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5篇

來源:文書谷 2.87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高中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5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説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跡》(其三)

(一)、説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三首,是詠歎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遊歷昭君村時,觀古蹟而抒己懷,詠歎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國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鑑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説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説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二、授課過程

(一)、課程導入

1、向學PPT展示與昭君有關的圖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進入課文《詠懷古蹟》(其三)。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昭君圖,引出典故“沉魚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再從昭君出塞圖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説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問題,昭君為什麼願意離開漢宮去遙遠的`匈奴?

《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可見,昭君因畫工毛延壽從中作梗不被君王賞識,然而根源還是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像寵幸宮女,不見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從標題“詠懷古蹟”中的“詠懷”二字確定詩歌類型。

詠史詩:大多是詩人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敍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提問:作者是對哪個歷史人物進行敍述從而寄託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聯“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問:既然這首詩是詠史詩,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情感的那個詞語?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聯“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詩人如何借詠歎昭君的事蹟來抒發自己的深沉怨恨?帶着這個問題鑑賞詩歌,品味詩歌語言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三)、賞析詩歌

1、首聯賞析,理解詩人如何引入歌詠對象昭君。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提問:請同學們描述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

“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提問: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2、鑑賞頷聯,説説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詩,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着惋惜、同情。

提問:接下來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體會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體指什麼情感?

一別漢宮便與北方的荒漠連在一起,最後只留下孤獨青冢向着漠漠黃昏。

“紫台”與“朔漠”形成對比。“紫台”指宮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

“青冢”“黃昏”,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黃昏時廣闊的天空連着大漠,卻獨有一個青冢,何等空曠悽清。

“紫台”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一去”與“獨留”形成對比,“一”與“獨”同義互文,將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

“連”與 “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鑑賞頷聯,説説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提問:同學們從這兩首詩中體味詩人對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詩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問: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

“畫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説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醜化昭君,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藴含着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聯直抒胸臆,昇華情感。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

誰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王昭君歌》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説:“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説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説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四)、結合創作背景,歸納主旨意藴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板書設計

詠懷古蹟.(其三)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遠離漢宮,身死異國 無辜遭貶,漂泊西南

畫圖省識,環珮空歸 不分忠佞,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六)、課堂總結與課後作業佈置

1、總結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借古諷今,懷古傷己;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2、作業佈置

背誦及默寫這首詩歌。

完成相關練習。

預習下一首詩歌。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語文 號。

我今天説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和總結遷移六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語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_______單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説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 "______________?"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説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閲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説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五、説總結遷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__________.

六、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總結遷移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説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説課的內容分別是説教材,説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説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説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介紹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説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説《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説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説説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閲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説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説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啟後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峯是《茶館》寫於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盪、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後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於戲劇,他們僅僅在國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説對戲劇知識他們瞭解一些,但戲劇的鑑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衝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瞭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衝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係,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鑑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説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瞭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閲資料或翻閲書籍,瞭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複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説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説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説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複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於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範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羣策羣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衝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麼?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説明了什麼?

C、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衝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瞭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閲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麼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佈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於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赤壁賦》是一篇包含着抒情與説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説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於“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彙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説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後藴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並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彙,然後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彙。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後,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後文的敍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緻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説一説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着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説説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閲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歎,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基於此,我緊接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於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於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熱門標籤