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説課稿模板(精選14篇)

來源:文書谷 1.9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實用的説課稿模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説課稿模板(精選14篇)

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懷念母親》,《懷念母親》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眷戀。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作者表達的深厚的感情缺乏體驗,在感受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把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重點確定了以下兩條。

1、通過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食不下咽、寢不安席、頻來入夢、思潮起伏、可見一斑”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關鍵詞句理解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所以確定這樣兩條目標,主要是考慮到為提高閲讀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教學目標簡明。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把引導學生抓住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來理解作者對親生母親懷念確定為教學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為學文做準備,我在課前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並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季羨林的資料。

説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閲讀探究法、以讀代講法、情景教學法。我重點運用的是閲讀探究法,因為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探究閲讀中,加深理解,受到薰陶,獲得啟迪。”學法是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讀中悟,再悟中讀。

我打算用2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下面我重點説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整體教學思路是緊緊圍繞懷念母親這個題眼,共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初讀感知,引出懷念母親

二、抓關鍵點,品悟懷念母親

三、拓展延伸,昇華懷念母親

力圖在前面“教學目標簡明”的基礎上,實現教學環節的簡化。

(一)初讀感知,引出懷念母親

首先直接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齊讀並質疑。學生的問題可能是他的母親是誰?是誰懷念母親?為什麼懷念母親?這時可以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老師也出示季羨林生平和主要經歷,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古語説的好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從質疑課題引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讀中生疑,疑由學解,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閲讀的情境。

然後,自由朗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課文主要了的是對兩位母親的懷念。相機板書:親生母親祖國母親

(二)抓關鍵點,品悟懷念母親

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靜下心來,細細默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地方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兩位母親都很懷念?用筆劃出相關內容,並在旁邊寫寫感受。

【這一環節要給足學生時間自讀自悟,讓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同時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

經過默讀,學生的目光會聚焦到第三自然段話,出示句子,我鼓勵學生針對找到的這一段話質疑,學生的問題可能是(“頻來入夢”什麼意思,母親和祖國母親為什麼“頻來入夢”)。

就此我以頻來入夢為抓手,突出重點,首先運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頻來入夢的頻字,出示字典中的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理解了頻,頻來入夢就迎刃而解。然後抓住兩位母親為什麼頻來入夢體會作者對生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眷戀。

我在處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時,上掛課文第2自然段(出示)。先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終天之恨等詞句進行理解,然後通過朗讀、指明讀,師範讀,齊讀等形式,感受作者失去母親的痛苦,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愧疚的懷念之情。學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讀不好,這時老師相機口述補充資料,季羨林先生自幼離家讀書,寄人籬下的他更是渴望能有母親相伴與左右,他曾發誓一旦大學畢業,就立即迎養在農村的母親,然而沒有等到他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了,永遠的離開了,這正應驗了一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怎能不悔恨呢,所以他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啊!

這個時候再讀書,學生就有所悟,有所體驗了。自然的融入到季老對母親的懷念之中。

【這樣設計力圖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在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於學生對作者失去母親的痛苦缺乏體驗,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適時引入資料衝擊學生的聽覺和心靈,最終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們再回到課文,祖國母親為何也頻來入夢呢?這一部分的.處理我下連季老的幾則日記。

這部分讓學生抓住難理解的語句品析感悟。通過學生交流質疑鎖定在這句話出示“為什麼説懷念故鄉的感覺是淒涼的又是甜蜜的,如何理解這句話呢?老師引導,常人覺得淒涼,可能是因為什麼事?而此時的季老感到淒涼是因為什麼事?又因為什麼而感到甜蜜呢?

季老感到淒涼是因為什麼事?

在這裏,我設計了一處想象説話:

通過想象説話,實現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從而體會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然後深情朗讀,再次走進季老的心田。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就是將學生置身於課文之中,與作者息息相通,產生共鳴。真正體現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做到“簡約的內容、深入的對話”。

基於以上對重點的突破,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較深的感觸,以讀帶講,其他日記內容。

然後齊讀第一段和最後一自然段總結出季老對兩位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板書崇高敬意真摯愛慕

回顧以上環節,我力圖在探究閲讀的過程裏,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景,以關鍵詞為抓手,以中心句為核心,以文意兼得為目標,把讀貫穿於教學始終,以讀為本,這正是運用了語文教學最基本最簡便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昇華懷念母親

出示閲讀鏈接我的中國心,學生先齊讀歌詞,然後跟着音樂唱。

本環節通過動情的朗讀和放聲的歌唱,為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以此激發學生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最後佈置作業

讀寫結合,季羨林先生獨在異國他鄉,在淒冷的黑夜裏,望着滿天的繁星,他會想些什麼呢?請你課下寫下來。

説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髓,力圖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點明文章的中心,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總結: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我想通過以上“目標的簡明、環節的簡化、內容的簡約、方法的簡便”真正實現“簡單教語文,完全為學生,紮實促發展”。

我的説課完畢,説課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敍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説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説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説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説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説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説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説“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説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為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為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敍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篇課文的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

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的快樂”作一些鋪墊;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二、説學情

1.思維狀態

三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本篇課文圍繞風箏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理解。但對於文本深層的內容,仍需要多讀多想,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和交流。

2.知識能力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也由識字逐漸向閲讀過渡。一些閲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但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情感則是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説教法、學法

1、以讀為本,讀中思、讀中悟。我國語文教學有“熟讀、精思、博覽”的優良傳統,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為“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之能和諧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2、採用多種策略讓關鍵詞活起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學生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體會關鍵詞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感悟重點詞句時,我採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聯繫生活實際、角色互換、理解字義、聯想法等,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同時,能講關鍵詞讀活。

四、説教學流程:

一)回顧導入,搭建構架

開課先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快速熟悉並走進文本,對文本內容建立一個基本框架。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順序,切入做風箏。讓學生自學第二自然段,讀、思: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想等方法來理解。繼而感受到做風箏的快樂

“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如何放風箏的,再看書上是如何寫放風箏的,通過抓動詞對比,感悟動作描寫的生動、準確。接着抓關鍵詞句體會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快樂。“越飛越高”於想象畫面中感受快樂;“快活地喊叫”於角色體驗中感受快樂;從孩子的不知疲憊中感受他們的快樂。接着通過感情朗讀進步一渲染孩子們的快樂。

可是快樂的心情卻隨着線斷箏飛戛然而止了。讓學生默讀課文4~8自然段,體會孩子們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義的方法,讓孩子們從“大驚失色”這一神態中感受孩子們的傷心。引導學生由字面義到角色體驗逐層深入理解“千呼萬喚”,感受到孩子們的痛心。繼而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傷心。接着通過抓關鍵詞,從“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垂頭喪氣”中感受到尋找不到的失落。

最後通過質疑是否用心尋找了,讓孩子們知道還有希望。進而引出想象續説(寫),拓展學生的思維。

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學完全篇後,我將對本文的內容和情感、閲讀時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時所使用的表達方法進行歸納梳理。對內容梳理將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閲讀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文章內涵;表達方法的梳理則有助於孩子們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最後讓所有的學生在學有所獲中結束該課的學習。

五、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由三大塊構成:有文章內容和主線的板書(即中間部分);有閲讀方法的梳理歸類(左邊);還有表達方法的提煉(右邊),簡明扼要地呈現了我這堂課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

六、説預期效果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基本能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知道幾種品讀關鍵詞的方法,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試着運用。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守株待兔》改編自《韓非子》中一文,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髮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二、説目標:

我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這是教學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練習默讀課文的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感知這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而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後“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倖”的錯誤想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這是教學難點。

三、説流程:

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在聽説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本課設計重在讓學生體驗語言實踐的.過程,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歷練語言,緊緊扣住課文的語文點展開訓練,使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感悟,寓意的領會融為一體,努力使一個設計承載多種功能。基於這樣的文本與目標擬定,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範讀揭題,説出大意

1、範讀課文,請學生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説明題目意思的話來。教學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抓住課文中的句子理解題意,為下面的教學鋪路搭橋。

2、新課標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因此,讓學生圍繞題目展開討論:這個人為什麼要守着樹樁等兔子呢?結果又怎麼樣呢?請學生再讀課文,從而幫助學生準確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抓住細節,對話文本

兔子撞死的原因:竄首先讓學生明白“竄”是怎樣的動作,在討論中理解“竄”的特點,接着通過簡筆畫,勾勒出“竄”的背景,明白髮生這種情況的極偶然性。使學生在讀、思、説中步步深入,從而領悟品詞析句。

種田人的心情:樂聯繫文本,把種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語地説出來。這樣做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使詞語帶着活生生的形象貯存在他們的腦海中。

種田人的行為:等什麼時候開始等,怎麼等,等的結果怎樣?帶着問題研讀課文,體會想象種田人坐着等野兔時的言行和心理,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提示出規律,不勞動是一無所獲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師問:如果你是鄰家一位老農,看到這位守株待兔的年輕人,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吸取課文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個環節,意在引領學生在對話、體驗、傾聽、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出示古文:以古文教學來結束全課,來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嶄新的語文學習之門,引起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

四、説理念: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寓言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它既能啟發學生探索又能幫助學生了解人情世故。寓言故事以學生讀懂故事為表,理解寓意為裏,聯繫實際為真。所以,我這節課,不是單為了教這則寓言,而是通過對這則寓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問題,去認識生活;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寓言的學習,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一種智慧的學習。這節課,我將帶着學生用發現的眼光去學習,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我設計了以讀為主線來組織各項訓練活動。為了滲透語文的人文性,我為學生創設了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情境。因為語言文字中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輸、也不能用貼標籤的辦法單方面的授予學生,而需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感受、領悟、昇華。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寒號鳥》。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目標、説方法、説過程等六個方面呈現我的説課內容。

1、説教材

《寒號鳥》是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寓言小故事。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讀故事,明道理”,《寒號鳥》一文運用了對比手法,敍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做窩的不同態度、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旨在讓學生懂得懶惰、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過上美好生活的道理。本課我安排了三個課時進行教學,本次設計為第一課時。

2、説學情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且大部分學生通過一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初步的識字和理解詞語的`能力。但對於故事中所藴含的道理還是難以理解,因此本次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等特點,多采用視頻、圖片、課件演示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學習生字,練習説話。

3、説目標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既有知識水平,再結合本組教材訓練點及課文內容,我擬定了以下課時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堵、縫、鵲、銜、枯”等五個生字;掌握“號、當”兩個多音字;會寫“枯”、“卻”兩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看圖,練習説話,隨文識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領會課文寓意(不學寒號鳥的懶惰,而是向喜鵲一樣勤快,凡事提早做準備)。

重點:識字、寫字;練習説話。

難點:準確領會課文寓意。

4、説方法

為突出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本課教學方法如下:

教法:引導法、演示法

教師依據課標和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再結合希沃白板的課件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幫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學法:合作探究法、觀察法、練習法

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分小組對課文插圖內容進行交流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字-詞-句練習説話,也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5、説過程

對於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觀看視頻,導入新課(約3分鐘)

通過播放有關寒號鳥的百科視頻,讓學生對於寒號鳥這種動物有個大概的認識,從而導入新課《寒號鳥》。

【設計意圖】:寒號鳥這種動物容易讓人誤認為是一種鳥類,而播放視頻既能吸引學生興趣,又最直觀有效的讓孩子們認識了寒號鳥這種動物。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約10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為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文,然後藉着錄音中錯誤的“當”字讀音,教師講解多音字“當”。最後以課堂活動的形式,檢測學生對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知道課文共有9個自然段,主要講了寒號鳥和喜鵲的故事,為後續教學環節打基礎。

(3)看圖説話,學習生字(約18分鐘)

本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插圖畫面內容。

2、出示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通過課件展示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縫、堵、鵲、銜、枯”等生字,能夠依據插圖畫面,表述相關內容,以及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和喜鵲的辛勤。

3、出示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知道懶惰的寒號鳥最終凍死了,而喜鵲卻平安無事,進而初步領會故事寓意。

4、通過課堂小活動檢測學生對會認字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觀察插圖是瞭解課文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學生就看到的插圖畫面進行合作交流,讓他們自主學習,對插圖有個大概印象,再結合希沃白板中蒙層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按一定順序學習生字、練習説話、初步領會寓意,幫助課堂目標中重難點部分的達成。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徵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藉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置: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説教法

1、創設情景導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後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後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

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採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

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並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

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鑑賞詩歌。

三、説學法

1、瞭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身處台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才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鑑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通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並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通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閲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共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藴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畫面5)

鑑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麼(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敍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後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鑑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説課稿 篇7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現行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與、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教材分析】

1、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背影》,現行語文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以訴説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讀這些課文,從中瞭解敍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敍文語言的特點。

生活中人們大都歌頌母愛,即使歌頌父愛,也一般是正面寫父親的高大形象,但這篇課文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文間的語言樸素,但感卻感人肺腑。究竟其力量從何而來呢?讓我們去學習課文,從課文中找出。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1)、加強對語言字詞的積累運用;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

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洋溢在字裏行間的人間至情。

(2)、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

(1)、體察深厚動人的父子深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2)、聯繫自身,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學情分析】

多數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且他們的認知感悟能力也不夠成熟,對於生活,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仍是“生在福中難知福”。儘管全文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憂愁”。但從文章的深層文化意義來看,它又潛藏着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一向強調的父慈子孝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訓練閲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運用整體閲讀法教學理論,以體會文章精要為突破口,重點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淚”在文章中的出現、作用以及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文中父親的四句話,體會文中所飽含的深刻情感。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並引導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教法分析】

“整體閲讀,以語言訓練、情感感悟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誦讀的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對重要的字詞進行梳理;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閲讀訓練,着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後對文章所藴涵的感情進行領會與分析。為了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對八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

2、研討、探究法、新課標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能力遷移法:使學生動腦動手。

【學法指導】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特別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體會關鍵語段、語句。

3、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閲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閲讀,關鍵語句的品位,段落與結構、中心的關係,加強情感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語: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為學生創設一個親情的氛圍,再伴隨着教師的吟詠,讓學生沐浴着親情,懷着一份感動,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包括正音練習,把握全文線索,以及初步感知文中抒發的思想感情。

1、聽錄音朗讀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看大屏幕,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找出文中一共寫到幾次背影,你最認為哪一次最感人,用心品讀一下。

〈1〉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3〉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4〉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明確:刻畫背影(望父買橘)通過語言、動作、衣着描寫體現了父親不顧自己的身體,艱難的為我買橘子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4、作者寫我與父親的背影放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寫?其用意是什麼?

見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親失業

明確:作用:營造一種淡淡的悲涼環境人,與父親對兒子滿腔的熱情對照,顯示父愛的崇高

通過這一環節的閲讀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大意。同時,啟發學生從課文中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關鍵,以此為線索展開對課文的深入探究。

4、作為一個已經二十歲的“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時情不自禁地流了幾次淚?試着分析一下這淚光中有怎麼樣的感情?

a、觸景傷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父子離別

c、惜別之淚:(父子分手)

d、再現背影,思念、牽掛這淚

三、研讀課文、揣摩品味

圍繞“四次背影”、“四句話”、“四次流淚”等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課程標準》階段目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因此,把握語言特點,品味體會語言的涵義是閲讀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為達到此目標,我設計以下問題

1、課文在刻畫父親時用了很多語言描寫,找出父親在在文中説的五句話,體會其中的含義

父親説:“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他只説:“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他往車外看了看説:“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回過頭看見我,説:“進去吧,裏邊沒人。

抓往文中的幾句重點話語來體察那種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使他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本環節也是這一堂課的重點。

2、文中還幾次寫到自己的心理描寫,請找出並分析

(1)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説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3)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明確:這些語言都流露了我不理解當時對父親的自責、內疚。以及後來對父親的無限牽掛、思念

四、拓展延伸、感受深情

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1)本文是什麼東西打動了你,激起了你的情感波瀾?

明確:父子深情,父慈子孝

(2)新課程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通過學習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情感薰陶。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敍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與同學分享

3、假如明天就是父親節,請你用詩意的語言發一條短信表達對父親的受。

1、永遠我都會記得,在我肩上的雙手,風起的時候,有多麼温熱;永遠我都會記得,伴我成長的背影,用你的歲月換成我無憂的快樂!祝福爸爸節日快樂!

2、多少座山的崔嵬也不能勾勒出您的偉岸;多少個超凡的歲月也不能刻畫出您面容的風霜,爸爸,謝謝您為我做的一切。父親節快樂!

3、歲月的流逝能使皮膚逐日佈滿道道皺紋,我心目中的您,是永遠年輕的父親。

五、教師總結

生活中“父愛”是一永遠了説不完的話題,父子之情之所以感人至深,因為我們懂得去愛別人,懂得去感受別人給我們的愛,在這用愛紡織的親情世界裏,讓我們去品味這份真情,把愛延續下去了。

六、作業佈置:

1、優化練習

2、請同學們回到家裏,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他們的父母、親人表示兒女對父母的理解,對父母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如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七、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8

《莫高窟》選自蘇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分別從錦繡山川和文化藝術的角度進行文字描述,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本課是最後一篇,介紹了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裏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經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二、三、四自然段則用淺顯的文字具體刻畫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最後一小節總結全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材料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並仿照文中排比句進行説話和寫話的訓練。教學難點是再現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生動的畫面。

根據本單元的要求和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1、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確立小組研究的問題;學會利用網絡蒐集、篩選資料,對資料進行加工、組合。

3、藉助多媒體及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藝術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

我們知道,在21世紀這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35分鐘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憑一支粉筆和幾塊黑板,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髮展的需要。它給我們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為了實現以上三點教學目標,在設計時,我準備憑藉網絡平台溝通課堂內外,將文字形象化、音效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化閲讀,力求體現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修養。

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2、精讀品味,深入領悟;

3、積累語言,熟讀成誦;

4、確定主題,拓展學習。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並結合課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不懂的地方。我用Word、Powerpoint等幾個常用軟件取代粉筆、小黑板等傳統教具,不僅能快捷方便地呈現教學信息,檢查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莫高窟藝術的濃厚興趣,不斷地生成智慧的火花。

2、精讀品味,深入領悟

精讀第一自然段,瞭解莫高窟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甘肅相距江蘇有千里之遙,學生親身遊歷的機會很少。我們可以藉助信息技術突破空間限制從不同角度收集地圖,改遠在天邊為近在眼前。把抽象的數字“492”變成實實在在的形象,幫助學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文字。

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莫高窟彩塑,文中出現的佛教人物基本脱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神態各異的彩塑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適時地展現畫面可以使文字活起來,讓學生主動、自然地進入到課文中。在接觸了彩塑絢麗多姿的形象後,再一次朗讀課文,學生興趣大增。對“慈眉善目”“威風凜凜”“強壯勇猛”“惟妙惟肖”等詞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讚美之情。從文字到圖片再回歸文字,使學生對莫高窟彩塑藝術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我打算先呈現豐富多彩的壁畫,引導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壁畫再現的情景,結合具體的學情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句羣,運用書中的描述方法,來進一步進行説寫訓練(根據畫面,找出書中的相關語句;仿照書中的語句,來説一説壁畫的內容;運用書中的句式進行想象訓練;利用圖片指導背誦)。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

這一段的教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大量主題豐富多彩的圖片感知,有效地帶領學生領略壁畫的“宏偉瑰麗”,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確和祖國豐富燦爛的語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進行聽説讀寫等訓練,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的方便快捷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藏經洞是莫高窟歷史的濃縮。這一段的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準備進行略處理。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讀懂了什麼。補充“藏經洞的劫難史”這一材料,側重訓練學生快速閲讀、捕捉信息、口語表達的能力。瞭解這段歷史之後,讓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然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感受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的基礎上,激起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經過閲讀文字,欣賞畫面,瞭解歷史,感受文化,再讀最後一小節。學生情感的昇華也就水到渠成了。

3、積累語言,熟讀成誦

課文第二部分文質兼美,要求學生學完全文後會背。由於文章比較長,給學生記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我採取“挑戰播音員”的方法給圖配音,使文字和形象緊密結合,降低背誦難度,提高學生背誦興趣。在學生背誦的時候,打開音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閲讀情境,使學生在古樸空靈的音樂裏,咀嚼文字的韻味,體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享受文、圖、聲、像相結合的賞讀意趣。

4、確定主題,拓展學習

學生在初讀課文階段提出的問題,有的通過前面的精讀品味已經找到答案,有的還懸而未決。還有些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而且關於莫高窟的文化,網絡上有豐富的內容,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的優越性,落實新課標裏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向學生介紹網絡信息。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蒐集、篩選、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的探究成為有米之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是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的基本工具與語文學科的教與學有機地融合,以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它的使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能取代文本的自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優化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究的課題。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陽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課文第一冊第四組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先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課文通過一些寓於動態的.詞語給我們展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⑵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⑶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練習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河面閃着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句話。

4、教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2課時完成,第1課時認識生字,,朗讀課文,嘗試背誦,指導書寫。第2課時鞏固完成課後練習。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是培養學生自讀自悟;“遵循四個原則”是:

1、“三為主”的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啟發探討。

3、學習課文,教育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熱愛大自然。

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課堂知識向課外閲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把學習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教法是啟發式、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主讀書,讀中感悟,小組合作學習。

三、説教學程序

1、謎語、課件導入激發興趣

⑴導語:早晨的太陽升起來了,金燦燦的,太陽照亮了什麼?

⑵適時板書詞語:田野、禾苗、小樹、小河

⑶誰會讀這些字

⑷導入新課,太陽和田野、禾苗、小樹、小河是怎樣的關係呢?通過學習這一課你一定會有所瞭解。由圖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以圖為載體認識了相應的詞語,分散就識字負擔,同時為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做了鋪墊。

2、自主讀書,讀中感悟

⑴同學自己讀通課文,認識生字。

採用自讀自認、小組合作學習、組詞遊戲等多種方式復現生字,進行趣味性的複習鞏固。

⑵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然段讀一讀,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讓學生自由選讀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讀必定是從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情感出發,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課前蒐集資料,深入去讀書,去思考感受學習的樂趣。

⑶教師根據學生彙報交流情況進行引導

①學生直觀感受陽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掛圖上的田野,想象,陽光還會照在什麼地方,這樣通過看圖、想象促進學生對語言理解和感悟更細膩具體

②交流讀書情況,師隨機指導感情朗讀,第二段前兩個句子,生讀後,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讀一讀,體會書中句子怎麼讀。這樣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中傳情,提高語感能力。

③讀三、四段時做一做“拉開”、“跳進”、“捉”的動作,這樣更能理解感悟,更加形象。

3、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採用讓學生自由讀,加動作齊讀,嘗試背誦等方式,反覆朗讀和背誦,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積累。

總之,本課結合圖畫識字,聯繫已有知識經驗來感悟語言,讀懂內容,體會感情,學會聯繫已有的經驗來學習語文。

説課稿 篇10

【文本解讀】

《社戲》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民俗風情”上,重在體現語文與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社戲》這篇課文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特有的文化活動為背景,描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刻畫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的民俗風情。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學習課文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細膩傳神的人物刻畫,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2、過程和方法:在朗讀、討論與鑑賞中引導學生感受景物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理解小説的主題思想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學習重點:

1、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2、人物形象的刻畫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敍事詳略得當的特點

【教法學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閲讀中,以讀貫穿始終,將速讀、精讀、品讀相結合。整個過程中強調師生互動,導學結合,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一、檢查預習情況,包括生字詞、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速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一句話概括內容。

[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內容的能力]

(提示:本文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懷念)

三、再讀課文——瞭解情節

要求:默讀課文,圈點重要的詞句,理清文章的情節脈絡,把握敍事的詳略。試一試,從不同的角度概括故事。

[啟發學生多動腦,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充分利用朗讀,整體感知了文意,多角度地概括了故事情節。但是,還是有疑問的,請大家課後思考一下:在情節的安排上有何特點?你如何理解呢?

第二課時:分析形象,品析美點,探究質疑

導入:上次課我們通過朗讀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並且知道從時間角度來概括情節的話,可以用“看社戲”來貫穿。在這個故事中,描繪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這次課我們來加以分析。

新課:

一、分析形象

要求:跳讀課文,請快速説出文章寫到的人物名稱,看誰説得最多最全?

請以“我最喜歡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的句式,簡筆勾勒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品質。(不僅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需結合文中的語句進行分析。)

[突出重點,鍛鍊學生的結合課文概括的能力,鼓勵他們大膽發言]

(提示:課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雙喜。雙喜聰明,能幹,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機敏,辦事果敢,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當然是孩子們的領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為雙喜的決策和組織。這個形象,是令人深深喜愛並難以忘懷的。)

(分析了人物形象,我們把有代表性的語句勾畫出來,再輕聲朗讀,細細體會)

二、品味美點

要求:精讀寫景段落,有感情地朗誦文章中景物描寫的段落,然後就自己最喜歡或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品析,小組間相互交流,再仿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以“這裏真美,你看(聽)_____________”句式敍述出來。

[突出重點,讓學生在發現式欣賞中互相交流體會寫景的妙處]

師生合作探究10—13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作者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情景交融,充滿了水鄉特色。這些描寫生動傳神、化靜為動,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堪稱景物描寫的典範,是學生學習和借鑑的藍本。

描寫形式多種多樣:

寫遠山,以動寫靜;“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

寫笛聲,以聲傳情;“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婉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

寫漁火,由遠及近。“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

感觀的豐富多彩:

通過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描寫,使江南水鄉月夜的景色有聲有色如同仙境,令人嚮往。很好地襯托出人物愉悦歡快的心情。

比喻的恰當精妙:

遠山的飛跑,航船像大白魚,戲台像仙境等,作者豐富的想象,使景物充滿了童趣,富有了童話色彩,更充分表達出“我”的興奮愉悦的心情。

(熟讀10—13自然段,力爭背誦)

三、探究質疑

要求:快速默讀全文,發現問題,合作探究。

[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讓學生突破難點,能理解文章主題]

(1)文章以“社戲”為題,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我們是否可以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為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説一説自己對這篇文章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2)文章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請同學們討論以下問題:

①那夜的戲好看嗎?豆好吃嗎?請結合文章具體的句段找出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怎樣理解句中的“好”?(引導學生關注本文的寫作背景)

探討第一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跳讀課文,結合看社戲時的心理、神情描寫等,不難得出“戲不好看”的結論;而通過煮豆的人——一羣孩子,而且都是十幾歲的男孩子,他們可能在家從沒有做過飯,煮豆的佐料——鹽(只有鹽),以上種種都表明“豆也並不很好吃”。

第二個問題能較快較好地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到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挖掘上來,從而理清文章的感情脈絡,即“我”所懷念的是: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童年時自由自在的生活,善良淳樸的人們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的關係。“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四、總結延伸: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跟隨着魯迅先生感受了一場充滿詩情畫意的社戲,這裏有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夥伴,有地方氣息的民俗風情,有如詩如畫的農村風光,構成了一幅美的畫卷……

而無憂無慮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美麗如畫的農村風光,善良淳厚的人們,正是作者永久眷戀的“精神故鄉”。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難忘的童年記憶?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筆,用文字描繪出來。

附:板書設計

看社戲時人物(雙喜、阿發、六一公公)美的畫卷

(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説課稿 篇11

一、談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冊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紹安嶺的原始森林,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文章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具體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展開聯想與抒發感情相結合,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親切、舒服”感情為線,貫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對大興安嶺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真實感人。讓讀者充分領略到了大安嶺的外在美與內在美。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針對文章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課文在單元中的安排,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美的教育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至六自然段。而讓學生了解大興安嶺,嶺、林、花的特點以及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是本課教學難點。

二、談教法

為完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同學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表達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應讓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三、談學法

通過上一組和本組第一篇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瞭解,已具備了一定的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課可以引導學生應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即“初步瞭解→深入思考→評議提高→誦讀昇華”。

四、談程序

本課可採用“五步自主教學模式”,即“導入揭題→自學探索→交流點撥→檢測鞏固→深化訓練”。

(一)、導入揭題

1、教師提問:以前學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我國還有另一處森林寶庫──大興安嶺。

3、揭題:板書“林海”,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

4、從題中你知道了什麼?你覺得還應該知道了什麼?

(二)、組織第一次自學探索

出示自學要求

1、放課文錄音,學生聽,可跟默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同桌互相選讀課文。

3、思考: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練習”中的提綱,給文章分段,列出提綱。

4、請學生主動到黑板上寫出他的分段意見。

(三)、交流點撥

1、指名讀生字及組詞,學生評議。

2、開火車讀課文,然後評議。

3、指名板書學生談談你是是怎樣分段的,為什麼這樣分。

4、學生評議分段情況。

5、小結

(四)、組織第二次的自學探索

出示自學要求

1、作者三次“親切、舒服”之感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2、“我”一走進原始森林有什麼感覺?這種感覺是怎樣產生的?

3、“嶺”、“林”、“花”各在什麼特點?作者怎樣寫出嶺、林、花的特點的?

4、為什麼到了林場,“我”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五)、交流點撥

這部分主要有三環節:交流點撥、朗讀體會、質疑問難。

1、交流是檢驗學生自學成果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如出現分歧與偏向時,教師及時點撥。

根據學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嶺的特點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點是多、綠,花的特點是多、美。

2、朗讀體會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的形式可多樣:輕讀、個讀、賽讀等。要注意重點語句、重點段落的朗讀,使學生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感情得到昇華。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性的體現。學生在交流、體會後提出有一定價值的疑難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措施,或課堂,或課外;或學生互解,或師生共解。

(六)、檢測鞏固

這是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教師設計的檢測鞏固題要以“目標”為中心,題型要新穎,形式多樣。可以“選讀你覺得最美的段落”,“用畫出嶺(林、花)的特點”等。

(七)、深化訓練

為讓學生的知識得到遷移,教師可設計深化訓練題。根據教學目標,本課要讓學生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設計諸如“校園冬景”、“這裏的景色真美”、“風景這邊獨好”之類的訓練,讀寫結合,提高能力。

説課稿 篇1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燈光》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中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火與光”。本單元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火與光對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感受課文中主人公所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精神,從而受到主人公一心為他人、甘於奉獻的美好精神的薰陶。本文主要是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説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本單元教學提示“教學本單元,要引導學生自主積累語言文字,同時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一心為他人、甘於奉獻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薰陶。”結合本課及學生特點,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下列詞語:倚、憧憬、千鈞一髮、圍殲戰、璀璨。

能力目標:

a、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b、學習本課首尾照應的寫作方法,並體會其中的深意。

情感目標:

體會革命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付出的犧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的寬廣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郝副營長在戰鬥中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郝副營長所“憧憬”的內容與他的英雄壯舉之間的聯繫。

二、説教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的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採用了以讀為本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國小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閲讀和創造性的閲讀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讓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適時的點撥,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發表獨特的見解。結合教材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自讀自悟、適時點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1、結合工具書,學習生字詞。在掃除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閲讀課文,並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引導學生讀讀課後的“金鑰匙”,借鑑其中的讀書方法,圈圈寫寫,批批註注。

3、邊讀邊思考:讀了這個故事,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印象?

4、小組交流、討論,班級展示,教師適時點撥。

5、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精神。

四、説教學程序

第二課時設想

(一)直接導入,回顧舊知

1、回憶課文內容,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為什麼以“燈光”為題?

(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儘快回顧課文內容,進入主題)

(二)精讀課文,品析人物

(1)在學生快讀課文,大致瞭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畫出有關描寫燈光的詞句,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課文有五處寫到燈光。

1、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着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宏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今天幸福生活的讚美)

2、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着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着那幅圖,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對未來的憧憬裏。(從2、3句可以體會到郝副營長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裏出現一星火亮光……響起了一片喊殺聲。

5、後來才知道……他被敵人的機槍打中了。(從4、5句可以體會郝副營長的犧牲精神)

6、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可以體會作者對革命先烈犧牲精神的讚美)

7、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可以體會作者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

(2)師小結:課文五次寫到燈光;課文的開頭意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結尾同開頭照應。這樣的開頭結尾,是為了告訴讀者:這樣光明温暖的燈光、這樣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締造新中國,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齊讀文中描寫燈光的語句。(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同時,通過在“讀、悟、説、讀”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發散思維,在朗讀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質。)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我們今天走着的這條幸福的路,正是這些革命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給鋪成的;他們身上的那種崇高的思想品質,就是留給我們這一代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拓展延伸,暢所欲言

(欣賞都市夜景圖片)學生在閲讀課文之後,得到了許多的啟示,教師及時提供給學生説話的機會,讓學生從現實中,從與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啟示,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溝通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設計下面的練習:你想對英雄説些什麼?(引導學生寫簡單的感受)

(五)佈置課外作業

1、摘抄四字詞,並選擇一、二個造句。

2、課後讀讀作者的其他文章,比如《後記》。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後讀讀與本文有關的文章,對本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五、説板書設計

廣場

引起回憶、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燈光、往事、獻出生命

(珍惜、創造)(王願堅)

廣場

思念戰友

板書我主要抓住兩點來設計

1、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

2、緊扣文章主要內容,突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説課稿 篇13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要説的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第十二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敍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本文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重點課文。課文可以分三課時教學。

我要説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分教材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程序三部分。

先説説我對所教這部分教材的理解,我主要教的是課文的第一大段“賣火柴”,這一段內容比較散,共有四個自然段,先講小女孩怎麼會赤着腳走路;接着講她已經在街上走了一整天;再講她聞到街上飄着烤鵝的香味;最後講她不敢回家。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四大教學目標:

1.學會3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能根據標題給課文分段。

3.能讀懂第一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既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4.初步感受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序的各個層面之中。

第一步,導言揭題。

上課開始,我以充滿感情的話語導入新課,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同時也自然地交代了課文所寫內容發生的時代背景,誘發學生情感,激發學習情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檢查預習並給課文分段。

這一課生字共3個,還有1個多音字,我有針對性地安排練習,重點正音“梗”和“噴”,理解“蹣跚”的含義。再通過默讀課文,安排練習,寫出大意,濃縮為小標題,降低分段的難度。

第三步,學習第一段。

第一環節,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安排問題:小女孩留給你什麼樣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這一印象?找出中心句“可憐的小女孩”,抓住這一統攝全段的句子,展開第一段的`教學,能高效省時。

第二環節,部分入手,精讀理解。

找描寫小女孩可憐的詞句,抓住四句描寫冷的句子,先重點指導第一句“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着頭赤着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後面三句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去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嘗試使用自己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女孩的可憐的第二方面是餓,我作略處理,進而理解“無人疼愛”這一方面,從而使理解句子的第一層次即理解比較簡單的句子的教學告一段落。

第二層次句子的理解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先學第一句“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講拖鞋大,再聯繫上下文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最後通過朗讀體會,之後小結學法。授之以漁,指導學生運用學法,遷移到另一句的學習,同時落實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努力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説的“逐漸去扶翼,終酬放手願”之理想境界。

第三環節:迴歸整體,深化理解。

首先,回顧小女孩的可憐體現在冷、餓、沒有歡樂、無人疼愛四個方面。

其次,運用掛圖進行訓練,加深理解,以“可憐的小女孩”為開頭或結尾説話。通過掛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課文中描述的形象,學生在説話的過程中鞏固剛才所學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受到了一次情感的薰陶,同時培養了想象能力,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最後配上風聲,努力創設情境,齊讀第一段,使學生再一次在整體感知第一段的基礎上,充分表達出對小女孩的同情,結束第一段的教學。

總之,第一段的教學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思想,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突出讀的訓練,努力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薰陶有機結合,自然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最後一步,略學第三段,切入結局,留下懸念。

説課稿 篇14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從讀書實踐中來。閲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閲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的陶冶思想情操。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文質優美的佳作,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方能領悟到文章的真諦,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本節課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努力營造在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中培養閲讀能力,發展思維,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霧凇》是四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這篇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瞭解吉林霧凇的奇特美麗;能在朗讀解讀中瞭解霧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併為之讚歎、陶醉。

激發學生探索自然景觀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感悟吉林霧凇的奇觀,瞭解吉林霧凇形成的原因及過程。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四、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學程序。

教學擬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進入情境賞霧凇。

1、觀賞課件,説感受。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霧凇的特點,媒體中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導學生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了霧凇的特點,媒體中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學習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感受認識霧凇“潔白晶瑩”的色彩美和“銀光閃爍”的光澤美,並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這種美。

第二步:朗讀探究析霧凇。

1、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話:“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研讀,歸納形成霧凇的兩大條件:

(1)飽和的水汽;

(2)遇冷凝結。

2、那為什麼吉林松花江畔會出現這一奇觀呢?交流:(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的`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要清楚地説出吉林霧凇出現奇觀的兩個條件:一是大量的水從水電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過於飽和”的水蒸氣;二是夜幕降臨後,氣温驟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過於飽和的水汽凝結。)

3、討論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輕柔。

讓學生通過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讀和對重點詞的分析,學生不僅很快弄清了吉林霧凇形成的過程,解決了課文難點。

第三步:個性表達贊霧凇。

1、邊放錄像邊範讀第三自然段。圖像與音樂的和諧組合,觸及了孩子的心靈,學生看着生動的動態畫面,自然會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體會。

2、松花江畔的人們是怎樣讚歎的呢?

3、讓我們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這如詩如畫的美景。(齊讀第三自然段)

總之,整個教學設計是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把學生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實際,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享受學習語文所帶來的愉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