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7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

在設計《倒推》課件時,本着的原則是簡約。無論我的教學設計多麼新穎,無論我的數學思考多麼前衞,無論我的使用的媒體技術多麼先進。呈現給學生的課件始終要能達到一目瞭然、豁然開朗的效果。

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課件內容。

例1的動畫設計力求體現真實。讓學生在倒的動畫演示中切身感受到兩杯水中水的增減變化的真實。“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兩杯水同樣多。”才能在學生的數學思考中有效頓悟出“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問題。可以説,這個問題之所以能夠迅速呈現出來,是因為通過課件對現實的真實反映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也滲透了倒推來源於生活、數學來源於現實的思想。

從生活中我們頓悟了一些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怎麼去解決呢?通過課件,把用畫圖和填表兩種數學方法將倒水的結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這裏的“200毫升”、“從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來的結果。再次通過課件演示,使學生又一次頓悟出:原來甲杯中的水應該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來乙杯中的水應該比200毫升少40毫升。這裏課件使用的妙處就在於將學生對整個倒推問題的思考過程進行了直觀播放,也真正體現了課件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支撐作用。

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掌控。課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幫助你實現這一目標。解決倒推問題可能有許多方法,但我認為,總有一種更具有“數學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課件將例2中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白:倒推問題還可以這樣解。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倒推問題的數學模型,為列式做鋪墊。

例1和例2比較的設計主要是滲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現在到原來。

試一試和練習的課件設計除了是教學重、難點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節約教學時間;(2)便於教學反饋、師生交流。另外,通過對練習題的分層設計,幫助學生鞏固倒推的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2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策略的第一課時。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轉化能把較複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把新問題變成舊問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教材71—72頁例1、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1—3題。

首先例1提供了兩個稍複雜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其面積是否相等。

教材引導學生將它們轉化成長方形再作比較,從而初步體驗轉化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化繁為簡的作用。然後再引導學生回憶運用轉化策略曾經解決過的問題,從而將以往運用的一些數學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強策略意識。最後“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1—3題分別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轉化的策略加以解決,從而深化策略的認識,提高靈活思考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要求,我以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知識目標:讓學生回顧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悟轉化的含義。二、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的經驗,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轉化技巧。三、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運用轉化的策略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獲得成功的體驗。

説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自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説教法和學法:

結合教材和教學目標我將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説教學過程:

遵循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開放性,本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設計思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3)教學例題,感知“轉化”;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數學是和生活密切聯繫的,課的開始,我先跟學生講了一個愛迪生和他的助手測量燈泡體積的故事。助手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計算燈泡的體積,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能很快的算出來,讓學生猜一猜愛迪生是用的什麼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小結:把燈泡的體積轉化成水的體積,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叫做“轉化”。通過故事情境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例題,感知“轉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兩幅圖,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幅圖的面積大小,並且提問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證明你的猜測?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配以課件演示。(將其轉化成長方形比較)對照課件我繼續追問:(1)第一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上面的半圓向什麼方向平移了幾格?(2)第二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左右兩個半圓分別按什麼方向旋轉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後,我又再次用課件演示“轉化”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和同學共同敍述轉化:第一幅圖把半圓向下平移5格後轉化成了長方形;第二幅圖把左右兩個半圓旋轉180度後轉化成了長方形;通過演示、回顧、敍述學生經歷了轉化的過程,豐富了感性認識,這時我又適時點撥: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形狀發生變化,面積不變,都轉化成相同的長方形,所以一、二兩幅圖的面積也相等。在“變與不變”的討論中,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轉化可以化繁為簡,能清晰地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在這個環節中,我未作鋪墊直接出示例題,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學生對圖形的具體轉化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感受轉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策略。

 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幫助學生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在完成了例1的教學任務後,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中,在哪些地方都運用到了轉化的策略?我先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回憶的內容給小組成員説説,然後全班交流彙報。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會聯想到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體積公式推導,分數、小數的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等等……我讓學生具體説一説推導過程。邊演示邊敍述,比如……課件演示一句話概括。為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我又追問:我們在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麼共同點?(把新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小結同學們的答案,並板書轉化的核心作用“化繁為簡、化新為舊”。這一環節的設計,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繫,大量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了轉化的應用價值。

 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轉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條練習。教學中我根據知識的體系,對練習的內容進行調整、歸類、重組,加強整合力求體現練習的梯度和層次。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刷新解決的能力。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重練習:一、“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練習;第二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練習。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我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對照課件一兩句話概括)

在完成以上幾道練習後,引導學生回顧小結,進一步體驗,通過平移和旋轉,我們把複雜圖形變個形轉化成簡單圖形,原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數學家路莎彼得説過的那樣:解題時,往往不對問題進行正面的攻擊,而是將它不斷變形,直至轉化為已經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數與代數”領域,我設計這樣幾道練習:首先出示一道分數加法計算題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學生感覺很麻煩。順勢提問我們還可以藉助什麼策略來化繁為簡呢?如果有困難,老師給一些提示:如果把這個大正方形看作“1”(點擊)。

這些分數分別表示什麼意義?教師配以課件演示。並強調單位“1”相同。

提問:求得是這些塗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轉化成一個什麼問題呢?引導學生説出從空白部分入手,把這個加法算式轉化成一個減法算式也能求出它們的和。

學生豁然開朗,這時我給這題再添上一個加數,加一個1/32,和是多少?要求陰影部分的和可以從空白部分着想,看來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數轉化成圖形,數形結合有助於思考,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使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時候的體會和感想。

我以為通過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數與形的轉化和結合,深化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其次,我還設計了這道練習,出示練習十四第一題,面對複雜的問題,學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有效地引導:(課件演示)

敍述:如果有4支球隊比賽,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決出2個勝者;第二輪再2個勝者比一場,決出冠軍。一共進行了3場比賽。

如果有8支球隊比賽呢,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淘汰了幾支球隊?(4支)第二輪再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又淘汰了幾支球隊?(2個)最後兩個勝者比一比,就決出冠軍。數一數,一共進行了幾場比賽?(7場)

那16支球隊比賽,決出冠軍要比幾場呢?(電腦演示:16支球隊出來)

面對學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問:如果從淘汰的角度,反過來思考,還可以選擇轉化成一道簡單的減法算式?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追問中,學生髮現還可以直接將問題轉化成16—1的算式進行解決。

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對練習進行重組,尊重學生的學情、巧妙地體現知識體系,呈現形式靈活、多樣。通過提問、交流,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練習實效,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多媒體的功能也在此環節中得以充分發揮,數字轉化為圖形或曲線轉化為直線,都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讓學生能頭、腦、眼、口、手並用,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1.數學文化滲透(曹衝稱象)

課的結尾,我會讓學生講一講“曹衝稱象”的故事,並指出曹衝是把大象的重量轉化成了石頭的重量。這樣的設計照應了開頭,同時也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堂再次拉向了現實生活,有利於學生自覺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後我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一句名言來結束全課。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華羅庚

意思是説,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一路平坦,而把簡單的問題轉化成複雜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3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

説教材:

這是第二次將《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為單獨的單元,在上學期教材已經安排了列表的策略,但是作為策略而言,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在低年段學生已經應用到了相關的策略,如列表、畫圖等。今天要教學的是畫圖的策略,一二年級學生就已經接觸了畫圖,三年級也學過用線段圖解題,學生也學習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具有畫圖的經驗,並知道怎麼求長方形的面積,這些都為今天的學習提供了基礎,為今天的內容服務。今天的策略教學主要想告訴學生畫圖也是一種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形成策略意識,為以後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較複雜的實際問題中,學會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的反思中,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對於解決問題的價值,體會到畫圖策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的策略。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學會用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次畫圖,以達成目標和突破難點

第一次畫圖:

出示例題,學生讀題,説説你知道了哪些條件,要求什麼?先讓學生明確條件和問題。可以根據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畫出示意圖。學生已經認識繪製過長方形,所以可以學生自己畫圖。展示學生作業,對比學生作業。

1、沒有數據的。

2、畫錯的。

3、標了條件的。

4、長度的比例。

學生修改,結合畫好的圖,説説圖表達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説説圖意,條件和問題。

要求原來花圃的面積,先要求出什麼?通過這樣的提示幫助學生分析思路,學生會説先求長、寬,這個地方是個難點,在學生回答時應藉助圖講解,老師順勢應把中間的線描紅。再指名説説,原來長方形的寬=現在長方形的長。看來,從圖上可以看到隱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對比文字和圖,用文字和圖都可以表述信息,在這裏你會選擇誰,為什麼選擇圖?突出兩點:1、一目瞭然,簡潔。2、可以讀出隱含的信息。在這裏第一次體會畫圖的價值。

第二次畫圖:

長增加了面積就會變大,那還可能有哪些變化?這個問題的提出既考查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學生讀題“試一試”,這道題和例題不同,剛才是增加學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塊,現在是減少,學生沒有接觸過,所以給學生一個半成品,已經標註了20米和減少的5米,學生獨立畫圖。畫好後結合圖完整地描述圖意。此時不再給孩子提示,由學生自己獨立解答,解答後讓學生根據圖自己完整的彙報解答思路。因為有了上次的基礎,學生理解此題會稍好些,所以這樣裏注意引導學生用兩種不同思路分析,即綜合法和分析法。從問題入手,從條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讓學生體會到畫圖的價值,這次是突出畫圖的優勢,感受畫圖的好處,再次體驗。同時比較兩道題,有什麼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題意不同,一個是增加長,一個是減少寬,但是都用了畫圖的方法。進一步感受畫圖整理信息。

第三次畫圖:

想想做做1

學生讀題,首先理解題目本事意思,幫助整理信息。怎麼理解“長增加6米,或者寬增加4米,面積都是增加48平方米。”這句話對部分學生來講並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來解釋。只有當學生對原題理解了才能畫出準確的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畫圖。畫好後,充分解釋圖表示的意義,特別是對“或者”這個詞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勢的方式學生理解或者。那這道題怎麼解呢?同桌互相説一説。之前兩題都是全班交流的,這次小組合作討論,互相學習補充。指名藉助圖彙報。這裏我們先求出兩個隱藏信息。用紅筆描出。這裏給我們找到了兩個隱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來畫圖確實給我們提供了方便,你覺得方便在哪呢?進一步體會畫圖策略的價值,提高應用意識。

第四次畫圖:

學生讀題,開放讓學生自己畫。學生可能的情況,肯定每種情況都是正確的。而每種問題都藴含一種方法。一邊塗色一邊理解方法。再呈現列表的方式。這題也給我們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哪個合適就用哪個,沒有固定的模式。學生可以採用合適的方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但是之前我們就有過接觸,展示教材前面的內容,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畫圖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解決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使題意簡潔,讓我們一眼看到隱藏的信息。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4

一、 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20xx新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説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

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方式,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與提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並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課知識,將為以後學習用畫圖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的基礎。

本人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同學們熟悉的學校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信息的全過程,再通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數據信息策略的價值,併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但一般處於無序狀態,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範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從條件出發展開思考,學會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具體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價值,發展分析、歸納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列表整理、分析數量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列式解決問題,體會列表這一分析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並能運用該方法、決策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教學難點

正確整理、分析數學信息,處理好數量關係,學會通過所整理的信息決策問題解你才能決的策略,並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六)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説教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用列表法篩選、整理有用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對同學們在面對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如何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分析其中的數量關係,最終解決問題提供了方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利用同學們的已知知識和生活經驗,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採用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直觀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本人在這節課中儘量充當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説學法

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採用獨立嘗試,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探索中鍛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同學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體會“做數學的樂趣”。

四、説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困難?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談話詢問同學們生活中遇到問題怎麼辦?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自然地引出課題。】

2、ppt出示同學們的英語兩次考試成績草表,讓同學迅速找出宗加豪的兩次成績,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亂的數據思想。

【設計意圖:成績是同學們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數,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找出本班同學的成績,大家熱情一下調動起來了。同學們參與體驗,通過比較,大部分學生化很長時間才找到宗加豪的兩次成績,而老師一張表卻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單後,分數全出來了,分數一目瞭然,花費時間簡短。為引出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課題作鋪墊。】

(二)出示學生學習場景圖,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圖:邁克在面對只有31分的試卷,擔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來。陳老師安慰邁克,只要你每次進步5分,你一定會考及格的,甚至是優秀的。

【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考試不及格對一部分同學來説是再平常不過了,讓同學們感受到事情好像就發生自己身邊,自己就是“邁克”,面對此景怎麼辦?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優秀是“邁克”的心願,也是穩定情緒的良藥,同時也為問題的提出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探索,領悟內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問題產生:假設邁克按照老師的要求進步,那麼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題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試分數,是一種借鑑和創新,同學們對考試成績最感興趣,對提高學習成績最有期待,從而抓住兒童內心世界】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並交流從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隨即整理條件及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表格整理篩選信息,小組合作交流。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條件分析問題,藉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關於如何畫表格,由於教學的側重點和教學時間關係,表格都是由本人課前製作好的。後面的練習題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製作的。

(2)引導學生觀察所填表格,小組交流表裏有些什麼,體會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麼意思?利用題目中的數量間的關係尋求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對問題解決的作用。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並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為了積累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感受列表的價值

(1)圍繞邁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這個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獨立思考解題方法,並在小組中討論。在此基礎上,集體反饋。

(2)引導學生用列式法進行計算對列表法進行檢驗,並比較列表法與列式法。通過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饋,使學生進一步認定正確的解題思路,結合學生反饋,教師隨即板書本題解法。

【設計意圖:列表法是整理篩選數學問題的信息的,在獲得問題的解決時,對於數量關係比較簡單的可以直接做出來,可以藉助列式法進行檢驗。對於數量關係複雜的要藉助列式法求解。其實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藉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單獨作為一種方法】

3、考試及格是每位同學的希望,那麼邁克第幾次才能及格?及格時的分數是多少呢?組織學生繼續借助表格整理數據,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

【設計意圖:考試及格是同學們所期待的,調動學生探究的慾望。同學們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藉助表格進行觀察、比較、討論思考其中的規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兩個五分、、、、、、】

4、成績差不要緊,只要不斷進步一定能提高成績,大家從陳老師對邁克的教誨中,悟出什麼樣的學習道理?這是一個開放式的提問,啟發式教學,人文教學,德育培養,培養同學們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一定能夠改變落後的局面。

(四)練習鞏固

1、“輕鬆練習”:本題是個開放式的題目。同學們平時大多是解答,這次是自己做主提問,發揮學生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散了學生思維。通過學生的回答,老師最後出示預設的問題,學生通過列表法解決問題。本課在求解一小時行駛的路程,如果改為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會更科學,更易理解。學生通過分組交流,相互監督,相互學習,鞏固列表法解題的方法和技巧。

【設計意圖:本題數量關係比較容易掌握,學生剛接觸到列表法,通過簡單題目來鍛鍊同學們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自信心。】

2、“更上一層樓”:細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對此有點陌生,圖片的插入是及時且必要的,增加同學們的感觀認識。對後面解題壓力的舒緩有一定的幫助。

細菌繁殖這道題也是通過列表法解決問題。不要列表也能解決問題,但是鞏固列表法練習以及例題講解,本人都是列表法與列式法分別出示,在講解時加以聯繫、對照。本題數量關係是已經變為倍數關係,難度加大了,而且解題思路是倒推法,同學們在剛開始有點無所適從。通過簡單的引導,同學思路打開。

本題最後提出的問題:從細菌繁殖的速度,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什麼?主要加強學生衞生習慣的養成,包括個人衞生,公共衞生。滲透科學知識,人文關懷,進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題的條件有兩個。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過條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與第二堆同樣多),怎麼理解此條件是關鍵,讓同學説出。那麼現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數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數量需要根據條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過此前知識的學習,此條件比較好理解、運用。而第一堆水泥數量是已知的,因此運用條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數量就迎刃而解。

【設計理念:本題數量關係是一環扣一環的,邏輯性很強,單純列表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需要通過深入的探討,小組交流合作,實踐創新才能解決。】

(五)小結

您天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理念:開放式題目,啟發式教學,讓每位同學都動起來,積極總結。在民主輕鬆的氛圍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六)作業

邁克需要通過幾次考試才能考到優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設計理念:考試及格了,大家都想優秀,,甚至100分,這抓住學生上進的心理,提高同學們探究熱情。可是本題如果通過常規列表法會很麻煩,表需要很長,同學再做題時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到老師的提示:還能通過列表法解決問題嗎?這是打破常規,破除思維定勢,有助於培養自主探究的好題】

五、説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決問題時,可以列式計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設計理念:簡明扼要,抓住重點,清晰明瞭。】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推法”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推法”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 ;再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法”的策略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運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和步驟。

教學難點:根據具體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教具準備:為了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具;

二、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力求借助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相結合的手段再現具體的生活情境,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觀察比較法、啟發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瞭解並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三、説教學過程

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學質疑,建立模型

導入課題我是這樣設計的:用多媒體出示老師從學校回到家的路線圖,同時提問:老師是怎樣從家回到學校的呢?通過説回家的路線,使學生體會“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隨之引出例1的教學,讓學生自學質疑,對於例1的內容,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讓學生先自己去學習,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你準備先怎麼辦?再怎麼想?怎樣推算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説出自己的想法,也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梳理自己的思路。這樣能幫助學生再次理順問題思路,初步感知倒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過在兩個杯子之間倒果汁這樣一個操作性強,過程清晰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初步理解並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的學生並沒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於是要進一步設計類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感知的方法嘗試自主探究這一策略,這一部分以學生的分析為主,讓學生相互補充,力求説具體,説完整。

(四)精講點撥,突破難點

引導通過比較解決這兩個問題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再次體會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確什麼樣的情況下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在學生充分理解後,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從而比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檢驗的思路又什麼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從現在到原來,是倒推的策略;檢驗的思路是從原來到現在,是按題意進行順推。

(五)矯正反饋 ,拓展延伸

俗話説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 六)課堂總結,課外運用

學生説一説本節課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再次重申學習的解決問題的倒推策略。

四、説板書設計(略)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練習體現了層次性,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上的這節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第一課時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和倒推等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在學習和運用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感受了策略對於解決問題的價值,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識。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增強策略意識,體會不同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價值。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並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的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弄清在有差數關係的問題的中替換後總量發生的變化。

下面,為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1)引導發現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用替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3)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擴大學生知識面,使每個學生穩步提高。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在課的引入部分,從替換的意義入手,出示《曹衝稱象》圖片,再現典型的小故事,喚醒學生潛在的與替換有關的經驗,一下子就扣住學生心絃,喚醒了他們頭腦裏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下面的探究過程做好了心理準備和認知鋪墊。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換的策略

1、課件出示兩道準備題與例1,讓學生通過比較題型,體會到什麼是用替換的策略解決的問題。

2、教學例1: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一是能夠由題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換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換成“大杯”;二是正確把握替換後的數量關係,從而實現將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意圖。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討論: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麼樣的關係呢?引領學生髮現替換的依據。根據這句話你能想到什麼呢?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

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把大杯換成小杯B、把小杯換成大杯

學生彙報時,教師同時多媒體演示以上兩種替換過程。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替換方法,進行計算。集體評講時,讓學生説説替換的方法,重點説明算式:720÷(6+3)中 “3”的含義以及720÷(6÷3+1)中“6÷3”的含義。

本課教學任務較重,為了讓學生堅信今天所學的替換策略是正確可行的,並檢驗例題1所求答案是否正確,因此要進行檢驗,這是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是教學中應該倡導的。

接着教師追問:在替換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替換”的策略:杯子的數量發生了變化,但總容量沒有發生變化。

三、拓展應用,鞏固策略。

1、課件出示改編題: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將“練一練”進行了改編,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改編的目的在於:不讓學生的思維中斷,繼續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替換。在兩個相差關係的量之間進行替換時,學生在上面例題的思維定勢下,比較難理解為什麼替換以後總量變了、總量是怎樣變的。通過電腦課件演示替換的過程,能引起學生關注替換後總量的變化,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學時,先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具體的替換過程,然後説説為什麼可以這樣替換。再獨立計算,集體評講,千萬別忘記檢驗。

2、討論交流:兩種替換的方法有什麼不同?我們要注意什麼?

帶領學生歸納認識出:當兩個量成倍數關係,替換時總量不變,數量會變;當兩個量成相差關係,替換時總量變了,數量不變。

四、拓展應用 鞏固策略

1、完成“練習十七”第一題

學生獨立解決,集體評講時,請學生説説體現兩個量之間關係的條件。接着用課件幫助演示替換的過程:邊演示邊説替換的方法,注意檢驗。

3、課件出示:“練一練”

將“練一練”作為習題鞏固相差關係之用。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評講。

五、總結反思,優化策略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策略是什麼?運用替換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你覺得需要注意些什麼? (學生總結反思)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對《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的設計,不足之處,由於剛接觸六年級教材,很多方面都考慮不夠成熟,敬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7

各位專家:

大家好!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列表和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價值已有了一些具體的體驗和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也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對信息進行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進行分析。

三、説教法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説學法

本節課讓學生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五、説教學準備

為了有效組織學生的探索和發現等學習活動,課前我準備了一套多媒體教學課件,併為學生準備了18根等長的小棍、表格。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分為四個板塊來教學:

一、創設情景,體驗列舉;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應用列舉,積累列舉技巧;四、總結延伸,發展列舉。

一、創設情景,體驗列舉

生活化、活動化的情景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

1、課前遊戲:飛鏢激趣

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活動化、與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請幾個精神飽滿的同學上來玩飛鏢遊戲。投中內圈10環,中圈8環,外圈6環。比一比誰最厲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現哪些不同的情況?你能一一列舉出來嗎?(教師順勢板書:一一列舉)

2、門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園兒童門票每張10元,小紅口袋裏有兩張5元,五張2元,兩張1元的紙幣。小紅怎樣付10元門票錢?讓學生列舉出幾種付錢的方法。

3、順勢揭示課題:一一列舉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今天我們學習這種策略解決新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設計了教學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環節共分兩個步驟進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例1,有一個畜牧場,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羣的牛羊,牧場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他非常納悶,該怎樣圍呢?

接着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動手操作:

(1)這道題有哪些信息,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2)根據所給信息,你能想到什麼?(圍成的長方形有什麼要求?)

這時學生獨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學生可以和同桌説一説。(教師參與討論)

2、佈置任務,小組合作

同學們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辦法把所有不同的圍法都找出來,用你喜歡的方式紀錄下來。如果有困難,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長的柵欄擺一擺。(寫好後跟同桌交流)

然後全班交流:説説你是怎樣找的,有哪幾種圍法?(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不同的寫法)

指出:為了看得更清楚,我們還可以列舉在表格中(課件展示),讓學生填表後進行比較學生的方法,你認為用哪一種方法比較好?為什麼?

教師小結:這樣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寫下來,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種不同的圍法。(課件)

最後讓學生比較:有序和無序的兩種,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有序,不重複、不遺漏)(板書)

通過我引導怎樣解決問題和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學生初步體會要知道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可以把各種圍法找出來,這樣,列舉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時,學生聯繫擺小棒的

過程進行了抽象思考,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接着讓學生討論王大伯圍的是羊圈,他該圍成什麼樣的長方形?為什麼?這樣讓學生通過比較長、寬以及面積,看看能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加強數學思維,同時介紹這是大數學家歐拉的定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對這一問題進行延伸思考,提高透過現象尋求本質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例2,豐富列舉策略

例題2比較複雜,先讓學生理解“最少訂閲1本,最多訂閲3本”是什麼意思,從而發現這類問題在列舉之前,先要進行適宜的分類。分類以後讓學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寫表格,教師説明表格的填寫方法,防止學生把只訂閲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裏,和訂閲3本的相混淆。這題裏訂閲2本是難點,要聯繫曾經學過的搭配規律。這道例題教學的重點是怎樣得到所有的訂法,突出思維的條理性和周密性。

三、應用列舉,積累列舉技巧

列表是列舉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練習時對學生説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來列舉。在學生做完“練一練”,展示各種列舉形式,體會列舉形式的多樣性,説明以後可以用自己認為最簡單的形式來列舉的出結果。然後把“投中兩次”改成“投了兩次”,讓學生體會到要先分類再列舉。這兩題的練習正好比較了簡單和複雜兩種情況如何運用好列舉法,鞏固了所學知識。

四、總結延伸,發展列舉

王大叔為了感謝大家的幫忙,想請大家去划船。我們班有48個同學,每條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種租船方案?這是下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多媒體營造出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交流、積極動手、開動腦筋、充分體驗,希望整個教學過程會成為孩子們探索數學的發展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8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9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課時。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説課:

一、教材方面:

縱向看:《數學課程標準》在確定課程目標時特別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新編的蘇教版國標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列表法、畫圖法、列舉法、倒推法、替換法、轉化法。這些策略既相互獨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來解決特定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運用時還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級的列表整理條件和問題以及畫圖這些策略。

需要説明的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則更注重學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學中,應該着力引導學生感悟策略的價值,領會策略的真諦,不斷提高對策略的本質認識。

橫向看: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畫圖和列表的策略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問題。“倒過來推想”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我認為通過教學這部分內容更多的還是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應用這種策略的意識,以達到不斷豐富學生數學底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過來推想”這一策略的價值及其適用性,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事物和數量的發展變化情況,從變化後的結果開始,

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知道什麼情況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和怎樣運用“倒推”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二、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方法鋪墊 二、探究新知 三、鞏固運用 四、思維拓展

(一)方法鋪墊:

首先請一名學生依次説説她上學時主要經過哪幾個地點,再請另一名學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會經過哪幾個地點?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價值,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着,出示練習十六中的第5題,讓學生們嘗試練習,因為這是學生們曾經練習過的形式,因此,雖然沒有學習本課,但對於學生而言沒有難度。

這樣的設計從學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帶着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為後面知識的新授打下堅實的伏筆。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討論中,我着重從變與不變着手,“當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後,兩杯果汁同樣多”,這樣一來,什麼沒變?什麼變化了?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根據“現在兩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來兩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還給甲杯;接下來,學生通過表格的填寫反思“倒回去”的過程;通過課件的演示,豐富了對“倒推”的感性認識。

在例2的討論中,首先讓學生感到,這道題雖然與例1不同,但都要從現在的數量追溯到原來的數量;接着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將題目中的條件及問題呈現出來;然後啟發學生逆着事情的變化順序推想:送出的應要回,收集的應去掉。這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當然,為了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道題還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師要及時點評,同時可以將另一方法作為倒推結果的檢驗。

對於兩個例題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倒推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運用時還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錄。

(三)鞏固運用:

這個環節的題目主要來源於課本,對於課本中的練一練,我把主要力氣花在指導學生體會數量變化的過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張”。現場讓學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張”。這樣,這道題的難度大大被降低了,學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變化過程,排出各次變化的次序後再逆着事情的變化順序推想出原來。

為了讓學生徹底理解本道題,我緊隨其後,將題目更改為“一半少一張”, 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對新知的理解,而且對倒推有了更深的認識,達到了把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練習十六”的1、2兩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策略的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思維拓展:

為了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得只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設計了以下的思維拓展。

一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下面這個問題:一羣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邊是一片睡蓮。一天,池塘裏流進了一些刺激睡蓮生長的化學污染物,它們可以讓睡蓮每天長大1倍。這對青蛙而言是個問題,一旦睡蓮覆蓋了整個池塘,他們將無處容身。如果睡蓮可以在50天內覆蓋整個池塘,第49天睡蓮會覆蓋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們對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馬光救人是將“人如何離開水”變成“水如何能離開人”;破冰船是將如何讓“從上往下施力”變成“從下往上施力”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倒推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説教學構思:

本節課的教學安排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的:

1、形成一種觀念——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本節課,我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策略的意識,對於國小生而言,在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形成的時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難度;同時在什麼樣的題目中運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學生的困惑。因此,藉助於已學策略——列表、摘錄,甚至畫圖,都成為幫助我們倒推的工具,在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進一步體現解決這類題目倒推策略的優越性。

2、突出一條主線——倒推。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注重將倒推作為解題的需要。從例題到練習,都是在突出這根主線,使學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對於這類題目,倒推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策略。

學生在由淺入深的練習中,以及在同一題多種方法的比較中,多次感受到這一策略的優勢,藉助於簡單明瞭的整理,不僅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內涵,而且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當然培養學生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不懈的努力。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9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國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策略意識。

本課時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題,一個試一試和一個練一練。例題通過引導學生將稍複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感悟轉化策略的便捷。然後引導學生回憶運用轉化的策略曾經解決過哪些問題,體會轉化策略可以化繁為簡,化未知為已知。初步形成對轉化策略的認識。試一試、練一練都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轉化,使學生體會到了轉化的價值。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擬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方法。

2、使學生通過回顧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是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結合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情況,我預設如下,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故事引入

藉助媒體顯示司馬光砸缸的畫面,學生討論這個故事中大家採取了怎樣的方式救人?司馬光采取了怎樣的方式救人?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找大人來救太慢,落水兒童可能有危險,換一種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兒童,司馬光真聰明。在我們數學研究的過程中,也常常把一種問題轉化成另一種問題。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轉化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初步體會轉化可以使問題更快得到解決。

第二環節: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層, 第一層:探索方法

藉助媒體顯示例題圖: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圖形面積是否相等,並在小組裏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

學生討論得差不多之後,指名交流。學生可能會説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此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先把圖中的方格線補畫完整再數;如果有學生直接説出分別把兩個圖形轉化為長方形,那麼就請學生來説説是怎樣進行轉化的,並根據學生説的情況在媒體上一步一步演示轉化的過程。

學生交流後教師再讓學生説説是怎麼才能更快的比較這兩個複雜圖形的面積的。從而明確是因為把它們轉化成了長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較。

這一層次,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同時教師利用媒體的演示,和語言的歸納,使學生明確地感受到了轉化的功能。

第二層:回憶價值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呢?

首先學生回憶,並先在小組裏交流。小組交流後全班交流,教師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選擇性的板書,當學生提出實例後,讓學生説一説轉化的具體方法。

接着結合板書,教師提問: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麼共同點?容學生思考片刻,若學生説不出來,就教師説:這些都是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已經解決過的問題。

那以後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可以讓學生説一説。

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轉化策略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體會轉化通常是把一個稍複雜的、新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已經解決的問題。

第三層:運用策略

1、媒體出示試一試中的算式,提問:這道題可以怎樣計算?這個算式有什麼特點?

學生觀察、交流,教師可以適當引導:這幾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別是幾個2的乘積。

接着媒體顯示算式右邊的正方形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和圖形,哪部分表示這幾個數的和,建立數形對應的概念。學生仔細觀察兩者間的聯繫,明確,原來的算式可以轉化成1-1/16進行計算。

2、媒體出示練一練方格紙上的兩個圖形,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右邊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計算,交流時説説是怎樣想的,運用了什麼策略。

根據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同學們這是把稍複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的圖形。

此環節通過引導學生解決不同轉化類型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轉化的策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從多角度靈活地分析問題。

第三環節:拓展練習 鞏固策略

第一層:基礎練習

1、P74第2題,學生填好之後説説是怎樣想的,説出轉化的方法。這裏我藉助媒體演示重點引導學生討論第3小題。

2、P74第3題,學生先説一説怎樣轉化再計算。

第二層:綜合運用

1、我改編P74第1題,16人蔘加乒乓球單打比賽,單場淘汰制,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才能產生冠軍?先幫助學生理解單場淘汰制的含義。學生思考片刻後如有學生能説出來,就讓他説完之後媒體再顯示圖像,如沒有學生能説出來,就先顯示圖形,再引導學生思考:產生冠軍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場。

2、在此基礎上作一個變式:如果16人蔘加的是雙打比賽,也是單場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場才能決出冠軍呢?

先讓學生思考,然後再交流。要説明白16人蔘加雙打比賽,每2人一組,分成了8組,要淘汰7組,所以要進行7場比賽。

3、媒體顯示一個不規則金屬零件,要測量的體積,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學生交流方法,最後教師肯定轉化的策略

整個練習過程,從基礎的模仿訓練到生活當中的綜合運用,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從多角度靈活的運用轉化的策略,確定轉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環節:全課總結 感悟策略

組織學生説説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策略,這種策略有什麼優勢

學生交流、互補,明確運用轉化的策略可以把問題化繁為簡。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二、説教法

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定解題思路。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並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當假設與實際結果發生矛盾時該如何進行調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説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顧策略:昨天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策略來解決問題?

板書:畫圖、列表、倒推、替換

2.提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揭題)

二、新課:

1、出示例題。全班42人去公園划船,一共租用了10條船。每隻大船坐5人,每隻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隻?

提問:你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各種假設:

假設10只都是大船

假設10只都是小船

假設5只大船,5只小船。

2、藉助畫圖,初步感知調整策略

談話:剛才同學們提出了三種假設,下面我們先來研究假設成同一種船的情況。

(1)討論畫圖: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們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什麼策略來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隻呢?學生回答:畫圖

你準備怎麼來畫呢?引導學生:用簡明的符號來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圖)每隻船坐幾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調整:

發現矛盾引發思考: 問題1:假設10只船都是大船,從圖上我們發現什麼問題呢?(板書:多出8人)

追問:為什麼會多出來呢?

引導學生明確:當我們把10只船都假設成大船時,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當一隻小船被看成大船時,每條船會多出2人,所以會多出8人

藉助畫圖,研究調整:

問題2:那多出8人需要怎樣調整?(板書: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後再圖上畫一畫。 集體交流:畫法,上台展示並讓學生説説想法

追問:你是怎麼想到把4條大船調整為4條小船的呢?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調整策略:一條大船調整成一條小船會少了2人,每劃去2人就相當於將一隻大船替換成了一隻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個2人,所以要把4條大船調整為4條小船。

3、藉助列表,再次感知調整策略

談話:剛才我們藉助畫圖找到了調整的策略,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們還可以藉助什麼方法來尋找調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觀察書上P91頁表格,發現什麼?

(2)藉助表格調整:

填入假設,發現矛盾:假設5只大船5只小船,就會比42人少2人(板書少了2人)

引導思考,表格調整:還少2人,也就是這2人還沒坐上船,那要讓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數量應該怎麼調整呢?先想一想,然後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組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學生展示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調整為大船。一條小船調整為一條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調整為小船4條,大船6條。

4.還有其它方法嗎?想一想,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5、檢驗結果

想知道結果是否正確怎麼辦呢?你有辦法檢驗嗎?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65+43=42(人) 這是對什麼進行檢驗?如果還需要對船隻進行檢驗怎麼辦呢? 6+4=10(條)

6、小結策略

同學們,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板書:1.假設2.調整3.檢驗)

三、練習:

1.練一練第1題:

要知道雞和兔各有多少隻?我們可以怎樣來假設呢?(學生提出各種假設) 讓學生完整説一説,是怎樣畫圖、調整,來推算出結果的)

2. 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估一估:可能會是各幾塊?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會出現畫圖和列表兩種,這時可以讓學生選擇,並説説為什麼你們都選擇列表的方法?

五、小結反思,分享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什麼收穫呢?

六、鞏固提高

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板書: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九冊(蘇教版)第94頁例1、及相關練習。

2.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通過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對信息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對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行分析 。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操作、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列舉的策略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的接觸,只不過是沒有加深認識。本班學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舉的策略,對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條理的解決,這時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師的引導了。

三、説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學法,學法裏體現着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上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加以敍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佳境。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例題的探究中,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例題之後,出示練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有利於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四、説教學準備。

我為學生準備了課件,每組3張表格、一捆小棒,。

五、説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一)激趣導入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這裏首先説激趣導入:從學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過幫王大叔,激勵學生去設計方案。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究例一。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生活中去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下一步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悦。

1.動手操作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交流討論該怎麼擺?從中知道圍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分工合作,邊擺邊填表一。學生在無序的排列中,從中感悟到要想圍出花圃,就必須要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先自主動手操作,讓學生整體感知方法的多樣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數學問題,是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裏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及時引導需要幫助的小組。

2.展示策略

學生操作完成後,我使用多媒體把學生彙報的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出示完整的表格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一一列舉”時的“有序”)。讓學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重複和遺漏,為後面的有序列舉教學做好鋪墊。

3.提升策略

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示表格,讓學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這裏老師只是引導,而學生才是發現這種策略的主體。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設計意圖:利用表格這一步驟既是加深對“一一列舉” 策略的理解,又是對“一一列舉”形式的優化。)

4.比一比優化策略

讓學生在操作,畫圖,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適的,達到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現規律

通過表格讓學生去發現規律。這裏鼓勵學生多説,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再適時引導。(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在發現新的知識,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

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請學生到前面彙報講解。(設計意圖:通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進一步感知一一列舉的策略,領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後是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件)

1.這裏再次出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網站更新,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條理化,把生活的問題數學化,真正達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7.講解科學家歐拉的故事鼓勵學生,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這問題中學生髮現了正方形,那麼就引導學生髮現當週長一定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全課總結

這裏出示課件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於運用。找出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回憶總結,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以及應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評課記錄

姜堰區實驗國小三水校區 遊曉暇

秦彩豔:

教者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能緊緊圍繞目標,依託教材展開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學中,能充分利用例題情境,學生通過擺一擺、圍一圍、看一看、畫一畫、説一説等有效手段,發現一一列舉策略的價值,在列舉的過程中能注意不遺漏、不重複。

曹衞琴:

遊老師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始終圍繞問題展開。讓學生結合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議一議等手段,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啟發了學生思維,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似行雲流水,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明顯。

閔愛芳: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留給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聽了遊老師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感觸很深。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操作、畫圖和列表來解決問題,對這些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 一一列舉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教者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找到適合的策略。

周健: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遊老師無論是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梅:

遊老師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是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從已有的信息中去發現問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所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柵欄圍長方形花圃,有幾種圍法?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遊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譚紅海:

這節課,老師注重培養孩子靈活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動手操作,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説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現問題,並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孫亮:

教師在例1探索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拓展。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及時搜尋各種教學資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確在一一列舉時遇到情況複雜的必須先分類,在有序的一一列舉。最後指導學生藉助表格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小結揭示“一一列舉”。這樣學生接受起來順其自然。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2

我教學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過來推想第一課時。

説教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過來推想”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通常情況下,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發展、變化後的結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狀態,便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加以解決。

根據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1、使學生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重點:有序摘錄條件再有序倒過來推想

本節課的難點:讓學生體會還原策略的價值,並主動運用還原策略解決相應問題。

本節課的關鍵: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倒過來推想應從後往前推,要先倒推後發生的事情。

我認為本節課在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例2條件的整理以什麼形式呈現最有利於學生接受,最有利於學生對解題技巧的掌握。

説教法:

本節課我通過課件展示再現具體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通過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説一説,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性和教師引導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與摘錄條件的策略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我認為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主動自學,課堂上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才是我想預期達到的。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多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的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説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讀題默讀題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瞭解“倒過來推想”的策略,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合對教材的改動,説教學過程:

導入我準備了兩個環節:1、説正反話,如雪白(白雪)、我想你(你想我),初步感知正反。2、根據我從南京曉院附小回家的路線,提問:老師怎樣從家回到曉院附小呢?通過説回家的路線,使學生體會“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價值,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學例1之前,我先對五年級各班的個別學生進行了調查,知道五年級的學生對於這樣的題目已經有所瞭解。那對於有甲、乙兩個緯度的倒飲料問題,我是讓學生先觀察不公平,那怎樣才公平呢?體現現在兩杯果汁同樣多。再讓學生想象還原,體會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該怎樣思考。接着讓學生根據剛才的操作、結合書上的流程圖填寫表格,並説説每一個數據是怎樣想的?填完表格,讓學生結合表格列式計算,並追問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之後進行總結。對於書上“在小組裏説説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我覺得在這讓學生進行策略總結,不太合適,因為例1教學的是一次還原,還不是倒推法的典型範例,我的設想是讓學生在有大量的感知基礎上再總結策略。所以我對小結的設計是這樣的:在完成這道題目時,你先思考或算的是什麼?怎樣推算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這樣的小結能幫助學生再次理順思考,掌握解決一次還原問題的方法。

對於例2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整理信息,在整理過程中,我發現主要有兩種整理,一種是純粹對已知條件的有序摘錄:原來?張→又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還剩52張,另一種是含有加、減符號形式的有思考整理:原來?張→+24張→-30張→52張。我個人認為既然整理了,那就整理到位,純粹的摘錄條件的整理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整理等於把已知條件又抄了一遍,如果遇到像“練一練”這樣的題目:小軍收集了一些畫片,他拿出畫片的一半還多1張送給小明,自己還剩25張,小軍原來有多少張畫片?那用摘錄條件的整理會出現錯誤:畫片的一半→多一張,其實是再送一張,不是多一張而是減去一張。如果用有思考的符號形式整理會好一些,整理成:原來?張→÷2→-1張→25張

除此之外,用含有符號的整理形式更節約時間,更簡便。所以我讓學生在體會有序整理的基礎上,對這兩種整理進行比較,優化含有符號形式的整理。整理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得出要倒回來,這時要提醒學生倒回來也要有序,從後往前倒,先倒推後發生的事情。在學生會整理、會倒回來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式計算,並探討怎樣驗算。在這裏,我把驗算提前了,我認為如果兩種方法的答案一樣,其實就是相互驗算了,那代回原式的驗算就是多餘。驗算之後,讓學生想一想有沒有別的方法,説説想法。之後總結策略,並讓學生説説倒推法是從哪入手,怎樣倒、怎樣推的?用倒推法解決的問題有什麼特點?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國標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説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用畫直觀示意圖的方法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畫圖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並在畫圖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比較複雜的面積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畫圖整理信息的全過程,再通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畫圖整理信息的價值,併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因本身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雖有一些分析類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但一般處於無序狀態,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範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在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畫直觀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所畫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②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對於解決問題的價值,體會到畫圖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

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學會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圖形面積增加或減少的情況,幫助理解題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二、教法學法: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通過學情分析,我準備用以下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探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創設情境迎合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二)、整理分析主動參與。

數學活動是學生認知的基礎,能力形成的温牀,新課標也指出,解決問題的活動價值不侷限於解決問題,更在於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體會到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學以致用,形成策略。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只有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體會到它的作用和意義,從而內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説教學程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三部分展開學習。

(一)問題導入,激趣引新:

課始直接揭示課題讓學生明確本課所學的是什麼。接着設計一個遊戲環節:一個會變動的長方形,只要你來發令,它就會變大或變小。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學生通過遊戲活動直觀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變化與它的長、寬變化有關,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自主嘗試,體驗策略:

1、教學例1

(1)組織學生觀察題目,怎樣能將題中的條件和問題表達得更清楚?引導學生想到畫圖的策略。

(2)教學怎樣畫圖。學生先試畫,接着教師示範畫,然後觀察所畫的圖找到這兩個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最後看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

例題的關鍵是處理好讓學生想到畫圖、畫好圖、用好圖和感受畫圖的好處。充分突出畫示意圖對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步形成主動運用策略的積極心向。

2、教學試一試

(1)此題是例題的一個簡單變式,即由長的增加變為寬的減少。在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熟悉畫示意圖的方法,體驗策略的運用過程。

(2)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兩道題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找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上的共同之處,進一步明確解決有關圖形問題時,可以用畫圖的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為學生創設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生經歷兩次“畫圖整理—討論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動過程,初步體會了用畫圖的方法整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增強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鞏固練習,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題。此題與例題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要根據假定的變化情況先分別求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裏要信任學生,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基於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已有體驗,獨立解決問題。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題。此題不再求原來長方形的面積,而是求長、寬變化後增加的面積。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正確畫出示意圖。為了較好地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將此題與剛才一題進行比較:同樣是長方形的長、寬變化,它與剛才一題有什麼不同?這裏突出此題是長方形的長和寬同時在變,學生在這個基礎上再來畫圖就容易多了。同時這題還有一個難點就是一題多解。要讓學生充分利用畫好的圖仔細觀察,找到不同的解題方法,在此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他們結合示意圖詳細説明是如何計算的。在完成上述幾道題目後,讓學生對整個的解題過程進行反思,從而再次突出畫示意圖對解決有關面積問題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感受策略的價值。

3、最後安排了判斷練習。

既是對有關面積問題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學的畫圖法的延伸。同時也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設計意圖:

我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通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以上只是我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比較順利。但有一點是我沒有預想到的:有一位學生在解決試一試這題時就出現不同的解法,可見我們老師在備課時應儘可能將會出現的問題都預想到,避免到時出現意外。其次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做數學的樂趣”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首先説説我對教材的理解。這部分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我們學習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這為我們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而本節課將為我們後面要學習的解決更復雜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人人都要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根據這一理念,聯繫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定解題思路,並有效解決問題。

2、技能目標:讓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説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於:理解並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運用假設策略要理清楚新的數量關係。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了達到這一要求,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將運用啟發式教學、複習引導教學、講授法、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他們去感悟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妙處。

五、説教學程序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鋪墊,引入課題

首先,我向學生展示兩道關於果汁的問題,這道題目是根據教材中的例題改編過來的。讀題並提問:“同學們,你會解決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根據題意分別列出算式後,引導學生提問:“你能説説每一道題目都是根據什麼數量關係式列式計算的嗎?(學生積極思考後,回答問題)接着提問:“每一道題目中都有幾種類型的杯子?”接着指出:只求一種杯子的容量是比較簡單的。

然後,出示例1,先讓學生齊讀題目,體會和上面兩道題目的不同。接着,比較兩道題目的異同點,培養學生審題與表達的能力。根據題目的異同點引出課題,今天就來學習解決這類含有兩個未知量的實際問題的策略。通過改編例題也會學生解決例題提供了一種思路,為下面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個環節: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解決這道題目似乎有些困難,先和學生一起分析一下題意,找出兩個數量關係式。

然後讓學生根據數量關係式再聯繫以前的知識,討論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學生的思路可能有:第一種:列方程,讓學生説出怎麼設未知數,設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則大杯的容量是3x毫升。第二種:畫線段圖的方法。引導指出一般我們先畫單倍量。小杯共9段,大杯共3段。第三種:全部換成小杯,一個大杯就可以換成3個小杯,一共9個小杯。學生只要説出思路即可,然後事實總結三中思路的共同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學生能夠發現:都是把兩種杯子轉化成了一種杯子(小杯)。根據學生們的發現,可以指出:像這樣把兩個未知量轉化成一個未知量的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策略假設,運用假設策略可以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進一步揭示課題。

接下來,讓學生打開課本69頁,任選其中的一個思路解決這個問題,填寫在書上,並提醒學生要檢驗。教師巡視,觀察並引導學生的解題方法。學生完成後,選擇使用列方程和畫線段圖的學生説説解題過程。因為這兩種方法是以前學過的,這節課就一帶過過,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解決一個問題有很多方法,起到活躍學生思維的作用。而本節課的重點是第三種思路全都換成小杯,也就是假設全是小杯,需要重點講解。根據課件輔助教學運用假設全是小杯的解題思路和過程,提供給學生一種思考過程,因為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請了3位學生按照該思路想一遍,然後再讓全班學生想一遍。思路比較明確了,學生比較容易的根據思路列出算式,教師根據學生想法板書解題過程,以及檢驗過程。學生容易忽略檢驗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醒學生養成檢驗的好習慣。

提問:剛才假設全是小杯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道題還可以怎樣假設?讓學生不能只滿足於解決問題,還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設解決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想到還可以假設全是大杯。同樣,根據課件講解思考過程,這一遍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説,自己想,獨立完成解答。

第二環節:歸納整體,提煉策略

講完例題後,及時回顧整個例題,總結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步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假設策略。根據剛才解題的過程,一步一步地總結出5個步驟,第一步,分析題意,找到數量關係,發現要求兩個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設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設,假設全是小杯或假設全是大杯,把兩個未知量轉化成只有一個未知量的問題。第三步,根據假設,調整數量關係,使數量關係變得簡單。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檢驗反思。

第三環節:運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練一練,及時鞏固新知。練一練是和例題類似的題目,於是我要求學生根據剛才總結的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去思考並解決這個題目。這道題可能對一部分學生來説還是有些難度,於是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題意,讓學生找到數量關係。接下來的4步就由學生獨立完成。第2步時提醒學生假設全是什麼更方便解題。一些學生會模仿老師的解題步驟完整得做完這一題。這就説明他們學會了運用假設策略。通過本題提問為什麼不假設全是桌子,讓學生明白在做假設時要選擇方便解題的那個假設。

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過假設策略。讓學生先回想一下,國小生的聯繫知識能力並不強,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來。於是,教師讓學生觀察老師想出來的,讓他們判斷一下是否運用了假設策略,進一步加深對假設策略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聯繫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有用新知聯繫舊知,讓自己的知識成為一個體系的意識。

第四環節:運用策略,闖關練習

簡單總結一下所學新知,設計三個題目,考察學生掌握情況。題目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第一關,填空題,有一個是看圖填空,題目比較簡單,學生基本都能通過,這便增強了學生的信心,提高了繼續闖關的慾望。第二關,稍有難度,但題目中提供瞭解題思路,根據解題思路,多數學生可以正確解答出來,啟發學生課下運用第二種假設解決該題目。第三關,圖文題目,先讓學生從圖中讀出有用的信息。然後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用獎品激勵大家認真完成,並找出運用不同假設策略解決問題並且書寫完整和完美的學生,放到展示台上供大家學習。

第四個環節:歸納小結

提問:今天你有什麼收穫?通過學生自己歸納,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的策略

兩個未知量 假設 一個未知量

複雜 簡單

假設全是小杯 分析題意

共有:3 1+6=9(個)

小杯:720 9=80(毫升) 作出假設

大杯:80 3=240(毫升)

檢驗:80 6+240=720(毫升) 調整關係

80 3=24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 列式解答

容量是240毫升。

檢驗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國標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2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説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並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課知識,將為以後學習用列表等方法來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的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教材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信息的全過程,再通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數據信息策略的價值,併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但一般處於無序狀態,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範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①通過創設生活情景,藉助生動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研究內容,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信息;還會通過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②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提取信息,發現問題,列表整理條件,解決問題的知識獲取過程,從中培養學生蒐集信息,整理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③通過對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列表整理、分析數量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列式解決問題,體會列表這一分析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並能運用該方法、決策、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整理、分析數學信息關係,學會通過所整理的信息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教具學具:圖書,字典若干本及多媒體課件等。

二、説教學程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3部分展開學習。

(一)聯繫生活,激趣引新:

課始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新學期購買文具用品的情況,瞭解學生購買的物品數量、價錢等信息,並出示如書上65頁主題圖中的相關條件。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類似歸一的實際問題生活中素材很多。學生在生活中也有購物的經驗,用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二)合作探索,

領悟內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並交流從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自主提可以解決的問題。藉助學生可能提到的“小華用去多少元”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隨即整理條件及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生成如書本65頁上的表格,併合作填寫。

(2)引導學生觀察所填表格,小組交流表裏有些什麼,體會個人買的本數與用去的錢數是緊密聯繫的數量,尋求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對問題解決的作用。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並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為了積累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感受列表的價值

(1)圍繞“小華用去多少元”這個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獨立思考解題方法,並在小組中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全班反饋。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可能從買3本用去18元這組數量,求出每本筆記本的價錢,從而求出小華買5本用去的價錢;或直接從小華買5本需要的錢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價錢。結合這些反饋信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列式計算出問題,並組織學生交流反饋,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引導學生對計算的結果進行檢驗。通過不同檢驗方法的交流反饋,使學生進一步認定正確的解題思路,結合學生反饋,教師隨即板書本題解法。

(3)教師提出“小軍用42元買筆記本,能買多少本”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將這題裏的有關條件和問題獨立整理成表格。並再組織反饋,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學根據小華的有關信息來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據小明的相關信息來整理。)組織學生辨析,判別;再組織學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獨立解答,小組交流展示思維過程。教師板書不同的解法。

(4)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兩道題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找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點。在學生充分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全班反饋,並組織學生獨立填出66頁括號裏的數,(即數量和價錢的對應圖)然後引導學生説説自己的發現。針對學生呈現的各種信息,組織學生及時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隨即小結解題規律。

【設計意圖:教師為學生創設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生經歷兩次“填表整理—討論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動過程,初步體會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增強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鞏固練習,深化發展

【設計意圖: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通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1、把書本66頁的“想想做做”

第1題通過具體情景呈現出來,練習時,教師先出示5本一模一樣的字典,組織學生測量出5本的具體高度;再出示15本摞在一起的這種字典,引導學生思考並交流可以解決的實際問題,接着用多媒體出示一摞顯示具體高度的這樣的字典,引導學生自主提可以解決的問題,並在小組中交流反饋。根據所提問題組織學生獨立列表整理條件,自主解答並組織小組交流是如何依據列出的表格進行思考的。

通過這樣一個生成性的活動情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從中也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2、準備安排書本“想想做做”

第2題,書上的這題,是在歸一問題的基礎上帶出的歸總問題,對於類似歸總類的實際問題,教材並沒有安排例題,而是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價值。

練習時,考慮到填表可能發生的問題,先組織學生觀察畫面,並帶領學生到情境圖裏尋找數學信息:有哪幾種球,哪些球的單價已知,哪些球的單價未知;老師帶的錢正好夠買什麼球,可以買幾個等。然後再組織學生獨立填表整理,探究發現數量之間的關係,小組交流反饋信息後組織學生獨立解答,板演校對解題思路。

3、安排“想想做做3、4”兩題。

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樣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種。書上的這兩題沒有提供表格,

練習時,先組織獨立審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然後組織小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學生可能把題目裏的條件和問題看在眼裏,想在腦裏,在無形的思維活動中整理;可能在題目上勾勾畫畫進行整理;也可以通過摘錄信息或列表進行整理。教師針對上述信息,及時小結反饋,從中凸現出列表整理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後讓學生藉助自己喜歡的整理方法列式進行解答。

此題通過反饋不同的整理方法,舉一反三,逐漸提升學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領學生逐漸進入無形整理的境界。

三、教法、學法

以上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做數學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