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01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琵琶行》説課稿

《琵琶行》是新課標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

一、説教材本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的敍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敍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憲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説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1、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欣賞並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閲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二、説學情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敍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説教法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適合學生審美的特定情境,培養學生接納美的胸襟。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教師範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語、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後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

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於什麼描寫?

b,從這裏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此部分。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為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麼特點,舉例説明。

4、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學生通過討論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

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

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

c,側面烘托的手法。

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一文中説:“文字是一座橋樑。橋的這邊站着讀者,橋的那邊站着作者。通過這座橋,讀者與作者見面,不久見面,並與作者的觀點相契合。”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體會作者的“三感”來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題的內涵。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第一次感悟問題:你從哪裏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琴聲時怎樣的心情?

這兩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通過環境描寫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繫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裏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麼?c,為什麼詩人説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瞭文章的主題,重點分析詩人和琵琶女的四個相似點:都是從京城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人,都有從榮至衰的遭遇,都懷有滿腹的“幽愁暗恨”。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愛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後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三)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説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課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閲讀和鑑賞這類文章的能力,選取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於鄂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全文,初步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讓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