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語言説課稿模板合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1.96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語言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模板合集10篇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1

幼兒語言發展水平不同,在傾聽、表達的過程中表現也不一樣。教師遇到具體問題時,應如何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呢?我們通過研究與實踐,歸納了六種引導策略。

1.當幼兒發音不清楚時不急於糾正。

幼兒語言器官及其機能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個別字、句説不清楚很自然。幼兒語言的發展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如果以傳授知識為主,一味地糾正幼兒説話時的發音,幼兒非但一時難以發清楚字音,還會因此喪失説話的勇氣和信心,影響語言的發展。因此,當幼兒發不清楚字音、説不清楚語句時,我們不急於糾正,也不一味放任,而是在鼓勵為主的前提下,變換場合與方式,讓幼兒在不經意間學習、模仿老師和同伴的發育,改正自己表達時欠妥的地方。

2.當幼兒答錯問題時不馬上予以否定。

我們觀察發現,幼兒答錯問題有多種原因:有的沒有理解問題,有的沒聽清楚教師問什麼,有的.站起來一時緊張,有的根本沒有聽教師講話。因此,教師遇到這些情況時要敏鋭地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可以用引導的方法──“你再想一想”,可以用重複的方法──“老師再説一遍問題”,可以用安慰的方法──“彆着急,想一想再説”,可以用規勸的方法──“你可要注意聽,不然就會説錯了”。不急於否定、批評幼兒,就是讓幼兒敢説,給幼兒鍛鍊的機會,使幼兒在嘗試錯誤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

3.當幼兒回答不出問題時不過於着急。

幼兒回答不出問題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引導的方法。如,有的幼兒站起來不敢説,教師可採取鼓勵的方法,但有時幼兒還是不説,教師則可採用轉移問題的方法──“等一會單獨和老師説好不好?”“回家把答案告訴爸爸、媽媽,好嗎?”……有的幼兒雖然站了起來,但回答吃力,此時教師可降低問題的難度。有的幼兒忘了教師提問的問題,或根本沒聽教師講話,教師也同樣要採取穩妥的方法加以引導,如可以把問題重複兩遍。那種“快點説”“沒想好就別説’等消極的語言,會大大挫傷幼兒説的積極性。

4.當幼兒傾聽不專注時不強求統一。

幼兒傾聽不專注,除了與年齡特點有關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好、對活動本身不感興趣。教師如果忽視了這些情況,對所有幼兒統一要求,就會使這部分幼兒產生牴觸情緒,從而不願參加語言活動。因此,我們視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允許個別幼兒有些“自由化”的行為,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

5.對錶達能力強的幼兒不過多地、空洞地表揚。

表達能力強的幼兒易受到老師的喜愛,在教育活動中,老師給予的注意、表揚較多。通過研究、實踐,表們認為幼兒表達能力強,是由於其語言發展水平略高些。我們不應把這類幼兒與其他幼兒的差距作為表揚的依據,而應該看這類幼兒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有提高。因此,教師表揚的依據是幼兒語言水平的實際提高。此外,教師表揚的次數要適宜,內容要具體,要讓幼兒知道好在哪裏,便於激勵幼兒向更高的語言水平發展。“你説得真好!”“真不錯,我們給他拍拍手!”此類空洞式的表揚,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沒有更多價值。

6.對不肯説、不愛説的幼兒不忽視。

不肯説話、不愛説話的幼兒,往往對所要回答的問題心裏非常明白,但因多種原因,如性格內向、膽小、緊張或口吃等,不愛表達。對這類幼兒,我們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關心、理解、引導與幫助,而不是簡單地教幼兒説,讓幼兒説,甚至忽視他們的存在。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接近幼兒,逐漸進行語言溝通,使幼兒逐步產生想説的願望,並慢慢地敢説、愛説。如,我園有一個小朋友剛來園時不説話,遇事“以哭代語”,老師只能根據她的表情、動作揣摩她想幹什麼。一旦老師猜對了,她就會停止哭。於是,老師決定從猜入手,當她不哭時,再用語言強化。如,“你是不是想玩這個玩具?”當她點頭認可後,教師問:“你知道這個玩具叫什麼嗎?”她回答:“知道。”“下次你告訴老師想玩這個小汽車,好不好?”逐漸地,這個小朋友情緒放鬆了,哭聲減少了,開始用語言和教師交談了。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2

一、説活動內容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故事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着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該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人物對話簡潔明瞭,但有趣的故事情節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故事中再三描寫了青蛙看到房子不佔為己有的無私精神,後又描寫了青蛙與小動物們一同分享快樂,繼而描寫了小兄妹樂於幫助別人。步步深入主題,而又在小青蛙與同伴分享住在漂流屋的快樂達到高潮。故事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兒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動淺顯的語言,又便於幼兒理解、記憶和模仿。顯然的,故事的主題就是體驗分享的快樂,這與大班幼兒社會性發展是相一致,適宜大班幼兒。

二、説幼兒

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大班的幼兒積累了不少的童話故事知識,富有觀察力、好奇心,探究慾望強和富的想象力,喜歡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他們對文學作品,特別是童話故事較感興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內容較豐富、表現手法較複雜的故事,並具有一定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

但由於幼兒成長環境的影響,幼兒經常出現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而故事是運用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分析,我選擇了故事主題明確、情節簡單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生動淺顯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漂流屋》。

三、説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指出: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精神、故事文本的分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

2、能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講述自己的看法,並學習詞語:漂流、擱淺、甜美。

3、通過活動,體驗與同伴分享帶來的快樂。

這三個目標中藴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體驗與同伴分享帶來的快樂”。因為,現在的社會居多都是獨生子女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與同伴分享。所以,我將本活動的重點環節放在分享這一環節上,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四、説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本次活動的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活動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相適應,所以我為活動做了以下準備:

1、知識準備:

(1)幼兒在常識活動中已熟悉青蛙、螃蟹、烏龜、小鳥的生活環境。

(2)已認識過許多兒童文學作品,初步瞭解了擬人和比喻的概念。

2、物質準備:

(1)優美音樂背景的錄音帶,錄音機,教育掛圖《漂流屋》。

(2)請每一位幼兒自帶一份小禮物。

五、説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法:直觀形象法、討論法和環境體驗法。

1、直觀形象法:觀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兒童理解和記憶。而且,我有效地將語言與教育掛圖聯繫在一起,使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

2、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教育的方法。在第二環節中,通過口頭語言講述故事,幼兒進行完整的欣賞故事內容,對故事有一個初步,完整的印象。在第三環節中,我是採用分段講述故事。讓幼兒進行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運用語言的直接講授,能夠讓幼兒直接的接觸到故事中的情景、人物。便於幼兒理解、掌握故事內容。為後面交流討論故事,做一個有利的鋪墊。

3、討論法:討論法是兒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動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活動中,我首先揭示或引發討論內容,然後由幼兒進行補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如:我多次讓幼兒討論自己對故事裏人物的看法,以“為什麼”讓幼兒深入思考問題,並讓幼兒提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看法,甚至讓幼兒反過來向老師來發問。討論法結合了《規程》的要求,為兒童創設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其發展,而不是單一的教師講解,避免了兒童因説教、指導過多而產生的膩煩、牴觸心理和行為。

4、情境體驗法:兒童因為年齡小、知識經驗少,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很難理解。現實生活中很多幼兒是獨生子女,他們一直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體驗到什麼是分享,分享又能帶來什麼快樂。於是,活動中採用了情景體驗法,提供了一定條件,讓幼兒通過自身的禮物交換、分享,從而感受和獲得體驗。這可以加身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思維和認識水平,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六、説活動程序

活動流程我採用“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來組織本次活動,設計程序為:

1、出示漂流屋圖片,引導幼兒進行初步想象

在活動的開始環節,運用直觀的方式直接出示漂流屋,讓幼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幼兒直觀地看到了故事中漂亮的漂流屋。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更快地融入角色當中思考問題“這是哪裏來的”“撿到它以後要怎麼辦”。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想象的空間,創設了讓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的 語言環境,並讓幼兒初步產生拾金不昧、分享的意識,為下面的故事做好鋪墊。

2、教師配樂完整朗誦,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對故事有一個大致上的瞭解,對故事內容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概念。通過討論:你喜歡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或哪些情節?為什麼?有哪些詞語你覺得美?引導幼兒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這個環節仍然給幼兒留有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在剛才的想象基礎上欣賞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語言美。

3、結合教育掛圖,理解故事的內容

(1)出示教育掛圖一

提問:青蛙剛開始的時候,是住在哪裏的呢?青蛙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間漂亮的漂流屋像什麼呢?青蛙不知道這間漂流屋是誰的,青蛙都問了哪些動物呢?青蛙為什麼不好意思獨佔這間漂亮的屋子呢?邀請了誰來住呢?青蛙邀請了這麼多的動物住進了漂流屋,青蛙現在的心情感覺怎樣?通過提問,讓幼兒更進一步地瞭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的人情美。瞭解與他人分享快樂自己也會快樂的心態。運用教育掛圖直觀的方式,讓幼兒直接接觸到故事中的事物,直接感知故事情節,更容易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出示教育掛圖二

提問:漂流屋飄到了哪裏呀?這時出現了誰呀?哥哥和妹妹分別説了什麼呀!他們看到了什麼?最後又把屋子放在哪裏了呢?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簡單的描述漂流屋飄到了哪裏?最後又到哪?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出示教育掛圖三

此環節是故事的尾聲,通過提問“漂流屋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小動物會覺得這間漂流屋是誰送給他們的呢?他們會知道嗎?”通過提問讓幼兒進行猜想,進行想象,留給他們一個懸念,讓幼兒有一個想象的空間。

此環節結合了語言和教育掛圖,再次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以分段講述故事為主要形式,通過一個一個的問題,找出了故事的重點,引導幼兒不段思考、探索、層層遞進,從而達到理解和記憶故事內容的目的。而擬人、比喻手法的運用是本故事的一個亮點,為達到形象逼真的效果,作品中再三將漂流屋比喻成“宮殿“、”大雪糕”、“搖籃”。而對幼兒來説文學中採用的表現手法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我以問題“漂流屋像什麼”的提出加深有對比喻手法的理解。

4、交流討論故事,引出教育意義

提問:你聽完故事有什麼感受?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麼喜歡它?聽完了故事讓你聯想到了什麼?通過交流討論故事內容,讓幼兒明白故事中的 “小青蛙問遍所有的人尋找屋子的主人”、“不好意思獨佔這漂亮的屋子”“小兄妹看到小動物們時高興的心情”,意在教育幼兒懂得與別人分享。在這個活動環節中以“你喜歡故事裏的誰?為什麼?”讓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什麼是好的,該學習、模仿的是誰。這樣,他們很快就能弄明白道理了。而且,提出了“平時還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問題,讓幼兒將學到的道理延伸到生活中。

5、分享小禮物,激發幼兒樂於與同伴分享的情感

《綱要》指出:應以幼兒的情感態度的培養放在首位,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環境體驗中交換禮物、交朋友,感受到與同伴分享玩具的快樂心情。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幼兒與別人分享,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能使更多的幼兒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將活動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6、活動延伸

整合了區域活動,在語言區、美工區讓幼兒繼續探索。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從第一、第四環節的逐步深入,到最後互換禮物的情感體驗,將知識進行遷移,將重點逐漸攻破。當然,培養幼兒懂得分享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的,因此,本次活動是先讓幼兒獲得情感體驗,是一個累積良好體驗的好機會,對幼兒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説設計意圖:

《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這是一個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中透露着嘲笑和鄙視,容易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其二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受生活環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為,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故事極具創意,從問題—衝突—解決都充滿童趣的處理方式,故事描述小兔子由於個體差異而受到別人的嘲笑,於是它想盡種種辦法讓耳朵豎起來,其實是帶出小夥伴們與小兔子之間的關係。小夥伴們不僅沒有安慰小兔子,反而三番兩次地嘲笑小兔子,於是製造出了更多的問題。最後小兔子通過醫生的點撥,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接受了這個事實,並用很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結果反而受到了別的小夥伴的歡迎。這個故事和生活比較貼近,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這個故事同樣也適合我們廣大的家長和老師,讀後發人深省。

(二)説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用樂觀的態度去認識的對待它。

2、通過觀察畫面理解故事內容,能夠結合相關動詞短句講述故事情節。

3、教育幼兒懂得接納自己、接納別人。

(三)説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它。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結合圖片運用相關動詞講述故事情節。

二、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耷拉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教學圖片一套,故事課件一套。角色頭飾若干。

三、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猜測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果你是小兔子布布,夥伴們取笑你有一隻耷拉着的耳朵,你會怎樣?你會用什麼方法讓耷拉着的`耳朵豎起來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猜測討論法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而言語是幼兒學習閲讀和檢驗閲讀能力的基本手段。運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説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

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猜測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猜測中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五、説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3、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遷移經驗,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4、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一)、出示耷拉着一隻耳朵的小兔子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並且通過一個提問直接進入了課題:小朋友,你們看看這隻小兔子的耳朵和我們平常看見的有什麼不同?(請幼兒討論並説説,學習詞語:耷拉。)這隻小兔子有點特別,他的一隻耳朵總是耷拉着,怎麼也豎不起來,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發生了許多事情。你們想聽故事《耷拉着耳朵的小兔子》嗎?

(二)、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此環節我運用了直觀法和提問等方法,把故事進行分段講述。

1、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a、布布去找夥伴們玩,夥伴們是怎麼對他的?他們怎麼説的?(你的樣子真滑稽,快把你的耳朵豎起來,你應該和我們一樣才對。)b、布布的耳朵和夥伴們的不一樣,所以大家都笑話他。如果你是布布,你會怎麼想呢?還會怎麼做?讓幼兒猜猜説説讓耳朵豎起來的方法。

2、講述故事第二段,先講小兔子用的第一個方法,提問:a、布布想了什麼辦法讓耳朵變直? b、你們猜猜看,布布還想了哪些辦法呢?讓幼兒説説故事中的原句(倒掛在樹枝上、把燒湯的鍋戴在頭上把耳朵遮住、在耳朵裏插胡蘿蔔、把樹枝和耳朵綁在一起、用魚竿把耳朵釣

住、用氫氣球綁着耳朵。)它想的這些辦法有沒有用? c、可是小夥伴們還是取笑他,你覺得這樣做對嗎?為什麼?

3、講述故事第三段,提問:因為小夥伴們的取笑,布布到醫院去想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但是醫生是怎麼告訴他的?布布又是怎麼想的?

4、講述故事結束部分,提問:後來布布想明白了,他又去找小夥伴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布布是笑得最開心的?最後小夥伴們喜歡布布嗎?

(三)、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感受小兔子布布被夥伴們取笑的心情,使幼兒懂得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獨特性。

此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我通過看課件的形式讓幼兒完整欣賞故事,有利於幼兒更形象的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涵。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發現本質:小兔子有着一隻耷拉着的耳朵夥伴們應不應該取笑他?總結: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我們小朋友也有特別的地方,比如有的小朋友胖,有的小朋友個子很矮,但只有加強鍛鍊,多吃飯,不挑食,身體就會很健康,各自也會慢慢長高;我們看到一些有特別的小朋友也不應該笑話他們。

(四)、延伸活動:

分組:角色表演。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敍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説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繪畫:小兔子還可能使用的方法。等等。

各位老師: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語言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不當指出,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變色蝸牛>>是小班上學期早期閲讀課,<<變色蝸牛>>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又在平時常見到的幾種顏色為線索所引出的故事,講述了小蝸牛每吃一種水果就會隨着水 果的顏色變換身體顏色 ,所引出的故事, 小班孩子對 顏色認識還夠,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上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認知上: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對顏色的認識。

2、 能力上:積極參與故發展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學會 根據畫面上實物的顏色以及人物身上的.顏色猜測想象故事情節,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 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説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説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加深對顏色的認識,這樣孩子在活動中理解了故事內容,又認識了幾種水果,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孩子們每人一本圖書,讓他們邊看書邊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

(四)説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説又不知該怎樣説,即使説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説話的機會。

(五)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温法等。

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慢慢引導幼兒根據色卡知道小蝸牛的身體變化,讓幼兒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猜猜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猜測法等學習方法。

i. 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猜測中能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ii. 猜測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猜測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 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七)活動程序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 聽聲音猜測是誰來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2、鼓勵幼兒用"第七天小蝸牛吃了什麼,變成了一隻什麼顏色的蝸牛"講述。3、完整講述故事。

一: 聽聲音猜測是哪個小動物,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象聲詞蟋簌,並讓孩子們猜猜看誰來了,小朋友們就大膽想象,是誰來了呢?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b) 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1、第一天小蝸牛吃了什麼東西?身體變成了什麼顏色?2、第二天小蝸牛又會吃什麼,會變成什麼顏色呢3、第二天過去了是第幾天?蝸牛媽媽又會給他吃什麼東西呢?那小蝸牛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猜測,讓幼兒在討論、尋找中大膽地説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考慮到故事情節很平凡,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將小蝸牛從第一天到第七天吃水果吃東西的地方設計了當小蝸牛遇到了小朋友後,小朋友會給他吃什麼東西呢?小蝸牛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了呢?這樣一 來.孩子們舉手的熱情更高了,回答問題也熱烈了,雖然有的孩子回答的文不對題,但畢竟孩子在思考問題,在認真表現自己了,我就及時給予他們鼓勵,給予他們肯定。

c) 完整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其實我是在進行復述故事了,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讓幼兒通過回憶的方式完整講述故事,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體會,第一天蝸牛吃了什麼?他變成了什麼顏色的蝸牛?第二天,他又吃了什麼?又變成了什麼顏色的了?第三天呢?直至到第七天他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你們覺得他還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了呢?在這樣一遍又一遍反覆的提問下,孩子對故事已進一步的理解了。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説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兒童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兒童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兒童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兒童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兒童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

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兒童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兒童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兒童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兒童的精細動作。

(5)讓兒童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兒童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兒童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兒童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兒童的好奇心,吸引兒童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兒童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兒童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説學法:

以兒童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兒童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兒童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兒童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兒童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兒童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兒童的主體作用,每個兒童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兒童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兒童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兒童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兒童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兒童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兒童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兒童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兒童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兒童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兒童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兒童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兒童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兒童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兒童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兒童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兒童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兒童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兒童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兒童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兒童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兒童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兒童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兒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兒童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6

設計意圖: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要説的是中班語言活動:三隻小豬。現在的幼兒都是父母手裏的寶貝,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寵愛溺愛,導致幼兒不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得懶惰,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三隻小豬蓋房子這一課,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教育幼兒勤勞勇敢,做事不圖省事,不怕苦不怕累,以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此外《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我還運用此故事,鍛鍊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

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我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磚房子最結實的道理。

2、能簡單複述故事內容,並進行角色表演。

3、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點,體驗小黑豬的勤勞、聰明和勇敢。 活動重、難點: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能夠簡單複述故事內容,難點是幼兒理解做事不要圖省事,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説活動準備:

為了是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我作了如下準備:故事《三隻小豬蓋

房子》視頻;豬頭飾四個(豬媽媽、小白豬、小花豬、小黑豬);狼頭飾一個;多媒體課件。

説教法:

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提問法、引導法等來組織我的教學活動。

説學法:

我打算幫助幼兒採用觀察法、討論法、複述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説一説,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掌握學習的重難點。

六、説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分為五個環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教師講《三隻小豬蓋房子》的故事;幼兒簡單複述故事內容;播放視頻《三隻小豬蓋房子》;表演《三隻小豬蓋房子》。

第一環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房子是用什麼蓋的嗎?有三隻小豬他們也想蓋房子,你們想知道他們用什麼蓋得嗎?請聽故事《三隻小豬蓋房子》,聽故事,找答案。1、故事裏面都有誰?2、三隻小豬都用什麼蓋的房子?3、誰的房子最結實?

第二環節:教師講《三隻小豬蓋房子》的故事。

1、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生動的講述故事。

2、 回答問題:故事裏面都有誰?三隻小豬都用什麼蓋的房子?誰的房子最結實?

第三環節:幼兒簡單複述故事內容。

請幼兒大膽地講述故事。

第四環節:播放視頻《三隻小豬蓋房子》。

增加幼兒對故事的印象,並討論:你們覺得故事中的小黑豬是怎麼樣一隻小豬?(是一隻勤勞、勇敢、聰明的小豬)如果你蓋房子,會選擇什麼材料蓋?建議幼兒蓋結實的磚房子,要做一個不怕苦、不怕累的孩子。

第五環節:表演《三隻小豬蓋房子》。

選出扮演角色,分發頭飾。運用多媒體課件佈置故事背景,教師指導。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7

語言説課稿

幼兒情況分析(學情分析)

小小班(3歲以下)

布娃娃(兒歌)説課稿6頁 小動物回家説課稿126頁

小小班(託班)幼兒語言以模仿性為主,作品中描述性的語言比較押韻,比較適合幼兒學習。

對於小小班幼兒來説,他們語言發展迅速,但是思維卻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只是在活動中進行,帶有明顯的直覺行動性,因此他們比較喜歡模仿成人的語言,創造成分極少,他們只能簡單地仿編、仿説。可以選擇一個幼兒熟悉的多次,根據生活經驗,在動詞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名詞,組成一個新的短語説一説。

小班(3~4歲)

秋的畫報(詩歌)説課稿22頁 甜甜的雪糕水説課稿74頁 太陽和月亮説課稿131

圖畫書: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由於交往經驗缺乏,對交往認識程度不深,所以,在遇到新環境以及陌生人時不能隨時注意到交往中應該有禮貌程度,所以不能產生主動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行為,或者説只能在家長的指導下產生被動的交往行為。但是,一旦脱離大人或許就手足無措了。根據這階段年齡特點,選擇了( )這一內容。這一內容的目標適合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也符合形象直觀思維方式,它主要結合圖畫,經過觀察理解單頁單幅兒童圖畫書,使幼兒能把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再轉換成語言表述能力, 這十分符合小班幼兒的視覺和認知發展特點。通過這階段的學習,使幼兒的社會交往意識同語言乃至相應的行為能達成一致。

故事:小班幼兒喜歡聽故事,但未形成良好的閲讀規則意識,為了正確地認讀圖書內容,因此本教材引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愛護圖書意識的培養。這一教學方法可將教育中高難度的小班閲讀目標巧妙地淺化。比如,通過屏幕上的一頁一頁的翻閲,告訴孩子在閲讀故事書時也需要一頁一頁的翻閲才能看清故事內容。 小班幼兒年齡在四歲左右,而3—4歲正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飛躍時期。與語言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是自我意識的形成和諸多獨立性表現的出現。所以,在小班階段發展幼兒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説又不知該怎樣説,即使説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説話的機會。

小班的年齡都處於3~4歲之間,這個時期,幼兒的有意注意有了明顯改善,感知覺也逐漸趨向完善,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識,其思維也是在直接感知和具體行動中進行的,較多依賴於生動、鮮明的形象去認識和理解事物。這個教學內容是通過對兒歌的感知和理解,讓幼兒來感受詩歌中天真活潑的情趣,從而激發幼兒有朗誦兒歌的興趣。 隨着社會的變化,孩子們的社會生活與從前相比大不一樣了,生活條件也明顯提高,但孩子們卻漸漸淡薄了對身邊老人們的關心和尊重意識。孩子們普遍認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他們的救世主,自己永遠是他們的心肝寶貝,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一切都是孩子們説了算!在現在孩子們的腦海裏,從來都不曾想過去關心、尊重老人,相反,只見老

人們為孩子的起居生活操心,可見這裏的愛並不平衡……因此,這篇語言活動教材將會用故事特有的內涵和寓意沁入孩子們的內心。對於小班孩子而言,這個語言活動倘若能順利地實施開展。可謂是一場難得的及時雨!

小班的兒童有一部分比較內斂,不太敢接觸陌生人,倘若他們能真正關心周圍不熟悉的老人,相信在家也一定會愛自己的長輩,所以幼師借用鼓勵的口吻與兒童進行交流,樹立他們的自信很重要,有了這次成功的體驗。將會對他們今後生活和個人的性格起着很關鍵的作用。

詩歌:對於小班幼兒來説,詩歌欣賞還是有些陌生的。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並且常常伴隨着動作,因此,我們要為幼兒創設學習的情境,引導幼兒運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到新的情境中。嘗試將詩歌和表演相結合,動作與語言相結合,使幼兒多渠道地參與活動,自主地投入到看、想、説、做、讀中去,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及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

中班(4~5歲)

月亮(散文詩)説課稿29頁 微笑(散文)説課稿33頁 月亮姑娘做衣裳説課稿79頁 老鼠三兄弟説課稿135頁

音樂遊戲:中班上冊的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最喜歡( )。但是由於詞彙貧乏,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幼兒在遊戲中想説又不知道該怎樣説,既使説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通過這次遊戲活動,讓幼兒體驗到遊戲的樂趣,在遊戲中練習打電話,給幼兒提供説話的機會。

詩歌:中班幼兒掌握詞彙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對詞義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但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詞理解仍有困難。同時他們連貫性語言開始發展,運用語言交往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作品中出現的句型( )簡短有規律,易於被幼兒掌握,有利於發展幼兒的連貫性語言。另外,從社會領域層面看,小班幼兒行為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中班年齡段正式加速去除自我中心行為意識的時段,作品中( )之間相互關愛的情感氣氛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的形成,培養幼兒能關心、同情、體諒他人,與同伴友好、合作的行為。

散文詩:幼兒到了中班後,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進步,願意欣賞形式優美的散文詩,知道作品藝術語言與生活語言的不同,能初步感受到散文詩語言所藴含的美。散文詩《月亮》中許多生動優美的形象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生動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體會作品的意境美,在理解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礎上能學習用較恰當的動詞、動作、繪畫等形式體現詩歌美的方面,並嘗試仿編散文詩,在優美的情景中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為增加詩歌的意境感受,我精心設計、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烘托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

中班幼兒思維具有直覺行動和具體形象性的特點,他們的情緒具有易感性、易轉移,藝術的存在非常符合兒童的認識特點和情感情緒特點。因此,他們無不喜愛與他們認識水平相適應的藝術品,如傾聽優美的作品,注視鮮豔的色彩和圖像。他們會把周圍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並會把自己的感情移向客體,該階段幼兒的想象情感特徵在此會充分展現,同時也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從而獲得自由表現的`愉快體驗。通過散文詩的欣賞還可以讓其生成一系列的活動,如,有趣的倒影等。

故事:中班幼兒有意注意開始發展,複雜句發展較快,詞彙增加,能用完整、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想説的事,喜歡欣賞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用恰當的語言、動作、繪畫形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擴展想象,嘗試創編。希望通過這個

故事來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和表現能力,並尋求不同角度的思維方式,鼓勵幼兒能大膽地想象,表現自己的情感。

中班的孩子有意注意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決定了我們老師在活動中要巧妙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課件等多種教育手段來吸引孩子們。在引導孩子們欣賞、理解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要把握主線,通過講述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來發展孩子們的觀察理解、語言表達等能力,引導孩子們獲得情感上的共鳴。《綱要》中提出語言學科主要就是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本活動以快樂情感體驗貫穿始終,讓孩子們快樂欣賞故事、快樂參與活動,培養積極的快樂情感。 大班(5~6歲)

春雨的色彩(散文詩欣賞)説課稿62頁 故事《憫農》説課稿90頁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説課稿94頁看圖講述“小紅傘”説課稿97頁 秋天的雨説課稿138頁

大班的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交流習慣,能理解一些較簡單的故事內容,並會運用語言較清楚地進行講述。本語言活動,情節簡單、有趣,語言簡練,兒童化,適合大班幼兒教學。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情感是學習的內趨力,而玩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本節課,我設計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活動中學,拓展幼兒視野,豐富詞彙,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大班幼兒對生活有了一定的基礎認識,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語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了初步的理解、表達能力和情感體驗,因此作品內容能給孩子們以美的陶冶和感受。

寓言故事:大班幼兒大概在5~6歲之間,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比較突出的時期,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而寓言故事本身具有教育的特點,以及《綱要》精神: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相互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語言發展的條件。因此,本次活動應當着重引導幼兒積極地與寓言故事相互作用,擬通過為幼兒創設學習的情景,引導幼兒多通道參與,自發地投入到看、想、説、做、讀中來,不僅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技能,而且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怎樣學習,怎樣生活和怎樣做人,特別是重視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情感的培養。

對於大班幼兒來説,畫面上的故事似乎比較簡單,但幼兒不理解物品的多用性,也不能完整地講述畫面內容。

大班幼兒的想象力豐富,在他們的頭腦裏有許多新奇的東西,他們會長時間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説是想聽聽螞蟻是怎麼“開會”的,他們會和小兔“交談”,説小兔子聽得懂他們的話,他們還有許許多多想法,但這些想法畢竟不成熟,需要我們老師去發現、去引導,鼓勵幼兒把這些想法表述出來,為他們創造、表現提供良好的條件。

散文: 大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較好,表達事物連貫、具體、口語化,進入大班以來已學會了一些散文,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習散文有一定基礎,但由於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貧乏,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弱,尤其對散文中的精練的語句所表達的畫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讓幼兒學會用散文中的優美語句來回答問題,更好的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的藝術思維。同時,大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比較協調,為突出幼兒的動手能力,我設計了( )。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月亮姑娘做衣裳》是大班上冊主題二《我是中國人》次主題一《歡騰的節日》裏的一節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本次活動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巧妙地引發幼兒的思考,讓幼兒知道月亮是不斷變化的這一自然現象,同時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並且讓幼兒初步地瞭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本次活動故事內容生動有趣,人物對話簡潔鮮明,故事情節層層遞進,能充分地激發大班幼兒豐富的想象力,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非常適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因此我選擇了本次活動。

(2)目標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對大班幼兒提出的教育目標是"提高幼兒用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同時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上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知道月亮是不停變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目標,幼兒通過傾聽故事的內容,就能瞭解月亮會不停變胖這一自然現象。大班的幼兒喜歡聽故事,所以我們要不斷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

2、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初步瞭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運用。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習故事中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因此我設定了這一目標。

(3)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月亮是不停變化的。

教學難點:嘗試用故事中的用詞形式,描述一下月亮,嘗試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4)學情分析

大班幼兒言語發展能力很快,模仿力強。詞類範圍擴大,詞彙掌握不斷增多,對詞義理解加深,連貫性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有較大提高,此時的幼兒能用清楚的、連貫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和別人交談時,用詞較恰當,能夠完整地複述較長的故事,能看圖編故事,還能圍繞一個主題編故事。此時的幼兒對於説話這件事情很感興趣,也有很強的語言表達願望,思維的邏輯性也不斷的展現,因此在活動中和幼兒討論有關月亮的變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話題,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

(5)活動準備

活動前:請家長帶領幼兒,有意識的觀察夜晚的天空,並引導幼兒觀察月亮。

活動中:1、教學掛圖2、表現也玩寧靜的背景音樂3、課件4、月亮不同時期的圖片

二、説教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教材我運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的開頭,我利用優美安靜的音樂和夜晚星空的動畫,給幼兒創造了一個温馨的、真實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把幼兒順利的帶入了本次活動。

2、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主要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在第一遍故事講述完畢後,運用提問的教學方法,引領幼兒回顧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梳理了故事的情節和內容,對幼兒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三、説學法

1、操作法:本次活動我運用和故事情節非常貼切的4幅圖片,讓幼兒親自操作排序,更好的瞭解月亮的變化過程,圖片形象直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能引發幼兒的積極思考。

2、自我糾正法:幼兒操作4幅圖片後,通過老師的額再次講述故事,自己判斷,糾正4幅圖片的排序,讓幼兒變成自己的學習的主體,不依賴老師。

3、模仿法: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幼兒通過學説故事中的比喻的手法,從而模仿,創編比喻的語句。幼兒正是通過模仿他人的語言而不短積累和進步的。

四、説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一節吸引幼兒的教學活動,好的開頭往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我選擇了播放優美安靜的音樂同時,出示夜空的動畫,()結合幼兒觀察夜晚天空的經驗,以一次輕鬆的談話開始本次活動。我以温馨,甜美的語言這樣對幼兒説:小朋友聽説你們晚上跟爸爸媽媽一起觀察了夜晚的星空,你都看到了什麼?你看到的月亮像什麼?自然的'導入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基本部分

教師運用掛圖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為了更好的幫助幼兒梳理故事的條理,我在講解故事後會提問幼兒這樣幾個問題。1、月亮姑娘為什麼要做衣裳?2、裁縫給月亮姑娘做了幾次衣裳?為什麼3次都沒有做成?3、 月亮姑娘是怎樣變得呢?請幼兒操作4幅圖進行排序。

三、教師利用圖片再次講述故事,幼兒看自己排的順序是否正確。

教師再次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再次理解故事的內涵,體會月亮不同時期的變化。並且根據教師的再次講解,判斷4幅圖的排列順序是否正確?幼兒經過再次傾聽故事,自己判斷故事的順序,而不是老師簡單、直接的告訴幼兒,這樣使幼兒在無意中覺得是自己完成的,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理解故事的內容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因此通過再次講述故事和操作月亮變化的4幅圖片,能幫助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做到重點突出。

四、介紹故事中比喻的手法,引導幼兒描述故事中描述月亮變化的詞語。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因而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這個故事中的比喻運用的也比較多,如;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彎彎的鐮刀等。幼兒瞭解比喻的手法,對以後的寫作、交流溝通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好處。因此讓幼兒學説故事中的比喻的用法,並且嘗試用比喻來描述一下月亮,我把它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和提升。因此在課堂上我會提問:故事裏説月亮彎彎的細細的像小姑娘的眉毛,請你也像故事裏那樣,説一説月亮吧。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此環節中幼兒可以暢所欲言,教師要給與及時的鼓勵支持和肯定,相信當每個幼兒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儲備,説出不同的比喻,一定會是本次活動的高潮。

活動延伸:播放月亮變化的課件,讓幼兒完整的瞭解月相的變化。

 五:説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流程設計思路清晰,對於重點和難點的處理得當,把握準確,語言設計簡練、易懂。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進步。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9

説活動教材:

這是一首適合託班幼兒朗誦的兒歌,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將布娃娃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在字裏行間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對布娃娃的喜愛。

這首兒歌中藴涵着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社會領域:可以通過抱娃娃、親娃娃來激發幼兒喜愛布娃娃的情感。藝術領域,可體驗布娃娃的形象美。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可讓幼兒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這句話適合幼兒在角色遊戲中進行運用。兒歌中布娃娃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可讓幼兒在觀察布娃娃的基礎上,學習簡單地描述布娃娃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黑頭髮,張着嘴巴笑哈哈”,但並非所有的娃娃都是這樣,有些是黃頭髮,有些是小眼睛,也有些是小嘴巴,小娃娃的表情也會有所不同,這就為幼兒的'創編活動留下了空間。但託班幼兒又是最喜歡布娃娃,最喜歡當小爸爸、小媽媽的時候,兒歌中的語言正是孩子們想對娃娃傾訴的話語,非常貼近幼兒;兒歌中描述性的語言比較壓韻。適於幼兒進行學習;根據託班幼兒語言以模仿性為主的特點,也可讓他們嘗試模仿性地根據孩子們自己抱着的娃娃長相進行適當地改編。

布娃娃是託班幼兒特別是託班的女孩子非常喜愛的玩具。孩子們喜歡模仿大人,學做爸爸、媽媽去抱抱娃娃,但幼兒在抱娃娃時只有動作,往往是無聲的,而且忽略了對娃娃的形象描述。本次活動我們就提供機會讓幼兒在扮演爸爸、媽媽的自然情景中邊抱邊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又讓幼兒從觀察布娃娃的眼、頭髮、嘴、表情等方面來學習兒歌:在學習集體描述教師手上娃娃的基礎上,嘗試根據自己的布娃娃的長相.大膽地進行創編。最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1、活動目標

(1)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能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3)在抱抱、親親布娃娃的過程中,體驗喜愛布娃娃的情感。

2.活動重點

(1)學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2)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布娃娃的形象。

【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經驗等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讓幼兒在原有語言經驗基礎上來學説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在觀察娃娃的基礎上來描述娃娃形象。

3.活動難點:

根據自己娃娃的形象創造性地從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方面來描述。

【分析】對於託班幼兒來説,由於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説有一定難度。但由於娃娃是他們的夥伴,因此在這方面會有所突破。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每人帶一個布娃娃,在自己頭上扎一塊頭巾做媽媽。

【分析】布娃娃是學兒歌的一種輔助材料,有利於幼兒抱着對娃娃説:“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布娃娃也是為幼兒描述自己的娃娃提供了一個依據。在幼兒頭上扎頭巾是為角色意識的轉移服務的,就是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個媽媽了,能更投入地學習兒歌。

説活動過程

1.活動一:在“娃娃家”遊戲中提醒幼兒運用語言“我來抱抱你,做你的好媽媽”。

【分析】語言的學習就是為了運用,將兒歌中的語言放在“娃娃家”的遊戲中更有利於幼兒運用語言。

2.活動二:利用語言區,投放各種娃娃,讓幼兒繼續描述娃娃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提供鏡子讓幼兒照鏡子來描述自己或同伴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分析】一般來説,每一種娃娃長相都有所不同,這就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創編語言的機會。提供鏡子又從娃娃過渡到幼兒自身,能引發幼兒對自己模樣的探索欲,在説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自我意識。

活動特色

1.注重在遊戲中學習。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也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孩子們來做媽媽抱抱,親親寶寶,對寶寶説話,觀察寶寶的長相.描述寶寶的眼睛、頭髮、嘴巴、表情等都是在遊戲的情景中進行的。

2.注重材料的運用。在以往的兒歌教學中較多地採用圖片展示某一個實物的形式,比較單調。本次活動就是提供每人一個娃娃,讓孩子們在與材料(娃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角色轉移,以媽媽的角色來學習兒歌.

所有的話都是媽媽説給娃娃聽的,説得非常自然,更能調動幼兒説的積極性,使每個幼兒多了幾分膽量,少了幾分膽怯。

幼兒園語言説課稿 篇10

師:小朋友們好,老師今天呀給你們帶來了幾個好朋友,你們想不想認識他們呀?

生:想。

師:好,看,他們來了。

老師拿出數字卡片1、2、3、4、5、6。

師:我的數字寶寶,你們都認識他們嗎?

老師拿出數字卡片,讓學生認讀。

師:可是今天呀,我的數字寶寶有點不聽話,他們沒有排好隊,你們誰能幫幫忙?

小朋友踴躍上台。

……

師:你們做的真棒,謝謝你們的幫助。

師:你們的數字寶寶在哪呀?(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數字卡片。)

師:你們的數字寶寶聽話嗎?生:聽話。

……

師:我的.數字寶寶6想和他相鄰的數字寶寶做朋友。(拿着數字5的小朋友爭着和老師握手做朋友。)

……

師:好了。我們的數字寶寶累了,我們把他放在畫報下面讓他們睡一覺好嗎?(小朋友都很認真的把數字卡片整齊的放在了畫冊下。)……在教學過程中用到5的時候,師説:“我們來把數字寶寶5叫醒好嗎?”

……小朋友們也累了,我們一起去外面做遊戲好嗎?(結束)

評析:整節課小朋友們學習興趣很高,秩序很好,老師沒有一句生硬的話語,課堂氣氛很輕鬆。

反思: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容易為興趣所左右。所以,對幼兒教師來説,語言表達僅僅做到準確、清晰、規範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語言的“兒童化”,。教學實踐也表明,用兒童化語言上課,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易於幼兒接受。教師要用生動、形象、具有兒童情趣的語言來描述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才會吸引他們的注意,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都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聲調,有效地激發起幼兒的內心體驗,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語調上要注意舒緩有致,語氣上要注意柔和。巧妙地處理好輕重、停頓、兒化、變調,做到抑揚頓挫,同時還可採用形容詞疊用、摹聲等修辭手段,以求達到娓娓動聽的效果。還可適當用些“呀、啊、呢、啦”等語氣助詞。

我們在去各園聽課的過程中,劉老師的一節課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現摘出其中的一段課堂實錄,與各位老師共同學習,共同探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