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幼兒園説課稿模板集合5篇

來源:文書谷 1.1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説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説課稿模板集合5篇

幼兒園説課稿 篇1

大家好! 我是來自濟南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的張宏,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説課內容是《過馬路》。接下來,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方法,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過馬路》選自人教版特殊教育培智學校常識第六冊第五課的內容,主要講的是過馬路的兩條小規則:一是走人行橫道,二是先看左、後看右,注意來往車輛。這是常識性內容,以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基本自理能力為主要目標。

我所面對的兒童主要為中重度智力障礙兒童,他們與普通兒童相比,智能特別是認知能力相對落後,表現在課堂上則為:對事物細節觀察的靈敏度不夠,聽覺方面語音辨別較為困難,有時候對所學的內容缺乏積極探索的好奇心,特別愛走神,知覺的恆常性比較低,容易出現對所學的內容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情況;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自理能力差、人際交往溝通方面存在障礙。

對於智障兒童的教學目標與對普通兒童的目標稍有不同,教授的重點不在於學科知識而在於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上面,表現在本課上即為讓學生了解過馬路的兩條基本規則並能夠正確將課本中所學的知識遷移到真實情景中來。而這種遷移能力的培養,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在本節課開始,導入的部分我會通過ppt呈現一張小朋友過馬路的動畫圖片,並採取提問的方式:同學們,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呢?來引出我所要講授的課題。並將注音的過馬路這一標題寫在黑板正中央。導入結束之後,我會再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怎樣過馬路嗎?讓學生通過或説或表演的方式來展現他自己的過馬路狀態,以此順勢來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在這兩個提問環節凡是認真的進行回答和思考的學生我都會給予一定程度的鼓勵和表揚。

接下來,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觀察我所展示的'這張幻燈片,讓他們找出圖片中都包含哪些內容,我會加以提示圖中有小朋友和汽車,讓學生自行找出我沒有提到的內容;學生若是説不出斑馬線或者人行橫道,我會指出圖中的人行橫道所在位置,給予學生進一步的提醒,以此來讓學生了解第一條過馬路的規則:要走人行橫道,資料《幼兒園説課稿《過馬路》》。接下來,我會以演示的方式讓學生熟記這條規則:拿出人行橫道的微型模板,首先問學生這是什麼,回答正確即進行下面的演示,讓學生明白基本的演示情景,我會先做演示,之後請2-3為學生上來進行練習,最後以:所以過馬路要走哪裏呢?請學生回答,並在黑板上寫下走人行橫道來作為這個小環節的結束。

接下來,我會在屏幕上呈現第二張動畫圖片,在教室裏空出的演示區域中進行基本的場景佈置,用長繩將演示區分成兩個部分,以此來對兩條單向車道進行區分。請四位同學上來配合老師演示,讓兩位同學按照圖片上兩位小朋友的位置站好,並分別做出向左看、向右看的動作,另兩位同學扮演過往車輛,這時我會在一旁進行講解:讓學生對過馬路時 ,何時向左看?何時向右看?以及為何要向左向右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理解。接下來,我會請兩位同學來整體完成一下這一小規則,學生在完成一小步之後,我會在一旁進行口頭講解,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出現問題,我會從旁提醒,並讓他重新完成剛才發生錯誤的那一小步,再進行接下來的步驟。接下來,學生輪流自由上台,進行演練,發生錯誤,我會暫停,由其他學生為他指出錯誤之處,掌握此項規則之後,將先看左、後看右,寫在黑板上,我一邊寫,學生一邊讀,加深印象,此環節結束。

最後,在剛才佈置的場景的基礎上,拿出人行橫道的模板,問學生:同學們,還記得這是什麼嗎?並重申第一條規則,以此喚起學生對第一條規則的記憶。將人行橫道模板放在演練區合適位置,請兩位同學跟在我的身後,排排隊過馬路,在過馬路的過程中再次重複這兩條規則;之後,我會請學生三三為一組,進行過馬路訓練,請學生自告奮勇做領頭羊帶學生過馬路,在學生們過馬路的過程中,我會從旁給予指導。在最後這一環節,對於部分學生我的要求是邊説規則邊進行過馬路演練,對於另一部分的學生,則只要求會做即可。

在兩個小環節和最後的整體運用方面,我所強調的主要是真實情境的模擬,通過真實情境的基本再現,使學生在此方面進行知識遷移便不會顯得那麼困難,由導入引出,並通過三個環節的逐步開展,由此本堂課我的教學目標便很輕鬆的達成了。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幼兒園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幼兒進行線條和色彩的訓練,使幼兒的手部運動靈活。

2、引導幼兒嘗試大膽、隨意地繪畫,培養幼兒對圖形形狀和色彩的認識和興趣。

3、培養幼兒正確的握筆方法和作畫姿態。

4、對色彩和圖形的的初步認識,學會初步畫各種形狀。

教學重點:

對色彩和圖形的的初步認識。

難點:

上色和圖形的畫法。

教學方法:

引導教學法:教師首先創立一種開放性的氛圍,激勵學生積極探索、分析和發現,根據學生的個性表現和長處所在,引導學生進一步去發掘這兩方面的潛力,以學生能尋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表現力為最終目的,通過引導學生應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學習中的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學生學習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的見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整體協調能力,既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在團隊合作中突顯個體創造能力。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盒水彩筆直尺

作為資料的小幅圖片幾張,卡紙,畫筆,鉛筆。相關圖片資料書籍

學具:直尺、一盒水彩筆兩種以上顏色的麥克筆或粗水筆收

集的圖片

教學設計

組織教學:課前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課桌排成幾個大桌,學生圍坐。分好以後要穩定紀律,檢查所需用具。

引課

1、引導幼兒認識彩色筆。

今天我們要交一個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彩色筆(讓幼兒齊聲複述一遍),它有許多種顏色,可以畫出不同顏色的畫。畫畫的時候,要用右手,也就是拿勺子的這隻手握筆,握筆的時候,要用大拇指和中指夾住、食指按住它。請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拿筆,比比看,誰拿得對。

教師巡迴走動示範,讓幼兒看清楚如何握筆,同時糾正他們不正確的握筆方法

2、教師啟發幼兒根據兒歌大膽隨意地畫,同時糾正幼兒不正確的筆方法。

彩色筆圖案裝飾欣賞

展示不同類型的彩色圖案裝飾畫,學生觀察其創意特色和藝術表達方式。提問:比如運用了哪些色彩?這裏面有些什麼形狀?引導學生對圖形的理解

看了這些有趣的畫,你們是不是也很想製作一幅自己的圖案裝飾畫呢?(是)好,老師就來教大家學習彩色圖案裝飾畫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講授新課

彩色圖案裝飾畫的定義:彩色圖案裝飾畫的分類:彩色圖案裝飾畫的特點。教師通過對比講解彩色筆圖案裝飾畫簡單而有效的製作方法: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題,講故事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出本節課的問題或作業,讓學生邊學邊思考。

課堂練習

幼兒在畫面上作畫,教師巡迴指導,表揚已開始塗畫的幼兒,鼓勵沒動筆的幼兒開始畫,同時注意糾正幼兒不正確的坐姿和握筆方法。教師在學生進行製作的過程中,解答學生的提問,指出學生的不足,並進行示範性的指導。

講評作業和拓展

評出每個步驟製作得較好的學生作品,並對好的學生言語上的鼓勵。指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對每個小組的.作品進行點評,以稱讚為主,適當提出不足,讓其修改。

同學們畫的彩色圖案裝飾畫真漂亮,我們可以把它做成書籤、賀卡課外練學生進行獨立的創作練習,可到教師提供的資料處查找資料,尋找靈感。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通過欣賞學習,加深了對彩色筆圖案裝飾畫和各種圖形形狀的認識,懂得了繪畫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獲得了對作品的欣賞分析的培養能力。

教學評價:彩色筆圖案裝飾是幼兒小班課程。屬於造型表現課型。本課作為了解色彩圖形的基礎知識。旨在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滲透讓學生了解對色彩的運用和初步學會畫出各種簡單的圖形形狀,欣賞、分析優秀作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拓展能力,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幼兒園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小班音樂活動《我會變》。

一、説設計意圖: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導“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撥與富有兒童情趣,是我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本次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通過師幼互動,運用形象生動的肢體動作配合輕快的節奏,以鼓勵、賞識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使幼兒愉快地投入整個活動中。而《我會變》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撥、節奏感強的幼兒喜歡錶現自我的教材,它通過創編水果造型來體現的是人的豐富形象的肢體動作,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説活動目標:

當代教育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幼互動是本活動的教法學法的最大特點,一方面,幼兒是音樂活動的探索者,學習者與創造者,幼兒帶着對音樂的熱愛,帶着對音樂教育活動的期盼、帶着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挑戰,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自由地與音樂交流、大膽地表現自己優美的.動作,對於音樂活動的愉快體驗主動與老師溝通,吸取經驗,並獲得教師的支持、幫助,與鼓勵。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與促進者,也是幼兒音樂表現與藝術創造活動的發現者、欣賞者與學習者。教師為幼兒營造一個愉快、歡樂、無拘無束的音樂遊戲氛圍,從而有效地激發幼兒音樂學習與不斷創新的動機興趣,充分體驗到音樂遊戲所表達的快樂,讓幼兒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為此,我為《我會變》這一活動確定了以下的目標:

1、跟着音樂愉快地做動作,喜歡參與活動。

2、嘗試用身體創造性地表現各種水果的造型。

三、説活動的重點、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與難點都定位於:讓幼兒嘗試用身體創造性地表現各種水果的造型。對於小班幼兒,他們認識是具體的、直觀的,只能根據外部的特徵來區別事物,水果中的不同最直觀的便是造型,幼兒對此也有了一定的經驗認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的模仿到自創的肢體動作,與相似的水果聯繫起來,使活動呈現了趣味性,同時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

四、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1、魔術帽一頂,魔術棒一根。

2、水果娃娃卡片5張(蘋果、梨、香蕉、龍眼、西瓜)

3、五角星貼貼若干。

4、 課前學唱歌曲《我會變》。

五、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那麼,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直觀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所以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卡片上的形象的水果圖案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由難變易,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撥,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採用演示法是因為能引導幼兒有目地的、仔細的觀察教師的動作,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將看到的具體形象與肢體動作聯繫在一起,是解決活動重點與難點的有效方法。

六、説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唱唱、聽聽、看看、想想、動動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互相學習等方法。

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器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卡片瞭解水果娃娃的不同造型。

相互學習法是幼兒在結合了水果娃娃不同造型的基礎上,扮演自己喜歡的水果造型的動作或相互學習表演不同形態的水果造型的動作。

七、説活動過程:

我採用環環相扣的程序為本次活動設計的流程如下:

1、觀察水果娃娃的不同造型。小班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在活動開始,充分利用孩子的這段有意、注意時間,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水果的不同之處,並鼓勵他們講述不同之處。

2、嘗試用身體創造性地表現各種水果造型。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學習的認識很大的程度都依賴於行動,那麼鼓勵幼兒當“水果人”扮演自己最喜歡的水果造型既能滿足幼兒的天性,又能在音樂遊戲中讓幼兒體驗快樂。在幼兒扮演自己的水果造型的同時也讓幼兒相互學習到同伴表演的不同形態的水果造型。

3、玩音樂遊戲《我會變》。老師當魔術師,幼兒扮演水果人,帶領幼兒用《我會變》的曲調將動作與魔術師的咒語引入仿編的歌詞進行遊戲表演。如:(邊做動作邊唱)我們都是水果人,我們都是水果人,我會變,我會變――(魔術師唸咒語)哧哧哧,哧哧哧,(幼兒即變成指定的水果)我會變成XX人(西瓜)。

4 頒獎活動。由幼兒推選出最具有創意的水果造型,併為其幼兒進行頒獎,獎勵五角星小貼貼。

活動結束,我們還不能馬上告一段落,教師可以為幼兒扮演的水果造型照相留影,放入表演區,相信幼兒會對水果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產生一些更有價值的活動。

幼兒園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認識球體、圓柱體”是大班下學期的內容,幼兒在認識平面幾何圖形的基礎上認識球體、圓柱體,難度加深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接觸到圓柱體和球體,但對球體與圓柱體的認識並沒有整體的概念, 為了使幼兒對圓柱體與球體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通過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動一動,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異同,從而認識球體、圓柱體。新《綱要》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學習活動應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幼兒的興趣。為了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探究,活動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會滾動的的廢舊物品。讓孩子們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觀看及嘗試操作各種物體中認識球體、圓柱體,感知球體、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2、説目標

在《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的情感態度和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因此,根據我班幼兒年齡特點、實際發展水平及興趣、需要,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觀察比較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瞭解它們的主要特徵。

(2)能發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相似的物體,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探索,觀察比較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瞭解它們的主要特徵。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在《綱要》中明確提出:感知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等立體形狀是大班年齡段的幼兒必須掌握的科學認知內容。通過觸摸、觀察和玩弄認識球體、圓柱體瞭解其主要特徵,把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科學活動通過遊戲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在玩中學。

教學難點:在《指南》中提出“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繫,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形狀特徵,並嘗試識別和描述。”因此根據這一教育建議。因此,我將“能發現生活中與球體和圓柱體相似的物體,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分析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我相信幼兒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相信幼兒有能力通過探索、自我表達和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因為每個孩子都有智能強項,都會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去引導。因此,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實際發展水平及興趣、需要,在活動中主要選用了演示法、操作法、比較法、啟發探索法。之所以使用以上的教法,是因為:

1、演示法:是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出示幾何體(球體、圓柱體)邊講解邊演示能有效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操作法:幼兒的認知特點是在相當程度上還要依靠直覺行動進行思維,他們獲得數、形的初步知識不能靠成人灌輸,而是靠他們自身的操作活動。同時由於幼兒雙手操作活動,也促進大腦積極思維。我提供操作工作紙和大量的實物,創設一定的環境,引導他們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能有效的突出活動的重點,突破活動的難點。

3、比較法:通過兩兩相互比較,讓幼兒找出它們的異同,幫助幼兒區分、記憶。

4、啟發探索法:引導幼兒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發現和探索科學初步知識,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幼兒學習科學的探索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摸摸、玩玩、説説的過程中掌握活動的重點,突破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操作法、發現法等。

1、觀察法: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獲得印象。

2、操作法:幼兒在摸、看、説、玩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

3、發現法:皮亞傑認為“教學不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兒童的心智發展,教師應儘可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幼兒積極探索,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用遊戲法、啟發探索法等引導幼兒自我探索、表達和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互動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各種球體、圓柱體若干。

2、各種不同的物體若干: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可樂罐、圓柱體積木等。

3、操作工作紙。

三、教學過程:

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結合目標,我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通過觸摸、探索、討論,感知球體和圓柱體。活動中,請每位小朋友拿自己喜歡的玩具摸一摸、比一比、滾一滾,看看你能發現什麼?並進行簡單分類,將不能滾動的物品放到小筐中,初步感知球體和圓柱體都有能滾的特徵。

環節二:通過再次探索,認識球體與圓柱體,並瞭解球體、圓柱體的特徵。在這一環節中,我又通過3個小環節開展活動:

一是教師提出問題“這些物體滾動的情況一樣嗎?有什麼不同?”讓幼兒帶着問題進行操作,發現球體和圓柱體滾動時的不同。

二是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也為認識球體與圓柱體做了鋪墊。通過與圓形進行比較,教師邊轉動球邊讓幼兒感知和觀察,瞭解圓形是平面的圖形,只看到一個面是圓的,從側面看過來是扁扁的;而球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往哪邊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

認識圓柱體時,教師可進行現場製作感知圓柱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從而得出結論:像這樣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的物體,我們叫它圓柱體。

三是請幼兒根據球體圓柱體的特徵進行分類。鞏固幼兒對球體和圓柱體的認識。

環節三:結合生活,請幼兒説説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像球體,哪些物體像圓柱體。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把實物藏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讓幼兒尋找,通過摸、看、玩、説,加深認識幾何體特點,並與自己生活中的物品聯繫。

環節四:請小朋友回家或在自己身邊找找看還有什麼物體像圓柱體和球體的,此環節作為活動延伸,幫助幼兒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繫。

四、教學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步驟都緊緊相扣,層層加深,通過探索操作、提問、同伴討論對幼兒掌握幾何體形狀特徵的認識進行及時評價,活動中,教師投入大量相似的生活中實物,也有變形類似立體圖形的實物來讓幼兒分類,以此突破活動難點,根據活動的反饋信息,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組織好師幼互動,力爭做到讓不同的幼兒都有發展,使教學內容和教法達到最優化,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提高活動效益。

幼兒園説課稿 篇5

設計意圖:

秋天的到來,葉子一片片都變黃了,秋風一吹,就像是翩翩起舞的美麗蝴蝶飛落下來,美麗的意境和歌詞內容,貼近着學生的生活又為學生所喜愛。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藝術體驗,在拍手,律動,歌唱等環節中感受音樂的不同速度和情緒,體驗不同的情感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學生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演唱歌曲《小樹葉》,用連貫,柔和的聲音表現秋葉飄零,略帶傷感的情緒,用稍斷,有彈性的聲音表現小樹葉勇敢,樂觀,期盼春天歸來的情緒。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提高學生的歌唱表現力。

2在歌曲學習的過程中引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並從小豎立起保護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良好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演唱歌曲《小樹葉》,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和聲音表現不同情緒。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和聲音表現不同的情緒。

2。對比把握音準:

3 3 3 2 | 1 5 |

3 3 3 3 | 2 — |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樹葉的相關圖片和音樂資料製作成課件,為學生的欣賞和學習創設情境和直觀,感性的視聽效果。打擊樂器若干。

2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樹的姿態及樹葉飄落的情景傾聽樹葉發出的"沙沙"聲,共同討論小樹葉離開大樹媽媽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理解歌詞做好鋪墊)。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運用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情感,把握歌曲,在綜合多樣的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兒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輕鬆愉快的藝術氛圍,促進學生的藝術能力和良好個性的發展。

一導入新課

1老師提問:

(1) 現在是什麼季節 (秋天)

(2) 秋天的樹葉有什麼變化呢 (變黃了)

2導入: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關於秋葉的歌,歌名就叫《小樹葉》。

簡單的交流直接點入今天的學習主題。

二學唱新歌《小樹葉》第一段

1播放範唱錄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要求學生隨老師跟着音樂節拍劃線條律動。在律動中對比感受兩段音樂速度和情緒的不同

2請小朋友説一説歌曲內容,説説小樹葉帶着怎樣的心情落下來

藉助擬人的歌詞,引導學生討論和理解小樹葉落下來的心情,帶着疑問和思考為下一步的學習作鋪墊。

3教師隨音樂伴奏範唱歌曲《小樹葉》第一段。老師引導學生用動作來體驗小樹的心情。提示學生延長音處作一個雙手向外打開的動作。[藉助身體的動作體驗速度和情緒的特點,加強學生的豐富感受。]

在律動中,用肢體的動作去感受音樂得特性,並控制自己的聲音在讀歌詞,唱歌詞中去進一步體驗和表現。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發展學生的感受,學習和表現的能力。

4引導學生進一步把第一段歌詞演唱好,用連貫,柔和的聲音表現秋葉飄零,略帶傷感的情緒。

學習後的`鞏固是為了學生更好的把握歌曲的音樂節奏,紮實學習歌曲,發展音樂的能力,為表現作準備。

5播放錄音,有感情的歌唱,到第二段聽老師唱並拍一拍!想一想,有了什麼變化。

在過程銜接中,鋪設環扣相接的鋪墊,帶着任務學主動學習,培養能夠良好的學習能力。

三學唱歌曲第二段

1討論歌曲的演唱速度:在改變,第一段慢速,第二段快速。

2完整欣賞歌曲範唱。説説怎樣處理歌唱:速度與情緒。

3指導學生學習用連貫,柔和的聲音表現秋葉飄零,略帶傷感的情緒;用稍斷,有彈性的聲音表現小樹葉勇敢,樂觀,期盼春天歸來的情緒。

對比第一段的歌曲,感受前後不同的速度和情緒,同雷同的方法學習第二段歌詞,學生很輕鬆的把握歌曲。

四綜合表演

1播放伴奏帶,一部分學生唱歌,一部分學生伴奏,老師指揮。

2學生自己點評表演。

3延伸:採集秋葉,製作成書籤,賀卡或其他作品送給好朋友。

4老師總結,並組織下課。

在音樂的實踐中推向學習的高潮,用學生個性的選擇和合作表現,進一步感受,表現歌曲的情緒和內容。發展學生綜合的音樂能力。最後在小結中結束一堂愉快而有效的音樂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