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學問》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1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剪枝的學問》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1

一、教材的選擇

《剪枝的學問》一課是國小語文蘇教版第六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一課的道理寫得含蓄藴集,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學問》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發展為記敍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中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選擇這篇教材,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課文敍述主線明朗,層次清晰,便於學生模仿寫作方法

課文以事情發展為記敍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將“我”三進桃園所見(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所聞(王大伯的話)、所悟(減少是為了增加)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三年級學生的作文剛起步,這樣的文章是便於學生模仿的好範文,學生能在閲讀過程中掌握敍述方法。

2.課文文字簡而不白,道理含蓄藴集,引發學生深思

這一課的道理寫得含蓄藴集,沒有直接的闡述,而是以對春天桃園花開爛漫,夏天桃園碩果累累極盡渲染,對課文的道理雖未一語道破,但讓讀者心中自明,讀後意味悠遠。

3.課文內容取之於生活,能激發學生關注生活

生活中我們常能看見剪枝,有的是果樹的剪枝,有的是花兒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樹等一些高大樹木的剪枝,常見了也就不會特別地去在意,去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常見,所以漠視。課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現象來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減少是為了增加。讀了課文後,學生靜下心來過濾生活中的場景,往往能將以往忽視的東西清晰呈現眼前,印證“減少是為了增加”這一道理。同時也引發學生去關注生活中的小細節,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

4.課文字裏行間充溢着情感,觸動學生心底的柔軟

課文以“我”的情感變化過程為線索敍述,以“我”的視角審視出現在自己

身邊的事情,在淺顯易懂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發現“王大伯”這位種桃能手在自己種桃領域的專業,對自己種桃這項工作的熱愛,一個“撫摸”讓我們看到了王大伯對自己栽種的桃樹的愛,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撫摸”中真情感人,觸動着學生心底的柔軟。

二、教材的解讀

1.把握內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獨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讀課文,查找相關資料,找到震動讀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學問》一課取自生活中的常見事例,講述的對象“王大伯”也僅僅是一個普通又平凡的勞動者,但是就在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在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課文描述王大伯的話語不多,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種桃技術精湛、視桃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話,簡潔、生活化但卻意藴深遠。所以,對本文的內涵把握,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層面,也要走進“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體會他之所以能成為種桃能手,不僅是技術精湛,更是他對種桃本身的情有獨衷。在王大伯身上,“勞動的快樂”與“剪枝的學問”緊密結合。

2.理清脈絡

課文以事情發展為記敍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將“我”三進桃園所見(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所聞(王大伯的話)、所悟(減少是為了增加)以5個自然段敍述出來。第一自然段簡介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剪枝的學問》“種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寫“我”在果園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經詢問,瞭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我”盼望花兒早日結果。第五自然段寫桃子豐收了,我在驚喜的同時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話:減少是為了增加。

3.剖析重難點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脈絡之後,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點、難點所在。

1.通過對人物語言、行為的朗讀感受王大伯對種桃的鐘愛與技術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敍述主線,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剪枝是為了來

年能收穫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課文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4.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認識生字,藉助語言環境理解詞語;

(2)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生抓住表示時間的關鍵詞,按事情發展順序把課文分四段。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兩種方法(段意合併法,以“我”心理變化為線索來概括)。

過程與方法:

(1)主體,在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

(2)學生在自主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生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精讀課文,感受“我” “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

(2)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3)大伯”對種桃的情有獨衷。

5.語言特色

每篇課文的語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暢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樸素簡潔,有的華麗優美……根據不同的語言特點,在教學中要設計不同的語言訓練。《剪枝的學問》的文字比較淺顯易懂,在文本中比較有表現力的是課文第四自然段對春天桃園景色的描寫、課文第五自然段對夏天桃園碩果累累的描寫,思考在這些地方可否設計一些語言的訓練點:

(1)桃子的香甜引來了?

模仿的句式為: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

(2)將信將疑:剪去這些枝條,來年真的能長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嗎?

結合課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將這句疑問句改成陳述句。)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1.講讀教學:

(1)多種形式、多層次朗讀指導,朗讀中感悟,朗讀中提高。

(2)抓住重點字詞句,想象與説話訓練結合。

(3)課文與生活緊密結合,拓展思路。

2.問題探究: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問難。

(2)合作交流討論,在積極的思維中解決問題。

3.多媒體輔助:

(1)利用網絡蒐集相關的“減少是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適當輔助運用。

四、學習方法指導

1.以朗讀為抓手,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

2.以想象為輔助,自主閲讀中有問題的發現,有文字的流動,有畫面的呈現。

以情感為線索,重點詞句中體會真情。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2

《剪枝的學問》是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後一課。這是一篇記敍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因為這是一堂學案教學的研討課,所以接到這次上課任務之後,我就開始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既然學案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現,就是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麼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説,學案的出現,到底要讓學生學些什麼呢?第二、學案的出現,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説,有什麼價值?接下來,我就結合我這次的學案設計,來闡述一下我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結果。

先學後教,到底學什麼?我認為,首先要學會抓住文章線索,理順文章脈絡。因為很多語文課文的故事性都很強,對於學生來説,他讀到的就是一個完整地故事,自學時會不知道如何深入下去,甚至感覺文章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好深入學習的。就好像面前有一頭很大牛,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但如果能學會抓住文章的'線索,就會找到一條理解課文的道路,通過這條線索,來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奧妙。所以在這一課的學案設計時,我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設計了一道填空,讓學生找出隨着事情的發展,小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目的就是要學生學會如何去抓住文章的情感線索,進而從另一個層面去理解課文,幫他們深入文本。

第二、要學會提問。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學生會提問是會思考的表現,學會了提問,也就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學習。這次的學案設計的第二個環節,叫學生針對針對作者的情感變化提出問題,就是想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他明白只有扣住文章線索,扣住文章中心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問題,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叫做會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本。

第三,要學會抓住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解決問題。本學案的第三個環節讓學生模仿我舉的例子,帶着自己的問題去文中找到與之相關的文字,並在重點詞句下打上點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第四,學會蒐集資料。蒐集到了有用的資料即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以本課為例,種桃樹這種事情對學生來説是很陌生了,他很難理解枝條剪去反而會增加桃子的產量,他根本無法理解枝條為什麼會瘋長,為什麼會佔據大量的營養,進而就無法理解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在學案上就佈置學生去尋找和種植有關的資料,我自己也去找了相關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的補充,學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原本那些怎麼想可能也想不通的問題。

以上四點就是我對學什麼的思考,也是我學案設計的指導思想之一。

學案的出現,對語文課堂來説有什麼價值呢?就本課而言,學生把本來要在課堂上完成的思考任務通過學案提前在家裏完成,第二天帶着自己的思考,帶着對文本的理解來進行交流學習課文,毫無疑問就會提高課堂的效率,所以本課上的時候感覺時間就相對比較寬裕,我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來説一説,讀一讀,交流交流,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因為他們課前已經通過學案對課文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就便於我在他們的理解上進行提升。另一方面,從長遠看,通過一段時間的學案教學,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由於掌握了自學的方法,學習對他們來説也會變得更輕鬆更有興趣。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3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記敍文,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介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寫“我”在果園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經詢問,瞭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我”盼望花兒早日結果。第五自然段寫桃子豐收了,“我”在驚喜的同時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話。

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藴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課文的重難點是把握“我”的心理變化,瞭解剪枝給人的啟示。二、設計理念和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閲讀教學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閲讀是學生的個性活動。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閲讀教學中有自讀、精思。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精讀課文。

2、瞭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三、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比較乖巧、懂事。但班裏優生較少,中間學生居多。這些學生比較懶惰,不善於思考。每次上課,當我提出問題時,總是那幾個喜歡動腦舉手發言的學生回答。《剪枝的學問》這篇課文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而且文中對於我的感悟,寫得比較含蓄。班上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概括課文內容

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找出描寫“我”心理變化的四個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板書。讓學生根據這四個詞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課文內容。)

(二)、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精讀課文。

1、學習第一小節,認識王大伯。

學生通過朗讀第一節,找出關鍵詞(遠近聞名、總是、大、甜),感受到王大伯是種桃能手。這樣設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2、學習第二三小節,體會“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的過程。

1)、第二三小節是課文的重點,通過邊讀邊想,主要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為什麼要剪枝?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一讀二三節,找一找我滿懷好奇地走進桃園,看到了什麼?並用一句話概括這番情景。看到好好的枝條被剪掉,我的心情怎樣?讓學生讀一讀“我”問王大伯的話,理解當時“我”的心情。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幾個語氣詞,讀好兩個問號。

2)、看到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訴了“我”。理解王大伯的話:“你別看這跟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是重點。讓學生反覆讀這段話後,小組討論:什麼叫“瘋長”?紙條瘋長了,會產生什麼後果?這些粗壯的枝條該不該剪?扣準了“瘋長”這個字眼,學生對“剪枝的學問”就有了初步的瞭解。

3)、我接着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麼?懷疑什麼?老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繫文本。

3、學習第四節,這一節寫得春天的桃園,寫得很美。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

4、學習第五節,感受我“又驚又喜”的心理活動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麼樣了?當我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驚的是什麼?喜的是什麼?此時的我,明白了什麼?接着,讓學生讀課文的最後一句。因為這一句與王大伯剪枝時説的話相呼應,驗證了王大伯的話有道理。讓學生明白剪枝裏頭真有大學問!

三、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1、在學生了解了作者從冬季進入桃園的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於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後,請學生再讀課文,再次感受。

2、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麼感受?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感情昇華,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

3、全文總結:“剪枝的學問”告訴我們生活就是一本書,到處有學問,只要我們處處留心生活,善於觀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讀完全文,思考:我從王大伯的話裏悟出什麼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後聯繫自己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聯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親戚、鄰居瞭解)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4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後一課《剪枝的學問》。

這是一篇記敍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到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二、設計理念和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設計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語文的重要特點是“情”,注重情感體驗是閲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從情入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師全情感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 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本文字裏行間藴涵着作者豐富的情感。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知的深度。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課堂行為,並影響和改變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學中教師通過文字信息“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等讓學生從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內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義,品味出字裏行間的意境。為此,我制定瞭如下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基本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剪枝是為了來年能收穫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能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三、設計特色:

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意圖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學文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1、複習導入,探究學文

課文中的“我”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誰能告訴我小作者三次走進桃園都看到了什麼?指名説後板書: 冬 剪枝 春 開花 夏 結桃這個環節設計鞏固了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按照學生的意願來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

讓孩子們帶着“對這三次進桃園哪一次最感興趣,就去讀一讀,並想一想,為什麼最感興趣?”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着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體展示了“紅雲片片的桃園”,並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第 ———次去桃園,因為———”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説完整通順的話。

教師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問題簡單,又感到新鮮有趣,這一環節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這樣一方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為下一步的朗讀作好了鋪墊。

2、讀讀説説三進桃園,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園看到的情景,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後呼應,依次展開,有機地拓寬知識面。通過學生練讀、 指名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點評。指導讀好“我”的話:“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朗讀的舞台,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麼枝條?(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語文是讀出來的。”這裏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同時讀、思、議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書中達到目標。

指導讀好王大伯的話,這裏關注弱勢羣體:我要找那個這堂課沒舉過手的學生回答。難道只要是粗壯的枝條就都要剪掉嗎?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生再讀課文 全班交流 。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合作學習,生生、師生互動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本環節給學生提供合作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麼?懷疑什麼?他憑什麼就相信呢? 教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繫文本。

王大伯説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要驗證驗證就一起走進夏季桃園。自由讀課文 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麼樣了?當小作者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他為什麼會吃驚呢?

4、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在學生了解小作者三個季節都在關注着王大伯的桃園,從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於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後,請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一讀,再次感受。

通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麼感受?想説的,想做的都可以談。我設計這一環節,意在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真正做到“課已畢,趣猶存”。

5、總結昇華

生活中有很多的學問,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善於思考的頭腦去探索,你一定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這一環節告訴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學語文,樹立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昇華情感體驗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考我從王大伯話裏悟出了什麼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後聯繫自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道理,這樣操作旨在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對他們課內知識的延伸,也是為了滿足孩子無限的求知慾,更好地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用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聯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

在開放的、自主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5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後一課《剪枝的學問》。

這是一篇記敍文,文章按事變生長的次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迷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的生理變革為線索,以輕鬆生動的筆調娓娓到來。末了,“我”的感悟寫得藴藉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二、計劃理念和目的: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計劃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語文的緊張特點是“情”,注意情緒體驗是閲讀教學的根本要求。本課教學從情入手變更學生的生存履歷,在老師全情緒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緒的閘門。本筆墨裏行間藴涵着作者富厚的情緒。引導學生聯合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的生理變革知道“淘汰”是為了“增長”的原理。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知的深度。當代教育生理學研究評釋,感悟能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課堂舉動,並影響和轉變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學中老師通過筆墨信息“滿懷好奇”、“一臉迷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等讓學生從材猜中去吸收、發掘、內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筆墨的寄義,咀嚼出字裏行間的意境。為此,我訂定了如下目的: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捉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根本讀懂課文內容,相識剪枝是為了來年能勞績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確“淘汰”是為了“增長”的原理。能構造語言,把本身的感悟表達出來。

三、設計特色:

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意圖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學文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1、複習導入,探究學文

課文中的“我”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誰能告訴我小作者三次走進桃園都看到了什麼?指名説後板書: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這個環節設計鞏固了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按照學生的意願來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

讓孩子們帶着“對這三次進桃園哪一次最感興趣,就去讀一讀,並想一想,為什麼最感興趣?”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着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體展示了“紅雲片片的桃園”,並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第———次去桃園,因為———”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説完整通順的話。

教師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問題簡單,又感到新鮮有趣,這一環節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這樣一方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為下一步的朗讀作好了鋪墊。

2、讀讀説説三進桃園,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園看到的情景,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後呼應,依次展開,有機地拓寬知識面。通過學生練讀、指名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點評。指導讀好“我”的話:“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朗讀的舞台,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麼枝條?(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語文是讀出來的。”這裏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同時讀、思、議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書中達到目標。

引導讀好王大伯的話,這裏存眷弱勢羣體:我要找誰人這堂課沒舉過手的學生答覆。豈非只要是粗壯的枝條就都要剪失嗎?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生再讀課文全班交換。同硯們憑據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互助學習,生生、師生互動是新課改所提倡的新理念。本關鍵給學生提供互助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換中學習既加強了互助意識又增長了情緒相同,同時使他們能自動思索,大膽表達,善於諦聽,共享結果。

我接着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麼?懷疑什麼?他憑什麼就相信呢?教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繫文本。

王大伯説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要驗證驗證就一起走進夏季桃園。自由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麼樣了?當小作者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他為什麼會吃驚呢?

4、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在學生了解小作者三個季節都在關注着王大伯的桃園,從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於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後,請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一讀,再次感受。

通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麼感受?想説的,想做的都可以談。我設計這一環節,意在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真正做到“課已畢,趣猶存”。

5、總結昇華

生存中有許多的學問,我盼望各人做生存中的故意人,到處把穩生存,用一雙善於發明的眼睛去視察,善於思索的頭腦去探索,你肯定能成為生存中有學問的人。這一關鍵報告學生從社會生存中學語文,樹立大語文觀,勉勵學生從講義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昇華情感體驗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索我從王大伯話裏悟出了什麼原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接洽自身現實説説“淘汰”是為了“增長”原理,這樣操縱旨在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白“多”不願定比“少”好,是對他們課內知識的延伸,也是為了滿意孩子無窮的求知慾,更好地引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末了,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用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接洽現實説説“淘汰”是為了“增長”這個原理。

在開放的、自主的運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本領和動手本領,造就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存的情緒。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6

一、教材簡析

《剪枝的學問》是蘇教版三年級下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安排了《寓言兩則》、《爭論的故事》、《剪枝的學問》三篇課文。三篇課文內容雖然不同,但都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給我們一些智慧的啟迪。三篇課文語言都很優美,融科學知識、思想啟迪為一體,閲讀時要仔細品味,通過反覆朗讀領會其中的道理。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敍文,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介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寫“我”在果園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經詢問,瞭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寫春天來了,桃花盛開,“我”盼望花兒早日結果。第五自然段寫桃子豐收了,“我”在驚喜的同時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話。

由於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我”的心理變化,瞭解剪枝給人的啟示。

因為我班學生優生較少,中間學生居多。這些學生不善於思考,每次上課,當我提出問題時,總是那幾個喜歡動腦舉手發言的學生回答。《剪枝的學問》這篇課文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而且文中對於“我”的感悟,寫得比較含蓄,班上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剪枝的學問,從中受到啟發。

二、説教法和學法

1.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本文字裏行間藴涵着作者豐富的情感。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感情朗讀貫穿全文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2.探究感悟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説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3.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自主提問,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讀題,引導提問:同學們,看了課文,你想説點什麼?

(生提問,師幫助整理並板書:誰剪枝?剪枝的學問是什麼?什麼是剪枝?為什麼剪枝?怎樣剪枝?剪去什麼枝?)

2.師表揚學生會提問,並指出這幾個問題正是本課學習的主要目標。

[這一過程,讓學生在開放的氛圍中積極思考,大膽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環節二、初讀感知,自主探究

1.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小節。

2.檢查初讀。

師:誰想讀一讀你會讀的生字詞?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讀生字詞,同座位互相幫助學習生字詞。指名讀,師相機點撥。(“瘋”注意讀準後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師:誰願意來讀一讀課文的每一節?老師要請幾位同學讀?(五位)其餘同學重點聽聽字音是否讀準確,句子是否讀通順了。

4.師:通過讀課文,同學們對哪些問題已經清楚了?(同座位討論。)

5.彙報交流。

師:通過初讀,同學們就已經有了這些理解,真了不起。讓我們再來仔細讀一讀這些語句,好好體會。

[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帶着自己的問題自主閲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中探究。]

環節三、精讀分析。交流感悟

1.根據師生共同篩選出的主要問題,精讀主要小節,抓住關鍵詞句和重點語段,理解文章內容,引導體會“剪枝的學問”究竟是什麼?

2.自讀1、2自然段,劃出描寫“王大伯是個什麼樣的人?”的詞句。

師:什麼樣的人是種桃能手?(在種桃方面很有研究)

師:王大伯是種桃能手,你是怎麼知道的?(抓住“遠近聞名,總是那麼大,那麼甜”這幾個詞指導學生讀好。)

3.出示“我”的問話:“王大伯,……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

師:對這位種桃能手,“我”有什麼想法?(引導學生抓住“揮舞”、“一根根”體會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問句中“怎麼啦?”“幹嗎”“好好的枝條剪掉”來理解“我”的焦急,對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師:這句話該怎麼讀?(同座位互讀,指名讀)

[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4.默讀第三節,邊讀邊思考: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瞭解到剪枝有什麼學問呢?

(1)四人小組圍繞主要問題“王大伯剪枝的學問是什麼?”展開討論;師巡視,下到各小組傾聽。組織學生彙報,引導交流。

(2)師:王大伯剪去的是什麼枝條?留下的是什麼枝條?

(3)師:王大伯對這兩種枝條的態度怎樣?聯繫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説。

(4)出示第三節,試着讀一讀王大伯的這番話。

(5)師:看來,剪枝真是有學問啊!你讀懂了嗎?

自主選擇讀書的夥伴,分角色讀。

(6)師:可是,“我”對王大伯的話為什麼會“將信將疑”?你有什麼想法?

[讓學生在自我閲讀後獲得獨立感悟,在此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彙報交流,促進師生在彼此的聆聽和訴説中進行心靈的對話、思維的碰撞,從而獲得深層次的感悟。]

5.後來,“我”相信了嗎?讀一讀最後兩小節。邊讀邊想想,你是如何體會到的?

(1)讀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對有關句子進行批註。

(2)組織學生在組內和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抓住春天時桃花盛開的語句,即“春天到了,……飛舞”這三句話,抓住暑假時走進桃園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臉蛋”,引導學生品讀。體會正是由於剪枝,使得桃花開得茂盛,桃子結得大而多。)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在這一環節中充分尊重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通過邊讀邊思、讀後批註、進一步貼近文字,與文本對話,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環節四、研讀拓展,促使內化

1.出示四個詞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

師:看看這幾個詞,這篇課文學完了,你認為應該怎樣讀?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你的理解。(讓學生自己先試着讀一讀、説一説,再採用學生自薦讀、對比讀、小組推薦讀等形式來讀,讀中體會“我”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2.師:看來,剪枝的確是有學問的,用自己的話説説剪枝的學問是什麼?(引導學生髮散思考:“減少”是為了“增加”;有所失也會有所得……)

3.拓展作業: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發現有哪些現象,哪些事情中隱含着這樣的道理?請將自己的發現寫下來,多多益善。

[引導學生抓住分散在課文中的能夠表情達意的詞句進行研讀,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藴含的道理;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四、説板書

板書設計是教案的濃縮,是課文內容的主線,是主題的昇華。本課中“我”的心理髮展變化過程正是課文的思路,也是本課的教學思路。“我”情感的起伏,也是“我”探究學問的過程,同時“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也在板書中得以體現。

26、剪枝的學問

滿懷好奇 → 一臉疑惑 → 將信將疑 → 又驚又喜

“減少”是為了“增加”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研究課)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第26課《剪枝的學問》。

一、教材分析

《剪枝的學問》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第八單元第26課,也是三年級段的最後一篇課文。

“剪枝的學問”這一標題告訴我們,文章寫的是剪枝方面的學問。但作為國小語文教材,它不是純粹的介紹所謂的“學問”,而是伴隨着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敍述筆調輕鬆活潑,結尾處“我”的感悟寫得含蓄深刻,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學問》和前面的`《寓言兩則》、《爭論的故事》兩篇課文相互聯繫,密切配合,突出本單元“寓義於言”這個專題,三篇文章儘管體裁不同,分別是寓言、民間傳説、記敍文,但是三者都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寓之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引發深思。這些課文故事性強,尤其是《剪枝的學問》一課,文中又有許多貼切的詞、生動的句、鮮活的段落,是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的好素材。

二、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比較乖巧、懂事。但班裏優生較少,中間學生居多。這些學生比較懶惰,不善於思考。每次上課,當我提出問題時,總是那幾個喜歡動腦舉手發言的學生回答。《剪枝的學問》這篇課文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而且文中對於我的感悟,寫得比較含蓄。班上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 語文的重要特點是“情”,注重情感體驗是閲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在設計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教學本課時我使用這樣的教學語言:“如果此時王大伯出現在你眼前,你有什麼話要跟他説?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嗎?”“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麼枝條?為什麼剪掉它?”“王大伯,這些粗壯的枝條如果不剪掉行嗎?”多媒體畫面展示春天桃園紅雲片片,花香陣陣,引得“蜜蜂花間舞”,引得“遊人花下戲”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園成熟的景象,從情入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師全情感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

2.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本文字裏行間藴涵着作者豐富的情感。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感情朗讀貫穿全文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説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正確讀寫“遠近聞名”、“充滿信心”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與價值目標:瞭解剪枝是為了來年能收穫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我”的心理變化,瞭解剪枝給人的啟示。

教學難點:理解王大伯説的話的意思,體會藴涵的道理。

六、教學安排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精讀課文,感受“我”的心理變化,瞭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這裏,説的主要是第二課時。

七、教學設計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1、複習導入,探究學文

課文中的“我”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誰能告訴我小作者三次走進桃園都看到了什麼?指名説後板書: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這個環節設計鞏固了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按照學生的意願來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

讓孩子們帶着“對這三次進桃園哪一次最感興趣,就去讀一讀,並想一想,為什麼最感興趣?”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着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體展示了“紅雲片片的桃園”,並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第———次去桃園,因為———”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説完整通順的話。

教師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問題簡單,又感到新鮮有趣,這一環節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這樣一方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為下一步的朗讀作好了鋪墊。

2、讀讀説説三進桃園,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園看到的情景,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後呼應,依次展開,有機地拓寬知識面。通過學生練讀、指名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點評。指導讀好“我”的話:“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朗讀的舞台,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麼枝條?(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語文是讀出來的。”這裏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同時讀、思、議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書中達到目標。

指導讀好王大伯的話,這裏關注弱勢羣體:我要找那個這堂課沒舉過手的學生回答。難道只要是粗壯的枝條就都要剪掉嗎?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生再讀課文全班交流。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合作學習,生生、師生互動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本環節給學生提供合作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麼?懷疑什麼?他憑什麼就相信呢?教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繫文本。

王大伯説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要驗證驗證就一起走進夏季桃園。自由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麼樣了?當小作者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他為什麼會吃驚呢?

4、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在學生了解小作者三個季節都在關注着王大伯的桃園,從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於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後,請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一讀,再次感受。

通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麼感受?想説的,想做的都可以談。我設計這一環節,意在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真正做到“課已畢,趣猶存”。

5、總結昇華

生活中有很多的學問,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善於思考的頭腦去探索,你一定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這一環節告訴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學語文,樹立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昇華情感體驗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考我從王大伯話裏悟出了什麼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後聯繫自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道理,這樣操作旨在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對他們課內知識的延伸,也是為了滿足孩子無限的求知慾,更好地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用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聯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

在開放的、自主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7

今天,我説的是國小語文蘇教版第六冊《剪枝的學問》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包括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如何突出教學重難點的設計以及相關的教學理論。題目是:“剪繁枝,增實效——説《剪枝的學問》”

【依標扣本,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剪枝的學問》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第八單元第26課,也是三年級段的最後一篇課文。

“剪枝的學問”這一標題告訴我們,文章寫的是剪枝方面的學問。但作為國小語文教材,它不是純粹的介紹所謂的“學問”,而是伴隨着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敍述筆調輕鬆活潑,結尾處“我”的感悟寫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學問》和前面的《寓言兩則》、《爭論的故事》兩篇課文相互聯繫,密切配合,突出本單元“寓義於言”這個專題,三篇文章儘管體裁不同,分別是寓言、民間傳説、記敍文,但是三者都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寓之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引發深思。這些課文故事性強,尤其是《剪枝的學問》一課,文中又有許多貼切的詞、生動的句、鮮活的段落,是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的好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正確讀寫“遠近聞名”、“充滿信心”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與價值目標:瞭解剪枝是為了來年能收穫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我”的心理變化,瞭解剪枝給人的啟示。

教學難點:理解王大伯説的話的意思,體會藴涵的道理。

4.教學安排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精讀課文,感受“我”的心理變化,瞭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這裏,説的主要是第二課時。

【以人為本,説學情】

三年級語文正處於由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主向高年級閲讀教學為主過渡階段,重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三年級學生是屬於低段到高段轉折點的學生,積累了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也掌握了一些閲讀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因而,對於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王大伯説的話的理解,應該是比較順暢的。但課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卻是比較深刻透闢的,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需要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內容,從中領悟事理。

【緊扣重點,説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 語文的重要特點是“情”,注重情感體驗是閲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在設計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教學本課時我使用這樣的教學語言:“如果此時王大伯出現在你眼前,你有什麼話要跟他説?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嗎?”“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麼枝條?為什麼剪掉它?”“王大伯,這些粗壯的枝條如果不剪掉行嗎?”多媒體畫面展示春天桃園紅雲片片,花香陣陣,引得“蜜蜂花間舞”,引得“遊人花下戲”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園成熟的景象,從情入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師全情感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

2.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本文字裏行間藴涵着作者豐富的情感。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感情朗讀貫穿全文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説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以學定教,説流程】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文。”“減少是為了增加”是剪枝的學問,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教學的學問。本課設計時,我刪繁就簡,圍繞“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這條主線,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隨着“我”的'情感變化起伏,看剪枝、問剪枝、賞桃花、悟道理。整個教學過程,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引導質疑抓主線。

課文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用了“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一系列詞語,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學設計也是緊緊抓住文章的這個課眼。課伊始,複習聽寫課文中體現“我”心理變化的四個關鍵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指導學生讀出“我”不同的心理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我為什麼會有這些心理變化的?引導學生讀文理解,內化感悟,在隨着“我”的情感變化起伏中,共鳴共振,使之懂得“學問學問,一學二問”的道理。

第二環節,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滿懷好奇”

學習第一段,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你是從哪裏看出了的?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遠近聞名、總是、大、甜”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時王大伯出現在你眼前,你有什麼問題問他嗎?”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王大伯家的桃子為什麼總是那麼大,那麼甜?”

2.探究“一臉疑惑”

和作者一起滿懷着好奇走進王大伯家的桃園,看到的是王大伯他們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麼啦”、“幹嗎要把好好的枝條剪掉?”一連兩個問號,都充分表達“我“當時的着急、不理解、一臉疑惑。

3.探究“將信將疑”

理解王大伯解釋剪枝的原因的話語是文章的重點。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與文本進行對話:“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麼枝條?為什麼剪掉它?”、“王大伯,這些粗壯的枝條如果不剪掉行嗎?會有什麼後果?”“什麼叫“瘋長”?” 從而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對於王大伯的話,“我”是“將信將疑 ”,我“疑”的是什麼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麼?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剪枝動作的熟練,説話時充滿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畢竟耳聽為虛,沒有親眼見到,我只能“將信將疑”。

4.探究“又驚又喜”

“我”經常掛念着王大伯的桃園,不知道剪枝後到底怎麼樣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進了王大伯的桃園,看到了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老師聲情並茂的配樂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把學生帶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園,然後多媒體課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開的興旺景象,從而勾起了“我”對王大伯的話成為現實的熱切盼望。

夏天到了,該是桃子成熟的季節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進了王大伯的桃園。教師出示第五自然段,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找出這時的“我”看到的桃園景象,引導學生抓住“一棵棵、掛滿”體會桃子的多,從“光鮮紅潤,彷彿胖娃娃的臉蛋”體會果實的豐美。然後,老師不失時機地出示畫面,王大伯家果園豐收的景象使得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驚歎聲。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畫面的創設,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一個“啊”字,一個“!”,都充分表現出了“我”又驚又喜的激動心情。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之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我”為什麼又驚又喜,驚的是什麼?喜的又是什麼?感悟桃園的喜人的豐收景象驗證了王大伯的話。

“我又驚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時説的那番話,還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説了哪番話?其中又有什麼道理呢?最後再次回顧王大伯的話語,研討枝條減少了,結的桃子卻更多更大的對比關係,這就是剪枝的學問。

課文的思路與“我”的心理髮展變化過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課的教學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髮展變化過程,緊緊與課文內容扣合起來,引導學生把握情節,前後聯繫,領悟事理,循序展開。

第三環節,拓展延伸求學問

總結全文,其實果樹要想結出又大又多的果實,除了要剪去無用的枝條,還會摘去多餘的花和果,出示圖片,帶領學生走進果園,看看工人們是如何管理果園的(施葉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餘的花多餘的果、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質量等)。原來生產勞動中也藴涵着豐富的知識,為幫助學生加深對“剪去多餘枝條、增加果實產量”這個道理的認識,我設計了説話寫話練習:由於種桃能手王大伯家樹上結的桃子總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園參觀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較忙,請學生做回小小講解員,代替王大伯來介紹介紹摘花的學問、摘果的學問(兩個內容自選其中一個)。這樣舉一反三,學生對“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認知的深度。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處處都有學問,讀完全文,我讓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幾朵,開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學校花壇裏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來年會長出新枝條,開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計劃生育,減少人口,提高生活質量。例4:我們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三項規定後,我們的書包輕了,我們重複機械的作業少了,但我們的校園生活更豐富了,同學們參加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得更有興趣,發展更加全面了。……這樣的操作,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也是為了滿足孩子無限的求知慾,學生對“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們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學了課文之後,希望同學們像文中的“我”一樣,留心觀察,善於思考,勤於發問,去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贈送名言:“學問學問,一要學二要問。”“生活處處有學問,處處留心皆學問。”這一環節告訴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學語文,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業設計:

課後向父母、親戚、鄰居、朋友瞭解生活中還有哪些“減少”是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瞭解其他方面藴涵的哲理,並記錄下來,在班中交流。

《剪枝的學問》説課稿8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後一課《剪枝的學問》。 這是一篇記敍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到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二、設計理念和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設計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語文的重要特點是“情”,注重情感體驗是閲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從情入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師全情感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本文字裏行間藴涵着作者豐富的情感。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知道“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知的深度。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課堂行為,並影響和改變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學中教師通過文字信息“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等讓學生從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內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義,品味出字裏行間的意境。為此,我制定瞭如下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基本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剪枝是為了來年能收穫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能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三、設計特色: 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意圖 文本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本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學文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一)走進文本,感受人文內涵

1、複習導入,探究學文 課文中的“我”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誰能告訴我小作者三次走進桃園都看到了什麼?指名説後板書: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這個環節設計鞏固了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按照學生的意願來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 讓孩子們帶着“對這三次進桃園哪一次最感興趣,就去讀一讀,並想一想,為什麼最感興趣?”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着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體展示了“紅雲片片的桃園”,並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第———次去桃園,因為———”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説完整通順的話。 教師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問題簡單,又感到新鮮有趣,這一環節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這樣一方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為下一步的朗讀作好了鋪墊。

2、讀讀説説三進桃園,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園看到的情景,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後呼應,依次展開,有機地拓寬知識面。通過學生練讀、指名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點評。指導讀好“我”的話:“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朗讀的舞台,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能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麼枝條?(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語文是讀出來的。”這裏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同時讀、思、議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書中達到目標。 指導讀好王大伯的話,這裏關注弱勢羣體:我要找那個這堂課沒舉過手的學生回答。難道只要是粗壯的枝條就都要剪掉嗎?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生再讀課文全班交流。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合作學習,生生、師生互動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本環節給學生提供合作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麼?懷疑什麼?他憑什麼就相信呢?教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繫文本。 王大伯説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要驗證驗證就一起走進夏季桃園。自由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麼樣了?當小作者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他為什麼會吃驚呢?

4、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在學生了解小作者三個季節都在關注着王大伯的桃園,從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於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後,請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一讀,再次感受。 通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麼感受?想説的,想做的都可以談。我設計這一環節,意在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真正做到“課已畢,趣猶存”。

5、總結昇華 生活中有很多的學問,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善於思考的頭腦去探索,你一定能成為生活中有學問的人。這一環節告訴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學語文,樹立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昇華情感體驗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文本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考我從王大伯話裏悟出了什麼道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後聯繫自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道理,這樣操作旨在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對他們課內知識的延伸,也是為了滿足孩子無限的求知慾,更好地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用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聯繫實際説説“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 在開放的、自主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