。

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整齊的樣子。②通“邀”,邀請。

2.①古義: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②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3.A

4.世外桃源、豁然開朗、與世隔絕、無人問津、怡然自樂、雞犬相聞、落英繽紛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顯得安閒快樂(心滿意足)。

②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晉朝了。

(意對即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