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9.43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真菌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真菌説課稿

真菌説課稿1

一、説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節中,教材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後例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説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

三、重難點:

能説出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體驗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

四、説教法學法:

1、分析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如果沒有它

自然界將會是什麼狀況?

由學生分析回答。

2、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回答,教師糾正補充。

(板書)作為分解者參加物質循環

3、由學生課後培養的腐爛的水果和長毛髮黴的麪包,具體分析細菌和真菌是怎樣分解麪包、梨等物質的。最終的產物是什麼,意義何在?

4、從學生身上或學生身邊所發生的細菌和真菌使人或動植物致病的例子説起,列舉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危害,指導學生積極預防。

(板書)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5、通過一些實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共生的現象和概念及共生對動植物、人和環境的好處。

6、指導學生閲讀課後材料“以菌治蟲”,並結合共生現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板書)與動植物共生

7、引導學生討論和評價三個實驗方案,選出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説明問題,並説明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道理。

真菌説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首先,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節。 國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該章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描述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同時倡導學生學會培養細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學方法。用培養基培養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認識細菌很真菌是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這對於高中生物教學中將涉及的“菌落”“培養基”和“接種”等重要的生物術語會起到鋪墊的作用。這一節也對下面學習細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的實驗探究中,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細菌和真菌就在我們身邊,而且無處不在,從而更深的認識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根據課程標準我的授課思路也基本按此展開。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八年級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説出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佈特點

2、能力目標:探究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積極參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及時交流經驗,體驗與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動的樂趣。

説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國中生物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很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條件。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培養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操作過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細菌和真菌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教學難點:利用事實説明細菌很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難點的依據: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説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現學生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八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身邊發生的現象,發展思辨能力,關注學生心理狀況。教師在活動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小組討論法: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説學法

學習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理論依據: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各項活動安排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複習上節學習的內容,並簡單提問。(5分鐘左右)

導入新課:(2~3分鐘)通過直觀觀察的方法進行導入。事先準備一個長毛的的饅頭,拋出問題,饅頭上長的是什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最終揭示饅頭上長的是青黴的菌落,那麼什麼是菌落?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講授新課(30分鐘):

(1)通過導入引入課本66頁菌落的概念,讓學生仔細閲讀67頁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區分PPT上哪些是細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導學生仔細閲讀67頁科學方法中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出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五個步驟。

(3)在理解五個步驟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完成68-69頁探究實驗,並分別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實驗的過程,並請同學進行互評,最終通過教師進行總結探究實驗流程。(4)通過探究實驗引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條件,並讓學生在70頁勾畫出相應的重點。

(4)教師進行課堂總結,把本節的重點,再次強化。

(5)在課堂小結的基礎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檢測和課後練習。

(6)對自我檢測和課後聯繫所表現出來的的問題進行解惑。

(7)最後理論聯繫實際應用,請同學自行列舉出怎樣的環境含有細菌和真菌多,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可以防止細菌和真菌的侵染,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板書設計: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觀察菌落

2、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温度;有機物 4、佈置作業:針對八年級 年級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佈置的作業是:完成課時練第五節的基礎滿分練和提能測試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是根據 八年級 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識規律,採用直觀教學方法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了教學。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探索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並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真菌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佈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瞭解身邊的生活環境,並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説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嘗試採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四)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二、説教法

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閲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説學法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後組織各小組彙報交流方案。

四、説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提前一個課時佈置探究實驗,讓學生設計《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並進行小組分工。設計實驗計劃,並按計劃實施實驗。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初步的小結,得出初步結論。

(二)、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相結合。

(三)、教學步驟:

導言觀察講述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綜合總結練習

(四)、板書設計:

真菌説課稿4

一、教材及學生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是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節,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八年級年級學生,八年級年級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方面尚有點欠缺,課外知識也不夠豐富。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慾念,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能夠和老師配合,可以通過師生互助,不斷的在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過對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對於人和動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處。但是,對於正確認識細菌和真菌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價值,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係,同學們瞭解的還不是很多,還存在一定認知缺陷,本節重點從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進行學習。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對這方面的瞭解,旨在體現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表明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感性認識以及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

(3)舉例説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係及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做發酵實驗和嘗試製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通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過學習和應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項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

(2)關注基因技術在醫藥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舉例並嘗試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作用以及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方法是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食品的原理是這節課的學習難點。八年級學生還沒有接觸化學課程,缺乏對於微觀物質的感性認識,所以對於抽象的原理是難以理解的。

二、教學策略

我設計本課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較強,容易使課堂教學變成知識點的堆砌,從而顯得枯燥乏味。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參與、積極互動”的原則,倡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

設計意圖:本節課從“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有助於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讓學生體驗知識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教學方式。我認為生物教學,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主動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學生的大腦,釋放學生的四肢五官,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內容,愉悦地進入自我學習中, 從而自覺地探究,提升認知水平。既可以使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又實現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斷超越。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遵循從理性到感性的認知規律,創設媒體情境、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在情境學習中討論研究,達成共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到活動中來,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在活動中理解知識,在活動中應用技能,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提升認知。

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組成部分。課內介紹人類在食品製作與保存、疾病防治與藥品生產以及環保等方面對細菌和真菌利用。本節從日常生活中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的關係講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們與食品製作的關係,然後又分析了細菌和真菌與食品保存的密切關係。這兩個方面都是與人類的“吃”有關的,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同學們會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然後,教材又由淺入深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疾病防治的關係和細菌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高度,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觀念:細菌和真菌與我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關係,課外安排學生實踐活動“製作發酵食品”,收集資料(抗生素今昔和藥品説明書),調查本地人們在處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對細菌的利用情況。從而產生對細菌和真菌的研究慾念,求知慾念。

三、教學程序:

基於這樣的教學策略,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2、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瞭解,讓學生“行”動

3、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4、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情引趣,讓學生“心”動

在第一環節中,我是這樣展開的:“在我國的漫長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句都與酒有關的。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現在眾所周知的國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譽五湖四海。同學們課前在家長的幫助下都嘗試製作了甜酒,現在就請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學生相互品嚐,氣氛活躍,接着交流製作甜酒心得,引出課題。

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通過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實踐經歷和經驗出發,使學生有話可説,能説,想説,激發求知的慾念和興趣,促使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處於活躍狀態。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深入瞭解,讓學生“行”動

對於這個環節,我採用“問題——討論——認知”的教學模式。

首先,提出問題:“美酒的製作主要依靠發酵原理,許多食品的製作都離不開細菌和真菌。發酵是怎樣產生的呢?”接着演示發酵實驗,然後設問“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學生通過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發酵原理的應用過程,舉例説出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應用。

接下來,繼續設問:“超市內的食品種類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區別,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這樣做的原理是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達成共識: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殺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礎上的。

(三)資料剖析,擴展引申,理解內涵,讓學生“會”動

首先引入:“真菌和細菌既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類。抗生素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可以用來治療相應的疾病。但是,人們是否就可以隨意使用呢?”學生思考並交流課前收集的藥品説明書,從而明確合理用藥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看待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佈置課前資料收集,能提高學生收集和辯析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會學習”。學生結合已知的生物知識,指導應該如何正確的生活,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識”。

(四)真實寫照,情感旅程,人生實踐,讓學生“愛”動

最後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就目前所瞭解的“人類對真菌和細菌的利用原理”和課前調查,談談環境保護方面的利用情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談談對本地建設和發展有何設想和建議。進而呼籲人們應該保護環境,確立“人與生物圈”應和諧相處意識。

在最後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是考慮到: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有着鮮亮的個性和智慧,獨特性是個性本質的特徵,把學生作為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就要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鍛鍊獨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由設想觸發情感認知,引導學生自身在生活和未來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識提升。

我設計這節課,力圖體現這樣幾個特點: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媒體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情境,具有探究性,激發學生探究慾念。

2、學生應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課外實踐活動,能使學生感悟真菌和細菌的獨特之處,激發探索生物奧妙的興趣。

3、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展示交流,能使學生體驗到生物知識和資源無處不在,要做“有心人”,學會關注和善於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物,培養正確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注:教學説明

1、教學準備:

提前在教室內安排發酵現象實驗;準備部分食品包裝(食品保存部分用來觀察);部分抗生素包裝;污水處理視頻。

2、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學習時間安排一課時

真菌説課稿5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理念五方面來談談對本課的構思過程,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1.教材分析:

首先來進行來分析教材: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分佈廣泛的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章,縱觀全書,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板塊:植物及植物生理、人體解剖生理及免疫、微生物學、簡單生物分類學的相關知識。

通過對《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學習引進微小生物,讓學生能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知道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進而讓學生懂得發酵、免疫的一般知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説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並運用所學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列舉它們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2.2 能力目標:

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讓學生嘗試從正反兩個方面辨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及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3.1 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使學生能清楚地瞭解物質循環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2 教學難點

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係。

4.教學方法

在多媒體課件、圖片等的輔助下結合板書,讓同學們瞭解細菌和真菌的分佈,探討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所起的作用。

5.教學過程

5.1 導入新課

懸疑導入:根據掌握的細菌和真菌的有關知識,想一想,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是什麼狀況?引發學生思考興趣,投入本節的學習。

5.2 課程講授: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實驗,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但對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是如何促進物質循環進行的,還不清楚。因此提出“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起什麼作用?”

“細菌和真菌主要營養方式是什麼?”“誰來試着舉例説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等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瞭解物質循環的過程,明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的重要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於“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從有利和有害兩個方面認識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係。利用當地常見的動植物患病的標本。通過分析弄清楚細菌或真菌常常引起動植物及人類患病,然後根據細菌和真菌生活需要的條件,討論怎樣防止動植物或人類患病。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閲讀“與動植物共生”“以菌治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和人類還有有利的一面。通過“以菌治蟲”等知識的學習,理解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的價值。

5.3 鞏固總結:

講述法總結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

5.4 思維拓展:

作業的佈置:練習第一、二題可以作為這部分學習的反饋。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大家!

真菌説課稿6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佈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瞭解身邊的生活環境,並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説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嘗試採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四)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二、説教法

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閲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三、説學法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後組織各小組彙報交流方案。

四、説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提前一個課時佈置探究實驗,讓學生設計《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並進行小組分工。設計實驗計劃,並按計劃實施實驗。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初步的小結,得出初步結論。

(二)、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相結合。

(三)、教學步驟:

導言觀察講述討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綜合總結練習

(四)、板書設計:

第四章 分佈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細菌

一、 觀察菌落

真菌

二、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廣泛

真菌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菌和病毒之後,進而對與細菌和病毒相似的生物真菌的探究。本課力圖引導學生通過探究食用真菌與生活的密切關係認識和了解真菌。

2、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單元的教學特點,並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蘑菇的形態結構,掌握它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2 、知道一些常見的食用真菌;

3、學會分辨毒蘑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概括總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觀察、合作、交流、展示中體驗生物學習的樂趣;

2、感知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二、説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根據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為了能讓學生輕鬆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探究法

三、説學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探究為主線,全面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思想,為學生創設情景,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我設計了以下學法:小組合作法、討論法

四、説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學生的認識規律,以上述分析為指導,以培養能力為導向,緊扣重點,突破難點,整個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三部分。

1、情景導入,引出課題

學生觀看關於各種各樣的蘑菇的視頻,並提出如何描述蘑菇的形態特點的問題。

視頻資料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靈性,將學生課下分散狀態很快的集中在學習知識的狀態。巧妙的引入本節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對真菌探究的興趣和求知慾。

2、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觀察蘑菇、金針菇的實物投影,然後再給學生播放一些關於真菌的圖片及文字解説資料,同學間互相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環境。運用實物投影獲得真實感受,使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充分,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對真菌的形態特徵有所瞭解後,讓學生閲讀不同真菌製品的商品標籤,或者從健康、醫學雜誌中甚至是一些食譜中獲得關於真菌的營養及作用知識。培養學生從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真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最後,組織學生結合上述活動中獲取的各類信息,討論為什麼説食用真菌是寶貴的生物資源這一問題。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完成了

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五、課堂總結,感悟生活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關於真菌形態特點及生存環境和發黴所需條件等知識點的總結,鼓勵學生將防止或減少食物或衣物發黴的方法應用於生活中。此環節培養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熱愛生活。真正體現科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並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真菌説課稿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真菌》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真菌》。本章第一節內容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第二節內容是《細菌》,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真菌分佈十分廣泛的概念,並通過細菌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是對於真菌區別於細菌的特點,真菌是怎樣生活的這些問題卻模糊不清。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這一類型生物的特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班級為八年級,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課外知識也較豐富。所以本節教學充分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教學理念

營造開放的課堂教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角色轉變。

四、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瞭解各種食用真菌的形態,識記青黴、麴黴的形態結構。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黴菌和新鮮蘑菇及蘑菇的營養菌絲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小組探究、彙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2、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説出蘑菇和黴菌的營養方式,描述黴菌的形態結構。

重點: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認識常見真菌。

3、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講述法

4、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CAI:通過長毛的水果和各種蘑菇引入主題欣賞圖片創設情景,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巧妙的導入新課

展示生活中常見真菌在已有生活經驗上,辨認真菌。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達到知識的順向遷移和正遷移。

用“問題廣角”形式激發學生提問,達到要教學生認識真菌的目的。積極提出自己的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角色轉變。營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

梳理問題,從認識真菌結構方面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小組合作,結合“觀察指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表達、合作能力。體現自主合作的精神。

適時引導,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有關真菌的營養方式的問題。觀察發黴食品裏的營養菌絲和蘑菇培養基中的營養菌絲,想到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引發思考,由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來解決問題。

步步深入,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真菌繁殖方式的問題。觀察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自己的,説出孢子適於繁殖的種種好處。通過多媒體展示,觀察孢子的釋放過程,確認蘑菇的繁殖過程。暢想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將知識迴歸生活。

生活帖士,結合學生提出有關真菌聯繫生活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總結知識,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徵。做屏幕上的選擇題

對知識回顧和整理

以真菌給我國經濟帶來巨大效益為由,鼓勵學生學以至用,為社會多做貢獻。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學有所長,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熱情。

教學反思

新課程倡導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本着這一理念,我打造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廣角”的形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多種教學情景,讓學生通過動手、觀察、思考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本節課注重探究性學習,將探究精神貫穿課的始終。

本節課我認為我的亮點之一在於新課的引入方式,用新鮮水果和長黴的水果形成鮮明對比,引起學生興趣,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亮點之二在於充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的價值,感受到了成就感,從而更加熱愛學習。

不足之處,對學生認知程度估計過高,課堂預設內容沒有充分展開,下課時間提前了一點點。如能在問題預設方面再做些改進,課堂效果會更好。

真菌説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三節真菌以下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教學流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明,誠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教學中通過學生原有的知識貯備和心理特質為出發點,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觀察能力、閲讀興趣,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設置了廣闊的空間。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內容安排第一節內容是《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第二節內容是《細菌》,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是對於真菌區別於細菌的生理特點和生殖方式還比較模糊,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2、補充和拓展教材

由於本節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能親自利用顯微鏡觀察真菌的形態結構知識,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充分體現生物學科的學以致用的特點,讓生物來源於生活,走進生活我對本節的知識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利用多媒體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關真菌聯繫生活的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材是例子”,本節課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的知識貯備、生理特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確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各種食用真菌的形態,知道青黴、麴黴的形態結構。

2、學會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思考、閲讀、知識競賽動手製作和課堂評價的等多種方法,提高觀察通能力、動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科學知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真菌給農民帶來巨大效益為由,鼓勵學生熱愛生活,以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為契機,養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説教學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節課首先利用視頻資料做“導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為提高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同時巧妙滲透養殖食用真菌不但豐富飲食文化還給人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採用觀察討論法、閲讀分析法與合作探究法等多種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並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將微觀的知識宏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降低了本節的知識梯度。恰當的運用教學評價方法鼓勵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材安排用放大鏡觀察桔子和麪包的菌絲和孢子的形態,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反覆的驗證,普通放大鏡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態,書中的圖片是經過顯微鏡觀察,通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質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將生物學知識與健康生活緊密聯繫,開設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識競賽,讓生物學來源於生活、走進生活,真正體現學以致用。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貫穿時始終,增強直觀性,鮮豔的色彩和動感效果,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説學情分析

1、七年級學生已不再象六年級那樣只對直觀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知識感興趣,他們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的目光來觀察生活,知識貯備較豐富。尤其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微生物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

2、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1)興趣:普遍感興趣,但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已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複。

(2)思維:偏重於形象思維,對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説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促進學生內在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明確努力方向,不斷調整學習策略。

設計評價方式:自我評定生生互評教師評定。

自我評定:學生通過自評,不斷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個性特點的學習策略,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生生互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取長補短,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師評定:激勵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其信心,培養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説教學流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觀看視頻《走進嫩江農場養殖園》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

視頻資料舒緩了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學生從課下的分散狀態很快的集中在學習知識的狀態。巧妙的引入本節的知識內容,利用問題將新舊知識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搶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搶答認識各種食用真菌。

教師及時作出評價。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而且通過搶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運用恰當的評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2、出示閲讀提綱,通過觀察桔子和桂元、實物投影觀察米飯孢子學生自讀、齊讀、小組合作學習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黴和麴黴的形態結構,完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設計意圖】

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有目標的進行學習活動,對於學習習慣差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自讀和齊讀及時發現問題養成學生學習的自律性,通過觀察鼓勵學生敢於質疑的挑戰精神。同時運用實物投影巧妙的滲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識內容而且將微觀的知識宏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降低了本節的知識梯度,養成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出示表格學生根據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獨立填寫,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

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學生對本節的知識內容已經有了零散的掌握,為了培養學生的歸納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獨立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對於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採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真正達到分層次教學。教師的巡視,及時瞭解學生的反饋信息,利於後續教學的更好的完成。

三、歸納總結巧手製作

學生自由回答本節課的收穫與感悟,閲讀教材64頁製作孢子印,佈置課外活動。鼓勵學生獨立完成製作,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小組合作。

【設計意圖】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突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強化記憶,培養收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製作孢子印七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製作,教師要大膽放手,解放學生的雙手相信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四、實際應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體利用搶答的形式完成常見的與真菌有關的生活知識。教師恰當的利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總結本節的內容。

【設計意圖】

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聯繫生活提出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細心觀察及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熱情,激勵學生健康生活快樂成長。

本課的板書設計清晰、簡潔、突出本節的知識重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